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提纲
伤寒论太阳病纲要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鉴别:
伤寒
无汗,脉浮紧
风寒
辛
温
中风
有汗,脉浮缓
温病――温热-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辛凉解表
鉴别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误治后的变证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热邪炽盛 身重――热盛伤气 自汗出――热迫液泄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内外
治当辛凉甘寒,清热育阴,切忌攻下、火疗等 法
第一节太阳病脉证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轻度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和缓之 缓
(2)
即今伤风,为外感病证 名
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太 阳 病 中 风 证
脉证分析
病因:风寒袭表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误火变证:
• 发黄_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 如惊痫,时瘛疭--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 若火熏之--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预后:
• 一逆尚引日--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再逆促命期--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表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病因:寒邪袭表
证 • 发热 • 热
卫气达表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卫气未能达表,先恶寒后发
•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
(卫阳被遏)
•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 纲
太阳表实证 辨证要点
(三)太阳温病的提纲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病提纲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我们说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够均匀的布达于体表,完成它在体表的这种温养,这种调节体温,这种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们又说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我们上次课就讲到了这里。
小汗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前两个纯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后一个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那样严重。
这都属于太阳表证的范畴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膀胱的腑证,因为经脉和脏腑都是相联系的,经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通道,还是治疗信息传达的通道,所以当太阳经表有邪,邪气不解,就可以循经入里,邪气进入膀胱之后,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出现血分证,出现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废水的排出功能发生了障碍,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这样的津液缺乏的证候。
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气机,病人就有少腹苦里急的这种感觉,同时,这种证候是从太阳表证邪气循经入里而来的,如果还有太阳表邪不解的话,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说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一个表证,这种证候叫做太阳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这是太阳腑证的第一个证候。
太阳腑证的第二个证候是血分证,是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大家说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环吗,整个泌尿系统不是有血液的供应吗,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
太阳病提纲
4.治法
本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太阳中风表虚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辛温解表 太阳伤寒表实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 辛凉解表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强调鉴别
5.太阳病预后与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素有痼疾
?原文释义症状机理意义脉浮卫被邪扰与邪搏争脉气鼓动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定位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卫气不能正常卫外不能正常发挥其温分肉的功能定性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定位门诊病历
中医经典
伤寒学
中医经典著作教研室 杨 学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无极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易经
【原文析义】
发热而渴:温热之邪袭表,化热伤津所致
不恶寒:“不”当作轻微讲,风热邪气袭表 影响卫气,失于温煦所致 其恶寒程度轻,时间短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微),脉浮数 病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则:辛凉解表 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易生变证
