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衰患者临床评估“四步法”
【总结】心衰患者临床评估“四步法”
【总结】心衰患者临床评估“四步法”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对心衰患者做出正确的临床评估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通过临床评估,需要:①确定是否存在心衰;②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③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④是否存在并发症。
那么,如何对心衰患者进行完整、正确的临床评估呢?可参照以下4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程度1.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这是临床评估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心衰患者多因运动耐量降低、液体潴留及其他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疾病3种原因就诊,均会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接诊时应注意这些症状/体征出现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缓解和加重的因素。
此外,在询问病史时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各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慢性肾脏病、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等)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龄)。
注意有无累及心脏的全身性疾病(如淀粉样变、结节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等)、心衰或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心脏毒性药物使用史、吸毒史、可能间接影响心脏的非心脏疾病(如贫血、甲亢、动静脉瘘等)。
查体时需注意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容量状态、体重、颈静脉压、水肿及严重程度、呼吸困难及严重程度。
颈静脉压的测量可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其测量方法很重要,要求上身呈30°~45°,颈静脉与胸骨角的垂直距离为颈静脉压,加5cmH2O为右房压。
2.心衰的常规检查每位心衰患者都应当做以下几项检查:(1)超声心动图:①诊断心包、心肌或心脏瓣膜疾病。
②定量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反映左心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患者均应测量,但不推荐常规反复测量。
③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
④估测肺动脉压。
(2)心电图:心衰患者一般均有心电图异常。
可提供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心房扩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脏不同步等信息。
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其治疗效果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的标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 症状改善评价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呼吸困难:可使用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心功能分级,分为I~IV级,级别越高说明症状越重。
- 乏力:可使用疲劳量表或者运动能力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是否有所改善。
- 水肿:可通过体重变化、下肢水肿程度等指标评价。
2. 心功能改善评价心力衰竭的核心问题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因此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善对于疗效评估也非常重要。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 心脏超声检查:可通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比值)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 心电图:观察心电图上ST-T改变、QRS波群变化等指标,评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病变情况。
3. 病理生理指标评价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可通过一些血液指标进行评价,包括:- BNP(脑钠肽前体)或者NT-proBNP(N-端脑钠肽前体):这是常用的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其浓度与心脏负荷和炎症等密切相关。
- 血红蛋白:贫血是心力衰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贫血情况。
4. 再入院率评价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需要频繁再入院也是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再入院率可以反映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以上是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的一些常用指标和方法。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变化、血液指标和再入院率等方面,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然而,临床评价应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结合病情特点和患者个体差异,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
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为了准确诊断心衰,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进行评估。
下面将介绍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心衰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胸闷等。
这些症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体征。
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心率不齐、心音增强、心尖搏动位移、颈静脉压力升高、下肢水肿等体征。
这些体征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手段来评估。
三、实验室检查。
心衰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心肌标志物、电解质、肾功能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四、心电图。
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心律失常、ST段改变、T波改变等。
心电图是诊断心衰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五、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受损,对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脏核素显像、心导管检查、心脏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以全面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
七、心衰的分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级别,包括心衰的分级、分期等,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心衰的临床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估。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希望临床医生和患者能够重视心衰的诊断和治疗,共同努力,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几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估方法!
