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 教案
小学美食鉴赏课程教案
小学美食鉴赏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美食鉴赏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美食,并培养他们对美食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述和表达对美食的感受和意见。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材和资源:1. 美食图片或视频2. 美食样本或食材3. 美食鉴赏评价表格4. 幻灯片或白板5. 音频设备(可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美食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美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他们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这种美食。
探究(15分钟):1. 展示不同类型的美食图片,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美食的外观、味道、气味和口感等方面的特点。
3. 分发美食样本或食材,让学生亲自触摸、闻和品尝,进一步感受美食的特点。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美食进行深入研究和鉴赏。
2. 每个小组成员分享他们对所选美食的感受和意见,并记录在美食鉴赏评价表格上。
3. 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总结出对所选美食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美食的特点和鉴赏结果。
2. 学生可以使用幻灯片、白板或其他媒体展示他们的发现。
3. 全班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分享自己的看法。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美食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不同类型的美食,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拓展活动:1. 邀请家长或亲戚分享他们喜欢的美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美食鉴赏活动。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食品市场或餐厅,亲身体验美食文化。
3. 分组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美食鉴赏评价表格,并进行实践。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对美食鉴赏评价表格的填写和分享。
3. 评估学生在展示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撰写的重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计互动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美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阅读拓展(1)
备课时间:负责人签字:上课时间:教学过程●古诗拓展●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发:启程。
2、朝:早晨。
辞:告别。
3、白帝: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山上。
4、江陵:今属湖北省。
5、还:归;返回。
6、猿:猿猴。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译文┓小雨初停云消散,夕阳照庭院。
金碧楼台,芙蓉池中倒影现。
微风习习,杨柳亦依依。
无数嫩荷尖尖角,好似翠钿。
如此园林,风景无限美。
流浪归来,没了心情去欣赏。
独自坐到天黄昏,悄悄庭院无一人。
惆怅凄苦心烦闷,更添颜老人憔悴。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春酒【教材分析】《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皆反映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是意蕴深厚。
作者用纯真细腻的笔触,回顾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温馨隽永的节日氛围,充满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真挚而深厚的怀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篇目,思想渐趋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
如:从修辞角度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对布局谋篇进行简单评价。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描写过大年的情景生动而颇具情趣,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
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其人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难点: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5、延伸拓展法。
【学法指导】“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而教给学生学法,以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我们这里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呢?是啊,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尽相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酒》教案设计 新人
《春酒》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二:赏读细节,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三:品读文段,感悟思乡情结。
教学重点:赏读细节,感受风俗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最后两段,感悟思乡情结。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鉴赏法。
4、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缕缕,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的个性,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究竟是哪种酒,哪种情,哪些人,哪些事呢,让我们品读琦君的《春酒》,去寻找答案。
二: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齐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完成目标一: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动情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读出韵味。
生读课文后1、检测字音2、感知文意: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这种酒叫——春酒有一种情,一缕缕,就能牵动你的心,这种情叫——乡情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她的个性,这个人是——母亲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
这些事是——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泡八宝酒3、由此看来,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看来呀,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乎酒中之情也。
完成目标二:赏读细节,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师:(过渡语)“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会文中的感情。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母亲、阿标叔等乡亲的句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
自学检测练“我”的细节:1、你觉得文中哪些细节最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5春卷 教案
免费下载:春卷【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主旨。
2.品味春卷,学做春卷。
3. 学习品味舒婷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春卷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主旨。