三、辨病发于阴与病发于阳
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卫气不能正常卫外 不能正常发挥其温分肉的功能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 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
门诊病历: (妻子)患者感寒后出现恶寒,汗出,轻度发 热,伴头痛,鼻塞,流清涕。测体温38.1℃,咽不红,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脉体宽缓。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 (丈夫)患者感寒后出现恶寒,无汗,发热,伴项 强、后背痛,轻微咳嗽、咯吐少量白痰,鼻塞,声重, 喷嚏,流清涕。测体温39.0℃,咽不红,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浮紧而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 [讨论] ❖ 1 从巳至未上 ❖ 指巳午未三时。 ❖ 一天之中的巳午未三时,即9点至15点。 ❖ 一年之中的巳午未三时,即老历的四、五、
六月。
❖ 十二消息卦:
❖ 复( )、临( )、泰( )、大壮 ( )、夬( )、乾( )、姤( )、 遯( )、否( )、观( )、剥( )、 坤( )。
❖ 复(十一月)、临(十二月)、泰(正 月)、大壮(二月)、夬(三月)、乾(四 月)、姤(五月)、遯(六月)、否(七 月)、观(八月)、剥(九月)、坤(十 月)。
❖ 4 关于“不恶寒”
❖ 温病的病因是热邪,热邪无收引凝滞之性, 不可能束缚卫气,所以不可能恶寒。因为不 恶寒,所以温病的初期不是表证,也就是说, 温病的初期不属于太阳病的范畴。
(1)《伤寒论》中温病提纲无 “恶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2)将温病提纲中的“不恶寒” 解释为“微恶寒”没有根据。
❖ 四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 [原文]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4)
❖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 傳也。(5)
❖ [讨论]
❖ 1 原文分析
❖
脉静――脉无变化――不传
❖ 伤寒一日 脉数急――脉已变化
太阳受之 躁烦
传
证已变化
颇欲吐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不传 (少阳阳明)
❖ 2 最佳服药和治疗时间
❖ 太阳病的最佳治疗时间当然也在巳午未, 道理不言而喻。如果用针灸治疗,应该在巳 午未时。子午流注的理论与此相同。
❖ 现在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时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也强调服药时间,在清晨服药效果最好, 副作用最少。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二、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提纲1、太阳病机条文太阳病提纲这个内容我们主要讲太阳篇的第1条,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的提纲条文,而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病机条文来看待。
在他的《伤寒来苏集》中这样说道:“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章之。
”病机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我们从何处去发现这个因素呢?就从这个脉证中去发现。
所以,柯氏谈病机就用这个至当的脉证来表章。
查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3月版的《伤寒来苏集》,脉证它用的是“症”,证与症现在的许多人也分不清,有必要在这里稍作说明。
症读第四声,意为疾病之症状或症候。
症为今用字而非古字,第四声的症亦非繁体之简写,故《说文》、《康熙》皆未载此症字。
且声符正字亦无简繁之别。
秦伯未认为证症二字无别,可以通用。
而从证症二字的造字涵义去分析,则二字的差别甚大,证义广而症义狭,故两者实不可以通用。
西医用症而不用证,中医则以用证而不用症为宜。
既然提纲条文即是病机条文,那么,将上述条文作一个病机格式化会有益于我们对条文的理解。
什么样的病是太阳病?即格式为十九病机式的行文:诸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皆属于太阳。
病机条文一共讲了三个脉证,一为脉浮,一为头项强痛,一为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成为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
那么,是不是三者一定具备才能判为太阳病呢?当然三者俱备那一定是太阳病,但若是仅具其一,或仅具其二,这个算不算太阳病呢?这个问题在历代都有很大的争议。
我的意见比较偏向后者,诊断太阳病,并不一定三者皆备,有其一、二就可以定为太阳病。
比如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不恶寒,三者之中已然少了一者,按理不应再定为太阳病,可是条首仍赫然地冠以“太阳病”。
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病机条文的三个脉证,并不一定都需要具备,三者有其一或有其二,就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可能性。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伤寒论》的条文,凡冠有太阳病者,都应该与这个病机条文的内涵相关,即便不完全具备这三个脉证,三者之一也是应该具备的。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
625g 现3。
