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培养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4.通过学习恐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并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材,以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40分钟)
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教师通过PPT介绍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你觉得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图书馆研究和学习(40分钟)
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恐龙的迁移和分布问题。它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激发了读者对于恐龙迁移机制的探索兴趣。同时,这句话也为后续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假说做了铺垫。
3.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数据,生动地描绘了南极洲的极端寒冷和冰盖之广阔。它为后续的恐龙化石发现提供了背景信息,解释了为什么恐龙化石能够在南极洲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保存下来。同时,这句话也展示了作者对地球科学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描述。
这些经典语句不仅展示了《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魅力和深度,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它们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恐龙的历史、分布和灭绝等问题,激发了我们对于地球科学和生命演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褶皱(zhě zhòu):地壳岩层因受力而发生的连续弯曲变形。
追溯(zhuī 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比较说明:文章运用比较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恐龙化石特征,展示了恐龙的多样性和演变历程。同时,也通过比较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3.打比方:作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环境和特殊地位,同时也为恐龙化石的保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二、阅读理解检测
1. 课文中提到恐龙“无处不在”的证据包括:在南极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南极;此外,在全球各地都发现了恐龙化石,证明了恐龙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2. 根据课文内容,恐龙的灭绝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板块运动有关。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恐龙的生活环境恶化,而板块运动则可能改变了恐龙的分布格局。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6.写作实践,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章,巩固阅读与写作能力。
7.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成员可补充或提问,形成课堂互动。
4.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学会珍惜当下,努力求知。
4.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对科普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对较弱。他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生物充满好奇,但在相关知识方面掌握不足。《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恐龙世界。在此学情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2.内容充实,有独到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恐龙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恐龙的生活年代、分类等。
3.提问:“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哪些痕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出本课课题《恐龙无处不有》,并告知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揭示恐龙灭绝的奥秘。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6.1《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6.1《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6.1《恐龙无处不在》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就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所以,在初读了解作者后我提出了问题“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唐突,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却有很好的效果,同是,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然后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让他们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

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说明顺序和方发进一步剖析文章。

最后以赏析语言结束课文。

不过为了能进一步升华主题,我设计了“学了本文之后有什么启示?的讨论问题。

这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对文章进行完善的小节。

教学目标:1.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图象导入:播放恐龙的相关画面。

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能够描述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能够分析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2. 恐龙的分类和特点3. 恐龙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4. 恐龙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5. 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内容呈现:讲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介绍恐龙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恐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活。

5. 分组展示: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如恐龙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小组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知识点,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生存环境、灭绝原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等内容。

2. 设计一幅关于恐龙的海报,展示恐龙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3. 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次导学案设计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点、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等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恐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希望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能够对恐龙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1300字】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4. 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和影响。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潮汐()遗骸()臀()劫难()陨石()追溯()驮()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精通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4. 探究恐龙绝迹的原因。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

它们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茂密一时,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绝迹。

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恐龙主要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两大类,其中兽脚类以暴龙、迅猛龙等为代表,身体修长,行动急迅;蜥脚类以梁龙、雷龙等为代表,身体巨大,颈部和尾部较长。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恐龙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空中。

它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繁殖生息,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4. 恐龙绝迹的原因关于恐龙绝迹的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绝迹。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同砚对恐龙的爱好,激发进修的热忱。

2. 进修:同砚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和绝迹原因。

3.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以及恐龙绝迹的原因,梳理各种观点和理论。

4. 总结:同砚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熟识和见解,展示在班级上。

5. 拓展:同砚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世界。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小测验,检验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 同砚可以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恐龙的PPT,展示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钻研。

五、导学延伸:1. 鼓舞同砚开展恐龙化石的收集和钻研,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2. 组织同砚参与恐龙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同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将对恐龙有一个全面深度的了解,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和探究精神,激发同砚的进修热忱和动手能力。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其一,本篇文章大标题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阿西莫夫晚年所著《新疆域》,且同属于“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设置《恐龙无处不有》为教读课文,并用所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初看题目会误以为本文要追述亿万年前恐龙遍布全球的盛况,但读完文章以后才会明白,本文是用“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关联两个学科的说明文。

