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关第16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冲关第16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只摇了38年的轮椅,停了
史铁生总梦想自己是一个田径运动员,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并且跑起百米来不超过“九秒九几”。
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田径比赛,他甚至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
但因为瘫痪,这个病人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38年。
2010年12月31日,因为突发脑溢血,史铁生带着永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一直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男人,终于“辞职”了。
从21岁那年开始,史铁生就一直没有逃过病痛的折磨。
他把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先是作为“起落架”的两条腿瘫痪了,然后像是“发动机”般的两个肾也“一起失灵”,患上了尿毒症。
他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全身的血液先被抽出来,再被输回去。
评论人潘采夫记得,2005年,他前去接史铁生参加一个活动,看见他“那么瘦弱”,就提出要把他抱进车里。
但这个提议却被拒绝了。
直到现在,潘采夫仍然记得这个作家“努力地抓着把手,靠臂力把自己一点点挪进车座”的样子。
可是,在朋友们的眼里,史铁生乐观得“根本不像一个被重病缠绕的病人”。
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人都提到,他很少一脸愁容,恰恰相反,他“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
当然,并非从一开始,这个病人就能笑着面对他无法摆脱的梦魇。
21岁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朋友们还记得,那时,如果有人嘲笑他的腿,“他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
这个年轻的病人最常去活动的地方,是离大杂院不远的地坛。
在这座荒废的园子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最终,这个古园里诞生了一篇15 000字的《我与地坛》。
这部探讨生与死、荒废与生长、绝望与希望的长篇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以至于作家韩少功评价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作为写作者,史铁生获得了盛名,但作为一个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的病人,他却开始失去宝贵的时间。
成名初期,他曾经这样告诉徐晓,“听见敲门就害怕,看见来人就想哭”。
有一年冬天,记者们围堵到他家,他不得不受着寒冷,“全副武装,到地坛去逃难”。
年轻时那种想“抱着炸药包”与嘲笑他的人同归于尽的想法,已经慢慢被磨平了。
他说起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一样”。
就在几年前,当这个作家被问及理想的生活状态时,他笑着回答,“我希望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透析中心就在
我家旁边”。
那时,他每次都要为了透析花掉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前提还是“路上不能堵车”。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史铁生每天几乎只有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写作时,这个病人总是躺在床上,在胸前斜支起一块木板,费劲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
20万字的《病隙碎笔》,史铁生整整写了4年。
算起来,他平均一天只写了136个字。
而这样的工作,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一直写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根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艰难的写作之后,中国文坛留下了属于史铁生的100多万字的作品,也鼓励了无数的读者。
在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上,这位一辈子囿于轮椅的作家,被评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授奖词对这个作家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文章从史铁生的梦想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作答时可从开头与下文的关系以及主题的表现等角度考虑。
开篇写史铁生的梦想,与下文现实中他的遭遇形成反差,突出了全文表现的他的坚强与乐观。
【答案】与下文所述的史铁生遭遇的人生磨难形成对比,使其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进而与下文所述的他的乐观与成就形成对比与反差,突出他的乐观坚韧,从而表现文章中心。
2.史铁生在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上被评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从文中看,史铁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可通过概括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他对苦难的态度、别人对他的评价等内容,得出他“令人敬佩”的方面。
注意要分点作答,不可遗漏要点。
【答案】虽然历经磨难,但自尊,坚强,乐观;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但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乐观;身体残缺,但思想健全而丰满;淡泊名利,惜时如金。
3.请分析标题“这只摇了38年的轮椅,停了”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通过分析标题的本义、引申义及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等获得答案。
注意,分析标题的含意时要在全面把握文
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要条理清晰,语言简明。
【答案】①交代一个事实:史铁生瘫痪了38年后,去世了。
②表现一种精神:史铁生患病38年,在轮椅上与疾病搏斗了38年。
③表达一种情感:史铁生带着永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离开了这个世界,令人遗憾。
4.从史铁生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要紧扣文本,紧扣人物的精神价值,写出感受最深的启示。
作答此类题目时,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紧扣文本,能自圆其说。
【答案】①人生总有遗憾,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资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②遭遇磨难时要学会坚强,乐观面对。
③残缺的人生仍然可以有光彩与成就,依然能赢得世人的尊重。
④要看淡名誉,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倾听李叔同
哪怕是像温源宁那样的写人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以下笔。
他是个全能的才子。
诗、书、画、印、乐、剧,他全包了。
他又是感化力特强的艺术教育家。
在人生的半途中,忽然来了个转变: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
崇仰者看他头上显出的圆光,是位活菩萨,不觉便五体投地!
