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邓石如隶书少学琴书册
邓石如的生平和艺术
邓石如的生平和艺术邓石如的生平和艺术(一)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为了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性格,取字石如,自号顽伯。
五十四岁时,后因避清仁宗颙琰的“讳”,废名以字行。
并自署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笈游道人、铁砚山房、古浣子、叔华等。
安徽怀宁人,家在大龙山西北的白麟坂。
他的祖父名士沅,字飞万,号澹园,对书画十分爱好,终身布衣。
父亲名一枝,字宗两,号北林,善诗文,工书画,平时喜欢刻石。
邓石如幼承庭训,从小开始习诗文书画金石。
九岁时,跟随父亲在塾中读了一年书,就辍学“采樵返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见李兆洛《完白山人墓志铭》),但生活的艰难没能扼杀他习书画的性情,反而兴趣日浓。
十七岁时,用篆书为乡里一位“潇洒老人”写《雪浪斋铭并序》,技惊四座。
由于他家境贫寒,只得游走江湖。
二十岁那年,在家乡开设书馆,教童子习书,因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
随后与父一起去寿州(今寿县)教蒙馆。
二十三岁时,曾随父到宁国、九江等地,鬻书自给,开始壮游生涯。
一生所到之处有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历阅祖国名山大川,尝尽人间滋味。
最初,他只是随着他父亲在长江中游一带活动,后来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大部分时间是往游于南京、镇江、扬州、盐城、苏州、常州等地。
而扬州的地藏庵、南京的梅家、杭州的也园是他每次经过时的居所。
他每到一处,必与友朋切磋书艺,寻碑访碣。
曾几度登临泰山、峄山,在刻石下细心揣摩。
旁人很难理解,而他自己是“扬扬有喜色”,乐在其中。
其子邓传密《东园还印图序稿》中称山人:“每足迹所经,必搜求金石,物色贤豪。
或当风雨晦明,弛担逆旅,望古兴怀,濡墨盈斗,纵意作书,以纡洩胸中郁勃之气。
书数日必游,游倦必书,客中以为常。
”(转引自穆孝天、许佳琼编著《邓石如》)他自己在《为易畴聘君老先生八十寿序》也是这样描述的:“壬寅年(1782年,40岁),先生(指程瑶田)归馆溪南吴氏,余担簦来游,偕方密庵翁来见,先生留之数日。
一本书册,看遍四种字体
一本书册,看遍四种字体。
邓石如《四体书册》,为邓石如成熟期的代表作,全面地反映了他的书法艺术在各种书体上所达到的水准。
篆书已摆脱唐代李阳冰而上溯秦相,于平正婉通中表现出丰富的节奏变化,此又不规於秦篆而有汉人的韵致,赵之谦所谓“篆由隶出”者。
隶书亦古雅逼汉人,无些许近代作手习气,笔致略用篆意,自然高妙。
楷书取法六朝纯静简远之致,清新隽永。
行草则一如其平日所作,稍以碑法入帖,惟此属册页,无怒张之气。
故四体谐调统一,均能以古为法而新意出焉,为邪害高雅绝俗的上乘之作。
《怪石长松篆书册》【释文】怪石长松,噌喳耸震。
人语不闻,松涛递响。
若真万马,腾空而下。
完白山人。
《少学琴书隶书册》【释文】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復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北窗下卧。
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
石如书。
《雪斋清境楷书册》《择故山滨水地行草书册》【释文】择故山滨水地。
环篱值荆棘。
间栽以竹。
(入竹)餘丈。
植芙蓉三百六十。
入芙蓉(餘)二丈。
环以梅。
入梅餘三丈。
重篱。
外植芋粟果实。
内重植梅。
结屋。
前茅后瓦。
入阁。
名尊经。
藏古今书。
左塾。
训子。
右道院。
迎宝(客)。
进声二。
寝一。
读书一。
治药一。
后舍二。
一储酒穀。
列农具山具。
一安僕役。
庖湢称是。
童一。
婢一。
园丁二。
前鹤屋。
养鹤隻。
后犬十二足。
驴四蹄。
牛四角。
客至具蔬食酒核。
暇则读书。
课农圃事。
毋苦吟,安此天年。
山家清事。
嘉庆二年秋七月望日。
完白山人邓石如。
书于京江江深草阁。
[转载]邓石如龙门对长联欣赏
[转载]邓⽯如龙门对长联欣赏原⽂地址:邓⽯如龙门对长联欣赏作者:乾坤⾕主沧海⽇,⾚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彭蠡烟,潇湘⾬,武夷峰,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窗。
---邓⽯如(清)此联书于嘉庆改元春正⽉(1796年春)。
上联⾔,九处名⼭胜⽔集合了神州古国的胜景奇观,这些都绘成了图画挂在我书斋的墙壁上,供我观赏领略。
沧海⽇:海⽔沧⾊,⼀望⽆际,⽇出之时景⾊壮观。
历代以泰⼭极顶观东海⽇出为最。
⾚霞城:⾚城,⼭名,位于浙江天台县西北六⾥,⼭上⾚⽯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称“⾚城栖霞”。
峨眉雪:指雄奇壮观的四川峨眉⼭雪景。
巫峡云:四川巫⼭县东巫峡两岸有著名的巫⼭⼗⼆峰,诸峰纤丽奇俏,常有云雾缭绕,为胜景奇观。
洞庭⽉:洞庭湖有“⼋百⾥洞庭”之称,洞庭⽉⾊美不胜收。
范仲淹《岳阳楼记》描绘道:“⽽或长烟⼀空,浩⽉千⾥······”彭蠡烟:江西鄱阳湖⼜称“彭蠡湖”,湖上烟波浩淼,蔚为奇观。
潇湘⾬:指“潇湘夜⾬”,为“潇湘⼋景”之⼀。
