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4五味 教案

合集下载

五味教案

五味教案
广东人特别喜欢吃甜食。
贵州人喜欢吃带有强烈生鱼腥味的鱼腥草。
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江苏高邮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
酸菜白肉火锅
辽宁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北京
酸 笋
福建、广西
酸 饭
延庆

炒蟮糊
无锡
夹沙肉
四川
芋头扣肉
广西
番薯糖水
广东

苣荬菜
北方
则尔根
贵州

牛肉粉
越南
涮涮辣
云南佧佤族
麻辣烫
四川

咸鱼
浙东
讨论
总结
课外阅读
完成作业
三思生活滋味有生活
布置预习
课堂讲解
解题
范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提问
师生共同交流
提问
提问
教师归纳
提问
归纳
归纳
讲读
引导
归纳
引导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总结、扩展
布置作业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
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朗读
思考交流
学生回答
讨论思考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5块足矣。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5春卷 教案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5春卷 教案

免费下载:春卷【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主旨。

2.品味春卷,学做春卷。

3. 学习品味舒婷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春卷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主旨。

2.品味春卷,学做春卷。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舒婷散文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春卷的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受作者的春卷情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饮食文化很发达,就是同一种食物由于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比如春卷。

说起春卷,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浙江一带每逢春节常做,做客时也能时常吃到,并未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也不怎么好吃,可偏偏有一位女诗人却对它情有独钟,还专门为它立传写了一篇名为《春卷》的文章呢?莫非这春卷也算是世上稀罕之物、人间美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舒婷去细细品味一下厦门春卷那独特的味道吧!二、作者简介: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曾用名龚舒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当代诗人,福建厦门人。

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厦门灯泡厂工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

福建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

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三、字词检查: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1.虔诚..(qián chéng):恭敬而有诚意。

2.熙熙..(xīxī):热闹的样子。

3.芜荽..(yán·suī):别名香菜。

4.煸.(biān):一种烹调方法,将食物放入热锅中,不断地翻炒。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五味教学设计是一种通过口味体验来提高学生对于食物的认知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不同的食物口味,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味觉刺激,培养他们的味觉开发和品味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五味教学设计的示例:教学目标:1. 了解五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鲜。

2. 学会运用五味搭配,制作简单的美食。

3. 提高学生对食物的关注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不同味道的食物材料:例如,糖、盐、柠檬、苦瓜、鲜味食材(例如鸡肉或虾)等。

2. 适当的厨具和烹饪工具。

3.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用于味觉和食物相关的知识介绍。

4. 手绘或准备好的五味图表或海报。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五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鲜,让他们观察和感受这些味道。

2. 展示一些包含不同味道的食物,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味道,并让他们品尝这些食物进行验证。

知识讲解:1. 对每种味觉进行详细介绍,例如甜食对身体的正面影响、咸食对健康的影响、酸食的特点、苦食的功效等。

2. 通过视频、图片和实例的形式,介绍每种味觉所代表的食物和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味道。

2. 给每个小组提供相关的食材,并要求他们设计一道以该味道为主题的小食品,鼓励他们创新和发挥想象力。

3. 学生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参与制作和品尝食物,感受各种味觉刺激。

总结和展示:1. 学生对于每种味觉的感受和学习心得进行小组分享。

2. 将学生制作的小食品整理展示,让学生互相品尝,并交流自己的味觉感受和对食物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味觉的组合,如何产生更好的味道和平衡。

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食物的理解和创新程度,进行评估。

2. 学生互相评价其他小组制作的食品,给出建议和意见。

延伸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对五味及食物的理解,设计一份个人特色的饮食计划。

2. 组织学生参观餐厅或市场,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不同味觉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口味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五种基本味觉。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4五味 教案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4五味 教案

五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3.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五味”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品味“五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在我们国人看来,吃饭就是上帝,吃实在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所以吃文化中国最发达。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

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

在中国民间,素有“五味”之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一起去感受一下国人的口味百态吧!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五味》教案复习课程

