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刻帖

合集下载

《淳化阁帖》的编刻始末与影响

《淳化阁帖》的编刻始末与影响

件未录。帖为枣木作板摹勒,以澄心堂纸 化阁帖》的翻刻(印)本不下 30 种;宋徽宗 注释:

精拓造册,有着“法帖之祖”的美誉。
时期为勘正舛误,又命蔡京主事,刻成精于
① 王 镛. 中 国 书 法 简 史.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淳化பைடு நூலகம்帖》鉴选法书作品刍议
《阁帖》的《大观帖》;南宋时高宗命专收米 2004:181-185.
宋太宗即位以后,由于他酷爱翰墨,犹爱 刻帖使大量古人的书迹得到了很好的保 之处,撰有《法帖释文考异》。他们为丰富
“二王”,故所受摧残严重的书法艺术的复 护,纵然经过了“二度创作”,但也是仅次于 和完善《淳化阁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兴很快被提上日程。“二王”书法的中庸、和 真迹的宝贵参考资料。刻帖在普及书法教 献。他们的著作的面世为书法考证学添上
谐之道正中赵氏所意,又能满足当时社会 育、传承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 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推动了新生的考证
时 局 的 政 治 需 要 ,在 此 条 件 下 ,书 宗“ 二 的作用,对帖字书法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 学的发展。
王”,世称“小王书”的翰林侍书王著奉勅主 意义。
结语
持《淳化阁帖》的编刻。
《淳化阁帖》的编刻始末与影响
□梁均豪
摘 要:该文从《淳化阁帖》入手,系统地讨论了宋代刻帖的出现原因和盛行的背景,对刻帖和书法发展历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刻帖 宋代 书法 淳化阁帖
一、刻帖的历史背景
络注入了新鲜血液,元、明、清三朝的书法 错讹。
刻帖是我国古代保存、传播书法作品 发展历程离不开刻帖。自刻帖成为习书者
黄伯思在《法帖刊误叙》中有道:“翰林 活?文艺理论,2010(7).

明代刻书中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探析

明代刻书中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探析

明代刻书中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探析从书籍设计的角度来看,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载体,其作为版面中承载最多关注的视觉要素,对读者具有一定感染力。

自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在技术、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生字体出现,扩展了旧字体的家族。

如今,设计师可以从浩瀚的字库中选择字体。

宋体字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法书的式微,并开始转向大规模复制语境下的行业标准化字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宋体字的诞生并非偶然,是印刷业在技术、观念和市场催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宋体字在明代十分盛行,发展演变也十分丰富,对明代书籍审美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宋体字形成的背景1.字形准备——汉字的隶变和唐楷的程式化范本宋体字脱胎于书法字体,宋体的萌芽、演变和完备离不开两种书法类型的影响。

一是隶书,隶书的出现减弱了汉字与物象间的联系,实现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笔画和字形的简化,概括后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初步构建了汉字的框架结构,可以说隶书为宋体字提供了字形的基本布局。

二是楷书,楷书受唐代尚法度人文观念的影响,是书法高度程式化下的产物,《辞海》解释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

因此,楷书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字体的不二选择。

楷体随着宋代刻书业的兴盛,在刻刀的特殊技艺下逐渐趋于直线化,楷书的攲势转为方正稳重的平势,结体由中宫紧缩转为均匀布局,然而这样的字体风格在宋代并未成为主流。

楷书仍是当时刻书业首要推崇的,其横竖细粗的笔画特征为宋体字构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楷体向宋体的演变进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体仍然蕴含着传统书法意趣和精神,但在雕刻工具的一步步摸索与实践中,宋体字逐渐被烙上时代的特色。

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工具应用下的结果,也是刻工人为意识下通过对楷体的几何化表达,完成了对书法字体的终端释义所形成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刻字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和手段,赋予了文字除审阅外的其他功能,具有了天然的社会学意义。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宋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仅发扬了前代的传统,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亮点。

宋代书法艺术宋代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书法艺术风格概括为雅俗共赏,气韵生动,刚柔相济。

宋代书法家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米芾的书法作品富有变化和节奏感,字体雄健有力,处处彰显出他深谙书法的独到见解。

苏轼的书法作品则特点是自然、豁达,尤其注重自然流畅和笔墨与用纸的兼顾。

黄庭坚是以笔涉多种艺术门类的大家,他的书法作品则思维缜密、精神高昂,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宋代书法作品不仅注重笔画的造型,而且更注重笔画的气韵和尺度。

