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变化内容

合集下载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

浅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革。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是我国最主要的中学历史教材之一,其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进行浅谈。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1.增加了对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述,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而是对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

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全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注重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描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介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增加了多媒体和实例的运用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还增加了多媒体和实例的运用。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例的引入使历史事件更加具体和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1.注重启发性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启发性教学,不再采取单一的讲授模式,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综合性,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还强调跨学科的整合。

通过与地理、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整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部编版(2024年新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核心素养精品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

部编版(2024年新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核心素养精品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 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新课导入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出现的 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
主要在今河南中西 部、山西南部一带。
(3)考古印证:
“二里头遗址”
知识链接
夏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这个位于中国河南省 偃师市境内的村落,不仅是中国最 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上的璀璨明珠。其历史可追溯 至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都城的所 在地。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文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程度 和文明水平。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也为世界文明史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
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
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
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视频: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3、统治概况
(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区城:
(3)巩固:增强军力,设置监狱,
制定刑法,加强对奴 隶和平民的控制。
视频:盘庚迁殷
知识链接
商朝历史的文物印证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 遗址,自1928年开始发掘以来,这里出土 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 物,对研究商代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更是 填补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空白,成为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推出了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变化有:首先,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记”变成了“学”,强调学生要学会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

其次,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知”变成了“悟”,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事实。

此外,新版教材还强调学生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借鉴。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历史教育将会发展得更加繁荣,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课程内容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 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 加以叙述。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再如将原“实验稿”中“七七事变”后“全面 抗战”开始的说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中国近代史: 删减: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詹天佑、侯德榜。 增加: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变化:降低要求——邓世昌;黄埔军校; 增加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现代史: 删减: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 、《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 、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变化:降低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具体事件变为要求掌握宏 观进程;突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改革对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对改革的宏观掌握。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从“线”的角度来说,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
教科书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 下设课,在课中设子目。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 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 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 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 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 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 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 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心得6篇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心得6篇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心得6篇第1篇示例: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心得新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教材的编写借鉴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明显增加,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历史知识,积极参与历史活动和研究。

新教材在形式上更加生动、图文并茂,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插图以及地图的插入,使得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材中也增加了一些历史文化的精彩故事和名言佳句的介绍,使得历史知识更加有趣和鲜活。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阅读教材,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

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更加灵活、启发式,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历史研究的课题和历史思维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各种角度去了解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和历史研究能力。

教材中还增加了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参观活动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更加乐于思考和讨论历史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使用初中历史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新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它使得历史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所提高。

但我也发现新教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不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训练;再比如教材的引导性和启发性不够,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较弱,需要更加注重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心得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克服新教材的困难。

作为历史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初中历史新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工具。

对新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考与看法

对新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考与看法

对新修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考与看法
最近,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新修订教材的看法和想法。

更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新的历史教材延续了旧有版本的内容框架,但对很多章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这不仅使得整个教材更具有连续性,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过程。

同时,补充的内容也更全面地反映和呈现了各种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材的篇目设置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例如,一些章节既介绍了历史背景和事件,还提出了对于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广泛的思考视角和能力。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教材在内容和难度上的设置更加符合初中生所面对的实际研究情况和认知水平。

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非常重要。

此外,教材中融入了一些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元素,例如插图和案例分析等。

这有助于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和过程。

总的来说,我认为新修订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更新。

它不仅基于旧有版本,更完善和强化了其内容和体系,并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优秀的教材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2019年秋季部编历史七(上册)教材变动

2019年秋季部编历史七(上册)教材变动

2019年秋季部编历史七(上册)教材变动
2019版部编本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迎来诸多变动。

在课目名称、配图、拓展资料、语句表述等方面都有变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前言
01▶
1处课目名称有变动
1、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02▶
10幅配图不同程度发生变动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1)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新增古人类遗址名称和标注。

(2)P60新增“西汉形势图”;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3)P9、P22、P23、P68、P70、P81、P94页面的配图在图下注释等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微调。

03▶
4处拓展资料变动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1)P13“知识拓展”的《良渚古城遗址》改为《良渚遗址》,内容有做调整。

(2)P32“知识拓展”的《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将“徒兵”说法调整为“步兵”说法。

(3)P35“人物扫描”对于商鞅的人物介绍有调整。

(4)P98“相关史事”新增“《九章算术》计算过程”相关内容。

04▶
若干处语句阐述变动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1、P26“甲骨文记事”的表述有变动;
2、P44“秦灭六国”表述变动;
3、P55“‘文景之治’”表述变动;
4、P69“丝绸之路”表述变动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七上13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七上13课课件