具体说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生物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通过文章第一段的理论奠基,达成了对“板块构造理论”这一说明对象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已有学习事物型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说明对象和方法的学习可以按照常规处理。

但是本单元的说明文均为事理型说明文,都是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尤其是可以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体会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小品”这一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充分感知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2.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五、教学方法和工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识竞赛: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师: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所以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4. 培养对恐龙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进修兴趣。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会绝迹?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进修(1)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讲解恐龙起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演化逐渐繁殖生息,并在地球上占据重要塞位。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是脊椎动物,身体长而直立,四肢粗壮,行走方式为直立行走。

(2)恐龙的分类和特征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等,让学生掌握各类恐龙的特征和区别。

(3)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讲解恐龙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白垩纪末期突然绝迹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绝迹原因,如气候变化、陨石撞击等。

3. 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恐龙的分类表格;(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恐龙的绝迹原因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奇奥性,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图书等方式进行拓展进修。

五、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绝迹原因等内容,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六、反馈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对恐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会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会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愿学生在探索恐龙的世界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2. 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3. 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4. 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恐龙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激发同砚的爱好,引导他们沉思恐龙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在地球上出现过。

2. 进修(30分钟):(1)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 指导同砚通过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等资料,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等;- 引导同砚谈论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援助他们建立对恐龙的基本了解。

(2)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 让同砚了解关于恐龙死亡的几种理论,如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引导同砚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拓展(20分钟):(1)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 探讨恐龙化石对科学探究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引导同砚探讨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形象及其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2)培育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让同砚展开沉思和谈论,培育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同砚通过阅读和探究,培育他们对恐龙及其相关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援助同砚稳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恐龙的爱好。

三、作业:1.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书,做好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恐龙的看法和感受;2. 探究恐龙死亡的原因,并就你认为最可能的理论写一篇短文说明理由;3. 收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筹办展示并分享给同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盘绕恐龙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深化同砚对恐龙的了解和熟识,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德州市第九中学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恐龙无处不有》课型主备董卓鑫审核林霖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的写法。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应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导学过程一、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骨骼.()褶.皱()两栖.()陨.石()追溯.()地壳.()潮汐.()2解释词语的意思遗骸:不解之谜:天衣无缝:三、整体感知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做旁批)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做旁批)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四、理清结构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2.本课的说明顺序是?五、品味语言1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拓展延伸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七、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二、检查预习1.hái ɡé zhě qī yǔn sù qiào xī2.遗骸:指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c.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如: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d.领悟作者通过对恐龙的描述,表达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e.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恐龙无处不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消亡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c.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d.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消亡原因。
-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恐龙在地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为何突然消失。
b.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提升表达效果。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古生物学知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重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及自然景观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c.领悟作者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骨骼(gé)漂移 (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衍射(yăn)携带(xié)3.理解词义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自主探究: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本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6.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读语言: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恐龙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特征、生活习性等。

b.了解恐龙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

c.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并思考人类是否可能面临类似的灭绝危机。

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奇观的兴趣与好奇心。

b.关注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学习恐龙的基本知识和特征。

b.了解恐龙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

c.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2.教学难点:a.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和背后的意义。

b.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对于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些恐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简单描述这些动物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于恐龙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关于恐龙的问题。

Step 2: 学习恐龙基本知识(30分钟)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份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所学的关于恐龙的特点和习性,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Step 3: 恐龙的分布和生存时期(20分钟)1.学生自学:给学生提供一些恐龙的分布地图和演化图表,要求他们自行分析和总结有关恐龙分布范围和生存时期的信息。

2.小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从学生自学的内容中选取重要信息并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

Step 4: 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3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并进行讨论。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难点】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作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窑》系列等。

(二)正音辨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鸟臀目(t un)骨骼(g0 漂移(pi ao)流逝(sh i )褶皱(zh e)携带(xi e )两栖(q i )驮着(tu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

