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小学]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文本解读“失度”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文本解读“失度”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文本解读“失度”的表现及应对策略作者:王作志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04期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教师解读具体文本时,解读不到位和解读过度都是有害的。

解读不到位是“失位”,会使教学失之于浅;解读过度是“越位”,会使教学失之于偏。

一、“失位”的表现及应对策略“失位”的表现通常有三种:一是教师解读文本时没有标杆和尺度,完全受制于他人的思想而人云亦云;二是教师仅仅抓住个别词语和句子,就对文本做出想当然的分析;三是教师仅仅抓住文本表面的意思,对其做出浅尝辄止的分析。

比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唐雎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秦王是个贪生怕死的暴君”上,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讨。

这样的解读,就是一种“失位”的表现。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要联系历史,具体分析,避免认知的肤浅。

《唐雎不辱使命》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秦王想巧取豪夺安陵国的土地,唐雎奉命出使秦国的故事。

常言道,弱国无外交,小国弱国使臣出使大国强国,不仅有可能完不成任务,而且可能有性命之忧。

然而,唐雎最终靠自己的胆识和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这十分难得。

明白这一点,对于理解唐雎的形象十分重要。

二是要还原场景,揆情度理,避免主观臆断。

比如:站在唐雎的立场可以思考,面对秦王劈头盖脸的责问,一般人会如何表现,唐雎是如何应对的?面对秦王的恫吓,一般人会如何表现,唐雎又是如何面对的?反过来,还可以站在秦王的角度思考,面对唐雎的针锋相对以及以命相搏,一般的君王会怎样,秦王又是如何反应的?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就会丰满起来:唐雎有勇有谋、有礼有节,他的所言所行是建立在对秦王、事态、时局做出宏观、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

秦王并非“贪生怕死”,他提出易地要求,企图不战而夺人之国,从战略上看,这是高招;使臣到来,先给个下马威,不失为先声夺人;战争威胁,对小国弱臣是最厉害的招数;唐雎要拼命时,马上软化,不失为明智之举,当然还有英雄相惜的意味。

失度与适度——阅读教学中词句细读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阅读教学中词句细读的辩证思考

医醺胃——阅读教学中词句细读的辩证思考任何事物如果缺失了“度”的把握,往往会走到与预期相反的一面。

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亦然。

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词句教学虽走上了细读层面,但也步入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

对此,本文试以常态课例作辩证式的阐释与探索。

一、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又要“见其里”,由“知言”到“会意”。

在挖掘、涵泳、整合词句“表里”的文本解读中,有时只可意会无需言传,如蜻蜒点水般点到即可;有时当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细细玩味、慢慢咀嚼,切不可浅尝辄止。

简单地说,文本解读过程中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切忌当深处不深、该浅处不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是一篇景、文、情兼美的佳作,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难得文本。

研读描写“尽享晚饭之乐”的第五自然段,笔者围绕“天高地阔”的细读展开文本解读:1.悄悄地靠近“天高地阔“。

课件呈现整段文句,指名学生读文后——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生(陆续说):放松的、自在的、悠闲的、舒适的、无拘无束的、惬意的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时心情那样和口李林山黄月芬谐,那般自然,作者在文中用一个词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能找出来吗?生:天高地阔。

2.慢慢地走进“天高地阔”。

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此时此刻,他们吃晚饭不用担心什么?生自由读文后纷纷回答道:吃饭时间的长短、人的多少、菜的多少、场地的选择、鸡鸭的干扰……3.静静地享受“天高地阔”。

师:是啊!乡下人家吃晚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他们仅仅在天高地阔地享受吃晚饭吗?他们还在天高地阔地享受些什么,7生(陆续说):享受天边红霞的美丽、向晚微风的清凉、归巢鸟儿的快乐、谈笑风生的轻松、门前的花香、小河的流水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朦胧夜色中独有的美……师:欣赏着自然、和谐的景色,这真是天高地阔的享受,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和理解读读课文。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喁。

恰当的“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而过犹不及则容易导致学习困难。

教师需在教学中精确把握“度”的大小,避免偏颇。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度”的含义,学会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

