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

合集下载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二、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是将符合注射 要求的药物粉末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直接 分装于洁净灭菌的小瓶或安瓿中密封制 得。分装必须在高度洁净的无菌室中按 无菌操作法进行。 三、注射用冻干制品:由无菌药液用冷冻 干燥的方法制得。制备过程应注意含水 量偏高,喷瓶和产品外形的美观。
第六节 眼用液体制剂
一、定义:凡是供洗眼、滴眼用以治疗或诊断眼 部疾病的液体制剂,称为眼用液体制剂。 二、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囊 后主要经过角膜和结膜现条途径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有:药液的损失;药物从个周 血管消除;药物的pH值与pKa值;刺激性;表 面张力;粘度。
六、输液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标签的内容) 七、典型输液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 以葡萄糖输液为例说明
第五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一、概述 1 、定义:又称粉针,临用前用灭菌注射用水 溶解后注射,是一种较常用的注射剂型。适用 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特别是对湿热敏感的 抗生素及生物技术药物。 2 、分类:根据生产工艺分为注射用冷冻干燥 制品和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3 、质量要求:粉末无异物,澄明度检查合格; 粉末细度或结晶度应适宜,便于分装;无菌、 无热原。
3 、冷冻干燥原理 (水的三相图为例说明) 4 、干燥步骤:预冻-升温(温度不超 过共熔点)-真空下升华-再升温 -再升华 5、冷冻真空干燥机(冻干机)由制冷 系统、真空系统、加热系统和控制系 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二节 注射剂
一、概述 1 、定义:注射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 内的一种制剂。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 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配成液体的无菌 粉末等。 2 、给药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动 脉内注射等
一、皮下植入给药系统系一类经手术植入皮下或 经针头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 二、创面用制剂:用于溃疡、烧伤部位扩外伤用 的溶液剂、软膏剂、气雾剂、粉雾剂。 三、手术用制剂:有止血海绵,骨蜡等。 以上制剂均需在无菌条件下或通过灭菌制得, 故也称灭菌或无菌制剂。

无菌室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无菌室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无菌室消毒灭菌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无菌室中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无菌室3、操作规范:3.1无菌室日常消毒灭菌无菌室无固定程序,但按一般操作应遵循如下规程:3.1.1操作间和缓冲室使用打开紫外线灯,照射杀菌。

3.1.2穿上工作服及无菌工作帽、鞋,然后用消毒液洗手。

3.1.3每次无菌操作前,均用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每次实验前应开启净化系统使运转至少Ih以上,开启净化台,用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上。

3.1.4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3.1.5 1.5每次工作完毕,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台内用75%酒精擦拭台面后,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对用过的污染物品进行高压灭菌。

然后逐一关闭实验室送风和通风设备。

3.2无菌室定期消毒灭菌1.2.1每两周用经过0.1%新洁尔灭或84消毒液(1:50)浸泡的纱布擦拭工作台、门、窗、桌、椅及地面等,两种消毒剂相互交替使用,然后用5%石炭酸水溶液喷雾消毒空气,最后用紫外灯杀菌半小时。

2.2.2如果无菌室长期不用,再使用前需用乳酸熏蒸1〜2小时消毒,最后紫外灯杀菌半小时。

3.3无菌室的消毒灭菌,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4.3.1用甲醛和高锌酸钾混合熏蒸:一般每平方米需40%甲醛10毫升、高锌酸钾8毫升,进行熏蒸。

使用时•,先密闭门窗,量甲醛溶液盛入容器中、然后倒入量好的高锌酸钾,人员随之离开无菌室,关紧房门,熏蒸20—30分钟即可。

3.3.2乳酸熏蒸:乳酸4〜5ml加等量水,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密闭2〜3ho 消毒时最适相对湿度60〜80乐低于60%效果下降。

3.3.30.1%升汞水消毒:用0.1%升汞水浸过的纱布或海绵进行擦拭,或用喷雾器喷雾灭菌,使箱内的上下左右都沾上升汞水,手也可用升汞水消毒,并把袖子卷起来。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无菌技术操作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无菌技术操作

