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溪笔谈》二则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语文:第21课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第21课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21.《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刚叫了“三声夸克”,挥手告别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

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

(三)讨论读法。

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

(四)把读法确定后,教师用普通话正确地范读课文。

提示: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

(五)读猜文意。

提示: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

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

如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老师予以纠正。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21、《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一、对本课教学的认识:《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二十一课。

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这篇文言文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动,关注科学,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抓住灵感的闪光。

这样的科学精神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注意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不能丢,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仍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体现了简洁、平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梦溪笔谈》二则,我设计了两课时,一课时解决一个文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虫治虫”。

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并由此引出学生对《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的兴趣,简介作家、作品,营造科技氛围。

2.梳理文意。

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间的提问,掌握实词词义、虚词不同用法,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虚词。

3.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的要素:虫害发生的时间:虫害发生的季节:虫害发生的范围:解决虫害的经过: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时包涵着四个要素。

教师给出大量运用想象的文段,请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明确介绍科技发现的小文章应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

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进行写作训练。

利用投影展示关于“以虫治虫”的图片,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进行描述。

个人写完后小组交流,每小组推举出最好的一个进行班级交流。

这样学生在获得初步感受的同时,落实到了写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第一篇: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3.学习两则短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文明的古中国,在那里有“千古不灭的科学巨星”沈括正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标志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无数的珍宝,光彩夺目,璀璨辉煌,这其中有两颗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首先检查预习情况。

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

①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

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

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

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

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

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字音: 狗歇(xiē ) 喙(huì ) 大穰(ráng ) 有钳(qián ) 梵天寺(fàn ) 金钗(chāi ) 板讫(qì ) 贻(yí ) 胠箧(qū )(qiè ) 人履(lǚ )
附 译文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 宋神宗元丰年间,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 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 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 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 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 肯”。





2、用文中的话说说“傍不肯” 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 方虫”的方法。 形状:如土中狗歇,其喙 有钳 办法:以钳搏之,悉为两 段
3、《以虫治虫》中“岁以大 穰”的原因是什么? 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 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 保护了生态环境。
4、《以虫治虫》会给今天的农业生 产以怎样的启示?你还知道哪些生 物防治的例子? 应该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有效保护 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 虫天敌的作用,以便更好地降低农 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 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老鼠; 啄木鸟吃害虫;金龟子吃蚜虫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
(沈括)
以虫治虫
作者及作品介绍: 沈括,字存中,北宋时代著名科学 家、政治家,他被誉为“中国整部科 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是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家誉 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 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_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_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_苏
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摘要:.了古代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情感,以梦溪沈括《梦溪笔谈》话题导入,.分类积累言词汇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了古代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情感
.掌握常见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掌握常见言词汇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写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
.学生预习()简介作者作品()借助工具疑难词试着翻译全
(3)朗课清句
教学数课课教学程、导入新课以梦溪沈括《梦溪笔谈》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熟课停顿和重音
.组合作疏通记下疑难词句
3.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拨
.理、探究()用己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形状和消灭子方虫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其他例子吗?(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词句释
()方秋田害
()其喙有钳
(3)如途狗蝎
()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穰
(6)土人谓傍不肯
(7)则以钳搏
(8)悉两段 6.结课三、布置作业.分类积累言词汇
.预习《梵天寺木塔》
二课教学程、导入课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预习.听写词(包括则).朗课三、组合作疏通记下疑难词句
四、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问题可有教师进行拨
五、理探究.讨论探究、练习二.用己话说说喻皓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 3.结合课谈谈两课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什么这样安排详略?六、出示幻灯片检重词释.患其塔动.故如 3.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8.人皆伏其精练七、结课八、布置作业.积累言词汇(尤其多义词及语境义使用).借助工具课外《喻皓〈木〉》。

21《梦溪笔谈》二则2

21《梦溪笔谈》二则2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喇嘛甸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一学科:语文
课题
《梦溪笔谈》二则
课型
预习+展示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笑”“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课后反思:
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研究探讨
导学
内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1《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

21《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一、过程与方法1、 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 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二、作品主题《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学习《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 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 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及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课前预习】1.整理并掌握文学常识。

①沈括:②《梦溪笔谈》:2.熟读《以虫治虫》,将短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整理在下面,并查阅字典给难读的字词注上拼音。

3.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解释加点的字词。

方.为秋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以虫治虫》【活动方案】活动1:检查课前预习1、2。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一、二→自主展示文学常识→各组自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展示该篇课文难写难读字词并能配以适当的讲解,各人补充笔记→各组将难以断准确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小组间互动解决,没有定论的提交班级讨论→自由展示:凡是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起立齐声朗读课文。

