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颌位

二、后退接触位
(一)定义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 少许(约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 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 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 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是下 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四)侧牙合颌位
正常情况下,工作侧的咬合接触可以有两种表 现,一种是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称为 尖牙保护牙合(canine protected occlusion),简 称尖牙牙合;另一种是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 或1对后牙(通常为第一前磨牙)以及尖牙有咬合接触, 工作侧其他后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显咬合接触, 称为组牙功能牙合 (group functional occlusion), 简称组牙牙合。这两种咬合形态在自然牙列中均存 在,各有优点。一般青壮年者尖牙牙合较多,随年 龄的增长以及牙齿的磨耗,组牙牙合的比例逐渐增 加。非工作侧正常时应没有咬合接触,如果有咬合 接触,则称之为侧向牙合干扰。
一、牙尖交错位
一)定义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 颅骨的位置,称为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它是以牙尖交错牙合为前 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颌 位置。无论牙尖交错牙合为何种形态,它所 确定的颌位就是牙尖交错位,故又称为牙位。
(二)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二)后退接触位的形成机制
3.肌肉收缩是各种运动所必不可少的, 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后下运动至后退接触位 的过程中,以及该位置的维持,主要由颞肌 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等舌骨上肌收缩而实现。
(三)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由于后退接触位属于韧带位,为物理性定位,重复性好, 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以牙尖交错牙合为前提的牙尖 交错位也就丧失,或失去了其明确的标志,但此时后退接触 位仍然存在,临床在修复缺牙过程中,可以以后退接触位作 为取得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 后退接触位是吞咽时下颌经常到达的位置,有报告证实, 咀嚼硬物时下颌常到达此位。因此,后退接触位也是下颌的 功能位之一。另外有人指出,颞颌关节紊乱症患者,一位的 比例增高,后退时单侧后牙接触的比例增高,因此检查后退 接触位存在或正常与否,对于颞颌关节紊乱症的检查、诊断 与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述下颌基本颌位及相互关系

简述下颌基本颌位及相互关系颌位是指下颌骨在正常咬合状态下的位置和相对关系。
下颌基本颌位是指下颌骨在咬合时的最佳位置,也是下颌骨在正常咀嚼和说话过程中的基本位置。
下颌基本颌位的正确与否对于咀嚼、说话、面部外形和牙齿的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下颌基本颌位的形成与下颌关节的功能密切相关。
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由下颌骨头骨突和颞骨关节窝之间的关节盘组成。
下颌关节通过肌肉、韧带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使下颌骨能够进行上下、左右和前后的运动,从而保证咀嚼和说话功能的正常进行。
在下颌基本颌位中,下颌骨头骨突与颞骨关节窝之间的关节盘位于最佳位置,下颌关节处于最稳定的状态。
此时,上下颌齿之间的咬合能够保持最佳的配合关系,牙齿的力学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同时,颌骨肌肉的张力和平衡也处于最佳状态,使得咀嚼和说话过程中的肌肉协调更加协调和有效。
下颌基本颌位的正确与否对于面部外形和牙齿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在正确的下颌基本颌位中,面部轮廓和下颌角度呈现出美观和和谐的状态。
牙齿在咬合时能够保持稳定的位置和配合关系,避免了牙齿错颌和咬合不正的问题。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咬合时并不能完全达到正确的下颌基本颌位。
一些人可能存在下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偏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咀嚼和说话功能的异常,面部外形的不协调以及牙齿的不正常磨损和错颌等问题。
针对下颌基本颌位的问题,口腔正畸和口腔修复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综合考虑面部形态、牙齿位置和功能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矫正器矫正、正畸手术和修复重建等。
通过调整下颌骨和牙齿的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基本颌位,从而改善咀嚼、说话和面部外形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治疗下颌基本颌位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生理和功能特点,因此治疗方案需要因人而异。
专业的口腔医生会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定期检查和调整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下颌基本颌位是下颌骨在正常咬合状态下的最佳位置,对于咀嚼、说话、面部外形和牙齿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三种基本颌位概念及关系

三种基本颌位概念及关系
三种基本颌位是指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和正中关系位,以下
是它们的概念及关系:
1. 牙尖交错位(ICP):也称正中颌位,指上下颌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颌位。
此时上下牙列的尖窝关系完全对应,前、后牙都保持着正常的覆合覆盖关系。
