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书技法

合集下载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

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2、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3、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除部分不规则弧外,弧都是由两笔写成的,以圆弧为例;落笔同横或竖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从要写的圆的上方中部落笔,先向左写半圆,再从上方笔画的头部落笔向右写半圆,在圆的下方会合,会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邓石如笔法

邓石如笔法

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邓石如的篆书用笔不拘泥于“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而是“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对中锋的理解是审美感觉上的,而不是形质上的、技术上的,这种用笔方法摒除了文人的矫饰,“绝去时俗,同符古初”,追求毛笔书写的自然性。

△其行书的用笔也背叛了帖派的“古法用笔”,于“颜草稿外,别树一帜”,开创了以魏碑为基础的行书创作用笔的先河。

△邓石如的作品不是文人的虚和之美,蕴藉之美,而是“下笔驰骋”的健美,是带有平民意味的自然之美。

△其篆刻用刀变前人的迟涩为刚健苍劲。

他把未经“印化”改造的篆书直接纳入印面,求酣畅多姿,打破了汉印模式。

△邓石如首先提出“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创作思想,这种审美观是与文人“不激不厉”的审美相对立的。

结论:邓石如是一位具有庶民性的艺术家,这种庶民性是纯艺术家式的,是与“文人”审美相对立的。

他是清代碑学革命的开创者。

在书法史上他是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但不是完美的艺术家。

书法史上有几位开创者,除了创“江左风流”书风的王羲之外,就是唐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邓石如了。

颜真卿破坏了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文人审美观,一变由晋至初唐文人书法那种瘦练萧散的风度,创造了“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目,力士挥拳”式的充满力量的饱满之美。

而这位怀宁布衣邓石如“一肩袱被”地走了一辈子路,我行我素地写了一辈子字,他没有去管什么铁线、玉筋,不愿在那种两端均匀的所谓篆书中锋线条中寡居,他背离了自丞相李斯以来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二李”模式,不愿一画一画去描篆书,开始一笔一笔去写篆书;不是赵孟式的虚和雍容,也不是董其昌式的萧散淡远,也不是朱耷式的清奇怪伟,而是颜真卿式的“真气弥满”、“一点一画,若奋若搏”。

南唐后主说颜真卿的字“失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文人书家米芾说颜真卿的字“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尽无遗矣”。

无独有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说邓石如书“破古法”、“不合六书之旨”,李瑞清评邓石如“下笔驰骋,殊乏蕴藉”。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

读书笔记
又多了一本习篆的好帖子,邓石如的字临起来感觉奔放自然,挺舒畅!。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邓石如篆书 白氏草堂记
作者介绍
这是《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的篆书代表作,共六屏,每屏高一百零一厘米,宽二十七厘米,作于嘉庆九年甲子 (一八〇四),即谢世前一年。此屏线条圆涩浑厚,雄劲苍茫,掺入隶书笔意,字形方圆互通,姿态新颖。其对 长锋羊毫的大胆使用,在丰富提按变化的同时,又使其骨力坚韧的用笔得以显现,可见其晚年所臻之化境,一扫 当时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开创了清人篆书的新面貌。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中华碑帖 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篆刻
白氏
屏 篆隶
草堂
篆书
隶书
白氏
篆书
篆书
草堂
内容摘要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工书法、篆刻,篆隶尤精。初因未通小 学,不谙六书,多以己意为之,篆法时有乖误,后由梁巘引荐至梅鏐家学习,始入正轨。其隶书注重发掘汉隶内 在之精神,将遒劲豪放的“书写”之趣作为表现内容,强调点画的完整性和运动感,在举世描摹汉碑形貌的风气 中脱颖而出;篆书则多从隶入,能脱王澍一脉之笼罩,广泛汲取秦、汉碑不同特点并加以融合提炼,可谓当时之 “第一人”。

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是清代篆书之冠,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作品以古朴、雄浑、豪放的风格著称,开创了篆书的新境界。

《白氏草堂记》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条雄浑有力,富有变化。

其笔画舒展自如,富有韵律感,给人以醇厚、沉着、典雅的美感。

邓石如篆书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锋用笔:邓石如篆书的线条特点是雄浑有力,富有变化。

