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学物理教与学

合集下载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4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4

科学第三册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学深圳市西乡中学刘清强科学第三册第1章是“生活中的水”,这一章是科学教材中最典型的知识综合,包括了化学、物理、生物和地理的部分知识。

这些知识虽然综合在一章里,但是,并没有完全互相渗透,教学过程中各部分知识基本上还是分开进行。

所以,在这里谈谈这一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供大家在教学中作为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第一章中的物理知识1.质量;2.密度;3.压力;4.压强;5.浮力;以上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在科学教学参考书中都有论述,很有参考价值,这里不再重复,希望能认真研究它。

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只谈谈密度和浮力的教学。

二、备课课改以前的备课,往往都是以知识目标为中心去确定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去设计教学方案。

忽略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个重要目标。

忽略教材中具有重要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

甚至是为考而教,不考不教。

这些观念和做法必须改变。

要树立知识目标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目标并重并侧重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新观念。

在备课中,重视发掘利用教材中具有科学素养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为中心去确定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去设计方案,让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对准同一目标的备课形式,力求做下面8点:1.有与教材内容对应的知识目标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和分目标。

2.有与教材内容对应的知识目标重点和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或类型与达到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相互适应。

4.明确教师和学生应该准备的工作(包括器材、教具、有关资料)。

5.教学过程:达到分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包括发挥学生固有知识的复习,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的学习研究提纲,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的要点内容、方法和演示的实验,甚至提问的语言)。

《中学物理教与学》

《中学物理教与学》

中学物理 Vol . 38 No . 232020年12月0(7.8990,25.2)A (7.7700,24.9)C (7.8730,24.9j ^^[^430,24^^ ■^(7.9320,24.9)(1)乒乓球在水中上浮过程中,浮球装置先有失重发生后有超重现象.例如,在以上实验中,在乒乓球上浮过程中,在〇. 162s 的时间段内,向上运动了 11.50c m •其中,前0. 1030s 的时间段内,浮球装置出 现了失重现象;在随后的〇.〇59〇S 的时间段内,浮球装 置出现了超重现象.(2) 乒乓球上浮过程中,时间非常短,人眼很难识 另I J .可见,失重与超重发生时间在〇. 162S 内完成,无论 人眼识别还是常规实验仪器记录都很难识别.在容器 内水位较低的状态下,系统失重、超重发生时,浮球装 置对上方物体的拉力或下方物体的压力变化在零点 几牛顿(以上实验为0.3N )的范围内.超重、失重现象 发生的时间短,系统对下方台秤的压力或上方悬挂物 的拉力变化小,一般用人眼直接观察或用常规仪器测量很难得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于乒乓球浮球装置失重、超重的问题研 究,一方面要注意控制变量,另一方面要利用较高精度的力传感器进行拉力或压力的数据采集,有助于得 到正确结论,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参考文献:[1] 李卫东.液体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分析[J ].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11(12) :121.[2] 熊天信.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典例分析[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2.[3]沈志斌.兵乓球上浮时系统失重现象的实验研究[J ]. 物理教师,20丨3(06) :59 -60.[4]陈洪云,马慧,朱凤武,白帆,马颜青.超重与失重”数字化实验的设计[J ].中学物理,2019,37(01) :40 -43.(收稿日期:2020 -06 -23)24.0 8(7.8070,24.4)23.57.77.8 7.9 R .O t (s )图3乒乓球在水中运动过程的图像拉力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将拐点命名为冬fi 、C 、D 、£、f \选取图像显示工具显示f - «图像,且标 注选取的拐点如图3所示.利用暴风影音对手机录像进行〇. 1倍率慢放,手 动控制播放进度.可以观察到乒乓球在水中从静止到 浮出水面前的每一帧图像.截取小球运动过程中的一 帧画面(图2).可以看到乒乓球在水中从高度为 10. 50c m 运动到22. 00c m ,运动距离为11.50c m 范围 内,浮球装置先出现了失重现象,随后出现超重的现 象.从Data Studio 上精确读出整个上浮过程所用时 间.该段位移所用时间从7. 7700s 到7. 9320s ,总时长 为0. 1620s •也就是说,小球在水中上浮0. 1620s 的时 间内,运动了 11. 5c m ,且先后出现了失重和超重现 象.在该时间内的浮球系统对于传感器的拉力变化规 律见表1.表1乒乓球上浮过程浮球装置数据表图像上的位置ABCDEF小球位置高度(cm )10.512.518.020.022.023.0拉力(N )24.924.424.925.224.924.8小球到达时刻7.77007.80707.87307.89907.93207.9430实验装置状态正常失重正常超重正常失重当小球在水下静止时,浮球装置对于力传感器的 拉力大小为24. 9N ,当小球开始运动时点),浮球 装置对拉力传感器的拉力逐渐变小,最小拉力值(B点)为24. 4N ,随后拉力逐渐变大,直到C 点拉力为 24.9N .也就是说,在乒乓球被释放后的0. 1030s 的时 间内,浮球装置即出现了失重现象.在失重现象出现 后,从C 点开始,浮球装置对拉力传感器的拉力逐渐 变大,最大拉力值点)为25. 2N ,随后拉力逐渐变 小,直到£点拉力大小为24. 9N .也就是说,在时长为 0.0590s 的时间内,浮球装置出现了超重现象.6实验结论经过多次重复实验,显示数据规律一致,可以得 如下结论:本刊入逸教育部中小学图书待(金)推荐书g|嘞拳物理毅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是由教存部主管.中国人K大学主办的教学类专业期刊。

