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样本不合格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contents •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处理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措施•讨论及展望目录01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1标本采集不规范23如空腹采集血标本,受饮食影响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采集时间不正确如采血时未使用正确的采血器,可能导致标本溶血或凝血。

采血方法不正确如血液标本与消毒液未彻底混匀,导致部分结果偏低。

标本污染如需要冷藏的标本未按规定冷藏,可能导致细菌繁殖影响结果。

保存温度不正确如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可能导致某些成分分解或降解。

保存时间过长标本保存不当运输时间过长如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耗费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运输温度不当如需要冷藏的标本未按规定冷藏运输,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标本运输不当饮食影响如未遵守医生建议进食,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运动影响如运动后立即采集血样,导致血糖、乳酸等指标升高影响检测结果。

患者准备不足02处理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措施03严格消毒采血前严格消毒,保证采血器、容器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加强采血操作规范化培训01采血技术规范采血技术,确保采血过程中不污染标本、不破坏红细胞,避免产生溶血。

02正确选择血管选择正确的血管进行采血,避免选择有炎症、水肿、曲张的血管。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标本的保存要求,合理设置冰箱温度,确保标本在保存过程中不变质。

严格控制标本保存条件防止光照避免阳光直射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防止污染确保标本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其他物质污染,如灰尘、细菌等。

加强标本运输管理专人专送01指定专人负责标本运输,确保标本及时送达实验室。

运输时间02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运输容器03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标本运输,确保容器坚固、密封,防止标本泄漏或被污染。

1患者充分准备23患者在采血前应遵循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大量饮酒或进食高糖、高脂食物。

饮食控制患者在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尽量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采血。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医疗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血液标本不合格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及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采集的质量。

如果标本采集不规范,例如静脉血采集时没有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或者清洁消毒不到位,就容易造成标本不合格。

不合理的采血方式、采血时间和采血部位也会影响标本的质量。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持其原有的质量。

如果标本保存不当,例如保存时间过长、保存温度不合适或者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泄漏,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3. 运送过程中受损在血液标本从采集地点到检验实验室的运输过程中,如果包装不当或者运输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标本在途中受到损坏或污染,造成不合格。

4. 实验室操作失误无论是标本的预处理、检验过程还是结果的解读,实验室操作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标本不合格。

5. 仪器故障血液检验通常需要借助仪器进行,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或者使用不当,就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二、处理措施建议1. 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

医院需要对标本采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采集技术、消毒步骤、标本保存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2. 建立严格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医院需要建立标本保存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标本保存区域,对标本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限等进行规范,以保证标本的质量。

3. 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医院应当规范标本的运输过程,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损坏或者污染。

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确保标本的安全运输。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液检验中,有时会出现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检验是需要依靠血液标本来进行的,而不合格的标本采集可能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标本含有可溶性物质,如肌酸酐、尿素氮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储存条件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破裂等情况,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标本污染:血液标本是容易受到外界污染的,如果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可能会导致标本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标本量不足:血液检验需要一定的标本量才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如果标本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稀释或者无法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处理措施1. 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采集人员熟悉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害。

标本采集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个人信息,如用药情况、病史等,以确保采集适宜的标本。

2. 标本储存条件优化:确保标本储存的环境符合要求,如储存温度适宜、避免光线直射、避免冻融循环等。

并且要注意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储存。

3. 标本运输规范:对于需要运输的标本,应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包装,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或污染。

4. 标本质量控制:建立标本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标本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重新采集、重复检测等。