2.品味春卷,学做春卷。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舒婷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春卷的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受作者的春卷情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饮食文化很发达,就是同一种食物由于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比如春卷。
说起春卷,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浙江一带每逢春节常做,做客时也能时常吃到,并未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也不怎么好吃,可偏偏有一位女诗人却对它情有独钟,还专门为它立传写了一篇名为《春卷》的文章呢?莫非这春卷也算是世上稀罕之物、人间美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舒婷去细细品味一下厦门春卷那独特的味道吧!二、作者简介: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曾用名龚舒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当代诗人,福建厦门人。
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厦门灯泡厂工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
福建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三、字词检查: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1.虔诚..(qián chéng):恭敬而有诚意。
2.熙熙..(xīxī):热闹的样子。
3.芜荽..(yán·suī):别名香菜。
4.煸.(biān):一种烹调方法,将食物放入热锅中,不断地翻炒。
杏花村访酒
23、杏花村访酒课前先学:1、布置学生课前了解文章开头说有人“访杏花村之意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令人有点吃惊,巧妙为后文埋下伏笔。
也有个人的新意。
通过西施归来后的最后命运,也隐含了作者对“红颜祸水”这句话的历史合法性的深刻怀疑。
2、扫清本课字词障碍、不懂的做上记号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拓展阅读3、理解课文,知道课文主旨教学难重点:1、解课文主旨,通过西施归来后的最后命运,也隐含了作者对“红颜祸水”这句话的历史合法性的深刻怀疑。
2、引导学生默读体味作者文章中所表达的美。
教学要点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感受课文3、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1、直接导入,板书:23、杏花村访酒2、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什么?3、学生交流,汇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4、介绍作者与本文:作者自己的内心剖白,5、导入课文:二、读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同位交流预习情况3、反馈说说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引导把课文大意说出来。
4、小组交流,把事情尽量说的完整一点。
5、反馈,小结:6、再读课文,写一写,想一想,文章开头说有人“访杏花村之意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令人有点吃惊,巧妙为后文埋下伏笔。
也有个人的新意。
通过西施归来后的最后命运,也隐含了作者对“红颜祸水”这句话的历史合法性的深刻怀疑。
三、学习生字及词语*抄写文中令你感动的话四、总结本课思考:1、在这篇课文中,你感受到什么了?2、找出文中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教学反思。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4五味 教案
五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3.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五味”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品味“五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在我们国人看来,吃饭就是上帝,吃实在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所以吃文化中国最发达。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
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
在中国民间,素有“五味”之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一起去感受一下国人的口味百态吧!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1第九味 教案
第九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曾先生的遭遇,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探究“第九味”的真义。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曾先生的遭遇,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第九味”的真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现在的台湾,以写饮食为职志的人很多,掀起了写饮食的狂潮。
这中间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徐国能,他写的《第九味》给我们不一样的味道。
二、作者简介徐国能,一九七三年生于台北市。
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教育部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文建会大专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
著有散文集《第九味》及《煮字為藥》等。
用作书名的单篇散文《第九味》,以人生的味蕾、味外之味,在文学奖评审会曾贏得五位决审委员一致的赞赏。
董桥推介《第九味》:“满纸精致的怀旧和精致的感悟,连文字都有本事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仿佛时髦大饭店的餐后甜点竟是一道早岁巷口叫卖的烤白薯。
”三、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始作俑.者(yǒnɡ)中饱私囊(..n.á.n.ɡ)..稗.官野史(bài)夜阑.人静(lán)清癯.(qú)凛.然(lǐn)谄.媚(chǎn)四、初读课文1.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提示:第一部分(1)由父亲常说的人生体会引出曾先生。
第二部分(2-20)曾先生与他的人生之味。
分四层:①(2-3)初步介绍曾先生,提到他有关“第九味”的论断。
②(4-9)介绍曾先生在“健乐园”的地位及他的烹饪之道。
③(10-13)“健乐园”因曾先生的缺席而关闭。
④(14-20)长大后“我”再遇潦倒的曾先生。
第三部分(21-22)“我”品味“第九味”的真义。
2.找出文中曾先生有关“味”的观点。
提示:“天下的吃到底都是一个样的,不过是一根舌头九样味。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6飘在餐桌上的花香 教案
免费下载:飘在餐桌上的花香【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各种花的菜肴。
3.培养学生掌握帅选重要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各种花的菜肴。
2.培养学生掌握帅选重要信息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最近在年轻的女士中流行喝花茶,用各色鲜花泡出色彩鲜亮香气宜人的花茶。
但人们对用鲜花做的菜肴却知之甚少,其实鲜花菜肴和饮料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我国兴起,如金针花就是特别大众化的菜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款别致的花的菜肴。
(二)作者介绍:本名葆森,字鲁孙。
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
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
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
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
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
(三)检查预习效果: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请几位学生上来填写。
字词掌握:擀.:gǎn用圆木棍来回碾压虬蟠..:qiúpán 盘曲貌。
炮.制:páo制造;编造。
崔嵬..:cuī wéi 高耸的样子。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春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