5g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得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得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ﻫ主症与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得状态,故脉应之而浮、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ﻫ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得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得病机,就是太阳病表证得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提要】太阳中风证得脉证提纲、ﻫ【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与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ﻫ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名为伤寒、【提要】太阳伤寒证得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与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得作用,故必恶寒]ﻫ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就是伤寒得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ﻫ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1太阳病1(10)
清热育阴
误下(一逆): 重伤津液,化源枯竭 —— 小便不利 津伤热炽,神志昏迷 —— 直视失溲 误火(再逆): 火毒炽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 ——发黄惊痫、痸瘲
太阳病
13
太阳中风、伤寒、温病鉴别表
病证 中风 风寒 伤寒 温病 温热 病因 病 机 脉 证 特 点 治 则
卫阳受伤 营阴失守
发热、恶寒、头痛、 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表实)证 :
–素体腠理固密,外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表郁轻证:
–表郁不解证:邪气已微,正气渐复
–表郁内热证:表邪未解,郁热不散
太阳病
5
太阳病治疗
治则:辛温解表(汗法)
太阳中风证: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麻黄汤 表郁轻证:微发其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 论)
太阳病
1
太阳生理功能
两经 太阳 两腑 手太阳经 足太阳经:起于目内
眦,上头行项,夹脊, 行人身之背
抗御外邪入侵 统摄营卫 主表卫外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
小肠——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膀胱——主藏津液 化气行水 肾——肾阳温煦 胃——胃中津气滋养 肺——肺气宣发敷布
太阳病
11
(3)太阳伤寒证的主证
风寒袭表 腠理致密 卫阳闭遏 营阴郁滞 卫气抗邪,正邪分争——发热 卫气及时伸展与邪抗争——初病即见发热 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或未发热 卫阳受遏,失温分肉——必恶寒 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利——体痛 阳郁不宣,胃失和降——呕逆 卫阳闭郁,营阴不利——脉阴阳俱紧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阳病提纲
刘渡舟讲《伤寒论》: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表病的总纲。
“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
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
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什么叫太阳病,什么是太阳的脉证,脉证的特点反映了什么。
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是相连的,太阳之腑居于下焦,但是它的气是通过太阳之经外行于体表,温暖肌肤,抗御外邪,保护体表。
因为有这样的生理功能,因此就把它叫做卫气。
不要把卫气和太阳之气分开。
卫气是中医特色性的概念,古代的医学家对于营气、卫气是非常重视的。
卫气在人体的运行有一个规律,白天和夜晚加在一起,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就是五十圈。
这五十周里,卫气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二十五周,然后天就亮了,就到了“平旦”了,人就醒了,眼睛就张开了,所以说“开目为阳,闭目为阴”。
阳气一活动,卫气就上头循项而下于太阳,就是说卫气这时候就要交于太阳经了。
这时候由阴转阳,卫气行于阳道,就先从足太阳开始。
这些内容在《内经》和《难经》上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为什么讲脏腑经络?为什么讲营卫气血和津液?这是人身上一些生理物质的运动,不计这个中医就空了。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
太阳之气总六经而统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实际上就是和卫阳之气分不开。
因为太阳之气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做巨阳或太阳。
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很大的一个阳气。
周身体表的阳气都受太阳之气所管辖。
关于太阳主表,《灵枢·营卫生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外就是表。
《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
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
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因此肾阳之气通过三焦和膀胱而外应于腠理毫毛。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脉浮:脉搏表浅,轻按即得,犹木浮水面。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项指后颈部。
强,读作降[jiàng],拘紧不舒也。
项强乃颈项不柔顺貌。
恶寒:恶,读作悟[wù] ,厌恶也。
恶寒即畏寒,俗称怕冷。
【提要】太阳病脉证总纲。
【重点解析】(1)本条提出太阳病基本脉证是脉浮、头痛项强及恶寒。
因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统周身之营卫,在外起着保卫与固护的作用,当外邪侵犯体表时,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便反映为表病的脉证。
脉为气之先,外邪袭表,正气浮盛于表而向外抗邪,气血奔集于外,脉管充盈,脉气鼓动,故脉搏应之而浮。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