其作品风格优美、和谐,引人陶醉,观赏者能够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思维和灵魂。

明代书法艺术明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相较于宋代书法,明代书法更加注重审美观感的变化和韵律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是笔法强劲有力,有胆有识,讲求创新和技法的革新,尤其重视字体的自由发展。

明代书法家有董其昌、文征明、杨慎、祝枝山等,他们的书法作品传达出中国书法为艺术的决然决定,而不再只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富有变化和创新,注重艺术个性和自由发挥。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则充满诗意,灵动敏捷,富有文艺气息。

杨慎的书法作品则较为沉稳、内敛,字体方正,中气十足。

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则注重纵横变化,在结构和造型上更自由和富有个性。

清代书法艺术清朝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多元化的书法艺术流派,如吴门书法、李少白派等。

其书法艺术创作突破了宋明两代的传统,更加注重技法的创新和流派的分立。

清代书法家有王鸣岐、何绍基、李铎、郑板桥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鸣岐的书法作品注重艺术形式和造型,成为了清代书法艺术的代表。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有:
1.《唐摹怀素草书千字文》,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文物,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草书墨宝,是唯一一件宋人摹写怀素草书的作品。

2.《出师颂》,这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以行草书体写成,这篇墨迹以古雅的用笔和气度赢得了历代鉴赏家的赞誉。

3.《杜牧行书十韵诗》,这是唐代书法家杜牧的一件行书作品,这件墨迹的笔法纵逸,充满动感。

4.《黄州寒食诗帖》,这是北宋苏轼的一件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件作品表现了苏轼的才情和艺术追求。

5.《晋杨羲洛神赋》,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法帖,原墨迹早已遗失,现在流传的是唐代摹本,此作笔画劲媚,转折处交接清晰,笔锋起落分明。

以上是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的一些介绍,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古代文人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刻帖著录中的谱系检要

刻帖著录中的谱系检要

原本的关系,简洁明了。其中所录每种翻本后附名家题 英著有(阁帖今谱),主要考察明代诸种翻刻本和淳化 帖提要)皆真知灼见,为当今碑帖学研究者所重。张伯 张伯英是清末民国刻帖研究的大家,其论著如《:法
盲.j_古今丛帖首淳化,谱系由来曹氏详,亘六百年失
帖谱系的 统总结。正如张伯英在其穴阅帖杂咏)中所 现。比较繁荣的翻刻时期是明代。而明清时期并无对刻 随着历史的推移,(淳化阁帖)的翻刻之作不断涌
目:》第一册,二页中华书局香港分,一九八。年月 …容庚先生记其所见丛刻帖三百一十余部。文见《:丛帖
己之力、一时之功可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定会 其思路于笔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构想固好,但绝非一
和探索,以解决(阁帖)的流衍和影响这一学术难题。
宋代刻拓丛帖的比较,对(阁帖)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 字排比,各版本渊源.优劣、传拓年代的考证,与其他
必须将各帖所收之书家,书迹、卷次排定等进行细致的
可见,要切实理清各丛帖问的关系,从大处着眼,
每代若不止一人,则体系可谓庞大。对丛帖作口明来源的 之间的关系,高祖、曾 祖、父子,孙、曾;
间越往后推移,翻刻越多,其变化可能性越大。就像人
系.1,早期相对简单,故述者容易确定相互之次第。时
幕式上首发。
学会 长。一朱同一 一徐镕一 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致词。 位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宏父(石刻铺叙)中云次第有变,曹士冕(法帖谱系)
(大观帖总释序)称其1更定汇次,订其笔意,.1Ⅲ曾 名帖 考证等较(淳化)远胜,摹刻也十分精良。施宿 缮本。从大观帖本身的编纂刊刻来说,其体例编类和人 类,只不过将(大观帖)从翻刻本中单列出来,成为修 之界线,此三类实即前人分类中之翻刻本和增减本两
缮之一法,如此一来,以何为f-增减本tl与,修缮本.I

中国书法史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明清书法
楷、行、草书。他从17岁开始学颜真卿《多 宝塔》,进而师法晋、唐、宋名家。一生取王羲之的姿 媚风神、颜真卿的粗拙朴茂、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形 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 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 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家 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绘 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 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激 化,他的书法没有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清初社会安 定后,很快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另外,明晚期黄 道周的倚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沉 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 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
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
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
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 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期
•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 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 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 极大作用。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 熙、雍正时,专仿董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 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 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 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 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 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 而碑学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 现了另一番景象。
八大山人(朱耷)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宋代刻书那些有意思的事儿。

