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行政沿革
历史上黄山区(原太平县)行政归属

历史上黄山区(原太平县)行政归属青弋江与新安江均发源于安徽南部的黄山。
新安江流向西南。
青弋江蜿蜒向北,在芜湖地区汇入长江。
以黄山光明顶、平天矼为界,南面属于新安江主要发源地;北面主要为青弋江发源地。
古代行政划分也正是基于这条地理线。
四百年钱,徐霞客准确描述并记录了这条地理线:“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从更大一点的范围看,以东西走向的黄山山脉、九龙峰山脉,和牯牛降山脉(其实都是黄山山脉)为界,将长江文化与徽派文化作了地理意义上的区分。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李白两游黄山的时间分别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和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皆在天宝六年之后。
李白游黄山有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有序》。
唐释岛云约在841至846年还俗后多次游黄山,其中《望黄山诸峰》云:“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说明自唐始,黄山已有36大峰命名。
2、唐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志》,对黄山和北黟山各有表述:“太平县”条目中:“黄山,在(太平)县西南四十里。
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
太平县原县治为仙源,黄山离仙源距离与文中所述相近。
“歙县”条目下:“北黝(黟)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
宣、歙二州分界处。
”3、北黟山则黟山,大多史书载“唐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也有史料记载是“黄山改北黟山”,笔者赞同“黟山改黄山”之说。
但黄山命名之谜不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故不赘述。
这个二百六十八里的距离远远超出了其他史料上黄山(景区)和歙县之间距离的表述,如果按二百六十八里,则太平县几乎被歙县囊括,而《太平御览》所述是两者距离为“一百六十里”,嘉靖《徽州府志》载是“一百二十八里”。
可见,《元和志》所述“二百六十八里”有误。
【相关阅读】黄山市历史沿革来源:2011年《黄山年鉴》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
屯溪家乡研究报告

屯溪家乡研究报告屯溪家乡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本报告旨在对屯溪家乡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一、地理位置屯溪家乡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区东南方向,东临日本海。
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安徽、浙江两省的重要通道。
屯溪家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二、历史沿革屯溪家乡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期。
在历史上,屯溪家乡曾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是古代黄山山脉的出发点之一。
在明清两代,屯溪家乡成为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节点。
三、经济发展屯溪家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茶叶、柿子等农作物为主要农业收入来源。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屯溪家乡的经济逐渐多元化,旅游收入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特色屯溪家乡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
屯溪家乡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南方园林式样为主,善于利用山水和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
屯溪家乡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剪纸、刺绣等,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
五、旅游资源屯溪家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其中,黄山是屯溪家乡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
屯溪古街也是屯溪家乡的旅游亮点,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上是对屯溪家乡进行的研究报告摘要,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屯溪家乡的特点和魅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屯溪概况

屯溪概况屯溪,简称“昱”。
是我国著名风景胜地黄山所在黄山市的市府所在地。
屯溪区位于安徽省南部。
地处白际——天目山、黄山之间的休屯盆地,扼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
东北、东南分别与徽州区、歙县毗邻,其余均与休宁县接壤。
全区土地总面积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人,全区辖屯光、黎阳、阳湖、奕棋、新潭五个镇和昱东、昱中、昱西、老街四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变迁屯溪名源于水名,“屯”字据《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
《禹贡》划中国为九州,屯溪一地,属扬州之南境。
秦汉时,皆为歙之西地,屯溪起源于三国。
古时,徽州一带多处荒蛮,这里居住着一群山民,又称山越,较有名的首领,东有(今歙县)金奇,北有(今黟县)陈仆,而驻安勒山(今屯溪华山)有毛甘。
各有山民一至二万户,结族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种渔牧生活。
他们割据称雄,不纳王租,并抗孙吴政权,使吴军不敢入。
为此,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前来讨伐,曾屯兵于此。
贺齐王平定山越,班师回朝,受到孙权出宫迎接、设宴庆贺,遂下令将贺齐在此屯兵之处,“屯兵于溪,故曰屯溪”,遂命名屯溪。
山民平定之后,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县治今黎阳镇)、休阳四县,连同原有的歙、黟共六县为新都郡,命贺齐为新都太守,这是徽州立郡之始。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犁阳县(后改为黎阳),属新都郡,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新都郡改新安郡,新安江由此得名。
至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 62年),黎阳县两度并人海宁(今休宁县海宁)县。
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撤黎阳县,并入海宁县(今休宁),此后一直为休宁县属地。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定名休宁后,黎阳属休宁县的一个乡.屯溪即是黎阳乡的一个都(古时村庄别名)。
屯溪又称休宁县黎阳东乡十六都。
明末清初屯溪设镇,至1949年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1949年5月设屯溪市人民政府,属徽州专区,后几经变更,屯溪或升为省辖市,或降为地辖市、休宁县辖镇。
屯溪老街调研报告

20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老街的魅力倾倒了影视界,至今已有百余部影视作品是在 老街拍摄,业内人士称之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21
Back to Contents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商品像我们倾诉着历史的变迁。
28
chapter3
屯溪老街交通布局及整体规划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街道两旁店家鳞 次栉比,多为双层砖 木结构,清一色的徽 派建筑风格,透溢出 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 。 屯溪老街是伴随 着徽商的发展而兴起 的。早在上世纪二三 十年代,已有“沪杭 大商埠之风”,盛极 一时。
18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Back to Contents
chapter1
概 述
保护: 20世纪80年代初,在委托清华大学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黄山市人民政 府制定并颁布了《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老街专门管理机构, 实施各种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屯溪老街实施依法保护,旅游、经营、生活等管理井然 有序。1997年,屯溪老街成为建设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管理综合试点单位。①设立 屯溪老街保护管理委员会,对老街的日常管理、社区建设和资产经营。②重新修编《屯 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明确保护目标、整治措施,还扩大了街区保护的范围。③ 修订《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以 及保护对象的范围、分类和保护要求;规范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和各项管理程序与 要求。④开展一系列整治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老街3条横街和18条巷道的改造 工程,改造地下综合管线、石板路面、排污管道、垃圾转运站和旅游公厕,增设了路灯 和环境小品等。对老街东西入口、老大桥及滨江驳岸等重点地段进行整治和改造。⑤强 化消防安全,增设消防栓。 屯溪老街1986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5年国家建设部城市 规划司将屯溪老街作为全国惟一的历史文化区的保护规划、管理综合试点,2008年9月被 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9
从人文角度介绍屯溪

从人文角度介绍屯溪屯溪,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地方。
从人文角度来介绍屯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历史沿革、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和当地特色。
一、历史沿革屯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屯溪最早是属于吴国的地方,随后又成为黄山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
在宋代,它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艺术家前来定居。
经历了明代、清代的政治和经济的昌盛,屯溪逐渐成为安徽地区的文化中心。
二、文化遗产屯溪以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屯溪老街,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商业街区,建筑风格多样,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民国时期的洋楼,展示了屯溪丰富的历史文化。
另外,位于屯溪的屯溪博物馆也是游客必去的地方,它展示了屯溪地区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三、风景名胜屯溪以其美丽的自然风景而著名。
黄山景区是安徽省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黄山的奇特的山石、秀丽的山水、美丽的云海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此外,屯溪还有其他许多景点,如屯溪老街附近的梓潼湖和梅渚口景区,这些地方都是屯溪风景的亮点。
四、民俗风情屯溪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屯溪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微山湖木偶戏的起源地之一。
这种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术而闻名。
此外,屯溪还有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元宵节的花灯展览和舞龙舞狮的表演等,这些都是屯溪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当地特色屯溪还有许多独特的特色,如屯溪茶、屯溪斗鸡、屯溪缫丝等。
屯溪茶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全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溪斗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
屯溪缫丝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以其精细的工艺和高质量的产品而闻名。
总的来说,从人文角度介绍屯溪,可以看到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的风景名胜,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当地特色。
无论是游客还是学者,都可以在屯溪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和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
屯溪区现状

屯溪区现状1. 地形、地貌与地质本区是在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作用下形成的,处于黄山余脉与白际山脉之间,属于扬子江地层。
黄山市境内崇山峻岭,岗峦起伏,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市。
全市土地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四大类型。
区内以山地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居次。
山系之间错落排列着大小河谷和盆地,盆地内丘陵广布。
中心城区四面环山,属丘陵地貌,渐江和率水在市区西部汇成新安江穿城而过,沿江两岸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地面标高在127-132米之间。
本区岩土层种类比较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上覆河流冲积物,下伏中生代白垩系下统徽州组河湖相沉积韵律层。
本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历史上尚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区划,未来100年内,本区地震烈度在6度以下,属不设防地区。
2、气候与气象黄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春秋季短(各2个月),冬夏季长(各4个月),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春季时有低温和连续阴雨,夏季降水量集中易发生洪涝,秋季降水量偏少易干旱,冬季时有强寒流,冬雪几乎年年有。
本区灾害性的天气主要是洪涝和秋旱。
平均无霜期235天。
年平均气压,最低气压(夏季)Kpa,最高气压(冬季)Kpa。
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1.3米/秒。
①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0℃~41.5℃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10~-13.5℃之间。
最高气温出现在七、八月,最低气温出现在一、二月。
②日照:黄山南坡多年平均年日照1930小时,北坡为1750小时。
日照时数为七月份最多,二月份最少。
③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日为145~159天,。
年最大降水量2460mm,年最小降水量14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mm,日最大降雨量320mm。
最大积雪厚度32.5cm。
④蒸发: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850~950mm之间,灌溉期(4~10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75~80%,正当中、晚稻需水季节,往往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易致干旱。
安徽省会的变迁

