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教育制度,包括学龄划分、学段划分、教育阶段划分等内容。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考点进行梳理:
一、古代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学制主要由个人手法传授,
随着儒家学说的兴起,出现了以私塾为主的学制。
二、封建社会学制
1.科举制度的建立: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央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士、进士考试成为封建社会的学制模式。
三、近现代学制
1.中西学制的互动: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开始传入
中国,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借鉴西方的学制模式。
2.我国第一个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协理学校法,规
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龄划分和学制。
4.1990年学制:国务院发布《全国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义务教育应实行“6+3+3制”,并逐步推行实施。
四、当前学制方向
1.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学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破解“升学至上”和“功利主义”等问题。
2.学科课程: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和学科融合。
3.高考:减轻学生的过度应试负担,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实现素质和能力综合评价。
以上是对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点梳理的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数限制,不同考试要求的考点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的主要特点: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d.高等教育改革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c.改革办学体制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
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学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从早期的传统教育到现代化的学制,每一次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近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
当时,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章程》,这是我国现代学制的雏形。
该章程规定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划分,并明确了学制年限和课程设置。
20世纪初,我国的学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制年限较短,教育质量不高,学科设置不合理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学制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推行“三线建设”和“知识革命”,旨在培养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学制年限延长到9年制,并推行了全日制的初中和高中教育。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需求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进一步推行了学制的改革。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9+3”学制,即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普通高中教育。
1999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学制,实行了“6+3+3”学制,即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
这一改革使我国的学制更加完善,符合了国际通行的学制模式,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仍在不断进行中。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需求,我国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国的现代学校制度
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变革。
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1.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癸卯学制(1904年):主要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2.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分级分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需求。
2. 学科体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各类专业学科。
3. 教育自主权: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等。
4. 绩效管理:我国现代学校制度注重绩效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校务公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保障教育公平。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
一、背景与历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源于清末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变革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兴起,封建教育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校的措施,开启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1. 壬寅学制(1902年):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
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
2. 癸卯学制(1904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开始正式确立。
3.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这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学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年限为18年,分3段4级。
该学制为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壬戌学制(1922年):即六三三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5.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独立性:现代学校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过度干预,有利于学校自主办学。
2. 全面性:现代学校制度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3. 公平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保障所有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劳动人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4. 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
5. 科学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人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我国学制沿革
我国学制沿革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学制沿革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一)壬寅学制(1902年):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该学制注重国民教育和实业教育,同时保留了科举制度的痕迹。
(二)癸卯学制(1904-1912年):这个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该学制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同时重视读经,封建性明显。
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这个学制设置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并首次承认女子有受教育权。
(四)壬戌学制(1922年):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它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因此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
壬戌学制是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除了上述提到的学制沿革,中国学制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五)义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即小学6年,初中3年。
这个制度为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
(六)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等教育也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七)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八)远程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远程教育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到校学习的人来说。
(九)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
【教育学】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教育学】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来源:明尚教育我国当前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纵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然而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一、旧中国学制(一)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是1902年由政府颁布,也叫《钦定学堂章程》。
虽然颁布这一步学制,但是最后并未实施。
壬寅学制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现代学制,它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二)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1903年由清政府颁布,1904年实施,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主要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且规定了男女不可同校,轻视女子的教育。
癸卯学制有一大特点就是修业年限长达21年,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例: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一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