几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评估方法!一、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程,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胸痛等。
体格检查包括查体、听诊、观察水肿、心肺听诊等,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颈静脉充盈度等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衰程度。
二、心电图心电图是一种常规的心血管检查手段,能够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电图常常出现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改变,有助于确定患者的心律和心室功能。
三、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心脏的形态和大小,观察肺部情况,包括肺淤血、间质水肿等。
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心脏增大,肺纹理增多等表现。
四、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超声波可以观察心脏的舒缩功能、心室射血分数、心室肥厚程度等指标。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心腔大小、瓣膜功能等。
五、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可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如B型钠尿肽(BNP),是一种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六、运动耐力测试运动耐力测试可评估患者的体能状况和心功能。
常见的运动耐力测试包括六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和运动平板试验(exercise treadmill test)。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测量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步行或跑步距离、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等指标,从而帮助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
七、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心血管检查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测压。
心导管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心室功能、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嵌顿压等指标,可以为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临床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检查手段,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心衰抢救流程
心衰抢救流程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一旦发生心衰,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以减轻病情,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将介绍心衰抢救的流程。
1. 初步评估。
当发现患者可能出现心衰症状时,首先需要进行初步评估。
包括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需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后续给药和输液。
同时,可以进行血液检测,了解患者的电解质和心肌酶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 给予氧疗。
对于心衰患者,氧疗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流量氧气,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
4. 心衰药物治疗。
在建立静脉通道和进行氧疗的同时,需要尽快给予患者必要的心衰药物治疗。
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等,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
5. 监测和支持疗法。
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可以考虑给予机械通气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6. 密切观察和护理。
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工作,包括体位调整、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全方位地关心患者的健康。
7. 积极治疗原发病。
心衰往往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止病情反复。
总之,心衰抢救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紧急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治疗。
只有在严格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操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病情,提高治疗成功率。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心衰抢救流程,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如何评估和监测
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如何评估和监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威胁。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准确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评估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第一步是观察患者的症状。
患者是否仍然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或平卧时?是否出现乏力、疲劳,影响日常活动?是否有下肢水肿,且水肿的程度有无变化?夜间是否能平卧入睡,还是经常被憋醒?这些症状的改善或加重是评估治疗效果的直观依据。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能够进行更多的日常活动,下肢水肿消退,夜间睡眠良好,通常表明治疗是有效的。
心功能的检查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如果治疗有效,LVEF 可能会有所提高,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
此外,还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变化,如心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等。
如果心室重构得到逆转,即心室大小减小、心室壁厚度恢复正常,也是治疗有效的表现。
BNP(脑钠肽)和 NTproBNP(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的检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种物质在心力衰竭时会升高,其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心功能的状态。
治疗有效时,BNP 和NTproBNP 的水平通常会降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非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它们升高,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6 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评估方法。