2. 后退接触位(RCP):指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向后下移动
约 1mm 左右,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时的颌位。
3. 正中关系位(CR):指下颌处于正中关系时的颌位,此时上下
颌牙列间无牙合接触,上下颌骨间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
三者的关系如下:
1. 正中关系位与后退接触位:两者是同一个位置,后退接触位是
正中关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正中关系位与牙尖交错位:两者是一对调节性关系,正中关系
位是可以重复的、稳定的,而牙尖交错位是可变的。
在正中关系位时,下颌可以做前伸、侧方运动,回到正中关系位时,下颌又回到原来的
位置。
如果正中关系位与牙尖交错位协调,则两者的位置是一致的;
如果不协调,则两者的位置不一致。
三种基本颌位在口腔功能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它们的概念及关系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非常重要。
颌位及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概念

颌位及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概念颌位是指牙齿上下颌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牙齿的上下颌之间应该是恰当的,这就是正常颌位。
如果牙齿的上下颌关系不恰当,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颌位问题。
颌位问题包括开颌、深覆盖、前牙覆盖、中颌覆盖等。
开颌是指下颌偏后,牙齿不闭合。
深覆盖是指上下牙齿过多地重合,上颌骨高于下颌骨。
前牙覆盖是指上前牙稍微遮盖住下前牙。
中颌覆盖是指上后牙和下后牙正常牙合时,上齿稍微偏向内侧,裂隙不一致。
而下颌三个基本颌位是指正常咀嚼、说话时,下颌的三种不同的位置。
上颌骨和下颌骨在不同颌位下的相互关系也不同。
第一种基本颌位是咀嚼时的颌位,又称为闭合颌位或者牙合颌位。
这种颌位是下颌最向上或者最后的颌位。
在这个颌位下,上下牙齿尽可能接触,咀嚼时切割、磨碎食物。
第二种基本颌位是说话时的颌位。
又称为前伸颌位。
这种颌位下,上下牙齿并未完全接触,下颌向前、向下移动,双唇开合,舌根向上挤压,使得发音更加清晰。
同时这种颌位下,上齿和下齿之间对切牙色丘的位置处于最佳匹配状态,也就是说,语音发音更为准确。
第三种基本颌位是静息时的颌位。
又称为自然颌位或正常颌位。
这种颌位下,下颌稍微向下,不过上下齿骨并未接触、咀嚼或者说话,口中也没有食物等。
静息时的颌位,可以通过口颌关节关系的平衡来维持牙齿矫正的稳定性。
总体来说,正确的颌位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颌位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正颌外科、牙齿矫正等方式进行纠正,提高口腔健康和自信心。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曰 是容是相当丰富的 , 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 、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
其 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 、 口腔正畸 、 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 , 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 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 :咀嚼、吞咽 、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 面形态等 。
其中最基本的 , 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 , 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 此即颌位 的变化 。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 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 ,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 最终使经过 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
1 ICP 、RCP 、 MCP MPP 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 行研究不但不可能 ,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 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 (ICP )、后退接触位(RCP )、肌接触位(MCP 和下颌 姿势位 (MPP ), 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 [2]。
ICP 是由牙尖交错牙合 (ICO )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 [3:。
RCP 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 位。
MCP 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 (MP ) 。
MPP 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 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 调到ICP 时存在着自由正 中域,即由RCP 到ICP 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 0.5〜 1.0mm ,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 1mm,此即所谓的’二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
[牙合]与颌位的解剖生理学内函及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
![[牙合]与颌位的解剖生理学内函及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7c76dfbf90f76c661371a1f.png)
腔 医学 的各二 级 临床 学科 进 行 有 机 的 串联 ,从
而有 利 于 临 床 实践 中各学 科 之 间 的合 作 ,最终 美 观 的 解 剖 形态 结 构 。牙 与颌 位是 口颌 系统 行 使 经 过 治 疗 的 口颌 系 统 的生 理 功 能 和形 态 结构 使功 能 的主体解 剖生 理 结构 ,本文 即对其 内函 、 达 到 协调 舒适 与美 观稳 定 的统 一 。 相互 关 系和 临床 意 义作一 综 述 。 2 骀 与颌位及 四个基本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 医药 卫生导 报 2 1 年 第 l 01 7卷 第 0 2期