5. 标本量要求明确:制定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不同项目所需的标本量,并合理安排标本采集时间和顺序,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标本量。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送到临床检验可检验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标本,分析其原因。
2结果
164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原因有血凝、标本量少、患者信息不符、容器选择错误、采集不规范、脂血、标本疑似污染,其例数依次为51份、33份、27份、18份、16份、12份、7份,占比依次为31.1%、20.1%、16.5%、11.0%、9.8%、7.3%、4.3%。
3.3完善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促进相关操作人员保持规范性与专业性,同时配奖惩制度,对于出现不合格情况的人员进行对于的惩罚,而对于长期保持无标本不合格情况的人员进行奖励,督促操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严谨、认真对待采血、送检、检验等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控制。
总之,对临床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进行详细的质量控制,完善其质量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并加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规范性与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预防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
3讨论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对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反映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而不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有血凝、标本量少、患者信息不符、容器选择错误、采集不规范、脂血、标本疑似污染,根据不合格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细节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探查临床进行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分析其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检验准确率。方法在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血液检验的1358份血液标本作用研究对象,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份数为164份,分析这164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改进。结果164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原因有血凝、标本量少、患者信息不符、容器选择错误、采集不规范、脂血、标本疑似污染,其例数依次为51份、33份、27份、18份、16份、12份、7份,占比依次为31.1%、20.1%、16.5%、11.0%、9.8%、7.3%、4.3%。结论在临床检验中需要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增强临床检验操作的规范程度,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责任感,正确采血,严格遵守送检时间,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分析其原因与解决方法。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血站进行血液检测的样本2000份,筛查检测不合格样品,并分析样本不合格的原因。

结果:通过对不合格样品的筛查,发现2000份样品中有122份样品不合格,占样本中的6.1%,其中患者因素占不合格样品原因的27.87%;标本采集不规范占样品不合格原因的26.23%;运输及储存不当占样品不合格的45.90%,其中患者因素中受检者准备不足、标本采集不规范因素中样本量少、运输与储存因素中抗凝不全占的比例较多。

结论:血液标本不合格有患者因素、标本采集因素与运输和储存因素,减少不合格样本需要需要加强引导患者做准备前工作,加强样本的管理与运输,加强对采血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来减少样本不合格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查;不合格因素血液检测就是抽取病人的外周血,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进行检查,同时也对血液中的各种溶质成分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临床血液检测可分为血液一般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1]。

可以检测出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持征。

血液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一名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2]。

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增高为主,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给予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以后,病情就可以痊愈。

同样,也是一名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出现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但是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轻度减少,但是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根据血常规检查,就可以判断出病人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就需要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来治疗。

其中检验结果的准确需要样本妥善保管与操作正确,样本的合格率是关系检验结果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血站进行血液检测的样本2000份:筛查检测不合格样品,并分析样本不合格的原因。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和血细胞参数等,可以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有时会出现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这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本采集不当: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采集过程中不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可能会引入细菌、血小板凝集等,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标本时,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凝剂,也可能导致标本凝固不完全或出现溶血,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处理措施: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采集前要注意洗手,使用无菌器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采用适量的抗凝剂进行标本采集,避免过多或过少的使用。

对于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抗凝剂。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妥善保存,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如果标本保存的条件不符合要求,如温度和时间等方面没有做好控制,可能会导致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处理措施:采集的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保存时间过长。

标本保存的温度应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进行控制,一般要求在4-8℃的冰箱中保存。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标本,可以进行冰冻保存。

3. 检验过程中的误差: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上的误差,例如使用不合适的试剂、使用过期的试剂、操作时间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处理措施: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使用合适的试剂,避免使用过期的试剂。

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操作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同时要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样本传递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可能会导致标本的降解和改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目的: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不合格的原因。

方法:选择我院血液检验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一共80份,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检验。

结果:异侧采集血液标本值和同侧采集血液标本值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正常标本参考值和溶血标本平均值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正常的送检结果参考值和1小时后送检的检验平均值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结论: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涉及到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的部位、标本溶血的发生、送检的时间等等方面,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度。

标签: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目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血液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对血液检验的准确度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不合格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血液检验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临床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一共80份,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1.2检验方法1.2.1检验仪器和试剂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产自于日本东芝,型号:40-RF)进行检验,试剂来自于北京首都医院,采用KDTA-K2抗凝静脉血进行检验。