让患者在 6 分钟内尽可能地行走,测量其行走的距离。
如果治疗有效,患者的 6 分钟步行距离通常会增加。
这不仅反映了患者运动耐力的提高,也间接表明心功能的改善。
生活质量的评估也是不可忽视的。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
如果患者在治疗后感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例如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工作或家庭事务,心情更加舒畅,这也提示治疗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患者的疗效非常重要。
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缓解:症状缓解是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的改善程度。
通常采用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来评估症状缓解的程度,分为I、II、III、IV四级,其中I级表示无任何限制,IV级表示在休息状态下仍有明显症状。
2. 心功能改善:心功能改善是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通过心功能检测指标来评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等。
LVEF是评估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50%以上,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低于40%。
CI是评估心脏整体泵血功能的指标,正常值为2.5-4.2L/min/m2。
3. 体征改善:体征改善也是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颈静脉压力、肺部啰音、水肿等体征的改善程度。
颈静脉压力增高、肺部啰音增多和水肿加重是心力衰竭的典型体征,治疗有效后这些体征会有所改善。
4. 心电图改善:心电图改善也是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ST段改变等心电图异常,治疗有效后这些异常会有所改善。
5. 实验室检查改善:实验室检查改善也是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B型钠尿肽(BNP)和尿液检查等。
BNP是一种心力衰竭特异性标志物,其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治疗有效后BNP水平会下降。
尿液检查可以评估肾功能和水钠代谢情况,治疗有效后尿液检查指标会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体征改善、心电图改善和实验室检查改善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疗效情况,指导治疗并判断治疗效果。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干货丨心衰的临床诊断及评估要点
干货丨心衰的临床诊断及评估要点一、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分为四大方面。
1. 体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包括全身下垂部位水肿、胸腹水、肝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其中肝颈静脉回流征对右心衰的诊断较为特异。
2. 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底干湿性啰音等。
所有表现的症状对诊断心衰意义巨大。
3. 心输出量不足心输出量不足的表现为乏力、腹胀、纳差、肢端发冷等。
4. 心脏表现心衰时患者可出现心慌、快心率、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等症状,其中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对心衰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二、病史采集的内容及方法病史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现症状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2)既往心脏疾病史;(3)心衰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累及心脏的全身疾病如淀粉性样变、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结节病等,有无使用心脏毒性药物、药物依赖、近期有无病毒感染等。
病史采集对心衰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医生根据患者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及体征,结合病史即可做出临床疑诊。
但对于老年人、肥胖和慢性肺病的患者来说,诊断的可靠性较差。
由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故还需要借助辅助检査明确诊断。
三、心衰的检查方法1. 心电图(1)心电图正常可以排除心衰一般来说,心衰患者的心电图均有异常,完全正常的可能性极低,故心电图可以排除心衰,是首选的评估措施。
但心电图异常对心衰不具备诊断意义,仅可提供病因线索及合并症诊断。
(2)QRS时限及QT间期QRS时限:确定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和心电图标准;QRS形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者提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较好,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多见于右心系统疾病;QT间期延长: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变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的风险,用于指导心衰治疗药物的选择。
评价心衰病人功能的金标准
评价心衰病人功能的金标准心衰病人的功能评价金标准是对心衰病人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功能评价的一套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生理功能、心肌损伤、器质性结构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金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心衰病人功能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下面将对心衰病人功能评价的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症状评价1. 症状自述:记录患者的自述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胸痛等。
2. 症状评分: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常用的评分工具有纽约心脏协会心衰分级(NYHA分级)和心衰症状评分量表(CCS)。
二、体征评价1.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律等,观察是否有水肿、颈静脉充盈等体征。
2. 心肺听诊:听诊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三、生理功能评价1. 体力活动能力:使用功能评分量表(如6分钟步行试验、负荷步行试验等)评估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
2. 肺功能测试:检测患者的肺活量、肺泡通气功能等相关指标。
3. 心电图(ECG):评估心律、传导功能等。
四、心肌损伤评价1. 心脏酶谱:测定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钙蛋白等,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2. 心肌显像:使用核素示踪技术评估心肌灌注、心肌存活等。
五、器质性结构评价1.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大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功能等。