⼴陵涛:即⼴陵(今扬州)曲江潮。
庐⼭瀑布:江西庐⼭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庐⼭瀑布为奇观。
下联⾔,九位名⼈及其绝艺收藏于我⼭中书屋之橱窗,供我研究探讨。
少陵诗:杜甫(712-770)诗中尝⾃称少陵野⽼,有“诗圣”之誉,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部集》。
摩诘画:王维(699-759)字摩诘,其诗、画在盛唐时代颇负盛名。
左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春秋左⽒传》,保存了⼤量史料,⽂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史学和⽂学名著。
马迁史: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尾共三千年左右。
该书不仅是⼀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在⽂学史上也享有很⾼的地位。
薛涛笺:薛涛(768-831)唐代著名⼥诗⼈。
曾为乐妓,时称⼥校书。
邓石如《隶书字帖》放大版23张
邓石如《隶书字帖》放大版23张邓石如《隶书字帖》01[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2[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3[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4[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5[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6[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7[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8[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09[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0[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1[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2[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3[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4[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5[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6[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7[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8[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19[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20[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21[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22[放大]邓石如《隶书字帖》23[放大]邓石如1743-1805清,原为琰,字顽伯,一作完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
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
广印人传作1743-1805,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性廉介无所合。
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
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
踵门求识面。
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
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
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
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
卒年六十七,一作年六十三。
《广印人传、国(清)朝先正事略》。
邓石如隶书字帖两种以及作品欣赏(高清)
邓石如隶书字帖两种以及作品欣赏(高清)民国邓石如隶书字帖
作品欣赏: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
龙山樵长。
安徽怀宁人,少敏颖,好刻石。