其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圆润、饱满,富有质感和力度。

他巧妙地运用了毛笔的特性,通过中锋用笔,达到了“篆引”的效果,使得作品更具韵律感。

2. 变化多姿:邓石如篆书的线条变化多姿,富有变化。

他通过不同的用笔方式和线条变化,营造出了篆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的笔画舒展自如,富有变化,避免了篆书的单调和重复。

3. 厚重沉着:邓石如篆书的线条厚重沉着,富有变化。

他运用了粗细、浓淡、干湿等多种用笔方式,使得作品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彩,避免了篆书的沉闷和死板。

4. 善于变化:邓石如篆书的特点是善于变化,他的作品不仅笔画粗细有别,而且笔画长短、方向也不同,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他巧妙地运用了变化的特点,达到了“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见变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体现了他独特的篆书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巧。

他的作品以古朴、雄浑、豪放的风格
著称,开创了篆书的新境界,对中国近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鄧石如篆书技法

鄧石如篆书技法

鄧石如篆书技法鄧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頑伯、石如,別號完白山人,後以字行。

安徽懷寧人。

鄧石如是清代中葉一位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

真、草、隸、篆無一不工,尤精篆隸,別具一格,開一代碑學之宗。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辟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

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

」鄧石如因其傑出的藝術貢獻,被後世稱為「篆書的第三個里程碑」。

一、篆書的基本點畫和用筆方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屬於篆書。

有關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這一階段的書法資料,僅僅局限於鑄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與由毛筆直接書寫這一形式存在著很大差距。

這裡並沒有對金文先秦時代使用毛筆與否作出討論,只是說;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保存下來的、當時由毛筆直接書寫的篆書資料。

由於篆書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筆畫和用筆方法,還沒有達到以後出現的隸書、楷書那麼豐富複雜。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點、直、弧三種筆法。

有關篆書的基本筆畫及鄧石如篆書的筆法,介紹如下:1、點篆書用點的地方較少,往往和其他筆畫連在一起,作為其他筆畫的一個部分,或者延長成短橫或短竪。

單獨的點較少,其寫法是;從點的中心落筆,由左向右旋轉,邊轉邊運筆,直到轉成圓後收筆。

但鄧石如的點極富變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點處理各不相同。

見(圖一)中三個「太」字中點的不同寫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圖一)三個「太」字點的不同寫法2、直直包括或長或短的橫、竪。

其基本寫法都要逆入駐收;就是藏頭護尾,兩頭圓,中間部位粗細一致。

也有少數橫或竪是逆入平出而露鋒的。

如(圖一)「太」字。

鄧石如篆書的橫和竪並不全是一條筆直的線,除位於中心的竪用直線外,其橫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動感。

其筆法,可以從(圖二)中的「上」字的橫畫以及「十」字中的橫畫上看出。

(圖二)上十3、弧篆書中的弧可分為角弧、半圓弧、圓弧、方弧以及不規則弧。

布衣何敢让公卿-的邓石如

布衣何敢让公卿-的邓石如
巨大影响。
书法的意味在方寸之间有了更多的 容量,给后人创立面目开辟r方向 和启示。后来的篆刻大家.大多受 到他以书人印的启示.形成j-自己 的风格。吴让之说:“以汉碑人汉印, 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 邓石如36岁以前的篆刻作,吊. 几可己没有留下来。但从他留下来的 不算多的作品中,可以知道他是学 习、模仿过秦汉以及前人的作品, 比如何震、苏宣、汪关、程建等j 由此可知,他也是转益多师不断探 索的,艺术风格也是多变的。他一 生似乎都在探索之中,篆刻始终没 有定型。从日前所能见到的作品来 看,风格是右很大不同的,艺术水 平也相差悬殊。而被后人肯定、推 崇的,是他刚健婀娜、浑朴苍劲 路的风格。本期我们所选刊的,也 大多是这一类作品。当把这衅作晶 放到一起进行欣赏、品读的El,r候. 我不愿意町使走
赋予篆隶书如同楷书、行草一样的 书写方便,把原本属于好古之上雅 玩的篆求书转变成了人人可以学 习、书写的“普通”书体。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完白山人未m.天下“秦分为不 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上,鲜能为 之。完白既f|{之后,j尺竖僮.皆 能为篆。”包世臣对他的书法也极 为推崇.认为他的书法:“夺天时 之舒惨,变人心之哀乐。”还总结 他是“书从印人.印从书出”。他 之后的何绍基,吴让之、杨沂孙、 徐二三更、吴大微、赵之谦、吴吕硕 以及现代诸大家+都受到了他的启 示.大多枉篆隶书方面有较大地突 破.对后世的篆隶书.篆刻产生r
刻当作“丰攻”方向,但却成为了 一代大家。邓石如自己好像也不太 重视tl己的篆刻,除不多的边款外 没留下什么资料供后人了解、研究, 甚或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的篆刻 能够对后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 此没有留下多少资料。篆刻史上他 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但原肖却流传 极少。现存实物约三+|f牛,这0他

