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合集下载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国学的经典感悟篇1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期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

国学,是我的最爱。

此刻,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

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我不断改善。

“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资料,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教师,关心兄弟姐妹。

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异常深刻,因为自我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我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明白了,一会就来。

”之后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当啊!国学的经典感悟篇2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

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

我认为可以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国学中包含着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那么国学经典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文章吧。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

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

“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

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

宋人讲理学修养,往往从这外方面去体悟,比如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特点。

同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

比如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斤斤计较。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他认为人不妨生活在俗世中,但心灵境界万不可俗,俗便无可救药,庸俗乃士大夫和读书人之大忌。

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其中举了《世说新语》中两个名士的轶事来说明。

一个叫祖约的人喜欢钱,一个叫阮孚的人喜欢屐(一种木制的拖鞋),人们对他们的喜好不能分其高低。

但有一天,客人造访祖约,祖约正在数他的财宝与钱物,一时收藏不尽,还剩两小筐钱,见客人来赶忙放在背后,生怕给客人看见,其鄙俗之“趣”可见一斑。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感悟国学经典感悟篇1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

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

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俭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此刻是再适合可是了。

节俭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俭的好办法。

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齐,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样样这些节俭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吧!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

“天地之性,人为贵。

”这句话选自于,《孝经。

圣治章》。

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

但仅有人最为尊贵。

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优点,都有自我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我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我就把自我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教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必须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

“知者创物”。

这是《周礼。

冬官。

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

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头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

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1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

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

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

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

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

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

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

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2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

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

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

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译:任何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修换来的,不怕走得慢,只怕不开始。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译:走在奋斗的路上,不要过分在意一些荣辱,平常心便好。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译: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可成就大事业。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译:努力,终会有所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译:前进的路上,要不断反思、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译: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译: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译: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译: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从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译: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译:英雄气概,威压八万里,体恤弱小,善德加身。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译:老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可以永远保持丰盛。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译:做领导,要能体恤下属,一味打压,尽失民心。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想思想清明澄澈,就要不断读书,充实自己。

历史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请大家跟随我沿着历史文化的长河,作一次美的巡礼。

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悲伤之意,融于景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思念之意,深邃悠远。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礼尚往来,温文尔雅。

《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掩面痛哭,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虽漫长,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历经挫折,永不后悔。

春秋战国,狼烟四起,一些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百姓的幸福,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法治。

这些思想犹如一粒粒的明珠,至今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名士,浩如繁星。

曹操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告诉我们,只要想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迟。

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呼唤手足深情的回归。

嵇康玉树临风,性情率真,为了反对司马氏专权,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但在临刑前,却将儿子托付给山涛,从容微笑,弹奏一曲《广陵散》含笑九泉。

山涛将嵇康的儿子视如己出。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摘要】品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重要的修身养性方式,可以让人深刻领悟人生哲理。

在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人生的启示和智慧,从中体现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哲学。

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在当代社会,国学经典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我们指引生活的方向和方式。

品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我们感悟人生哲理,还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明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找到快乐和力量,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品读、人生哲理、智慧、道理、修身养性、重要性、启示、提升境界、当代生活、价值、意义1. 引言1.1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忽视的一项重要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忙碌的生活和物质的满足,但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拾取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的睿智和哲学思考,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更可以指引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虚心借鉴前人的智慧,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让国学经典成为我们内心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2. 正文2.1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却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和指引,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和提升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品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心绪,找到内心的平静。

国学经典读后感(集锦15篇)_1

国学经典读后感(集锦15篇)_1

国学经典读后感(集锦15篇)国学经典读后感1《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

,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__,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

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

《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

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

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

《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

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国学经典读后感2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是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中孕育。

我国最著名的国学经典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50字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50字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50字国学经典读后感1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

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

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

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

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2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

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些经典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国人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和见解,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体悟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我对几篇国学经典的感悟与思考:【《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他的言行的经典。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句,从孔子所强调的“仁爱”、“诚信”、“审问”、“修身”等方面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论语》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身。

修身不仅意味着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意味着个体的人生境界和心态。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通过审问自己的行为来不断完善自我。

此外,《论语》也强调了修身的辅助手段——学习。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不断地探讨、交流和学习。

学习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一辈子都不会停止。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

它探究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阐发了道家的思想。

《道德经》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其中提到的“道法自然”,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毫无规律的,它有着内在的自然法则。

就如同大自然一样,在不断变幻的现实中,它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的机制。

《道德经》认为,人们只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自己的心灵之道,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是一种“守拙”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中涉及到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探讨了人的本性、道德、社会秩序等等。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都具有道德感和正义感。

人之所以犯错、偏离正道,是因为人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国学感悟与心得(精品10篇)

国学感悟与心得(精品10篇)

国学感悟与心得(精品10篇)国学感悟与心得篇1学习国学,让我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下面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一、国学使人提高素养传统精神的力量震撼人心,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

学习如何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

《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让人知道自身的不足从而去改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国学为人指明方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出自国学经典中 的名校校训

出自国学经典中 的名校校训

出自国学经典中的名校校训校训往往是一所学校历史的高度凝结,也象征了该校的精神追求。

在选定校训时,许多高校都喜欢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四书五经”与史学经典更是众多校训的原始出处。

