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

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根本原因是学习个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内外因素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学习个体内外必须和谐统一,而中华传统和文化丰富的内涵恰好可以为此提供有益启示。文章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成因,结合中华传统和文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化矛盾为和谐。同时,中华传统和文化也能够在解决学习动机缺失这样的现实问题中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标签:和文化;学习动机缺失;高校学生

本研究选取山东某重点高校,随机抽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各一门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學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294名。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2∶1,平均年龄为20岁。根据标准误差与样本的大小成反比的原理,若代表性取样数量超过200,标准误差会显著降低;超过500以后降低不再明显。因此,294个样本具备调研的代表性。

调查形式包括逃课率统计和问卷调研。学习动机缺失典型且直观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降低、逃课数量增加、学习成绩下滑等。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以一个学期为观察时间段,按照“从未逃课”“偶尔逃课”“经常逃课”的设置定量统计逃课人数,通过计算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近似表示其逃课率。

问卷参照国内外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使用Likert量表形式,确定学习动机强弱程度;第二部分采用结构式问答,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情况。最后,比较逃课率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学习动机缺失现状,提高研究信度。

通过研究计算逃课率与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学习动机缺失在年级、性别、课程等方面呈现较明显的描述性特征:①学习动机随着年级升高而呈现递减状态。相应的,逃课率逐年增高,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0.4%,而大四学生逃课率达37%。

②男生学习动机平均得分(26)低于女生(29),逃课率则普遍高于女生。③公共课逃课率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逃课率高于必修课。学习动机缺失在不同课程也呈现出不同趋势,“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以及“对自己专业的学习要求的了解”选择“感兴趣”或是“了解”的比例高于“其他公共课程”。

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在因素比重较大的包括:课程内容或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学习评价系统有失公允、学习环境的消极影响等;内在因素比重较大的则包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对课程重视度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个人有其他需要完成的事务等。以“若有逃课,逃课的原因是什么”一项为例,调查对象选择内在因素的比例达68.2%,包括学习缺乏明确目标和动力,对所学课程或授课教师缺乏兴趣,个人对课程重视度不足,个人认为有更值得做的其他事情。这表明,大多数逃课的学生是主观选择,由最初偷懒的念头、侥幸的心理,逐渐发展养成逃课习惯,学习动机也不断衰退直至丧失,而学

习动机一旦完全缺失,轻则迟到旷课,重则降级退学,更有甚者,心理都发生了巨大了变化,封闭自我,拒绝沟通。又如,“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容易使学习成绩下降”一项,超过50%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明确目标”或“自己不够努力”,而选择“父母老师从不或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只有不到8%。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却因为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而不知如何解决问题。

二、矛盾对立:学习动机缺失的归因分析

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涉及多方面,既有授课方式、高校机制、环境影响等外在因素,也有学习目标、心理特点、个人追求等内在因素,内外矛盾导致许多大学生难以掌握平衡,最终选择抵制和规避,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其原因总结为三大主要矛盾:

(1)学习目标与授课方式的矛盾。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首要原因是“学习缺乏明确目标和动力”。相较于中学,高校授课更为自由化、多样化,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自理能力。多数高校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与之矛盾的是,许多学生上“大学的驱动因素”只是“高中毕业后的自然延续”,一旦实现了进入大学这个目标,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及时树立起来,便会造成因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造成的迷茫感,从而削弱了学习动机。同时,高校授课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缺乏互动乐趣和实践意义,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有的临近期末划重点,使学生形成侥幸心理和错误理念,认为“平时根本不需要上课,只要期末突击即可”。这种从一开始便没有建立正确学习动机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动机缺失甚至消失得会更加迅速,而且让学生错以为心安理得。

(2)心理特点与高校机制的矛盾。大学生正当青春年少,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增强,喜欢用审视、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遭事物,逆反和从众心理表现突出。如果有些管理制度与其预期的“自由”相悖,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习动机的缺失,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逃课。根据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理论,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这点在学习动机缺失上表现突出。调查发现,“经常逃课”的学生具有典型的从众心理,表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并有可能逐渐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个班级逃课成风,学习动力减退严重。而部分高校管理制度对此的尺度把握难以平衡,如果一律采用取消资格等方法,有可能刺激部分学生进行激烈对抗;如果对之放任不管,则会让学生有恃无恐。(3)个人追求与环境影响的矛盾。随着网络生活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关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质量难免参差不齐,特别是不良风气的宣传和消极负面的舆论,将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引向歧路。调查中,有关“学习动力转移去向”的结果显示,学习其他内容比例为51.2%,其中备战考试(如雅思、托福等)占61.2%;学生工作占31.5%;找工作占4.7%。不少学生表示,相较于昔日“寒窗苦读”的传统,如何“快速致富”“成为网红”反倒更具有吸引力。社会上充斥着急功近利、虚假浮夸等不良风气,“读书无用论”的论断等,让大学生对个人价值追求产生偏离,对课堂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自然导致学习动机缺失。

三、和文化:学习动机缺失的对策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