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复习教案(李建昀)

古诗词复习教案(李建昀)
古诗词复习教案(李建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nbsp;《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完整版)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语文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分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当前,我国出版的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皆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均闪耀着华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激情。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糅和起来,形成开放的、创造性的教学思路;要善于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其掌

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重视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提高学生感悟的有效手段。古诗词具有节奏强、韵律美的特点,最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可采取齐读、个别读、默读、朗读、示范读、交叉读等多种方式,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我们还应提倡课前细读、课内精读、课后美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倡练笔 练笔,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写、续写。如:在学完《赠汪伦》后,安排学生以诗意为背景,写一段故事;在学完《陌上桑》后,让学生联系上文续写秦罗敷的命运。练笔,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让古诗词教学更富有现代气息,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行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具有一定联系的诗文放 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的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是诗与诗的比较,如:《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同是送别诗);可以是古诗词与现代文的比较,如:《梅花》(古诗词)和《梅花魂》(现代文);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如同是写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

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 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 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 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 “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 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 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 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古诗词》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词》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字的读音。 3)自学诗中的生字。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4)集体背。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回顾上册书的三首诗词和古诗新唱的视频。 (2)预习。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篙、棹”,会写“牧、蓑、遮”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牧童、蓑衣,掌握多音字“铺”。 2.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学案预习。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强调韵律、节奏和语调。 (3)制作课件和小练笔的特色稿纸。 (4)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mùtónɡsuōyī ()() 2、选词填空 埋怨抱怨 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必须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的用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讲授新课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3.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1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古诗词单元教学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诗词单元教学之阅读指导(第5课时)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一、小结景物描写的写法与现代诗歌阅读 板书: 景物描写的写法巧用修辞、视线变化、多感官、景物叠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推动情节;衬托感情;暗示主题…… 由古代诗歌过渡到现代诗歌 二、播放“为你读诗”《学校》(日本.金子美铃) 学校 金子美铃[日本] 有坐船来学校的孩子 也有翻山越岭来学校的孩子 后面的山上响着蝉声 前面的堤坝上刮着芦苇的风 穿过水田能看见大海 主帆和偏帆都渐行渐远 红瓦上的雪化了 桃花开在蓝天下 新生入学时 ??pì tī和青蛙都在叫

我们背着黑书包 摘下红草莓 红瓦房的学校 映在水中的那个房顶啊 那水中的倒影 现在只映在我的心里 三、老师批注示范 “有坐船来学校的孩子 也有翻山越岭来学校的孩子 后面的山上响着蝉声 前面的堤坝上刮着芦苇的风 穿过水田能看见大海 主帆和偏帆都渐行渐远” 批注一:有文采的转述 诗的第一节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金子美玲上学的地方离家有点远,从表现力看,远的地方,总是充满吸引力。“坐船来”“翻山越岭来”,学校何其远。不像现在的学校,在家门口,很方便,所以也少了一些吸引力、仪式感。 第二三节择取了“蝉声”、“芦苇风”、“大海”、“主帆”和“偏帆”几个意象表现上学路上情景。夏天的清晨,村前山后,树木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热闹了清晨,热闹了枝头,也热闹了童心。路前方的堤坝啊,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在晨风中摇曳着身姿,白嫩的花絮在头顶纷纷扬扬,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尽是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走出家门,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漾着水纹,一起一伏,泛着光亮,路过仿佛就能闻到稻花的香味。大海近在眼前了,清晨的大海多么平静,微波不兴,烟气浩渺,海面上白帆点点,主帆轻轻地将偏帆托起,送向远方。孩童的心底,也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呢! 批注二:理性的分析 蝉声、芦苇风、大海、主帆和偏帆,在诗词文中,都是有丰富意象的事物,都是“入诗”的好词。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写法的角度,包含的情感。 (芦苇风、大海、帆都带有地域特色,金子美铃的家乡有山有海,伴着蝉声,吹着芦苇风,路过大片水田,望着无际的大海就是作者第一天上学路上的场景、是作为新生入学深刻的记忆。这些意象都从远处着手,学校也在远方,远方在金子美铃的心里是个美丽而有吸引力的地方,上学是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三、学生批注与交流,并展示 “红瓦上的雪化了 桃花开在蓝天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 计 华罡 教材分析: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 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 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重点难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 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 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 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 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 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 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 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都属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清平乐?村居》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但是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人数不多。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 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 就一起来试试吧。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4)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五、拓展阅读。 六、小练笔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

关于酒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关于酒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ncient poetry about wine

关于酒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短语句词是一个语法学术语,是指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一类短语,一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本教案根据短语句词的要求和教学对象 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 2.王维?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 高楼垂柳边。 3.苏轼?新酿桂酒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 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 可惜在蛮村。 4.范成大、南宋淳熙年间?东楼锁江两重客(公元1126---1193年) 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客。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 脉脉向三更。 5.秋瑾?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6.宗臣过采石怀李白 阊阖天门夜不关,酒星何事谪人间?为君五斗金茎露,醉杀江南千万山。 7.醉酒歌 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对月邀饮嫦娥伴,一江愁绪酒中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千百杯。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 8.李贺?诰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疤,神血末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除。 9.李贺?屏风曲 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水迥六曲抱膏半,将鬟镜上掷金蝉。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