教与学学导练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与学学导练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与学学导练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与学学导练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指南》嗨,朋友!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教与学。

我呀,就像个引路人,带着你在这物理的奇妙世界里畅游。

我有个学生叫小李,他刚拿到这物理书的时候,那眼睛里满是迷茫,就像走进了一个大雾弥漫的森林,不知道方向。

我就对他说:“小李啊,这物理就像一个大宝藏,咱这本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书就是宝藏图,只要跟着走,能挖出不少好东西呢。

”咱先来说说这书上的知识点。

就像盖房子,基础得打牢。

比如说力学部分,那可是重中之重。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小王举手问我:“老师,这摩擦力咋就那么难理解呢?”我就笑着说:“小王啊,你就想你走路的时候,脚和地面是不是有个‘拉扯’的感觉,这个‘拉扯’就是摩擦力。

要是没有摩擦力,你就像在冰面上走路,根本停不住,哧溜一下就滑出去老远啦。

”这时候周围的同学都笑了,也都对摩擦力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电学也是个硬骨头。

小张对电路那是一知半解的。

我就把电路比作水管子,电流就像水流。

电源呢,就是水泵,给水流提供动力。

电阻就像是水管里的小堵塞,阻碍水流的流动,电阻越大,就像堵塞越严重,电流就越小。

小张听了之后,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说:“老师,我好像懂了,这电路就和水管一个道理啊。

