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件ppt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答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
04 课程评估
作业评估
总结词
作业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 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详细描述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 批改作业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完成度和正确率进行评估,记录学生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查漏补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 好奇心。
课程大纲
第一章:走进物理的 世界
探究物理实验的基本 方法和技巧。
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 程和基本概念。
课程大纲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探究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三章:声音的奥秘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密度与生活
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鉴别物质、建筑设计等。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传授知识
通过讲解、板书、PPT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如概念、定理、 公式等。
实验教学
实践操作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互动教学
互动交流
05 教学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 书,包含了本学期所需学习的所 有物理知识和实验。
参考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初中 物理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指 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教学案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实验操作,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一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1、实验体会:①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②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2、抽学生做书47页开篇实验,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两只手对同一杯“温水”的感觉也不同。

)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1)、温度计的用途: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2)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种类:①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②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判断的。

得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解决办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视频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从而加深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2.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解决办法: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成像原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从而突破成像原理的难点。
7.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包括哪些部分?
(3)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哪些?
(4)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5)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维护与保养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使用方法。
6.信息素养: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2、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整合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提供评估反馈等多重优势。

它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和参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3节声的利用★简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人教版)探讨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等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现象及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用具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与信息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

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课件展示】 介绍2005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 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 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开篇简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人教版)探索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1.概念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2.特点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物理教案(八年级上期)八年级物理教学一、学情分析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分层教育方案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

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

(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

(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问题导入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回答:(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

推进新课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1)5.2 m=5.2 m×100 cm=520 cm×106μm=×106×10-6=6.5 m(3)36 μm=36 μm×1 000=36 000 nm解析: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件ppt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 案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 课程简介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资源 • 评估与反馈
目录
CONTENTS
01 课程简介
CHAPTER
课程目标
01
02
03
04
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和原理。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 好奇心。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谢谢
THANKS
特殊实验器材
如气垫导轨、光电门等,用于更精确 的实验测量和演示。
网络资源
在线课程
提供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学生 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
、完成作业等。
物理学习论坛
学生可以在这些论坛上提问、交流 学习心得,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 。
物理教学资源网站
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如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有助 于教师进行教学准备。
03 教学方法
CHAPTER
理论教学
01
02
03
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掌 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 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 。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理 规律。
学生实验
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
05 评估与反馈
CHAPTER
作业与考试
作业布置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 应用能力。
考试设计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案,包括考试内容、题型、分值分布等,确保全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编写的,共包含以下几个单元:
第一单元:机械的基本概念
本单元主要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和练,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机械的基本运动
本单元主要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内容。

通过实验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机械运动类型,进一步夯实机械运动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热能
本单元主要介绍热能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以及热力学基本定理等知识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热能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第四单元:光线的传播
本单元主要介绍光的基本性质、光的传播方式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通过实验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光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五单元:声音的传播
本单元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以及声音的利用等知识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我们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中机械运动、热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内容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演示玻璃瓶的形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0篇)篇一: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养,以现有的体会、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说明各种现象、问题或行动,以增长能力体会。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1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形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形下没有做功。

知道运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2、进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教学难点:判定在什么情形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形下没有做功。

学习进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现汇报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视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何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浏览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浏览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形,要知道为何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有,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受提侧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三、浏览课本“功的运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眼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侧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遭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形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全部进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B 9×103JC 3×104JD 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B 150JC 没有做功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没法肯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 没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形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运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B 只适于乙C 只适于甲和丙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遭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新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案(八年级上期)八年级物理教学一、学情分析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分层教育方案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

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

(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

(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

具体措施如下:(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

(2)“一帮一”活动。

(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3.待努力生转化方案:根据分层教学方案,做好待努力生的思想工作,耐心细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他们的优点,以优点促进步,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不进步。

具体措施:(1)对他们分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要不断发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及表扬。

(3)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三、教学计划1.现状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现象理解区分不清,要有耐心的指导解释。

2.教材分析、知识结构: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3.教学目标:(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6)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四、课时安排周章节内容课时安排第1周序言科学之旅1课时第2-3周第1章机械运动7课时第4-5周第2章声现象6课时第6-7周第3章物态变化6课时第8周第1-3章复习3课时第9周半期检测第10-12周第4章光现象8课时第13-14周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8课时第15-16周第6章质量与密度5课时第17周第1-6章期末复习第18周期末统考序言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上课教师:课题:科学之旅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物理?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重点:难点:关键:能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

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视频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乒乓球、漏斗、试管、薄纸、水、天宫十号“物理课”视频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请一名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课前的沙滩拾贝的短文,提出我们这是一节物理课,而不是语文课,为什么要朗读短文呢?在这里设置悬念引入学习。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1、播放视频“太空物理课”【设计意图】:提出物理是一门有用,有趣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分类上看,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这几个门类。

板书: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几个实现来象大家展示物理的美丽。

2、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1)试管判爬实验(图1)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伯努力方程(图2、3)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设计意图】: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物理是有用的。

图1 图2 图3板书:科学之旅(序)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单元整体说明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结构: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会选择参照物,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3、知道长度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知道时间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办法。

知道误差不是错误。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选取,速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难点:参照物,速度计算,长度测量,误差减小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四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复习----------------------------------------1课时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上课教师:学生分组实验。

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知道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用间接地方法测量二、时间的测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单位:秒(s)小时(h)分(min)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 【设计意图】:体会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三、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看书第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误差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自学能力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设计意图】:个别小结,其他补充。

反馈本节的收获,巩固知识。

三、当堂训练,约13分钟1、动手动脑学物理 2、补充作业(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A某人身高18.2 B物理课本宽18.23 C 写字台高63.6 D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E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A、25.82cm B、25.82dmC、25.81mD、25.816cm(6)、单位换算:A、0.28km=m=cm B、83μm= nm= m C、720s= min= h D、36min= h= s(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答案:(1)B (2)A、dm,B、cm,C、cm,D、m ,E、m(3)C (4)C (5)A (6)A、28,,2800 B、83*10-6,83*10-3C、12,0.2 D、0.6,2160 (7)C【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1、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本质2、长度与时间测量的方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