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理解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之抛砖浅悟
——文/孑仙
楔子:隆冬之际,闲来无事,思蹉跎岁月,腹内无点滴文墨,惭愧于己。

遂有意粗略置笔于《道德经》思悟点滴。

但由于年龄阅历限制,未能通晓其中真意,却丝毫不改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热情,自省吾身,顿觉我懒惰不知律己,于是借此良机,改其旧貌,悦其诗书,惜其时光,用来翻阅各种典籍名作,充盈孑仙之空空脑颅,重新认识先贤之典籍,思考当今之社会。

阅读《道德经》,凡四遍有余,不算生疏,亦不算谙熟,每有心领神会之段句,遂欣然忘忧,拍手称道,实大快人心,朵颐不止。

我写写偶尔心得浅语,旨在抛砖引玉,磨我尘性,练我拙笔。

其次如果能对看客有所启发,共鸣,收获,亦是孑仙之幸,孑仙之福,也不枉辛苦一场。

开篇之前,本想从第一章《众妙之门》开始,以正道为德之体的先后顺序,但遂想大多先贤高士都以道经过度之德经,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德经过度到道经,于九九归一,追本溯源,时而以反经解之,辩证统一。

《阴符经》有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所有的学说都是以人为根本目的的,但学说纷杂,难定真伪主次,窃以为如果哪个学说能够妥善地安放人的位置,引导人心的积极向善都是可取的,解决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才是重中之重。

三才,天地人也;言盗者,失道废德之因。

所以,浅悟《道德经》以呼唤人心之淳朴,诠释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意并付诸于平时的躬行中,尽管胸无点墨,也敢妄自菲薄,来为我以后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吧。

闲话休提,《老子》的版本很多,有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简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贵族随葬的版本。

我以今本《老子》为根据,从第八十一章至第一章(至于章节的分类并不是李耳本人所分,而是后人所分)逐渐写去。

时间多了多写几篇,时间少了少写几篇,写完为止。

孑仙留笔。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xìn 信yán



měi
美,
měi

yán



xìn
信。

s hàn

z hě



b iàn
辩,
biàn

zhě



shàn 善。

zhī

zhě




博,


z hě



z hī
知。

shènɡ

rén




积,
jì既yǐ

wéi

rén





yǒu
有,






rén





duō
多。

tiān 天zhī

dào
道,


ér



hài
害;
s hènɡ

rén

zhī

dào
道,
wéi

ér



zhēnɡ
争。

【孑仙注释】
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不积: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既以与人:尽量帮助,给予别人。

【孑仙译文】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

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一定是善良的人。

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要做到真知灼见不卖弄的意思)。

圣人不私自积藏,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富有。

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

天的道(自然规律)有利万物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道(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跟人争夺。

【孑仙感悟】
感悟一实践观人会善辩,终富且贵是目的
古来圣贤多寂寞,正直之士也不例外,皆是因为圣贤如春风化形,冲和兼顾红尘一切,不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浩气形于表,染于人。

但是红尘小人却是极尽谄媚之能事,能以一己之私利抛却集体或国家利益而不顾,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在位者喜功虚荣性强,则在他身边的图利小人尽可能地满足你的虚荣,用好听的话使其心意相投,或者提一些建议,美其言这个建议是完全为在位者考虑,自己忠心不二,此时,在位者心花怒放,觉得自己的功绩终于有人可以肯定了,从而便疏远了那些真正做出贡献而意见相悖的人,日深月久,小人近而君子远,那这个在位者就危险了。

纵观历史现今,无论庙堂高位,还是企业部门,用人不当,危险损失在所难免。

实践就是心存是非,注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当其用漂亮的话恭维你的时候,时刻谨慎其真正意途,再私自实践了解其人,善者不善者,据情况而抉择。

再者要会善辩,与人争,与理争,为大众利益争,自古而来,忠臣不得志,屡遭贬谪,小人得志,步步
高升,但是小人最后的下场没有几个好的。

为什么小人能进得了谗言,升得了高位?原因一是在高位者喜欢听的好听话语,喜欢别人投其所好,虚荣作祟。

原因二是君子贤臣基本上具备孔子所说的刚、毅、木、讷,对溜须拍马不专长,反而把机会留给了小人。

由此看来,如果君子能够学会小人的亲近高位者的能力,斡旋于小人和高位者之间,用善意的正见劝导高位者,离间小人,何愁基业不稳,富贵不来?例如汉朝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中国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曹参作为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重要的是,是他开启了无为而治的先河。