面特性进行针对性清洁。
清洁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清洁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触摸、使用试纸等 方法,对清洁后的物体表面进 行检测,评估清洁效果是否达
到标准。
监测频率
医院应定期对清洁效果进行监 测,一般建议每月至少进行一 次监测。
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应覆盖医院的所有区 域,包括病房、手术室、治疗 室、卫生间等。
监测标准
物理消毒法
包括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离子 体消毒等。
化学消毒法
消毒技巧
根据不同物品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 方法,注意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浓度, 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保持环境通风 等。
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如含氯消毒剂、酒精等。
消毒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消毒效果的评估
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等方法,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效果符合 标准要求。
实验室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在进行微生物培养 和实验时,需要保持高度无菌的 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台面进
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进行基因测 序、PCR等实验时,需要保持无 菌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台面
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需要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化学品 残留的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 无菌技术操作
目 录
• 清洁技术 • 消毒技术 • 灭菌技术 • 无菌技术操作 • 清洁消毒灭菌及无菌技术操作的应用场景
01
清洁技术
清洁的定义与重要性
清洁的定义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污垢、尘 埃、有机物残留的过程,以达到 清洁卫生的目的。
清洁的重要性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两者的意义有所不同。

消毒一般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病原菌或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灭菌则是指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但日常生活中两者常常通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大类。

1. 物理灭菌物理灭菌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主要包括热力学灭菌、过滤除菌和紫外线灭菌等。

(1)热力学灭菌又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①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含水量越小,凝固减慢。

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160~170℃),时间更长(1~2h)。

进行干热灭菌时最高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扎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被烤焦,甚至引起燃烧。

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指利用干燥箱(或称烘箱)进行灭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如培养皿、移液管和接种工具等的灭菌。

灭菌时将被灭菌的物体用双层报纸包好或装入特制的灭菌筒内,装入箱中,不要摆的太挤,以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逐渐加温,使温度上升至160~170℃后保持2h。

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自然降温,待箱内温度降至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注意在温度降至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免玻璃器皿炸裂。

另外,灼烧灭菌也属于干热灭菌。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钩、接种铲、镊子等要在酒精灯火焰上充分灼烧,试管口、菌种瓶口在火焰上作短暂灼烧灭菌等。

②湿热灭菌a.高压蒸汽灭菌此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产生蒸气。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目的。

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讲义-药剂学——第三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讲义-药剂学——第三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药剂学——第三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要点:1.灭菌与无菌制剂常用的技术:灭菌方法2.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3.输液(大容量注射剂)4.注射用无菌粉末5.眼用液体制剂6.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一、灭菌与无菌制剂常用的技术几个基本概念:1.灭菌:杀灭或除去活的微生物(繁殖体+芽胞)2.消毒: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3.防腐(抑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4.无菌:物体、介质、环境不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5.灭菌制剂: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一类药物制剂6.无菌制剂: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一类药物制剂(一)物理灭菌技术1.干热灭菌法》直接灼烧(手术刀、镊子,金属、玻璃及瓷器)》干热空气灭菌法(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2.湿热灭菌法——饱和蒸汽/沸水/流通蒸汽包括4类:热压、流通蒸汽、煮沸、低温间歇影响因素: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蒸汽性质、药品性质、灭菌时间、其他(介质pH)湿热灭菌法1)热压灭菌法——最可靠的灭菌方法特点: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适用:耐高温、耐高压蒸汽的药物制剂、玻璃/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热压灭菌条件:F0值(热压灭菌可靠性参数,min)≥8 (12)使用热压灭菌柜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事故发生。

①必须使用饱和蒸汽;②必须排尽灭菌柜内空气;③灭菌时间以全部药液温度达到所要求温度时开始计时;④灭菌完毕先停止加热,逐渐减压至压力表指针为“0”后,放出柜内蒸汽,使柜内压力与大气压相等,稍稍打开灭菌柜,10~15min后全部打开。