安徽省会变迁史1667年江南省苏、皖分治1667-1760年(共93年)安徽省会:南京1760-1853年(共93年)安徽省会:安庆1853-1861年(共8年)安徽省会:庐州府(合肥)(太平天国时期)1861-1937年(约76年)安徽省会:安庆1938-1945年(约8年)抗战期间,安徽省会曾迁往六安县(六安)、立煌县(金寨)、金家寨(梅山水库一带)等地,同时汪伪政权设立蚌埠为安徽省会1945-1949年(约4年)安徽省会:合肥1949-1952年(约3年)安徽设皖北行署(合肥)、皖南行署(芜湖)1952-至今(约60年)安徽省会:合肥(南北行署合并)安徽自1667年正式建省以来,至少有8个城市成为省会或者临时省会,这其中的变迁恰恰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时局的变化。
从安徽省会的变化可见时代变迁的脉络。
“安徽省”的由来在中国的众多省份中,“安徽省”只能算是个年轻的省份。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
“江南省”设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这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经济带动文教,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而状元,多出在苏州府和徽州府。
1667年,安徽省正式建立,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
后来简称“皖”,因安庆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水。
古皖山清水秀。
“皖”又作“脘”,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皖彼牵牛”句,其义“美好貌”。
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8月30日,这应该是安徽省的“生日”。
最初“省会”在南京要追问建立安徽省后的“省会”在哪,只能说是在南京。
所以,建省后的安徽学子参加乡试,都是去南京赴考。
安徽省行政区划变革

安徽省行政区划变革1952年8月7日,皖南、皖北2行署区合设安徽省,驻合肥市。
1952年1、撤池州专区,铜陵、贵池、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隶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芜湖2县分别划归芜湖专区。
2、巢湖、宣城2专区合设芜湖专区,肥东、肥西2县分别划归滁县专区和六安专区。
3、撤安庆市中心区。
4、撤合肥市城郊区,设东邻区和西邻区。
5、宣城专区的宁国县划归徽州专区。
6、安庆市集贤区、大观区和枞阳区分别更名城中区、城西区和城东区。
7、芜湖市第一、二、三、四分别更名环城区、长街区、新芜区和河南区。
1953年1、设淮南市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和八公山4区。
2、界首撤市设县,由阜阳专区管辖。
3、撤宿城市。
4、徽州专区的屯溪市划归省直辖。
1954年合肥市东、西2郊区合设郊区。
1955年1、淮南市九龙岗区改设郊区;安庆市城中区改设郊区;撤芜湖市河南区。
2、省直辖的屯溪市划归徽州专区。
3、湖东县更名枞阳县;安庆市城东、城区两区分别更名东市区和西市区。
1956年1、撤徽州专区,辖县划归芜湖专区。
2、宿县和滁县2专区合设蚌埠专区。
3、撤安庆市郊区。
4、设铜关山、马鞍山2地级市。
5、徽州专区的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6、地级安庆市降格,划归安庆专区。
7、蚌埠市小蚌埠区更名郊区。
1958年1、撤铜陵县。
2、蚌埠专区的肥东县、芜湖专区的巢县和六安专区的肥西县划归合肥市。
3、芜湖专区的六安县划归六安专区。
4、铜关山市更名铜陵市。
5、省直辖的铜陵市划归安庆专区。
1959年1、撤淮南市郊区。
2、撤芜湖等20县,设萧砀、滁全、和含、郞广、怀望、首太、东至、庆丰8县。
3、设地级濉溪市。
4、县级安庆市升格,由安庆专区代管,5、炳辉县更名天长县;合肥市车站区更名南市区。
1960年1、复设铜陵县,由安庆专区管辖,设铜陵市铜关山区。
2、合肥市郊区更名蜀山区;安庆市东、西2市区分别更名迎江区、大观区。
1961年1、芜湖市设马塘、四褐山和裕溪口3区,环城、长街2区合设镜湖区。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

!>智能规划94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NO.152020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石中钰(黄山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院,安徽黄山245000)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形式到风格,从结构到布局,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随时都在发生改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突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特点,有效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针对空间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现阶段城市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主城区;形态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1背景概述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西南边界紧邻着江西景德镇、婺源县,东南依靠浙江临安市、开化县等地,东北则与宣城相连,西北部与池州接壤。
黄山市成立于1987年,辖区内三区分别是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四县分别是黟县、歙县、祁门县和休宁县,总面积9807km2。
市政府驻地为屯溪区,毗邻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2主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在黄山市的三个城区中,黄山区与屯溪区、徽州区两区只有在行政上的联系,而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未实现一体化。
休宁、歙县与屯溪区、徽州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联系上较为紧密,共同形成了以屯溪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
该城镇群是黄山城镇体系的核心,市域发展的主体空间。
黄山市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对于屯西县的发展目标极为明确,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地带进行布局;属于皖南地区的交通重要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产品加工基地。
徽州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和物资集散地;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休宁是区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歙县是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
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简介

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简介黄山市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北依风景奇绝的黄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832米,宽5~8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
屯溪老街历史悠久。
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
所以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
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外出的徽商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
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老街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茶号林立,街道从八家栈不断延伸,形成老街的规模。
如今步入老街,依然宛如到了宋明朝代。
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
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
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的巷弄,纵横交错,构成鱼骨架状,交通十分方便。
老街的店铺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但是内有天井采光。
整个建筑体现了典型宋明徽派的民居风格与特征,所以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屯溪老街起于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徽州物资集散中心。
老街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
建筑高仅两三层,多为木穿榫式结构,石础、砖砌、马头墙、小青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华丽高洁。
安徽屯溪简介和历史

安徽屯溪简介和历史一说到安徽屯溪,嘿,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就像一位老熟人,总能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述着那些过往的岁月和如今的繁华。
屯溪,坐落在黄山市的中心,就像是这方土地上的心脏,跳动着的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和信息的脉搏。
你往那儿一站,四周山水环绕,率水和横江在城西手拉手,汇成了新安江,那江水悠悠地穿过城中心,美得就像一幅画儿似的。
东边挨着歙县和徽州区,西边、北边、南边则是休宁县的好邻居,整个地界儿加起来有249平方公里,人口也有个十多万,热闹得很!说起屯溪的历史,那可真得好好聊聊。
你知道吗?这名字还是三国时候吴国大将贺齐给起的,那时候他带着兵在这儿驻扎,一来二去,这地儿就叫“屯溪”了。
说起来,这地儿的历史可是悠久得很,西周那会儿就有人在这儿生活,那时候的先民们可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宝贝,咱们现在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呢!屯溪啊,还是“徽商”和“徽学”的发源地,那文化底蕴,深得嘞!程朱理学的大腕儿们,像朱熹、程大位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在这儿长大的。
还有新安画派、新安医派,那都是响当当的,徽墨、徽漆、徽菜,更是名扬四海,让人一提到就流口水。
到了清末,屯溪更是不得了,成了徽商的重镇,那热闹劲儿,简直可以跟上海比一比,人称“小上海”。
抗战那会儿,屯溪也是个人头攒动的地方,商贾云集,难民也往这儿跑,一时间人口暴增,城市那叫一个繁华。
解放后,屯溪也是经历了不少变化,从市变成区,但不管怎么变,它都是黄山市那个不可或缺的中心城区。
现在的屯溪,交通那叫一个便利,黄山机场就在附近,飞哪儿都方便;火车、公路也是四通八达,去哪儿都不费劲。
说到屯溪,不得不提的就是那条老街了。
这条老街啊,可是个有年头的地方,始建于宋代,全长800多米,街道两旁都是徽派建筑,一家接一家的店铺,卖啥的都有,笔墨纸砚、古玩字画、手工艺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在这条街上,你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
屯溪啊,还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黄山行政区划当代史,黄山原为太平县,绩溪县遗憾分离