今邪犯其经,经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此时卫气受邪所伤,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腠,故见恶寒。
以上证候,为表病的共有之症,故立为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一般均具有提纲所列脉证,因此本条以十分肯定的语气指出:太阳之所以能确立,就是因为已经具备了脉浮、头项强痛及恶寒这一组证候。
换句话说,凡见此脉证,即可诊断为太阳病。
其中脉浮反映外邪束表,常有超前预见性,而头痛、项强具有特异性,对太阳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但应强调的是,这四个脉证同等重要,若脉浮不是与恶寒、头项强痛同见,则不一定是表病之脉;同样恶寒不是与脉浮、头项强痛并见,也不能从太阳论治。
(3)临床所见,疾病的表现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外感风寒的同时,可有其他兼挟,亦可引动宿疾,因而在太阳病上述脉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其他证候。
医者明此,便能分清主次,不致误诊。
(4)外感病初起,正气尚能抵御外邪。
在风寒束表,卫阳失于温煦见恶寒的同时,卫气起而抗邪,正邪交争而有发热,故太阳表证,其典型者当恶寒常与发热同见。
但恶寒起病即见,而发热往往出现较迟,因卫阳为风寒所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之故,只有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起而抗邪才见发热。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太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阳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伤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证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第07讲太阳病提纲
第07讲太阳病提纲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邓老师讲:太阳病.mp3 来自邓文斌诊所00:0042:15编辑:张志伟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阳证)。
发热恶寒同时存在,只不过有时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
太阳病是在疾病的早期,身体壮实抵抗力强,所以发热一定有。
太阳病也就是表阳证与少阴病表阴证互为表里关系;少阴病表证、虚证、寒证,(阴证)互为表里(少阴病除了表阴证外,我认为同样有里阴证,少阴为表里兼虚寒证,表里兼阴证)。
(一)基本条件(必须记住)1、脉浮:太阳病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脉浮(也有不是浮脉的,比如新加汤),但脉浮的不全是太阳病。
2、头项强痛:头项是代表而已,还包括四肢、肩背,腰身等其他部位的疼痛;强痛亦然,也包括疼、胀痛、烦痛、酸胀,沉痛,冰冷,麻木等各种不适。
3、恶寒(发热):太阳病属三阳病之一,恶寒的同时会发热(邪正斗争的表现),只不过有时发热很轻,恶寒重,被恶寒掩盖,不容易觉察。
临床上有发热与恶寒同时重,也有恶寒重发热轻,也有发热重,恶寒轻的,总之“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恶寒”。
(二)补充条件1、除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要条件外,还有太阳表虚桂枝汤证:流鼻涕、恶风,自汗多,或太阳表实麻黄汤证:无汗,流鼻涕,打喷嚏,这就是狭义太阳病症状。
2、有的病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病仍然是太阳表证(我称为广义太阳病):比如反复水肿,反复感冒,月经前后定时感冒,反复腹泻,一到夏季皮肤就痒,一到冬季咳喘就加重……他们发作有固定的时间,有相同的发作诱因,有相同的发作表现,这些特点就是伏邪,像特务一样的性格特征。
这些伏邪虽然没有狭义太阳病的“流鼻涕、恶寒”表现典型,但是它们潜伏的性格就是伏邪,是顽固疾病的病根,只要有伏邪就可以归为有表证,有表证就是广义太阳病。
很多顽固的疾病,只要从不典型的症状中找到伏邪,那就划为广义太阳病,实行解表,铲除伏邪,就能切底治愈。
4《思考中医》读书笔记——太阳病提纲
《思考中医》读书笔记——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的提纲条文,而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病机条文来看待。
“症”为今用字而非古字,西医用症而不用证,中医用证而不用症。
病机条文一共讲了三个脉证,一为脉浮,一为头项强痛,一为恶寒,这个三个脉证便成为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
浮脉,就是触肤即应的脉,李时珍《频湖脉学》说:“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脉浮呢?这是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
由此可见,邪之所在,即阳之所在;而阳之所在,即为病之所在。
故脉之在何处,病亦在何处。
如脉在三阳,则病亦在三阳;如脉在三阴,则病亦在三阴。
六经病中太阳与少阴病更为强调脉象。
太阳与少阴的提纲条文开首就讨论脉象,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而其余四经的提纲条文没有言脉。
太阳、少阴提纲条文对脉的强调,说明在太阳及少阴病的辨治过程中,脉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往往是由脉来一锤定音。
《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肾在五脏之中处于最低的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于人体最高的位置。
一个至高,一个至下,水的深义便充分地显现出来。
岳美中先生参古人义,喜用一味茯苓来治疗脱发,过去对此不解,今天从水的分上去看它,也就不足为怪了。
吴人驹云:“项为太阳之专位。
”太阳的头痛往往连项而痛,这就是太阳头痛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他的头痛一般都不会连及于项。
此处讲头项痛之外,还加一个强来形容。
舒缓柔和的反面是强,所以,太阳的头项强痛还有项部不柔和、不舒缓的一面。
这个主要与寒气相关,以物遇寒则强紧,遇温舒缓也。
恶寒,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有恶寒一证。
这个恶寒又称表寒,它与天冷的寒不完全相同。
这个恶寒对于证明机体患有表证,对于证明太阳系统受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见恶寒即应考虑从表治之,从太阳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当时你在门诊值班,应该如何处置?
