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柳宗元 说课稿

合集下载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

江雪说课稿(精品8篇)江雪说课稿(1)《江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中前两句“千山”形容山多,山虽然很多,可是连一只鸟也没有,都飞走了。

“万径”形容路多,可是再多的路连一个脚印也没有。

山和路都被雪封盖起来了,整个世界显得十分寒冷,寂静。

这是老渔翁垂钓的背景。

后两句写老渔翁垂钓的情景,这是画面的主体。

“孤舟”是说江上只有一只船,“独钓”表明船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学情分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这首古诗比较熟悉,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对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 对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古诗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四、说教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比赛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江雪》教案(优秀3篇)

《江雪》教案(优秀3篇)

《江雪》教案(优秀3篇)《江雪》教案篇一设计理念: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目的就是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努力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2、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

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由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听一听的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心目中。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更受到了古文化的熏陶。

3、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雪激趣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江雪》教案设计例文

《江雪》教案设计例文

《江雪》教案设计例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的美感。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培养对孤独和独立思考的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诗歌创作的年代和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诗歌的美学价值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诗歌的视觉美和画面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诗歌背景和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3.2 互动法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对诗歌背景和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3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4 讨论和分析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提问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5.2 作业和练习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5.3 期末考试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和参考书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6.2 多媒体资源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诗歌相关主题。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分配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分配每个章节的课时,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7.2 课堂活动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江雪》优秀教案

《江雪》优秀教案

《江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这首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江雪》的背景及诗人柳宗元。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

4.情感把握(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江雪》。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及读后感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江雪》的理解程度,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1.千山:形容山峦众多。

2.鸟飞绝:鸟儿都已飞走,形容寂静。

3.万径:形容道路众多。

4.人踪灭:人们的踪迹已消失,形容荒凉。

5.孤舟:一只小船。

6.蓑笠翁:穿着防雨衣、戴着斗笠的老人。

7.独钓:独自垂钓。

8.寒江:寒冷的江水。

9.雪:下雪的天气。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许多唐代的诗歌,大家能回忆一下,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生1:我记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2:我还记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江雪》教案(3篇)

《江雪》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正确朗读、背诵这首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了解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辨字。

2. 教师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强调重音、停顿等。

(三)理解诗句,体会意境1. 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孤寂、冷清的江雪景象。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孤独、坚韧的性格特点。

(四)学习古诗的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如:了解作者背景、分析意象、体会情感等。

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对《江雪》进行赏析。

(五)朗读、背诵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调、节奏、停顿等。

2.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注意发音准确、流畅。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江雪》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课后熟读《江雪》,背诵课文。

2. 结合《江雪》的意境,创作一幅描绘江雪景象的画作。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其他诗作,拓展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诗《江雪》教学教案

古诗《江雪》教学教案

古诗《江雪》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江雪》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江雪》的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

2. 讲解《江雪》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欣赏《江雪》的景色描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教学活动:1.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听故事,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江雪》的景色描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心中的江雪景象。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江雪》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江雪》景色描绘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江雪》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江雪》的诗句,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江雪》的韵律和节奏。

3. 探讨《江雪》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逐句解析《江雪》的诗句,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诗句。

3. 教师分析《江雪》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学生分组讨论《江雪》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江雪》诗句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江雪》韵律和节奏的感受能力。

3. 学生对《江雪》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江雪》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韵律进行写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江雪》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如描绘一场雪景。

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韵律进行写作,如使用对仗和排比等手法。

4.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江雪》意象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江雪上课教案范文

江雪上课教案范文

江雪上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雪》。

(2)理解《江雪》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江雪》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江雪》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江雪》全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江雪》的题目,提问:“江雪”寓意着什么?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江雪》。

(2)鼓励学生背诵《江雪》。

3. 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2)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江雪》的意境和主题。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雪》。

(2)写一篇关于《江雪》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雪的诗句,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不同诗人对雪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

2. 创作练习(1)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作业中写的关于《江雪》的感悟体会。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2. 问答环节(1)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柳宗元《江雪》教案