”这就对了嘛,咱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生活里常见的东西一比喻,就好理解多啦。

再说说这学导练。

这可不仅仅是做题,而是要通过做题来更好地掌握知识。

小赵是个很努力的孩子,但是做题的时候总是死记硬背公式。

我就对他说:“小赵啊,你不能光背公式,就像你学做饭,光记住菜谱上的字可不行,得知道每个调料是干啥的,为啥这么放。

这公式也是,你得明白它背后的物理意义。

”后来小赵改变了学习方法,成绩提高了不少呢。

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也很重要。

我经常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问题。

有一次讨论浮力的问题,一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的。

一个说:“物体漂浮的时候浮力等于重力。

”另一个就反驳:“那要是物体在水里悬浮呢?”他们就来找我评判。

2023高中物理的教与学

2023高中物理的教与学

物理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知识)●科学思维(逻辑)●科学探究(实验)●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科学实验●逻辑推理●数学工具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运动学
●静力学
●动力学
●曲线运动●天体运动●功与能
●动量与冲量●静电场
●电路
●传感器
●磁场
●电磁感应
●交流电
●分子动理论
●固体与液体
●气体
●热力学定律
●机械振动
●几何光学
●波动光学
●波粒二象性
●原子结构
●原子核
针对考情制定的教学计划
●新课教学:高二下学期5月底结束新课教学
●一轮复习:从前一年6月到当年3月底
●二轮复习:从当年4月到5月10日左右
●回归教材与练习结合的三轮复习:到当年6月3日停课为止●高一高二:各学期安排三次阶段性考试(月考、半期、期末)
●高三:实行月考制(共10次月考和2次市统测)
本手妙手俗手
谈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
●落实听课,记好笔记,善于思辨,练习规范●完成作业
●勤于收集,苦于钻研
谈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
●落实听课,记好笔记,善于思辨,练习规范●完成作业
●勤于收集,苦于钻研。

《中学物理教与学》

《中学物理教与学》

《中学物理教与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物理》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教学类专业期刊。

本刊精选物理教学研究佳作,秉承创新、广博、实用的办刊特色,密切关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成果和高考动态,倡导新颖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提供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展示精品课例,探讨实验疑难,让广大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是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案头必备。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基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2015年)转载论文的分析
2.2017年度中学物理教与学研究综述——基于《中学物理教与学》刊文的统计分析
3.中学物理“教师发展”研究综述——基于2018-2020年《中学物理教与学》“教师”栏目
4.2022年度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综述——基于《中学物理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分析
5.本刊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中学物理教与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欢迎订阅《中学物理教与学》

欢迎订阅《中学物理教与学》

物理教学探讨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第37卷总第532期2019年第10期Vol.37 No.532
10.2019 . 80 .《中学物理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是由教育部主管、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教学类专业期刊,首批通过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学术期刊认定。

本刊精选物理教学研究佳作,
秉承创新、广博、实用的办刊特色,密切关注中学物理课 程改革和高考动态,倡导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提供 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展示精品课例,探讨实验疑难, 让广大中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 是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案头必备。

主要栏目:专題聚嵐学科视点、课改探机教材分析、教学策右教学设计、教夢研究、 教师发展、实脸教法、实验改进、学生研究、学法指导、中高才解析
中学物理教与学
[Mini SCHW :. AKA « M PWilCl Vt LhiW*4hr 邮发代号:2-626
定价:10元/期
120元/年
打釣电话:(010)62514975
仃阅方式:扫一扫
关注我们 1. «9汇款
址址:材刪6鮮駅敎育斛社
2.
收中昌人民大学锄竇料中心iEAlfi 名称:中国银行比京人大支行胃址:ijjcjy>.ai
100086收款人连名:R2汇人箱如如U 号:
34415603174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与学教科版八年级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与学教科版八年级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与学教科版八年级下力一、什么是力发展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典例精析A、B、C三图中所施的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D图中磁铁改变了小球的运动方向,即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D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是否还受到手的推力作用?本题发生的力的作用是在手与铅球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本题的关键是铅球已脱离手在空中飞行,说明手与铅球之间已不发生力的作用。

推出去在空中飞行的铅球不受手的推力作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物体间的作用分为接触的和不接触的两种,如磁铁吸铁钉属于不接触产生力的作用。

A B 但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例如:如图的A、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1如图所示的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变形),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发展与评价基础知识1.日常生活所见的推拉、提压、摩擦、碰撞、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称为力。

力是对的作用,当发生力的作用时,总可以找到个物体,其中一个叫做物体,另一个叫做物体。

12.4 力-2020年初中同步教与学九年级物理学案(人教版)

12.4 力-2020年初中同步教与学九年级物理学案(人教版)