黄山行政区划当代史,黄山原为太平县,绩溪县遗憾分离黄山市的地级行政建制源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置的歙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歙州后陆续改为新安郡、徽州、徽州路、徽州府、徽州专区、徽州地区,延续至今成黄山市。
1949年1949年置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徽州专区辖屯溪市及歙县、旌德、绩溪、休宁、黟县、祁门等县,专员公署驻屯溪市。
屯溪市为1949年5月由休宁县析置,其时废时存,时为县级时为省辖。
此时太平县不属于徽州专区,而是属于池州专区。
行政区划如上图。
1954年1952年太平、石埭、宁国三县划入徽州专区;同年,徽州专区改属安徽省,此时的徽州专区辖一市九县。
1953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此时这一带的行政区划如上图。
1960年1956年撤销徽州专区,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撤销旌德、石埭、黟县等县,此时今黄山市境内存在一市四县。
到1960年年底,行政区划如上图。
1976年1961年恢复徽州专区,1971年改置为徽州地区。
徽州地区辖歙县、旌德、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太平、宁国等县,行政公署驻休宁县屯溪镇(此时屯溪市不存在)。
1974年太平县划归池州地区。
1975年复设屯溪市,为县级市。
到1976年年底,行政区划如上图。
1984年1980年太平、石台二县划入徽州专区,同时宁国县划归宣城地区。
1983年撤销太平县,设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建市之始。
这个黄山市由安徽省直辖,行政区划如上图。
这个黄山市(太平县)的行政区划变更颇为频繁。
太平县唐朝行政建制,在民国之前一直属于今宣城市的前身(宣州、宁国府)管辖。
建国后先后归属过池州、徽州、芜湖等地管辖。
到1983年,成安徽省黄山市。
1999年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设地级黄山市。
原黄山市和屯溪市改为黄山区和屯溪区,新设徽州区。
同时旌德、绩溪、石台等县划归宣城地区和池州地区,逐渐成今境。
对于黄山市的行政区划变更,不得不提到'徽州改名事件'。
1983年设省辖黄山市,但因为种种因素(大家都明白)徽州地区方面并不乐意。
关于中心城区(屯溪)历史文化的再认识