)活动2:检查课前预习3。

(小组交流预习题三中关于《以虫治虫》一文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完整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4句话短短70字,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情,你认为文章在构思和语言上有怎样独到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示例:字斟句酌,语言凝练。

如:“方为秋田之害”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间批阅修改→展示)(3)古代以虫治虫这种现象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你还知道其它以虫治虫的例子吗?个性调整课堂随笔《〈梦溪笔谈〉二则》(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梵天寺木塔》的文意。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体会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前预习】借助注解等资料弄懂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顺畅地翻译全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把预习的成果写在下面供上课交流。

七年级语文21《梦溪笔谈》二则免费范文

七年级语文21《梦溪笔谈》二则免费范文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狗蝎()其喙()大穰()傍不肯()(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其喙有qián() xún日子方皆尽()(3)文学常识积累《以虫治虫》选自《》,作者是(),字(),()代科学家,政治家。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加点字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岁以大穰()土人()谓之傍不肯()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二、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示例:方为/秋田之害其喙/有钳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土人谓之“傍不肯”:__________同___________2.古今异义方悉岁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以:以虫治虫 ( ) 岁以大穰 ( ) 以钳搏之( )其:其喙有钳 ( ) 其虫旧曾有之( )之:秋田之害 ( ) 以钳搏之 ( )土人谓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深入探讨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的外貌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3.“以虫治虫”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七)课堂小结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参考文档】《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参考文档】《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1页)

【参考文档】《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梦溪笔谈.卷21》阅读附答案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回答1—2题。

《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

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
此已五十余年。

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

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

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说说划线句的大概意思。

2.古人曾以“欲以区区愚民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

(3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当地人一开始很害怕,后来慢慢熟悉了(地震的情形),现在都习以为常了。

(不是翻译,不苛求字词理解的准确,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2.“略”。

(语言要符合科学精神,要有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立意)。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相:互相。
如:好像。
联:连接。
自:当然。
履:动词,走,踩。
伏:同“服”,佩服。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关于《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 《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 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艺 文、书画、技艺、器用、异事等类,共609条。内容涉 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 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 的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 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 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 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 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 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 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梵天寺木塔》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
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 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 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 意义用法。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n 喻皓
hà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解释红字,疏通第一层内容。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地:遍地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岁以大穰”省略“之”,即“岁以之大穰”,之,指消灭子方虫这件事。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为这样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种旧:过去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据:统治方:才级:层患:嫌,担心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七上21《梦溪笔谈》二则

七上21《梦溪笔谈》二则

时间:主备人:马春雷审核人:方方郇春平张庆建一、课题: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二、学习目标:A知识与技能人: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

B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读通全文的基础上参照资料理解短文意思。

2、欣赏课文简洁的语言风格。

3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四、学习难点:学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五、知识储备:1、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人,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散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数种。

2、字词积累:狗蝎.()喙.()钳.()搏.()穰.()梵.()喻皓.()贻.()讫.()胠.()箧.()履.()弥束..()六、学习过程:以虫治虫(一)反复读课文,整体感知:1、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2、给课文分层:(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小组内翻译全文:2、解释下列加点字: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岁.以大穰.土人谓.之“傍不肯”3、总结文中“之”的用法:4、总结文中“以”的用法:5、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6、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天敌现象?请举例说明。