以免柜内外压力差和温度差太大,造成被灭菌物冲出或玻璃瓶炸裂,确保安全生产。

2)流通蒸汽灭菌法——100℃流通蒸汽,30~60min适用:消毒、不耐高热制剂灭菌3)煮沸灭菌法——沸水,30~60min适用:注射器、注射针消毒,必要时加入抑菌剂4)低温间歇灭菌法将待灭菌物置60~80℃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热60min杀灭繁殖体→放置24h,残存芽胞发育成繁殖体→再次加热灭菌、放置→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有芽胞适用:不耐高温、热敏感物料/制剂灭菌,必要时加入抑菌剂3.射线灭菌法①辐射灭菌法:60Co、137Cs-γ射线适用:热敏——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品、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高分子材料②微波灭菌法——液态、固体物料(兼干燥)③紫外线灭菌法——200-300nm,最强254nm适用:物体表面、无菌室空气、蒸馏水不适于:药液、固体物料深部4.过滤除菌法——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适用:气体、热敏药液/原料常用滤器(孔径小于芽胞体积0.22μm、0.3μm)》微孔滤膜滤器》G6号垂熔玻璃滤器》砂滤棒(二)化学灭菌法①气体灭菌:气态杀菌剂(环氧乙烷、甲醛、臭氧)适用:环境消毒、不耐加热的医用器具/设备/设施消毒、粉末注射剂灭菌②液体灭菌法(浸泡与表面消毒法)适用:皮肤/物品包装/器具/设备消毒杀菌剂:75%乙醇、1%聚维酮碘溶液、0.1%-0.2%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酚或甲酚皂溶液(三)无菌操作法1.特点:整个过程控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产品一般不再灭菌,特殊可再灭菌(青霉素G耐热)。

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操作

<五>铺无菌盘
概念:铺无菌盘是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一无菌区,
放置无菌物品,以供治疗之用,有效时限不超过4小时。
<六>戴无菌手套
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 手不可触及未带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内面。
谢谢!
四、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一)种类:临床上常用的无菌持物钳有卵圆钳、长、短镊子三种。 (二)目的: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1、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
(1)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内盛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容器 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 度的1/2,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
(4)容器每周灭菌一次
开盖 盖盖
<三>取用无菌溶液
1、取用密封瓶装溶液: 检查:(1)外面:瓶签、瓶盖、瓶口 (2)内面:沉淀、浑浊、颜色 2、取用烧瓶装溶液:不可将无菌物品或非无菌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 内蘸取或直接接触瓶口倒液,以免污染瓶内的溶液。
<四>无菌包使用
1、包扎发:十字形、一字行。 2、开包法:(1)放在清洁处打开 (2)托在手上打开 (3)一次性无菌物品开包法
一、概念
(一)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 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二)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三)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四)有菌区域:是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是经过灭菌处理而被污染的 区域。 (五)污染区:是指凡是直接或间接的与致病微生物相接触。
5、戴、脱无菌手套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灭菌及无菌操作PPT

灭菌及无菌操作PPT
• 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 目的 • 保护制剂的稳定性
• 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
物理灭菌法 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
无菌操作法
(一)物理灭菌技术
• 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 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 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 物理灭菌法,亦称物理灭菌技术。
1. 2. 3. 4.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 滤过除菌法
能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孢,适用于耐高温和
耐高压蒸汽的所有药物制剂 、玻璃容器、金属容
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等。
• 灭菌温度(蒸气表压)和时间:
115℃(68kPa)、30min;
121℃(98kPa)、20min;
126℃(137kPa)、15min
影响湿热灭菌因素
• 蒸气性质
热含量 热穿透力 灭菌效率
25%氨水
气体发生装置 (蒸气加热夹层锅)
鼓 风 机 甲醛蒸气
除 气
2. 无菌操作
• 无菌操作的场所
无菌操作室、层流洁净工作台、无菌操
作柜。
• 无菌操作的所用物品、器具、环境 • 操作人员
(四)灭菌参数(F值和F0值)
1.D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 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微生物死亡的速度: lgN0-lgNt=kt/2.303
械除菌方法,该机械称为除菌过滤器。该法适用 于对热不稳定的药液、气体、水等物品的灭菌。 • 对灭菌用过滤器应有较高要求。 • 常用的除菌过滤器:0.22µm的微孔滤膜器和0.3 µmG6垂熔玻璃滤器。
(二)化学灭菌法
• 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
法。 • 杀菌剂是指对微生物具有触杀作用的化学药品。分 为气体杀菌剂和液体杀菌剂。 • 杀菌剂只对微生物繁殖体有效,不能杀灭芽孢。 • 杀菌效能决定于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物体表面光 洁度或多孔性以及杀菌剂的性质等。