12.4 力-2020年初中同步教与学九年级物理学案(人教版)1. 引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力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和单位。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

•能够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相关问题。

3.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单位。

•力的计算公式。

4.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

5. 教学准备•教学PPT。

•实例讲解材料。

•力的计算练习题。

6. 教学过程6.1 导入引出•利用一个简单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小明用力推动一辆运动员滑雪车,运动员的滑雪车发生了运动。

这是因为小明施加了力。

•引导学生描述力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总结力是什么。

通过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一种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形态或变化运动状态的作用。

6.2 力的概念和单位•通过PPT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物体之间的力通常表现为物体之间出现的接触力或者远程力。

•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

1牛顿等于1千克的质量物体受到的力使其产生1米每秒平方的加速度。

6.3 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力的计算公式:小明用力推动一个质量为10千克的滑雪车,滑雪车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运动。

求小明推动滑雪车所施加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和速度有何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和引入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力的计算公式: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计算例题,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6.4 力的合成和分解•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会产生一个等效于这些力合成的力。

这个等效力叫做合力。

•通过PPT图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并进行相关练习题。

6.5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案例或实际问题,设计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训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供问题和引导,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下载配套练习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下载配套练习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下载配套练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网上获取。

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者来说,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知识点汇编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的下载资源,并提供配套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 资源介绍这个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下载资源是由某教育平台提供的,经过精心整理,包含了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

该资源以电子书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在电脑、平板或手机上随时阅读。

2. 下载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下载该资源:步骤一:打开网站在浏览器中输入教育平台的网址,进入其官方网站。

步骤二:搜索资源在网站的搜索栏中输入“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点击搜索按钮。

步骤三:选择下载在搜索结果中找到该资源,并点击下载按钮。

步骤四:保存文件选择合适的保存路径,将文件保存至电脑、平板或手机中。

3. 知识点内容该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涵盖了初中物理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3.1 物理基础重点介绍物质、力、能、运动和相互作用等基础概念。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基础概念是理解后续知识的基础。

3.2 机械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配套练习巩固对这些运动的理解和运用。

3.3 热学知识介绍了热量、温度、热传递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热与冷的现象。

3.4 光学知识介绍反射、折射、光的颜色等内容。

通过实验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在物体中的传播规律。

3.5 电学知识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和练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进行简单的电学计算。

4. 配套练习该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配套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练习题涵盖了各个知识点,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对应的练习题进行练习。

5. 总结以上介绍了一个初中物理知识点汇编的下载资源以及配套练习。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4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4

4.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 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 力是______牛.
5、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 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 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 是什么材料做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四、物体浮沉条件。
1、比较浮力与重力
上浮 漂浮 悬浮 下沉
F浮 F浮 F浮 F浮
> = = <
G物 G物 G物 G物
【实验】把外观相同的 3 现象: 只乒乓球(分别装有不同 一只上浮出水面 质量的沙, 同体积,不同 一只悬浮在水中 重力 )浸没水中。 一只下沉到水底 原因:三只球所受到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重力不同
1.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 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 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
F浮
答:方向竖直向上。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2.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 气中称时,示数为 27牛 ,把它浸没在 水中称时,示数为17牛,它受到的浮 力是多少牛?
育网 -
2、关于轮船 【轮船实验】 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 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 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 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 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轮船 也是如此,Titanic的沉没,进水。(p27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因为浮力的大小不 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有关。
育网 -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 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 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 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 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 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 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课件 演示】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 六、浮力小结七、 课后练习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1. 力的测量工具是 弹簧秤
。 F
2. 用弹簧秤吊着物体。物体受到竖直 向下的重力G 和竖直向上的 拉力F的 作用。
3. 这两个力是一对 平衡力 :两个力 大小 相等F=G ,方向 相反 ,且 作用在 一条直线 上。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2、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物体排开的液体 . 受到的重力 ,即F浮= G排液=m排液g=ρ 液V排液g 。 同样,阿基米德原理可以推广到气体的浮力上: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 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一般都浸没在空气中: ρ 空气V物g 。 空气V排气g= F浮= G排=m排g=ρ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古希腊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纯金,命 令他制出一顶非常精巧、华丽的王冠.王冠制 成後,国王拿在手里掂了掂,觉得有点轻.他 叫来金匠问是否掺了假.金匠以脑袋担保,并 当面用秤来称,与原来金块的重量一两不 差.可是,掺上别的东西也是可以凑足重量 的.国王既不能肯定有假,又不相信金匠的誓 言,於是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解此难题.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F F 2
F1
F浮 F拉
G物
G物
G物
2.气体的浮力。
•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 浮力呢? 实例: 热气球、烟上升等 可以说 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 • 打足了气的篮球,气孔上插有打气 【 针,打气针的另一端通过导管、橡 实 皮塞和气球囊连接。导管阀门开始 验 处于关闭状态,现将阀门打开。 气球胀大,同时杠杆左端上升。 • 现象: 】 表明篮球整体受到 向上的浮力增大。 • 结论:气体也会产生 向上的浮力。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2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2
复习提问 木 船 轮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潜水艇 密度计 船 气球飞艇