教材呈现方式:
考古发现 研究结论
例:北京人
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
灰烬、烧石、烧骨
会用火、保存火种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上1-3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内容要点: (减少)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北京人 北京人内容更详尽,增加
北京人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发现过程及相关考古发现; 北京人体貌特征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 北京人狩猎场景、用火场景想象图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新旧课标要求的变化: 旧: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
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新: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 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 据。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上1-3课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认知要求: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 要证据。
始祖(史论说法变化)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上1-3课
尧舜禹的禅让
增加:尧舜禹禅让的时代背景 尧舜的成就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 什么样的精神? 减少: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 史论说法变化:禅让制即将首领位子 让给贤德之人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上1-3课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七上1-3课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黄帝——人文初祖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增加:炎帝部落情况、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又增加了会炼铜、发明弓箭 、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 炎帝陵庙、轩辕故里图 考古出土的铜刀、船形彩陶壶、骨笛、陶觚图 减少: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 小字变正文:传说印证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 展水平。 注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管窥中学历史新旧教材变化及现实意义

管窥中学历史新旧教材变化及现实意义

管窥中学历史新旧教材变化及现实意义作者:徐静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24期徐静(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现行部编版中学历史教材,与以往中学历史教材相比,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教材中的图表更多了、教材中的活动更多了以及教材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了,即成为“学本”了等。

这些变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融入了教材编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依托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比对新旧教材的变化,还要关注这些变化的各种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新旧教材变化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4-0127-02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补充与完善。

通过补充与完善,既可以在教材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在教材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与以往初中历史教材相比,现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从编排理念,还是从编排体系,亦或是从编排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这些显著的变化,无论是在提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效益,还是在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对于每一位中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密切关注新旧教材在各个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

唯有在关注新旧教材各种变化的基础上,教材编写者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教材,才能够着力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等。

下面笔者将择取几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学历史新旧教材的各种细微变化以及现实意义等。

一、“图少”变“图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中的图表要明显多于以往的旧教材。

新增的图表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形形色色的图表将教材中的林林总总的知识点形象直观、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出来。

初中历史教材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变迁教案设计
教材内容:初中历史教材变迁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原因。

2. 掌握不同时期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3. 分析历史教材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
1. 历史教材的发展历程。

2. 不同时期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教学难点:
1. 分析历史教材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教材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历史教材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二、呈现(15分钟)
1. 教师讲解历史教材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教材的变迁原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三、讨论(20分钟)
1. 小组讨论不同时期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交流归纳各时期的历史教材特点。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历史教材的变迁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作业(5分钟)
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历史教材,并陈述原因。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教材的发展过程,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提升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与人教社0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

部编版与人教社0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

部编版与人教社0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与分析历史教科书一直是“最核心的历史教材”。

因此,国家极为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教材审定制的推行,我国历史教科书出现“一纲多本”的局面。

经实践证明,水平参差不齐的多版教科书不利于初中生历史学习。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重编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与人教社2006版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因此,笔者将以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为例,对二者加以比较,试图为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两版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课的单元位置比较人教社2006版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共五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共四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教科书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共三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共四课:“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和“抗击八国联军”。

从单元位置看,两版教科书都将“洋务运动”放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以表明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凸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作用。

但从具体设置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教版虽采用通史体例,但它以主题的形式将某一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类,突出阶段特征,导致所选事件在时间上存在前后交叉的现象。

部编版则是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的,加入人教版未涉及的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容,并汲取主题形式的优点,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题作为单元标题,以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二、两版教科书“洋务运动”一课的内容比较中国著名学者白月桥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将教科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二是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

”因此,笔者将聚焦于“洋务运动”一课,对两版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加以比较。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壹、本课程内容简介1、新课标简介2、新课标与新教材3、新课标与新方法4、新课标与教师贰、主要学习目标随着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培训,旨在使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国内外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叁、教学过程(壹)历史新课标简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1、《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3、《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设计思路构建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初中历史如何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

初中历史如何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

初中历史如何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摘要:为进一步适应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新旧历史教材的变化;初中历史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的策略两点内容,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变化;教学策略引言从过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学手段的单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匮乏、缺少有效的课堂导入等。

教师需要进一步落实好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充分把握新旧教材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初中历史如何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

一、新旧历史教材的变化初中历史新旧教材的变化,首先便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上。

新教材的内容要更加简洁,重点部分也要更加突出。

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对一些冗长、繁杂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其次,新教材相比于旧教材,在选词上也要更加的讲解、准确,更符合历史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要求。

此外,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可以说新教材的出现,正是对焦了这样一种时代需求。

比如“一带一路”的方针、“钓鱼岛、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等。

能够通过新教材看到更多当下的热点问题,也能够感受到新教材安排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对此,便需要教师们认真把控好新老教材的变化,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初中历史结合教材变化实施教学的策略(一)设置游戏,开展情境教学相关数据表明在青少年教育中,游戏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创新历史教学情境。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游戏的运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游戏的完成中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同时,游戏与情境的结合,也更容易达成教学展开的预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有关文化历史的部分,如“青铜器”、“文艺复兴”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一些青铜器的图片或是文艺复兴时的书籍图片进行打印,然后藏在教室的角落内。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考古学家”的小游戏。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教材的建设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留下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奠基和在曲折中前进阶段(194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来不及编写新的历史教材,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历史课程除了采用部分改编的老解放区教材外,还选用了一些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材,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