有一次汉惠帝对曹参的某些做法颇为不满,以为曹参欺负他年纪小不懂事。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

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

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

”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

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

”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窋觉得很冤,就把父亲的反应告诉了皇帝。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第二天上朝后,惠帝责备曹参说:“是我让你儿子问的,你怎么把他打得那么惨?”曹参把帽子拿下来,说道:“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谁更英明?”汉惠帝回答:“我怎么敢和高祖比?”曹参又问:“在您看来,我和萧何谁更贤明?”汉惠帝呵呵一乐:“好像你要差一些。

”于是曹参回答:“陛下说得对,先帝和萧何已经定下了很好的治国方略,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更改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谨守法则不就可以了吗?”汉惠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说:“那好吧,就照你说的办吧!”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

曹参会善辩,故能开启由无为而治带来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位者也应当在实践中观人,用人,不要因为一些好听的话语而施以重任,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你发现用人不当时,时间已经使你的
损失不可挽回了。

诸葛亮的《诸葛亮集·将苑》有一套识人办法,我们可以借鉴: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
观其信。

感悟二财聚须防人散去,人聚财来利均沾
广东人有一种说法,说是人旺地旺,地旺财盛。

人旺说的是大家都聚集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人畜兴旺,人畜兴旺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变得强盛,那财源也就滚滚而来。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干一番引以为傲的大事业,光是个人蛮拼蛮打,那肯定是自己累的筋疲力尽且困难重重,所以在干一番事业之前,应当打点好人际关系,当一切打点好开始有所眉目,利益开始启动,自己的财富慢慢地越来越多时,时刻要提醒自己,自己所赚来的财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不给其部下成员更多的好处,一些有用的人才便慢慢流逝。

当财富越来越多时,你就越要把积攒纳为自己的欲望降低,才能真正做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深谙“财聚人散,利益均沾”的道理:“当你赚1000万的时候,那是你自己的,当赚更多钱的时候,就是属于社会的,苏宁是社会的,我张近东只是管理者和责任人。

我在日本考察过一些做得很成功的全球性大企业,最初的创办人家族股份如今所占比例其实已经很少,甚至已经不再是大股东。

”除了分配股权给南京总部数名高管之外,张近东还用此招来稳定苏宁各地分公司的管理团队,根据苏宁各地分公司高管的表现,张近东给予他们一定比例的分公司股份作为奖励。

张近东这种慷慨行为让这些高管对苏宁由衷地产生了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得苏宁众多“职业经理人”转变成“事业经理人”,因而苏宁从未像国美那样一度出现高层频繁流动的现象。

感悟三天地不仁万物生,韬光养晦勿纷争
在《圣经》的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五节有一段经文:“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

为身体忧虑穿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

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这都是外帮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在天上的父是知道的。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当看完这段充满哲理的话后,我的思绪就去追寻如那胜过所罗门穿戴繁华的一棵无名小草了,天地无所谓仁义,春来生长万物,使胎芽破土,春雷阵阵;夏来养育万物,使繁花荼靡,夏雨绵绵;秋来肃杀万物,使硕果凋零,秋风飒飒;冬来蛰藏万物,使一切冻藏,雨雪霏霏。

天道贵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取法,效仿的意思。

自从地球从45.5亿年前诞生起,天道就轮回着万物的盛衰演变,用一系列法则来限制万物的各种生存和生活途径,损有余而补不足,任其循环繁衍,才奠定了万物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而人只是这个世界的一种生灵,我们为何要在这纷乱迷茫的世界中忧愁吃穿,竞争流血呢?你看,一颗小草都被天道所养育,难道作为更高级的生灵却对你不管不顾吗?我们要效仿天道所哺育的圣人们,无私地给予,不求回报,和万物没有纷争,没有索取,更没有欲望和妄为,我们才在淳朴中回归人性的闪光之处,宁静致远,韬光养晦,挑起未来的大梁,才会真正做到为而不争,才能在纷争中不会丧失最高的德行。

冯谖是三千门客中并不为孟尝君所器重的一个谋士,一次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

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

当地百姓大感孟尝君的恩德。

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

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

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

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

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

由于冯谖的远见,使孟尝君避免一场政治波折,并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叫做‘未雨而绸缪’,留了条后路。