1.2.2采集标本清晨采集空腹经肘静脉血,量约为5ml,进行离心处理,进行检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n表示病例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分布的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摘要】目的:为全面分析我院2022年1-12月期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方法:对我院2022年1-12月期间的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了回顾分析,细致探究了引发检验不合格的多个因素,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标本乳糜是最常见的问题,占35.24%,其次是标本未扫采样时间、占28.35%,和标本溶血,占19.12%。

其他原因如抗凝标本凝集、申请不当等也有较高的占比。

各科室的不合格率反映问题可能更与操作流程和人员技能有关。

结论: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问题复杂且多元,关键在于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和提高管理监管。

【关键词】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预防对策;临床检验血液检验在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地作用。

准确、可靠的血液检验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确诊各种疾病,还可以监测患者的治疗进展和身体状况。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时有发生,可能对诊断和治疗造成重大干扰。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不合格的血液标本,深入探讨引发检验不合格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更好地理解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用的指导,以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促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本研究选择了我院自22.1至22.12期间收集的769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研究的标本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患者年龄与性别无限制:所有年龄和性别的患者的血液标本均可纳入研究,以保证研究的广泛适用性。

确诊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标本在常规检验过程中被评判为不合格。

具有完整的采集和处理记录:每一份标本必须具有详细的采集、运输、存储和处理记录,以便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准确分析。

无特殊干预操作:纳入的血液标本未经过任何非常规的干预或特殊处理。

排除标准缺乏充分记录的血液标本:没有完整的采集、运输、存储和处理记录的血液标本将被排除。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检测手段,可以辅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杂质污染:血液检验标本的污染情况会影响检测结果。

杂质如空气、灰尘、细菌、真菌、病毒等都可能污染血液样本。

2.采血不当:采血时,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和管子。

如果采血不当,极易造成血样的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血样质量不佳:血样质量不佳可能是由于采血量过少、采血速度过快、血液凝固等原因造成的。

不良的血样质量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储存条件不良:血液样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储存,如果储存条件不良,比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日光直射等,都可能导致血样的变质,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检测仪器故障: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影响,仪器故障、误差等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使检测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二、处理措施1.杂质污染:在采血和检测的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如佩戴手套、使用独立的采血用具和转移用具,确保采血和检测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采血不当:对采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采血技能和操作规范,确保血样采血过程正确无误,避免造成血样污染。

3.血样质量不佳:提高采血人员工作质量意识,在采血过程中尽量避免影响血样质量的因素,如采集足够的血液,缓慢稳定的采集速度,以及使用合适的采血器具等。

4.储存条件不良:建立完善的血液样本储存管理制度,规定储存条件,保证血样储存温度处于规定的范围之内。

对于采的血样,要及时送达检测地点,尽快进行检测,避免血样的过度储存时间。

5.检测仪器故障: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和校准,保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仪器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减少误差的发生。

总之,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体内的病情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有时候血液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这对于诊断和治疗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我们有必要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处理此类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可能原因。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标本采集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如果采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标本污染、凝固不良或者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

比如采血过程中未注意无菌操作,导致细菌污染;抽血针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穿刺不够深或者过深等。

2. 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采集完成后需要妥善保存,避免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凝固、 hemolysis或者冷冻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3. 实验操作不当:实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时,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者仪器故障等原因,导致结果不准确或者无法得出结果,从而使得标本不合格。

4. 样本标签标识错误:血液标本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标签标识,如果标签标识错误可能导致结果的混乱或者无法追踪标本来源,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血针、采血管等器具的清洁和无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抽血针的深浅、抽血管的位置和采血量的控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样本以供检验,同时避免 hemolysis(溶血)等问题的发生。

对于样本的标签标识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样本进行正确的标签标识,确保标本的来源和检测项目清晰可辨,从而避免结果的混乱和误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内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对每一道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质量保障。

及时对实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素质,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治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但是,血液检验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因此,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及其合格与否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1. 血液采集不当。