《五味》教案复习课程

活动三:评点 课文片段,说 说语言特色。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后检测 单阅读理解第
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 关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 色。
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 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 臭豆腐差远了。 干酪——cheese,翻译成“气死”,气死美国人 的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足见作者 的风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 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 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 起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朗读、评点 回答预设:第一,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写 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比如对五味的爱好,山 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这 些我们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 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五味》教案
课题名称
五味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教学目标
江苏、湖南

北京
酸饭
产地 雁北 辽宁 北京 福建、广西
延庆
味 酸
菜名 炒鳝糊 夹沙肉
产地 无锡 四川
味道 甜
芋头扣肉 番薯糖水
菜名 苣荬菜
则尔根
菜名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名 咸菜
咸鱼
菜名 臭豆腐
广西 广东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目标:一、了解各地的饮食、民俗二、品味作者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生教学难点:品味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民饱则天下太平,民饥则天下动荡。

我们老祖宗深明这个道理,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吃”有关,大家能举几例吗?[同学自由发言]吃,在中国俨然已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

身为中国人我们总得了解一点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爱吃的老先生,走南闯北去品品各种味道。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内容:一识饮食、民俗二品食物滋味三思生活滋味二、研读课文(一)一识饮食、民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地的饮食、民俗1.解题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知道文章写了哪几种味道?[出示表格,边讲便填“味道”栏。

]追问:明明写了六种味道,题目为什么叫五味呢?明确:“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2.整体感知:了解饮食、产地、民俗(1)了解饮食、产地写到每种味道的时候,作者都列举了各地典型的饮食,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填好了吗?下面请同学来讲一讲。

[出示表格“饮食”“产地”栏。

抽查一位同学讲“酸味”,其他几种味道若没问题就不一一讲。

](2)谈谈民俗:同学们,作者带领我们走南闯北品尝各地饮食之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有什么地方的什么民风习俗给你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呢?[出示表格“民俗“部分]同学自由发言(二)二品食物滋味逛了一圈该坐下来细细品品味道了。

各种味道中,同学们觉得哪种味道写得最有意思或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臭味写得最有意思,也最有特点,所以重点品臭味。

]1.读课文,谈感受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能盖过其他味道,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同学们的呢?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讲,老师总结如下:有趣有味有生活(气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引导,重点体会作者如话家常却又妙趣横生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生活乐趣: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导人的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实在令人捧腹。

《五味》教学课件

《五味》教学课件
认识。
模拟法
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角 色扮演或操作流程,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项目法
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培养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式教学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培养合作精 神。
课堂演讲
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课堂演讲,增强口头表 达能力。
学习共同体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问题,互相帮助提 高。
五味的科学
讲解五味在生理学、心理 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科学 依据。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解、板书、多 媒体等手段,系统地传授 知识。
问答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回答,增加互动性。
案例法
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 理解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
实验法
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实际操作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建议与展望
建议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使学生全面了解五味理论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中医养生 、食疗等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 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体验
学生认为《五味》课程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 教师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建议与意见
部分学生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和小组讨论的 时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师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五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 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评估 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知识点并能够应 用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

汪曾祺五味教案

汪曾祺五味教案

汪曾祺五味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五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及其代表作《五味》的背景和主题。

2. 掌握汪曾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五味》一书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笔记本。

4. 教师准备的问题和讨论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汪曾祺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汪曾祺的背景和他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他的作品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将《五味》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阅读。

2.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并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文学鉴赏:1. 分析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他对细节的描写、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五味》中的一些经典段落,并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段落的理解和感受。

创造思维:1. 分组让学生模仿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短篇小说或故事,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情节。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和创作。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细节,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学展览或文学讲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作业。

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改进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味俱全教案

五味俱全教案

五味俱全教案教案标题:五味俱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五味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五味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五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五味的偏好和合理搭配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五味的概念和分类:a. 了解五味的定义和来源。

b. 掌握五味的分类:酸、甜、苦、辣、咸。

2. 五味的特点和作用:a. 酸味:收敛、收斂、酸涩、调节食欲。

b. 甜味:滋养、缓解、增加食欲。

c. 苦味:清热、凉血、消炎、解毒。

d. 辣味:温热、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

e. 咸味:软坚散结、滋阴润燥、调节体液。

3. 学习五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a. 观察五味食物的外观特点。

b. 品尝五味食物,辨别其味道和特点。

c. 进行五味食物的配对练习。

4. 五味的合理搭配:a. 学习五味的相克和相生关系。

b. 探讨不同五味的搭配原则。

c. 进行五味食物的搭配实践。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五味的概念和分类,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五味的了解和体验。

