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古代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ﻭ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得并称。
她们以显赫得政治地位与杰出得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得政治抱负与乱离得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得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得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得并称。
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得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得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得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对理想生活得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得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得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得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得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得感染力.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得诗人?她们得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得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得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得创作,表现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积极进取得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得差异?曹操得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得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得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得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得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曹操诗歌内容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四言和五言成就最高。
从思想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反应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如《蒿里行》,写的是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正义感和悲愤情绪,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②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包括他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前者如《度关山》,提出“立军牧民,为之轨则”,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提倡省刑薄赋。
后者如《短歌行》,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魏晋南北朝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
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
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
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
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
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
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
文学,西方的。
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1.小说《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
(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
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一、曹操其人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
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
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
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
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第七章 魏晋文学 读书笔记(
第七章魏晋文学读书笔记(第七、八章)P74 "自东汉后期以来......文学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人一直认为只有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文学开辟出一条宽广无荆棘的坦途,只有让黎民百姓富足安康,让文人志士感到国泰民安,才能在当时当代涌现出更加清丽和谐的文字。
然而读了这段文字后我才发现,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更能激发起文人志士激荡的情感,更能促使他们在这种纷乱而多彩的时代创作出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文章。
春秋战国之时,各诸侯为争夺执掌天下的霸权而展开了外交斡旋和激烈争斗。
然而就在这样混乱的战局中,南北各民族文化也在悄然融合。
于是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学上百花齐放"的独特局面。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才有了庄周的《逍遥游》,有了孔圣人的《论语》,有了亚圣孟轲的《孟子》。
到了汉末天下纷争,直至三国鼎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段历史悠久的政权并立阶段。
正是这纷乱复杂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当代文人忧国忧民、失落感伤的文学特质。
文人雅士开始从人生中发掘深刻而丰富的哲理,文学也在此基础上绽出了绚丽争妍的花朵。
P75 "首先,也是从东汉后期开始,儒家学说的神圣地位逐渐被打破。
"本人想略述一下儒学正统地位被动摇的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便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当时便有"非儒即��"之说。
可见在当时,虽然孔圣人到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屡屡碰壁,但儒学已经成为当时十分盛行的学说之一。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被董仲舒加以修改后的主张--"天人感应"的儒家学说便确立了其无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但到了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反对儒学教义,其所著的《论衡》一书直接表明了其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儒学的普遍推广会使之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枷锁。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魏晋南北朝文坛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其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突出: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句式结构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也趋于骈化。
一、南朝文坛沿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有阶段性特点。
刘宋时情采魅力焕发,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文风密丽不乏疏朗;齐梁后踵事增华。
二、傅亮:骈俪句法的美富,如《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三、“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一)谢灵运诗歌“才高词盛,富艳难踪”(《诗品序》),赋与文也是如此。
1、山水题材—《岭表赋》、《长谿赋》、《山居赋》,状物写景巧似,选字修辞清新,与其山水诗呼应。
如《岭表赋》“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
2、《山居赋》以汉大赋规模铺写隐居生活,文体上创新: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有导源滋养之功。
(二)颜延之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赭白马赋》、《陶征士诔》等。
《赭白马赋》序及正文几乎全为偶句,有雕缋过甚性情隐没之憾;《庭诰》通体骈丽,文风整饬。
(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辞,《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奇丽风格代表。
四、史传文学。
(一)晋陈寿《三国志》和宋范晔《后汉书》。
陈寿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如《诸葛亮传》末“评曰”。
(二)范晔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纪传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富篇翰之美。
五、“深得文理”《文心雕龙》。
成书于齐末,具议论文性质,采用骈文体裁。
东晋葛洪《抱朴子》有骈偶成分,但不完全。
刘勰汲取魏晋来以骈俪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使骈文说理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学实践与其折衷通变文学思想相合,而其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创作心得。