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梅镠家,观秦汉以降金石善本,客梅宅八年,笃志摹习,不舍昼夜,成其印艺及书艺大业。
印艺上探秦汉魏晋,下法梁衮——程邃,且以书入印,刚健婀娜,开印坛皖派,与浙派相颉颃,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功莫大焉。
书法精四体,且皆有独特面目。
其弟子包世臣称:“怀宁布衣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
盖自武清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高傲的赵之谦,对邓氏也极服膺,称:“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
邓石如不愧为清中季的杰出书家。
千秋帖学,至乾嘉已成强弩之末,正是在解人哀叹书艺江河日下之际,邓氏以独有的天赋,顽强的探索,成功的突破开辟了篆隶书艺的新风尚,南水北引,滋润八极,为之后的篆隶书艺起八代之衰而直逼秦汉,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故而,以为晋唐以降、书艺一代不及一代的式微说是有其片面性的。
公允客观地说,帖学自唐以下陈陈相因,是走下坡路的,而以篆隶为主干的碑学书艺则以乾嘉为拐点,呈现出勃兴的势头,领此风骚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若邓石如、伊秉绶、何子贞及先前的金冬心,都是振兴书坛的功臣。
新发现的邓石如《四时读书乐》楷书六条屏赏析
2024/01 No.2632023年10月,中国嘉德在北京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一件邓石如楷书六条屏。
遍查国内外各公私博物馆馆藏,以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该件邓石如法书均无著录,可知其应为长期在私人手中秘藏而第一次公开露面的“生货”。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因避嘉庆皇帝讳,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县人。
作为清中期一位开宗立派的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打破了笼罩书坛千余年的“二王”帖学风气,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皇帝推崇的赵孟 、董其昌秀媚之风气,以碑学的厚重雄放之新风别开生面,取得以古开新的卓越成就。
清朝重臣曹文埴称其“四体书皆国朝第一”。
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中云:“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文为尤近。
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盖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
”[1]112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山人。
”[2]这次发现的邓石如作品(图1、图2),书写内容为宋末元初杰出教育家兼诗人翁森的名篇《四时读书乐》,4首七律共224字,吟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读书的感受和乐趣。
该件作品每屏约4平尺(126cm×34cm),六屏共约24平尺,不仅在邓石如传世楷书里属于尺幅最大、书写字数最多的作品,就是在邓石如整个书法作品中也属大件重器。
关于邓石如书法,学界向来认为其篆隶为上,真书次之,草书和行书复又次之。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曾以神、妙、能、逸、佳五个层次来品评清朝书家成就,其中邓氏篆书及隶书,被列入“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的唯一神品;真书被列入“酝酿无迹,横直相安”妙品之第一人;草书和行书均是与数十人一起,分别被列入“逐迹穷源,思力交至”的能品,以及“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的逸品。
从邓石如隶书的发展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从邓石如隶书的发展看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作者:宋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邓石如对隶书的继承发展是清代碑学书法繁荣的重要标志,他在全面继承东汉八分书的基础上,通过对篆书、行书、楷书的借鉴利用,在用笔、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为后世在书法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更为后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隶书;继承;借鉴;自觉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64-02一、前言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工四体书,尤长于篆、隶。