一、清洁、消毒、灭菌与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一、清洁、消毒、灭菌与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术中无菌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1、手术感染 ❖2、手术失败 ❖3、增加病人痛苦 ❖4、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5、延长住院时间
术中无菌要求应遵循的原则
❖1、无菌台的铺设尽可能接近手术开始时 间,无菌台一旦建立,必须有人看管,防 止污染。
❖2、无菌桌的无菌范围 无菌桌仅桌缘平面 以上是无菌,桌缘平面以下应视为有菌。凡 坠落于手术台边或无菌桌缘平面以下的物品 应视为有菌。已坠落下去的皮管、电线、锋 线不应再向上提拉或再用。
LOGO
清洁、消毒、灭菌 与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新院手术室

基本概念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其特点
术中无菌技术的重要性 术中无菌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清洁: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污染 物体表面的有机物和污迹,尘埃。
常用的清洁方法
水洗
机械 去污
去污剂 去污
清洁方法主要用于
××
12.手术人员在手术中必 须更换位置时,应
稍离手术台,向后 退一步或背靠背地实
行互换,并注意自 己的手臂、手套和手
术衣未被污染。
13.处理空腔脏器残端时,应用盐水垫保护周 围组织,并用碘伏消毒切口部位,已污染的刀 剪、敷料等,必须另放于大碗中,不得再用。 污染在手套应重新更换。
14.术中因故暂停如 进行c臂照射时,应用 无菌单将切口及手术 区遮盖,防止污染。
●灭菌后的物品须通风处理, 清除环氧乙烷残留量后方 可使用
等离子体灭菌法 (低温灭菌法)
❖ 适用于内镜、不耐热 器材、金属器械、玻 璃等物 品
❖ 作用迅速、杀菌可靠、 清洁而无毒性残留
❖ 管径小于3mm的器械、 物品不能用于此法灭 菌
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 杀菌力强,对金属无腐蚀 ❖ 作用时间长(2 %的戊二醛浸泡30分钟为一般消

药物制剂-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

药物制剂-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

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概述采用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保护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

因此,有效的灭菌方法和正确的操作方式对药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是注射剂、输液剂、滴眼剂、创面用制剂、手术用制剂等灭菌与无菌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也是制备这些制剂必不可少的单元操作。

根据各种制剂或生产环境对微生物的限定要求不同,可采取不同措施,如灭菌、无菌操作、消毒、防腐等。

1)灭菌和灭菌法①灭菌。

是指用适当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②灭菌法。

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或技术。

2)无菌和无菌操作技术①无菌。

是指在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②无菌操作技术。

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制剂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操作方法或技术。

3)灭菌制剂、无菌制剂和非无菌制剂(限菌制剂)根据人体对环境微生物的耐受程度,《中国药典》(2015版)将制剂分为无菌制剂、灭菌制剂和非无菌制剂(限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主要用于注射给药、手术时使用或外伤患部的局部给药,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特殊技术对工艺过程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有:生产用水的处理技术、液体过滤技术、微生物和热原去除技术、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控制技术等。

①无菌制剂。

是指在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法或无菌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②灭菌制剂。

是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③非无菌制剂。

(限菌制剂)是指允许一定限度的微生物存在,但不得有规定控制菌存在的一类药物制剂。

药剂学中灭菌法可分为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也称物理灭菌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一、无菌技术的概念和原则(一)无菌技术的概念1、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2、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3、无菌区域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无菌区域。

4、非无菌物品或区域未经灭菌或经灭菌后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称非无菌物品或非无菌区域。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应清洁、宽敞,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停止卫生处理,减少人员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治疗室每日做好操作台表面、地面清洁后,进行空气消毒。

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排放,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一周为宜,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用品有效期宜为1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袋、医用无纺布、硬质容器包装的有效期宜为6个月。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无菌物品一经使用或过期、潮湿应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4、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距无菌区20Cnb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镶),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无菌物品取出后,不可过久暴露,若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疑有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5、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个患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二、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备齐用物,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无菌操作技术PPT课件