要平衡“度”和深度,避免过分追求“度”而牺牲深度。

对于“度”的评价也需全面考虑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发展语文教学中“度”的新理念。

语文教学中“度”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提升“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引言:语文教学中“度”的重要性,正文:理解“度”、把握“度”、平衡“度”和深度、评价“度”、发展新思路,结论:教师考虑“度”,提升教学效果。

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度”是什么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衡量和控制,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度”既包括深度和广度的平衡,也包括教学的适度和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中的“度”不仅仅是指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指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掌握的适度。

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度”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把握,也包括教学方法的使用和灵活运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适度把控,使学生在适度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语文教学中,“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度”是教师在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和努力提高的问题。

1.2 语文教学中“度”为何重要适当的“度”可以体现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相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来把握教学的“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浅谈阅读课中的适度解读——参加“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研讨会有感

浅谈阅读课中的适度解读——参加“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研讨会有感

出 ,大量 的 “ 家常课 ”上 ,多的是人 云亦云的 浅阅读和 贴标 签
式 的 教 学 。 而 一 些 公 开 课 上 , 则 又 多 了 充 满 “ 化 味 ” “ 学 文 文
味” 的深 度阅读课 堂 。基于 此 ,沈老 师呼吁 :“ 文本适 度解读 ”
是 当今语 文教学 较为迫 切需 要进 行的事 情 了。
下 来 ,学 生 学 了 很 多 , 可 又 不 知 道 学 到 了什 么 。 有 舍 才 能 有 所 得 ,教 师 需 要 的 是 大 胆 地 舍 弃 一 部 分 所 谓 的 中 心 内 容 。 一 堂 课 下 来 ,让 学 生 带 着 收 获 出来 ,这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主要 任务 。
析来代 参加 替 学 生 的 阅 读 实 践 。 要 珍 视 学 生 独 特 的 感 受 、 体 验 和 理 一 语文文本适度解读一研讨会 解。阅读 教学的重 点是培 养学生具 有感受 、理解 、欣 赏和评价
的 能 力 。 ”
◆浙 江诸暨浣纱中学
郭桂红
而 当 今 的 语 文 教 学 呢 ? 特 级 教 师 沈 江 峰 老 师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段 。王荣生 教授认为 ,一堂语 文课 ,如果教学 内容有 问题 ,即’
使 老 师 的 教 学 再 精 致 ,再 精 彩 ,课 堂 的 气 氛 再 热 烈 ,再 活 跃 ,
价 值都极 为有 限。而那些 只关注 教学手 段的课堂 ,其教学 内容
往 往 是 大 容 量 的 ,教 学 环 节 则 只 有 蜻 蜒 点水 似 的 过 程 。一 堂 课
备教 ・ 考 参பைடு நூலகம்
有 幸 参 加 了在 绍 兴 一 中 举 办 的 全 国 中学 “ 文 文 本 适 度 解 语 读 ” 研 讨 活 动 。结 合 我 在 这 次 活 动 中 所 上 的 一 堂 研 讨 课 的 前 后 感 受 ,在 此 谈 谈 自己 对 “ 文 文 本 适 度 解 读 ” 的 一 些 不 成 熟 的 语

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的作文

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的作文

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的作文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的作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讲析需要掌握适度原则。

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需要杜绝,现代教学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一味让学生自学也不可取。

文本内涵讲析不能用时间进行限定,因为不同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都存在个性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文本讲析角度、深度和宽度。

这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一、内涵挖掘,根据学生需要把握深浅小学语文文本大多属于经典之作,教师对文本内质挖掘,需要掌握几个维度。

首先是文本内质因素,文本字词应用、句法构建、写作特色展示,以及作者情感渗透表达,形成文本内涵要素。

其次是生本因素,学生学习力存在个体差异,对文本阅读学习实效性不会相同,教师要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特质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深度调研,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学习《早》时,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早”字。

教师问学生:“你看到这个字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早’字作为课题?这个‘早’有什么来历呢?”在品味两个“早”的异同时,教师这样引导:“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是记下你的感悟和发现。

