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2_2个体行为规律

合集下载

个体行为规律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派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

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自己看作一种享受。

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讲解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反对自察法,倡议客观察见解,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根本功能:一是正确展望人的活动;二是依赖各种规律和原那么,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见解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感情、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必然的刺激必然引起必然的反响。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响,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响。

公式 :S —R( 刺激—反响〕2.意义 : 华生的这些见解关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治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拥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响的机器人,所以致使了此后新行为主义的责怪。

二、新华生主义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括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样,表现出不同样的反响。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公式: S— O— R 中间增加思想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想加工系统办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想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见解借用物理学“磁场〞见解,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作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作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定认识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 B=f(p.E) B 、P、E 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点、环境特点勒温认为,个体特点和环境特点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亲近有关、相互作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人性假设。

识记:(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2)X理论;X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3)Y理论。

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理,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领会: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1“经济人”也叫“唯利人”或“实利人”。

这种假设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2“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9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1、社会性 、 2、差异性 、 3、相对稳定性 、 4、整体性 、 5、倾向性 、
12/18/2010
10
第二章 个性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基因与大脑 后天社会化因素 社会实践 偶然因素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2)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气质类型 多血质 活泼型) (活泼型) 胆汁质 兴奋型) (兴奋型) 粘液质 安静型) (安静型) 抑郁质 抑制型) (抑制型)
12/18/2010
内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
感受性
外 外 内 内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12/18/2010
18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个性理论
A孤独(外向) 孤独(外向) 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C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F严肃(乐天) 严肃(乐天) 胆怯(冒险) H胆怯(冒险) 信赖(怀疑) L信赖(怀疑) 直率(世故) N直率(世故) Q1保守 激进) 保守( Q1保守(激进)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不拘小节
11
第二章 个性
四、个性的基本构成
自尊: 自尊: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受 人—环境的交互作用 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会化过程
12/18/2010
12
第二章 个性
五、有关个性的基本理论
(一)个性的类型理论 1、气质论 、
(1)气质内涵 心理过程速度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心理过程的强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12/18/2010 13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第2章附历年真题练习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第2章附历年真题练习

D.态度
真题练习
• 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B )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
真题对比
• 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2019.10
• 引发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 )
A.动机 B.需要 C.目标 D.情感--2017.04
• 行为的直接动因是( )
B.整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特殊性
真题练习
• 知觉的特征(ABCD)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特殊性
×
--2019.04月27
真题练习
• 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称为(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心理定势 D.刻板效应
真题练习
• 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称为(C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心理定势 D.刻板效应 --2016.10月
1.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 3.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行为进行 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 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真题练习
• 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有( ABDE) A.调整功能 B.自我保护功能 C.定向功能 D.价值表现功能 E.知识功能 --2018.10月
真题练习
• 工作满意度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A.动机水平
B.情绪状态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二篇 个体
精品文档
对个体行为影响较大因素的是一个 人早年经历、能力、态度、人格、 知觉、价值观和学习等。
员工行为与管理绩效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了解和预 测员工的行为,就会成为更有效的 领导者;如果能通过不断的教育和 训练影响塑造员工的行为,使之符 合组织的目标,更接近管理者的期 待,则不但会有效地促进管理绩效 的提高,而且会大大增进员工的工 作满意度,形成精品高文档效的工作团队。
创造力
•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表 现在人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 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 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路,产生 新的产品。
精品文档
3 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 实际能力 是指实际作业已能熟练到某种程 度 。一般人们通常采用成就测量来评定一 个人在知识或技能方面达到的成就,就是 考察人的实际能力。
情商(EQ)
丹尼尔. 戈尔曼(1995)
自我把握的能力
自我意识
控制情绪
自我激励
对他人的感知能力
理解他人的情绪
富有同情心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人际关系
领导
可信度(信誉)
精品文档
情商自我测试
• 1. 看到自己最近一次拍摄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 A.觉得不称心 B.觉得很好 C.觉得可以 • • 2. 你是否想到若干年之后会有什么使自己极为不安的事? • A.经常想到 B.从来没有想过 C.偶尔想到过 • • 3. 你是否被朋友、同事或同学起过绰号、挖苦过? • A.这是常有的事 B.从来没有 C.偶尔有过 • • 4. 你上床以后,是否经常再起来一次,看看门窗是否关
• 潜在能力 是通过采用人格测验来预测或估 计个人接受训练后可能在知识或技能方面 达到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2

