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史记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一、《五帝本纪》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天下大治。
”翻译: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
他出生时神灵,幼年时能言善辩。
少年时聪明过人,长大后勤奋敏捷,成年后智慧明敏。
在轩辕时期,神农氏衰落,诸侯相互攻伐,残暴虐待百姓。
于是黄帝开始学习使用兵器,以征讨不臣服的诸侯,诸侯纷纷归顺,天下得以大治。
二、《项羽本纪》原文:“项羽乃拔剑自刎,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翻译:项羽拔剑自刎,说:“天要灭亡我,不是战争失败的罪过。
”三、《留侯世家》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父为韩相,张良少时,欲为韩报仇。
”翻译: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他的父亲曾是韩国的宰相,张良年轻时,立志为韩国报仇。
四、《陈涉世家》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
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叹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是阳城人。
年轻时,曾与人一起租地耕种,在田埂上停下休息,叹息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五、《淮阴侯列传》原文:“淮阴侯韩信者,其先齐人也。
少孤贫,不得志,乃从人寄食。
”翻译:淮阴侯韩信,他的祖先是齐国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不得志,于是寄人篱下。
这些文言文段落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通过学习这些段落,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背诵,并从中汲取智慧。
史记重点句翻译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一)《高祖本纪》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
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到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翻译高祖本纪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有远大的抱负;不做普通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请他到上座坐下..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人都很高兴;秦军斗志松懈;于是大败秦军..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刻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人要被灭族 ;聚集说话的人要处以死刑..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我和诸侯们约定;先打进函谷关的人就以他为王;我应当在关中做王..7、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而已: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8、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抵抗他们..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军队经过后就全部烧毁栈道;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10、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帷帐中运筹谋划;却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11、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现在我所创下的家业和二哥相比;谁的多呢项羽本纪1、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2、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军在诸侯军中居于第一;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今天肯定得决心死战了;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江东虽小;但土地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可以称王..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两、封邑万户作为悬赏来买我的脑袋;我让你得到这份好处吧7、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秦朝政治混乱;陈涉首先起来反抗;天下豪杰蜂拥而起响应..8、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自夸功劳;逞个人的勇谋却不肯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来征服统一天下..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贤;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羞耻..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仓库的粮食充实了才能讲究礼节;老百姓的衣食丰足了才能分辨荣辱..5、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得到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6、岂管仲之谓乎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管仲吧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好;他明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实的人却被君王怀疑;忠心的人却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怨愤之情呢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国家的条理方法;没有不都表现出来..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描述的是小事物;但表达的意旨却很宏大;列举的是眼前事物;但寄托的意义却很深远..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蜕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来浮游在尘埃之外..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论他的这种情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7、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惠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张仪带着丰厚的礼品作为见面礼送给楚王..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张仪又趁机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说一些花言巧语..9、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希望楚怀王能幡然醒悟;社会的风尚能完全改变..10、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能还是无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1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希望保全国君、振兴国家;把社会风尚能扭转过来;在这篇作品中反复表达这个愿望..1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3、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披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瘦削..1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全社会都污浊却只有我干净;所有人都昏醉却只有我清醒;所以我被放逐..1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干净衣服上的尘土..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淮阴侯列传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韩信当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家里贫穷品行不好;不能被推选去做官..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个年青人才给你饭吃;难道希望你报答吗3、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有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休息和吃饱..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希望您借给我奇兵三万人;从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质..5、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韩信就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6、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常常闷闷不乐;为自己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皇上曾经随口和韩信谈论将军们能力的高下;认为各有差别..8、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陛下不善于带兵打仗;却善于统帅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收复的原因..9、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10、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崤山以东的六国大乱;天下诸侯纷纷起事;英雄豪杰象乌鸟一样聚集..11、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李将军列传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李广经常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攻关杀敌和与猛兽搏斗的事.. 2、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李广命令他的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李广亲自射杀那三人..3、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前进到离匈奴阵地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4、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用绳子编成网兜让他躺着..5、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的官吏;官吏判决他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6、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李广不善言谈很少说话;与人闲居时就在地上画出军阵;比试射箭的远近;输掉的罚酒..