”在图文讲解时,教师问学生:“根据图文介绍,你找到文本的写作线索了吗?能不能用几个词语串联起来?”在文本结尾,教师这样进行小结:“作者由腊梅的清香引入鲁迅课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对鲁迅的优良品质进行评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样一个‘早’字给我们带来的激励效果是无可估量的。

”教师在文本解读的几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提示、提问和点拨,给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学生阅读效果良好。

这样的文本解读就是适度的。

二、外延伸展,根据教学需要掌握经纬小学语文文本编辑时,大多是以单元形式存在,即相似文本内容构成一个学习单元,编辑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提升群文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中通过对比阅读,对相关文本内涵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比对、归结,最终形成文本阅读共性认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十三个年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应时而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

语文课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教到怎样的度,都是很有讲究的。

如果教者把握不到位,那势必降低语文课的效率。

所以有时尽管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更谈不上有效了。

在语文教学上,我始终认为读和写就像一对不可或缺的轮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能保证其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现就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一些体会:1、要使学生课堂上学得有趣、有效,就要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在多方对话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了简单、务实、有效的环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教学中,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更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比如在——《井底之蛙》一课教学中,我把自主读识纳入课内,1、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从文章中找出生字新词,做标记。

(师提示: 1、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学、老师或查字典。

)2、检测:出示课件生字检测。

1)同桌两人检测2)开火车全班检测。

3、检测课文读的情况。

(重点段落挑学生读。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达到保底的要求;接着,提炼出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出示探究主题):(课后题)井底之蛙原来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呢?让我们仔细品读词句,找寻答案。

组织学生读议,在朗读和辩论中深化单元主题,提高个体认识;最后又设计了一次有意义的练笔,放飞个性,促成了思维和方法的迁移。

2、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增量阅读实验,在快教课文方面总结出了“三段教学法”,即自主读识、合作读议、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作者xxxx------------------------------------------日期xxxx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

以下是我一个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得:1、让孩子学会去“展示自己”。

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的不够好,掌握的不够,每次教学我都要讲很多,让孩子们去记,结果效果也不好。

例如:在讲“杨”与“扬”两个字区分的时候,我讲了很多,在组词的时候还有同学做错了,这件事让我很苦恼。

后来,在学习时,找形近字,遇到了“挂”和“哇”我叫他们说出了他的理解:“挂”东西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而“哇哇叫”与口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他们还找出了“娃”和“洼”,也能说出他们的理解。

这一次的收获让我很意外,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2、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包装纸上、电视上、玩具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在学校里,让孩子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名、专用教室、名人名言、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放一些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就记住汉字。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会认识更多的字,也会更爱学习语文。

失:1、书写差,不整洁,笔顺笔划不规范本班学生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如在写“口”字的时候,很多同学是一画写成。

浅谈文本解读的“度”

浅谈文本解读的“度”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度”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刘卫华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度”,如深度解读、广度解读、文本细读……在众“度”林立面前,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文本解读上,要努力做到自己解读“过度”,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适度”。

关键词:度;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一、来自“度”的困扰经常听到语文老师说:“现在语文难教啊!”“我都不知道怎样教语文了!”“语文到底怎么教呀?”……老师们有如此感慨,并不是空穴来风、无病呻吟,仅以文本解读为例,当今小语界就出现了多种声音:其一为“深度阅读”。

持此观点者认为当前小语界普遍存在浅读文本的通病,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就没有对儿童的精神引领。

低层次的重复是对儿童的贻误和不负责任,是做教师的最大失职。

其二为“广度阅读”。

他们认为文本内容有限,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没有思维的广度,也就没有思维的深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来观照文本,文本才能有活泼的生命力。

其三为“文本细读”。

他们认为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作为读者的,岂可辜负了作者的苦心!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有如此方能“入境始与亲”。

以上各家之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但作为专业语文教师的我们,很有必要冷静下,认真思考:“度”到底是什么?文本教学中,怎样才能科学地把握好“度”?二、“度”是什么“度”其实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话题。

从哲学层面看,度是物质数与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范围。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改变;量变超过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必须把握解读的“度”,不能超越或不足其“度”,超过了,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不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益。