巩固练习
应用一、密度计
• ①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时F浮 =G计原理工作的。 • ② 密度计上的刻度线不均匀, 自上往下,刻度线越来越密, 刻度值越来越大。密度计上 的刻度值是被测液体的密度 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复习提问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潜水艇 密度计 船 气球飞艇


巩固练习
应用三、潜水艇
• ①采用: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 (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 ②潜水艇在水面下无论沉、浮,受到的浮力不变。 当向水舱充水时,当潜水艇的平均密度ρ平均>ρ水时, 潜水艇下沉, 当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悬浮,而排水时, 当 ρ平均<ρ水时,则潜水艇上浮。


巩固练习
小结
• 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 (1)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 沉浮(如浸没水中的潜水艇) • (2)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 的体积实现沉浮。(如轮船、鱼泡和气球)。
复习提问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潜水艇 密度计 船 气球飞艇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潜水艇 密度计 船 气球飞艇


巩固练习
应用四、气球和飞艇
• 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 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升 空时ρ平均< ρ空气。 • ②用改变自身的体积,实现沉浮。如减小体积,则有 F浮<G球下降。 • ③气球不能无限制地升入高空,当F浮=G球时,应该 悬浮,实际上在没有达到悬浮时,其内部气压大于 外部气压而破裂。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5

第1章中物理知识的教与学[上学期]-5

浮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及称重法测浮力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3、初步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计算浮力,并区别“V物”和“V排”,“浸入”与“浸没”的关系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细心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难点:探究解决F浮与G排液的关系教法:问答、探究式教具:弹簧秤、金属块、空矿泉水瓶、小石块、水、烧杯、铁架台、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T1: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有关力的平衡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复习用弹簧秤验证二力平衡的实验,再看看有关死海的现象。

在这个二力平衡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实验:[演示I]把盖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再释放T2:想想手有什么感觉,观察有什么现象?S1:感觉到空矿泉水瓶会往上顶,放手后会浮在水面上。

T3:根据力的平衡知识空矿泉水瓶受哪些力的作用?(作受力分析图)S2:受到重力。

T4:重力方向怎样?S3:竖直向下。

T5:与它平衡的力是什么?S4空矿泉水瓶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

[演示Ⅱ]将金属块浸入水中。

T6:观察有什么现象?S5:金属块沉人水底。

T7: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引起悬念)S6:有。

S7:没有。

T8: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

二、新授[演示]金属挂在弹簧秤下称量。

T9:观察示数并记录于表1中。

单位:牛S8:2牛。

T10:现将此金属块慢慢浸入水中直至浸没,观察现象。

并记录最终数据。

S9:弹簧秤示数逐渐减小到1.75牛。

T11:弹簧秤示数为什么减小?(受力分析)S10:金属块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