但大权在握的人,往往喜欢把事情做绝,不大会去想到身后事。

或者认为已经把子女的事安排周全,并无身后之虑。

【孑仙禅解】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篇通篇立言之旨,以明老氏立教之宗也。

信言不美者,此乃释疑之辞。

以彰明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之意。

第一章众妙之门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以可道之道,乃言说也。


子自谓道若可言,就是非真道。

全文共五千余字,都是以言语文字表述,既然老子所说“道”如果可以被诉说,描写,反映,那么就不是常道,真道啊。

但这一章终篇解释自己所主张的言论,似乎在消解后世之人对其学说的疑惑。

即是“我”所言的东西,字字都是从真理和实际中表露出来的,从而彰显大道的玄妙,所以暗指“我”的学说并不华美,那么巧辩,从而得出信言不美,善者不辨的命题吧。

且道本无言,乃至约也(约:简约)。

但了悟于心,可以目光尽处,通明自达,奥妙无穷,何需言语声音?何事称作博学呢?所以老子才说知者不博。

当人见多识广,日积月累后就以博为知了,其实不知多言数穷,而被称为博者不知吧。

且天乃无言之圣,圣乃有言之天。

因为天道不积,而其体至虚。

故四时运而不竭,利尽万物而不伤其体。

所以说,天道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谓与物竞也。

斯盖虚心游世,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矣。

老子学问功夫,直指捷处,尽在于此。

故结全书立言之旨,妙尽于是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乃全书之概括也。

【孑仙整理的名家校注】
【1】罗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内义雄曰:“善者不辩”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2】谦之案:严、顾二句与敦、遂本同。

傅、范“善者不辩”二句“者”并作“言”。

【3】俞樾曰:按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

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实。

不美者,朴且质也。

”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美”,无“言”字也。

【4】陶鸿庆曰:案俞氏据河上注,知经文两“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一律者也。

今按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

”但释“信”与“美”之义,而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5】谦之案:俞、陶之说非也。

文心雕龙情采篇曰:“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

”是刘勰所见老子本作“言”字。

河上于此句注云:“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

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又成玄英开题序诀义疏题此章为“信言”章。

疏云:“信,实也。

美,浮艳
也。

言上德之人……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艳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

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

”可证河上本与碑本同。

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之,則可以奪◆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此章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

”义亦正同。

虽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证其所见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辩”二句,焦竑考异曰:“古本作‘善言不辩,辩言不善’。

”又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语亦同此。

知北游篇“不知深矣,知之浅矣”,与“知者不博”二句语意亦似。

【6】严可均曰:“既以为人”,御注作“与人”。

【7】罗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为”作“与”。

【8】谦之案: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与”。

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

“俞”古字,作“逾”误。

碑本五章“愈”亦作“俞”。

又“圣人不积”,严、彭、傅、赵、高并作“无积”,范作“无积”,河上公、王弼作“不积”。

作“无积”是也。

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亦作“无积”。

“既以与人”句,庄子田子方篇引同。

“既以为人”句,“既”字可据魏策改为“尽”字,与“既”字为对文。

又“积”有藏义,楚语“无一日之积”,注:“积,储也。

”庄子天道“运而无所积”,释文:“谓积滞不通。

”天下篇称老聃“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也故有余”,无积即无藏也。

【9】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下“之”字。

【10】谦之案:赵本作“人之道”,无“圣”字。

“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

【11】「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

惟高本汉以信、善为韵,武内义雄以积、有、多为韵,皆误。

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为韵。

又知、积、多韵,知、积,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12】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题“显质第八十一”,王本题“八十一章”,范本题“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结尾诗】
文/孑仙
孳孳华词笑春风,吹破桃花满面红。

美言未必真信物,别有用心一万重。

博者自知芥子事,知者更晓须弥中。

愿守红尘三千丈,淡看云烟露华浓。

【后记】
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个好头就是成功的开始,写这篇文章,本是早早地结束的,但近来繁琐的事不断,偶尔抽点时去写作,但还是很欣慰地把我想要的基本上能表达出来,本是想在开头再写一首开场词的,但想来还是放到第八十章再写吧。

在写作期间,我得查阅大量资料,尽管很吃力,但是又让我学到很多。

如果我一直写下去的话,我绝对不落窠臼,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经典,尽管力不从心,但愿意尝试。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而有意见的老师,能够多多指点小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孑仙感激不尽,再拜言。

————孑仙于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下午草草完成,修改之时再说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