你说宋代刻书像啥?就好比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

宋代刻书的数量,那叫一个多呀!就跟那满天繁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走在当时的大街小巷,各种刻书铺子随处可见,仿佛在跟你说:“快来瞧瞧咱这丰富的知识宝库呀!”
再说说这质量,那可是杠杠的!字迹清晰得就像能蹦出来跟你聊天一样。

而且啊,排版也特别讲究,疏疏朗朗,看着就舒服,一点儿也不拥挤。

这就好比是给文字们都安排了舒适的小窝。

宋代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呀!什么儒家经典、史书方志、诗词文集,应有尽有。

这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超市,你想要啥就有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

这要是放在现在,那不得让人挑花了眼呀!
而且宋代刻书可不只是为了少数人服务哦,它是面向大众的。

就像那阳光,普照大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温暖。

这多了不起呀!
你想想看,那时候的人们,手捧着一本宋代刻的书,那感觉得多棒呀!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先贤们对话。

这可不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嘛!
宋代刻书对于文化的传承,那贡献可太大啦!它让那些珍贵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流传下来,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能领略到先人的智慧和才情。

这就像是给我们搭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让我们能走过去,看看那时候的风景。

咱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不也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宋代刻书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们可不能让这光芒黯淡下去呀,对吧?
总之,宋代刻书就是这么牛!这么有魅力!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去敬仰和探索。

大家说是不是呀!。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如何修炼一双鉴印的利眼今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与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现代信息传媒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时代。

在社会巨变中,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地球村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成果信息,真正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视野极为开阔的理想境界。

由此,在知识结构、鉴赏观念、收藏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使审美情趣与收藏鉴赏取向产生新的飞跃。

生活中宽带互联网络的运用,使收集信息的手段和获取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前人,常常出乎人们意料,何苦担心不会篆刻而不敢涉及。

其实,加强相应的文史修养,了解了印章的历史、制度、流派,及各类印材的感性认识,鉴印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难事。

日积月累,聚印成谱,肩负一个藏印家的称谓决不是幻想。

一、识篆养底气从《说文解字》入手用看惯熟视现代字体的眼光来识别篆字、欣赏篆字,确实感到非常陌生,两者的差异很大。

许多收藏爱好者之所以不敢问津印章,原因就在篆字上。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其实,篆字不过是古人的平常字体,是因为时代变迁才使它演化成了现在人们日常书写和阅读的字体。

而印章印文,特别是闲章、书画用的艺术印章,却始终习惯沿用古人的篆体,印章多以篆字来体现它的价值。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

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段玉裁对它做了大量的注解,其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好印者如果因此而生发对文字学的兴趣,那么,由此入门乃为正道。

当然,对一位刚入门的藏印者来说,手头置一部((说文解字》,再加上《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犹如安下大本营,进可通晓古玺文,退可领会汉印文。

有这么几册最需要、最实惠的工具书在案,底气渐盛,步到古肆,亦有一半胆力可以支撑。

明代法帖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概况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

明代法帖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概况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

明代法帖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概况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历代名人法帖为主。

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法帖。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

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拓本进行翻刻。

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来被考订为袁□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论者有“潘本瘦而顾本肥”的评论。

另有一种是以明内府收藏的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即肃潘翻刻的《肃府淳化阁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

除《淳化阁帖》外,明代还翻刻了不少其他宋代的汇帖,加《绛帖》、《大观帖》、《星凤楼帖》、《秘阁续帖》等。

其中有的是帖贾(碑帖商人) 为了营利而刻,摹刻失真,技术恶劣。

此外,明代也刻了一些断代法帖和个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旧雨轩藏帖》、《澄观堂帖》等,都是属于专集明人墨迹的法帖。

《雪浪斋帖》、《晚香堂帖》、《古香斋帖》等,则是分别汇刻苏轼、蔡襄墨迹的个人法帖。

但总的说来,它的汇集、镌刻已不如宋代那样规模宏大了。

明代刻帖的特点①多由前代法帖拓本转摹,有的增入部分墨迹。

专以墨迹上石的(特别是晋、唐的墨迹) 则不多见,原因是经过多次的战乱,所传墨迹多数毁佚,幸存的作品,也多秘不示人,所以不容易大量汇集,就是宋拓著名丛帖,也很难求得全帙。

②文人士大夫嗜好刻帖的逐渐增多,并且许多文人、书画家直接参加勾摹上石。

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法水平,所以使刻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勾摹镌刻的名手。

如被金石家、书法家所重视的《停云馆帖》、《真赏斋法帖》等,都是明代法帖的代表作。

作品明代法帖的代表作品有:《东书堂集古法帖》永乐十四年(1416),周宪王朱有□临摹上石。

你没见过的明清篆刻大家(一)