I MHG N,Jn ay2 1 ,V 1 7 No0 a u r 0 1 o. 1 .2
・
综述 ・
骀与颌 位 的解 剖 生理 学 内函及 相 互关 系和 临床 意义
陈勃 郑 春 玉
【 摘要 】 稽与颌 位是关 于咀嚼运 动这一 同一 问题 的两个 方面 ,二 者统 一于个体 瞬间 的下
时 可称 为牙 合;后者 是指 咀 嚼运 动 过程 中上 下 牙 个体 瞬倒 的 咀嚼运 动 型 。 之 间的接触 关系 ,此 时可称 为 咬合 。因此 , 殆与 人 们 可 以不 假 思 索 的进 行 咀 嚼 ,甚 至 可 以
咬合 的 内 同 时分 心 做 其 他 的事 ;缺牙 患 者 可 以 在一 定 时 期 内无 变 化 ,而 咬 合 时发 生 接 触 的上 逐 渐 适 应修 复体 并 借 以代 偿 恢 复 咀 嚼功 能 。这 下牙 的部位 在不 断变 化 。 ’ 生 理 现 象 正好 说 明 了骀与颌 位 统 一 于 中枢 神
牙 为人 体最 为 特殊 的解 可 以使 面 部 表情 自然美 观 ,并可 使 功 能状 态 下 提 剖 生理 结 构 ,甚 至 可 以认 为 它 是一 种特 殊 的关 可 能造 成 的 口颌 系统 内 尚无 临 床症 状 的微 小 创 3 1 骀的临 床意 义 .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1.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m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
在此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性接触,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意在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或从后退接触位向前伸的对称性运动过程中,下颌相对于上颌始终处于正中的位置,没有偏斜或侧重。
长正中的存在,可使下颌在进人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牙合)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及颜下颌关节、咀嚼肌等组织结构的健康。
因此,长正中是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在此移动过程中仅单侧后牙接触,或移动时下颌有较大的左右偏斜,则说明有后退有咬合干扰,就没有长正中。
2,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
在移动过程中,如向上的距离小于1mm,或有向后移动或过度的向前移动,以及出现左、右方向的移动时,表明可能存在颌位或肌肉功能的异常。
(作者:李晓箐)。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口腔医学(stomatology)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其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咀嚼、吞咽、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面形态等。
其中最基本的,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此即颌位的变化。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最终使经过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1 ICP、RCP、MCP、MPP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行研究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肌接触位(MCP)和下颌姿势位(MPP),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2]。
ICP是由牙尖交错牙合(ICO)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3]。
RCP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位。
MCP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MP)。
MPP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调到ICP时存在着自由正中域,即由RCP到ICP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0.5~1.0mm,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1mm,此即所谓的“二位”。
华北理工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09颌位

(Mandibular Position)•学习要点1、牙尖交错位及其特征2、正中关系弧与正中关系界3、下颌姿势位、后退接触位的生理意义4、三个基本颌位之间的关系5、垂直距离与息止牙合间隙6、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颌位的定义:下颌的位置,是指下颌骨相对上颌骨或下颌骨相对颅骨的关系。
•下颌三个基本位置: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下颌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一、牙尖交错位定义:是一种颌位关系,牙尖交错牙合时的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它依牙尖交错牙合而存在,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名牙位。
•ICP正常的标志:1、咬合关系:ICP依ICO而定位正常的牙合运循环2、TMJ:间隙相等两侧髁突平衡关节内压力正常3、两侧颌面部肌肉功能对等,张闭口运动下颌不偏左右。
4、ICP与正中牙合位正中牙合位:当口颌面部形态两侧对称,上下牙列排列正常,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的位置相对颅骨处于正中,这时牙尖交错位又称正中牙合位。
•牙尖交错位的特点:不稳定性以牙尖交错牙合为依存条件,随牙尖交错牙合存在而存在,随牙尖交错牙合的丧失而丧失。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定义: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RCP。
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韧带位•形成机制:1、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2、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的可让性,它对髁突向后的运动,有一定的限定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缓冲范围。