2. 磁共振成像(MRI):提供更准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结果。
六、心血管系统功能评价1. 药物负荷试验:通过给予不同药物负荷,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反应能力。
2. 体位性耐力试验:评估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3. 窦房结功能评估:包括窦房结功能测定等。
以上就是心衰病人功能评价的金标准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症状、体征、生理功能、心肌损伤、器质性结构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心衰患者的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急性心力衰竭早期正确的评估和处理办法
急性心力衰竭早期正确的评估和处理办法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继发于心脏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源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目前,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AHF发作迅速,常危及生命,大量的研究表明,院前早期识别及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因此院前以及入院后正确的评估及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AHF急诊评估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二是根据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项目检查。
AHF临床表现AHF临床表现是以肺淤血、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器官低灌注为特征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AHF的最初诊断大多是基于以呼吸困难为突出临床表现而开始的。
1.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并咯(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啰音伴或不伴哮鸣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P2)亢进,第三心音(S3)或(和)第四心音(S4)奔马律。
2.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颈静脉充盈、外周水肿(双侧)、肝淤血(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胃肠淤血(腹胀、纳差)、腹腔积液。
3.低灌注的临床表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四肢皮肤湿冷、少尿[尿量<0.5ml/(kg·h)]、意识模糊、头晕。
需注意,低灌注常伴有低血压,但不等同于低血压。
4.心源性休克:没有低血容量存在的情况下,收缩压<90mmHg持续30min及以上、或平均动脉压<65mmHg持续30min及以上,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收缩压>90mmHg;心脏指数显著降低,存在肺淤血或左室充盈压升高;组织器官低灌注表现之一或以上,如神志改变、皮肤湿冷、少尿、血乳酸升高。
5.呼吸衰竭:是由于心力衰竭、肺淤血或肺水肿所导致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静息状态吸空气时<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50mmHg)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心衰诊断标准
心衰诊断标准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根据2016年ESC心衰指南,我们可以将心衰的诊断标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症状。
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胸闷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耐受能力。
临床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其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加重情况,以及与运动或静息相关的症状变化等。
二、体征。
心衰患者体征常常包括心率不齐、心音异常、颈静脉压力增高、肺部啰音、下肢水肿等。
这些体征可以反映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进展情况。
临床医生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体征,特别是心脏听诊和肺部听诊,以及观察颈静脉回流情况和下肢水肿情况等。
三、心脏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变等情况。
此外,心脏核磁共振、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四、实验室检查。
心衰患者常常伴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贫血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发现心衰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心肌标志物、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方面。
综上所述,心衰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临床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仔细检查患者的体征,进行必要的心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和诊断心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衰 评价指标
心衰评价指标心衰,全称心力衰竭,这可是个有点麻烦的病症呢。
那咱们怎么知道心衰到啥程度了呀?这就需要一些评价指标啦。
一、症状方面。
1. 呼吸困难。
这是心衰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
就像有个小怪兽在胸口压着,喘气都费劲。
患者可能在活动的时候觉得气不够用,这就像是身体在喊“我好累,呼吸不过来啦”。
严重的时候,就算是躺着休息也会呼吸困难,只能坐起来,像个小虾米一样弓着身子喘气,这种情况就比较糟糕了。
这是因为心脏这个小泵泵不太给力了,不能把血液很好地送到全身,肺里就淤血了,呼吸自然就困难啦。
2. 疲劳乏力。
心衰的朋友总是感觉很累,就像身上背着重重的壳。
走几步路就觉得腿像灌了铅一样,这是因为心脏不能有效地为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就只能无精打采的啦。
感觉就像是手机电量永远不足,做什么都没有劲儿呢。
二、体征方面。
1. 水肿。
这个就比较明显啦。
你看患者的腿呀,脚呀,可能会肿得像个小馒头似的。
用手指一按,还会有个小坑坑,过一会儿才会恢复。
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不好,血液在身体里循环不畅,多余的水分就跑到组织间隙里去了。
就好像水管堵住了,水就溢出来了一样。
而且,这种水肿可能还会往上蔓延,从脚肿到小腿,再到大腿,严重的时候肚子里也会积水呢。
2. 心跳异常。
医生在给患者检查的时候,会听心跳。
心衰患者的心跳可能会很乱,就像一群小蚂蚁在乱爬一样。
有时候跳得很快,这是心脏在努力代偿,想多泵出点血来;有时候又跳得很慢,这可能是心脏累得实在不行了。
而且心脏跳动的声音也可能会有变化,变得很微弱或者很杂乱,就像一个乐队没有指挥,乐器乱响一样。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
1. 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 - proBNP)这两个指标可重要啦。
就像是心脏派出的小信使,当心脏受到压力的时候,它们就会跑到血液里,而且数量会增多。
如果检测到这两个指标升高,那就很有可能是心脏出问题了,可能是心衰在作祟哦。
它们就像是心脏的小秘密,通过血液这个小邮差把消息传递给医生呢。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评估(完整版)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评估(完整版)心力衰竭(心衰)的准确诊断和全面评估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评估目标包括:是否存在心衰、心衰的病因及诱因、严重程度和预后。