例如采集时使用污染的材料、样本采集过少等。

2. 样本处理不及时。

因样本放置时间过长,造成细胞裂解、酶活性丧失等。

3. 血液检验时不检出检验标本的不适用性。

1. 血液采集不当导致的结果误差加深了人们对采集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认识,更加关注采集标本的技能和技术水平,为了确保有质量的标本被用于临床实验室检验的研究学习,严谨的标本采集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血液样本在一些情况下需要立即处理,比如说应该立即进行运输或处理。

若样本保存时间过长便会导致标本受到细胞质样本、酶样本及其他人为破坏,导致之后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一般情况下,检验人员需要对检验标本进行的检测前预处理,这些预处理包括检查样本完整性和准确地量化样本浓度,若未进行标本预处理有可能导致样本污染、失活,也有可能导致后续检测异常结果引起临床诊断上的误判。

1. 加强血液采集操作规范化培训:建立血液采集的专业化、标准化的规范化操作程序,以确保采集过程中降低标本采集的误差率。

注明样本被采集后正确的保存与运输建议。

2. 建立检测报告的标准化处理程序:今天的临床检验过程已经建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建立不同指标的检测报告内容与机构内各种相关考核评估;发现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标本不适用,便需采取前面所提到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及时协调处理方案,确保后续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增强员工的检验操作技能培训:检验员是检验质量稳定性的保证,建立经常性的训练课程,定期通过实验室技能比赛、外部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强员工潜在的技术积累。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时间 过长影响检验结果。
控制运输条件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标本的温度、湿 度等条件,确保标本质量。
建立送检记录
建立送检记录本,记录送检时间、 送检人员等信息,方便追踪和管理 。
04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涉及患者准备不足、标本采集不当、标本 运送不及时、标本处理不规范等方面。
针对这些原因,需要加强患者教育、规范标本采集流程、建立标本运送制度、培 训医务人员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临床检验项目对于标本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项 目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水平,如采用自动化设备、智能化 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的结果。
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01
02
03
采血不当
采血部位不当、采血量不 足或过多、血液凝固或溶 血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
标本处理不当
血液标本采集后,若不及 时分离血清或进行其他处 理,会影响检验结果。
患者状态
患者处于某些疾病状态时 ,如发热、贫血等,会影 响血液检验结果。
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留取不当
详细描述
标本处理不当会导致溶血、凝固等现象,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标 本污染和丢失也会给临床检验带来极大的不便和误差。
02
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物变异
由于生物体内的生理变化和外 界因素干扰,如饮食、运动等 ,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采集不当

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74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长, 缓 慢 溶 血 的 发 生 程 度 就 越 高 。在 临 床 检 验 工 作 中 , 对 无 法 及 时 检 验 的标 本 , 可 以分 离 血 清 后 再 密 封 保 存 在 4  ̄ C冰 箱
床血常规 检验不合格 血液标本 7 4份 , 并对其 不合格 原因进 1 . 2 仪器和试剂 检验仪 器为 日本 东芝公 司生产 的 4 0 一 R F

5 2 8・
白求 恩 军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1 2月 第 1 1 卷 第 6期
J o u r n a l o f B e t h u n e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V o 1 . 1 1 , N o . 6 , D e c e mb e r , 2 0 1 3
3 . 2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 液 标 本存 放 的 时 间 会 对 测 定 结
果产生一定 的影 响 , 其原因分析可能是 由于随着存 放时间 的
选取 2 0 1 1 年 1月 ~2 0 1 3年 1月 我 院 经 临
延长 , 红细胞 内的物质 慢慢渗 入细胞 外 , 标 本保 存 的时间越
近年 来随着全 自动血液分析仪 的使用 , 改变 了传 统的临
床检验模 式 , 提高 了临床血液 检验结 果的可 靠性 , 为 临床疾 病诊 断和治疗提供 了可靠依据 。但 由于各种 各样的原 因, 临 床检验中还存在 许多影 响血液 标本 检验质量 的 因素。本 文
对7 4份 血 液 常 规 检 验 不 合 格 标 本 进 行 分 析 , 旨在 为 临 床 血 液标 本 的 检验 质量 提供 指 导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血液检验是诊断疾病和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而血液标本不合格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影响诊断和治疗。