(三)、反馈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庆州界.生子方虫悉.为两段:千万蔽.地:其虫旧.曾有之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请你谈谈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上的害虫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梵天寺木塔(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概括短文主要内容:2、短文可分为三层来理解,你怎么划分?(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组内交流理解短文意思:2、解释加点的字:(1)钱氏据.两浙时()(2)方.两三级.()()(3)患.其塔动()(4)未布.瓦()(5)密使.其妻()(6)贻.以金钗()(7)盖.钉板上下弥束..()()(8)六幕相.联如胠箧..()()(9)人皆伏.其精炼()3、一词多义:之:(1)钱帅登之.其:(1)患其.塔动(2)乃以瓦布之.(2)密使其.妻(3)问塔动之.因(3)匠师如其.言(4)便实钉之.(4)人皆伏其.精炼如:(1)而动如.初(2)匠师如.其言4、喻皓说的是什么方法使梵天寺木塔变得牢固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 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 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 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 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 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 伟大著作的两篇短文。
作者简介
紧密约束
六面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 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走,踩踏
翻译:
支撑
自然, 当然
打开的箱子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 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同“服”,佩服
人皆伏 其 精练。
他,代喻皓
研读短文,体会语言的准确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 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 峻形势。 2、 “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不但表现出,对“傍不肯”的突然出现,作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 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 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 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 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当 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 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生物治虫
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 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1、青蛙吃害虫 2、猫头鹰吃田鼠 3、啄木鸟吃害虫 4、金龟子吃蚜虫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 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杭州) 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和祖父都曾 任大理寺丞,母亲也是来自官宦之家。 少年時期的沈括随父亲宦游,得以见到各地的风 物,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许多记录就是来自 这一时期。一生在历法、天文、水利、地理、军 事、外交等方面均有建树。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 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 《梦溪笔谈》。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 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 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 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 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 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 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 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 正。”
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就要成了泡影, 人们整天唉声叹气,可也没办法。忽 然,另有一种虫子从土中钻出,个个 威风凛凛,长着大钳,这虫子如兵士 一般,见了子方虫就奋勇上前,用大 钳夹住子方虫那肉乎乎的身子,一用 劲,子方虫就成了两段。 这样搏斗了十天,居然把子方虫 都杀尽了,庄稼得到了保全,而且还 获得了丰收。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而 获得大丰收。
这 语气助词, 称,叫 种 无义 过去, 先前
它,代这种虫子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当地的人, 本地的人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 它为“傍不肯”。
重要句子翻译 1、千万蔽地。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盖
原来 盖钉板上下弥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
7、方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 田之害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拓展资料:
这敢事处沈 是于事处括 他 取发独精 得表立细 杰与思观 出众考察 成 就不,, 的同 重的 要见 原 因解 之, 一
1.“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神州五号” 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袁隆平
文言总结
通假字
同“旁”,旁边 土人谓之“傍不肯”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词类活用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使动用法,使……坚实
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一词多义
1、其: (它的,代词) ⑴其喙有钳。 ⑵其虫旧曾有之 (这,这种,代词) 2、为 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动词)
才 层 嫌,担心
指正在建 造的木塔
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 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 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铺,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
翻译: 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 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
但是。后省略主语“木塔”
乃 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 难的作记号)。 2.再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 难的字词、句。 3.最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 论释疑。 温馨提示: 表述明确,语句通畅(年号,地名, 物名等可不翻译)。
地区,范围
正当,正在
成为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
结构助词,的 危害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以虫治虫
一、能读通、读懂课文。 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 词 三、了解古代生态治虫的优越 性,并尝试学以致用。
狗蝎 (xiē)
喙 (huì )
ú n) 傍不肯 (páng)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清停顿 3、尽量读得通顺流畅,富有感情
3、以 用,动词 ⑴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因为,介词
4、如 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像,动词。 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遵照,动词
5、之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 ⑴土人谓之“傍不肯”。 ⑵问塔动之因。
(3)则以钳搏之 (4)其虫旧曾有之 的,结构助词 它,代子方虫 语气助词,不译
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 子方虫,正在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遍地。蔽,遮盖。 用
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它,代子方虫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 了,(样子)像泥土 里的“狗蝎”,嘴上 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
之,悉为两段。
全,都
它的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不以疾也

因为

以烟徐喷之 用
了解短文内容:
1、虫害发生的时间: 宋神宗元丰年间 2、虫害发生的季节: 秋季 3、虫害发生的范围: 庆州地区 4、解决虫害的经过: 忽有一虫生„„ (傍不肯)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之,悉为两段。
短文结构 第一层: 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 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
3、 “岁以大穰”的“以”字作用是什 么? ——“岁以大穰”是个省略句,即“岁以 (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之后,请同学们说一 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
1、本文介绍了自然界的 哪种现象?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 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老百姓望着茁壮生长的玉米、高粱„„ 幻想着丰收的景象,盘算着给家里的大人孩 子买件儿新衣„„脸上挂满了笑。 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愿。这一天在庆州地界 突然不知从何处钻出了许多虫子。这虫子肉 乎乎,绿色的身上还带着黑色的条纹,它就 是农人们最怕的害虫“子方虫”。经常在晚 上成群结队的爬到庄稼上。别看它们的嘴挺 小,就是芝麻粒儿大的那么一丁点,食量可 真不小。这个抱住了麦穗拼命地啃,那个舒 舒服服地趴在高粱叶上,吃的不抬头„„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 《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寺桃花正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 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 那时桃花早就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白居 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他指出,深山里气 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
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并指出天敌的 俗名。
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的事例,
说明„„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 效措施。
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 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 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 效措施。
《梦溪笔谈》(笔记体)
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
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 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对比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从容,胸有成竹 。 无计可施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____________ 对比 的神态形成___________ ,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 容易 来说是多么的 __________ 。

它,代木塔。 前省略介词“于”
从前,当初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 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

他的,指 匠师的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赠送 暗中,秘密地 的 原因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把
没有办法,匠师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 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