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
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这位乱世真人不过六十三年的一生中,前二十五年可谓阅尽繁华,是浊世中的翩翩公子。
清朝末年,他的故乡天津有位名妓杨翠喜。
李叔同曾赠过她艳词一阕,其中有“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之句。
此后,他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又同上海名花李苹香过从甚密。
他赠李的诗中有云:“春归花落渺难寻。
”
丰子恺说,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
那主要指的是李叔同东渡扶桑“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以后的贡献,但从下面这段“史中声”来看,他早就在弹钢琴了。
1905年,他的生母在上海病故。
他扶柩返回天津为母开吊出殡。
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西式做法办理的。
除了致悼词(而非老式的孝子跪地念祭文),全家穿黑衣(老式该穿白衣)送葬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叔同亲自奏钢琴,唱悼歌。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琴声、歌声必定是惊世骇俗的。
李叔同的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李曾不止一次对人提起“生母很苦”,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到母亲还有余哀。
有一次听讲《地藏经》,他竟涕泗滂沱,难以自已。
当年他感怀母亲的身世,所以采取了那样不寻常的行动。
那场面、那乐声必定是悲壮的。
对于我们信奉无神论的凡人来说,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特别是中国音乐史)同在的音乐人。
他留下的作品中,完全是他原创的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他选曲配词的。
奇
妙的是,在这些选曲填词的歌曲中却有绝妙之作。
有缘、有幸从其中找到共鸣的爱好者会发现,它们也许比他的原创之作更加珍奇。
1906年李叔同发表的《隋堤柳》,连他的一位门人也曾误认为是他的原创。
其实,那是洋曲调与李叔同所撰词的巧妙的嫁接。
试取其曲调单独唱奏,洋味颇浓。
再看他自撰之词:“甚西风吹醒隋堤新柳,江山非旧,只见景依稀凄凉时候……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当然是文情并茂的一篇长短句,那风韵是传统的。
但是,合而歌之,却声词契合,流美异常。
更叫人叹赏的是,中国味消融了原曲中的洋味,似乎它本就是词作者的自度曲!
《涉江》又是一例。
歌词取自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今天的人们诵读此诗,仍可享受那两千年前的古朴风味。
但如要用今天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诗中情味,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1940年我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认识了《涉江》,觉得那音乐不但符合而且强化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尝到了一种古味的忧伤。
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是李叔同妙选了一支英国民歌的曲调来配的,竟把那中西、古今的鸿沟填平了。
李叔同出家后,夫人到西湖寻访,走了几处寺庙才找到,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后,他便告别归寺。
妻、友送他下了小船。
船开了,他没有回一下头。
直到船与人没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
夫人痛哭而归。
这是他的老友黄炎培回忆亲眼所见所述。
遥想那颇似《红楼梦》末回的一景,《送别》的歌声变得绝顶凄凉了!音乐是表情、传情的艺术。
既然要斩断情缘,忘情,绝情,也就没有了音乐。
于是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5.为什么说“像温源宁那样的写人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以下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李叔同的人生是多样的。
他是个全能的才子,他在诗、书、画、印、乐、剧各方面都有所成就;他的人生经历曲折离奇,曾阅尽繁华,曾离经叛道,在人生半途突然皈依佛门。
6.李叔同是个全能才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在音乐上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能将西方曲调与中国传统文学巧妙融合,填平中西、古今的鸿沟。
7.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增强文本的文学性、可读性;营造意境,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李叔同的音乐作品中歌词的传统魅力;自撰词则进一步表现了李叔同的文学才华。
8.李叔同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他却“斩断情缘,忘情,绝情”“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
请你谈谈对李叔同此举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李叔同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本可以在这上面大展宏图,做出一番成就,但他却选择了出家。
这样的人生转变和他的性格有关,他从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从他以西式做法为母亲办丧事就可以看出。
他皈依佛门,“斩断情缘”,也许在音乐方面有所放弃,但如文中所言,“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
所以说,这样做未尝不可。
而生活中亦是如此,有时候放弃意味着另一种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