邓石如篆书参入隶意,艺术效果直接拉满!

邓石如篆书参入隶意,艺术效果直接拉满!

邓石如篆书参入隶意,艺术效果直接拉满!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后因避讳而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等,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杰出的书法家,清碑学巨擘,他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篆、隶、楷书及篆刻上,邓石如书法对清碑学运动的发展、对清中后期以来书家的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邓石如篆书、隶书的艺术特色。

01篆书参入隶意邓石如篆书特色之一是注入隶书写法、笔意,这大致体现在三点:一是某些笔画、如长横本身就内含隶笔形象;二是行笔中的某些环节、部位以隶法过渡或替代篆法;三是写篆过程以中锋为主,但不乏侧锋行笔,与隶书行笔比较近似。

清邓石如篆书龙虎山铭轴关于第一点的实例在邓石如篆书作品中随处可见,集中于长横画,比如《龙虎之山篆书册》中的“之、芷、而、灵、下”等字,它们显然更像隶书横笔写法,起笔顿按而微下坠,右部的收笔加重且略含上扬之势,整个横画隐含一波三折之态。

关于第二点,是指点画连接、转折部位或其他部位含有笔锋转换、提按等动作。

而在这之前的规范篆法中较少使用,这类技法属隶、楷技法,邓石如在他的篆书中加以广泛运用,其篆书风格因之和以前大不相同。

关于第三点,在小篆书写中引入侧锋笔法,是具有相当胆识和巨大影响力的尝试,为篆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别样情致。

后两点,可看作邓氏篆书技术典型特征,是邓氏篆书与之前书家,如王澍等篆法的差异处,也是邓氏篆书具有新技术特色的细节体现。

借其他书体技术,用合于篆书体貌与审美规律的方式注入自己的篆书创作中,给人以行笔较快、举重若轻、随意无碍的感觉,可谓邓石如篆书的新、高、妙处。

02用笔以“正”为体、以“侧”为用这里所谓“正”与“侧”既指用笔、也指不同笔法写出的笔墨情调。

就总的用笔及体势而言,篆取“正”,隶取“侧”,从小篆书法发展看,秦小篆以下,经唐李阳冰直至清初王澍等人的篆书系统,小篆用笔与体势之“正”竟无以复加,铁线篆令秦篆书写近于工艺式的描画,墨守中锋用笔。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

邓石如篆书解析(一)文 / 薛元明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以篆书为佳,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邓石如的篆书实乃清人篆书的典型,他对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一章:邓石如篆书概述一、作者简介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然皆以布衣终老穷庐。

邓石如9岁随父读书,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生发了深厚的兴趣,渐有长足进步。

他只在9岁时读过一年书,10岁便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17岁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闯荡生涯。

邓氏有自述:“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20岁时邓石如曾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遂随父去寿县教蒙馆。

次年因丧妻辞馆,外游书刻。

32岁时复至寿县教书,并常为循理书院诸生刻印,以小篆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梁赏识,遂推荐他到南京举人梅镠家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一住就是八年,前五年专攻篆书,后三年学汉分,“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书印功力大增。

▲ 邓石如临《石鼓文》册页40岁时邓石如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游黄山至歙县,结识了“徽派”金石学家方君任、经学家程瑶田及精于篆籀之学的翰林院修撰金辅之。

后经梅镠和金辅之联合举荐,邓石如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得到曹的奖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曹文埴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处作幕宾,并为毕沅子教读《说文字原》。