(二 )东 汉 三 国 时期 ( 公元2 2 —
年 ): ( 1)著 名 数 学 家程 大位 (公 元 1 5 3 3 —1 6 0 6年 ), 出 生 于 率 口 乡 前
2 2 0年 ): 吴 主 孙 权 派 武 威 中 郎 将 贺
新 安 江 上 游 ,渐 江 、 横 江 、 率 水 交 汇
处 ,四 街 五 镇 依 江 而布 。 总 面 积 2 8 0 多平方公里 ( 含 “ 市 经 开 区 ” )… 。 这 一 区 域 史 上 从 南 朝 陈 天 嘉 三 年 (公 无 5 6 2年 )至 建 国前 , 一直 为休 宁 县
市 不 可 忘 却 的记 忆 。
(一 )远 古 时 期 ( 公 元 前 十 世 纪
犁 阳县 (后 改 黎 阳 县 ),属 新 都 郡 (同 时 新 建 的 还 有 休 阳 县 )。 时 新 都 郡 辖 歙 、黟 、黎 阳 、休 阳 及 始 新 ( 今淳安 ) 、
统 宗 》全 面 评 述 了 我 国 传 统 珠 算 的 规
则 ,确 立 了 算盘 的 用 法 ,完善 了 口诀 ,
收 集 整 理 了 当时 流 传 的 5 95道 难。 直 至 南 朝 陈 天
嘉 三 年 (公 元 5 6 2年 )撤 黎 阳 县 并 入
解 法 ,堪 称 我 国 十 六 — — 十 七 世 纪 数 学领 域 集 大成 著 作 。明 末 即译 成 日文 ,
的时 间达 2 0 0余 年 。 这 是 1 8 0 0多 年 前 ,在 古徽 州较 早设 立 的 邑治 之一 。
(三 )晋 、 唐 、 宋 时 期 (公 元
前后 ) :1 9 5 9年 3月 在 城 西 横 江 南 岸 , 奕 棋 龙 井 村 南 1公 里 处 , 发 掘 的 两 座
行政区域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285个地级市【华 北】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 北】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华 东】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中 南】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西 南】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西 北】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港澳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北 京 市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房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密云县 延庆县天 津 市和平区 河东区 河西区 南开区 河北区 红桥区 塘沽区 汉沽区 大港区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北辰区 武清区 宝坻区 宁河县 静海县 蓟 县河北省石家庄市 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井陉矿区 裕华区 辛集市 藁城市 晋州市 新乐市 鹿泉市 井陉县 栾城县 行唐县 灵寿县 高邑县 深泽县 赞皇县 无极县 平山县 元氏县 赵 县唐 山 市 路北区 路南区 古冶区 开平区 丰南区 丰润区 遵化市 迁安市 滦 县 滦南县 乐亭县 迁西县 玉秦皇岛市 海港区 山海关区 北戴河区 昌黎县 抚宁县 卢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邯 郸 市 丛台区 邯山区 复兴区 峰峰矿区 武安市 邯郸县 临漳县 成安县 大名县 涉 县 磁 县 肥乡县 邱 县 鸡泽县 广平县 馆陶县 魏 县 曲周县邢 台 市 桥东区 桥西区 南宫市 沙河市 邢台县 临城县 内丘县 柏乡县 隆尧县 任 县 南和县 宁晋县 巨 广宗县 平乡县 威 县 清河县 临西县保 定 市 新市区 北市区 南市区 涿州市 定州市 安国市 高碑店市 满城县 清苑县 涞水县 阜平县 徐水县 高阳县 容城县 涞源县 望都县 安新县 易 县 曲阳县 蠡 县 顺平县 博野县 雄 县张家口市 桥西区 桥东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 宣化县 张北县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蔚 县 阳原县 怀安县 涿鹿县 赤城县 崇礼县承 德 市 双桥区 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 兴隆县 平泉县 滦平县 隆化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沧 州 市 运河区 新华区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沧 县 青 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 献 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廊 坊 市 安次区 广阳区 霸州市 三河市 固安县 永清县 香河县 大城县 文安县 大厂回族自治县衡 水 市 桃城区 冀州市 深州市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 县 阜城县山西省太原市 小店区 迎泽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晋源区 清徐县 阳曲县 娄烦县 古交市大同市 城 区 矿 区 南郊区 新荣区 阳高县 天镇县 广灵县 灵丘县 浑源县 左云县 大同县 阳泉市 城区 矿区 郊区 平定县 盂县长治市 城区 郊区 长治县 襄垣县 屯留县 平顺县 黎城县 壶关县 长子县 武乡县 沁 县 沁源县 潞城市晋城市 城区 沁水县 阳城县 陵川县 泽州县 高平市 朔州市 朔城区 平鲁区 山阴县 应 县 右玉县 怀仁县晋中市 榆次区 榆社县 左权县 和顺县 昔阳县 寿阳县 太谷县 祁 县 平遥县 灵石县 介休市 运城市 盐湖区 临猗县 万荣县 闻喜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 县 垣曲县 夏 县 平陆县 芮城县 永济市 河津忻州市 忻府区 定襄县 五台县 代 县 繁峙县 宁武县 静乐县 神池县 五寨县 岢岚县 河曲县 保德县 偏临汾市 尧都区 曲沃县 翼城县 襄汾县 洪洞县 古 县 安泽县 浮山县 吉 县 乡宁县 大宁县 隰 县 永和吕梁市 离石区 文水县 交城县 兴 县 临 县 柳林县 石楼县 岚 县 方山县 中阳县 交口县 孝义市 汾阳内 蒙 古 自 治 区呼和浩特市 回民区 新城区 玉泉区 赛罕区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 和林格尔县 武川县包 头 市 昆都仑区 东河区 青山区 石拐区 白云矿区 九原区 土默特右旗 固阳县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 海 市 海勃湾区 海南区 乌达区赤 峰 市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县 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喀喇沁通 辽 市 科尔沁区 霍林郭勒市 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 开鲁县 库伦旗 奈曼旗 扎鲁特旗鄂尔多斯市 东胜区 达拉特旗 准格尔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杭锦旗 乌审旗 伊金霍洛旗呼伦贝尔市 海拉尔 满洲里 牙克石 扎兰屯 额尔古纳 根河 阿荣旗 鄂伦春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 陈巴尔虎旗 新巴尔虎巴彦淖尔市 临河区 五原县 磴口县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乌兰察布市 集宁区 丰镇市 卓资县 化德县 商都县 兴和县 凉城县 察哈尔右翼前旗 察哈尔右翼中旗 察哈尔右兴 安 盟 乌兰浩特市 阿尔山市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 扎赉特旗 突泉县锡林郭勒盟 二连浩特 锡林浩特 阿巴嘎旗 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太仆寺旗 镶黄旗 正镶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辽宁省辽宁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辽宁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辽宁省概况沈阳市: 沈河区 和平区 大东区 皇姑区 铁西区 苏家屯区 东陵区 沈北新区 于洪区 新民市 辽中县 康平县 法库大连市: 西岗区 中山区 沙河口区 甘井子区 旅顺口区 金州区 瓦房店市 普兰店市 庄河市 长海县鞍山市: 铁东区 铁西区 立山区 千山区 海城市 台安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抚顺市: 顺城区 新抚区 东洲区 望花区 抚顺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 清原满族自治县本溪市: 平山区 溪湖区 明山区 南芬区 本溪满族自治县 桓仁满族自治县丹东市: 振兴区 元宝区 振安区 东港市 凤城市 宽甸满族自治县锦州市: 太和区 古塔区 凌河区 凌海市 北镇市 黑山县 义县营口市: 站前区 西市区 鲅鱼圈区 老边区 盖州市 大石桥市阜新市: 海州区 新邱区 太平区 清河门区 细河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彰武县辽阳市: 白塔区 文圣区 宏伟区 弓长岭区 太子河区 灯塔市 辽阳县盘锦市: 兴隆台区 双台子区 大洼县 盘山县铁岭市: 银州区 清河区 调兵山市 开原市 铁岭县 西丰县 昌图县朝阳市: 双塔区 龙城区 北票市 凌源市 朝阳县 建平县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龙港区 连山区 南票区 兴城市 绥中县 建昌县吉 林 省吉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吉林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吉林省概况长春市 朝阳区 南关区 宽城区 二道区 绿园区 双阳区 德惠市 九台市 榆树市 农安县吉林市 船营区 昌邑区 龙潭区 丰满区 蛟河市 桦甸市 舒兰市 磐石市 永吉县四平市 铁西区 铁东区 公主岭市 双辽市 梨树县 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 龙山区 西安区 东丰县 东辽县通化市 东昌区 二道江区 梅河口市 集安市 通化县 辉南县 柳河县白山市 八道江区 江源区 临江市 抚松县 靖宇县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松原市 宁江区 长岭县 乾安县 扶余县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城市 洮北区 洮南市 大安市 镇赉县 通榆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吉市 图们市 敦化市 珲春市 龙井市 和龙市 汪清县 安图县黑 龙 江 省黑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黑龙江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黑龙江省概况哈尔滨市 松北 道里 南岗 道外 平房 香坊 呼兰 阿城 双城 尚志 五常 依兰 方正 宾县 巴彦 木兰 齐齐哈尔市 龙沙 建华 铁锋 昂昂溪 富拉尔基 碾子山 梅里斯 讷河 龙江 依安 泰来 甘南 富裕 克山 克鸡西市 鸡冠区 恒山区 滴道区 梨树区 城子河区 麻山区 虎林市 密山市 鸡东县鹤岗市 兴山区 向阳区 工农区 南山区 兴安区 东山区 萝北县 绥滨县双鸭山市 尖山区 岭东区 四方台区 宝山区 集贤县 友谊县 宝清县 饶河县大庆市 萨尔图区 龙凤区 让胡路区 红岗区 大同区 肇州县 肇源县 林甸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伊春市 伊春区 南岔 友好 西林区 翠峦区 新青区 美溪区 金山屯 五营 乌马河 汤旺河 带岭区 乌伊岭 红星区 上甘佳木斯市 前进区 向阳区 东风区 郊区 同江市 富锦市 桦南县 桦川县 汤原县 抚远县七台河市 桃山区 新兴区 茄子河区 勃利县牡丹江市 爱民区 东安区 阳明区 西安区 绥芬河市 海林市 宁安市 穆棱市 东宁县 林口县黑河市 爱辉区 北安市 五大连池市 嫩江县 逊克县 孙吴县绥化市 北林区 安达市 肇东市 海伦市 望奎县 兰西县 青冈县 庆安县 明水县 绥棱县大兴安岭地区 呼玛县 塔河县 漠河县 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 新林区 呼中区上 海 市上海概况 上海行政区划 上海沿革(1945-2005) 上海地图黄浦区 卢湾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江 苏 省江苏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江苏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江苏省概况南京市: 玄武区 白下区 秦淮区 建邺区 鼓楼区 下关区 浦口区 栖霞区 雨花台 江宁区 六合区 溧水县 高无锡市: 崇安区 南长区 北塘区 滨湖区 锡山区 惠山区 江阴市 宜兴市徐州市: 云龙区 鼓楼区 九里区 贾汪区 泉山区 新沂市 邳州市 丰 县 沛 县 铜山县 睢宁县常州市: 钟楼区 天宁区 戚墅堰 新北区 武进区 溧阳市 金坛市苏州市: 金阊区 沧浪区 平江区 虎丘区 吴中区 相城区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吴江市 