无菌操作技术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02
设立质量监控岗位,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及时发
现并纠正问题。
实施定期培训和考核
03
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的无菌操作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人员的
技能水平和无菌意识。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1 2
优化无菌操作流程
根据实验反馈和质量监控结果,对无菌操作流程 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提高操作效率和可靠性。
02
无菌操作前准备工作
实验室环境要求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燥,避免尘埃飞扬。 01
实验室温度、湿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微 02 生物滋生。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确保空气洁净度。 03
实验器材准备及消毒处理
01 实验器材应选用耐高温、高压的灭菌材料,如玻 璃器皿、金属器械等。
02 实验器材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处理 ,以杀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使用注意事项
01 实验器材准备
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如无菌试管、培养皿、移 液器等。在使用前需对器材进行灭菌处理,确保 无菌状态。
02 器材使用
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 器材与非无菌物品接触。使用后需及时对器材进 行清洗和消毒。
03 器材维护
定期对实验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和 精度。如发现器材损坏或污染,需及时更换或处 理。
对于不能耐受消毒剂的材料或设备,应 采用无菌布进行覆盖或使用其他无菌技 术。
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并定期更换。
清除技巧
使用消毒剂对操作台面和设备表面进行 定期清洁和消毒。
交叉污染避免策略
避免策略
交叉污染来源:主要来源于不同 操作间的相互干扰,如同一操作 区域内进行不同种类的操作。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三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一、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 二、灭菌与无菌技术 ◦ 三、空气净化技术 ◦ 四、冷冻干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基本概念
灭菌和灭菌法--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 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无菌和无菌操作法--系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 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该技术包括: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过滤灭菌法和射线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 ①火焰灭菌法 适合于耐火焰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 品与用具的灭菌,不适合药品的灭菌
◦ ②干热空气灭菌法 耐高温材质、玻璃、金属、油脂、粉末等 140℃3-5小时、160~170℃2-4小时、180 ~ 200℃0.5--1小时 空安瓿置密盖金属盒中,200℃或2000C+45分钟 缺点:穿透力弱、温度不易均匀、温度高、时间长、 不适用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采用微波(频率为300MHz-300kMHz)照 射产生的热能杀灭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适合于液 体和固体物料灭菌。
化学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对繁殖体有效 气体灭菌法
◦ 环氧乙烷,适用于对热敏感的固体药物、塑料容 器、纸、橡胶、注射器、衣服、敷料、皮革制品 等。
◦ 甲醛溶液加热熏蒸也是常用灭菌法。臭氧,丙二 醇(1ml/m3)、乳酸(2ml/m3)蒸气,室内空气灭 菌。
无菌检查法
中国药典规定
◦ 直接接种法----试管法
将无菌制剂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观察。
◦ 薄膜过滤法
用小于0.45u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注意滤膜
的完整性),将滤膜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
一、物理灭菌法
二、F值与F0值
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与F0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1.D值研究表明微生物受高温杀灭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即:
式中N。

为原始微生物数,N t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k
为死亡速度常数。

lg N t对t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令斜率的负倒数为D值,即:
由式6-3可知,当lg N t- lg N0=1时D=t,即D的物理意义为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时间。

D值是微生物的耐热参数,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D值,如表6-4所示。

表6-4 不同灭菌方法不同微生物的D值
灭菌方法微生物种类温度/︒C 介质或样品D值/min 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
105 5%葡萄糖水溶液87.8

121 5%葡萄糖水溶液 2.4
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

蒸气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
121 注射用水 3.0

105 5%葡萄糖水溶液 1.3
蒸气灭菌产芽胞梭状芽孢
杆菌
干热灭菌枯草芽胞杆菌135 纸16.6 枯草芽胞杆菌160 玻璃板18秒
红外线灭

2.Z值
随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加速,即k增加,因而D值下降,在一定温度Array范围内(100~138︒C)lg D与温度T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令:
故Z值为降低一个l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如Z=10︒C,则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1/10,而灭菌效果保持不变需要升高的的温度为10︒C。