新中国教材编写走向正轨,实际上是在1953年以后。

1953年5月,毛泽东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

”“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根据这个指示,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十二年制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开始筹备十二年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经过三年时间,这套历史教材于1956年秋编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

此套教材的编者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

过去,我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因而在普通课本中对这方面的叙述也很少。

现在,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也刚才开始,研究成果还不多,编者也尽可能地采用到课本中来。

把中国近代经济史部分系统地叙述在课本中,给予了比过去中学中国近代史课本更多的篇幅。

至于有些具体材料不可能全罗列在课本中,也经过精心地选择写在了课本的“教学参考书”中。

1961年初,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完成。

196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出的历史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根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吴晗等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只在北京、天津等部分学校试教。

初中历史有什么新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有什么新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有什么新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历史的分类和研究方法;
3. 了解近代历史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分类、近代历史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历史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历史的概念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历史的分类:讲解历史的分类体系,包括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现代历史等。

2. 近代历史的新变化:讲解近代历史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包括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全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对近代历史新变化的理解及其影响,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历史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展示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写一篇关于近代历史新变化及其影响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了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分类以及近代历史的新变化,
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
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上册【旧教材22课,新教材20课】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改:突出了北京人,降低了山顶洞人的重要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增:知识拓展·良渚文化删:大汶口遗址以及非正文部分提到的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新教材认为阶级分化出现在夏朝)第3课“远古的传说”改:强调了炎黄与蚩尤属于“传说人物”增:思考题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增:黄帝传说的意义——反映原始社会晚期的发展增:知识拓展·陶寺遗址,提到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尧都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增:禹征三苗、阶级分化出现改:夏历(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增: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新教材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的都城”删:对商朝势力范围的表述、对伊尹的介绍增:吕尚、周公进入正文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增: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齐家文化增:边栏“相关史事”介绍了周代的鼎、簋使用制度增:利簋删:四羊方尊改:司母戊鼎加注“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后母戊鼎”改:甲骨文、金文的内容(旧教材在春秋战国之后)删:夏商西周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改:将春秋战国部分改为以时间顺序介绍增:“诸华”“诸夏”与周边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增: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增:知识拓展·“震不垮”的都江堰(2008年汶川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第8课“百家争鸣”改:老子被放在孔子之前删:屈原、扁鹊、先秦天文历法上的成就、“钟鼓之乐”改:兵家被降入“知识拓展”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删:赵高增:课后题: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分辨秦的功过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增:刺史制度改:将“推恩令”名称提出(旧教材只有内容,但没有名称)增:知识拓展·察举制度删:马王堆素纱禅衣删:旧教材“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改:将东汉独立成课(旧教材的东汉只在楷体字出现三段)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改:增加海上丝绸之路篇幅,增加一幅地图改: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府)从非正文变为正文增:知识拓展·南海诸岛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旧教材为两课)删:张衡地动仪删:王充和《论衡》改:将张角的“太平道”加入道教中,删去道教炼丹修仙的表述第16课“三国鼎立”改:增加赤壁之战篇幅增:思考题:如何看待历史与《三国演义》的不同改:蜀汉发展经济的内容从蜀锦改成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改:增加一段西晋统治者的黑历史增:材料研读·《钱神论》改:增加八王之乱篇幅,明确了人口南迁起始于八王之乱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部分,增加前秦接受汉化,缓和胡汉矛盾增:“十六国”概念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改:独立成课,增加祖逖北伐改:南朝政治突出“侯景之乱”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改:孝文帝改革背景增加一段,内迁各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习俗保留对于统治的阻碍改:“北方民族交融”部分,介绍各民族之间从互相攻战到逐渐融合的过程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旧教材为两课)删: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的危害与《神灭论》改:石窟艺术内容削减下册【旧教材22课,新教材21课】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改:隋灭陈内容削减改:科举制被削减为一段(旧教材为一课)改:增加隋炀帝暴政的篇幅增:知识拓展·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旧教材为两课)改:增加唐打败东、西突厥,加强控制西域和漠北改:将旧教材的李治“懦弱多病,很少理政”改为李治与武则天“共掌朝政”第3课“盛唐气象”改:唐代大城市的介绍突出长安,删除旧教材“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的说法改:唐代民族关系被削减为一页(旧教材为一课),只保留文成公主入藏,增加“天可汗”概念增:唐代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女子开放,男子尚武)改:唐代文化削减为两页(旧教材为两课)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删: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增:知识拓展·唐与大食的友好往来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改:独立成课(旧教材一段),增加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增:五代十国的更替(强调统一的必然趋势)以及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第6课“北宋的政治”增:本课为新增内容,介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废藩镇、二府三司、京官出知、转运使、重文轻武)增:对于“重文轻武”,强调了这是降低武将地位而不是降低军备;同时介绍了重文轻武的弊端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删:删去契丹族起源的传说增:补叙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增:边境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增:宋联金伐辽和宋军的腐败(“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改:增加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批判篇幅改:“问题思考”中提出岳飞是“民族英雄”增:知识拓展·金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增:知识拓展·世界上最早的广告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改:增加蒙古灭夏、灭金篇幅增:钓鱼城之战第11课“元朝的统治”改:增加行省制度篇幅改:增加对台湾、西藏管辖的篇幅删:元代民族融合大发展与回族的形成增:拓展阅读·四等人制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改:增加元杂剧和元曲的篇幅增:“元曲四大家”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沈括、郭守敬、宋元书法家第14课“明朝的统治”改:朱元璋像换了增:明朝疆域图(1433年)增:设五军都督府,调兵统兵之权分散改:减少明朝特务政治篇幅删: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改成了“示中国富强”,次要目的是换取海外货物(旧教材:“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删:郑和祖、父曾朝圣麦加的内容改:倭寇源流增加了“中国的海盗”(旧教材表述:“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改:增加戚家军抗倭篇幅,增加《凯歌》和鸳鸯阵介绍,将戚继光定性为“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抗倭战争定性为“反侵略的战争”删: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改:徐光启《农政全书》从非正文升为正文增: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增:知识拓展·徐霞客游记第17课“明朝的灭亡”增: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正德、万历、天启)增: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增: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删:“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起兵攻打明朝”增:知识拓展·八旗制度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增:《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增:康、雍、乾与准格尔的战争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删: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增:钓鱼岛和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增加清朝农业发展篇幅增:商帮的发展与兴盛增:清代人口的剧增删: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改: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之间增加康熙设立南书房增:清朝统治者禁毁书目改:文字狱例子增加庄廷鑨《明史》案增:清中期的政治军事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闭关锁国部分删去清政府“重本抑末”的表述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改:增加《红楼梦》介绍的篇幅改:昆曲部分增加《长生殿》《桃花扇》的内容简介以及清中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因循守旧、逃避现实)改:增加京剧诞生篇幅中国近代史旧版全书一共22课,新版不计活动课一共26课,篇幅增大了,封面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浮雕。