在教学论的领域,“度”是新课程改革到理性反思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作为新提出的教学论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是每天都要在课堂中出现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们教与学的生活的。

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度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但凡事有度,文本解读亦如此,如何才能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呢?下面以具体的课文为例进行说明。

一、价值取向要有“准度”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作者的喜怒爱憎和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审视后所得结论的物化体现。

所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文本作者个体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带有强烈的个性印记。

准度就是要求在文本的价值取向解读中要准确无误地再现文本作者的价值判断,做到不偏不倚。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酸的和甜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一个生动而有趣的童话故事:“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本是狐狸用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而闹的一个笑话,但是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的大胆尝试,它们都将错过一次品尝美味葡萄的机会。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价值取向解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敢于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这个道理,不能偏离这个主旨。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之道》,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记叙散文,从主题看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

那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要从文中挖掘出怎样的文本价值呢?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有继续思考“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解读中都会得出一个“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好心也会办成坏事”的结论来。

但是在此解读之下深入文本,便会将最主要的矛盾凸现出来。

即得出这样一个解读所处的角度是谁?文中的小海龟按规律办事了吗?海鸟们按规律办事了吗?事实上,它们都按规律在办事,违背规律的只是人类而已。

实际上,作为文本的《自然之道》要批判的正是人类自以为是将生物界的不同生物划分出贵贱并依据人类的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的行为,这并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自然之道”。

二、内容解读要有“延展度”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充其量就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原材料,是我们以此开展课程活动的一个凭据。

小学语文教育得与失随笔

小学语文教育得与失随笔

小学语文教育得与失随笔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大,对我而言确实如此。

论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过沉重。

我踏上教育征程仅几年而已,对于此,我几乎没有资格和经验去谈论,但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大家见谅!首先,在新课程方面,都说新课标明确指出,上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我也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

但是,往往我在运用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总有缝隙,不太连贯,听了一些讲座之后,我觉得师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不过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肯定是占着主体作用,光凭学生空想,动脑筋也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而在训练重点、拓展思维时,学生就占了主体,此时的他们就该顺着老师的思维训练自己,获得新的知识。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更加严密呢?其次,做教师者,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幸福,充满甜蜜,才能将这份快乐洒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内心充满阳光。

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先确立班级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支配自己,?⒊头U郝??夂椭腔郏?缓笞鲆桓錾朴谒鸭?⒄?砗捅4孀柿系挠行娜耍?私饷扛鲅??南埠茫?拍苋檬ι?餐?腋F鹄矗??嗉段蠢垂餐?芏罚?/p>然后,语文的教学评价手段太过“仁慈”也不行。

每位教师都想爱自己的学生。

无论好与坏,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很多,但不乏有个别学生一无是处,这会激怒理想*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永远不发脾气,如果真成这样,学生则是在家在校都是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对他们的将来毫无益处。

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小的惩罚渗入其中,让他们了解是非对错,黑白分明。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作文教学。

本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更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认。

