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教学(共55张PPT)
⑵3、传肌年导肉散龄活热动:(产指热岁体:热骨)直骼接肌传1活给1动~与→机产1体5热相↑接;触1的6~低温1物7体的散1热8~方式1。9 20~30 31~40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男性 营养物质
=0.
糖
蛋白质
脂肪
195.5 193.4 166.2 157.8
一般是清晨2~6时最低,下午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 日。
皮肤
1L/d
∴ 临床上给呼病吸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
液量。
可感蒸发:又称发汗,是汗腺分泌的汗液形成可见汗滴后 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的一种散热形式。
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寒冷或温暖情况:无汗液分泌或少量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30℃时开始出汗,速度取决于参加
1.直接测热法:主要用来研究肥胖和内分泌系统障碍
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 热量。
单位: kJ或kcal 糖 蛋白质
脂肪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 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糖
蛋白质 脂肪
呼吸商(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
量与耗O2量的比值。
RQ=CO2产生量/耗O2量
自主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增减皮肤血液、
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维持产热 = 散热过程的动 态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 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增减衣着、开电扇、空 调等行为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对前者的补充。
2、产热方式
1、基础代谢产热
第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ppt文档
肌肉活动→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
散热
37℃
(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肝脏(安静)
2、产热的形式 (1)寒战产热
骨骼肌(运动)
寒战——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其节律为9~11次/min。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水银体温计
正常范围 36.9~37.9℃ 36.7~37.7℃ 36.0~37.4℃
奶嘴电子体温计
口温电子体温计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7.3
体 温 36.8
(2)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
以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对新生儿尤 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
(2)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NE 、甲状腺激素↑
产热↑
(二)散热过程
1、散热的部位:皮肤(主要)
2、散热的方式: (1)辐射散热 (取决于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
四、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常用指标)
生理性变动 病理性变动
性别:男性>女性 年龄:儿童>成年>老人 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
当甲低时,基础代谢率↓ 当甲亢时,基础代谢率↑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
散热
37℃
(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肝脏(安静)
2、产热的形式 (1)寒战产热
骨骼肌(运动)
寒战——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其节律为9~11次/min。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水银体温计
正常范围 36.9~37.9℃ 36.7~37.7℃ 36.0~37.4℃
奶嘴电子体温计
口温电子体温计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7.3
体 温 36.8
(2)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
以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对新生儿尤 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
(2)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NE 、甲状腺激素↑
产热↑
(二)散热过程
1、散热的部位:皮肤(主要)
2、散热的方式: (1)辐射散热 (取决于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
四、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常用指标)
生理性变动 病理性变动
性别:男性>女性 年龄:儿童>成年>老人 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
当甲低时,基础代谢率↓ 当甲亢时,基础代谢率↑
能量代谢与体温PPT课件
4.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食后1h左右开始,延续到7~ 8 h),虽然处在安 静状态,但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前有所增加。进食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的能 量消耗,这种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5.其他因素 体温升高1℃,代谢率提高10%,因此,人发高烧时,代谢率可达到正常 时的2倍以上。还有甲状腺素对代谢的影响。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1.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状态:清晨、静卧、清醒、精神安宁;室温20~25℃;空腹(禁食12h)。 2.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正常值正常值为±10%~±15%。(2)
近年发现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中部都存在对温度变化敏感 的神经元,称为中枢温度感受器。根据其在脑组织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放电频率 的不同,可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视前区—下 丘脑前部,冷敏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网状结构。
2.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在下丘脑前部还存在着发汗中枢。下丘脑 后部内侧区存在着寒战中枢,它对血液温度变化并不敏感,但对来自皮肤冷觉 感受器的传人信息比较敏感。电刺激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可以抑制寒战;冷却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则可以引起寒战。这表明下丘脑前部有冲动输人至下丘脑 后部。
2.机体的散热 散热的形式 ①辐射 机体以热射线将热散发给周围低于体温的物体。 ②传导 机体将热传给直接低于体温的物体。临床上用冰袋、冰帽降温。 ③对流 机体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将热散发的过程。通过风扇、空调使房间通风。 上述三种散热方式,均为机体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时,才能实现。当外界环境 温度高于机体温度时,上述方式会导致机体吸热,故此时机体还存在另外一种散热方 式—蒸发。
11.1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二)散热
主:皮肤 1.散热部位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2.散热方式
(1)辐射 (2)传导 (3)对流 (4)蒸发
次:肺、尿、粪
产热、散热方式示意图
第二节 体温
蒸发散热
二、体热平衡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①不感蒸发(不显汗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黏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的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
体温计相关图片
第二节 体温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变化 清晨2:00~6:00最低,午后1:00~6:00最高。两者间的差不能大于 1℃。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⑵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排卵日最低。 3.年龄差异 新生儿的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4.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5.其他
交感-肾上腺髓质
NA、AD ↑
特点: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
产热量↑
(2)机体在寒冷 环境几周后
甲状腺
T3、T4↑
特点:作用缓慢,维持时间长。
代谢率↑ (4~5倍)
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
【目标检测】
案例:患者蔡某,35岁,工人。2天前因淋浴受凉后出现体温升高,体温达40.2℃, 时有寒战,伴有流涕、咳嗽,诊断为普通感冒,经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大汗淋漓, 随后体温下降至37.6℃。