首先,应根据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胸片判断心衰的可能性;然后,检测利钠肽和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衰诊断及分类,再进一步检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最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一、症状和体征全面而细致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是心衰诊断的基础,可提供病因线索、发现诱因、指导检查手段的选择以及对检查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是根据心衰症状制定的一个简单的心衰严重程度分类方法,可初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相应的死亡风险也增加。
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四大方面:1、体循环淤血,包括全身下垂部位水肿、胸腹水、肝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其中肝颈静脉回流征对右心衰诊断较特异;2、肺循环淤血,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沬痰,双肺底干湿性啰音等,对心衰诊断具重要意义;3、心输出量不足,包括:乏力、腹胀、纳差、肢端发冷等;4、心脏的表现,包括:心慌、心率快、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后二者对心衰诊断具特异性。
病史采集主要包括既往心脏疾病史、心衰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累及心脏的全身疾病(如淀粉样变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结节病)、有无使用心脏毒性药物、药物依赖、近期有无病毒感染等,这对心衰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即可做出临床疑诊。
但对于老年人、肥胖和慢性肺疾病的患者,诊断的可靠性较差。
由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二、心电图心衰患者一般均有心电图异常,完全正常的可能性极低,故心电图是心衰的首选评估措施。
心电图异常对心衰不具备确诊意义,但可提供病因线索及合并症诊断。
比如左室高电压提示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或者肥厚型心肌病。
右室高电压,提示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衰患者评估标准
心衰患者的评估标准一.临床状况评估(一)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表现为:左室增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与液体潴留(水肿)等。
1.病史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各种心脏病的病因线索,如CHD、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
应询问吸烟、血脂异常、睡眠呼吸障碍、胸部放射史、接触心脏毒性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例如葸环类抗生素或大剂量环磷酰胺等病史。
询问有关违禁药物使用史与酒精摄入量。
应特别关注非心脏疾病,例如结缔组织病、细菌性或寄生虫感染、肥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淀粉样变,以及嗜铬细胞瘤等病史。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判断左心衰竭、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2.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多普勒超声:可用于①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
②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以及心包、瓣膜与血管结构;定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测量LVEF,左室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容量( LVEDV,LVESV)。
③区别舒张功能不全与收缩功能不全。
④估测肺动脉压。
⑤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推荐采用2DE的改良Simpson泫测量左室容量及LVEF,与造影或尸检比较,相关性较好。
由于超声检查简便、价廉、便于床旁检查及重复检查,故左室功能的测定还就是以此法最为普遍。
3.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前者可准确测定左室容量、LVEF及室壁运动。
后者可诊断心肌缺血与MI,并对鉴别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有一定帮助。
4.X线胸片: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的信息。
5.心电图:提供既往MI、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
有心律失常时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
6.冠状动脉造影:适用于有心绞痛或MI,需血管重建,或临床怀疑CHD的患者;也可鉴别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但不能用来判断存活心肌,而有心肌存活的患者,血管重建可有效改善左室功能。
心衰的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法
心衰的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法
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以下是心衰的常规检测诊断和治疗方法:
检测诊断:
1. 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症状评估等。
2. 血液检测: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来评估心肌功能和损伤程度。
3. 心电图(ECG):用于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包括心率、心律和心肌缺血等。
4. 胸部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肺水肿和胸腔积液等。
5.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通过超声波检测心脏的结构、收缩功能和血流情况。
6. 心脏核素扫描:评估心室功能、心肌灌注以及心脏毒性等。
7. 心导管检查:通过插入导管进入心脏血管系统,评估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ACEI/ARBs、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以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
2.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具有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通过植入心脏起博器(CRT)来改善心室收缩的协调性。
3. 非药物治疗:包括限盐饮食、戒烟、限制液体摄入、心理支持和康复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症状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或心脏辅助装置等手术治疗。
5. 疾病管理:定期随访、监测心功能、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积极处理其他相关疾病和风险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心衰的治疗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并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以上仅为一般性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更详细、准确的建议。