颞下颌韧带的水平部确定方向、幅度3、肌肉收缩是各种运动所必不可少的。
颞肌后束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收缩•相关知识:下颌在RCP的开口运动,髁突只沿水平轴转动,该运动称为铰链运动。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1.最大关咬颌位(MIP):最大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关节面之间的最深接触颌位。
这是人类在咀嚼和进行口腔功能活动时的基本颌位。
在牙齿修复和正畸治疗中,最大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恢复合适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最大关咬颌位的测量也是判断替牙合适性的重要参数。
2.次关咬颌位(CR):次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牙列之间的接触颌位。
次关咬颌位相对于最大关咬颌位来说,颌骨的关节面之间的接触较为平滑,没有压力点或摩擦。
在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通过调整咬合面,使其与次关咬颌位保持一致,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很好的牙齿功能。
3.真关咬颌位(CR-CO):真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的接触颌位。
其特点是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确定真关咬颌位能够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避免误操作和误伤到关节后面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无关咬颌位(CO):无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不接触,同时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正畸治疗中,无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调整咬合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患者的牙列和脸部软组织,使之符合正常的咬合关系,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儿童颌面发育,改善面容形态。
综上所述,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在口腔颌面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颌骨的解剖关系的准确识别和测量,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儿童颌面正常的发育,同时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准确识别和利用这些颌位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口腔颌面医疗服务。
口腔颌面部组织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

颌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 • • • •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内眦动脉 颏下动脉 腭升动脉
颌外动脉在跨越下颌骨下缘处位置表浅, 可用于颜面中下部损伤的止血和测脉搏。
颌内动脉
下颌段
翼肌段 脑膜中动脉
下牙槽动脉 腭降动脉
颏动脉
腭大动脉 腭小动脉
翼腭段
蝶腭动脉 上牙槽后动脉 上牙槽前动脉
眶下动脉
颞浅动脉
海 绵 窦 翼静脉丛 眼下静脉 面深静脉来自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颞浅静脉
面后静脉 耳后静脉
咀
嚼
肌
群
• 升颌肌群: 嚼肌、颞肌、翼内肌 • 降颌肌群: 二腹肌、颏舌骨肌、 下颌舌骨肌 • 翼外肌: • 神经支配:
升 颌 肌 群
降
颌
肌
群
翼
外
肌
舌 部 肌 群
• 固有肌
• 舌外肌群 • 神经支配
腭
• 腭帆提肌
• 腭帆张肌
咽
肌
• 悬雍垂肌
• 舌腭肌
• 咽腭肌
• 咽缩肌
颈 部 肌 群
• 浅层肌:
二、颞下颌关节
解剖组成
——关节窝 ——关节盘 ——髁突 ——关节囊 ——韧带
功能
——是人体唯一的双侧连动关节
——咀嚼功能 ——吞咽功能 ——语言功能 ——表达功能
二.面颈部肌肉
• • • • • 表情肌 咀嚼肌群 舌部肌群 咽腭肌 颈部肌群
表
情
肌
• 起止点: • 功能: • 分类:环状排列 放射状排列 • 神经支配: 面神经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 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
• 舌动脉(lingual artery) • 颌外动脉(external maxillary artery) • 颌内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 •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口腔解剖 颌位

牙尖交错位是 牙尖交错位是 牙合与TMJ及咀 及 嚼肌三者关系的 嚼肌三者关系的 一个共同标志点。 一个共同标志点。 牙尖交错位正常, 牙尖交错位正常, 三者的关系协调, 三者的关系协调, 口颌系统功能正 反之, 常;反之,口颌 系统就会发生功 能紊乱。 能紊乱。
(一)正常牙尖交错位的标志: 一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标志: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标志 1.牙尖交错牙合 . 位于颌面部中 央,牙列与咬 合都很规范, 合都很规范, 上.下颌牙列的 下颌牙列的 中线与颌面部 中线一致, 中线一致,与 上下唇系带相 一致。 一致。
此时将牙尖交错牙合及牙尖交错位称正中牙合与正中位是正确的二者的概念一致但是由于有些人其牙尖错牙合不在面部中央或是下颌运动时位置不正偏左或偏右表现为口颌系统功能的紊乱此时牙尖交错牙合及牙尖交错位不能称为正中牙合及正中牙合位
第四节
颌位
课前复习