你没见过的明清篆刻大家(一)

你没见过的明清篆刻大家(一)谷山 2017-11-13 17:10:12别开生面的明代文人篆刻秦汉印章,虽然文字古朴,篆法精妙,流传亦多,但不知作者为谁。

魏晋以后直至宋元的印坛,由于背离了秦玺汉印的优良传统而成为无源之本,治印艺术日趋衰落,成为中国篆刻史上相对低潮的阶段,无流派可言。

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印章材料的根本性改变,出现适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篆刻艺术进入发展的高潮,涌现了一批有成就、有个性而且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广度的篆刻家。

他们的作品从总体上看,在先前吸收宋元风格的基点上,多方面借鉴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在篆刻审美观上,以秦汉印法法度为评判的主要标准之一;刀法上注重刀意和石性的表现,以追求"金石气息";印文书法上强调六书的规范,反对怪异乖谬的习气,因而形成了晚明古雅质朴兼具的印风。

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文彭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画家。

文彭与其弟文嘉从小受到父亲及当时苏南一带书画家的影响,诗、书、画、印无一不精。

文彭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外出,见一老人赶着一匹驴子驮着两筐石,自己肩背一筐石随其后,正与一做生意的市贾争执不休。

文彭询问其故,老人说:"他说要买我这几筐石,我赶着驴、肩着石从江上来,路远又费力,而他故意压价。

"文彭公走近仔细一瞧,是做妇女装饰用的原块石料,心想这大概也可做印章吧,就说:"不用争了,都卖给我,给你加倍的力资罢。

"于是文彭得了这几筐石,令人解锯开来,成了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

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稍差者,也是当时的老坑矿石。

文彭开始自己动刀刻石了。

于是冻石之名始见行于世,名传四方。

行草用于榜书的帖

行草用于榜书的帖

行草用于榜书的帖一、东晋王羲之《自慰帖》行草书。

深以自慰,理有大断,其思豁之令尽,足下勿乃忧之。

足下殊当忧吾,故欲,示问。

深以自慰,理有大断,其思豁之令尽,足下勿乃忧之。

足下殊当忧吾,故欲,示问。

深以自慰,理有大断,其思豁之令尽,足下勿乃忧之。

足下殊当忧吾,故欲,示问。

深以自慰,理有大断,其思豁之令尽,足下勿乃忧之。

足下殊当忧吾,故欲,示问。

二、王羲之行书《二月二日帖》王羲之行草书《二月二日帖》,又称《妇母帖》。

2行,19字。

高29厘米。

行草书。

入刻《宝晋斋帖》。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

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

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窃出,终致散佚。

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

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抑或摹本为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

由宋至清,丛帖更多。

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书法精品,多在其中。

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三、《七月都下帖》东晋王羲之行草书法《七月都下帖》纸本,是《秋月帖》和《都下帖》二贴合装裱为一卷,《七月帖》经南宋高宗(1127-1162)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此帖行笔流畅散逸,缺乏遒力。

《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

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明时此帖在民间,清时又收入内府。

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月帖》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

历代汇帖述略: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

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

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

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等,其中不乏名重一时的汇刻。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

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

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

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

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

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

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文档资料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文档资料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 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尤其是宋代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代刻帖, 是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 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刻帖盛行起于宋,历经元、明, 直至清乾、嘉时,一直久盛不衰。

刻帖这种形式虽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作为书学范本广泛传播, 确是自北宋兴起, 宋代刻帖在普及书法教育、保存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刻帖大兴,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迹, 也反映出宋朝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

宋代刻帖盛行, 有几十种之多。

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著名的刻帖。

1 丛帖1.1历代丛帖(1)《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宋淳化三年(992 年), 北宋第二个皇帝太宗赵炅,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刻, 共十卷。

前五卷收历代君臣的作品, 后五卷专收二王法书。

全帖有420件作品,共2287行。

据说这部帖刻于枣木板上刻成后朝廷专建“秘阁”庋藏帖板, 故名《淳化秘阁法帖》, 简称淳化阁帖》、《阁帖》。

元赵孟《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 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

赐宗室、大臣人一本, 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

后乃止不赐, 故世尤贵之。

”宋代记录, 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墨” , 未见此种拓本流传。

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 即使在北宋当代, 也属难得之物。

民间尊之为“祖帖” , 纷纷辗转翻刻, 广为流布, 形成了宋、元、明、清“帖学”书派大盛的局面, 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 宋仁宗庆历年间, 宫中意外失火, 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 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 价值连城。