他专以射箭为游戏;一直到死..7、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面对面作战;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8、军亡导;或失道 ;后大将军..军中向导逃跑了;军队迷失了道路;后于与大将军约定会师的时间..9、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趁机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汇报东路军迷路的原委详情 ..10、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大概就是说的李将军吧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1、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3、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口;那么将军的仇可以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洗刷了..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排列在诸侯的行列中;象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赋税..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着地图的匣子;按照顺序上前..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9、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10、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众多侍卫拿着武器都按照规定站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殿..1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荆轲受伤以后;就举起他的匕首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补充:1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13、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14、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何况象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发泄对燕国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15、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白;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愿;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魏公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为人宽厚礼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士人不论有无才能的;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他们..2、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看门贫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财礼..3、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整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不谦让..4、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公子带领着侯生坐到上位上;将他引见、介绍给全体宾客..5、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公子亲自在大庭广众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却特意让我去拜访他..6、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赵国多次给魏王和公子送信来;向魏国请求救兵..7、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我赵胜之所以愿意依附魏国与魏国联姻;就是因为公子的高尚品德;能把别人的困难作为急事..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把别人的困难作为急事又表现在哪里9、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打算前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效果呢10、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在北边可救赵国;在西边能击退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1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12、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的铁椎;他用铁椎击死了晋鄙..。
史记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翻译:人终究都会死去,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
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翻译: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用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翻译: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5.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翻译:千里长堤,也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6.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翻译:好的药虽然苦,但对病有好处;忠诚的话语虽然逆耳,但对行为有好处。
7. “宁为鸡头,无为凤尾。
”
翻译:宁愿做鸡的头脑,也不愿做凤凰的尾巴。
8.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翻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9. “英雄不问出处。
”
翻译:英雄不问出身。
10. “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
翻译:仁者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这些句子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它们提醒我们要关注国家的兴衰,珍惜生命,谦虚待人,勇于担当,勇于面对困难,追求进步。
通过学习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备考:史记重要语句翻译选

• P8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P84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 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 P8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 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 P8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魏公子列传
• P12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 •
其富贵骄士. P12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
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 P128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 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 困也!
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也。
• P7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
下笑。
• P7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项羽本纪
• P79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
王翦所戮者也 • P8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 P129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 功之有哉?
• P129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P130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 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 P13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 带刀剑,中情怯耳。 • P132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 P13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 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 P137 :“嗟呼,冤哉亨也。 • P137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 P137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P137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P137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 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 食矣。 • P137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不亦宜乎!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昔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同姓而异宗,异宗而异氏,异氏而异族。
黄帝居轩辕之丘,颛顼居空桑之野,帝喾居陶唐之墟,尧居平阳之墟,舜居蒲坂之墟。
五帝之时,天下大治,百姓安乐。
翻译:
从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都是同姓而不同宗,不同宗而不同氏,不同氏而不同族。
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颛顼居住在空桑之野,帝喾居住在陶唐之墟,尧居住在平阳之墟,舜居住在蒲坂之墟。
在五帝时期,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2. 原文: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
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纣,诛其罪恶,天下大定。
翻译:
商汤、周武王进行革命,顺应天意,迎合人心。
商汤将夏桀放逐到南巢,周武王讨伐商纣,诛灭其罪恶,天下大定。
3.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翻译:
孟子见到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好处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
