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

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

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胃肠道不良反应;非甾类抗炎药;抗菌药;抗肿瘤药
很多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用药种类多样和剂量的增加,所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约占20%~40%。

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

因此,积极的开展用药监测,减少药物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小剂量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此外作为解热镇痛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20%~50%的消化性溃疡是因服用NSAIDs所致,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溃疡等胃肠道症状。

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致原有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尤其是老年患者用药后以导致胃黏膜出血和溃疡。

王玉芳等[1]报道,健康人1次/d服用吲哚美辛150 mg,胃肠道出血量增加4倍,长期用药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肠道功能侵蚀变性、剥脱,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

吡罗西康[2]在治疗量时可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可出现在疗程中的各个时期,即使无消化道病史者亦可能发生,发生率约为1%左右。

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胃肠道大出血。

保泰松为较强的胃肠道刺激药物,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引起胃溃疡或出血,还可致直肠炎。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1.2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多噻平等因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和降低血钾,常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与抗胆碱药物合用症状尤重。

对精神病患者多种药物合用或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时更易发生[3]。

有患者表现为坏死性结肠炎,病死率可达75%。

王楚安[4]报道6例患者使用氯丙嗪治疗15~28 d(平均18 d),总剂量2400~5600 mg(平均3200 mg),平均日用量180 mg。

使用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5例,胃无肌张力1例。

1.3 抗菌药使用抗菌药后,可引起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

因抗菌药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平衡,正常菌群明显减少,可引起继发性腹泻。

按AAD 的病情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纯腹泻,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PMC)。

PMC 是指病情严重,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

抗菌药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为主。

张美祥等[5]报道,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阿莫西林2 d后出现稀水样粪便,泡沫较多,色黄或发绿,4~5次/d,停药后2~3次/d,便次减少,逐渐恢复正常。

另据报道[6]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可致消化道出血。

有报道[7]应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204例,罗红霉素组有2例因呕吐,消化不良而中途停药,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1%,阿奇霉素组胃肠道
反应发生率为1.3%~9.5%。

1.4 抗肿瘤药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于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腹泻等。

顺铂致呕吐作用最强,当剂量超过50 mg时,呕吐发生率大于90%;非顺铂类如放线菌素D、卡铂、环磷酰胺、阿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呕吐发生率均大于30%。

紫杉类、吉西他滨、依托泊苷等,呕吐发生率约为10%~30%。

化疗时常加入皮质激素等防止呕吐。

甲胺喋呤、氟脲嘧啶、6-巯基嘌呤等因干扰叶酸、嘧啶、谷氨酰胺等物质的代谢,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上皮的修复,因而引起胃黏膜损伤,表现为上皮脱落、局部充血、黏膜红肿伴浅表性糜烂或溃疡等。

1.5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糖皮质激素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亢进,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且往往是多发性的,并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状。

在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泼尼松占4.98%,氢化可的松占4.62%,地塞米松占1.81%。

发生不良反应以3~14岁儿童为多见,占73.9%[8,9]。

1.6 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氢氧化铝可在新生儿胃内形成结石。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合用可使回肠末端狭窄部位形
成粪石,有时可形成肠梗阻。

殷立新等[10]对1989~1997年文献报道的有关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337例进行统计分类,其中对消化系统的损坏31例占9.2%,主要可损坏肝功能诱发胃癌、肝癌、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道手术和炎性反应可能是危险因素。

妊娠晚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使患囊性纤维化新生儿发生回肠胎粪沉积引起肠梗阻。

1.7 中药雷公藤、斑蝥、云南白药及药酒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苏嘉珊[11]报道一女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雷公藤,1个疗程出现胃痛、腹泻,继续服用后导致严重胃痛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服用西咪替丁后出血停止。

利尿剂车前草和番泻叶大量应用后,可发生食管和十二指肠结石,车前草可致回肠梗阻。

本院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时发现,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时可引起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8 其他
1.8.1 抗高血压药卡托普利可致消化性溃疡,硝苯地平可引起柏油便。

利血平可使胃酸分泌过多,加重胃溃疡和诱发胃肠道出血。

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有20%的患者可发生恶心及消化不良的不良反应。

呋噻米静脉注射时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1.8.2 抗心律失常药普萘洛尔可使5%~10%的用药者发生消化不良、便秘等反应。

当体内缺钾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口服氯化钾时,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致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

空腹、剂量较大及原有胃肠道疾病者更易发生。

2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使用药物的剂量大,疗程长;②空腹服药;③伴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慢性胃肠炎等;④老年人胃黏膜对药物敏感,肝酶活性降低,药物清除率低,增加了对胃肠损害的不良反应;⑤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类抗炎药合用,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2倍[12]。

又如身体状况较差,吸烟、酗酒也会使非甾类抗炎药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⑥严重的基础疾病、高龄因素、长期住院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危险性较高。

3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监测
3.1 正确掌握好NSAIDs的适应证和剂量,疗程不可过长选择疗效好和不良反应小的NSAIDs避免两种或多种非甾类抗炎药合用以及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对于老年人、吸烟、酗酒、有溃疡病史及接受过皮质激素或抗溃疡病治疗的患者要慎用;NSAIDs所致胃黏膜急性炎性反应只需停药即可缓解,并发溃疡或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使用抗溃疡药和采取止血措施。

3.2 应用抗菌药的患者应警惕相关性腹泻如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则应警惕AAD和PMC的发生。

出现症状后立即停药,可给予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腹泻治愈后可给予双歧杆菌,恢复肠内微生态平衡。

3.3 重视致粪石的危险因素有服用致粪石或胃肠运动减弱的药物,应警惕形成粪石,如确诊后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上消化道粪石可用内窥镜破碎治疗;粪石性肠梗阻,则需手术治疗。

4 结语
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加,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且可能因为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用药监测,尤其要警惕在使用NSAIDs、抗精神病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酸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等时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欧阳钦.非甾类抗炎药肠道损害.国外医学内科分册,2001,28(5):211.
[2]贾公孚,谢惠民.药物防治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
[3]余昌鸿,杨海晨,胡赤怡.抗精神病引起的肠梗阻回顾.临床精神学杂志,2000,10(4):207.
[4]王楚安.氯丙嗪致严重胃肠麻痹梗阻.四川精神卫生,1997,10(1):38.
[5]张美详,张惠明.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医药导报,2000,19(6):608.
[6]丁国华.药源性消化道出血1例.实用医技杂志,1998,5(4):215.
[7]李晓萍,郭青.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人民军医,1999,42(10):608.
[8]闫兴占.药源性胃粘膜损伤.药学实践杂志,1997,15(1):42.
[9]王孟昱,刘美华.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发胃出血1例.中华实用医学,2001,3(4):48.
[10]殷立新,刘秀菊,李素民.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医学综述,1998,4(9):528.
[11]苏嘉珊.雷公藤致胃肠道反应2例.江西中医院学报,2000,12(3):15.
[12]方世平,查仲玲.药源性胃肠疾病.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1,10(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