对清以后篆隶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巨匠。
隶书者,篆之捷也。
其由篆书发展而来,脱胎于战国古隶,成熟于东汉八分。
经漫长的“隶变”过程,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东汉以后到清初的1500年间,由于魏晋楷书的发展,及行草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促使书法由实用向自觉的艺术追求上发展。
中间出现了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董赵、王铎等大师,以及书法史上东汉、魏晋、盛唐三个时代高峰。
而隶书艺术始终没有突破东汉八分书的巅峰地位,直到清代以王铎为代表的一些书家冲破馆阁体及晚明糜弱书风的束缚,掀起书法史上第四个高峰时,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而邓石如正是这第四个高峰中继郑簠、金农后率先打破隶书在东汉以来1500余年沉寂、并对以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成就,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个。
他晚年创作的隶书作品,无论从形质到神采,都达到了东汉以后各时期隶书所达不到的水平,且于汉隶之外别开生面。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曾说:“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书为第一”。
二、邓石如隶书的特点邓石如隶书在继承东汉隶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正是这些别开生面的发展使其隶书引领清代篆、隶书乃至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2011-05-13 08:25:42| 分类:洪亮书法论文 | 标签:篆书笔法邓石如中锋笔划|举报|字号订阅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洪亮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
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
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
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
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
“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
砍柴贩饼,补贴家用。
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
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
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
直到42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
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芳龄20,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
可惜,沈氏39岁去世。
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
邓石如也在63岁那年去世。
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
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
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
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
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
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
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
邓石如的楷书艺术
不羁的书风, 清代没有得到发展 。 书风是时代
之 反 映 , 代 禁 锢 文 化 的政 策使 狂 放 书风 失 去 清 了 良 好的 生 存土 壤 , 以清 代 书 法 家 中写 狂 放 所
方而内蕴, 结体上中下平直, 稳健 中有疏 朗之 韵致 , 间以 汉隶 之波 挑 笔划 出之 , 气格 并 在 上往往 较篆隶 书来得 清雅 灵秀 , 在活泼 中彰 显大气 。邓氏楷 书在 清人学唐 书碑 帖和馆 阁 之风盛 行之 时, 专习魏隋 碑版, 结体 谨严之 在
王 铎 、 山、朱 耷 之 影 响尤 大 。明 代 末 年 狂 放 傅