柳宗元《江雪》教案

柳宗元《江雪》教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柳宗元《江雪》教案柳宗元《江雪》教案柳宗元《江雪》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本课生字。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大致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雪激趣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雪景吗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并且用一首诗纪录下了这个难忘的场面。

(出示图文)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1.听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

说(1)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

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如果不妥你觉得该怎么描述(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画(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画的目的是什么(3)试着用诗句的意思来描绘自己的画。

(4)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读指导朗读的方法:老师先考考大家,你知道该怎样读五言绝句?指明学生回答。

江雪说课材料

江雪说课材料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

这首诗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体味:一、艺术的画面。

《江雪》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

“雪”无疑是诗人要写的重要内容。

如何写好雪?是此诗写景的关键。

诗人颇具匠心,他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

然后,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

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

“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

“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

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

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

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

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

作者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是此诗具有画意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关系的表现。

二、玄妙的禅趣。

透过诗的表层的画面,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是深藏在诗中的内涵之一。

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些什么,不能画什么?”这个 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 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这样 就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们用自己眼睛去触及、自己的心灵 去抚摸作品,他们潜心读书,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 发现者的愉悦,课堂上再没有老师支离破碎的问题、喋喋不休的分析,取 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发现的兴奋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 行个性阅读张了本,启了航!这归功于话题设计的巧妙的角度和较大的覆 盖面。
五.说教学流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 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 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三)勾勒画面,感受氛围。 (四)意境探寻,体会孤傲。 (五)总结升华,配乐背诵。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 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古诗。
• 过程与方法: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想象 诗中画面。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文,感受 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 情感。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都十分注重讲究学法:解题— —读诗——释意——悟情——吟诗,但是如果我们过 于强调这些学法,则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对于事物新鲜 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为学生创设一 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淡化教学痕迹,做到教育的 “无痕”。因此在课堂开始,我跟孩子们提到了他们 喜欢的休闲方式钓鱼,这样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兴趣。

柳宗元《江雪》教案(精选6篇)

柳宗元《江雪》教案(精选6篇)

柳宗元《江雪》教案柳宗元《江雪》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江雪》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江雪》教案篇1设计意图:1、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2、挖掘古诗内涵,透视古诗人文。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熟读成诵1、昨天,我们在深秋的枫林里一起目睹了红艳似火的霜叶,一同聆听了孤苏城外的夜半钟声。

今天,就让我们和唐代诗人柳宗元一起走进——江雪,去感受——江雪,去欣赏——江雪。

2、出示古诗,读准古诗(1)全诗只有寥寥20个字。

请大家自由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

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随机点评,特别是结尾处的节奏,要放慢。

(2)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江雪》这个题目,你看,怎么读,才读得有味道?雪的大小不同,读的感觉就不同。

如果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很轻柔的)。

如果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怎么读?倘若是一团一团的大雪团,你又该怎么读?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来,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江雪》,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谁来读?读出你的感觉来。

同学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感觉?二、景之凄凉1、同学们,诗读到现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景)①有“山”:师:这是怎样的山?a、引导山的多。

有一千座山吗?虚指,夸张的手法。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么多的山?b、引导山的寂静。

②有“径”师:径就是——小路。

说说你看到的小路。

a、引导小路的多,你能打个比方吗?b、引导小路的冷清。

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2篇

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2篇

4、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

绝:断绝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脚印。

灭:消灭,消失(没有了)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凄冷、孤傲……)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九、作业5、江雪课文说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材分析(课件出示)《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课件出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1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1、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2、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江雪》说课稿3篇

《江雪》说课稿3篇

《江雪》说课稿3篇《江雪》说课稿3篇《江雪》说课稿1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

可以说,唐诗从内容到形式,开创了繁星丽天、万花攒锦的辉煌局面,不但在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中风采卓烁,历久常新,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能与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媲美,得到举世的赞扬和珍重。

因此,学习唐诗,研究唐诗,就成为中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沿的风气,从未衰落。

虽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数量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执教这首诗,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老师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江雪》教案(精选14篇)

《江雪》教案(精选14篇)

《江雪》教案(精选14篇)《江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生字(孤),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为学生补充诗人创作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4、体会诗人柳宗元借《江雪》这首诗,寄托自己万分孤独,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前背诗:刘禹锡的《望洞庭》,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二、揭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幅图画,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雪》。

