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重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同时,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外交成就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观念。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平等、尊重、合作精神,使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秉持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主题自拟,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结合现实国际形势,为我国制定一项外交政策建议,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字数不少于500字。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首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原则及具体实践,让学生明确知识框架。其次,强调这些外交成就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国际形势,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我国的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举办外交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2)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 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 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历史;(2)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
3. 课堂讨论:(1)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5. 总结拓展:(1)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五、课后作业1.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3. 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外交政策的制定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2. 教学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教学方法:讲座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介绍b)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掌握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苏建交,中苏条约的签订,中苏关系的破裂。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苏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中苏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c)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美国的关系,掌握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美建交,美国孤立政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美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美国孤立政策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冲突。
2. 教学内容: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边界问题的处理,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b) 边界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c) 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新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掌握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印象,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历史图片、音像制品,文字材料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外交时事。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教师提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新中国初期的一些重要外交事件,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教师点评并补充。
6. 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期考试: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3. 资料: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文献、图片等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学术文章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认识。
5.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极端的评价。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我国在艰苦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外交成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4.学生在历史观念、国际视野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国家外交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哪些外交困境?是如何克服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c.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过程中,体现了哪些外交智慧?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认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实践,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外交事件,以及这些政策、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1课时5页)
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友谊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认识到国家利益与全球福祉的密切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4.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重大成就、调整过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评价: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a.围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自选角度,明确论点;
b.论述清晰,逻辑严谨,不少于800字;
c.适当运用历史史料、实例等,以增强论据的可靠性;
d.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
2.制作一份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b.分析资料,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c.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悟,分享自己在阅读拓展资料过程中的收获。
4.参与课后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a.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家利益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c.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为我国未来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纪录片、文献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2)运用时间线索,分析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发展至新中国建立;(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讲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教材,巩固所学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重大事件,以及这些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方针的内涵,以及分析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运用和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基本原则,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含义。
2.掌握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了解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3.了解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哪些国际挑战和机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内涵,分析这些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详细阐述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介绍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4.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对我国未来外交政策的建议。
这道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他们关注现实国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拓宽知识面。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告诉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家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5.结合课堂练习,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1.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初步了解,但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外交政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形势。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概念理解可能模糊,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解析、史料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清晰掌握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情况,为后续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剖析外交政策的制定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兴趣。
1.1.2 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1.1.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思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读重要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1.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3 教学时长1.3.1 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1.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1.2 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2.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 重要外交事件2.2.1 抗美援朝战争2.2.2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2.2.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 外交成就2.3.1 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2.3.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2.3.3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三、教学内容3.1 教学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重要事件3.1.1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背景。
3.1.2 分析重要外交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3.1.3 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4.1.2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4.1.3 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
4.2.2 培养合作交流、讨论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4.3.2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精神。
4.3.3 培养学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为何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如何取得外交成就等问题。例如:“新中国初期为何选择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如何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问题上进行斗争?”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的重要意义,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的责任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4.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任务。
