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环境
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
天
(高、低),
其主要原因是
。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烈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
大气和地面 的反射散射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射向宇宙空 间
大大
气 辐
气 吸 收
射
大气逆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1、纬度因素
地面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其他因素: 如:气象因素
小结
大气辐射
太 阳 辐 射
大
地面辐射
吸收、散射、反射
气
大气逆辐射
地
地面反射 太阳辐射
宇 宙
面
地面辐射
空 间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减小气温日较差
其中:云层越厚
大气削弱作用 越强 大气逆辐射 越强
日温差越小
1、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C)
2.读我国某地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A、B曲线表示阴天的是 A 2)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这是 由于?云层厚大气削弱强 3)夜晚云多,气温比夜晚晴天高?, 这是大?气逆辐射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影响的成分
选择性
影响
吸收 散射
O3
紫外线
C杂O质2、H2集O中在可红见外光线区
有
(50%)
波长越短越容易散射 有
保护地球生物
蔚蓝的天空 日出日落的明亮
反射 云层 越厚反短射波越辐强射
杂质 越多反射越强 无
阴天时,天空 灰白色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A地球(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中,大气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地球的气候、气象等内容。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解释来总结大气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1. 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了大气的78%左右,氧气占据了21%左右。
2. 大气层的分布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高度大约为0-12公里,是人类生活和大部分气象活动发生的地方。
平流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其特点是风力较小,保持较稳定的大气条件。
同温层的高度在50-80公里之间,温度变化很小。
臭氧层位于同温层上方约20-40公里处,可以吸收紫外线,起到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热层则是大气层最外层,高度在80公里以上。
3. 大气的热量传递大气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包括辐射传递、传导传递和对流传递。
辐射传递是指太阳辐射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地球表面再向大气中释放热量的过程。
传导传递则是指由于地球表面与大气、地表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的热量交换。
对流传递是指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导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气团的上升和下沉实现。
4. 大气压力的分布地球表面上的大气压力是由大气层上方气体的重力作用而形成的。
在地球表面,大气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大气层越往上,气体的密度逐渐降低,所以对地表单位面积的压力也会减小。
5. 气压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气压的增加通常预示着天气的好转,气压的减小则表示天气即将变坏。
例如,在一个高气压系统中,空气下沉,空气的压强增大,天气通常晴朗;而在一个低气压系统中,空气上升,空气的压强减小,常伴有阴雨天气或暴雨。
6. 大气循环系统大气循环系统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和热通过风等运动而进行的循环过程。
其中,热带气候区的太阳辐射较强,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极地气候区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下沉,形成高压。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人教大纲版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1 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2 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氟氯烃化合物4 大气的垂直分布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一)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2)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三圈的高度不同)(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二)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原因:上部热下部冷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80----500千米的高度,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2.2 大气的热力状况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光谱: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区(0。
4----0。
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被大气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地理必修1 第二章 大气环境知识点
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怎样形成 的?其方向是怎样的?