如:_____ ______________ (三)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玩去的构造形式。

除了这些词语,我认为有些词语也很重要。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并批注(阅读方法指导:用铅笔做好批注。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既(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指导: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
课型:精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难点】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作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窑》系列等。

(二)正音辨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鸟臀目( tún ) 骨骼(ɡé ) 漂移( piāo ) 流逝(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两栖( qī ) 驮着(tuó)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

如:_____ (三)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玩去的构造形式。

除了这些词语,我认为有些词语也很重要。

如:_____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并批注
(阅读方法指导:用铅笔做好批注。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既(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指导: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行文思路(怎么样说明):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二.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由《侏罗纪》动画片段恐龙图片等导入新课
(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2.请找出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五)品读赏析
学习过程:自主品味——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不一一列举)
明确:①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携带到了极地。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的说明了南极的寒冷的特点和来到南极的动物的厄运。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在南极冰盖。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冰雪覆盖广的特点。

2.请找出本说明文中典型词语加以赏析。

明确:①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在1986年1月……南美的南端。

“一小片”指面积不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六)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三聚氰胺身世调查
①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②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

而从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看,它一条都不沾边。

三聚氰胺不能增味、保鲜、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强化营养--它没有任何理由出现在食品中,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而如今,三聚氰胺赫然出现在多种奶粉甚至液态奶里。

摇身变成“蛋白精”
③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个多面手。

仔细看看家里,墙壁上的装饰板材、平板电视的外壳涂层、厨房里艳丽的塑料碗碟、卫生间里的衣物清洗剂,甚至你口袋里的钞票,都有它的身影。

此外,它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和阻燃剂,甚至制造化肥。

④做父母的常抱怨养不起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婴儿奶粉价格高昂。

不同于一般奶粉,婴儿配方奶粉的生产工艺更为繁琐复杂,不但要将全牛乳的蛋白质降低到接近母乳,以减少渗透压和肾脏排泄负荷,还需用植物蛋白代替牛乳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提供( )的脂肪酸。

此外,还需要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⑤可眼下的现实是,一些奶粉、液态奶中出现了三聚氰胺。

它不是身体发育的必需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为何会出现在其中呢?一切还要从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凯氏定氮法说起。

⑥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

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凯达尔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质含量。

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凯氏定氮法亦有不足之处。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

不难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⑦以三聚氰胺为例,其分子式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6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

而牛乳蛋白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氮含量
也仅有16%。

毋庸置疑,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胜出。

难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称做“蛋白精”。

肾结石“肇事者”
⑧三聚氰胺具有轻微的生物学毒性。

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发表论文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食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以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⑨据推测,由于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

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导致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深沉。

⑩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

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

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4分)
三聚氰胺( )( ) 赫然( ) 高昂( )
负荷( ) 脂肪酸( ) 毋庸置疑( ) 淤滞( )
2、第②段中第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2分)
4、第④段中括号应应选填哪个词?( )(2分)
A.必须
B.一定
C.必需
D.等量
5、凯氏定氮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2分)
6、第⑦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7、三聚氰胺是如何导致肾结石的?(3分)
8、不法分子是利用什么地方的漏洞来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这对你有何启示?(3分)
(七)导学反思,收获感悟。

1.我的收获:(知识点,能力点,规律点,方法点,情感点)
2.我的疑惑:
板书:
恐龙无处不有(佐证)————板块构成理论的正确
(生物学)(地质学)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影响

延伸阅读答案
1、qíng àn hè áng hè zhī wú zhì
2、下定义作用:①明确什么是“食品添加剂”;②为下文说明“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作铺垫。

3、三聚氰胺
4、C
5、只能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7、三聚氰胺在体内不能被代谢,得经过肾脏排出。

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的物质析出。

8、犯罪分子利用了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标规定方法中的漏洞。

启示:
①科学上,完善食品蛋白质检测手段,既能检测蛋白质含量高低,又能鉴别蛋白质真伪。

②道德上,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