叙述心衰时心功能状态的评估要点
叙述心衰时心功能状态的评估要点
心衰时心功能状态的评估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评估:评估病人是否存在心衰的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以及其严重程度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体征评估:包括观察和测量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水肿情况等指标。
心脏听诊可检查心脏杂音、心脏搏动力度和心律等。
3. 心电图(ECG):评估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室肥厚等异常。
4.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谱、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以评估有无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异常等。
5.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分数缩小程度、心室舒张功能等。
6.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如核素显像、心血管磁共振(CMR)、心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CTA)等,用于评估心脏血流灌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等。
7. 负荷试验:如运动试验、药物负荷试验等,通过评估心脏在负荷应激下的反
应,评估心功能状况。
8. 临床评估工具:包括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心衰量表评估(如Minnesota心衰量表)、生活质量评估等,用于评估心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上是评估心衰时心功能状态的一些常用要点,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评估病人的心衰情况。
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
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心衰患者是指心肌收缩力减弱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泵功能不全情况。
心衰患者通常表现出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并且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监测。
本文将通过对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心衰的症状、评估指标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一、症状观察心衰患者常常出现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这些症状常常随着心衰的严重程度而加重。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注意患者的活动耐量、呼吸困难程度以及全身水肿情况等。
此外,还应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胸闷等不适症状。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心衰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
二、评估指标的观察在对心衰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时,评估指标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心电图等。
心功能分级是根据患者活动耐量、症状以及体力活动的限制程度来判断的,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心率和血压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心电图的观察则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心电异常情况。
三、影像学观察心衰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可以提供更直观的信息,有助于确定病因和病变的程度。
例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心室结构以及瓣膜情况。
通过观察心室壁运动是否异常、有无二尖瓣反流等情况,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还可以进行胸部X光、心血管造影等检查,以获得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四、治疗观察对心衰患者的治疗观察是为了监测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发现治疗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对于接受利尿剂治疗的患者,观察其尿量、水肿情况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和心率变化,以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通过治疗观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症状、评估指标、影像学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心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评估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衰的分级有哪些
心衰的分级有哪些心衰竭是指心肌受到严重的伤害,导致心脏没有办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供应全身,以及各项血液的需求,严重的就连自己的心脏都可能会因为血液的不足,出现心脏功能衰弱,所以心衰竭也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心衰竭的等级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有的时候也不排除是因为病理性因素造成的,根据心脏的不同要找合适的方法治疗,一般要从心脏的供血中找到发病的原因,因为心衰竭很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呼吸障碍,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足,所以会产生很明显的头晕头痛,这些问题给人的身体造成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
★分级:★一、充血性的诊断:有心脏病的既往史,有左心或右心的症状与体征常不难诊断。
x线检查心肺对诊断也有帮助,必要时可行血液动力学监测以明确诊断。
★二、程度的判定: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状态分为四级,若以来划分,则分三度,心功能二级相当于一度,其余类推。
心功能一级有心脏血管,但一切劳动都不受限制(无症状)。
心功能二级能胜任一般日常劳动,但作较重体力活动可引起心悸,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功能三级休息时无任何不适,但作普通日常活动时即有心功能不全表现。
心功能四级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即使在卧床休息时,亦有心功能不全症状。
★症状根据心脏出毛病的左右边不同其症状也不同,假如两边都有问题的话两边的症状均会出现。
心脏左侧将血从肺泵入器官,心脏左侧衰竭导致肺静脉充血,其结果是对于组织的血补充不足。
主要得呼吸症状是气短以及在严重情况下容易昏迷。
端坐呼吸可以减轻躺时的呼吸短缺,其测量数为要舒适地躺着的时候需要的枕头。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夜间发生的严重呼吸停止,一般发生于入睡后数小时。
体内循环不足导致晕眩、神智不明、出虚汗和四肢发冷。