表6-5是一些药物溶液的Z值。

式6-4也可表示为:
设Z=10︒C,T1=110︒C,T2=121︒C,则D2=0.079D1。

即110︒C 1 min与121︒C 0.079 min的灭菌效果相当。

若Z=10︒C,灭菌温度每升高一度,则D2=0.794D1,即温度每升高一度,达到相同的灭菌效率的灭菌时间将减少20.6%。

表6-5 不同溶液中测定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Z值
溶液Z值/︒C
5%葡萄糖水溶液
注射用水
5%葡萄糖乳酸盐林格氏溶液
pH 7磷酸盐缓冲液 10.3 8.4 11.3 7.6
3.F值与F0值
(1)F值F值的数学表达或可表示如下:
式中t是测量被灭菌物品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 min或更小,T是每
个△t测量被灭菌物品的温度,T o是参比温度。

由此表达式,F为在一定温度(T)
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T o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
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例如干热灭菌的参比温度用170℃,
消毁大肠杆菌内毒素的Z值为54℃,则采用250℃干热灭菌消毁上述内毒素的F
值为750 min。

根据式(6-2)及(6-3),则:
若N t确定为灭菌效果(国际标准为10—6,即灭菌后微生物的存活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也可将在一定温度(T)
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称为F值,即式(6-8),它等于D值与微
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F值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F=D
×(lg N0-lg 10-6) 6 – 8
T
(2) F0值在湿热灭菌中,参比温度规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生
物指示剂的Z值为10℃,则与F值类似:
即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值为10 ℃所产生的灭菌效率与121℃、Z值为
10 ℃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F0是将各种灭
菌温度的灭菌效果转换为121℃灭菌的等效值。

目前F0用于热压灭菌。

一般要求
一个灭菌程序(加热及冷却过程)的F0大于8,遇热极敏感的的产品,可允许F
小于8,但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产品无菌,除使用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外,还必0
须连续、严格的对微生物进行监控。

灭菌过程中,只需记录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与时间,就可算出F0。

假设表6-6的灭菌程
序,8 min从100℃升至115℃,恒温30 min,然后同样以8 min降温至100℃,△t取1 min,按表6-6数据及式6-9计算该灭菌程序的F0值如下:表6-6 灭菌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温度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38
温度
/℃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5
时间
/min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温度
/℃
114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00
结果表明,上述灭菌程序46 min的灭菌效果与121℃,8.40 min的灭菌效果相当。

与式6-8类似,F0值可看作是D121值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即:
F 0=D121×(lg N o-lg N t)
6-10
同样,N t为灭菌后希望达到微生物残存数。

如将含有200个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
5%葡萄糖水溶液以121℃热压灭菌时,D为2.4 min,N t值为10—6,则:
F
=2.4 ×(lg 200-lg 10—6)=19.92 (min)
因此,可以认为F0相当于以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
时间。

4.影响F值与F0值的因素
F
值的计算对于验证灭菌效果极为有用,当产品以121℃湿热灭菌时,灭菌0
器内的温
度虽能迅速升到121℃,而被菌物品内部则不然,由于包装材料热传导、灭菌物
品的数量、摆放位置及其他因素影响使灭菌器内各处温度不均匀。

而从式6-9
看出,F0将随着产品温度(T)变化而呈指数的变化,故温度即使很小的差别(如
0.1~1℃)将对F0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F0值要求测定灭菌物品内的实际温度,
故用F0来监测灭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F0测定准确,需要研究影响F0
值的因素:
(1)温度由于温度的微小差别将使F0值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首先应保证温度
测量的准确性。

应选择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精密度为0.1的热电偶,并对热电
偶进行校验。

其次灭菌时应将热电偶的探针置于被测物的内部。

有些灭菌记录仪
附有F0计算器,温度探头经灭菌器通向柜外的温度记录仪,在灭菌过程中和灭
菌后,自动显示F0值。

(2)灭菌物品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要注意灭菌器内各层、四角、中间位置热分布是否均匀,并进行实际测定,作出合理排布,同时灭菌物品不能挤得太满,应留有空间,使各处温度分布均匀,测得F0值更可靠。

(2)灭菌产品溶液粘度及容器充填量。

(3)灭菌产品微生物污染数为了确保灭菌效果,根据F0=D121×(lg N o-lg N t),若N0越大,即被灭菌物中微生物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
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应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容器的含菌数控制在10以下(lg
10=1)。

另外,计算F0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50%,如规定F0为8 min,则实际操作应控制到12 min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