可能的原因包括采集过程中使用过期试剂、采样技术不正确、过度抗凝等。

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血液凝固、标本标识不清等。

运送和保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温度过高或过低,标本泄漏等。

实验室处理不当会导致标本变质、误报等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强质量控制意识,培训专业人员,优化流程并建立健全的标本管理制度。

合理分工与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处理、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质量控制、意识、改进建议、流程优化。

1. 引言1.1 血液检验的重要性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等。

血液检验可以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

血液检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血液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帮助医生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血液检验可以监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液检验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提前发现患者的潜在健康问题,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血液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

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于临床医疗工作至关重要。

1.2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危害血液标本不合格可能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如果标本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错误,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血液检验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标本不合格导致无法得到正确结果,医生可能会被迫重新采集样本,浪费时间和药品。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检查项目,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并为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操作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情况时常出现,这给诊断结果带来了诸多问题。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 采集过程不规范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如果护士或医生没有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例如采血部位不正确、采用了不符合要求的采血管或者采用了过期的采血管等,这些都会导致血液标本的不合格。

不规范的采集过程可能会造成血液标本污染或者血液标本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在血液标本采集后需要进行运输到检验中心进行检测。

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未能及时控制好温度,或者出现了运输过程中的延迟,这些都会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3. 血液标本处理不当在检验中心进行血液检验之前,血液标本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进行检测。

如果处理过程中有误,例如标本离心不适当、标本保存温度不符合要求等,都会导致血液标本的不合格,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血液标本本身质量不佳有些患者的血液质量可能受到一些疾病、药物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标本本身质量不佳。

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溶血红细胞或者血浆中悬浮有大量颗粒物质等情况,都会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5. 样本污染在进行采集、运输或者处理过程中,如果样本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比如细菌、病毒等,这些污染物质都会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6. 样本标识不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如果未能正确标识样本,或者标识不清晰,这会导致样本混淆或者误操作,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处理措施1. 采集过程规范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医生和护士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保证采集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避免因为采集过程不规范导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摘要】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主要原因包括样本采集不当、标本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和标本运输中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质量控制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并提高标本采集人员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通过采取这些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情况,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加强对标本质量的重视和控制,是医疗工作中的必修课,也是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处理措施、质量控制、操作流程、标本采集人员技能、样本采集、保存条件、运输问题、血液检验、质量管理、标本分析1. 引言1.1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严重性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问题,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不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治疗延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若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可能出现血液稀释、血液凝固等问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医生的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标本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或者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污染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对血液检验标本质量的控制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标本采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至关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他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1.2 研究背景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标本不合格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标本不合格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研究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样本采集不当、标本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标本运输中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负面影响。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能够提供诊断、判断疾病的依据,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有时候血液检验结果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这对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可以是标本采集不当。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如果没有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可能会导致血液被污染或稀释,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有可能在采集过程中引入了空气,导致血液样本凝结、氧化或变质。

为了避免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的不合格结果,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首先,应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标本采集,保证采集的血液是干净的。

其次,避免在采集时将血液与空气接触,可以采用真空采血管等专用器械进行采集。

另外,在采血之前,还应确保病人已经保持了充足的休息和饮食,以提高血液的质量和流动性。

其次,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还可能是前期处理不当。

在标本采集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及时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就可能导致血液样本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凝固、沉淀或变质等情况,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前期处理不当导致的不合格结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标本处理的规范。

首先,在采集完血液样本后,应及时分离血清或血浆,并避免血液凝固和样本氧化。

其次,应将标本放置在规定的温度下,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样本的稳定性。

此外,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还可能与运输过程有关。

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进行运输到相应的检验实验室,如果运输过程中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比如温度过高或过低、震荡等,也会导致血液样本发生变质,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导致的不合格结果,医院可以设置专门的运输系统,以保证血液样本的质量。