(2)《潭帖》十卷,宋庆历五年刘沆(995 —1060年)于庆历年间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时, 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历时四年而成的《淳化阁帖》翻刻本, 共十卷。

宋元明清矜贵名纸欣赏

宋元明清矜贵名纸欣赏

谢公笺是宋代谢景初创制的一种加工纸,产于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其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蓝、浅蓝、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色,故又名“十色笺”,是中国古代加工纸中的上品,与唐代的薛涛笺齐名。

金粟笺是北宋时的优质纸,由浙江海盐县金粟寺所藏。

宋代时产生于歙州,原料多为桑麻,经过加蜡,有浓淡斑纹,纸上有朱色印文“金粟山藏经纸”。

除用来写经外,也用来装裱珍贵书画的引首。

瓷青纸是五代至宋的一种华丽加工纸,一般较厚重,可分层揭开,并染以靛蓝,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称为瓷青纸。

表面或经砑光加蜡,一般用泥金写字其上,或将金粉散于胶水中写成金字,颜色十分鲜明。

明仁殿纸是元代一种御用的高级加工纸,以宋代金粟笺为样办模式而制作,用上等皮纸染成黄色,背面刷粉并洒金片,再在纸的两面涂蜡并砑光,纸质厚重,纸的正面一般用泥金描满如意云纹,此纸专供宫廷内府使用。

元代的端本堂纸与明仁殿纸制式大致相同。

清代乾隆年间有仿明仁殿纸,是一种黄色粉蜡笺纸,以桑皮为原料,两面都用黄粉加蜡,再用泥金绘以图案,纸背洒以金片。

此纸制作精良,平滑匀细,质地较厚,造价很高,为宫廷御用。

宣德纸一名源自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它是皮纸,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比例混制而成,宜于书画,为明清时代珍贵贡品。

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和色泽耐久,润墨性强,能显现笔墨的层次,运笔也能挥洒自如,还有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

另外,宣纸又有生宣与熟宣之分,前者未经加工,可直接用于书法绘画,熟宣是经过染色、涂蜡、洒金、浸矾胶、加米糊等加工处理,多用于工笔书画。

羊脑笺是一种富丽堂皇的加工宣纸,制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在瓷青纸上采用涂布的加工方法,把暗存了一段长时间的羊脑和顶烟墨涂于瓷青纸上,然后砑光成笺。

羊脑笺坚硬如板,表面漆黑中带蓝、光亮如镜,用泥金写字,一般用来写佛经,而且可以历久不坏,虫不蛀。

梅花玉版笺是清代皇帝康熙设计的加工皮纸,除皇帝自用外,在民间流传甚广。

清代刻帖--《秦邮帖》

清代刻帖--《秦邮帖》

清代刻帖--《秦邮帖》清代刻帖--《秦邮帖》2011-01-07 17:45:0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清代刻帖·秦邮帖》《秦邮帖》四卷,清高邮知府师亮集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赵孟頫、董其昌书,阮元审定,钱泳钩泐刻石而成。

卷一:苏文忠春帖子词、苏文忠墨妙亭诗、苏文忠烟江叠嶂图诗、苏文忠挑耳图题后卷二:苏文忠清虚堂诗卷三:黄文节梨花诗、黄文节呈外舅孙莘老诗、米南宫露筋碑、秦少游获款帖、秦少章喜闻帖卷四:赵文敏书张文潜送秦少章序、董文敏书秦淮海词。

四卷《秦邮帖》镶嵌在去盍簪内四周的墙壁上,上下卷《秦邮续帖》镶嵌在文游台一楼厅的东西两壁上。

古文游台因四贤聚会而闻名遐尔,也因她有宝遗的书法遗产秦邮帖碑而名扬海内外。

清代嘉庆年间(1815年),高邮知州师亮采(字兆)余暇时,登文游台,渴四贤祠,意谓苏东坡、孙莘尧、王定国、秦淮海雅集文游台而无诸公遗墨是件憾事,萌发了要汇集诸葛亮公墨迹不刻的雅意。