太仓市南通市: 崇川区 港闸区 启东市 如皋市 通州市 海门市 海安县 如东县连云港市:新浦区 连云区 海州区 赣榆县 东海县 灌云县 灌南县淮安市: 清河区 清浦区 楚州区 淮阴区 涟水县 洪泽县 盱眙县 金湖县盐城市: 亭湖区 盐都区 东台市 大丰市 响水县 滨海县 阜宁县 射阳县 建湖县扬州市: 广陵区 邗江区 维扬区 仪征市 高邮市 江都市 宝应县镇江市: 京口区 润州区 丹徒区 丹阳市 扬中市 句容市泰州市: 海陵区 高港区 兴化市 靖江市 泰兴市 姜堰市宿迁市: 宿城区 宿豫区 沭阳县 泗阳县 泗洪县浙 江 省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浙江省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浙江省概况杭州市: 拱墅区 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西湖区 滨江区 萧山区 余杭区 建德市 富阳市 临安市 桐庐县 淳宁波市: 海曙区 江东区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温州市: 鹿城区 龙湾区 瓯海区 瑞安市 乐清市 洞头县 永嘉县 平阳县 苍南县 文成县 泰顺县嘉兴市: 南湖区 秀洲区 海宁市 平湖市 桐乡市 嘉善县 海盐县湖州市: 吴兴区 南浔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绍兴市: 越城区 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绍兴县 新昌县金华市: 婺城区 金东区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衢州市: 柯城区 衢江区 江山市 常山县 开化县 龙游县舟山市: 定海区 普陀区 岱山县 嵊泗县台州市: 椒江区 黄岩区 路桥区 温岭市 临海市 玉环县 三门县 天台县 仙居县丽水市: 莲都区 龙泉市 青田县 缙云县 遂昌县 松阳县 云和县 庆元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安徽省【导航】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 安徽省概况合肥市: 庐阳区 瑶海区 蜀山区 包河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芜湖市: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蚌埠市: 蚌山区 龙子湖 禹会区 淮上区 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淮南市: 田家庵 大通区 谢家集 八公山 潘集区 凤台县马鞍山市:雨山区 金家庄 花山区 当涂县淮北市: 相山区 杜集区 烈山区 濉溪县铜陵市: 铜官山 狮子山 郊 区 铜陵县安庆市: 迎江 大观 宜秀 桐城 怀宁 枞阳 潜山 太湖 宿松 望江 岳西黄山市: 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歙 县 休宁县 黟 县 祁门县滁州市: 琅琊区 南谯区 天长市 明光市 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阜阳市: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界首市 临泉县 太和县 阜南县 颍上县宿州市: 埇桥区 砀山县 萧 县 灵璧县 泗 县巢湖市: 居巢区 庐江县 无为县 含山县 和 县六安市: 金安区 裕安区 寿 县 霍邱县 舒城县 金寨县 霍山县亳州市: 谯城区 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池州市: 贵池区 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宣城市: 宣州区 宁国市 郎溪县 广德县 泾 县 绩溪县 旌德县福建省福州市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 闽侯县 连江县 罗源县 闽清县 永泰县 平潭县 福清市 长乐厦门市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莆田市 城厢区 涵江区 荔城区 秀屿区 仙游县三明市 梅列区 三元区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大田县 尤溪县 沙 县 将乐县 泰宁县 建宁县 永安市泉州市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漳州市 芗城区 龙文区 云霄县 漳浦县 诏安县 长泰县 东山县 南靖县 平和县 华安县 龙海市南平市 延平区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邵武市 武夷山 建瓯市 建阳市龙岩市 新罗区 长汀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连城县 漳平市宁德市 蕉城区 霞浦县 古田县 屏南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福安市 福鼎市江 西 省南昌市 东湖区 西湖区 青云谱 湾里区 青山湖 南昌县 新建县 安义县 进贤县景德镇市 珠山区 昌江区 乐平市 浮梁县萍乡市 安源区 湘东区 莲花县 芦溪县 上栗县九江市 浔阳区 庐山区 瑞昌市 九江县 武宁县 修水县 永修县 德安县 星子县 都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新余市 渝水区 分宜县鹰潭市 月湖区 贵溪市 余江县赣州市 章贡区 瑞金市 南康市 赣 县 信丰县 大余县 上犹县 崇义县 安远县 龙南县 定南县 全南县 宁 于都县 兴国县 会昌县 寻乌县 石城县吉安市 吉州区 青原区 井冈山 吉安县 吉水县 峡江县 新干县 永丰县 泰和县 遂川县 万安县 安福县 永宜春市 袁州区 丰城市 樟树市 高安市 奉新县 万载县 上高县 宜丰县 靖安县 铜鼓县抚州市 临川区 南城县 黎川县 南丰县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金溪县 资溪县 东乡县 广昌县上饶市 信州区 德兴市 上饶县 广丰县 玉山县 铅山县 横峰县 弋阳县 余干县 鄱阳县 万年县 婺源县山 东 省济南市: 历下区 市中区 槐荫区 天桥区 历城区 长清区 章丘市 平阴县 济阳县 商河县青岛市: 市南区 市北区 四方区 黄岛区 崂山区 李沧区 城阳区 胶州市 即墨市 平度市 淄博市: 张店区 淄川区 博山区 临淄区 周村区 桓台县 高青县 沂源县枣庄市: 市中区 薛城区 峄城区 台儿庄区 山亭区 滕州市东营市: 东营区 河口区 垦利县 利津县 广饶县烟台市: 芝罘区 福山区 牟平区 莱山区 龙口市 莱阳市 莱州市 蓬莱市 招远市 栖霞市 潍坊市: 潍城区 寒亭区 坊子区 奎文区 青州市 诸城市 寿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 昌邑市 威海市: 环翠区 文登市 荣成市 乳山市济宁市: 市中区 任城区 曲阜市 兖州市 邹城市 微山县 鱼台县 金乡县 嘉祥县 汶上县 泰安市: 泰山区 岱岳区 新泰市 肥城市 宁阳县 东平县日照市: 东港区 岚山区 五莲县 莒 县莱芜市: 莱城区 钢城区临沂市: 兰山区 罗庄区 河东区 沂南县 郯城县 沂水县 苍山县 费 县 平邑县 莒南县 德州市: 德城区 乐陵市 禹城市 陵 县 宁津县 庆云县 临邑县 齐河县 平原县 夏津县 聊城市: 东昌府区 临清市 阳谷县 莘 县 茌平县 东阿县 冠 县 高唐县滨州市: 滨城区 惠民县 阳信县 无棣县 沾化县 博兴县 邹平县菏泽市: 牡丹区 曹 县 单 县 成武县 巨野县 郓城县 鄄城县 定陶县 东明县河 南 省郑州市: 中原区 二七区 管城区 金水区 上街区 惠济区 巩义市 荥阳市 新密市 新郑市 登封市 中牟县开封市: 鼓楼区 龙亭区 顺河区 禹王台 金明区 杞 县 通许县 尉氏县 开封县 兰考县洛阳市: 西工区 老城区 瀍河区 涧西区 吉利区 洛龙区 偃师市 孟津县 新安县 栾川县 嵩县 汝阳县 宜阳平顶山市:新华区 卫东区 湛河区 石龙区 舞钢市 汝州市 宝丰县 叶 县 鲁山县 郏 县焦作市: 山阳区 解放区 中站区 马村区 沁阳市 孟州市 修武县 博爱县 武陟县 温 县鹤壁市: 淇滨区 山城区 鹤山区 浚 县 淇 县新乡市: 卫滨区 红旗区 凤泉区 牧野区 卫辉市 辉县市 新乡县 获嘉县 原阳县 延津县 封丘县 长垣县安阳市: 北关区 文峰区 殷都区 龙安区 林州市 安阳县 汤阴县 滑 县 内黄县濮阳市: 华龙区 清丰县 南乐县 范 县 台前县 濮阳县许昌市: 魏都区 禹州市 长葛市 许昌县 鄢陵县 襄城县漯河市: 源汇区 郾城区 召陵区 舞阳县 临颍县三门峡市:湖滨区 义马市 灵宝市 渑池县 陕 县 卢氏县南阳市: 卧龙区 宛城区 邓州市 南召县 方城县 西峡县 镇平县 内乡县 淅川县 社旗县 唐河县 新野县 桐商丘市: 梁园区 睢阳区 永城市 民权县 睢 县 宁陵县 柘城县 虞城县 夏邑县信阳市: 浉河区 平桥区 罗山县 光山县 新 县 商城县 固始县 潢川县 淮滨县 息 县周口市: 川汇区 项城市 扶沟县 西华县 商水县 沈丘县 郸城县 淮阳县 太康县 鹿邑县驻马店市:驿城区 西平县 上蔡县 平舆县 正阳县 确山县 泌阳县 汝南县 遂平县 新蔡县省直辖: 济源市湖 北 省武汉市: 江岸区 江汉区 硚口区 汉阳区 武昌区 青山区 洪山区 东西湖 汉南区 蔡甸区 江夏区 黄陂区 新黄石市: 黄石港 西塞山 下陆区 铁山区 大冶市 阳新县襄樊市: 襄城区 樊城区 襄阳区 老河口 枣阳市 宜城市 南漳县 谷城县 保康县十堰市: 茅箭区 张湾区 丹江口 郧 县 郧西县 竹山县 竹溪县 房 县荆州市: 沙市区 荆州区 石首市 洪湖市 松滋市 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宜昌市: 西陵区 伍家岗 点军区 猇亭区 夷陵区 宜都市 当阳市 枝江市 远安县 兴山县 秭归县 长阳自治县荆门市: 东宝区 掇刀区 钟祥市 京山县 沙洋县鄂州市: 鄂城区 梁子湖 华容区孝感市: 孝南区 应城市 安陆市 汉川市 孝昌县 大悟县 云梦县黄冈市: 黄州区 麻城市 武穴市 团风县 红安县 罗田县 英山县 浠水县 蕲春县 黄梅县咸宁市: 咸安区 赤壁市 嘉鱼县 通城县 崇阳县 通山县随州市: 曾都区 广水市恩施州: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咸丰县 来凤县 鹤峰县省直辖: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湖 南 省长沙市: 芙蓉区 天心区 岳麓区 开福区 雨花区 浏阳市 长沙县 望城县 宁乡县株洲市: 荷塘区 芦淞区 石峰区 天元区 醴陵市 株洲县 攸 县 茶陵县 炎陵县湘潭市: 雨湖区 岳塘区 湘乡市 韶山市 湘潭县衡阳市: 珠晖区 雁峰区 石鼓区 蒸湘区 南岳区 耒阳市 常宁市 衡阳县 衡南县 衡山县 衡东县 祁东县邵阳市: 双清区 大祥区 北塔区 武冈市 邵东县 新邵县 邵阳县 隆回县 洞口县 绥宁县 新宁县 城步自治县岳阳市: 岳阳楼 云溪区 君山区 汨罗市 临湘市 岳阳县 华容县 湘阴县 平江县常德市: 武陵区 鼎城区 津市市 安乡县 汉寿县 澧 县 临澧县 桃源县 石门县张家界市:永定区 武陵源 慈利县 桑植县益阳市: 资阳区 赫山区 沅江市 南 县 桃江县 安化县郴州市: 北湖区 苏仙区 资兴市 桂阳县 宜章县 永兴县 嘉禾县 临武县 汝城县 桂东县 安仁县永州市: 零陵区 冷水滩 祁阳县 东安县 双牌县 道 县 江永县 宁远县 蓝山县 新田县 江华自治县怀化市: 鹤城区 洪江市 沅陵县 辰溪县 溆浦县 中方县 会同县 麻阳自治县 新晃自治县 芷江自治县 靖州自娄底市: 娄星区 冷水江 涟源市 双峰县 新化县湘西州: 吉首市 泸溪县 凤凰县 花垣县 保靖县 古丈县 永顺县 龙山县广东省广州市: 越秀区 荔湾区 海珠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番禺区 花都区 南沙区 萝岗区 增城市 从化市深圳市: 福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盐田区珠海市: 香洲区 斗门区 金湾区汕头市: 金平区 龙湖区 濠江区 潮阳区 潮南区 澄海区 南澳县韶关市: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乐昌市 南雄市 始兴县 仁化县 翁源县 新丰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佛山市: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三水区 高明区江门市: 江海区 蓬江区 新会区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湛江市: 赤坎区 霞山区 坡头区 麻章区 廉江市 雷州市 吴川市 遂溪县 徐闻县茂名市: 茂南区 茂港区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电白县肇庆市: 端州区 鼎湖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广宁县 怀集县 封开县 德庆县惠州市: 惠城区 惠阳区 博罗县 惠东县 龙门县梅州市: 梅江区 兴宁市 梅 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平远县 蕉岭县汕尾市: 城 区 陆丰市 海丰县 陆河县河源市: 源城区 紫金县 龙川县 连平县 和平县 东源县阳江市: 江城区 阳春市 阳西县 阳东县清远市: 清城区 英德市 连州市 佛冈县 阳山县 清新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东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 湘桥区 潮安县 饶平县揭阳市: 榕城区 普宁市 揭东县 揭西县 惠来县云浮市: 云城区 罗定市 新兴县 郁南县 云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全自治区辖:14个地级市,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共有109个县级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八中孔楚栋)