步骤二:知识讲解1. 介绍五味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图片、实物等进行直观展示。

2. 分别讲解酸、甜、苦、辣、咸味的特点和常见食物代表。

步骤三:感知和辨别能力培养1. 分发五味食物样品,让学生观察外观特点。

2. 学生品尝五味食物,辨别其味道和特点,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3. 学生进行五味食物的配对练习,根据味道和特点进行搭配。

步骤四:合理搭配实践1. 讲解五味的相克和相生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五味的搭配原则。

2. 学生自由选择五味食物进行搭配实践,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搭配经验和感受。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 总结五味的特点、作用和合理搭配原则。

2. 拓展学生对五味的应用,如在烹饪、饮食调理等方面的运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感知和辨别五味食物时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和配对练习。

2. 学生进行搭配实践时的表现和分享。

3. 学生对五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五味食物样品、图片、实物等。

五味课文教案

五味课文教案

五味课文教案教案标题:五味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味课文,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五味的名称和特点。

2. 理解五味对人体的作用。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五味的图片或实物。

2. 五味相关的课文或文章。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平时吃过的食物,询问他们对食物味道的认知和感受。

2. 出示五味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每种味道的名称和特点。

讲解:1. 分别介绍五味的名称和特点,如甜、酸、苦、辣、咸。

2. 通过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种味道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

阅读理解:1. 分发五味相关的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默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随机抽查学生,让他们口头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让他们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编写一篇关于五味的短文或小故事。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五味的名称和特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及时解答并澄清。

3. 激发学生对五味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尝试不同的味道。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有关五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食物,体验不同味道的变化和组合。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或作业本,评估他们对五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和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味说课稿

五味说课稿

《五味》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五味》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烹饪文学作品欣赏》一书,是为了适应烹饪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编写的。

本文是第三单元“文人餐桌——人生百味”的第四篇文章,作者是汪曾祺。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出自文化名人之手,但是由于本书在我校只是作为欣赏课和选修课来上的,所以只选取了一些通熟易懂的篇目进行教学。

本单元前两课是朱自清的《吃的》和王力的《劝菜》,前者是以伦敦为主写英国的饮食文化,后者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劝菜”这一习惯进行了反思,都没有涉及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本文在本单元作为中国“吃”、“味”文化的代表就显得比较重要。

另外,从风格上讲,前两篇文章,一个比较忧伤,一个偏于严肃。

本文的文风轻松、幽默,于平实之中蕴含了对祖国饮食文化的热爱,更能够打动学生。

根据本书的编撰目的以及本单元选文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制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知。

2、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搜集整理运用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以及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汪氏语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2012级的西餐2班学生,该班学生人数不多,实到人数为21人,有利于小班教学,方便展开讨论。

这些学生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对中国的烹调特色有了一定的认知,给学好本文奠定了专业基础。

另外,学生也上了一学期的基础语文和演讲口才课程,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学习能力。

但是因为是西餐专业,所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高,也没有考虑过武汉本土饮食文化的特征,因此,教师将本课的重点定在: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知。

由于当下的学生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字,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品味本文所呈现的汪曾祺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味教案