于是集宋元明著名书法家涉及高邮诸事迹的作品,经扬州阮元审定,请金匮人著名星石家钱钩摹勒石。

清代光绪癸末(1833年)高邮知州龚定瀛又觅得苏东坡、黄山谷、宋王定国、元陈有宗、明宋濂等人笔墨,由邑人李乐山镌刻,嵌石切在文游台楼下东西两壁。

《秦邮帖》在祖国众多的碑帖中,占有较高地位。

苏轼(公元1036_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

官至礼尚书,拉州知州等;学识渊博,天资报高,在书法上是大家之一。

他年迹有《清虚堂诗》《夜游承天寺》文,《兴龙节》大为突出,共220字,字东坡醉酒时所书,酣放流畅,参差错落,时行时草,忽长忽短,感情随着笔尖而自然流露,达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难怪后人说:黄山谷悬东坡书晨起必令童子焚香,过必庄,古人敬前辈文字如此,二百余字更,东坡醒时不能复,应作二百几十颗明珠,欢世间亦有东坡字,但不能得到他的醉中书。

确实,醉后的苏东坡真乃是“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博人,书家不可及也。

明清“名帖”研究

明清“名帖”研究

明清“名帖”研究明清“名帖”研究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以字画鼎盛的时代。

字画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字画中,名帖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代表了当时书法、篆刻的最高水平,也被认为是艺术鉴赏的瑰宝。

本文将对明清“名帖”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与价值。

明清“名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于世。

明代的名帖注重书法的造型和笔画的铺陈,清代的名帖则更加注重章法和结构的统一。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名帖都是以大篆、小篆、行书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兼顾了隶书、楷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风格。

明清“名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书法本身,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首先,“名帖”作为文人雅士的必备品,代表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学识水平。

书法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体现,通过“名帖”可以了解到当时文人的心境和情感。

其次,“名帖”凝聚了书法家的艰辛与创造力,每一幅名帖都是他们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的成果。

这些名帖都是经过反复揣摩和创新,才能达到至臻至美的程度。

明清“名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其字体形式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更包括了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探索。

明清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使得字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明清风格。

在研究明清“名帖”时,需要考虑到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每一幅名帖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明清“名帖”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其保存和价值传承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名帖的材质和保存环境会逐渐受到影响,导致其在形式和质量上出现改变。

因此,如何科学地保存这些名帖,并将其传承给后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总结起来,明清“名帖”作为中国字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其研究不仅涉及书法本身的形式和技法,也包括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乾隆五十四 年(1789) 清嘉庆元年 (1796) 清嘉庆三年(1798)
天香楼藏帖 契兰堂法帖
诒晋斋法帖
八卷 八卷
四卷
清嘉庆元年至九 年(1796~1804) 清嘉庆四年至十 年(1799~1805)
清嘉庆十年 (1805)
蒋溥、汪由敦、嵇璜等奉敕 历代丛帖,收入自唐至元十六家,三十余种墨迹刻石,
(又名吴兴书塾藏
帖)
刘文清手迹
四卷
明人国朝尺牍
十卷
青霞馆梁帖
六卷
频罗庵法书
八卷
完白真迹
四卷
(1809) 清嘉庆十七年 (1812)
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清嘉庆年间
金匮钱泳摹勒
雪斋法书墨刻》六卷,亦佳。 历代丛帖,自晋至元,第十二卷为外国帖。此帖传遍 海内,日本、朝鲜诸国亦有流传。
共 七 十 一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


八卷
清同治十年 (1871)
南海吴容光撰集
历代丛帖,自晋至元,共五十余种,多刻他帖不收之
珍品,此帖为粤中刻帖最佳者。
慈谿叶元封撰集,朱安山 此帖共刻明、清书六十九家,墨迹上石。
刻。
上海王寿康撰集,金兰堂摹 收集刘墉书六十一种,自书为主,临古之作有十余种。