1. 是指---------------,常见的恒定种类有 常见的恒定种类有-----------,--------------牙合是指 常见的恒定种类有 ,---------------------. 2. ICO表示 表示---------------,是指 是指------------------------------------. 表示 是指 3. ICO时除 时除---------和--------外,其它牙均是一牙对二牙交错咬合 其它牙均是一牙对二牙交错咬合. 时除 和 外 其它牙均是一牙对二牙交错咬合 4. ICO时,6的近中颊尖咬合在 的颊沟者称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6的颊沟者称 时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 的颊沟者称--------------------,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6的颊沟近中者称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 的颊沟近中者称-------------------,如6 如 如6的近中颊尖咬合在 的颊沟近中者称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6的颊沟远中者称 的颊沟远中者称-------------------, 的近中颊尖咬合在 的颊沟远中者称 5.超牙合 覆盖)指------------------------,覆牙合指------------------牙合( --------------. 6.切道指 切道指------------------------------, 切道斜度是 切道斜度是--------------------. 切道指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关系描述
牙合的建立
不同阶段牙合特征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9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怎么对牙尖交错牙合 进行描述呢
近远中向关系 唇颊舌向关系 垂直向关系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20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前牙区
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较正
后牙区
第二三磨牙近中倾斜度增大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唇舌向倾斜:以牙冠方向来表示
上下切牙唇倾,下颌<上颌 上下尖牙、上颌前磨牙、上下第一磨牙较正 下颌前磨牙舌倾 上颌二三磨牙颊倾,下颌二、三磨牙舌倾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1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列牙合面特征如何描 述呢?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2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曲线 (curve of occlusion)
纵牙合曲线
横牙合曲线
Spee 曲线
补偿曲线
Wilson曲线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主动法 主动法
• 卷舌后舔法 • 吞咽法 • 后仰法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45
封面
封底
口腔解剖生理学:颌位 建颌

4岁前的乳牙 特征:
4~6岁期间的特征:
① 乳牙位置较正, 无倾斜 —牙排列紧密而无明显间隙
② 曲线不明显 —切缘及 面尚无显著磨耗
• 上下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为 齐平末端
① 覆 较深,覆盖较小
① 牙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形成 ② 牙的切缘及 面产生显著磨耗 ① 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
磨牙的稍前方—近中 深覆 减小
均匀,分布广泛。TMJ受力均匀适度,运 动协调,防止运动创伤。
ICP是 、关节和肌肉三者关系的一个共同 标志点。三者关系协调,口颌系统就正常。
、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 )
1、定义: 从ICP位置,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约1mm, 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 髁突位于下颌窝的最后位,从该位置下颌 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RCP。
掌握: 掌握尖牙保护 、组牙功能 掌握乳牙 、替牙 、恒牙
的特征
熟悉前伸 、侧方 颌位及咬合特点 了解 的建立、建 动力平衡
五、前伸 颌位与侧 颌位 p85
(一)前伸 颌位:
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前运动(无左 右偏斜),运动过程中下颌所有的位置。
易重复和记录的位置包括: 1、对刃颌位 2、最大前伸颌位
熟悉前伸 、侧方 颌位及咬合特点 了解 的建立、建 动力平衡
思考题
➢ 何谓何谓尖牙保护 ? ➢ 何谓组牙功能 ?
➢ 乳牙 、替牙 、恒牙 的特点是 什么?
Summary
三个基本颌位的定义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垂直距离与合间隙的概念 下颌姿势位的特点
思考题
➢ 何谓ICP/RCP/MPP? ➢ 何谓垂直距离? ➢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是什么?
第3节--颌位PPT课件

颌间距离:在牙尖交错位时,上下颌牙所占据 的高度。
.
16
四.下颌三个基本位置的关系
2~3mm
.
17
五、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一)前伸牙合颌位 定义: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前运
动,运动过程中下颌所有的位置均称为前伸 牙合颌位。 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时的位置, 称为对刃颌位。
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此时,下颌与上颌之间的关系称正中关系(骨 对骨的关系);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称正中关 系牙合(牙对牙的关系)。
前、后牙接触关系?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
.
8
(二)后退位形成机制
1.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 使髁突向后移动具有可能性。
2.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的可让性,它对髁突向后运动 有一定缓冲和限定作用,设想,如果该结构不是韧带, 而是骨性结构,那么这种硬组织结构是不能允许髁突 向后方移动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颞下颌韧带 (主要是水平部)决定了下颌能够向后方移动,故有 人将下颌的后退接触位称为韧带位。
.
25
息止牙合间隙在前牙切嵴间应为
A 3mm~4mm B 4mm~5mm C 大小不一定 D 1mm~2mm E 2mm~3mm
.