.采撷.:xié摘取。
氤氲..:yīn yūn浓重;弥漫。
浥.润:yì湿润。
(四)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介绍了几种与花有关的菜肴。
1、榆钱儿糕齐读第二自然段,概括出榆钱儿糕的做法和特点。
做法:把采下碧绿小榆钱,揉到已发酵的湿面粉里,加添脂油丁、松子、冰糖揉匀擀匀切片,一层的叠起来,洒上红丝,上锅蒸熟再切成菱形。
特点:(颜色)柔红映碧(口感)味清而隽不黏而松2、藤萝饼请一位学生朗读3-5段,请同学概括出藤萝饼的做法和特点。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PPT3.6杏花村访酒
01
石钟扬在深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 后,创作了《杏花村访酒》一文 ,旨在通过文学手法展现中国酒 文化的魅力。
02
该作品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一诗为灵感,将诗中的意境与 酒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篇富有 文学性和历史感的佳作。
作品地位和影响
《杏花村访酒》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学 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酒文化的研究 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浅出的知识普及
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烹饪知识,这 种知识普及的方式对后来的科普文学创作具 有启示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叙事结构分析
情节紧凑
作品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的情 节展开,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线索清晰
作品线索清晰,以访酒为主线,贯 穿始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 事的发展。
转折自然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善于运用伏笔 和转折,使故事更加自然流畅。
表现手法分析
象征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杏花、酒等, 寓意深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
期待续作
不少读者表示,希望作者能够继续推出更多类似 的作品,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社会影响与价值
提升大众对烹饪文学的认识
该作品的出现,让更多人认识到烹饪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了 大众对烹饪文学的兴趣。
推动烹饪文学的发展
《杏花村访酒》的成功,为烹饪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有助于推动烹饪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烹饪理念
作品中的创新元素可以启发人们对烹饪的思考,推动烹饪文化的创 新发展。
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通过欣赏烹饪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文化自信。
对酒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酒、文化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杏花村访酒》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杏花村访酒》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杏花村访酒梁衡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
一是风景特别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
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但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
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览一次。
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值得骄傲的产品——汾酒。
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
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竹叶青呢?则呈现出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人们这时赏酒并不要靠眼鼻,因为全身已经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
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其味柔和隽远。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
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混合。
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
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
共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
大约正是因为这纯,它才成为名酒之祖。
观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
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
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
“酒泉”接着汇入“酒海”。
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
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6大观园饮宴 教案
免费下载:大观园饮宴【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
2.学习古代茄鲞的制作方法,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3.了解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内容提要。
【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
2.学习古代茄鲞的制作方法,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教学难点】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教学方法】赏析、讲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从中华悠久的饮食文化说起,导入课文。
中国的茶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茶有健身、治疗疾病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上文作者从自己的品茶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茶中精品的独特特点以及泡饮的方法,本文则从生活角度给我们展示古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二、作者介绍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但是,康熙皇帝死后,曹家也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仅把北京的房产“酌量拨给”,“以资养赡”。
专题三 第5讲 技巧、语言鉴赏
⑦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 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 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 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 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
返回
解析:B 项,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 烈”也不当,没有批评其他酒的浓烈的意思,只是突出汾酒 的纯真。
答案:B
返回
3.(对点题·表达技巧鉴赏)文章第④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 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
4.(回扣题·句段作用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 合文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结构方面,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 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 发下文;②内容方面,写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实际 上是在赞美杏花村,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每点 3 分)