体内能量的转移、储存和利用示意图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二)环境温度
在20~30℃能量代谢最稳定。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PPT课件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Body temperature and its regulation
一、体 温 Body temperature
(一)定义及正常值 机体深部的温度 直肠 36.9 — 37.9℃ 口腔 36.7 — 37.7℃ 腋窝 36.0 — 37.4℃
(二) 体温的生理变动
昼夜周期circadian rhythm:清晨2~6时 体温最低,午后 l ~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 般不超过 l℃,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称 为昼夜节律。
非蛋白产热量(E) 5. 总产热量=蛋白产热量(D)+非蛋白质
产热量(E)
简化测定法
1. 测出受试者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2. 按RQ = 0.82,查出氧热价 3. 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单位时间内的耗氧
量×氧热价
体表面积
我国人的体表面积根据下列Stevenson算式来计算: 体表面积(m2)= 0.0061×身长(cm)+ 0.0128× 体重(kg)-0.1529
(一) 测定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机体分解营养物质所释放的
总能量应等于机体所产生的热量和肌肉对外 物作功之和。
(二) 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1. 食物的卡价calorie value
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 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卡价或热价thermal equivalent,单位为 kcal/g (kJ/g)。 物理卡价(体外燃烧) 生物卡价(体内氧化)
传导散热conduction:体热直接传给与它接 触的物体
对流散热convection: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 特殊形式,风速越大,散热速度越快
蒸发散热evaporation: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 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能量代谢和体温》PPT课件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间接测热法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①测定总耗O2量和总CO2产生量;
②测定尿氮量,根据尿氮量计算蛋白质的分解量;
③计算出蛋白质分解时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④计算出糖和脂肪分解时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 ⑤计算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找氧热价,算出 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⑥总热量=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蛋白质产热量
───────────────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肌肉活动对能量 代谢的影响最大。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洗衣 扫地 打排球 打篮球 踢足球 持重机枪跃进
2.73 3.40 8.30 9.89 11.37 17.05 24.22 24.98 42.39
───────────────
体 表 面 积 测 算 用 图
2.BMR正常范围:±10%~±15%
>±20%→可能是病态 甲亢:+25%~+80%;甲减:-20%~-40% 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第二节
(一)体温及其正常值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重要供能物质
脂肪(fat) 重要的供能物质及主要的贮能物质 供能是其次要功能
● 蛋白质(protein)
(二)机体能量的去路 1.约50%直接转变成热能。
2.另50%的能量是自由能,载体是ATP。
三、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测定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称为能量代谢率 ( energy metabolism rate)。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吴中华
物理热价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17.15 23.43 39.75
生物热价
17.15 17.99 39.75
营养学热价 kj/g
16.7 16.7 37.7
食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 消 耗 1L氧所产生的热量。
葡萄糖 21.00 蛋白质 18.80 脂肪 19.70
©2009 吴中华
• 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和氧 耗量的比值。
生理意义: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体内营养物质 氧化的比例。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CO2产量 0.83 0.76 1.43
耗O2量 0.83 0.95 2.03
呼吸商 1.00 0.80 0.71
影响因素:1)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2)额外CO2的 产生 3)某些病理状态的影响
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备和利用示意图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一)直接测热法
利用特殊的测量装置直接测量整个机体在单位 时间内向外界环境 散发的总热量。用于研究肥 胖和内分泌障碍。 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应用受限。
©2009 吴中华
(二)间接测热法
1.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葡萄糖 1mol
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2009 吴中华
食物
O2
生 物 氧 化
热能 能量
ADP C~P ATP Pi
CO2、H2O、尿素、尿酸
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其他
热能
机械 功能
贮备能
©2009 吴中华
三、能量代谢受多个因素影响 (一)食物有特殊生热作用 (二)肌肉活动能明显地影响能量代谢 (三)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四)精神因素不可忽视
©2009 吴中华
四、基础代谢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1.基础状态的条件如下: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前一天应清淡、 不要太饱的饮食,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 响。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同化作用
-- 耗能
(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 -- 放能
能量代谢
•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2009 吴中华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在体内释放、贮存和利用 (一)三种营养物质代谢放能
(1)皮肤血管运动。 (2)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汗液
水分:>99% 固体:<1%
大部分为NaCl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的起始部时,有一部分 NaCl可被重吸收,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渗。
依据:定比定律-同一化学反应无论中间过程和条件差异 多大,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产物一致:食物在体内外 的氧化其最终产物是一样的。 基本原理:利用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查出一定时间内 机体中氧化分解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据此计 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出的总热量。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 出来的能量。 caloric value 分为:物理热价 指 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 指食物 在体内经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热量。
©2009 吴中华
非蛋白呼吸商(NP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 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2009 吴中华
(三)以体表面积为标 准衡量能量代谢率
目前一般都以体表 面积为标准来衡量能 量代谢率,其表示方 法为:
Kcal/(m2·h)或 Kcal/(m2·24h)
M2=0.0061X身高(cm) +0.0128X 体重(kg)-0.1529
⑵ 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 体的散热方式。
⑶ 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⑷ 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 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2009 吴中华
2.生理散热:
©2009 吴中华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 夜节律。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 最低(约1℃)。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2009 吴中华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2℃。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7~37.2℃。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 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 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0
©2009 吴中华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⑴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⑵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机体所有的 组织器官都能进行代谢产热。
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 影响。
③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④室温18-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009 吴中华
第二节 体温调节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即体核温度。37.5℃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 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009 吴中华
(二)散热
散热部位
散热方式
主:皮肤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辐射散热
物理散热 生理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2009 吴中华
1. 物理散热
⑴ 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 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物理热价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17.15 23.43 39.75
生物热价
17.15 17.99 39.75
营养学热价 kj/g
16.7 16.7 37.7
食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 消 耗 1L氧所产生的热量。
葡萄糖 21.00 蛋白质 18.80 脂肪 19.70
©2009 吴中华
• 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和氧 耗量的比值。
生理意义: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体内营养物质 氧化的比例。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CO2产量 0.83 0.76 1.43
耗O2量 0.83 0.95 2.03
呼吸商 1.00 0.80 0.71
影响因素:1)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2)额外CO2的 产生 3)某些病理状态的影响
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备和利用示意图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一)直接测热法
利用特殊的测量装置直接测量整个机体在单位 时间内向外界环境 散发的总热量。用于研究肥 胖和内分泌障碍。 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应用受限。
©2009 吴中华
(二)间接测热法
1.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葡萄糖 1mol
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2009 吴中华
食物
O2
生 物 氧 化
热能 能量
ADP C~P ATP Pi
CO2、H2O、尿素、尿酸
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其他
热能
机械 功能
贮备能
©2009 吴中华
三、能量代谢受多个因素影响 (一)食物有特殊生热作用 (二)肌肉活动能明显地影响能量代谢 (三)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四)精神因素不可忽视
©2009 吴中华
四、基础代谢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1.基础状态的条件如下: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前一天应清淡、 不要太饱的饮食,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 响。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同化作用
-- 耗能
(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 -- 放能
能量代谢
•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2009 吴中华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在体内释放、贮存和利用 (一)三种营养物质代谢放能
(1)皮肤血管运动。 (2)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汗液
水分:>99% 固体:<1%
大部分为NaCl 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 无葡萄糖和蛋白质
∵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的起始部时,有一部分 NaCl可被重吸收,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渗。
依据:定比定律-同一化学反应无论中间过程和条件差异 多大,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产物一致:食物在体内外 的氧化其最终产物是一样的。 基本原理:利用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查出一定时间内 机体中氧化分解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据此计 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出的总热量。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 出来的能量。 caloric value 分为:物理热价 指 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 指食物 在体内经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热量。
©2009 吴中华
非蛋白呼吸商(NP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 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2009 吴中华
(三)以体表面积为标 准衡量能量代谢率
目前一般都以体表 面积为标准来衡量能 量代谢率,其表示方 法为:
Kcal/(m2·h)或 Kcal/(m2·24h)
M2=0.0061X身高(cm) +0.0128X 体重(kg)-0.1529
⑵ 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 体的散热方式。
⑶ 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⑷ 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 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2009 吴中华
2.生理散热:
©2009 吴中华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 夜节律。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 最低(约1℃)。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2009 吴中华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2℃。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7~37.2℃。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 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 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0
©2009 吴中华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一)产热 ⑴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⑵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机体所有的 组织器官都能进行代谢产热。
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 影响。
③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④室温18-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009 吴中华
第二节 体温调节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即体核温度。37.5℃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 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 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009 吴中华
(二)散热
散热部位
散热方式
主:皮肤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辐射散热
物理散热 生理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2009 吴中华
1. 物理散热
⑴ 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 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