第一章:旧标题为侵略与反抗,新标题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课:增加了关天培,陈化成的事迹,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又增加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和有关领事裁判权的内容第二课:将有关太平天国的内容移走,增加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介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部分不变旧版第三课收复西域删掉了新版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单成一课,内容大幅增加,基本达到了高中课本的水平,增加了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也更全面旧版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后移第二章:旧标题为近代化的探索,新标题为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四课(旧第六课):洋务运动增加了有关淮军新军和北洋,南洋,福建三水师的内容,删除了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失败破产第五课(旧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从中鱼雷牺牲改为中炮弹牺牲,增加了平壤战役左宝贵和旅顺战役徐邦道的内容,增加三国干涉还辽和美国倡导门户开放,台湾抗日部分由小字部分降到课后部分第六课: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的姓名进入大字部分,删除袁世凯告密部分第七课(旧第五课):抗击八国联军,首次强调了义和团的封建迷信性质,增加了天津保卫战聂士成,辛丑条约内容更具体了,尤其是增加了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的事实。

旧版第八课辛亥革命,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后移第三章:(第三章内容基本都是新加的和恢复的)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命先行者,同时还介绍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的事迹和著作以及国民党建党的经过第九课(旧第八课):辛亥革命,恢复了旧版的329黄花岗起义和林觉民的事迹,恢复了徐锡麟和秋瑾的事迹,内容细化,黎元洪,孙武重新登场,三民主义降为小字部分,中华民国建国单列一课。

第十课:中华民国的建立,增加了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南北和谈和民国约法的具体内容第十一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恢复了宋教仁遇刺案,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直奉皖混战的原有的内容第四章:旧标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新标题为新时代的曙光第十二课(旧第九课):新文化运动,蔡元培重新出现在课本上,鲁迅,陈独秀,胡适的观点和作品也移到了大字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后移第十三课:五四运动,增加了一战的历史背景,增加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重点介绍了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共产党诞生单列一课。

第十四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恢复了原有的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内容,将中共早期党史和工人运动结合,不仅写了中共一大,还写了中共二大,恢复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内容第五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新分出来的单元)第十五课:北伐战争增加中共三大和改组国民党,增加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是小字部分,新三民主义是大字部分),增加湖南湖北的农民运动,增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