2.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照片,让学生感受国家诞生的喜悦和激动。
3.引导思考: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外交政策介绍: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如“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原则。
2.外交成就展示:介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如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例如,可以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诞生的喜悦和激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场景,如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照片、新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言的录像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设计思想】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宽松、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多元体验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教学论。
通过交友小调查、历史短剧表演、图文并茂的史料、时政信息等多种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感是本课的设计特色。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强调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建国初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外交新概念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大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配有地图)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地位。
③逐条解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④中苏建交及其意义。
(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补充了许多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细节。
(配有一幅照片)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以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外交才干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风采,打破了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
(配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编写上突出“外交政策对于外交活动成败的影响”。
同样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关于“建国初的外交”的介绍也侧重政策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设计思想】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宽松、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多元体验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教学论。
通过交友小调查、历史短剧表演、图文并茂的史料、时政信息等多种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感是本课的设计特色。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强调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建国初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外交新概念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大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配有地图)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地位。
③逐条解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④中苏建交及其意义。
(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补充了许多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细节。
(配有一幅照片)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以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外交才干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风采,打破了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
(配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编写上突出“外交政策对于外交活动成败的影响”。
同样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关于“建国初的外交”的介绍也侧重政策层面。
初中教材省略了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没有深入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正处在高一年级开始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生从历史学习角度看,具有明显的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但针对性、辨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从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看,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已经对“建国初的外交政策”作了初步介绍,学生理解本课的难度相对降低。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不会将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
第二、由于没有从事外交活动的经历,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外交,运用一些外交辞令、技巧缺乏认识。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继续沿用初中死记硬背历史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
少数优等生可能会尝试用比较、综合和归纳要点的方法寻找历史问题的本质和线索,减轻记忆的负担,把握历史学习的规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有智慧的。
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采取“体验式”学习,包括历史情景体验、历史思维过程体验、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体验、快乐学习体验等。
本课教学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图片、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通过讨论、提问、文字和数据的解读等活动锻炼学生历史思维;通过填空、选择、问答等题型,设计难易不等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的要求,分组搜集资料,排演两个历史短剧。
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题:第一,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
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利用多媒体技术滚动播出建国初我国领导人参加重要外交活动的照片,配以国歌,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迅速把思绪集中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另外,在教室中间留出空间用于短剧表演。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教师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制成Powerpoint课件,为创设历史场景,活跃课堂气氛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做准备。
学生制作历史剧的演出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生活小调查:你有朋友吗?你为什么要交朋友?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认为要做朋友最起码的条件是什么?师:交友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国与国之间也存在敌友的划分。
这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叫外交。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板书)(出示幻灯片)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讲解,分析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上:凋敝。
(建国初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说明1:生活化的导入有助于学生对“外交”这一抽象概念有感性认识。
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由学生上台讲,教师加以点评,效果会更好。
关于1949年中国经济情况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中国迫切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便全力解决国内问题,急需盟友援助本国的经济建设。
此外,对经济问题的介绍应尽量采用图表和数据形式说明,可以训练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说明2: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并提醒学生注意《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因此它规定的外交方针是基本国策而非权宜之机。
教师还要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
),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一、在独立自主根本原则指导下制定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板书)说明3: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初中已经学过,可以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设计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学教材,当堂反馈。
1、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外交的外交方针是A. 另起炉灶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建国初,中苏结盟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根本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
二、50年代初中国外交的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出示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印中两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并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它经受了岁月的检验,为世界指明了一条通往和平与和谐的道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印中关系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印方将致力于保持并推动两国友谊与合作的进展。
——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致胡锦涛的贺电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
说明4:该设问比较开放,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多角度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教师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圆其说,跟国家领导人比比,谁的见解更全面、更深刻。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板书)短剧一时间:1954年地点:日内瓦(字幕、会场图片投影)主要人物:周恩来、北朝鲜、南朝鲜、越南、美国、法国外交代表、旁白(学生扮演)(台词选编)北朝鲜: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
周恩来:完全支持。
南朝鲜: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
美方:表示支持。
周恩来: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但应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
美方:不同意。
旁白: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
会议第二阶段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越方:法国承认印度支那三国主权和独立,三国自由选举,停止敌对行动和撤走一切外国军队。
法方:只讨论越南停火,不讨论其他两国停火问题;只讨论军事问题,不讨论停火后的政治解决问题。
周恩来:印度支那三国停火,交战双方的全部代表直接谈判;照顾各国的特殊情况。
旁白:中方的提案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得到了广泛的赞同。
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
但美国代表没有签字。
短剧二时间:1955年地点:万隆(字幕、会场图片投影)主要人物:周恩来,亚非国家代表、旁白伊拉克代表:要防止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威胁。
菲律宾代表:不希望亚非国家屈从于外国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