究竟哪些书目在校训里更受青睐?又有那一句话代表着几代学人的执着追求?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品品这些校训里的“经典”味儿。

一、出自《周易》的名校校训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乾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坤卦·象传》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这八个字被写入校规又成为校训。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在1916年9月在给学生所作的题为“打破保守,努力进取,建设新中国”演讲中对《周易》此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并由此而引申出了“日新月异”之说。

1934年,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南开校训。

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2009年8月,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一块刻有“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黄河巨石被安放在校门一侧,安静地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坚守、关于坚韧的故事。

“自强不息”为兰州大学师生即使历经磨难仍然生生不息之的精神,而“独树一帜”则是兰州大学办校以来所坚持之宗旨,办学之机制。

二、出自《论语》的名校校训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的校训一直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样才能为创一流大学奠定深厚的学术底蕴。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

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 ,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2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3《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读《中庸》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学习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学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这人教育资源如此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5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家里小孩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叫家长买四书五经给孩子读.最近几年,到处讲国学?国学是什么?于是,在最近三年,购买了四书,《大学》.《论语》先后购买了3个版本,《中庸》记忆中购买了至少5次,先后阅读了不下10次,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灵.前天,在机场又购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认真的进行了阅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读国学《中庸》的个人读后感800字。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哲理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通过深入解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激励我们不断成长。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国学经典中的《论语》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其中孔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仁”的伟大,孔子深信“仁者爱人”,他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只要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就能尽其天赋、充分发挥其才能。

孔子还提倡“中庸”,认为人生应该是平稳、稳定的,不断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这使我明白,无论面临困难或挑战,都要沉着冷静,稳住心态,保持中庸之道。

除了《论语》,《大学》《中庸》中也充满了智慧,其中有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给了我很大启示。

意思是说,要警惕自己临终时最后的品行,并且追念祖先,这样才能使人民的德行归于厚重而完善。

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人生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活,还要慎终追远,不忘初心,记得自己的根,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孟子》中也包含着许多我认为宝贵的智慧。

孟子在《尽心上》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良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于真诚,是否与内心深处的理想相符。

信任和诚实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一生不断学习和追求的品质。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也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其中有一句话“至人无已,美者无尽,故美兼善”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不断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美好的品质也是无尽的,因此美好与善良应该并举。

这一说法使我明白了,人的追求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好人生。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这不仅仅适用于军事战争,同样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

国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国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学的复兴成为一种趋势。

我作为一名热爱国学的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国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一、国学之精髓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

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各个流派,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

国学之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心儒家学说强调“仁者爱人”,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仁爱精神贯穿于国学的各个领域,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了仁爱之心的价值。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国学的重要思想,主张“无过无不及”,追求平衡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把握中庸之道,做到刚柔并济、内外兼修。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和使命。

4. 知行合一国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国学之实践学习国学,不仅要了解其理论,更要将其付诸实践。

以下是我对国学实践的一些感悟:1.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国学实践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宽容待人等。

同时,还要注重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 传承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从自身做起,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国学。

3. 应用国学智慧国学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国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借鉴国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关注社会热点国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民生福祉等。

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功成身退”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强调在追求成功之后能够恬淡随和地回归内心,保持清静淡泊的心态。

经典著作中,如《论语》、《大学》等,都包含着关于人生修养、处世原则的深刻思考。

悟道修身,实现功成身退,是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然,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保持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功成身退,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在成功之后更加坚定地回归初心,实现人生真谛。

【关键词】国学传承典籍, 功成身退, 经典著作, 人生智慧, 悟道修身, 修身养性, 内心平静, 实现人生真谛1. 引言1.1 国学传承典籍国学传承典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的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尚书》、《诗经》、《周易》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读这些典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和行为。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包含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也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思想引领来应对各种挑战。

研读国学传承典籍,学习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还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努力学习和传承下去,让这些典籍的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1.2 “功成身退”的意义“功成身退”的意义乃是国学所强调的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身退并非简单地指功业有成之后便退隐山林,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修炼和放下。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1、《诗经》《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2、《周易》《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3、《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是孔子浩瀚磅礴的人生境界的全面展现。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人生之旅,也体现出他对于人伦、教育、社会、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等领域的全面思索。

在《论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孔子,在某种意义上,孔子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希望:平凡的生命,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反思,能够达到至高至正的境界。

4、《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忠而被谤,遭遇不幸,在人生的低谷中,他把历史的书写作为自己最后的奋斗、挣扎与控诉。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的记录中,思索人与命运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规律,给出了独具特色的解答。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8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8篇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8篇一个人做事,在行动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

当我们接到演讲任务时,我们必然要好好准备好自己的演讲稿。

写演讲稿要了解听众对象和他们的思想状况。

写演讲稿有哪些技巧呢?以下由小编的编辑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篇1)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

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规》,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远。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

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

“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
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

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同时,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相联系,它并不玄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

在2016年5.12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学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师全身趴在桌子上面,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面的四名学生。

而在同时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教师则在地震时扔下学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还恬不知耻地在一群“后现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两相对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也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

按丁福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
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

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心灵体验意义,接近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