D.“也不全在酒”强调除了“酒”以外,还有酿酒的历史与 工艺、杏花村人的待客之道,这些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 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解析:B 项,“没有浓香型、酱香型酒类有名”于文无据。 答案:B
返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②段中的“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化用 欧阳修的名句,强调了“酒”对于杏花村意义之大,人们 皆慕汾酒之名而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酒》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春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1、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认真读,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
2、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对故乡过年时春酒、会酒的怀念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把对春酒的回忆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1.情境设置法2.引导点拨法3.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两分钟)播放歌曲《欢乐中国年》,营造欢乐气氛,把学生带进对春节的回忆,让学生自由说说家乡过年的风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春节风俗的幻灯片适时引导:有一位身居异乡的作家,最难忘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难忘母亲亲手酿制的春酒。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识酒——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问:这杯春酒中包含了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以下方面: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作者过春节时喝八宝酒、喝会酒时的心情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跳读课文,说一说在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中,你对作者所写的哪一份回忆、哪一位人物印象最深刻呢?(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看来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三、品酒——赏读细节,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品出一份道地的家乡味。
如果老师想请你把文中描写童年的我、母亲、乡邻的许多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示:知道人物的特写镜头怎么拍吗?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手工杏花村教案
手工杏花村教案教案标题:手工杏花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杏花村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制作手工杏花村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杏花村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2. 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杏花村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杏花村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手工制作杏花村的基本技巧,包括材料准备、剪纸技巧、拼贴技巧等。
3. 示范与操作(15分钟)以步骤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手工杏花村。
同时,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操作,确保他们理解并掌握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4. 创作实践(2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手工杏花村。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颜色、形状和设计,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杏花村,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予肯定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总结所学到的技巧和经验。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评价自己的作品,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手工杏花村中加入更多元素,如小人物、动物等,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设计制作相应的手工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创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巧。
2.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展现了个性和创造力。
3. 听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本次手工制作活动的反馈。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你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6杏花村访酒 教案
免费下载:杏花村访酒【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2.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3. 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2. 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作者笔下汾酒酒香。
2.头脑风暴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酒品牌——杏花村,醉倒了无数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梁衡走进杏花村去“访酒”。
二、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三、初读课文理思路第1段(1-2)开篇点出杏花村的独特之处。
(1)写可游之处有两类,但山西杏花村却很独特,让人简直难以归类,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索。
(2)说明山西杏花村的魅力源自汾酒。
第2段(3-6)写作者在杏花村的参观活动。
(3)在喝酒的过程中品味山西汾酒的独特魅力。
(4)详细介绍汾酒的制作过程,是为“看酒”。
(5)以赞美的口气为说明这酒之纯的原因。
(6)写在招待所里小憩时的所见所感。
第3段(7)再次强化,说明“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
四、再读课文品酒香1.请找出介绍汾酒色、香、味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酒》教案 新人教版
19.《春酒》目标定向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1.导语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2.作者简介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
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
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积累的字词:枸杞(gǒu qǐ) 门槛(k3n) 过瘾(yǐn) 凑(còu)齐酬(chóu)谢家醅(pēi) 煨炖(wēi dùn)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三、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小结: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小结: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四、研读探讨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3诗三首 教案