南海伍葆恒撰集,端溪郭子 历代丛帖,自晋迄明,共七十种。
历代丛帖,以宋、元为主,俱以真迹上石,摹勒精善。 为清代名帖。
· 38·9·390 ·
清爱堂石刻 松雪斋法书
四卷 六卷
清嘉庆十年 (1805) 清嘉庆十四年
刘鐶之奉旨摹勒,钱泳刻。 刘墉个人丛帖,刘鐶之是其侄,所选诸书皆精。
金匮钱泳摹刻
以赵孟頫十五种墨迹上石,摹勒俱工。钱泳后又刻《松
小清秘阁帖
十二卷
三希堂法帖
七卷 十卷 八卷 二十四卷 七卷 三十二卷 三十二卷
清顺治六年 (1649) 清顺治十六年 (1659) 清康熙时刻石
始刻清康熙 二十九年(1690) 清康熙三十二 年(1693) 清康熙五十四 年(1715) 清乾隆十二年 至 十 五 年 ( 1747 ~1750)
长安张翱、宛陵刘光旸摹 勒。 王无咎集,古燕吕昌摹,长 安张翱刻。 梁清标鉴定,金陵尤永福摹 刻。 奉旨摹勒上石
邵阳车万育集,金陵刘文焕 刻。 虞山蒋陈锡辑,旌德汤典 贻、吴门朱廷璧刻木。 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嵇 璜等奉敕编。
此王铎一人书,共四十一帖,摹刻甚精。
王铎书一百零三种。王无咎是其子,故能精选,摹刻 亦名手。王书中此帖最善。 历代丛帖,诸帖多出于真迹,摹勒亦精。
历代丛帖,一百四十二家,五百三十四帖,石存故宫 博物院,惜已不全。 明代丛帖,共一百二十三家,以采自墨迹为主。
光、区远祥、梁天锡摹刻。
石门蔡载福撰集,海盐张辛 摹勒。 不详 番禺潘仕成撰集
义州李鹤年撰集,黄履中摹 勒。
辑有清画家一百三十家所书诗及画跋题识。
专收陈洪绶一人之书,共七十三种,真、行、草、兼 备。 历代丛帖,共合《海山仙馆藏真》初刻、续刻、三刻 各十六卷,《尺素遗芬》四卷,《宋四大家墨宝》六卷, 《海山仙馆摹古》十二卷及《禊叙帖》一卷为《海山 仙馆丛帖》。由民间所刻如此大型汇帖,别无先例。 收集明、清人书五十余种、摹勒精工。
此帖为晋、唐、宋、元各家书,其中不少帖是由真迹 摹出,刻手亦精,故为世所重。原石现存北京。 从元至明凡九十四种,其中元及明初书迹皆重写而非 真迹。 此帖集魏晋至明历代书迹,卷末附虞南璎书二卷。其 中杂有伪迹,摹勒甚精。
· 388 ·
琅华馆帖
拟山园帖
秋碧堂法帖
懋勤殿法帖
萤明堂法书 (又名明代法书) 敬一堂帖
隶一卷。
武陵郡守张斛汇集参校
以《淳化阁帖》为主,合《潭帖》、《绛帖》、《临江帖》、
《汝帖》参校有无,补其遗缺,以成此帖。
汪应辰撰集,刻于成都西楼 选刻苏轼书迹三十种。传本极少,端方曾藏三卷,今
藏天津博物馆,影印本装六册。
· 383··384·
淳熙秘阁续帖
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
十卷 十卷
宋淳熙十二年三月 (1185) 刻时不详,宋开禧末 (1207)石归内府。
前六卷为金棻、陈希濂撰 集,冯瑜等八人刻石,后两 卷为金棻撰集,刘征、孔昭 孔刻字。 上虞王望霖撰集,仁和范圣 传刻。 吴县谢希曾撰集,古郧高铁 厂、晋陵毛渐逵、毛湘渠摹 刻。 成亲王永瑆撰集,元和袁摹 刻。
前六卷为明人书,凡四十三家,后两卷为恽寿平书, 七十余帖。
前五卷为明人书,后三卷为清人书,共一百三十余种, 以真迹上石,摹勒逼真。 历代丛帖,自晋至明共一百二十余帖,宋前皆取于前 代汇帖,宋后则摹自墨迹。
完白山人篆书帖 筠清馆法帖 湖海阁藏帖 曙海楼帖 南雪斋藏真
国朝画家书 陈老莲先生 真迹 海山仙馆丛帖
敬和堂藏帖
六卷
清道光八年(1828) 武进李兆洛摹勒
邓石如篆书六帖,为晚年成熟的作品。
六卷
清道光十年(1830)
八卷 四卷 十二卷
四卷 六卷
清道光十五年 (1835) 清道光十五年 (1835) 清道光二十一年至咸 丰二年 (1841~1852) 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清道光年间
泼墨斋帖
十卷
明天启四年 (1624)
金坛王秉錞编次,长洲章德 汉魏、晋、唐、五代、宋、元人书迹,大多出自他帖,
懋刻。
真伪参半,有数帖为他帖所无。
· 387 ·
渤海藏真帖
清鉴堂帖 旧雨轩藏帖 快雪堂帖 晴山堂帖 翰香馆法帖
八卷
明崇祯三年 (1630)
海宁陈甫伸编次、古吴章镛 唐、宋、元各家书,其中以灵飞经帖最精。 摹勒。
摹刻。
清道光五年
临海洪瞻墉撰集,高要梁琨 明、清书迹共一百家,选摹俱精,为近代丛帖之佳者。
(1825)
同、梁瑞荣刻。
清道光六年
海盐吴修审定,句容冯瑜, 从清初至乾嘉时,书家及其他名人翰札,共六百一十
(1826)
同子遵运、遵建、遵拱刻。 余家,附有小传。为自来刻尺牍之卷帙最富者,此帖
参考价值极大。
· 391·· 392 ·

