构建民主课堂 培养自主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民主课堂培养自主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开放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孩子乐于读书
罗杰斯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当自己在心理上完全感到安全,完全感到自由时,他才可能无须防御地进行
各种创造性思维,无须压抑地表现自己的思想。

前总书记江泽民也要求我们:“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做学生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与学生同处一个位置,平等相待,建立友好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近而亲之”,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民主的心理,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打下基础。

我校有一名学生相当有主见,语文综合能力较强。

一日,上音乐课,当老师诵读歌曲《吉祥三宝》歌词时未用普通话,这名学生脱口而
出:“读错了”。

老师气极了,当场退出教室,拉着学生到办公室不依不饶,并且拒绝给全班学生上课,致使全班学生十分反感,甚至产生了敌对的情绪。

这位老师向我(校长)告状,要求严惩这名学生。

我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激励的语气鼓励这名学
生给全班学生示范朗诵一遍,他还即兴编写了一首校园安全歌,用《吉祥三宝》的曲调进行了现场表演唱,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更令我刮目相看。

我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同时又和蔼地给他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劳动。

这名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心存感激,从此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战胜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构建民主课堂上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但也存在着认识的误区: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创设情境”。

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如笔者曾听过的一堂《桂林山水》,教师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整理出来后以一篇导游稿形式上交(本应是课后应做的工作拿到了课堂上来)。

但是由于课程时间十分有限,学生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

那么这个教学活动其实没有起到任何实质的作用。

3、主体绝对化倾向。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
接受。

而现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

这是大部分教师能达到的学生主体作用时的理解。

然而有些教师把主体回归式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那么,如何恰当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呢?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

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

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

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生有了读书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探索,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

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

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

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
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读书效果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

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
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

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
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

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
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
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

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

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

“你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