绝妙!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欣赏

绝妙!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欣赏

绝妙!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欣赏
All know,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

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

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今天,金石君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邓石如的《四体书册之篆书八闼册》!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等,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2011-05-13 08:25:42| 分类:洪亮书法论文 | 标签:篆书笔法邓石如中锋笔划|举报|字号订阅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洪亮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

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

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

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

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

“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

砍柴贩饼,补贴家用。

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

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

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

直到42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

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芳龄20,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

可惜,沈氏39岁去世。

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

邓石如也在63岁那年去世。

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

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

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

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

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

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

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

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分析及其临习指导

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分析及其临习指导

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分析及其临习指导邓石如简介邓石如的祖、父酷爱书画,而且都过着隐逸的生活,受他们的影响,邓石如一生也追求隐逸的书艺生涯,不求功名利禄,偏爱书法、篆刻。

九岁读书,一年后辍学,“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其后,教书、游玩山水、广交书友成为了邓石如余生所有的生活,践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人生信条。

邓石如是清代篆书大家,成就很高,是清代篆书第一人。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言其为神品第一,曹文埴更言邓石如书法为国朝第一,“浓墨宰相”刘墉也夸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可以说,自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以来,就是邓石如比较厉害了。

李阳冰、邓石如虽然同出自李斯小篆,但是邓石如有比较大的创新,与李阳冰很不一样。

这种创新使得邓石如在篆书领域里非常有名。

邓石如《心经》邓石如《白氏草堂记》邓石如篆书哪里不一样?有什么特点?如何欣赏?邓石如的篆书艺术特色邓石如的篆书(一般指小篆)最大的特点就是书写性强,比李斯和李阳冰都强。

他的书写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一改篆书“玉筋篆”的线条,采用近似隶书的笔意。

邓石如以隶书的笔意来作篆书,不可谓不大胆,隶书的笔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起笔蚕头细观邓石如所有的作品,很多起笔出都会有一个小小疙瘩,这在李斯篆书是不可能见到的。

而邓石如很大胆,一改前人的用笔习惯,出现“蚕头”。

这种“疙瘩”其实就是藏锋和回锋的结果,即笔尖在起笔处绕了一个小圈,并且多以“圆疙瘩”为主。

(2)行笔提按众所周知,小篆的特点是“等线体”,即线条粗细一致,但是邓石如的多数线条都是粗细不一致的,一般中间较细,两头较粗,与隶书中的蚕头燕尾很像,这是在“等线体”的基础上加了提按的结果,而不是如李斯小篆一样稳定的平动。

邓石如的提按运用让书写更为便捷。

(3)变直为曲邓石如的线条不仅有提按,而且一变李斯小篆之直线为曲线,如下图所示,相邻的两个横画,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所以,直线条在邓石如篆书中很少见。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零基础学篆刻: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篆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篆刻创作理论这一块,有三个重要概念是并列且层层递进的,分别是“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

“印中求印”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从古印章中取法,不管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其核心思想是“印宗秦汉”,但在明清之后,也略略加入了从战国玺印、隋唐印中取法的创作思想;“印从书出”是“印中求印”的升级,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除了从古印章中取法外,也从文人书法中取法,即将文人书法中的篆法引入印面,文人们有什么样的篆书审美样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样式呈现在篆刻作品中;“印外求印”又是“印从书出”的升级,指在创作篆刻作品时,除了从古印章中取法以及从文人书法中取法外,又将篆刻作品创作的取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古代碑版、泉布、钟鼎彝器、砖瓦、封泥等所有的古代文字载体中的文字及其审美样式都被引入篆刻。

三种创作理论相对的递进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创作理论的递进关系)我们现在看,这三种创作理论中,“印外求印”肯定是最高明的,因为它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的审美可能,使篆刻真正成为全面而立体的综合艺术,但如果深入思考,实际上“印从书出”也是“印外求印”的一种,因为它毕竟也是将取资目光从古代印章以内移到了印章以外,从“印从书出”开始,印人们真正地摆脱了古代印章的审美限制,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因此相对来说,“印从书出”相较“印外求印”更具创新性,也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邓石如蜡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印从书出”的代表人物——邓石如。