免费下载:诗三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熟悉岑参、陆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深厚的思乡之情。
3. 品味美酒、美食、美文,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文言文文本的理解。
【教学难点】熟悉岑参、陆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深厚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联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喜欢美食佳肴。
无数的名句佳篇都与此相得益彰。
让我们留住民族文化的记忆,重拾远逝的饮食文明,来欣赏两位名人的美酒、美食、美文吧。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作者岑参(715—770),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
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酒泉,在今甘肃。
《绝句二首》作者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2.欣赏录音或教师范读,聆听体悟,进入意境。
3.学生练习朗读。
4. 展开联想,欣赏品味美酒、美食、美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酒泉太守夜晚于高堂之中为客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并亲自舞剑、击鼓以助酒兴之招待情形。
诗歌一开始平铺直叙,无任何婉转修饰,写酒泉太守如何于高堂大屋置酒招待岑参一行。
诗歌直接从酒泉太守之豪放个性写起:“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
这种招待不可谓是不热情隆重,舞剑、击鼓均为唐代之音乐舞蹈,常规酒席招待客人,多是艺妓、家妓们表演助兴,而主人亲自下来舞剑助兴,除过说明主人热情豪放之外,对客人来说,会更添一种亲密感。
不过诗人作诗,虽修饰不婉转,但其情感却能随着音乐舞蹈之转换而起伏不定:初入席,有太守舞剑,满座情绪定是高昂;接着“胡茄一曲断人肠”,随着音乐,满座情绪又由高涨转入低沉,“座上相看泪如雨”,酒席间胡茄曲让满座之人泪流如雨,其伤心之情,或出于故乡之思念、或出于西域之苍凉、或兼而有之;再来音乐,转为“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又开始舒缓之音乐节奏……酒席不能光有音乐、有舞蹈,关键还要有当地传统风味之“硬菜”和好酒:“浑炙犂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八年级语文优质教案春酒课例报告
八年级语文优质教案春酒课例报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酒神》,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春酒”。
内容包括对春酒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及酿制过程的了解,以及对课文中精彩句段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春酒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春酒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及酿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春酒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春酒的相关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对春酒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春酒2. 内容:春酒的历史渊源春酒的文化意义春酒的酿制过程课文精彩句段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春酒的历史渊源及文化意义。
(2)分析课文中的一个精彩句段,阐述其表达效果。
2. 答案:(1)略。
(2)示例:课文中的“春酒绿于蓝”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春酒色泽的独特之处,突显了春酒的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春酒文化的了解较为深入,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教案新人教版
第19课《春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作者借家乡的民俗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3、品析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1、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教师应进行筛选;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和点拨.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品析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传神的语言及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家乡的民俗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1、查找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搜集思乡的著名诗文。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酒的诗词,谁能说出几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大家思考一下,古人为什么在诗词中写酒呢?对,为了抒情。
今天我们探究一下,台湾作家琦君借笔下的春酒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感情呢?好,请我们班的xx为大家写上这节课的题目及作者.我们一起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1、品味细节描写之妙。
2、感受故乡春酒之美。
3、理解作者抒情之法。
三、活动过程(一)我行我秀,展示课前自学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家课前进行了自学,可谓是硕果累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提前写到纸片上,上课投影:1、简介作者琦君情况.作者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
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瓯海瞿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下载:杏花村访酒【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2.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3.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 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2.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习,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作者笔下汾酒酒香。
2.头脑风暴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酒品牌——杏花村,醉倒了无数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梁衡走进杏花村去“访酒”。
二、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三、初读课文理思路第1段(1-2)开篇点出杏花村的独特之处。
(1)写可游之处有两类,但山西杏花村却很独特,让人简直难以归类,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索。
(2)说明山西杏花村的魅力源自汾酒。
第2段(3-6)写作者在杏花村的参观活动。
(3)在喝酒的过程中品味山西汾酒的独特魅力。
(4)详细介绍汾酒的制作过程,是为“看酒”。
(5)以赞美的口气为说明这酒之纯的原因。
(6)写在招待所里小憩时的所见所感。
第3段(7)再次强化,说明“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
四、再读课文品酒香1.请找出介绍汾酒色、香、味的句子。
提示: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2.作者介绍汾酒的色、香、味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提示:介绍色时运用比喻,并与竹叶青比较,把酒的清新纯净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让人如见其行。
介绍香味也运用了比喻手法,绝妙的比喻把酒的香味刻画的淋漓尽致,仿佛连我们读者都能感受的到了。
介绍味时,突出品酒的过程,从“试酌”到“唇初沾”到“口将咽”,把原本短暂品酒时刻,拉伸为一个经典的享受过程,蒙太奇手法在这里的运用恰到好处。