1004 1006 1008 1010
如果只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应该怎样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2、高空中风的形成: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02
气压带
(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属性(影 响气候)
极地高气 南北纬 压带(2个) 90°附近
副极地高 气压带(2 个) 副热带高 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热力因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动力因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动力因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 赤道附近 压带(1个)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
因素 直接原因 变化情况 大 纬度 太阳高度角 地面辐射 强
影 响 因 素
小
高
弱
弱 强 强 弱
下垫面
反射率
低 晴
气象
天气 阴
小结
纬度因素:当地表均一且不考虑气象因素时,太阳直射的地点的太阳辐 射最强,所以地面增温多,地面辐射就强。太阳辐射由直射点向两极方 向太阳辐射是递减的(为什么是递减的?因为相等的太阳辐射量,距离 地面路程最近,被大气削弱的越少,且辐射面积最小,光热集中,使地 面增温最多。其他地域因为有太阳高度角的存在显然相等的太阳辐射到 达地面的路程增加,且斜射入地面时受热面积增大,从而使地面增温相 对减少) 下垫面因素:地球表面状况不同,所以使地面辐射不同。一般规律为: 反射率越高地面辐射越弱。(特例:陆地和海洋,陆地反射率高,地面 辐射也强,这是由于比热容的关系造成的。)(为什么反射率越高地面 辐射越弱?地面辐射的强弱由地面增温的多少决定,地面增温的多少由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决定。等量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反射的越多,地面 吸收的越少,从而使地面辐射越弱) 气象因素:主要是阴天和晴天,阴天比晴天云多,显然大气密度增强, 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辐射变 弱。所以晴天的地面辐射强,阴天的地面辐射弱。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2023年)知识点2:大气环境
学问点 2:大气环境以以下图为“某月 19 日 18 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答复1~2 题。
1.该月最可能是( )A.3 月B.6 月C.8 月D.10 月2.此时,澳大利亚( )A.①地天高云淡B.②地干热风大C.③地南风暴雨D.④地北风炎热以以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
完成 3-4 题。
3.假设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选项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4.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读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图 1)和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 2),答复5-6 题。
5.在形成图1 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消灭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A.甲B.乙C.丙D.丁6.图2 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消灭在我国冬季的是( )A.甲B.乙C.丙D.丁以以下图为“2023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答复7-8 题。
7.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公布( )A.台风预警B.森林火灾预警C.寒潮预警D.滑坡、泥石流预警8.北京市将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上升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削减B.气压下降,消灭连续性降水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以以下图为北半球某日 02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答复第 9-10 题。
9.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10.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B.甲地可能消灭强降水天气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承受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确定空间),效果显著。
高考地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三)复习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海门市高考地理第二章大气环境(三)复习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海门市高考地理第二章大气环境(三)复习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海门市高考地理第二章大气环境(三)复习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大气环境(三)【复习目标】1。
能绘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3.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梳理】活动一:思考: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分别是什么?建构: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1。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描述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2。
影响气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影响降水多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大气环流。
3。
气流与降水:⑴降水较多:①上升气流,如,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锋面;②从低纬吹向高纬、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如,盛行西风、夏季风。
⑵降水较少:①下沉气流,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②从高纬吹向低纬、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如信风、极地东风。
4.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及对应的自然带。
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0º—10º之间,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º-20º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③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南北纬20º—30º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是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它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天气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大气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补充知识,全面解析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主要是氩气和氖气)以及水蒸气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所占比例最大,分别约为78%和21%。
大气可以分为四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
对流层位于地表上方,是最为重要的一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空气质量和水蒸气。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气温随高度逐渐下降。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气温开始逐渐上升。
顶层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一层。
二、大气循环与天气气候大气循环包括全球大气环流和局地大气环流两个层面。
全球大气环流是指经纬度差异引起的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等。
这种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局地大气环流一般分为垂直和水平的大气运动,比如风、气压、空气湿度等。
这种局地大气环流会直接影响到天气的变化。
天气是指地球大气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状态和变化。
而气候则是对长期时间内某地的天气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三、大气环境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其中,大气污染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环境容纳量,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此外,全球变暖也是当前的重要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主要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温度上升,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四、大气学科与应用大气学科主要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等。
这些学科研究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规律、变化等,为人们提供了气象预测、气候调查等服务。
应用上,大气学科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比如,气象预测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出行安排、农业生产规划等。
【2018-2019】高一地理知识点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8-2019】高一地理知识点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一地理知识点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三”,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三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高中 地理 专题三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三步骤两作用、温室原理运用二、热力环流和风(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四、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对应自然带:五、气温、降水:全球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六、常见的天气系统:答题模板一、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地图P291.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等的扩散、从而加剧大气污染。
2.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不便人们出行。
3.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但如果出现在高空,大气稳定、减小颠簸,利于飞机飞行。
4.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其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二、谷中多夜雨、多雾、多逆温的原因:三、气温、降水:分析描述/比较特点、影响因素提升练习右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该山地()A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 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 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 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图甲为某区域25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某地25日、26日气温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甲中甲处风向可能是()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4.图乙所示气温变化可能出现在图甲中的()A A 地B B 地C C 地D D地专题三大气环境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5.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A0一6时B6一12时C12一18时D18一24时6.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7.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大气环境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轮专题专题2 大气环境一、考情深度解读1.考点分布二、主干知识整合一、气温高低1. 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量)状况;(2)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3)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与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 分析方法:(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如下图所示:首先,要明确气温日变化取决于地面热量的收支(储热)状况。