五味教案
范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提问生师同共交流
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朗读
(二)二品食物滋味逛了一圈该坐下来细细品品味道了。种味道写得最有意思或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最有特点,所以重点品臭味。读课文,谈感受1.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能盖过其他味道,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同学们的呢?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讲,老师总结如下:有趣有味有生活(气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引导,趣横生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生活乐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导人的最高指有趣: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有味:再来品品味道吧,如果在“臭”前面词加个程度副词来形容它,你要加什么词?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明确: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这里有个词很有意思,干酪——美国人的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足见作者的风趣。像这样风趣的语言,文章中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举一例吗?“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呢?广例子:
归纳引导
结总文本作写特点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
讨论
,其中辛酸委屈唯有自知。作家”,六十岁才重返文坛汪老的人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正因为这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关怀,所以,我们读汪老的文章,还得更深入些,就如这篇文章,看似在谈饮食滋味,可我们却能处处读出生活滋味。提问:同学们从哪些段落读出了饮食背后的生活滋味、人生态度呢?请同学自由发言。投影展示语段:)北京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1她有一次要回乡八十几了。60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正定乡下人,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既写了食物的滋味,也写了生活的滋味:清贫的生活之中温暖的人情味。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2()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贩沿街叫卖)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3(臭豆腐就贴饼子,”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装,很不方便,一瓶1005块足矣。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饮食之中饱含生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怀。三、总结用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细细地去品味平凡生活的滋味,同学们,记录下了平民百姓的他平淡如水的语言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温暖,他对生活的热爱就日常生活,同时也记录下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在他对五味的态度上。六种味道中有他喜欢的,如辣味、臭味;也有他不怎么喜欢的,比如甜味、苦味,但不管喜欢不喜欢,他都是

《五味》教学课件-(版)

《五味》教学课件-(版)

《五味》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五味》一文的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和感悟人生。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文章主题及意义3.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法4.重点词语解析5.文章赏析6.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五味,引发学生对五味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五味》一文的作者鲁迅,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文章主题及意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对五味的描述,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

4.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递进等,以及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重点词语解析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6.文章赏析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7.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心中的五味》为题,写一篇作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章背景、作者、主题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4.学生作文的质量,包括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语言表达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悟人生。

注:本教学课件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文章赏析”。

文章赏析是文学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五味》教学课件

《五味》教学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传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五味的 定义与分类、历史与文化背景、与健 康的关系以及实践应用。每个部分均 包含相应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划用时4周,每周2次课,每 次课2小时。具体上课时间将根据学校 教学安排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春季
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助阳气的 升发,如韭菜、香菜等;忌食 酸涩收敛之品。
长夏
宜食健脾祛湿之品以应对湿邪 侵袭,如山药、扁豆等;忌食 生冷寒凉之品。
冬季
宜食温补助阳之品以抵御寒冷 ,如羊肉、桂圆等;忌食生冷 寒凉之品。
05
经典案例分析与实操练习
经典菜肴制作过程展示
01
02
03
麻婆豆腐制作
展示选料、切配、烹调等 步骤,强调麻、辣、鲜、 香、酥、嫩、烫、整八字 箴言。
五味在烹饪中的应用
调味原则与方法
调味原则
根据食材本身的特点和烹饪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味品和调味 方法,以达到增香、去腥、提鲜、和味的目的。
调味方法
包括腌制、焯水、过油、烹汁等多种方法,根据食材和菜品 的需要灵活运用。
菜肴口味搭配技巧
单一味搭配
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如清炖、 清蒸等烹饪方法,以保留食材的
《五味》教学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五味基础知识 • 五味在烹饪中的应用 • 五味与健康养生关系 • 经典案例分析与实操练习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五味》内容概述
五味的定义与分类
五味与健康关系
介绍五味(酸、甜、苦、辣、咸)的 基本概念及其在饮食文化中的分类。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

《五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五味》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味》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理解《五味》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诗歌朗诵录像或音频。

2.《五味》的课文,备有多份。

3.相应的课堂教学设备。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2.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或朗读《五味》,让学生跟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3.诗歌分析(30分钟):4.诗歌表演(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五味》的理解,准备并表演一段诗歌朗诵。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在表演中加入一些动作或情感的表达。

然后,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和讨论不同表演的特点和亮点。

5.延伸拓展(15分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主题、情感等要素,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作。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和表演过程进行反思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欣赏和表达诗歌需要细致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

四、教学评估:1.课堂观察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思考能力来评估他们是否理解了《五味》的主题和情感。

2.诗歌表演评估:教师和同学们可以通过给予建议和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诗歌表演和创造力。

3.课后反思评估:学生提交自己对本堂课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回复来了解学生的反思水平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在感受诗歌美感的同时,深入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诗歌表演和延伸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课后反思和评估,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学习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五味教案