邓石如其人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取字石如,自号顽伯,到他54岁的时候,因为要避嘉庆皇帝颙琰讳,废名以字行。

邓石如是名门之后,累世的书香之家,只是到他这一代,已然渐渐没落,寂寂无名了。

到邓石如9岁那年,家境已经到了需要邓石如“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地步,愈是如此,邓石如愈是勤奋,学书不止,到17 岁时,他以篆书为乡里一位“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技惊四座,博得时人好评,名声渐远,从此踏上书刻艺术之路,以卖字、刻章自给。

邓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临习原则

邓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临习原则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七):临习原则七、临习原则(一)读帖与临帖读帖与临帖是今人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是通向自由创作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临不读,就难得其法,难窥其奥妙;反之,只读不临,便会眼高手低。

读帖与临帖相辅相成。

我临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时,首先是从读帖入手,认真研究、解读。

在此基础上,认真临摹。

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是读帖的前提,“手到”是读帖的过程,“心到”是读帖的境界。

正如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这里的“拟”即是临摹能力,“察”即读帖。

“察”在“拟”之先,“察”的水平高低,决定着“拟”的质量高低。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续书谱》中有言:“历观前贤之书,莫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谓读古人帖,要把字读活,去想象复原古人的书写过程和要领。

读懂帖了,临帖时才能从点画、偏旁到全字、全篇,做到胸有成竹,果断、准确下笔。

我临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时,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对临。

包括字形大小如帖,对临时忠实于原帖,注意形似,临出古意。

二是背临。

主要是背临其偏旁部首和基本笔顺。

三是意临。

意临时,我把字形放大。

字大20厘米到25厘米,任性挥洒,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与气象。

如此这般,我自觉对出帖与创作很有帮助,避免了单纯临帖的程式化。

(二)笔法与笔意当初学习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第一感觉是笔法单调,变与不变两难。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云:“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从这一论述中我得到了启示。

我首先从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小篆入手,初步掌握中锋用笔后,大胆融入史籀铸凿金文的古穆朴质和秦汉石刻碑文的朴茂遒劲,理解了邓石如隶法作篆的方法,找到了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书写状态与用笔要诀。

当理解掌握了其用笔方法后,又重新认识唐代张怀瓘论书所谓“简易之谓道”的深刻内涵,逐渐地感受到在笔意的层面与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相一致,再以笔意作为根基,适当融入史籀铸凿金文和秦汉石刻碑文笔意,在似与不似之中追求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精神内核,用其笔法写其笔意。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放大版68张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0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1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2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3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4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8[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59[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0[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1[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2[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3[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4[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5[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6[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7[放大]邓石如《篆书千字文》68[放大]。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也给后继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空间。 尽。邓石如身后,由于金石考据研究的不断
邓石如篆书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 发展,碑学运动更加深入,书法研究也不断
解决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问题,从而从根 地向更早溯源,书法审美观随之发生变化。
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过去的一些 清后期书家不断扩大取法范围,广泛吸收先

篆书颇有自负。后人皆推许邓石如篆书成 态,力度和速度平稳均衡,格调、气韵受
邓石如曾自述学篆的过程:“余
·
就,康有为盛赞邓石如篆书“为冰翁千年 到损害,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相应地受 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
理 论
来之集大成者”(《广艺舟双楫》)[2]。 到影响。延续到唐代,李阳冰、五代徐铉 《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
引 领 一 时 风 气 , 从 而 开 创 了 崭 新 的 一 代 风貌。
《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记其每酒酣落 事,它表明篆书从实用领域转向艺术领
墨,自睨其书曰:“何处让冰斯!”“邓 域,在一定程度上以装饰性来满足人们的


布衣篆书世岂有敌哉!”可见其对自己的 审美需求。然而,小篆整饬密致,缺乏姿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及其对后世影响
内容提要:邓石如篆书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 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实现了篆书书写的便利 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他以崭新的风貌,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引领一时风气,推动了书法艺术 的发展。本文拟从篆书艺术的流变进行考察,全面、客观地分析邓石如篆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变法;影响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

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

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

即著名的“完百山人”。

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

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浅谈邓石如的篆刻艺术

浅谈邓石如的篆刻艺术

浅谈邓石如的篆刻艺术编者按:邓石如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篆刻上的不断实践创新,使其书法和篆刻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篆刻上邓石如创立了影响极大的邓派,为后世创造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环境,启迪了大批开宗立派的后学者。