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应对自然灾害等;
材料二:清朝雍正初年,江南海塘屡遭风潮侵袭,塘破堤废. 雍正皇帝派出钦差总督陈知和主持江南海塘重建工程。他用沙土 筑了一条土塘,再用少量石块护坡,吞没大量银两。像浙江巡抚 汪辉祖主持西江塘,耗资少,且工程坚固,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萧山县志》(1986年版第175页)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央集权的弊端。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建立(a ,b) ⑴ .起源与推广 ⑵.意义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元朝的行省制度(a ,b) ⑴ .概况 ⑵.作用
1、下表是一副部分的萧山建制沿革表。根据保存的信息 判断1279年属于什么朝代? 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清朝
742年 978年 始称萧山县,属会稽郡。 萧山属越州,设15乡,110里。
贺知章:乡关何处?绍兴人,萧山人,杭州人?
时间 萧山建制沿革(部分)
唐
元
复设永兴县,属越州。 始称萧山县,属会稽郡。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文化无界,文化人有故乡,但是真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正大文化是没有界限的,它感动所有的 儿童相见不相识, 人,它文化越大,感动的面积就越大, 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不要再继续做地域文化的文章 。 ——余秋雨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a , b)
⑴ .目的⑵.对象⑶.诸侯的权利与义务⑷.作用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建立(a ,b) ⑴ .起源与推广 ⑵.意义
1、“会稽郡· 余鞋(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 ” ——《萧山县志》(1986年版第1083页 ) 这种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 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徽州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功能复兴浅析