五味教案
再跟下文比较阅读
著名的水乡绍兴,几乎家家爱吃“臭苋菜梗”。绍兴人选用大拇指粗的主梗,洗净切成20—25厘米长短,先让它发霉长毛,再放进臭卤坛中浸泡两三天,吸足臭味后捞出洗净加盐隔水蒸熟,吃的时候,可别直接放在大牙间咀嚼,应用门牙挤出梗内的肉,这时,你会觉得,有股奇异的鲜味入得齿间,那是一种让人回味悠长的强烈鲜味,清咸爽口的滋味,使人食欲为之一振。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5块足矣。
(2)谈谈民俗:同学们,作者带领我们走南闯北品尝各地饮食之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有什么地方的什么民风习俗给你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呢?[出示表格“民俗“部分]
同学
民俗

酸菜
雁北
山西人特别喜欢吃酸,嫁女要先看对方家有多少酸菜缸。
延庆人喜欢在夏天把好好的饭焐酸了吃。
[出示表格,边讲便填“味道”栏。]
追问:明明写了六种味道,题目为什么叫五味呢?
明确:“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2.整体感知:了解饮食、产地、民俗
(1)了解饮食、产地
写到每种味道的时候,作者都列举了各地典型的饮食,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填好了吗?下面请同学来讲一讲。[出示表格“饮食”“产地”栏。抽查一位同学讲“酸味”,其他几种味道若没问题就不一一讲。]

《五味》简案

《五味》简案
《五味》课堂教学简案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12学前护理营销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设计者
杜绪明
所属学校
林甸县职教中心
教学目标:
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五、多味杂陈
1.合作学习: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菜名有近四十种,请用圈点的方法找出这些菜名,并与同学合作,按照菜名、味道、产地三个方面列出一个表格。
2提问:汪曾祺的人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关怀,所以,我们读汪老的文章,还得更深入些,就如这篇文章,看似在谈饮食滋味,可我们却能处处读出生活滋味,那么作者是怎样在课文中表现生活气息的呢?
4.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民饱则天下太平,民饥则天下动荡。我们老祖宗深明这个道理,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的所有传由发言]
七、总结
八、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味道”作为一个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300左右。希望也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
九、板书
五味
汪曾祺
酸、甜、苦、辣、咸、臭——生活
美食——人生态度

第19课《五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

第19课《五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

语文精品
喝个白糖水。 2.为什么汪老笔 下的“臭味”能 写得盖过其它味 道,请举例说 明。 分析:既写了食物的滋味, 也写了生活的滋味;既有温 情,也有生活的无奈和辛 酸。 ②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 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 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 盐水下酒。 活动三: 评点课文 片段,说 说语言特 色。 四、课堂 检测 分析: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 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 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 乐,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 2. 有趣 息 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 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导人 提问:引导学生 自主选择相关段 完成课后 检测单阅 读理解第 一题 落,朗读并评点 语言特色。 的最高指示,实在令人捧 腹。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 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腐,却 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 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 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 “气死”(干酪),洋人多 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 评讲练习 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 了。 干酪——cheese,翻译成 有味 有生活气


道 苦
则尔根


产 越南 云南 四川


道 辣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 咸菜

产 浙江 浙江


道 咸
咸鱼





道 臭
臭豆腐 苋菜秸子 臭豆腐乳
湖南长沙 江苏、湖南 北京
语文精品
第六部分(23-29)介绍臭 味。 文章主题:作者借助人们熟 三、研读 段落,深 入文本 活动一: 研究文章 的取材 1.作者明明写了 六种味道,为什 么取名叫五味? 活动二: 如何体现 饮食文化 之美 2.作者写每种味 道,用了哪些材 料,试举例说 明。 1.作者写的五味 不仅是饮食中的 五味,更是人生 中的五味,举例 说明作者是怎样 在平淡的叙述镇 南关表现生活气 息的? 自读、讨论、明确: 回答预设: 1.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 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 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 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前称 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 知的酸、甜、苦、辣、咸、 臭等六味,饶有兴趣地介绍 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为 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 的民俗画卷,揭示了我国丰 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饱含生 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 怀。 写作特色:1.取材于生活中 的琐细小事,写得有滋有 味,妙趣横生。2.语言朴实 平淡,幽默、雅致而含蓄。 3.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讨论明确: 1.“五”是个虚数,在这里 指多种味道。“五味”是个 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文化韵 味。 2.六种味道的取材见附表 提炼:菜肴、小吃、风俗、 人和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下载:五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3.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五味”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品味“五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在我们国人看来,吃饭就是上帝,吃实在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所以吃文化中国最发达。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