孩子们以往都只会模仿、背范文,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在于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章。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解 读文本 的首 要任 务在 于对 词
“ 适度 ”这成 了当前阅读课 中词 句细 展 “ , 十八般武艺 ” 多种形式 的朗读 、 各 句 “ 意义” 的开掘 , 既要 “ 见其表” 又要 种 各样的表演 、 喧宾夺 主的画面展示 “ 见其 里 ” 孑 子语 ) 由“ 言” 会 (L , 知 到“
握 ,则往往会走到预期相 反的一面 。 内 涵
作为 阅读 教学 中 的重要 环 节— —词
不 少教 师在 细读词 句 中过 分体
二 、对策重 建 : 句细读适 度性 词
l内涵挖 掘 , 理把 握 “ 与 浅 ” _ 合 深
句细读 , 也亦然 。 随着新课程 的推进 , 现人文性 ,过于关注词句人文 内涵 , 把 握 学生语言 习得 的规律 ” 而不顾 , 抓 词句教学走上 了细读层 面 , 同时也 置 “ 但 步入 值得 商榷 的境 地—— “ 失度 ” 与 住 个别或少数词句( 别是词语 )施 特 , 读环节值得思考 的一个话题 。
步骤一 :悄 悄地 靠近 “ 高地 天
读文本时 , 自然掌握 了看 家本领—— 中品味 , 以此来实施文 本语 言“ ” 言 与 阔” 在教 师范读后 , 。 引导学生初步感 “ 兵推进” 忽略词句与文本 的内在 “ ” 单 , 意 的转换 , 客观上造 成词句细读 时 受 乡下人 家吃 晚饭 时的 心情——放 联结 ,背离文 章构 成的规律——“ 字 品用脱离 , 因此阅读 教学中弱化 了词 松 的 、 自在 的 、 闲 的 、 拘 无 束 的 、 悠 无 不离词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 ” 。以至 句的积累和运用 。事实上 , 阅读 教学 惬意 的……并 找 出文 中用 “ 高地 天 于, 学生解读文本不能把“ 和“ ” 的主要任务就是“ 言” 境 指导学生正确 的理 阔” 表达此时此境的心情。 结合 , 其结果是 , 学生 在细 读词 句时 解和运用祖 国语文 , 丰富语言积 累” 。 步骤二 :慢慢 地 走进 “ 高地 天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课改后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也有很多创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了语文教学上的一些偏失,对这些偏失作了一些思考。

在课程标准的使用上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个人的教育理想上;在教材资源的整合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而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不能偏重学生能力培养而忽略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考试上应该删掉文言虚词的考查,增加口试。

1、课程标准的使用上的偏差及校正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全面,更适合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更适合培养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目标分明,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率先采用了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

这是意义非凡的举措。

首先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厘正了学生观,学生是人而不是容器;其次是准确定位了关于“教学“行为的管理学观念。

课程应该重视过程,正因为重视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质量管理的测控标的更新到“语文素养”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目标偏高,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

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不够。

比方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似乎忽略了创新的前提是继承。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何完整地理解、综合地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如果断章取义、顾此失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有的学校在要求老师写教案时每节课都要体现,可是老师们变作法子也想不出半个学期来这一百多个目标如何列出来,如果真的每节课都能实现这么多目标的话,我们的学生早就个个都是天才了呀。

这就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标准,而只是一种曲解。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教育的理想上,个人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教师个人的教学理想上。

如果教师心中是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念有理想的话,他自然会有一个宏观的目标,而具体的每一节课,每一次练习都会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在一定方向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

对当前语文教学得与失的思考
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得:
1、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化。

3、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失:
1、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2、语文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3、语文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学习,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失“度”现象考试语文失分反思

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失“度”现象考试语文失分反思

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失“度”现象考试语文失分反思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一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现象。

现象一:片面追求感情朗读――道是有情却无情《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情”一词的解释是: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带着关切和喜爱的心情去朗读。

但从笔者接触到的课堂来看,少数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关切和喜爱走进文本,却迷恋于声音的强弱和朗读的技巧,片面追求有感情地朗读,使语文教学悄悄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

在指导学生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这句时,先请一位学生朗读,但学生读的比较平淡。

教师说:“我们要有感情去读,让小鸟钻进去。

”另一生朗读,仍没有改进。

教师又说:“感情还不够,小鸟的身子卡在笼子门口了。

”见两位同学都没读好,教师便说:“你注意那个‘进’字了吗?读得重一些。

”于是该生故意将“进”字读得很重。

接着,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模仿着读。

反思:这位老师只片面关注了某个字音的重读,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

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调,呆板模仿。

这种隔靴搔痒的朗读指导,只能使学生无病呻吟。

其实,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关切并喜爱上文本,让他们“读进去”,品味语文的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无须夸大其辞,矫柔造作地指导。

现象二:一味强调感受领悟――语言训练无寻处目前,绝大多数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朗读感悟”。

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训练意识淡薄,将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不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遭来“穿新鞋、走老路”的非议,认为学生只要读书了就能感悟了。