其次,明确地面的主要收入项为太阳辐射,支出项为地面辐射。
右图中BD之间,太阳辐射曲线位于地面辐射曲线之上,说明收大于支,热量盈余,此阶段气温升高;D点右侧,太阳辐射曲线在地面辐射曲线之下,说明收小于支,热量亏损,此阶段气温下降。
图中A点为太阳辐射最强时刻,即正午12点;D点为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即地面储热量最多时刻,它比A 点在时间上滞后约1小时。
然后再经历一段时间将此热量传递给大气,使气温达到最高,因此C点又比D点在时间上滞后约1小时。
气温最高时刻C点,是一天中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
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
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大于高地(山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3. 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必修一
2.3 大气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4.学生能够说出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通过对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了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得到培养。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培养了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学生能够破除封建迷信,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1.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蝴蝶效应:“一个蝴蝶在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的一场龙卷风。
”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讲述】包围地球的空气的称为大气。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课件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思考】读课本P43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你知道地球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吗?(复习前面所学内容)②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③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④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① 2000~3000千米②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2021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章 第3讲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
第3讲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干洁空气⎩⎪⎪⎨⎪⎪⎧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局部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其他气体⎩⎪⎨⎪⎧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 命的保护伞〞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如下表: 层次主要特点原因高层 大气 存在假设干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平 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上热下冷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局部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主要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根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①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能量来源。
②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其中的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由低纬度向两极高纬度递减。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一般而言,陆地的反射率高,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
③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就越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C[此题考察大气热力作用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太阳辐射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7%(包括X射线和γ射线)50% 43%波长(微米)小于0.750.175~0.400.40~0.76 大于0.76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提问:1、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各类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多少?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
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
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2、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
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3、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各有什么特点?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择性,对流层的反射作用不具有选择性。
4、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图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就越长。
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示意图”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2)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因而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和下垫面、气象因素。
“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下图)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太阳辐射的呢?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
这样,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强。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的下垫面,为什么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呢?下垫面不同,其地表性质就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下垫面的热力状况就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下垫面,其地面辐射也就出现了差异。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如图: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 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 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图”,引导学生绘图分析。
解释: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
在上海市观测到热岛强度(即城乡温差)为68 ℃(1979年11月13日)。
由于“热岛”的存在,城市中盛行上升气流,而在郊区为下沉气流,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2、风向: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热力因素。
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看图、问题:一、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②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面气压高低的状况及形成原因;③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④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回答: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偏转变成自西向东的西风,导致“堆积效应”;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③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看图问题二:①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各自是如何形成的?③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④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回答:1:中纬环流形成于北纬30°~60°,高纬环流形成于北纬60°~90°。
2:低纬环流使副热带地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而在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在两个高气压之间的北纬60°,则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它的形成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有关。
由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轻的气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这样便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纬环流。
而向高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便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高纬环流。
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3:在北纬30°~60°盛行从副高吹来的西南风,形成西风带;在60°~90°盛行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东北风,形成极地东风带。
4:因为在北纬60°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所以容易产生降水。
北纬90°因为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降水。
要求学生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如下图: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看教材图P51“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观察思考完成活动P52第1题相关内容: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移动时,是什么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回答:①春季和秋季,直射赤道。
②夏季,直射北回归线。
③冬季,直射南回归线。
结论: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问题: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吗?回答: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