(生齐读题目—江雪)2、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读诗题。

你能从诗题中感受到怎样的画面呢?(生闭眼读:江雪,江雪,感受画面)(生1:江面上雪花飞舞;生2:江面上大雪纷飞;生3:辽阔的江面上飘舞着鹅毛大雪……)3、师:雪是美的,是大的,是晶莹剔透的,令我们浮想联翩啊!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题目。

(生齐读题目)三、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师:题目,我们可以读出一幅画,那么从这首诗我们又可以读出一幅怎样的画来呢?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出示诗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指名读:生1读,生2读,全班齐读。

(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理解有关带点字意思:“径、绝、踪、灭、孤、蓑、笠”。

1)“径”什么意思?(小路)“万径”什么意思?是一万条小路吗?(所有的小路,许许多多的小路。

这是虚指。

)跟“万径”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千山”,什么意思?是一千座山吗?(是所有的山)这里的“千山”“万径”都是夸张的说法,是虚指。

2)“绝”什么意思?(绝迹,不存在。

)“灭”呢?(尽,灭绝,消失,不再存在。

)“踪”什么意思?(脚印,踪迹,踪影。

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稿
《江雪》说课设计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共有五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古诗。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雪》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的一首诗。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会生字。

二是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是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二、注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教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

江雪说课讲稿教学课件_0

江雪说课讲稿教学课件_0

---------------------------------------------------------------最新资料推荐------------------------------------------------------江雪说课讲稿教学课件《江雪》说课稿大龙潭中心小学龚梦琼一、说教材:《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 25 课。

《江雪》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在《课程标准》中,结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学科特点,,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时,我定下了以下几个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 6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法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画面,揭示课题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采用欣赏古诗插图的方式,让学生依次欣赏《绝句》、《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的画面,并进行吟诵,继而揭示课题《江雪》,带领孩子们一起聆听柳宗元的心声。

《江雪》说课设计(精选12篇)

《江雪》说课设计(精选12篇)

《江雪》说课设计(精选12篇)《江雪》说课设计篇1一、领悟教材,确立目标。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

学习唐诗,研究唐诗成为我国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的风气,从未衰落。

因此,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雪》出自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

此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

《江雪》就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诗,又像是一幅画,仅20字描绘出了一幅“寒江垂钓”的画面。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江上雪景。

它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老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立足于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是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意思,想像诗中描写的画面。

三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是难点。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诗情只要学生明白老渔翁不畏严寒的精神即可。

至于诗人借彼喻己,不必多讲,点到为止。

今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对该伤口背景的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了。

二、注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教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 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 独和积极乐观、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 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jì ng gū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wēng hán
zōng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jì ng gū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绝, 万 径//人 踪/灭。
wēng
zōng
孤 舟//蓑 笠/翁,
hán
独 钓//寒 江/雪。
独 钓 寒 江 雪 。
孤 舟 蓑 笠 翁 ,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 资料一:
当时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和 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岁的老母。 他们没有住的地方,只好借住 在一间寺庙里。没有半年,老 母病逝,住所连遭火灾。残酷 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 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竟 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 的程度,但这并没能动摇柳宗 元的理想,他在一封信中说: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流中, 岩上无心云相逐。
六、板书设计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 品读感悟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想象、品悟”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欣赏画面,揭示课题 初读全诗,读出节奏 想象画面,读出诗中有画 抓住文眼,说出诗中之情 拓展延伸,悟出诗中之志
孟浩然
山行
江 雪
(唐) 柳宗元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资料二:
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十年来,他除 了继续坚持斗争,更广泛地研究古往今 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 的一些重大问题,还写下了著名的《永 州八记》等作品。《永州八记》 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 名作,生动地表达了 人对自然美的 感受。
五、拓展延伸,悟出诗中之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语文S版第五册25课
江 雪说
参赛选手:胡 慧

选送单位:衡山县星源小学
一、教材分析
《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25课的一首古 诗,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谪居 永州期间的作品。
二、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 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一定的学诗经 验,会对本诗的学习和理解起到极大 的推动作用。小孩子特有的表现欲望、 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也利于老 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