如《物色》篇赞:“水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纲。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纪昀:“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笔记
建安文学: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当是指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首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风格而言,是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风格上的悲凉慷慨,刚健遒劲等特点。
“建安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唐初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240年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尤其在司马氏集团掌握政权以后大肆诛杀曹魏集团,造成中古史上“名士少有全者”的最黑暗恐怖的时期。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太康文学(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公元264年)到“元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魏晋文学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魏晋文学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建安诗歌:操古直悲凉,丕便娟婉约,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创作,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正始时政治险恶,作家苦闷,阮籍《咏怀》组诗,用比兴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
现存20诗馀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精神一脉相承。
(一)内容: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如《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
2、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前者如《度关山》、《对酒》;后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艺术:1、学汉乐府: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来写现实;《陌上桑》本写罗敷故事,操改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操用来抒发感慨。
2、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
3、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冯班“慷慨悲凉”(《钝吟杂录》);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诗人繁钦等,开创“建安文学”局面。
二、曹丕。
(一)现存诗40首,分三类:1、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诗》等,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丕诗水平。
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魏晋文学知识点总结笔记●魏晋文学起止年代●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建安元年(196)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第一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巨匠●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曹丕、曹植●曹操●事迹●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统一了自黄巾起义之后军阀混战多年的北方●特点●他的乐府诗大都是四言体,却是以古为新●风格●“梗概而多气”,诗朴素有力,粗犷豪迈,体现出一种豪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建安时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时代新声●评价●曹操精通乐府音律,在内容上对旧式的乐府有所超越,是拓展乐府诗功能的第一人,让乐府诗从此走上文人化的道路●代表作●《苦寒行》《观沧海》《短歌行》●曹植●概述●曹植是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风格●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功力深厚●评价●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洛神赋》●曹丕●概述●曹丕的作品多四言乐府诗,风格柔缓他所采择的主题多为表现游子思妇的哀怨与悲伤●代表作●《燕歌行》●这首诗,对后来七言诗的发展贡献很大●建安七子●简介●建安时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an4)、阮瑀(yu3)、应玚(yang2)、刘桢●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当中以王粲的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七哀诗》●评价●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蔡琰(yan3)●概述●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愤诗》很著名,并且在后来衍生为《胡笳十八拍》在民间广泛流传●特点●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传播和喜爱,是因为她的实录,她把自己被俘到匈奴结婚生子,后来又被汉朝赎回离开夫儿同伴的经历描绘出来,写得极为真实伤感,是对那个战乱不已的时代发出的最悲愤的控●特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主要内涵●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影响●后世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二)正始之音●1 正始之音/正始体●名称由来●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被用来泛指曹魏后期的文学●背景介绍●正始时期,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残酷。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
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如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
如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南朝的谢朓、何逊、吴均等人,他们的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这些文人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书法艺术方面,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书圣”,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等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注重意境和气韵,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繁荣。
这些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南北朝之间的交往,各种文化元素不断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例如,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开来,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笔记整理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魏晋笔记
第三章 陶渊明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对文学的影响也更大,出现了孙绰、许询等一列作家,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眼中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失去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东晋末的陶渊明,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思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很晚才出仕,但都是很小的官职,不得施展抱负。
加之他一直都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以,一直过着仕隐无常的生活。
直到为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此后,刘裕代晋称帝,陶渊明仍然拒绝出仕。
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的理性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绝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他随归隐,但把壮志埋藏心底,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伸展的焦灼悲愤。
道家的思想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论的成分,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灭变化的,否定了道教的长生永视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思想,这是进步的方面。
陶渊明后期的成就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亲自参加了劳动。
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金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走向了躬耕自已的道路。
他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1.认识了劳动的价值;2.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培植了倾向于平等的思想;3.从别的方面寻找贫困的原因,推动他提出了“桃花源”的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还有《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2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其中,诗歌是他最突出的成就。
国学导航-两汉魏晋南北朝笔记
荆州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晋)盛弘之