T12:我们把这个力叫做浮力。

――(揭示课题)T13:浮力的方向怎样?S11:竖直向上。

(板书)T14: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如何表示?S12:F浮=G-G视重(板书)T15:我们把这种求浮力的方法称作为“称重法”。

T16:下面我们运用称重法测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如何测?S13:先测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视重G视重,G减去G视重就是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

第三章 物理知识的教与学

第三章 物理知识的教与学

1.认识领会阶段
2.完善巩固阶段
(1)动机激发 (2)全面感知
3.深化运用阶段
(3)思维加工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 推理、想象等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 特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常要使用物理学 的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以及等效 的方法,使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 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还需要抽象和概括过程,用文字或数 学形式将概念和规律加以表述,得出 概念的意义的数学表达式。
一、前物理观念的研究 1.什么是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接受物理学教育之前,通过自己的体验、体验与思考,对各 种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叫做前物理观念。 前物理观念有些是正确的,它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和 掌握规律,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前物理观念毕竟是生活 经验,是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 和实验证明。所以,前物理概念多数是肤浅、很模糊的,带有片面性, 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这就形成了前物理观念与掌握物理知识之间 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这一心理活动发展的重要原 因。
三、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1、男、女生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感知觉方面 记忆力方面 注意力方面 思维品质方面 操作能力方面
女生一般偏重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记忆面较广,量较 大,短时记忆较优,但因此也影响了长期记忆的效果。她 们在复述物理概念、规律时,习惯于用课本的语句逐字逐 句背诵,而不甚理解其物理意义。 男生则倾向于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广度上虽不如女生, 但比较深入,记住的信息能保持比较长的时间。
2、男、女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1)、兴趣方面的差异 女孩对一件东西,往往不关心其结构,只根据玩具的原有用途玩。 男孩把玩具出人意料地改作别用,或出于“研究”的兴趣而把玩具拆开。 女生在物理学习的兴趣及兴趣的水平方面不如男生。在兴趣的倾向性方面男生 明显爱好科学,喜欢各种科学书报,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女生则多半对小说、 电影、音乐、舞蹈感兴趣。 (2)、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两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从而赋予各种不同的性别角色规范。 男、女从幼儿起,社会、家庭就用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对其施加影响。 上一代人活动的性别倾向性也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男孩模仿父亲,女孩与母 亲接触较多。 女生害羞、胆怯、爱面子,不喜欢讨论争议。 男生则敢想好问,很少考虑“面子”问题,热心于讨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 见解。 总起来说,女生在纪律性、勤奋、认真、细致、踏实等性格特征方面优于男生; 而在坚持性、顽强性、自制力、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性格特征方面不如 男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荣·中学物理教与学·2015.05
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从元认知的角度考虑,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

中学物理教学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进程的自我监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一、物理学习中元认知的功能
物理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

这是一个高级的心智过程。

元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认识和监控功能。

(一)物理学习中元认知的认识功能
元认知在物理学习中的认识作用主要包括对学生自己的认识、对物理学科与学习物理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学习策略的认识。

(1)对自己学习特点的认识。

学生作为学习物理的主体,应该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同伴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异。

(2)认识物理学的特点。

充分认识学习任务的特点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逐渐体会到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实验性、逻辑性、严密性等特点有别于其他学科。

(3)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
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背概念、用公式,还要求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的方法,体会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因此,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4)认识物理学习的策略。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策略。

如,利用图象解决运动学问题、运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简化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等等。

能否有效地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区分学习者是否已“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策略运用的三个维度(种类、频率、坚持性)都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其中,策略使用的坚持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最大。

(二)物理学习中元认知的监控功能
监控、调节是元认知活动的重要内容环境只有适当地调整、纠偏,使学习活动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才能使思维活动保持在最佳
状态,从而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物理学习中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主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评价与反思。