山 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第42卷第5期2 0 2 1 年 3 月Vol. 42 Nc. 5Mar. 2021• 31 •文章编号:1009-0525 (2021) 05-0031-03徽州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功能复兴浅析★王树清1雷秋慧1陈友志1周文军1李禨璋2毕忠松22*(•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徽州建筑研究中心,安徽黄山245041; 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 要:以屯溪老街为例,梳理了老街的变迁历史及其功能空间的利用现状,以此分析老街在保护及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功能复兴理念,从以功能空间维护为前提保护传统风貌、以街区安全为基础丰富功能业态、梳理公共空间节点等三个方面探讨屯溪老街功能复兴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复兴提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古徽州,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功能复兴中图分类号:TUg^ 文献标识码:A1 概述对于一个现今城市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拥有着浓郁的 历史文化氛围,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窗口。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是徽州文化及徽州传统建筑的缩影,亦 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和最具有南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被人们称其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老街上拥有 多处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相对单一的街区功能越来越 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⑴,如何发掘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街区活力是当前屯溪老街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功能复兴”的概念,试图通过增加公共 空间等完善老街功能的途径增强老街的吸引力,进而增强老街活力,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复兴提出有益探索。
2屯溪老街历史变迁2.2 区域概况屯溪老街坐落于黄山市市区中心,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南端,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婺源县相邻,东南与浙江 省、开化、淳安接壤,东北侧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泾县交 界,西北与池州市的青阳、石台、东至县相邻。
徽州简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
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屯溪老街的沧桑岁月(上)

屯溪老街的沧桑岁月(上)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民国时曾名中山正街,解放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屯溪老街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屯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徽州商品经济的活跃密切相关的。
屯溪,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地处“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优越位置,驿道通畅,更因新安江舟楫便捷,向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中心。
南宋时期,徽州木材多由新安江下泛至都城临安。
南宋淳熙《新安志》载:“(休宁)山出美材。
岁联为桴,下浙江。
往者多取富。
”元末明初,屯溪率口人程维宗在屯溪建造店房47间,用以招徕商贾,囤居客货商物。
这是目前可见到的追溯屯溪老街形成的最早文字记载。
程维宗,生于元至顺壬申年(1332),殁于明永乐癸已年(1413)。
据明万历元年刊本的《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记载,程维宗早有大志,潜心致志于学业,十九岁那年赴乡试未中而归,心中又愧又恨,决定进一步发愤努力,投师请教,先后拜徽州名儒郑师山(郑玉)、赵东山(赵汸)为师。
时隔不久,天下大乱,读书已无出路。
程维宗在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之余,只得转而经商,做起生意来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一经商便赚钱,而且常常是花小本钱赚大钱。
程维宗家业大兴之后,购置了休宁、歙县田产四千余亩,佃仆三百七十余家。
明弘治四年(1491),《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
由此可见,屯溪老街的形成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雄震海内,屯溪作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刺激了屯溪老街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屯溪镇海桥(俗称的老大桥)建成后,交通更为便捷,至明天启年间,屯溪即为休邑总市。
旧时镇海桥上繁荣若市,将桥东、西两片商业区联成一片。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志》中称“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就是指称桥东、西之镇区。
镇海桥横卧江上,桥下百舟竟发,桥上熙熙攘攘,加上景色秀丽的华山,形成了休宁县当时的海阳八景之一“屯浦归帆”。
屯浦归帆,反映的不仅仅是屯浦的自然特色,更重要的是“归帆”-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和商业繁华的景象,故屯溪民谚有“无船三百只”之说。
屯溪行政沿革.doc

屯溪行政沿革一概述屯溪区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新安江上游,地处黄山市境中心偏东.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39′34〃~29°47′7〃与东经118°11′15〃~118°22′4〃之间,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近10平方公里.该区东临歙县,北接徽州区,西部及南部为休宁县所包围.现是黄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全国著名的旅游地.二名称由来,市区形成名称由来屯溪区由古镇屯溪,屯溪市发展演变形成.屯溪名镇,市,区源于水.屯溪古镇历史悠久.尤其是屯溪市区南部隔率水相望,与屯溪古桥相连的黎阳镇,早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就成为黎阳县城了.今查《三国志吴志贺齐传》说,吴威武中郎将贺齐平息黝,歙等地的山越反叛后,"复表分歙为新定,始新,黎阳,休阳,并黝,歙凡六县,权遂割为新都郡,齐为太守,立府于始新(始新故治在今浙江淳安县西30公里的威平镇,现已淹入千岛湖.新定县于西晋太康元年即280年改名遂安县.始新县几经更迭,于南宋绍兴元年即1131年定名为淳安县.1958年10月,撤销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加偏将军."可见,黎阳镇早在东汉时期就是一座繁华的集镇,汉末已够作县城标准了.宋罗愿《新安志》说,东汉末年,屯溪地区还不发达,仅是个小渔村.但因地处山越诸寨冲要,为削平山越的反叛势力,贺齐屯兵水上,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唐以后形成屯溪镇后就是以屯溪这段水名为名的.屯溪的另一个说法是据字义而来,"屯"字,《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水聚会,谓之屯溪.这些水,《清史稿地理志》说是休宁县境内的率水及城南数水,"与南港,东港合流入屯溪."现在指新安江上源的率水,横江,榆村河汇流于此而称这段新安江为屯溪.清朱彝尊在《重修屯溪桥记》中说是三国"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是错误的.市区形成屯溪古镇大约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是作为休宁县沿江码头向东岸发展的.初以今屯溪古桥东岸码头兴起,故原名"八家栈".宋元后,随着徽商经济的兴起,屯溪已成为皖南山区商贸交易中心,并形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建成区.为将东西河岸连成一片,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始建屯溪古桥,使东部地区日益繁荣并定名屯溪镇.天启年间,已被誉为"一邑总市",成为皖南商贸中心,休宁县的首镇.清末,已形成屯溪街,河街,西镇街三大块布局,形成今老城区的骨架.民国18年(1929年)4月4日,东至土匪朱老五(富润)占领屯溪后,纵火几乎毁了古镇的全部精华.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国民党军政机关迁驻屯溪,使屯溪人口急遽膨胀,城市畸形发展,时称"小上海".27年4月15日,随着皖南行署成立,屯溪镇与率口,阳湖,高阳,隆新4个乡统称为"屯溪五乡镇",初步奠定今屯溪区雏形.民国38年4月30日,屯溪镇解放后,以屯溪镇老城区为基础,扩大郊区,组建屯溪市,虽几经周折,作为市先后长达30余年,并在徽州专区(地区)存在期间一直兼作驻地,成为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87年11月27日,撤销屯溪市,改为地级黄山市的屯溪区,至今不变,仍为黄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屯溪镇属休宁县.民国27年4月建屯溪五乡镇,辖1个镇(15个保)4个乡(39个保).解放后,以民国的屯溪五乡镇为基础组建屯溪市.民国38年5月13日,屯溪市正式成立,改市区为五福,柏树,长干,栗里,公园,横街,黎康,黎中,新市,河街,珠塘,西镇,屯渔,屯上,屯杭15个街;郊区仍设率口,阳湖,高阳,隆新4个乡.1952年9月10日,将率口乡所辖草市划入歙县;将高阳乡的傍霞,两源,雁塔,隆新乡的双源,徐村,奕棋,博村,阳湖乡的衮山,芳口,枧东10个行政村和孝塘,上资2个自然村划入休宁县,并对市区区划进行调整,设黎川(辖2个镇5个乡),柏树(辖2个镇4个乡)2个区.1953年4月,撤2个区,改设新安区,辖阳湖,柏树,黎阳,隆新4个镇和东闵,湖边,率口,枧忠4个乡及屯渔,屯上,屯杭3个街道合并改设的屯杭乡;市区设珠塘,西镇,栗里,五福4个街道.1954年,屯杭乡改为新安港,仍辖4个镇1个港4个乡及4个街道.1956年3月,柏树镇改为柏树街道;将商山乡傍霞村,紫阜乡衮山渠村从休宁县划入屯溪市郊区;从歙县划入横关乡下黄口村4个选区入市;重新调整郊区区划,设黎阳,隆新2个镇,率口,枧忠,阳湖3个乡.6月,改新安港为水上办事处,改属珠塘街道,市区为5个街道.1957年2月,撤销5个街道,改设大桥,车站2个街道办事处,各辖6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9月,郊区2个镇3个乡并为率口乡,后成立屯光人民公社.1959年12月13日,撤销屯溪市,改为休宁县屯溪镇.1960年6月,屯溪镇市区改为屯溪人民公社,设大桥,车站,水上3个管理区.次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改属休宁县.1961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屯溪市,郊区仍为屯光人民公社,并分为8个人民公社,市区仍为屯溪人民公社,并分为3个人民公社.1963年5月20日,撤销屯溪市,改为屯溪镇,仅辖市区范围内的大桥,车站,水上3个人民公社,改属休宁县.原属屯溪市郊区的8个公社改属休宁县,改设屯光区.1964年12月27日,将休宁县屯光区黎阳人民公社由休宁县划回屯溪镇.次年1月1日,升为县级镇,改为由徽州专区直接领导.1973年3月6日,26日,将休宁县屯光区原属屯溪市的7个人民公社划回屯溪镇,并将已划入歙县篁墩人民公社的草市大队划入屯光人民公社.1975年12月19日,恢复屯溪市,市,郊区划仍之.1978年5月,撤销市区人民公社,改设东,西市2个街道办事处,水上人民公社改为水上运输合作社,改由交通局管理;市郊仍为8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市郊8个公社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1984年1月,增设郊区公所,管辖8个乡.1986年5月,增设中市街道办事处,辖3个街道办事处,17个居民委员会;郊区8个乡,43个行政村,为县级屯溪市面积最大时期,总面积124.75平方公里.其四至,东抵屯光乡的审坑,西至大蟾川乡的瑶下,长17.35公里;北起新潭乡的东关,南到枧忠乡的鬲山茶林场,宽14.125公里.这时的市区建成区已超过7平方公里,已成为皖南地区南部山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城市.1987年11月27日,撤销屯溪市,改为省辖地级黄山市(驻屯溪)县级屯溪区,并将歙县篁墩乡,休宁县的梅林乡划入屯溪区.现辖4个街道:昱东街道、昱中街道、昱西街道、老街街道。
介绍安徽屯溪老街的导游词范文