二、总结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加强对《史记》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其基本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史记》重点句子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1 •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2.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3 •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夏本纪》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2、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3、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4、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5、薄衣食,致费于沟淢。
6、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鲁周公世家》1、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2、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3、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4、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5、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12、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1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14、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15、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1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17、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18、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

《史记》者,司马迁之所撰,乃中国古代史书之巨著,亦称《太史公书》。
迁以天人合一之思想,以史为鉴,记叙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
以下为《史记》全册之部分文言文翻译,以飨读者。
【本纪】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生于姬水。
黄帝以土德王,故称黄帝。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败,后归附于黄帝。
黄帝既定天下,以德服人,天下大治。
【表】世家表世家者,诸侯王之世家也。
诸侯王世系,自周以来,代有更替。
此表记诸侯王世系,以示其源流。
【书】礼书礼者,天地之序,阴阳之行,人道之纪也。
礼书载古之礼制,以明其义。
【世家】鲁世家鲁者,周公之子伯禽所封之地。
鲁世家记鲁国之兴衰,以示其世系。
【列传】刺客列传刺客者,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之人。
此列传记刺客之事,以彰显其英勇。
黄帝本纪译文: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出生在姬水。
黄帝凭借土地的德性称王,因此被称为黄帝。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战,蚩尤战败,后来归附了黄帝。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以德行治理国家,天下大治。
世家表译文:世家是指诸侯王的世家。
诸侯王的世系,从周朝以来,代代更替。
这个表记载了诸侯王的世系,以展示其源流。
礼书译文:礼,是天地秩序的体现,阴阳变化的规律,人道的行为准则。
礼书记载古代的礼制,以阐明其意义。
鲁世家译文: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的地方。
鲁世家记载了鲁国的兴衰,以展示其世系。
刺客列传译文:刺客,是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的人。
这个列传记载了刺客的事迹,以彰显他们的英勇。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仅此数篇,实难尽其全貌。
然司马迁之笔,横扫千军,文辞华丽,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叹为观止。
翻译虽不能完全还原原文之美,然亦能令读者领略其中一二。
若欲深入了解《史记》之博大精深,尚需读者亲自研读原文。
史记全文言文翻译

太史公曰:夫学者载籍极博,考信于稽古。
吾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卒述先人之志。
夫学者载籍,多矣!吾所以著述,非敢自矜,盖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成一家之言。
吾闻之,黄帝、尧、舜,其兴也天也,其衰也天也。
故天有五行,以生以成,有刑德,以御四时,各有胜负,而相生相克。
是以黄帝、尧、舜,得之以成帝业,汤、武、文、武,得之以成王业。
至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莫不有述作,而其道不同,或以刑名,或以道德,或以仁义,或以法术,或以阴阳,或以纵横,或以农战,或以纵横,各以其道,欲求其志,而世之学者,莫能通其说。
吾故论其得失,而著其成败,以俟后世之君子。
吾读《春秋》,见其微言大义,若存若亡,使人有悲夫。
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吾读《尚书》,见其纪事详赡,言辞典则,使人有敬夫。
吾读《诗经》,见其言志抒情,美刺咸备,使人有怀夫。
吾读《易经》,见其变化无穷,包罗万象,使人有惊夫。
吾读《礼记》,见其礼义法度,详明备至,使人有畏夫。
吾读《春秋左氏传》,见其事详文富,议论精深,使人有服夫。
吾读《战国策》,见其辞采飞扬,策略巧妙,使人有叹夫。
吾读《楚辞》,见其辞藻华丽,情感真挚,使人有慕夫。
吾读《史记》,见其纪事详赡,文辞雄健,使人有叹夫。
吾读《汉志》,见其典籍详备,制度详明,使人有敬夫。
吾读《汉书》,见其文采斐然,议论深刻,使人有服夫。
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所以成圣也。
圣者,所以立教也。
吾欲以吾之学,求吾之道,成吾之圣,立吾之教。
吾闻之,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吾故述吾之学,以求吾之仕,以成吾之教。
吾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吾之志,在天下之治也。
吾之学,在圣人之道也。
吾之教,在吾之志也。
吾欲以吾之学,成吾之教,以教天下之贤士,使天下之贤士,皆成圣人之道,以治天下,此吾之志也。
吾之述作,非敢自矜,盖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俟后世之君子。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孔子世家》1.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贫穷,又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
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
由此担任了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
不久之后离开鲁国,在齐国被排斥,在宋卫被放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聪明洞察事理,对问题看得深刻,却让自己接近死地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
博学善辩,见识广大却使自身危险的人,是因为喜欢揭发他人的丑恶。
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要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要考虑自己。
3.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过了一会儿,孔子神色严肃认真,有所深思,又表情愉快地向上望了一会儿,表现出志向深远的样子。
说:我已经了解作曲者的风范了,他皮肤黑,个子高,昂首远望,像是在全天下称王,如果不是文王难道还会是谁作的曲呢!4.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孔子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非议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的弊病。
现在他久留陈蔡之间,两国大夫所施政推行的措施都不合他的心意。
5.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于是他们就一起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郊外,孔子一行人走不了,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人都因为饥饿生病了,没人能站起身来。
孔子仍传习诗书礼乐不停。
子路生气地去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
”6.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史记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太史公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道者,所以明理也。
明理者,所以正心也。
正心者,所以修身也。
修身者,所以齐家也。
齐家者,所以治国也。
治国者,所以平天下也。
”注释:1. 太史公:即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
2. 学者:指研究学问的人。
3. 求:寻求。
4. 道:指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5. 明理:阐明事理,明白事物的道理。
6. 正心:使自己的心志端正。
7.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
8. 齐家:使家庭和睦,管理好家庭事务。
9.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10.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翻译:太史公说:“学者之所以寻求学问,是为了探求道理。
道理,是用来阐明事理的。
阐明事理,是为了端正自己的心志。
端正心志,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品德。
修养品德,是为了管理好家庭事务。
管理好家庭事务,是为了治理国家。
治理国家,是为了使天下太平。
”在这段文言文中,司马迁阐述了学问的重要性以及学问对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影响。
他认为,学者应该以求道为宗旨,通过明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的道德修养过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这段文言文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为家庭、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这段文言文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的智慧,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鲁人版《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廉颇与蔺相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品格。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翻译: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翻译: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从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翻译: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强秦邪!翻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的急务为先,以自己的私仇为后啊!《晁错》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翻译: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说道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可以修改的法令。