(1)自我调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调节
学习的方式或手段。

比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要考虑是自己独立思考还是请教老师或同学;在学习时间紧张时,要考虑是巩固旧知识还是预习新知识;在学习各种策略时,有时会遇到不奏效的情况,应该学会分析策略及其应用范围。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的某些方
面进行判断的过程。

自我评价的对象可能是学习速度、持续的时间、任务完成的比例等,也可能是学习中的总体表现,如是否达到目标、自己是否尽力等。

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答是否满意、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对一个学期的学习总结等都属于自我评价的范畴。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

所以,自我评价在促进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

(3)总结与反思。

在物理学习中,很多概念规律以及问题解决的技巧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反思,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总结。

对于学生来说,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不科学的概念有时会干扰新概念的形成。

所以,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后,必须进行反思与回顾,弄清楚物理概念及其与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
将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迅速地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作用,相信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

(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指导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学习计划。

教学计划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课堂标准与学生的教学进程来决定的(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还不能参与决策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并尽可能按计划来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合理分配时间。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每一章的预习提纲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新知识时了解重点、难点,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促进反思与交流
在物理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应该能够分析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后反思整个思维过程,自我判断问题解决的正误,思考更简捷的解决方案。

对于已经练习的习题,很少有学生会考虑用多种方法求解。

而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与思路,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与规律,增强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遇到新的问题时,一旦思维过程遇到障碍,就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的策略,提高问题解
决的能力。

教师不要把多种解法以及各种解法的优劣直接“讲”出来,而是让学生说出来。

如果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教师的不一样,便有与大家分享交流的期待,此时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认可,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体现,也是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指导学生做学习笔记
记笔记是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技能,它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

(1)学习笔记是培养学生元认知技能的重要策略。

①预习笔记
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诊断,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明确哪些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哪些是未知的新知识,它们与原有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学习新知识还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哪些地方还不明白,等等。

②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思维过程。

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也同时在监控并调节着自己的认知过程。

记课堂笔记可以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合新知识、精细加工的过程中更深人地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

③课后笔记是对课堂笔记的整理与总结,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我判断,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笔记和教材相比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对一些较难的课程内容来说。

但如果只重视记笔记,而忽视或不会对笔记进一步加工和修改,也会严重减弱笔记的效用。

(2)学习笔记可以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与积累,可以逐渐掌握良好的笔记策略。

学生
记笔记的形式、重点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后对笔记的修改与总结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对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课堂中教师介绍的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以及教师对知识、规律的总结,也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笔记中记录下这些关键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捷径,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习笔记有助于学生增强元认知体验。

预习中,学生将未知的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分别记录或标记出来,通过预习笔记学生增强了“知”与“不知”的体验;预习为课堂确定了重点,学生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讲解的新知识中,并且体会由已知向未知探索的过程,课后笔记学生通过修改、补救与总结,形成收获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进行“出声思维”训练
“出声思维”就是将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进行“出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由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出自己的思维监控与调节的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出声思维”。

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教师应善于“还原”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清楚“我是怎么想的”,还要讲“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如果只是将所得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则会使学生食而不化,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稚化”自己的思维。

在备课、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后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从学生的思维角
度和方法去审视,认真体验学生是怎么想的,这样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能始终保持同步并和谐并进。

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作用,不仅可以获取学生思维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和改进教学,还有助于学生迸发出可贵的思维火花,或暴露出隐藏的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过程既可自发暴露,也需诱发暴露。

例如,要分析一辆在水平面上行驶的汽车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个问题如果由教师正面讲解,当然清楚利索,但会掩盖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力分析中一些常见的思维障碍或知识缺陷将得不到暴露和矫正,其教学效果反不如先由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而后再分析讲评来得好。

除了这样“自发暴露、先乱后治”外,还可采用“诱发暴露、引蛇出洞”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隐藏较深甚至“歪打正着”的错误,教师可设置种种诱发情景,促使学生暴露出他们的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