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合适的温控,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同时避免较大的震荡。

总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可能涉及到标本采集不当、前期处理不当和运输过程不当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摘要目的:准确的检验结果对患者诊疗意义重大,而临床血液检验为常见检验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反映患者机体真实状态,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可见临床血液检验的重要性,本文为此分析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改进措施据了解,疾病的准确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血液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血液标本,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临床检验室应严控血液标本的质量关,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疾病的诊治,确保患者安全。

我院针对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详述如下。

1.分析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本次研究于2020年1月开始,于2021年12月结束,期间我院共采集7853份血液标本,其中有347份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包括被污染、超时送检、未按规定使用操作仪器等,具体如下:(1)部分医护人员图省事选择在患者接受静脉注射治疗的同时采集血液,且选择静脉滴注同侧肢体,受此影响便会采集到受药物污染的血液标本。

(2)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采集时间、采集量、采集部位以及是否按规定使用抗凝管、采血容器等原因都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1],进而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血液标本储存容器、真空采血器消毒不合格以及血液标本存放环境不合格等易污染血液标本,或可导致标本溶血。

患者本身患有溶血性疾病或真空采血器内消毒剂在采集血液时尚未完全蒸发等原因也可造成标本溶血的发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血液采集量超过采血管额定量、抗凝管未充分摇匀、采血速度过慢或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理想都可影响血液采集时间,致使血液凝固,进而导致标本凝血。

1.针对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改进措施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检验工作需检验室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完成,因此两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检验室工作人员应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标本,不符合标准的标本需及时反馈,帮助临床工作人员完善血液标本采集制度。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情况分析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情况分析

临床经验94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血液标本经常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严重的影响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及水平,也影响到医院的良好发展。

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具体的不合格率及其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促进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送检的血液标本900份,900份血液标本分属于9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0例,年龄在12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士1.2岁。

女性患者500例,年龄在14岁到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士1.5岁。

1.2 方法对900份血液标本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血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从本次的临床分析中看,900例血液标本中,有78份血液标本存在着不合格情况,具体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及时送检由于采集后的血液标本是需要及时的进行送检的,如果没有及时的送检,超过了规定的时间,那么采集的血液标本将会失去临床检验的价值,无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1]。

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中,没有及时的送检也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种因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临床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患者也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1.2.2 患者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准备由于在对患者采血前,需要患者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准备,例如,需要采集空腹血,患者不能吃早饭等等,而由于一些患者没有按照医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准备,在食用早饭后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导致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无法为临床所用,进而出现了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2]。

1.2.3 血液标本出现污染血液标本出现污染是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一个原因,其主要是由于相关的临床检验人员没有做好血液标本的存放导致的,出现血液标本污染情况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影响到血液标本的及时送检,耽误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另外一方面也影响到临床检验的质量,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样本不合格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5T13:32:29.4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3期作者:强仕兴
[导读] 贵州省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当血液检验结果不准确或出现异常时,检验结果无法准确反应患者真实身体状况及病情,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贵州省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550300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血液检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为疾病的早期确诊提供科学依据[1],对医师的治疗和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2-3]。

当血液检验结果不准确或出现异常时,检验结果无法准确反应患者真实身体状况及病情,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3-9月收集的8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临床上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9月在该院接受检验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标本拒收标准验收,其中80例送检血液标本为不合格血液标本。

1.2标本采集
(1)静脉采血法。

临床血液采集中,静脉采血部位通常为体表浅静脉,肘前和肘正中静脉为最佳部位。

静脉采血法分为真空采血、开放式采血2种。

血液采集前,让患者坐或仰卧,告知患者尽量放松,保持平和情绪和已态。

进行采血操作前仔细检查、核对所用器皿,在相应器皿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采血穿刺操作[4-6]。