26
颌间距离是指
A 在牙尖交错位时,上下颌牙所占据的距离 B 在牙尖交错位时,上颌牙所占据的距离 C 在牙尖交错位时,下颌牙所占据的距离 D 下颌后退接触位时,上下颌牙所占据的距离 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颌牙所占据的距离
工作侧的咬合接触有两种形式: 尖牙保护牙合(尖牙牙合)——青壮年多见 组牙功能牙合(组牙牙合)
咀嚼系统—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小结
后 后退接触位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义退接后退接触位特点
触
位
后退接触位生理意义
RCP
下颌姿势位
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
当人直立或坐正,两眼平视前方, 口腔无功能活动,升颌肌群保持轻 微的电位活动,以对抗下颌骨所承 受的重力;
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 间隙即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大约2~4mm。
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颌位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牙尖交错位 后退接触位 下颌姿势位
重复性 髁状突位置 牙合 型 临床意义
第一节 牙尖交错位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
ICP
牙尖交错 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
长正中(long centric):RCP直向 前滑动1mm到ICP,此距离为长正中
3)不协调性:RCP到ICP有牙合障碍, 偏滑
(二)MPP与ICP的关系
小结
ICP-RCP-MPP
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ICP
RCP
MPP
一致性(一位) 协调性(二位)
不协调性:牙合障碍
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五 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1.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颌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 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都称为侧牙合颌位,其中下 颌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 2. 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是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 咬合接触位。 3. 从尖对尖位下颌还可以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 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
颌位

尖牙保护合
特点:以尖牙做支撑,保护他牙 优势:
1 牙根粗壮,牙周膜面积大,支持力强 2 位于牙弓前部,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3 有舌面窝,可导致合力趋于轴向 4 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 能及时作出调整反应
组牙功能牙合
定义:
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后牙均保持接触 而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
优点:
1 咀嚼面积大 2 分散合力 3 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侧方合
RCP
1mm 长正中
ICP
1~3mm
|
肌力闭合道
MPP
前 伸 合
定义:下颌前伸至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咬合状态。
三种情况: 切咬细线或薄纸 下颌前伸至切缘相对 发怒,咬牙切齿
特征: 前牙接触 意义:1 保护后牙
后牙不接触
2 利于关节健康 3 利于下颌稳定
前 伸 合
侧方合
下颌向左或向右运动时,工作侧接触, 非工作侧不接触的现象
后退接触位(RCP 后退接触位(RCP)
1.定义: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 (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 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 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的最后位置,是下颌的生理 性最后位。 2.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 2.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 一位:ICP=RCP(8%) 一位:ICP=RCP(8%) 二位:长正中(92%):从RCP可以自如的直向前滑 二位:长正中(92%):从RCP可以自如的直向前滑 动到ICP,将两个下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位置 动到ICP,将两个下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位置 关系称为长正中
下颌姿势位(MPP) 下颌姿势位(MPP)
1.定义: 1.定义 头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 2.息止合间隙(free way space) 2.息止合间隙(free 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 保持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 3.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 3.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 临床意义:确定颌位参考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牙尖交错位特点:①上下颌牙处于牙尖交错、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②大部分人的髁突基本处于下颌窝中央的位置,此时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保持密切接触;③双侧口颌肌群收缩对称、有力,作用协调;④牙尖交错位可重复;⑤牙尖交错位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⑥该位置是咀嚼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
正中关系: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突位于下颌窝的中央(是最上、最前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
髁突在下颌窝的中央时,髁突对上颌的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可以向后移动约1mm,此时,前牙不接触,只有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是下颌的生理最后位,不能再向后退,从此位置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和单纯铰链运动。
下颌姿势位曾称为息止颌位。
当头直立位,口腔在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的时候,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从后向前保持着一个楔形间隙,称为息止(牙合)间隙,也称为自由间隙,约为1——3mm。