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

在中国民间,素有“五味”之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一起去感受一下国人的口味百态吧!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三、字词检查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1.汆.(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开水里稍微一煮。

2. 焐.(wù):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或湿的东西使暖和、变干3. 趋之若骛.(wù):趋,奔赴,归附。

鹜,鸭。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常含贬义。

4. 蕹.(wèn g):菜又名竹叶菜、通菜、空心菜、藤菜。

5. 苣荬..(qǔmǎi):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用。

6.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7.涮.(shuàn):涮是一种烹饪方式,把要吃的东西加工成极易烫熟的形状。

比如,肉切成极薄的片儿,且称之为涮料。

补充:①摇动着冲刷,略微洗洗:~瓶子。

②把肉片等放在滚水里烫一下就取出来蘸作料吃:~羊肉。

~锅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后发言。

(1)谈收获谈感受。

(2)质疑问难。

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供全班讨论,交流。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本文条理非常清楚,一目了然。

全文共有32个自然段,按“酸甜苦辣咸臭”的顺序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吃“酸”的情况,虽然偏爱吃的东西不一样,但都透着浓浓的酸味。

(山西人爱吃醋和酸菜,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爱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傣族人爱吃酸笋炖鸡,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偏爱吃“甜”的情况,各地方大同小异。

(爱吃甜食的地方和人还真不少。

)第三部分(第12-17自然段),主要写“苦”。

第四部分(第18-20自然段),主要写“辣”。

第五部分(第21-22自然段),主要写“咸”。

第六部分(第23-31自然段),主要写“臭”。

第七部分(第32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五、熟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并由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二)分小组问题探究。

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成4组,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思考答案并进行汇总,然后全班交流。

1.文章明明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种味道,可作者为什么取名为“五味”?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本文题为“五味”,但实际上文章中却写了“六味”。

本文的“五味”,应该理解为食物的各种味道,绝非限指五种,此“五”是“多、杂”的意思(类似成语“三番五次”)。

按作者理解,“五味”,泛指各种味道。

2.在写“酸甜苦辣咸臭”六味时,作者有没有平均用力?他是如何注意详略处理的?参考:没有。

从全文来看,作者在“酸”、“甜”、“苦”、“辣”、“咸”、“臭”这六味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进行了恰当的修剪,注意了详略处理。

详写“酸”、“辣”、“臭”,略写了“甜”、“苦”、“咸”。

六、课堂小结汪曾祺的《五味》,虽东拉西扯,但杂而不乱,繁而有序,其中“酸、甜、苦、辣、咸、臭”六个叙事节段,彼此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但在文本的序列中以“酸”打头来展开,显然是就便地借用了“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这也可算是“(自然)过程式”的一种变种罢。

而最后以五味之外的“臭”来结尾,则和“臭”在“美味”中的特殊地位相关,较之前“五味”,“臭”更具独特性及生动性,这样,全篇的序列又呈现出“递进式”的痕迹了。

“拼贴”的结构方式,已经完全摆脱自然时空的参照而纯粹以心理逻辑和情感逻辑来组织叙事。

这篇文章虽为随笔,讲饮食文化中的酸、甜、苦、辣、咸、臭。

但写得有条不紊、顺序井然,形散神聚。

虽写饮食文化却不吊书袋。

又句句有所本,句句无虚言,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重视写“我”。

风格上举重若轻,谈笔风生,功力深厚,语言简朴老到。

七、作业布置1.整理抄写重点字词及其注音解释,文学常识。

2.完成课后练习,做书上,下节课交流。

3.利用网络查阅汪曾祺的相关资料,并谈谈自己对汪曾祺语言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旧课重温1.听写重点字词。

2.提问上节课重要内容。

二、交流探讨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现场点评、鼓励。

教师补充自己收集到的资料:1.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

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

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

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选自《凡人小事真境界》)2.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刘爱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