2.及窦婴、袁昂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翻译:等到窦婴、袁昂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衣,在东市把他处死。
3.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翻译: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次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4.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重要句子 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篇目重要句子翻译屈原列传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起草(写作)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改动它,屈原不同意。
2.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
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3.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谁不想寻求忠臣来辅佐自己,举荐贤人来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代也不出现,这是因为国君所任用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任用的贤臣并不是真正的贤臣。
李将军列传1.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人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凭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匈奴人活捉,应当斩首,李广纳金赎罪,免去斩刑,降为平民。
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智谋也。
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匡正)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做官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项羽本纪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江东虽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
希望大王赶快渡河。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史记十则文言文及翻译

一、太史公曰:“夫天下者,生于劳,成于力。
劳而不怨,力而不懈,此天下之常道也。
”【翻译】太史公说:“天下之事,产生于辛勤劳动,成就于不懈努力。
辛勤而不抱怨,努力而不松懈,这是天下恒常的道理。
”二、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
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倒。
”三、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多得到帮助,失道的人少得到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四、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老子说:“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仔细观察和研究。
”六、屈原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屈原说:“人们各有自己的快乐,我唯独喜欢修养品德作为常态。
”七、贾谊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贾谊说:“国家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八、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九、曹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翻译】曹操说:“宁愿我辜负天下的人,也不要让天下的人辜负我。
”十、司马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翻译】司马光说:“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领导者。
”。
史记文言文带全书翻译

太史公曰:昔者孔子没,史记至获麟而绝。
其后学者各记其所闻,分家为八。
夫《春秋》经言十二公,而太史公独记汉兴以来,至于太初而止,盖三家之传,故言秦事尤备。
自太初以后,则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等,皆非孔子之旧史也。
太史公曰:孔子述《春秋》,以达王道,明得失,正名分。
夫王道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故曰:“吾志在《春秋》,吾道在《诗》、《书》。
”太史公述《史记》,亦欲达王道,明得失,正名分。
夫王道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孔子、太史公,皆圣人也,其志亦相同也。
太史公曰:余闻先人有言:“自周公没,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没,又五百岁而有太史公。
”夫孔子、太史公,皆生于其时,适值其运,各以其道自任,而传之后世。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太史公作《史记》,亦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太史公,其功亦相同也。
太史公曰:余尝周游天下,观风俗,问疾苦,见贤良,察得失。
余以为孔子作《春秋》,述王道,正名分,非独为一代之史也。
余故述《史记》,亦欲传之后世,使乱臣贼子惧,亦欲使后人观之,以自警也。
太史公曰:夫史者,所以记事记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黄帝以来,至于今,五百余岁矣。
其间兴衰治乱,得失成败,莫不备载。
余述《史记》,亦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夫史者,国之宝也。
故司马迁作《史记》,非徒记事记言而已,亦欲传之后世,使国之大宝,永垂不朽。
太史公曰:余尝欲继孔子、太史公之志,述《史记》之后,然以年老,力不从心,遂辍笔而止。
嗟乎!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余述《史记》,亦欲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知古,鉴今,自勉,自强。
太史公曰:余尝游历四方,观风俗,问疾苦,见贤良,察得失。
余以为孔子作《春秋》,述王道,正名分,非独为一代之史也。
余故述《史记》,亦欲传之后世,使乱臣贼子惧,亦欲使后人观之,以自警也。
太史公曰:夫史者,所以记事记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史记》小语段重点语句翻译1 学生版

《史记》小语段重点语句翻译1 学生版一、《淮阴侯列传》【1】【原文】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①衣我以其衣,食(sì,给……吃)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③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试题】①衣我以其衣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③吾岂可以乡利背义乎?【2】《淮阴侯列传》【原文】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①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③幸为信谢项王!”【试题】①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③幸为信谢项王二、《郦生陆贾列传》郦生说齐王曰:“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授上党之兵,下井陉[xíng],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
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
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
①天下后服者先亡矣,②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
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
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
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③汝能止汉军,我活汝。
不然,我将烹汝。
”郦生曰:“④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⑤而公不为若更言。
”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走。
【试题】①天下后服者先亡矣②王疾先下汉王③汝能止汉军,我活汝④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⑤而公不为若更言。
《史记》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翻译(一)《刺客列传》1、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译: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译: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3、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译: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
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
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7、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译: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8、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译: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二)《廉颇蔺相如列传》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太史公自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於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本纪》8、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鲁周公世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南攻颍阳,屠之。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