此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下颌姿势位,严格地说,它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个微小的范围,在上下方向约0.5mm,前后方向约0.3mm。
垂直距离也称为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以用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牙合))的关系1)协调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者为同一位置,约有10%的人从牙尖交错位不能向后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为同一位。
二是由牙尖交错位保持牙接触向后下退达到后退接触位;或者确定正中关系(牙合)(后退接触位)后能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如有偏斜不超过0.5mm),其滑动距离多在0.5——1.0mm,这一距离称为长正中。
人群中两位者约占90%。
协调关系属生理性关系。
2)非协调关系:即下颌不能自如地由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牙合))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往往在滑动中发生偏斜,这属功能障碍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口腔医学(stomatology)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学科。
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大体上可分为口腔医学基础、口腔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等三大领域。
其中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内科学这四大临床学科[1]。
口腔医学中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但所有口腔医学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诊疗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一致的,即为患者恢复更好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并尽可能恢复协调美观的解剖形态结构。
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咀嚼、吞咽、言语和维持正常的颌面形态等。
其中最基本的,也是维持人类之生存首要的功能当然是咀嚼。
而咀嚼的实现势必涉及牙合及下颌的运动,下颌运动时就会产生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变化,此即颌位的变化。
因此研究最基本的可重复的几个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就可以将口腔医学的各二级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的串联,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最终使经过治疗的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达到协调舒适与美观稳定的统一。
1 ICP、RCP、MCP、MPP的解剖关系下颌的位置,即颌位,从理论上讲有无数个,对其所有的位置变化进行研究不但不可能,而且毫无医学意义。
正常生理功能中的颌位值得研究的仅仅是指重复性好的少而又少的几个,即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肌接触位(MCP)和下颌姿势位(MPP),四者之间的解剖关系甚为微妙和复杂[2]。
ICP是由牙尖交错牙合(ICO)所决定的,因此又称为牙位[3]。
RCP由韧带的可退让性决定又称为韧带位,属于物理性定位。
MCP 与升颌肌的收缩密切相关而又称被为肌位(MP)。
MPP是下颌及颌周诸肌无主动功能状态下的下颌位置,因此又称为息止颌位。
正常情况下由RCP调到ICP时存在着自由正中域,即由RCP到ICP时,后牙呈对称而均匀的接触,水平向无偏斜或偏斜不超过0.5~1.0mm,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二者之间是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约1mm,此即所谓的“二位”。
ICP、MCP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意即下颌由MPP沿着肌力闭合道闭合至上下牙刚有接触时下颌的位置正好就是ICP,而并无个别牙或少数牙的接触(早接触),此即所谓:牙位肌位的协调一致。
而MPP是通过正常的肌力闭合道与ICP或MCP发生联系的[4]。
正是ICP、RCP、MCP、MPP四者之间的可重复的解剖关系才保证了咀嚼过程中成千上万次的颌位变化,在舒适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致于导致整个口颌系统的功能或结构的紊乱[5]。
因此临床各科在治疗、修复或正畸、手术过程中维持或修正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医源性的口颌系统的功能甚或结构上的紊乱。
2 ICP、RCP、MCP、MPP的临床意义 2.1 ICP的临床意义正常的ICP可以保证上下颌牙尖窝交错式最紧密,最广泛的牙合接触,从而
增大了牙合的咀嚼面积利于提高咀嚼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牙合力的分散而避免个别牙或少数牙的牙周创伤;另外,由于ICP的存在,纵然有个别牙缺失也不至于使对颌牙完全丧失功能,还可避免邻牙和对颌牙在短时间内发生倾斜移位和牙合向伸长。
这样就为临床及时修复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empirenews.page--] 2.2 RCP的临床意义当全口牙或多数牙缺失时,由ICO决定的ICP也将随之难以确定或消失。
而由韧带决定的RCP却不是如此,仍然可以在全口牙缺失的情况下被准确的获取,这在义齿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替代和必须的。
如此才使我们为全口牙缺失的患者重建合乎功能和美观的义齿性咬合成为可能。
2.3 MCP的临床意义MCP与ICP是否一致直接关系到口颌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正是因为MCP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判定天然牙合或义齿重建牙合可能存在的早接触、牙合干扰等牙合紊乱,从而准确的去除之。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参照ICO的异常与否来推断ICP、MCP之间的不调之原因是在于牙合的紊乱,还是在于肌功能的异常。
2.4 MPP的临床意义 MPP是由下颌骨本身的重力和升颌肌的牵张反射所决定的。
正常的MPP可以使面部表情自然美观,并可使功能状态下可能造成的口颌系统内的尚无临床症状的微小创伤(如关节内)有足够的休息期进行修复,实际上人类的牙合接触在24h内也才17min左右而已。
另外,MPP还是全口义齿修复中确定垂直距离(VD)的重要参考因素。
3 小结综上所述,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是复杂和至关重要的。
正是它们之间协调的交替变化贯穿于下颌运动的始终,才使口颌系统得以舒适自然行使功能的同时,而又不发生各种紊乱症状[6]。
因此口腔医学各临床专科进行治疗的目的应是恢复已遭破坏的四种颌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临床医师认识ICP、RCP、MCP、MPP之间的解剖关系和临床意义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