并增益宋、元人书。
晋靖王朱奇源为世子时辑, 重摹《大观》、《绛》等帖,又增宋、元、明各家真迹
宋灏、刘瑀摹勒上石。
上石。
明嘉靖元年 (1522) 明嘉靖十六年至卅九 年(1537~ 1560)
华夏编次,文征明、文彭父 子钩摹、章简父刻。 文征明撰集,子文彭、文嘉 摹刻,温恕、章简父刻。
上卷为钟繇《荐季直表》,中卷为王右军《袁生帖》, 下卷为《王氏宝章集》。 晋、唐、宋、元、明各家书,选择精严、伪书独少, 摹刻精良,为世所重。
望云楼集帖 安素轩帖
倦舫法帖 昭代名人尺牍
十八卷 十七卷
八卷 二十四卷
清嘉庆年间
嘉善谢恭铭审定,陈如岡 历代丛帖,从唐至清近一百八十种,以明清书迹为主。
摹。
清嘉庆元年至道光四 歙县鲍漱芳撰集,其子治 历代丛帖,以墨迹上石,从唐至明共六十余种,杂伪
年(1796 ~1824)
亭,约亭续成,江都党锡龄 迹,其中小楷甚多,亦精。
董其昌辑,新都吴桢刻 王肯堂编次,管驷卿刻
历代各家书,搜集资料内容丰富,摹勒刻手欠工,历 来对此毁誉参半。 魏、晋、唐、宋各名家,伪迹不少,摹刻俱精。
海宁陈瓛辑刻
广集历代各家书法,首有董其昌序,明代有名之刻帖。
徐氏勒石
金陵五十四家书,多其它丛帖所不常见者。
陈继儒撰集,释莲儒、古冰、 全帖共得苏书二百余种,搜罗颇富,惜杂有伪迹。 蕉幻、陈梦莲摹勒。
米芾以三晋帖刻石
此帖刻入晋帖及米芾帖多种。此帖多采不刻入他帖的
曹之格汇刻十卷
二王书,《十七帖》较他帖多一帖。现有影印本出版。
顾善夫刻
赵孟頫书画与顾善夫上款作品,现存四卷,今藏北京
图书馆。此帖后,附名贤集帖八、九两卷,内刻白居
易等名家帖。
周宪王朱有燉为世子时摹 摹《阁帖》为主,补以《秘阁续帖》、《绛帖》、《潭帖》,
附表: 名称 淳化阁帖
绛帖
秘阁续帖
宋元明清主要汇帖目录
卷 数 摹刻年代
十卷
宋淳化三年
(992)
二十卷 宋 皇 祐 、 嘉 祐 间
(1049~1063)
十卷
宋元祐五年至建中靖
国元年(1091~1101)
辑、摹、刻者 王著奉圣旨摹勒
潘师旦摹勒
侍诏邵彰等
内容简注 收集古代帝王至唐人之书,二王最多,计 105 人书。
卷数不详。前五卷为王羲之一人书,卷十一为泰山石 刻及苏轼书。此帖模刻精良。 上海博物馆藏有此帖残本二册,今有影印本出版。
宝晋斋帖
十卷
乐善堂帖 (附名贤集帖)
不详
东书堂帖
十卷
宝贤堂帖(又名大宝 十二卷 贤堂帖)
真赏斋帖
三卷
停云馆帖
十二卷
北宋至南宋咸淳四年 (1268) 元刻石
明永乐十四年 (1416) 明弘治九年 (1496)
孝宗赵昚下旨摹勒入石
宋韩侂胄辑,其门客向若水 摹勒。
此帖所刻则为南渡后续得晋、唐墨迹、故名续帖
韩侂胄以家藏为晋、隋、唐、宋书迹勒石,以宋人为 主,尤以米帖最善。宋拓完本不传,仅有残卷。
忠义堂帖 (一名颜鲁公帖)
凤墅帖
澄清堂帖 兰亭续帖
八卷
宋嘉定八年
续一卷 (1215)
续刻为嘉定十年
(1217)
前帖廿卷续 始于宋嘉熙
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益以别帖。
以《淳化阁帖》未刊前代遗墨入石。
大观帖

十卷
汝帖
十二卷
博古堂帖(一名越州 石氏帖) 绍兴米帖
不详 十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