穿刺前行相应的摸、拍操作,明确较为清晰充盈、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采血,防止血液标准中存在凝块。

行静脉采血操作时须对针筒进行仔细检查,观察其是否存在空气。

血液采集完毕后严格进行相应的消毒、密封操作。

(2)皮肤采血法。

同时也是毛细血管采集法,这种方法最为常见。

它主要采集的是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的棍合血液。

一般都是在患者手指的无名指内侧的部位进行采集。

指端内侧的血液为最佳血液标本[7-8]在采血之前,必须准备好用具,并且严格核查。

采血过程中要进行消毒处理,医护人员按住采血部位,先用碘和酒精进行消毒。

右手持针,垂直进针大概2mm,将第1滴血拭去。

因为第1滴血可能混有组织液。

在采集完毕以后,还要按住患者的手指,直到不再出血。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录人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分别为凝血、溶血、抗凝剂适应不当、送件不及时和样本量少等。

其中,凝血为17例,占21.25%,溶血为22例,占27.50%,抗凝剂适应不当为7例,占8.75%,送检不及时为15例,占18.75%,样本量少为11例,占13.75%;其他原因为8例,占10.00%(见表1)。

3 讨论
对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3.1 凝血
当血液凝固以后,会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无法流动的固体状态,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慢慢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9]。

造成血液样本凝固也有很多的因素,比如采血管的导管内壁粗糙,或者是采血的针头太细,也有可能是采血的时候没有进行无菌操作,使得细菌侵人了其中[10]。

另外,保养液与血液混合的比例不当,也或者保养液中的抗凝剂不够,这些现象都能够导致血液凝固产生。

3.2 溶血
溶血是干扰临床检验的主要因素之一,血液样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血液在注人试管过程中用力过大或未将针头拔下,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发生破裂;与采血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如止血带拉扯过紧、采血部位拍打过度、注射器内芯反复抽动或真空采血管内压大大造成红细胞破裂、使用不合格的采血器具等。

3.3 抗凝剂使用不当
抗凝剂是指通过无力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除去,避免血液的凝固。

为了避免由于抗凝剂使用不当导致血液样本的不合格,检验人员需加强培训关于抗凝剂使用的原则[11]。

于此同时,检验人员在使用抗凝剂时,需将不同抗凝剂标注好,避免由于慌忙导致的错误。

3.4 送检不及时
一般情况下,样本送检的时间不能超过24 h,如果是急诊的血液样本,更应该及时地送检。

在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很多医护人员容易忽视送检的时间,血液中的很多成分会因为时间的延迟而产生变化,因此,标本必须在20 min内送检。

3.5 样本量少
血管塌陷或是针尖封堵;终点判断不正确,换管时间太早;真空采血时使真空泄露致采血量不足;采血针的型号较小,且换管时间延长;或是患者自身因素致采血量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样本采集量少,从而引起临床检验不合格[12]。

本文80份不合格血液样本中多由于凝血很溶血相关因素所致,其余不合格原因还包括受到样本量少、送检不及时等。

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在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完成操作,谨慎进行每个操作环节,尽量降低上述不合格因素发生率,保障临床血液检验
结果准确性,确保临床医生获得可靠诊断及治疗依据,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实现血液标本检验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龚道蓉.64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233-235.
[2]张竹青.55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55-56.
[3]郭中清.55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大家健康(下版),20126(7):841-85.
[4]申家辉,王凡平.血液常规体检异常结果分析与探讨[J].中国现代物应用,2008,2(1),46-48.
[5]杜军.1962例健康成人体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22-123.
[6]赵万富,张连胜,苏丽.48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11):6806-6707.
[7]葛林.从血液常规分析看贫血[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909-1911.
[8]郭宏翠.488例成人体检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8):55.
[9]戴蕴.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常规检验的分析和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109-1111.
[10]陈雪华.40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417-420.
[11]黄冉.血液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6):1408-F0003.
[12]向碧英.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解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5(25):214-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