检查情况: 妻子体温38.1℃,血常规正常,不红,舌质
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脉体宽缓。 丈夫体温39.0℃,血常规也正常,咽喉部无明
③脏腑 膀胱腑——主司气化,参与水液代谢
(肺)
太阳相关脏腑: 肾——卫阳的功能源于肾阳的蒸化 卫出下焦 脾——营卫的生成源于脾胃的运化 卫出中焦 肺——卫气的布散依赖于肺的宣发 卫出上焦
二、太阳病
1.定义 太阳病为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肤表, 营卫失调的疾病。
2.基本要素 病 因:外邪侵袭 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营卫失和 诊断依据: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病理属性:表证,实证
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太阳,巨阳,阳气较多之意。人身阳气,敷
布体表,卫外为固,领域最广,是为太阳。
包括了阳气、经络、脏腑等不同层次
概论
2.太阳生理
①阳气 三阳,主肌表,统营卫
②经络 从头到脚,行于头项后背
上连风府,通于督脉; 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经别散布于心
《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
热,伴头痛,鼻塞,流清涕。测体温38.1℃,咽不红,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脉体宽缓。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
(丈夫)患者感寒后出现恶寒,无汗,发热,伴项 强、后背痛,轻微咳嗽、咯吐少量白痰,鼻塞,声重, 喷嚏,流清涕。测体温39.0℃,咽不红,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浮紧而数。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无极
太 初 混 沌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易经
两阴交尽 厥阴 太阴
阴 少阴
太阳 阳 少阳 两阳合明 阳明
三阴 三阳
五运六气 经络 伤寒六经
概论
一、太阳 1.太阳涵义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
阳也。” “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热论》提出“巨阳者,诸阳之属
体痛:寒邪束表,营阴滞涩,经气不利,还可以出 现头痛
呕逆:表气郁闭,影响里气 与中风证相比,还有“无汗”
【辨证要点】 症状表现: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 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思考题】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 (病因、病机、表现)
3.太阳温病
【原文】
【名词解释】
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紧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②伤寒
【原文析义】
或已发热:外邪较轻,卫气能及时达表抗邪,则体 机可以迅速发热
或未发热:若邪气郁闭较重,卫阳被郁遏较重,不 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则发热出现略晚。
必恶寒:外邪袭表,卫阳被遏,不能正常温煦肤表
不恶寒:“不”当作轻微讲,风热邪气袭表
影响卫气,失于温煦所致 其恶寒程度轻,时间短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微),脉浮数 病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则:辛凉解表
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易生变证
三、辨病发于阴与病发于阳
【原文】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 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3.分类 太阳病本证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疑似证
4.治法
本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太阳中风表虚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表实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
辛凉解表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强调鉴别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太阳病 问:你觉得这两个病人在处理上是否应该相同?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什么?
二、太阳病分类
1 太阳中风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①,脈緩②者,
名為中風③。(2)
【原文析义】
发热: 卫气被引外浮,与邪相争于肤表。 自汗出: 风性疏泄,卫失开合,营不内守,
汗孔开张。 脉浮而缓:风性疏泄,腠理疏松,荣阴外泄。 恶风: 外邪袭表,卫失温煦,
辛温解表
5.太阳病预后与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素有痼疾
场景:春节前三天,大雪后,某医院中医门诊。 夫妻二人赴火车站送老人而同时受凉,遂前
来就诊。妻子看起来娇小柔弱,诉头有点痛,鼻 子塞、流清鼻涕,偶尔打喷嚏,身上一阵阵的怕冷, 并且感觉有点潮潮的。
【要点】 头项强痛,恶寒 提纲 发热?
【原文释义】
症状
机理
意义
脉浮
卫被邪扰,与邪搏争,脉气鼓动, 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恶寒 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卫气不能正常卫外 定性
不能正常发挥其温分肉的功能
头项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
定位
强痛 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
门诊病历: (妻子)患者感寒后出现恶寒,汗出,轻度发
加之风性疏泄,腠理疏松。 体现风邪致病的特点,名为中风。 其中的特征性症状为“汗出”。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
缓。 病 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
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疑难点击】 1.此证脉象 2.此条的致病原因
2.太阳伤寒 【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 痛,嘔逆,脉陰陽俱緊①者,名為傷寒②。 (3)
显红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脉体紧束, 切脉时能感觉到皮肤干烫。
问:这两个病人该如何诊断(病)?依据是什么?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温病。‖若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風温為病,脉 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 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 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癎, 時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 命期。(6)
【原文析义】
发热而渴:温热之邪袭表,化热伤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