心脏右侧将血液从组织泵入肺来进行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
因此由此心衰竭导致周边组织充血。
这会导致周边充水或者全身性水肿和夜尿。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腹腔积液和肝肿大。
代偿失调很容易导致心衰竭。
间发病(如肺炎),但是尤其心肌梗死、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衰竭,这些疾病对心肌产生更大的压力,往往会使得病症迅速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心衰患者临床评估“四步法”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对心衰患者做出正确的临床评估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通过临床评估,需要:①确定是否存在心衰;②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③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④是否存在并发症。
那么,如何对心衰患者进行完整、正确的临床评估呢?可参照以下4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程度1.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这是临床评估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心衰患者多因运动耐量降低、液体潴留及其他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疾病3种原因就诊,均会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接诊时应注意这些症状/体征出现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缓解和加重的因素。
此外,在询问病史时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各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慢性肾脏病、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抑郁等)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龄)。
注意有无累及心脏的全身性疾病(如淀粉样变、结节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等)、心衰或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心脏毒性药物使用史、吸毒史、可能间接影响心脏的非心脏疾病(如贫血、甲
亢、动静脉瘘等)。
查体时需注意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容量状态、体重、颈静脉压、水肿及严重程度、呼吸困难及严重程度。
颈静脉压的测量可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其测量方法很重要,要求上身呈30°~45°,颈静脉与胸骨角的垂直距离为颈静脉压,加5cmH2O为右房压。
2.心衰的常规检查
每位心衰患者都应当做以下几项检查:
(1)超声心动图:①诊断心包、心肌或心脏瓣膜疾病。
②定量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反映左心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患者均应测量,但不推荐常规反复测量。
③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
④估测肺动脉压。
(2)心电图:心衰患者一般均有心电图异常。
可提供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心房扩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脏不同步等信息。
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甲状腺功能等,应列为常规。
在寻找心衰的可能病因时,对某些患者应进行血色病、HIV筛查,当疑有风湿性疾病、淀粉样变
性、嗜铬细胞瘤时,应进行相关诊断性检查。
(4)生物学标志物:B型利钠肽(BNP)<100pg/ml,N 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300pg/ml为排除急性心衰的切点。
BNP<35pg/ml,NT-proBNP<125pg/ml 时,不支持慢性心衰的诊断,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急性心衰。
诊断急性心衰时NT-proBNP的水平应根据年龄和肾功能不全进行分层:50岁以下,NT-proBNP>
450pg/ml;50岁以上,NT-proBNP>900pg/ml;75岁以上,NT-proBNP>1800pg/ml;肾功能不全患者(GFR<60 ml/min)NT-proBNP>1200pg/ml。
3.心衰的特殊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冠脉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或)代谢显像核素、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肌活检等检查明确心衰的病因。
第二步:判断心衰的程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方法,反映运动能力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死亡风险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LVEF与心功能分级并非完全一致。
为了更好地评估患者,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将心衰分为A、B、C、D 4个阶段,帮助评估患者的情况。
6分钟步行试验可用于客观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
6分钟步
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450m为轻度心力衰竭。
但需要注意区分运动能力受损的原因(如心脏、肺、骨科疾病)。
心肺运动试验可量化运动能力,确定运动受限的原因是否为心源性,鉴别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是心力衰竭所致,是预后判断的指标。
第三步:判断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是液体潴留的可靠指标。
其他征象,如下肢水肿、肝大、胸腹水、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肺部啰音都提示可能存在液体潴留。
液体潴留的严重程度是评估利尿剂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依据。
第四步:其他生理功能评价1.心脏不同步性心衰常并发心脏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严重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
常使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判断。
QRS间期(QRS间期>130 ms)和QRS 形态(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重要指征。
2.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最常用右心漂浮导管以及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主要用于严重威胁生命,对治疗反应差的泵衰竭患者,或需对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作出鉴别诊断的患者。
对于一般心衰患者,多无必要。
通过以上4个步骤,可对心衰患者做出比较完整的、综合
性的临床评估,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疗效。
参考资料:
1.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14,42(2):98-122
2.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
版),2016,8(9):19-66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岑聪┆美编柴明霞┆制版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