中锋 , 字方正 , 结 有平 和之境 , 卷之气 。 书 邓 氏6 岁时所作 楷 书不知时有七言联 》, 2 用笔 平实而厚重, 结字 严谨而洒脱 , 有庙堂之气 , 是邓石如晚年难得之楷 书佳作。 邓石如作为碑派书法的旗帜, 其楷书 以独 特 的风貌一直影响着清代 中期以来的书法。 他 对由唐楷转向魏楷的开创性取法, 使后来学书
注释 : ①陈智 Ⅸ 石如 于六 朝楷 书开 创性取 法 及其职 业 化书 法 邓 实 践之 意 义》 ,中 国书法 家协 会编 《 石如奖 全 国书 法 邓
展 论文集 》 ,中国文联 出版社 2 1年 版 ,第3 - 1 01 0 3 页。
草书者也少。 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酷爱董其 昌
取 欧 阳询 父子 体势 , 法 斩 钉截 铁 , 笔 结字 紧 密, 得 踔 厉 风 发 之 势 , 唐楷 之 外 男 辟 新 路 。 楷 在 其
用的馆 阁体要求乌 、 光 , 方、 一时书风出现 靡弱 妍媚之 风气。当时代表书家有沈荃、 高士奇、 陈 奕禧, 以及号称 “ 康熙四大家”的笪 重光、 姜宸
谓 , 白 “ 书 深 入 六 朝 ^, 以 篆 隶 之 法 行 完 真 、盖
360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3596方印作之《飞鸿堂印谱》来袭
360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3596方印作之《飞鸿堂印谱》来袭花樽飘落酒,风案展开书丁敬富贵功名总如梦邓石如流派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大高峰。
说到流派印谱,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至美三堂印谱”——《学山堂印谱》(明末)《赖古堂印谱》(清康熙)《飞鸿堂印谱》(清乾隆)。
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的《飞鸿堂印谱》,在制谱者精湛的制作工艺,朱砂印泥、连史纸工艺的大发展加持下,以其独特的构思设计、全面的印文收罗、精心的篆刻选择,成为篆刻史上最优秀的印谱善本之一。
当然,这也是一部我们学习篆刻的必读印谱之一。
飞鸿堂丁敬《飞鸿堂印谱》为汪启淑编,成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共5集40卷,辑录清代篆刻名家如丁敬、黄易、邓石如、董洵、林皋、鞠履厚、高凤翰、张燕昌等360位3596方印作:多字巨印之魁——清初周芬所制《滕王阁序》全文印10cm见方,763字大篆,列与《飞鸿堂印谱》初卷一钩凉月挂西楼丁敬啸云楼黄易灵石山长邓石如一室琴书半窗花鸟林皋翠竹黄花不负余张燕昌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春酒是生涯鞠履厚更难得的是,这部印谱有金冬心、丁敬身校订,金农题“偶爱闲静”四字漆书,序跋题词更是多达52篇,其中名家有沈德潜、厉鹗、梁诗正、丁敬身等,阵容堪称豪华!首要追求——“全”汪启淑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尤其喜欢印章。
他搜罗了历代篆刻印作数万,编辑了印谱史上著名的《集古印存》《汉铜印存》《汉铜印原》《退斋印类》《锦囊印林》《续印人传》等。
他在选编《飞鸿堂印谱》时,将“全”排在首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量收罗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百年间中国篆刻界的主力作品,其中既有明末以来注重形式、死板僵化印风的流裔,也有各种康乾时期印人探索篆刻艺术发展走向的实验作品,更有日后主宰中国印坛的浙派、徽派印人先驱的成熟作品:尘因道寂,境逐心清朱增川物我两得杜世柏风月纵横玉笛中林皋一灯夜雨故乡心丁敬江南春尽离肠断胡汝贞淡薄之中滋味长汪成文章送老甘无用,鱼鸟从游久息机汪皋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周芬道非身外自何求陈鍊处事接物当务诚朴郑鑑亭不慕权于城市,岂邀名于屠肆姜绣虎花怯晓风寒蝶梦,柳愁春雨失莺声周芬虽有群书万卷,不及囊中一钱张余堂但愿时丰民物安徐鼎太平朝野都无事,且与莺花作主人李复初以俭而获罪,犹远乎奢;以退而遇谤,尚愈乎进何兆墏清白自守谈道自娱周兰斋早诗夜书以遨自娱金嘉玉念旷荡之可乐,悼岁月之不留陈西菴而来而处恬然释佛基在《飞鸿堂印谱》中,我们可以既看到从康熙时延续僵化的明末印风,也可以看到到雍正时篆刻家对冲刀法以及印章章法努力探索研究,还可以看到到乾隆时期切刀法成熟以及印章篆法、刀法、章法的完备,见证篆刻艺术由一个波谷发展到波峰的周期变化。
邓石如《弟子职》高清附释文
邓石如《弟子职》高清附释文《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释文】《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如见宾客。
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
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
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狭坐则起。
若有宾客,弟子骏作。
对客无让,应且遂行。
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