另外通过侧面描写,把游客沉浸酒味之中久久不能出来,陶醉之意有飘飘欲仙之感,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3.请找出概括汾酒特点的句子,说说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提示:“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
”概括出酒的特点。
“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装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
”运用类比和通感手法,把汾酒和其他名酒作比较,并且把味觉的浓、烈和纯、真,转化为视觉的“艳丽少妇,浓装重抹”和“窈窕淑女,淡梳轻妆”。
让人在品酒过程中产生一种幻觉,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
4.这样的美酒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提示:酒的制作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步:首先是原料粉碎,压入大瓮,深埋土中。
目的是让高梁等原料充分发酵。
然后是大甑中蒸,蒸出清泉,流入筒中。
最后汇入“酒海”,进行“熟化”,等待出厂。
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
5.汾酒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制作不出来?提示: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
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却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
五、三读课文斗酒会分成四组,分别围绕“再说汾酒”、“酒与文人”、“饮酒习俗”、“名酒典故”这四个主题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感受酒文化的魅力。
六、总结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记述了作者到访我国著名的汾酒的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的经历与感悟。
人们为喝酒、看酒而来,然而,喝过清香的汾酒,看过后神秘的制作过程后,人们更是深深沉醉于这汾酒所凝聚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中。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附:板书杏花村访酒梁衡总分总(1-2)独特之处(3-6)参观活动再次强化品酒看酒制酒酒文化补充资料:杏花村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故得名。
杏花村是中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汾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
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
当然,1400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
《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文书中说:"吾饮汾清二杯。
劝汝于邺酌两杯"。
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
1975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
宋《北山酒经》记载。
"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
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
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自1916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
杏花村汾酒饮后回味悠长,酒力强劲而无刺激性,使人心悦神怡。
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与造酒的水纯、工艺巧分不开的。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
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
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
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
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
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932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
中国许多名酒如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
汾酒产地杏花村已发现有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出土器物可以判断当时就有酿酒的活动。
汾阳当地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酿酒作坊、古井、石碑、牌匾、老街等遗迹,传统技艺的传承链也还在延续,这种历史的承接性,已成为保护汾酒传统酿制技艺的坚实基础。
汾酒酒系在发展中逐渐扩大,以汾酒为母酒产生了老白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酒。
现在杏花村地区的酒厂还有"分杏"、"杏花"等。
但在目前,汾酒的大工业生产给手工作坊式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汾阳还存在着水源紧张、大气污染、高粱等原料短缺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汾酒的正常生产和汾酒酿造技艺的顺利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杏花村遗址与世界酒的起源1962年,李仰松在《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我国酿酒的起源,可能与农业同时或稍晚些时候就出现了。
”可惜由于没有相应的文物来佐证,李氏的观点在史学界和酿酒界一直没有得到公认。
遥遥洒史,源在何处?仍然是个谜。
时隔20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山西晋中考古队对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系统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杏花村遗址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镇东堡村东北方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根据获得的层次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
(详见《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
)其巾第一、二阶段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盖、碗、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其外形整体成流线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颈、腹侧有双耳、腹部饰线纹。
根据酿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
”)“实际上,这种小口尖底瓮的分布很广,晋西南地区和陕西、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有的有双耳,有的无双耳。
”(同上)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的出土,终于揭开了中国酒史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宣告:中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
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酒器之一,是中华酒文化的瑰宝,为探讨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标本,也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钥匙。
杏花村人工谷物酒的出现,是人类酿酒史上继人工果酒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能够深刻认识自然、能动改造自然的光辉成果。
人工谷物酿酒的酿造从原料、器具到技术,都脱离了自然酒和猿酒的落后状态,而全部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
由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因此,酒作为物质文化产生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也随之产生;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酒文化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