( 安徽导游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35955介绍安徽屯溪老街的导游词范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ur guide words of Tunxi Old Street in Anhui介绍安徽屯溪老街的导游词范文5篇介绍安徽屯溪老街的导游词范文(一)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它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条河水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头发展起来的。
今天屯溪老街所在位置,开始时只是一段尺形的“八家栈”,伴随着徽商的发展,屯溪老街不断趋向综合型的商业街,清朝康熙年间,老街已发展到“镇长四里”,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俨然有“沪杭大商埠风”,其繁荣兴旺可见一斑。
老街从街东牌坊算起,向西绵亘1.5公里,路面全用浅赭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线条方正清晰,街宽度至7米,两侧店房鳞次栉比,多数为两层楼面的砖木结构,一色的徽派建筑风格。
白色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门楼窗棂、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挂灯,飘拂着的犬牙形字号旗幡,无不透溢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
因而,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老街店面一般不大,但内进较深,有一连二进或三四进的,用天井连接,采光、通气、排水都用内向构建手法,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更为老街增添了“老滋老味”。
老街有老字号店铺数十家,其中“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开设的中药店,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
饮誉世界的“祁红”、“屯绿”,多集散于屯溪;“徽墨”、“歙砚”更是琳琅满目、“徽州四雕”(砖、木、石、竹)产品及徽派国画、版画、碑帖、金石、盆景、根雕随处可见。
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上展现它那迷人的风采,堪称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长廊。
老街的魅力倾倒了全国影视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溪行政沿革一概述屯溪区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新安江上游,地处黄山市境中心偏东.行政区域介于北纬29°39′34〃~29°47′7〃与东经118°11′15〃~118°22′4〃之间,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建成区近10平方公里.该区东临歙县,北接徽州区,西部及南部为休宁县所包围.现是黄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全国著名的旅游地.二名称由来,市区形成名称由来屯溪区由古镇屯溪,屯溪市发展演变形成.屯溪名镇,市,区源于水.屯溪古镇历史悠久.尤其是屯溪市区南部隔率水相望,与屯溪古桥相连的黎阳镇,早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就成为黎阳县城了.今查《三国志吴志贺齐传》说,吴威武中郎将贺齐平息黝,歙等地的山越反叛后,"复表分歙为新定,始新,黎阳,休阳,并黝,歙凡六县,权遂割为新都郡,齐为太守,立府于始新(始新故治在今浙江淳安县西30公里的威平镇,现已淹入千岛湖.新定县于西晋太康元年即280年改名遂安县.始新县几经更迭,于南宋绍兴元年即1131年定名为淳安县.1958年10月,撤销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加偏将军."可见,黎阳镇早在东汉时期就是一座繁华的集镇,汉末已够作县城标准了.宋罗愿《新安志》说,东汉末年,屯溪地区还不发达,仅是个小渔村.但因地处山越诸寨冲要,为削平山越的反叛势力,贺齐屯兵水上,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唐以后形成屯溪镇后就是以屯溪这段水名为名的.屯溪的另一个说法是据字义而来,"屯"字,《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水聚会,谓之屯溪.这些水,《清史稿地理志》说是休宁县境内的率水及城南数水,"与南港,东港合流入屯溪."现在指新安江上源的率水,横江,榆村河汇流于此而称这段新安江为屯溪.清朱彝尊在《重修屯溪桥记》中说是三国"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是,故溪以屯名",是错误的.市区形成屯溪古镇大约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是作为休宁县沿江码头向东岸发展的.初以今屯溪古桥东岸码头兴起,故原名"八家栈".宋元后,随着徽商经济的兴起,屯溪已成为皖南山区商贸交易中心,并形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建成区.为将东西河岸连成一片,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始建屯溪古桥,使东部地区日益繁荣并定名屯溪镇.天启年间,已被誉为"一邑总市",成为皖南商贸中心,休宁县的首镇.清末,已形成屯溪街,河街,西镇街三大块布局,形成今老城区的骨架.民国18年(1929年)4月4日,东至土匪朱老五(富润)占领屯溪后,纵火几乎毁了古镇的全部精华.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国民党军政机关迁驻屯溪,使屯溪人口急遽膨胀,城市畸形发展,时称"小上海".27年4月15日,随着皖南行署成立,屯溪镇与率口,阳湖,高阳,隆新4个乡统称为"屯溪五乡镇",初步奠定今屯溪区雏形.民国38年4月30日,屯溪镇解放后,以屯溪镇老城区为基础,扩大郊区,组建屯溪市,虽几经周折,作为市先后长达30余年,并在徽州专区(地区)存在期间一直兼作驻地,成为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87年11月27日,撤销屯溪市,改为地级黄山市的屯溪区,至今不变,仍为黄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屯溪镇属休宁县.民国27年4月建屯溪五乡镇,辖1个镇(15个保)4个乡(39个保).解放后,以民国的屯溪五乡镇为基础组建屯溪市.民国38年5月13日,屯溪市正式成立,改市区为五福,柏树,长干,栗里,公园,横街,黎康,黎中,新市,河街,珠塘,西镇,屯渔,屯上,屯杭15个街;郊区仍设率口,阳湖,高阳,隆新4个乡.1952年9月10日,将率口乡所辖草市划入歙县;将高阳乡的傍霞,两源,雁塔,隆新乡的双源,徐村,奕棋,博村,阳湖乡的衮山,芳口,枧东10个行政村和孝塘,上资2个自然村划入休宁县,并对市区区划进行调整,设黎川(辖2个镇5个乡),柏树(辖2个镇4个乡)2个区.1953年4月,撤2个区,改设新安区,辖阳湖,柏树,黎阳,隆新4个镇和东闵,湖边,率口,枧忠4个乡及屯渔,屯上,屯杭3个街道合并改设的屯杭乡;市区设珠塘,西镇,栗里,五福4个街道.1954年,屯杭乡改为新安港,仍辖4个镇1个港4个乡及4个街道.1956年3月,柏树镇改为柏树街道;将商山乡傍霞村,紫阜乡衮山渠村从休宁县划入屯溪市郊区;从歙县划入横关乡下黄口村4个选区入市;重新调整郊区区划,设黎阳,隆新2个镇,率口,枧忠,阳湖3个乡.6月,改新安港为水上办事处,改属珠塘街道,市区为5个街道.1957年2月,撤销5个街道,改设大桥,车站2个街道办事处,各辖6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9月,郊区2个镇3个乡并为率口乡,后成立屯光人民公社.1959年12月13日,撤销屯溪市,改为休宁县屯溪镇.1960年6月,屯溪镇市区改为屯溪人民公社,设大桥,车站,水上3个管理区.次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改属休宁县.1961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屯溪市,郊区仍为屯光人民公社,并分为8个人民公社,市区仍为屯溪人民公社,并分为3个人民公社.1963年5月20日,撤销屯溪市,改为屯溪镇,仅辖市区范围内的大桥,车站,水上3个人民公社,改属休宁县.原属屯溪市郊区的8个公社改属休宁县,改设屯光区.1964年12月27日,将休宁县屯光区黎阳人民公社由休宁县划回屯溪镇.次年1月1日,升为县级镇,改为由徽州专区直接领导.1973年3月6日,26日,将休宁县屯光区原属屯溪市的7个人民公社划回屯溪镇,并将已划入歙县篁墩人民公社的草市大队划入屯光人民公社.1975年12月19日,恢复屯溪市,市,郊区划仍之.1978年5月,撤销市区人民公社,改设东,西市2个街道办事处,水上人民公社改为水上运输合作社,改由交通局管理;市郊仍为8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市郊8个公社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1984年1月,增设郊区公所,管辖8个乡.1986年5月,增设中市街道办事处,辖3个街道办事处,17个居民委员会;郊区8个乡,43个行政村,为县级屯溪市面积最大时期,总面积124.75平方公里.其四至,东抵屯光乡的审坑,西至大蟾川乡的瑶下,长17.35公里;北起新潭乡的东关,南到枧忠乡的鬲山茶林场,宽14.125公里.这时的市区建成区已超过7平方公里,已成为皖南地区南部山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城市.1987年11月27日,撤销屯溪市,改为省辖地级黄山市(驻屯溪)县级屯溪区,并将歙县篁墩乡,休宁县的梅林乡划入屯溪区.现辖4个街道:昱东街道、昱中街道、昱西街道、老街街道。
5个镇:屯光镇、阳湖镇、黎阳镇、新潭镇、奕棋镇。
区政府驻昱东街道。
总面积248.9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近10平方公里,是点多面的黄山市最大的建成区.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屯溪区古为三苗,荆蛮等越,吴先民活动地区.西周初年,已随着历史车轮进入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先后为越,吴,楚国占领区.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仍为楚旧贵族控制区.次年,平息江南反抗后,为加强治理,设歙县(治今歙县城徽城镇),属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屯溪地区属歙县西乡.秦统一后,仍属会稽郡歙县西乡.秦末及楚汉相争期间,改属鄣郡(治鄣县,西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又称故鄣,位今浙江安吉西北).〔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鄣郡歙县西乡(两汉不动).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灭项羽,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高祖六年正月,改属刘贾荆国(都吴,今苏州市).十二年初,荆亡.十月辛丑,改属刘吴国(都广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吴亡,鄣郡归汉.不久,改属刘非江都国(仍都广陵).元狩元年(前122年),废江都国,鄣郡归汉.二年,717废鄣郡,歙县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丹阳郡属扬州刺史部(中央派出机构).〔东汉〕仍属扬州(一级区划,治所多变,主治历阳,寿春)丹阳郡(仍治宛陵)歙县.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渡江,经营江南,为地方部族山越族歙县首领金奇,毛甘控制区.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吴威武中郎将贺齐平息山越叛乱,分歙县西乡置黎阳(治今屯溪区黎阳镇),休阳县(治今休宁县城海阳镇西1公里凤凰山森林公园内),地属黎阳县,属扬州(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新都郡(治始新,原属歙县东乡,又名叶乡,华乡,位今浙江淳安县威平镇,今已淹入千岛湖).〔三国吴国〕地属扬州(治建业)新都郡(治始新)黎阳县.〔西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始新,改县名为雉山县),黎阳县仍属扬州(仍治建业,西晋末年,改名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东晋〕屯溪地区仍属扬州(仍治建康)新安郡(治雉山县,由始新县改)黎阳县.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入刘宋,仍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新安郡(治雉山,今淳安县威平镇)黎阳县.孝建元年(454年),新安郡改属东扬州(治会稽郡,今绍兴市).大明三年(459年),东扬州易名扬州(仍治会稽郡).八年,扬州复名东扬州(仍治会稽郡),撤销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治今休宁县城海阳镇东4公里的万安山,又名古城岩,今名万安镇),屯溪区属东扬州新安郡海宁县.永光元年(465年),撤销东扬州,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余仍之.〔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入萧齐,仍属扬州(仍治建康)新安郡(仍治威平镇)海宁县(仍治万安镇).〔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入萧梁,仍之.普通五年(524年)三月甲戌,置新宁郡于海宁(仍治万安镇),改属新置东扬州(治山阴,今绍兴市),今屯溪区属东扬州新宁郡海宁县东部地区(又说新宁郡置于天监二年即503年,还有说置于承圣二年即553年,初属扬州,仍治建康).承圣中,复置黎阳县(仍治黎阳镇),今屯溪区属黎阳县,属东扬州新安郡.太平元年(556年),撤销东扬州,新安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余仍之.〔南朝陈〕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入陈朝,仍之.永定二年(558年),改新宁郡为海宁郡,余仍之.不久,复改海宁郡为新宁郡,仍之.天嘉三年(562年)六月丙辰,撤销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宁郡改属东扬州(仍治山阴).不久,废新宁郡,并入新安郡(仍治威平镇),地属东扬州新安郡海宁县(仍治万安镇).六年,改新安郡为新安王国,余仍之.817〔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平陈,废东扬州,扬州,新安郡及歙,黟县,地仍属海宁县,改属婺州(治今金华市).十一年,海宁县改属歙州(治黝县,今黟县龙江乡古城村).十八年,歙州改治海宁,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地属歙州休宁县(仍治万安镇).从此,今屯溪区在成立屯溪市前绝大部分(篁墩乡除外)地区属休宁县,自明代迄民国末年,均为休宁县首镇.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休宁,今万安镇),以属扬州刺史部新安郡休宁县.十二年,歙人汪华起兵,占领皖南,浙江6个郡地盘(后改6个州),在万安镇建吴王宫.义宁元年(617年),迁新安郡治歙县(今县城徽城镇),地属吴王新安郡休宁县,改新安郡为歙州,余仍之.〔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唐,属歙州总管府歙州(均治歙县)休宁县(仍治万安镇).贞观元年(627年),撤歙州都督府(由总管府改),歙州属江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仍治歙县)改属江南道(一级政区,治苏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仍治歙县),仍属江南东道.九载(750年),休宁县改治松萝山南(今县城海阳镇),从此不变,仍属江南东道新安郡休宁县地.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仍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二年,歙州改属浙江西道观察使(治州,今南京市).永泰二年(766年),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州,今宣州市区).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属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仍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改属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观察使,仍之.唐末,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仍之.〔五代十国吴国〕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休宁县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州)歙州(治歙县,今徽城镇).〔五代十国南唐〕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属宁国军歙州休宁县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地入北宋,休宁县改属江南道歙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江南东路(治州,今南京市)歙州.至道三年(998年),歙州改属江南路(仍治州.仁宗,时改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又有天禧四年即1020年,天圣八年即1030年两说),歙州改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府).宣和五年(1121年)五月甲辰,改歙州为徽州(仍治歙县),余仍之.〔南宋〕仍属江南东路徽州休宁县地.建炎四年(1130年),改属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绍兴元年(1131年),徽州改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徽州入元,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十四年,徽州升为徽州路(仍治歙县),仍之.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杭州市),改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仍之.二十四年,复称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二十八年,复称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休宁县属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简称江东建康道,属江南行御史台,均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天历二年即1329年,改称集庆路)徽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红巾军徐寿辉部入徽州路.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徽州路.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治歙县),改属(大宋)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兴安府.吴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仍治歙县),余仍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仍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徽州府休宁县地.八月,罢江南行省,徽州府直属中书省,休宁县仍属徽州府,历明,清不变.十三年正月,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徽州府直隶南京,后又称南直隶,直隶南京,余仍之.〔附南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为明宗室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地.〔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仍属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地.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徽州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十八年,徽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安庆市区).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徽州府改属徽宁道(治歙县).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徽宁道,徽州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驻歙县,清初就设的专业道).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徽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县(今芜湖市老城区).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徽宁池太广道改治祁门县(今县城祁山镇).同治四年,徽宁池太广道还治芜湖县.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徽州府改属皖南道(仍治芜湖县).太平天国期间,因清廷对安徽省江南地区无力控制,改由浙江巡抚代管.同治四年(1865年),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道.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常驻江宁,今南京市).〔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控制时期,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区),改徽州府为徽州郡(仍治歙县),休宁县属安徽省徽州郡.〔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休宁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县).〔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民国16年8月,休宁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废道,休宁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休宁县改属安徽省第十区(首县为歙县).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十专区(专员驻休宁县).27年4月15日,在屯溪镇设安徽省皖南行署.28年后,为减少机构,撤销第十专区,休宁县直属安徽省皖南行署.31年,恢复第十专区,改序列为第七专区(改驻屯溪镇).34年11月,撤销皖南行署,第七专区直属安徽省,休宁县属第七专区.35年7月,第七专署由休宁迁驻屯溪.37年12月7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初驻宣城,今宣州市区.寻改驻屯溪镇)第七专区.38年3月,安徽省政府也迁驻屯溪镇.4月26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等各级驻屯溪军政要员均逃离屯溪镇.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屯溪镇.〔中国共产党建政〕屯溪镇解放后,决定成立屯溪市.5月7日,在屯溪市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5月13日,屯溪市正式成立,直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为县级市.5月中旬,徽州专区在歙县成立.7月12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迁入芜湖市,屯溪市为徽州专区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建国,屯溪市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兼专区驻地.1952年8月7日,屯溪市改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屯溪市改为省辖县级市.1955年,屯溪市复属徽州专区辖县级市.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屯溪市改属省辖县级市.4月,改屯溪市人民政府为屯溪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21日,屯溪市改属芜湖专区辖县级市.1959年1月13日,屯溪市改由休宁县领导.2月,休宁县人民委员会迁驻屯溪市.12月13日,撤销屯溪市,改设屯溪镇,仍属休宁县(1961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2月,休宁县政府迁回海阳镇.1961年4月7日,恢复徽州专区(仍驻屯溪镇).8月16日,恢复县级屯溪市(仍兼专区驻地),属徽州专区.12月15日,休宁县人民委员会迁出屯溪市,回驻海阳镇.1962年初,屯溪市改为省辖县级市.1963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屯溪市,改设直属休宁县的屯溪镇,仍兼徽州专区驻地.1965年1月1日,屯溪镇改由徽州专区直辖县级镇.1968年7月10日,徽州专区与屯溪镇革命委员会成立.1975年12月19日,恢复县级屯溪市,属徽州地区地辖市,兼地区驻地.1981年5月,屯溪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屯溪市人民政府.1987年11月27日,撤销屯溪市,改设屯溪区,改属省辖地级黄山市,兼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地,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