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
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
饭是为卒,左酒右酱。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
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
以齿相要,坐必尽席。
饭必捧擥,羹不以手。
亦有据膝,毋有隐肘。
既食乃饱,循咡覆手。
振衽扫席,已食者作。
抠衣而降,旋而乡席,各彻其馈,如于宾客。
既彻并器,乃还而立。
凡拚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
执箕膺揲,厥中有帚。
入户而立,其仪不忒。
执帚下箕,倚于户侧。
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彻。
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
邓石如及其书法成就
f清 1邓石如 行书小简 26cmX13 5cm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 文 :弟于八月二 日在舍出行,九月初二到 梅公家住廿馀 目 于九
月二 日往维 扬 ,于燕 子矶过 。五 月挈眷回舍,熟 船:即附达 梅出手 扎。七月,余亲来皖 ,曾有书请近 好,谅 入目矣 f敝矣 情事想必具悉 。白下迂滞,阅梅公书 自详 :朱老振处致藏 陈四太爷亦 祈致藏 。在 扬仍寓地藏 庵 ,若遇便 人与一 信为 盛!令孙媳甚 旺,楣殊可教 。小舟如 叶 伏板 上书 。谅恭 :后 书烦裁递余亲处为感 。 钤印 :芝研审定 (朱 ) 深 柳读书堂 (白 )
肩,壮游 天 ‘,又 自号 完 白、完 白山人 、完 白山
民、笈游道 人。5 岁时为避清 仁宗颛琰讳,遂以
字行。享印63岁。
邓 百如 出身寒微 ,家境窘 困,从 小 便饱尝
人间的酸甜苦 辣 。祖 父邓士沅 ,精 书史。父 邓
一 枝 ,多才 艺,丁四体节,尤长 篆籀,菩摹 印。9
岁时随父 进私塾 学习仅一年,迫于生 计 同以采
山 刻 、 汉 母庙阙 、 敦煌太守碑 、苏 进, 范始减。r海家学成后,邓石如出金陵,
邓 石如 一 fij十游 ,址 遍 吴 楚 ,早 年 游 匡
建 、 国山 及皇 象 天发神域碑 、李 阳冰 城 遍游名山人J】I o客扬州上,获毕兰泉赠家藏 旧拓 庐,入越游天 台、 荡 ,取道 新安江,遍 览黄山
_二代钟鼎 ,及秦 汉瓦 当碑额 ,以纵 其势 、博 其 见邓石如书,语傍 曰:“今 日得见上蔡真迹 。”、 河谒扎体, 求山。6 岁作泰 山之游后,尝草书
趣……乃 汉 分,临 史晨前岳碑 华 山碑 乃 目m同访于荒寺,傍备礼 客之于家。荐于 尚书 一 联 “开卷 伸游干载上 :垂 帘心存 l厅山中”,当
邓石如辑评
通之真。
书由真通行,须从草假道,山人草不克见,行书亦未工,此是日力所限,然其成者无以加矣。
—[清]赵之谦完白篆法直接周秦,继六书之绝学,片楮只字,世宝尚之。
真书深于六朝人,盖以篆隶用笔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古泽,固非近今所有。
—[清]杨翰完白隶书,下笔驰骋,殊乏蕴藉,但瞻魏采,有乖汉制,与《正直残石》差足相比。
—[清]李瑞清怀宁集篆之大成。
其隶楷专法六朝之碑,古茂浑朴实与汀州分分隶之治而启碑法之门。
完白山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
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
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之妙,则得之史籀。
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
盖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
故山人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
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与《瘗鹤铭》《梁侍中石阙》同法。
草书虽纵逸不入晋人,而笔致蕴藉,无五季以来俗气。
……山人正书方寸以上者,简肃沉深,雁行登善,非徐、裴以下所及。
怀宁篆隶分已臻绝诣,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可及。
唯草书一道,怀宁笔势固如铜墙铁壁,而虚和遒丽,非其所能,尚留片席,使后来者自择所处。
宁布衣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清]包世臣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
山人书以隶为第一。
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
“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
山人学书先从篆隶入,隶成通之篆,篆成君之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
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清]李兆洛石如攻为小篆八分,一以古作者为法,其辞辟俗陋,廓如也。