解析:A项,壬寅学制是第一次颁布但并未实施的一部学制。
本题考查的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区别。
(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1913年,由蔡元培主持颁布的。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编订的。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除去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
(四)壬戌学制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的,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规定了小学读六年,初中读三年,高中三年,所以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是沿用时间最长的的学制。
壬戌学制还可以称为“1922学制”。
例:在我国历史上,规定男女不可同校,且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一、引言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制度到现在的现代教育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清朝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清朝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办学校和私塾组成。
官办学校包括国子监、府学和州学等,是培养朝廷官员的重要场所。
私塾则是民间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提供基础教育和文化传承。
三、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西方的冲击,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898年,戊戌变法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然而,由于改革的推行不彻底,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显著。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
1951年,我国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基础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则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推行了三六三制的学制,即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制。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的学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六、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全面教育体系。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中常考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居多,主要以单选的形式考查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及地位的识记,要求考生做到一一对应。
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注重实业教育: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部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三、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设补习克、专修科、讲习所。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颁布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民国政府特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地位:近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学制。
五、《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1951年颁布政府:政务院地位: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间:1993年颁布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特点: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以上是我国学制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关于前四个学制还有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识记:人(壬)颁布,鬼(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美长戌(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演变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未与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残余。
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如果6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
图4—6 癸卯学制系统图(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图4—7 壬戌学制系统图(1922年公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与,给各个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1949年中华人民国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国的新学制。
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前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我国学制沿革
我国学制沿革
(原创版)
目录
1.我国学制的起源和发展
2.我国学制的变革
3.我国现行学制的特点
正文
我国学制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我国的学制主要包括私塾、书院等形式,这些教育机构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培养儒家学者。
随着近代化的推进,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了现代学制体系。
1905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此后,我国学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包括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等。
我国学制的变革:
在 20 世纪初,我国学制体系逐渐与西方接轨,采用了六三三制(即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
195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1980 年代,我国学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体系。
我国现行学制的特点:
我国现行学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二是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三是高等教育实行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四是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我国学制的沿革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从引进西方制度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我国学制沿革
我国学制沿革
摘要: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1.古代学制
2.近现代学制改革
3.当代学制的发展
二、古代学制
1.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汉代的教育制度
三、近现代学制改革
1.清末的学堂教育
2.民初的学制改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
四、当代学制的发展
1.义务教育的普及
2.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正文:
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源远流长,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不断发展与改革。
在古代,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培养贵族子弟。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竞争,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
汉代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同时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近现代,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学堂教育逐渐取代传统私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民初,学制改革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倡导新学,废除科举,实行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1951年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当前建设服务的方向。
当代,我国学制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等多种类型。
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数量快速增长,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记忆口诀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记忆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关于“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记忆口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一壬寅,学制新,钦定学堂初推行。
就像幼苗刚出土,虽有想法根基松。
重读经,轻实用,制度不全难成功。
二癸卯,仿日本,教育规范初形成。
修业年限有规定,男女教育始分程。
中体西用为指导,封建色彩仍很浓。
2. 一壬子,癸丑兴,资产阶级学制呈。
废除读经倡平等,男女同校风气生。
二壬戌,学制成,美国蓝本影响深。
六三三制较稳定,一直沿用到如今。
课程标准多改进,教育发展向前奔。
3. 一壬寅学制始启蒙,钦定方案初试行。
理念先进缺实践,匆匆而过如流星。
二癸卯学制步渐稳,仿日体系框架成。
中学为体西为用,封建残余仍留存。
三壬子癸丑学制新,民主观念渐扎根。
男女同校开新风,现代教育始萌春。
4. 一壬寅学制初亮相,想法虽好未推广。
就像风筝断了线,飘在空中难远航。
二癸卯学制较周详,学习日本有模样。
修业年限安排好,只是思想不够强。
三壬子癸丑新主张,男女同校放光芒。
民主思想在成长,教育改革在路上。
5. 一壬寅学制刚探头,匆匆而来匆匆走。
好比昙花一现间,美好愿景未成就。
二癸卯学制学东邻,框架搭起有遵循。
内容仍存旧观念,突破还需再创新。
三壬子癸丑向前奔,男女平等进校门。
教育民主初显现,开启未来希望门。
6. 一壬寅学制梦初萌,理念大胆未践行。
好似空中楼阁美,难以落地不实用。
二癸卯学制学日本,框架完整条理清。
但留封建旧痕迹,改革还得继续拼。
三壬子癸丑观念新,男女同校气象新。
教育发展不停步,未来之路更光明。
7. 一壬寅学制启新篇,可惜匆匆未实现。
如同起跑刚发力,就被喊停留遗憾。
二癸卯学制步更坚,借鉴他国框架全。
虽有不足待改进,总算向前迈了点。
三壬子癸丑大转变,男女同校平等现。
教育改革不停歇,希望之花渐开绽。
8. 一壬寅学制想法佳,可惜实施困难大。
就像小船刚启航,遇到风浪就翻啦。
二癸卯学制较细化,参照日本框架搭。
传统观念仍牵绊,进步之中有偏差。