反思:语文学习需要经历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所以,学语文,训练必不可少。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的“度”是指什么?语文教学中的“度”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的把握和处理的适度与恰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度”是一种平衡和取舍的艺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科学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巧妙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度”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对语文教学中的“度”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度”的掌握和把握,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00字内容已完成,接下来请输出正文部分内容。

】1.2 为什么要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度”?语文教学中的“度”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

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只有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字数:230】1.3 本文将从哪些方面展开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安排,避免内容过于简单或复杂,保持教学“度”恰到好处。

2.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中不偏离主题,不过度讲解,保持“度”的平衡。

3. 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标准:分析语文教学中评价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度”恰当,不偏向于某一方面。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度”是指教学的温和程度、深浅程度以及难易程度。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度”可以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而对“度”的思考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教学温和程度、深浅程度和难易程度三个方面展开对语文教学中“度”的思考。

要对语文教学的温和程度进行思考。

教学的温和程度一方面指的是教学气氛的温馨和和谐,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气氛的温和和谐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接受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声音以及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

语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很感兴趣,可以加大难度适当挑战他们;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难易程度,使其适合所有学生的接受水平。

对语文教学的深浅程度进行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的深浅程度指的是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

教学内容的深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但是教学内容的深入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过深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可能产生困扰。

在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可而止,使学生在适当的深度下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对教学的深浅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比喻等方法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提高教学的深入程度;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可以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来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掌握。

对语文教学的难易程度进行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的难易程度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的难易程度。

语文教学中关于文本挖掘“度”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关于文本挖掘“度”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关于文本挖掘“度”的思考语文教学中关于文本挖掘“度”的思考摘要: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多少做得还不够到位,主要从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仅从‘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过度’挖掘”入手,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得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相应的文本个性,尤其是对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浅教”,从而构建平实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文浅教;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挖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均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同的文本都有与众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就是工具性,即所谓的“文”;教师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是人文性,即“道”。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文”“道”个性并且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不妨随笔者通过一些案例来加以剖析和思考。

一、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每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包括体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表达思想等等。

阅读教学的一堂课,并不是要把文本的个性全部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课程标准对该学段学生的要求来相应的挖掘文本个性。

笔者曾有过在小学代课的经历,因为经验较浅,所上的语文课存在许多不足,其中就存在对文本的个性未完全挖掘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由于对学生已有知识了解不够,在教授生字词时重在对词语读写和意思的把握,后来听过一位优秀教师上这节课之后,笔者才知道本课时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即对“ABB”式词语的掌握,笔者的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而没有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类词的妙处,也没有举一反三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是笔者课堂的一大败笔。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李林山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任何事物如果失缺了“度”的把握,则往往会走到预期相反的一面。

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也亦然。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词句教学走上了细读层面,但同时也步入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这成了当前阅读课中词句细读环节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李林山
【作者单位】浙江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 [J], 王晓红
2.失度与适度——阅读教学中词句细读的辩证思考 [J], 李林山;黄月芬
3.语文课堂教学"适度"和"失度"的辩证考量 [J], 祝新福
4.\"失度\"与\"适度\"——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整合策略初探 [J],
5.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失度”与“适度”问题思考 [J], 柳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

失度与适度:词句教学的辩证思考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李林山[摘要]任何事物如果失缺了“度”的把握,则往往会走到预期相反的一面。

阅读教学中词句细读也亦然。

基于当前词句教学中存在着“单兵挺进、微言大义、品用脱离”等失度现象,本文提出词句细读需要辩证把握好“深与浅”、“宽与窄”、“点与面”、“急与缓”和“品与用”五对关系,如此切实提升词句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失度适度词句细读辩证思考任何事物如果失缺了“度”的把握,则往往会走到预期相反的一面。

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也亦然。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大背景下的阅读课,在词句教学上倒是处理的比较得当。

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词句教学走上细读层面,同时也步入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显然成了当前阅读课中词句细读环节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问题反思:词句细读的失度现象1.单兵挺进,忽略词句与文本的联系“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词语的确切意义都仅仅是与其他词语相互依存的结果。

”然而,教师总习惯于抓住中心句或重点词深挖深嚼,忽略与其它词句、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解读极易走入“断章取义”的怪圈。