邓石如书法篆刻专题——邓石如研究:历史与现状
模的同时,亦使得相关作品的类型、面 目和时间 跨度变得 多元。齐编的长处在于以颇为严密而 规范 的体例将有纪年 无纪年 的作品做 _r严格 的区分、排序,每件 作品的旁边都注明了藏 地、 尺 质地 与相关 著录 的情况,并收录了近年拍 卖市场上 出现 的一些 作品。虽然其 中夹杂 些许 伪 作 (或 疑 伪 之 作),们 白甓 偶 瑕 ,并 不影 响此 书整体 的学术价值。土编 的收录类 型实较 前述 二者 为少 (既未收录钩、拓和印本。亦基 本不见 拍 卖 市场上 出现 者),但 对于各 个文 博单 位馆 藏 的搜罗却颇成规 模,且 由于图片印刷的质 }矗 极 高,使得 作 品中的大 髓细节与 相关款 识、印 章 、题 跋 等都可直 视无碍。因而将此 _一编进行 统 合,基 本可 以代表 已公开 的邓石如作 品的大 致 规 馍。研究相关 问题者,对此三 编都不应 有 所偏废 。此 外,陈振濂 编 日本藏 邓石如书法 精 选 与洪亮编 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 究系 列 ·邓 如》 等,亦收录 一些尚未及见的作 品,具 有一定参 :考价 值,因而可视为对上述 三 编 的补益。
考察邓十五种 一、
邓石如楷 书、隶书三种 墨迹 与 邓 完 白 隶书 等。但 真正为 当下广泛关注、利用且脱 胎于原作的重要选 集,仍基 本m现在 1949年之 后。在 此之 中,邓 石如五 代孙、北京大 学教 授 邓以蛰编 邓石如书法选 集 导夫 先路 ,穆 孝 天编 邓石如书法篆 刻 艺术 、与 中国书 法 全集 ·邓石如卷 、方绍 武编 邓 石如书 法集》 继踵其事。而尤以需滢、许振轩编 邓 石如书法 篆刻全 集 ’、齐渊编 邓石如书法 编 年 目 与王家新编 邓石如 书法篆刻全 集 各具特色 ,堪谓集一时之成。其中,孟、 许编 虽成书较早,但在编 纂之 际便有意 识地收 录了攀 迹之外 的各类 双钩、拓本 和影 印本 (多 源 自可靠作 品),这 在极大 地扩 充收录 作 品规
邓石如隶书《世虑全消四幅屏》
邓石如隶书《世虑全消四幅屏》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
当时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邓石如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遂以自已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
邓石如的隶书水平极高,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大气磅礴,遒劲飒爽,自然独树一帜。
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也颇多创见。
“计白当黑”之论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则把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明白如话。
纸本,共四幅,每幅纵118厘米,横59.2厘米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释文:
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
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
见源禅友属书顽伯邓石如。
邓石如1801年隶书古文立轴
邓石如1801年隶书古文立轴作者简介:邓石如(1739~1805),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其“以篆写隶、以隶写篆”的理念更是独步书坛。
篆刻上,巍然崛起,高举“印从书出”大旗,开创“皖派”,与浙派鼎足。
在清代书法篆刻史上影响深远,下开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之风气。
鉴藏者简介:岑镕[清],字仲陶,又字铜士,江苏江都县人。
收藏金石颇富,有“商周吉金之馆”雅称。
1860年,苏、常两地文人汇集泰州,岑仲陶、姚仲海、张午桥、黄琴川等朝夕相聚,谈论金石书画,吴熙载则为他们刻印,数年中为岑仲陶刻印最多,达一百二十余方,其中颇多精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识文:靃去病志得意欢,作歌曰:四夷既获,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麐来臻,凤皇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去病非以文章名者,乃知西汉时言语自非后世可企。
款识:辛酉仲冬,竹亭大兄持纸索书,爰录此以赠。
顽伯邓石如。
钤印:邓石如(白)顽伯(白)完白山人(白)鉴藏印:岑仲陶家珍藏(朱)荦(朱)出版:1. 《邓石如逝世百八十年、包世臣逝世百三十年纪念展观图录》P4,日本谦慎书道会,1985年。
2. 《清朝篆隶名品展图录》P17,日本谦慎书道会,1998年。
展览:1. “邓石如逝世百八十年、包世臣逝世百三十年纪念展”,日本谦慎书道会,1985年5月23-28日。
2. “清朝篆隶名品展”,日本谦慎书道会,1998年1月15日。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转载]篆刻闲印章内容与常识大全