组织行为学2

4.3 工作满意度
• 一、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一)外部的工作和环境因素
– – – –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融洽的同事关系
1)挑战性的工作
• 员工更喜欢选择的工作:
– – – – 能够为他们提供机会使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任务。 有一定的自由度。 能对他们工作的好坏提供反馈。
不同气质的人在反映和表现上差异
• 四种不同气质的人在遇到放在凳子上的 帽子被他人坐扁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 表现:
• 多血质(活泼型)的人会一笑置之。 • 胆汁型(兴奋型)的人会大发雷霆,表现出攻击性。 • 粘液型(安静型)的人会若无其事,表现出小心,镇 定有控制力。 • 抑郁型(抑制型)的人会如丧考妣,表现出易怒,严 厉和悲观。第三章 组织中的认知和学习
• 3.1 认知过程
•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 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 和气味)的反映。 •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 整体的,综合的反映;或者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会产生错误的知 觉,这就是错觉。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与过程
第二章 个体行为、价值观 和个性
• 2.1 个体行为与结果的MARS模型
• MARS模型认为:员工行为与结果主要是由:
– – – – 动机(Motivation) 能力(ability) 角色认知(role perceptions) 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
类型—个性特征—工作环境——职业例
• 社会型—好交际、外向、有责任心、需要被认同—涉 及服务他人或帮助他人的工作,团队工作—社会工作 者、护士、教师和顾问 • 事业型—自信、坚定、精力充沛、渴望权力—涉及领 导他人的工作,在结果导向的环境中通过他人来达到 目标—销售人员、股票经纪人,政治家 • 传统型—可靠、守纪律、有条理、讲求实际、有效 率—涉及数据或信息的系统化操作规程工作—会计、 银行职员和行政人员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一、个体行为的意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

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

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一)个性化——主体特征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作为以个体成员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主体特征。

(二)职业性——角色特征与社会中一般的个体行为相比较,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具有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 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兴趣和能力、气质、 性 格。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应掌握的概念:1、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由组织建立的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霍桑实验(P5)、科学管理学派(P4).3、个性、人性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人性:即人的本性4、X理论P73-74、Y理论P75—76、超Y理论P76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载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本上消极的X 理论(Theory x);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Theory Y)。

通过观察管理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1、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C、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2、与这些消极的人性观点相对照,麦格雷戈还提出Y理论,它基于这机关报假设:A、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B、如果员工对某些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C、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超Y理论(Super Theory Y),权变理论(Contingency approach)或应变理论的代表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