中国现代学制
中国现代学制中国现代学制是中国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历程。
中国现代学制是指20世纪初以来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和调整。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逐步让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
中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思考如何将其引入中国。
此后,中国历经了数次教育制度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下面是中国现代学制的重要历程: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革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倡导自由思想和文化独立,呼吁彻底革新中国传统教育,创立民主和科学的现代教育。
于是,创建了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学校,如“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使中国的学制向世界接轨。
2.解放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新政府改革教育体制,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推广“五年制初中”、彻底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等,让更多人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破坏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和摧残。
大学被关闭,教学停滞不前,中小学教育遭到长达十年的破坏。
4.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变革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体制继续得到改革和完善。
推行12年制义务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使得中国教育逐渐走向世界前列。
中国现代学制的四大层次现代学制是由各级教育机构按照不同类型、层次组成的,最高的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最低的是幼儿园,每个层次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如下:1.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中国现代学制最低的一级教育,为3-6岁儿童提供游戏和学习的场所。
幼儿园的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美术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习惯,发展其智力和创造性。
2.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中国现代学制的第一层次,为6-12岁儿童提供小学课程。
小学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教育:早期中国并没有完善的学制,教育主要通过家
庭和私塾进行。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皇族贵族子弟和士人子弟提供的。
2.封建学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以儒学为主导,由官府设
立的官学、私塾和书院组成。
这些教育机构的目标是培养士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3.近代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
体系,学制开始发生变革。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实行的学制主要有两种:四年制的小学、五年制的初级中学、九年制的高级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4.教育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长期
的教育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制,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5.高中教育拓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高中阶段教
育的重视和拓展。
1996年,中国推行了"3+3"教育制度,即九年义务教育后分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三个轨道。
6.学制统一和深化改革:2006年,中国开始实施学制统一
和深化改革。
这一改革将初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高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或四年,实行统一的学制规
划。
7.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建立
了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推进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
续教育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学制的具体规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的学制发展是一个持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和教育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迁,学制会继续进行调整与完善。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中常考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居多,主要以单选的形式考查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及地位的识记,要求考生做到一一对应。
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注重实业教育: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部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三、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设补习克、专修科、讲习所。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颁布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民国政府特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地位:近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学制。
五、《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1951年颁布政府:政务院地位: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间:1993年颁布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特点: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以上是我国学制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关于前四个学制还有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识记:人(壬)颁布,鬼(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美长戌(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
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它包括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d.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专门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成人设置的教育机构,它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e.师教育体系。
师教育体系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专职人员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幼儿师、中等师、师专科学校、师学院和师大学,以及综合大学里专门培养师资的系与专业。
按照教育程度划分,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a.学前教育(幼儿园),主要由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3-6、7岁的幼儿。
b.初等教育,即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入学。
学制为5-6年。
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
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术学校2-3年。
属于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的修业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d.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级形式的业余大学。
高等学校的招收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是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是4-5年,业余学校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硕士研究生修业2-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15.教育目的a.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目的的功能:规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b.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斯、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
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学(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在目的论(4)外在目的论(5)教育准备生活说(6)教育适应生活说(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c.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人的需要d.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6.教育方针a.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b.教育方针的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
从以上定义可看出,教育方针的制定者都是国家或政党,它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c.教育方针的特性: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d.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1)新中国成立时期:1952 年 3 月18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1957 年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195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
”(2)文革后及至现阶段的总结: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
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作了一次比较具体的论述。
1983年9月,给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a.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