[转载]篆刻闲印章内容与常识⼤全原⽂地址:篆刻闲印章内容与常识⼤全作者:李向闲章,是印章的⼀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类。
⼴义地讲,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吉语”、“成语”、“祝辞”印。
从狭义上区分,⼀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赋类的印章。
闲章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粗略归纳,⼤致有以下的⼏类。
⼀、诗词类。
由于印⾯⼤仅枣栗,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
若明汪泓所刻“半潭秋⽔⼀房⼭”、汪⾼垲所刻“闹红⼀舸”之类。
⼆、⽂句类。
也多是指录古来⽂⼟妙⾔或⾃出⼼声。
当然,也有以全⽂⼈印者,如清周芬即在⽅⼨的印⽯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春夜宴桃李园序》的⼀百⼗七个字,字若芝⿇,很是粗⼯。
三、箴⾔类。
⽂⼈好以警句⾃励、⾃律。
若明苏宣刻有“君⼦有常体”、清张宏牧刻有“动正⽤和”。
四、吉语类。
⽂⼠也多撷以⼈印,若清赵次闲刻有“永受嘉福”,清蒲华有“愿花长好⽉长圆⼈长寿”印,清吴昌硕刻有“美意延年”等印。
五、记事类。
若近⼈杨度尝请齐⽩⽯刻有“前⽣浙江杭州观⾳寺僧圆净”印。
六、寓意类。
此类印⾮⽤者道出,每不可释解其⼼结。
如⼤画家陆俨少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右派”,为表明其受国本旨及冤屈⼼情,曾令笔者刻有“越⼈”、“我⾃爱桐乡”等印。
七、述志类。
此类印或为⼈,或为艺,多有座右铭的意味。
⼜如明归昌世刻有“闭门读奇书开门迎⾼客出门寻⼭⽔”更是总结了⽣平志趣。
⼋、诫谏类。
这类印多为处世哲学中⾃我反省、⾃我警⽰告诫的⽂句。
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如尝刻有“勿因私仇使⼈兄弟不和勿因⼩利使⼈⽗⼦不睦”,更是直接到似是诲⼈,也似⾃诲了。
九、纪年类。
若清⾦冬⼼就使⽤过“龙年丁卯”的印的,清赵次闲就刻过“丁亥⽣”、“猪”肖形的两⾯印。
⼤画家谢稚柳的“龙年七⼗九”,这类印在书画家中尤盛⾏。
⼗、履历类。
其中也包括⾥籍等。
如清邓⽯如就刻有“家住灵岩册下⾹⼭溪边”印,赵时枫刻有“家住灵岩册下⾹⼭溪边”印,赵时枫刻有“祖籍⾪慎国今居六代都”印。
⼗⼀、⽣肖类。
邓石如的《陈寄鹤书》赏析
邓石如的《陈寄鹤书》赏析(2015-12-05 12:59:37)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的行书《陈寄鹤书》还与历史上一段著名的轶事有关。
邓石如家中养两只鹤。
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
一日,雌鹤死去了,仅隔十几天后,邓石如的发妻沈氏也相伍启中绘《邓石如像》继去世。
这种巧合,在当时的文人当中产生了很多联想。
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与他相依为命。
因不忍再看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于是择地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将鹤寄养僧舍中。
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
忽然,又一日,正在扬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传报,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
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了《陈寄鹤书》向知府陈情上书索鹤。
这篇文章写得哀婉动人,催人泪下,气势排山倒海,文辞如云幻天,以极尽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历数得鹤、寄鹤悲欣往事。
为了这只鹤,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书中所写“大人之力可移山,则山民化鹤、鹤化山民所不辞也。
”知府接书,无言以答,不日将鹤送还佛寺。
《完白山人寄鹤书稿》完白山民邓石如顿首,奉书为启,陈寄鹤事。
此鹤之主人闲有岁月可证者,已百三十有零岁,历公卿之门四。
据宛陵张涵斋太史焘《古鹤行诗》,滇南中丞孙公曰秉刻之金陵藩署中,叙此鹤先在常熟蒋家,次居吴兴沈家,后归德清徐家。
京口农部袁礼堂以千金聘归三十六峰山馆中,此百三十有余岁可屈指而计者。
其前之岁月,则不可得而考矣。
山民游于袁公家有年,农部之子廷极命鹤谓山民曰:“此尔主也。
”谓鹤与山民宜,遂以赠山民。
山民年垂耳顺,得此为老伴,洵旷事也。
嘉庆元年秋,舟过金陵,孙中丞悦之,欲聘山民鹤,兼以灰鹤二赠山民。
此海雀也,非鹤也。
与鹤为奴,鹤不受也。
却之,载吾鹤归。
山民家徒壁立,食指甚繁,每一砚四方以活妻子,恐鹤遭野人之厄,遂择地而寄鹤于集贤关僧舍中。
虽禅室荒陋,而林木蓊郁,竹树交翠,关隘险固,山石嵯峨,为达天衢之冲要道,又皖城龙脉所特起。
僧欲仗佛力创兴之,以扶持行道,培护风水,其志诚深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