换句话说,如果说文本是水的话,单纯的就某个词句向文本“单兵推进”,则如脱水之鱼,其结果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文本解读时,自然掌握了看家本领──“单兵推进”,忽略词句与文本的内在联结,背离文章构成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以至于,学生解读文本不能把“言”和“境”结合,就词句解词句。

其结果是,学生在细读词句时当深处难以深入,该浅处不知如何“点到为止”;当缓处无时可缓,该急处或脚踏瓜皮、或无时顾及;当宽处、该窄处,也亦然。

2.微言大义,过于关注词句人文内涵微言大义,是指当前语文教师过于“做足词句的文章”。

从认读、识记直到读出有感情。

往往是在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是过于纠缠,耗时过多,结果影响了其它教学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文本讲析适度与失度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讲析需要掌握适度原则。

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需要杜绝,现代教学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一味让学生自学也不可取。

文本内涵讲析不能用时间进行限定,因为不同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都存在个性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文本讲析角度、深度和宽度。

这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一、内涵挖掘,根据学生需要把握深浅
小学语文文本大多属于经典之作,教师对文本内质挖掘,需要掌握几个维度。

首先是文本内质因素,文本字词应用、句法构建、写作特色展示,以及作者情感渗透表达,形成文本内涵要素。

其次是生本因素,学生学习力存在个体差异,对文本阅读学习实效性不会相同,教师要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特质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深度调研,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学习《早》时,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早”字。

教师问学生:“你看到这个字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早’字作为课题?这个‘早’有什么来历呢?”在品味两个“早”的异同时,教师这样引导:“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是记下你的感悟和发现。

”在图文讲解时,教师问学生:“根据图文介绍,你找到文本的写作线索了吗?能不能用几个词语串联起来?”在文本结尾,教师这样进行小结:“作者由腊梅的清香引入鲁迅课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对鲁迅的优良品质进行评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样一个‘早’字给我们带来的激励效果是无可估量的。

”教师在文本解读的几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提示、提问和点拨,给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学生阅读效果良好。

这样的文本解读就是适度的。

二、外延伸展,根据教学需要掌握经纬
小学语文文本编辑时,大多是以单元形式存在,即相似文本内容构成一个学习单元,编辑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提升群文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中通过对比阅读,对相关文本内涵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比对、归结,最终形成文本阅读共性认知。

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要注意文本外延经纬度的延伸,通过对相似文本内容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崭新的阅读认知。

在学习《神奇的克隆》时,文本最后两段,介绍了克隆技术可以“制造”人体器官,最后一段:“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对这部分进行解读,很自然要涉及克隆人的话题。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解的:“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但克隆人是不是存在道德伦理等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出比较确定的回答。

克隆人涉及很多现实问题,对道德伦理会产生冲击,它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效应,自然是不能允许的。

”很显然,这位教师对文本解读失度了,文本中本来就没有涉及克隆人这个话题,教师对文本展开外延解读并没有错,但问题需要由学生来感悟,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没有一点益处。

三、内在联系,根据综合需要生发思维
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有多层次内涵,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进行深度解析,但对文本内在重要因素进行渗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本中的经典语句赏析,就是非常好的文本解读标本。

教师对个别语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给学生树立学习典例,自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学习《爱如茉莉》时,教师对典型字词进行针对性解读:“叮嘱是什么意思?爸爸叮嘱我什么呢?说一遍两遍算不算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呢?你平时是不是也会遇到被人叮嘱的情况呢?‘寻思、随手、一本正经’这三个词语写的是什么情节?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浓烈。

问题展示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跟进纠正评价。

教师对重要词语进行深度剖析,将文本各种内质因素进行深度挖掘,找到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

这样的文本深度解析给学生以清晰的学习引导。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很自然抵达文本核心内容,这样的文本解读当然是适度的。

任何事物解读操作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小学语文文本讲析也是这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讲解维度。

教师在文本讲解适度问题上要谨慎把握,既不能讲得太多,有过度之嫌;也不可讲得太少,给学生学习造成认知障碍。

能够合理设计讲解维度,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