组织行为学教程2 个体行为的基本公式

组织行为学教程2 个体行为的基本公式
• 随和性(Agreeableness) (愉悦、协同相容:与 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特点):Trusting, good natured, cooperative, soft hearted。
•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责任意识性:对待工 作、对待事物的态度):Dependable, responsible, achievement oriented, persistent 。
11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 人格?
50%的人格差异
30%的娱乐和业余 兴趣
遗传构成了前提条件或外周限制,为 个体行为确定了基调。但个体的总体 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的要求。
遗传
个性
情境
环境:家庭、 社会文化、 生活经历等
2021/8/3
组织行为学
12
• 结构——气质与人格
–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 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一种稳定的心理学特 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 能力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 晚的差异,能力性别的差异。
2021/8/3
组织行为学
6
智力
• 以个体自身具有的遗传条件为基础,在其生活 的周围环境中,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 中,表现出的运用经验、吸收、储存及支配知 识,以及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测量的是记忆、词汇、数字和口头表达等一组 能力
因素
设计有利于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组织结构 为员工提供尽量准确、清晰的工作任务描述 设计管理性支持项目,强化员工对已有技能的信念
2021/8/3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主编关培兰人大出版社
马云坚持了什么? 马云的坚持说明了什么?
第一节 组织和组织行为
人的一生离不开组织,人会作为组 织的一员度过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组织与其成员共同为社会创造价值, 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 的绩效。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 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海尔目标: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正式关系:
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 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 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 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 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 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该方法叫“场”理论)
社会测量方法(维也纳的莫雷诺,创造“ 心理剧”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
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 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 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 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 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美国管理学家开卡茨在1955年出版的《 管理者的技能》中提出三大技能:
技术技能 人文技能:与人共事能力 观念技能:从内向外好于从外向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不同三大技能组合,
管理技能模型见p36图2-3所示。
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20世纪60年代后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 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 了一项精心研究,以确定这些管理者在 他们的工作中做些什么事情。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斯金纳 • 他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要描述可 观察的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而 不要用不可观察的概念去解释可观察的事 物和关系。他坚持不要中间变量,反对任 何形式的内因论,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 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 果。 • 如:没有物体也可以发生“看的行为”。
3、赫尔 • 赫尔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一归纳”法, 采用“假设一演绎”法,以期把心理学改造 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他认为,一种合 乎要求的科学理论必须从—整套表述方式清 晰的假设(公理)出发,并对所采用的重要术 语下具体明确的定义,从这些假设出发,必 须在可能做到的情况下,用最严格的逻辑, 演绎出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包括有关领域的 主要具体现象的定理。 • 赫尔提出了6条假设及这些假设基础 上的11 条定理。
• 勒温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 征的函数: • B=f(P*E) 式中:B是人的行为 P是个体特征 E是环境特征 • 在解释某种行为,改变某种态度时,必须 同时考虑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
第二节
个体行为规律
一、个体行为规律
1、人的行为模式 • 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不同,社会经历不同, 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发生不同的反应。 • 人的行为不仅受个体本身的心理特征的影 响,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 刺激反映机理:
三、勒温的心理力场理论 • 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把人 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 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 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 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 作用影响的结果。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 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 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5、环境律 :人类行为除受遗传基因制约外, 还受环境的支配。
–出生前的环境(孕期消极情绪的实验) –出生后的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活动等) –人在不同的情景下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
6、发展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 地发生变化,如能力提高、性格改变、知识 积累。
7 、差异律: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 价值观、工作态度、兴趣、信念、动机等方 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8 、本我律: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 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 己的利益和目标。
二、新华生主义 • 新华生主义又称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 赫尔、斯金纳等为主要代表。 • 新华生主义者提出,在刺激、反应之间还 应加上一个因素,以下公式表示人的行为 模式:S一O一R • 即刺激———心理加工———行为
1、托尔曼 • 托尔曼在借鉴华生行为主义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所谓“目的性的行为主义”的主张, 他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识、期望、 目的这些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 西”的中间变量(以刺激为自变量,反应为 因变量)。 • 这些变量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客观的,起 着决定行为的作用,是行为的最后的最直接 原因,托尔曼称它们为“固有的决定因素”, 它们起着中介作用。
• 只有当我们有明确的标准,并了解组织的期望与要 求时,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产生有效的 个体绩效。 • 管理者的目标是鼓励个体成员去从事那种能给组织 带来效率的行为,就必须了解影响组织成员个体行 为的因素。 • 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
2、个体行为特征 • 目的性 • 社会性 • 自主性 • 连续性 • 持久性 • 可塑性
2、个体行为的引导 • 引导个体行为,必须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心 理因素入手: –首先,要引导个体知觉; –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个性; –再次,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态度; –最后,培养和塑造组织的价值观;
3、个体行为的协调 (1)个体行为之间的协调 –信息沟通方式 –文化娱乐方式 –思想教育方式 (2)个体与群体、组织的协调 –在组织或者群体内部建立起崇高的理想、 目标和价值观 –鼓励和弘扬正确行为
第二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规律 管理者的人性观 个体差异及管理 知觉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个体行为规律 人类行为的八大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 的创始人华生。 • 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规律是自然科学 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就是 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华生主张的“刺激 一反应”公式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制约
•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作出 反应几个阶段。 • 个体行为过程是需求—动机—行为的过程。 • 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 个性、气质、情绪等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三、个体行为疏导
• 个体行为按性质可分为: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 • 个体行为按其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需要强度会随着这种行 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就越强, 直至达到目标或受挫折为止。 –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弱的趋势。
• 如何把需要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 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 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 – 目标导向过程停留的时间不宜过长; – 目标不能定得太低.要有较大的挑战性;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八大规律
1、目标律:人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2、动机律: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动机“驱动” 3、强化律:如果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 或者获得了预想不到的有利结果,则说明 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4、遗传律: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其 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
• 选择性繁殖实验(聪明的老鼠和迷宫)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是为了达到 一定的目标。 • 人的目标不是采取一次行为就能直接实现 的,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分为两部 分,即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 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 做准备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实现目标之前 的行为,即寻找目标的过程。(准备工作) • 目标行为是指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 为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 同的影响力:
刺激 个体心理特征 对刺激的个人解释 行为反应
• 在研究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方面,华莱士把知觉、 学习、个性、能力、动机作为环境刺激转化为外显 行为和绩效的主要中介因素,了解这些内在因素的 持点,有利于管理者引导和影响员工的行为。 • 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刺激
知觉
学习
个性
动机
能力
行为
绩效 评价与 奖罚
• 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 引起一定的反应。 • 公式:S一R(刺激一反应) • 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 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 有全面地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 做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因而招 致了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的批评。
–本我:本能冲动、无意识的非理性冲。 –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操作,在现实的需要和本 我的非理性需要自己起中介作用。 –超我:是受父母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 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本章结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