南雍州记(晋)王韶
三齐略记(晋)伏琛
陸清河集(晋)陆云
荀公曾集(晋)荀勗
魏晋世语(晋)郭颁
潘黃門集(晋)潘岳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南北朝
俗说(南朝梁)沈约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之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国学导航-两汉魏晋南北朝笔记
两汉
献帝春秋(东汉)佚名
天禄阁外史(汉)黄宪
魏晋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广志(晋)郭义恭
关中记(晋)潘岳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浔阳记( 东晋)张僧鉴
会稽记(晋)孔晔
南康记(晋)邓德明
广州记(晋)顾微
交州记(晋)刘欣期
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殷芸小说(南朝梁)殷芸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袁忠憲集(南朝宋)袁淑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
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
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谢朓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1.谢朓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景物描摹细腻、画境清新自然的特点,总体上呈现清新流丽的风格。
他的诗没有大谢因过分雕琢与追求新奇而产生的生硬晦涩之感,故显得流畅自然而又色彩明丽。
谢朓的诗歌多能把自己的情感意趣,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以情入景,以景结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谢朓的诗大都以写景见长。
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和淡远的意境。
在写作上,也不像谢灵运那样一一记述游历过程,寓目成句、随意铺排,而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重新加以组合,从而摆脱文人诗常见的冗长、深芜的弊病。
大谢诗中很容易找到的病句累句,在谢朓诗中极为少见。
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更加浅近、精炼,并且更加诗意化。
3、谢朓也和谢灵运一样,善于炼字琢句、熔铸警句。
对仗工整,造语自然精练,音韵和谐流畅。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 P1054·谢朓以新体写山水,新体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声律和语言的运用。
谢朓自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正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要求。
在声律和境界上已开唐人律诗先河。
这是小谢对大谢诗歌创作的发展与超越。
•魏晋南北朝赋:1、赋篇题材的扩大。
魏晋赋篇的题材广泛,除了原有的宫殿、田猎、山水、京都题材之外,游历、伤别、悼亡、花鸟草虫等题材的作品都涌现出来。
2、赋篇抒情成分的加强。
在五言抒情诗和田园诗以及山水诗的影响下,许多赋篇中抒情的成分大为加增。
怀恋乡土、友人,感慨兴衰变化,希望建功立业而理想不得实现的苦衷等等情怀都得以强烈的抒发。
3、写作技巧的不断完善。
赋篇受骈俪之风的影响,对仗工整,讲究用典,音韵和谐。
魏晋南北朝赋篇的种类:分类叙事赋:代表作《洛神赋》《三都赋》《哀江南赋》等。
咏物赋:代表作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等抒情赋:抒写文人政治理想与失意情绪。
代表作《别赋》《恨赋》•描写战乱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代表作鲍照的《芜城赋》王粲《登楼赋》•抒发国破家亡之悲与身世飘零之感。
代表作庾信的《哀江南赋》魏晋南北朝文:西晋:李密《陈情表》陆机《吊魏武帝文》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北朝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南朝骈文:所谓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主要特征是:对偶精工、用典绵密、声律严整、辞藻富赡。
形成于南朝刘宋时期。
齐梁达到成熟期。
至徐陵、庾信到高峰期。
这种形式主义文风影响中国文坛几百年。
后经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所“击溃”。
《北山移文》齐·孔稚珪《与宋元思书》梁·吴均(吴均体)《答谢中书书》梁·陶弘景(吐言天拔)《陈与伯之书》梁·邱迟(草长莺飞)P144 •南朝辞赋:已从夸张的体物之铺排大赋转到以抒情或写景为主的小赋。
这一时期,成就最高,情与景结合最佳的,当属鲍照与江淹。
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并称为南朝辞赋的绝唱。
但两人的文风也有很大区别。
鲍照赋既有南朝赋抒情气息浓,辞藻华美的特色,也有汉赋清刚遒劲之气的传统,而江淹赋更偏重于细腻与绮丽。
•魏晋南北朝小说(唐传奇)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笑林》(裴启)《西京杂记》(葛洪)“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
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六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搜神记》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世说新语》——东汉~魏晋士人生活风貌,体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艳诗)••南朝民歌兴盛原因:一、江南幽秀的自然地理环境。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
这从楚辞与《诗经》的比较中,已可以看出。
南方的民间歌舞一向比较发达,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只要有适当条件,随时都会变得活跃,决不止是宋、齐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才如此。
二、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在南朝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邺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三、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
不但男子,妇女甚至也往往逾矩不驯。
四、帝王贵族的好尚。
魏晋南北朝的贵族社会,于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强烈的。
在南朝,绘画、书法、棋艺等,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爱好,而音乐尤为突出。
不过,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典雅的旧清商乐,而在新异的、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一.地域不同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
二.作者不同南朝:女性较多北朝:男女皆有三.内容、题材不同南朝:内容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
如《西洲曲》写念远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勒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南朝:A.格调清丽缠绵、含蓄温婉,自然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来表现南方女子特有的温柔多情、俏巧聪慧。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真率、直爽,大胆、泼辣。
•《木兰诗》艺术特色1、风格清新刚健,豪迈俊爽。
2、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3、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语言富于口语化,浅近、轻快,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5、多用排比、复沓、对偶、设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全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鲍照评论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南史·颜延之传》)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但谢诗的自然不同于陶诗的自然:陶诗的自然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在于写意;谢诗的自然是客观自然的摹写,其写景在于摹象。
因此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而采取精巧工致的描写手段,表现的是自然物象的客观美。
以辞采的秾丽和琢磨的精工而达于清新自然的画境是谢诗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谢诗匠心独运所开辟的、不同于前人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谢诗成为开山水诗新风的一大家。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
许多名句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的确“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但是有佳句而无佳篇,也是谢诗的一个缺点。
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说理,形成了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
因为注重山水景物的客观描摹刻划,主体精神和情感的透入不够,所以大多诗篇达不到陶诗的情景交融、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诗的语言特点。
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描摹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是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陶谢诗的比较•沈德潜说:“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
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他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他说“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
而谢灵运所采取的办法却不同。
他作诗的态度本来就十分认真,又要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