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别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一)各经济区空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以往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涉及两省一个直辖市,其中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四个副省级市:杭州、宁波、南京、苏州;10个地级市:浙江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江苏的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一共15个城市,其核心区域是沪苏锡常杭嘉湖7个。笔者认为,考虑到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性,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统计和研究的便利,长江三角洲应该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全部和上海,即大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争议较多,最广义的观点认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的全部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这一范围过于广泛,并不符合经济区域概念。本文所指的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国有企业主导型。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多省市,国有企业比重大。在这一地区外商投资来源中,日本、欧美、韩国等外商投资的比重较高。这一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矿产资源加工、重型装备制造和轻纺加工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尤其是拥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
———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经济区
----混合企业主导型。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较发达。长三角经济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是“总部经济”和跨国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市中,这一地区占了4个。
长三角:国家最具发展力量的地区,以技术型工业为主,技术力量雄厚,由上海作为依托,前景好,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优越,教育发展好,人才资源充足
环渤海: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不如长三角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各具特点
2007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三大经济地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继续引领我国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显著:三大经济区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三大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有明显特征。同时,三大经济区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合作动力不足。
三大经济区发展的特点
三大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半壁江山——2007年三大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47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8%,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2%,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3.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0%。统计显示,环渤海15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已经超过了珠三角9个中心城市,但比长三角少将近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第一,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珠三角由于规模较小,历史负担相对较轻,增速是三大经济区中最快的,长三角紧随其后,而环渤海的增长潜力极其巨大;2007年三个地区经济增速分别为:长三角增长15.0%,珠三角增长16.2%,环渤海增长15.7%,三大经济地区GDP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见表2)。
第二,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一。2007年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228元,长三角为45072元,环渤海为27342元。说明珠三角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长三角次之,而环渤海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外商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371.4亿美元、151.6亿美元和234.7亿美元,总额为757.7亿美元,几乎占了全国的100%,三大经济区基本上吸纳了我国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对我国西部的直接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长三
角占全国的49.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20.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环渤海经济区大约占全国的30%左右,总量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增长迅猛,这主要是2007年我国将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后,环渤海地区成了外商争相投资的目标。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2007年长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加快了1.2个百分点;珠三角完成6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加快了5.0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完成36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从主要经济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环渤海具有明显优势,占56%,高于其他两经济地区之和,长三角为33%,高于珠三角的11%。从绝对量看,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投资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4459亿元和3967亿元,在所在经济地区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明显的顺序——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三大经济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虽然趋势相差无几,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其实的明显特征:一是由于珠三角发展最早,其第一产业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只占2.2%。长三角第一产业构成为3.4%,而环渤海刚刚起步,第一产业还占有8.9%的份额;二是第二产业区别构成比例区别不大,三个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仍然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地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三是以第三产业份额占有重要比例的产业高级化趋势在珠三角体现得最为明显,已经占到了46.6%,接近一半。环渤海地区刚刚超过40%,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需求结构比较——
2007年三大地区的需求结构呈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征。在消费方面,从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三大经济地区由高到低仍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占到51%、32%和17%。上海和北京作为核心城市均对所在经济地区表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848亿元和3800亿元。
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从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看,2007年三大经济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但是,无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性支出,两个三角洲地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水平,而环渤海地区增长要高于全国水平。
2007年长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669.5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846.4元,比上年增长10.4%。珠三角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19371.6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935.4元,比上年增长12.1%。环渤海各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普遍提高,但各市相比差距较大。53个城市的统计显示,2007年环渤海各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613.8元,平均增长18.9%。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看,49个城市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为8924.3元,平均增长16.4%。全国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3786.0元,比上年增长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