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邓石如的生活经历、篆刻实践、篆刻思想结合他的篆刻作品对邓石如的篆刻艺术进一步分析研究。

邓石如,初名琰,字石如。

生于清乾隆八年四月,卒于嘉庆十年十月。

因避讳清仁宗遂以字行,改字为顽伯,以石如为名,又因居皖公山下,故号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又取幼年坎柴、钓鱼的家乡地名,自号龙山樵长、凤水鱼长、古浣子、叔华等。

众所周知,邓石如在艺术上拥有辉煌成就。

曹文敏称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其隶书书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推之为“集清人之大成。

”王灼曾有诗云:“完白山人云水踪,一枝偶借佛寮东。

昆刀镂玉蟾肪白,汉簋调脂虎魄红。

书溯冰、斯穷籀、颉,刻兼蛇鸟杂虫鱼。

山房铁砚留予记,更似相寻泊短篷。

”他还被公认为清朝第一篆隶名家。

他的篆刻在明清流行的“歙派”“浙派”之外,独树一帜。

一、邓石如篆刻风格的形成(一)明末清初,随着文彭、何震印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印坛没有了绝对的权威,篆刻家们自由发挥,标新立异,流派纷呈。

丁敬的浙派已经基本形成,但只限于杭州一带。

邓石如便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邓石如的篆刻初承家学,其父便擅刻石,由于家境窘穷,所以以篆刻来糊口,受地域条件的局限,他只能从当时影响安徽一带印风的何震、苏宣、程邃等篆刻家入手学习。

因此,邓石如早期的篆刻所学杂芜,没有固定的风格。

如:“惜抱轩翰墨”一印,线条猛利、生辣雄健,多呈锯牙,不假修饰,略显琐碎,可以明显看出是仿何震印风而作。

(图1)“春江社”印篆法非常精致,线条完整光洁,章法工稳又不显呆板,与汪关《春水船》一印,可谓是同出一辙。

(图2)、(图3)除此之外,还有“从来好镜遍人间”、“梦古”、“金榜之印”,都是摹仿不同人的风格所作。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三)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三)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三)三、基本笔画小篆的基本笔法,同隶、楷、行、草书均不同,有着自身独有的笔画体系。

在以往篆书的教科书中,简单地归纳为“点、直、弧”三种笔法,没有细化分析。

这对于初习小篆者来讲,若一头雾水,不得门径,苦不堪言,即使师傅带徒弟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做系统的归纳概括。

因此,使一些爱好篆书者不敢或不愿涉及篆书,或愿涉篆书但延长了习篆时间周期。

为此,我借助许慎《说文解字》等研究成果,对小篆笔画做了一个归纳,使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说白了,即把玄妙的东西浅显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专业的东西平民化。

我的理念是:篆学并非玄学,我来解密篆法。

此法简单易学,学童操笔能篆。

结合邓石如小篆《千字文》的基本篆法笔法,我把小篆笔画归纳为三大类十八种形式。

(一)点一个点写得好坏,关乎一个字能否出彩。

点者,字之眉目。

所谓画龙点睛之笔是也。

因此,点是篆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笔画。

点有长有短,有隐有显,如果书写得法,则会锦上添花。

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邓石如在写点时,长短不等,形态各异,富有感染力。

如“辽”字(图1)的点写成短横,“寓”字(图2)的点写成短竖,均是入笔即铺毫,或头粗尾细,或头细尾粗。

图2-竖点“寓”(二)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邓石如篆书由于其隶法作篆,方圆并用,因此,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

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图3、图4)图3-横直“之”图4-竖直“来”(三)弧篆书中的弧运用最为广泛,可分为上弧、下弧、左右内外弧、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弯曲弧(也可称不规则弧)等。

一般的弧两笔即可完成,以“量”字为例(图5),以字的中心为轴,目测好对等距离后,第一笔先从下弧的左边起笔向右下行笔至中间地段时驻笔,第二笔同第一笔,起讫处一致,对称自然即可,关键是汇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邓石如篆书—基本笔法篇(已划重点)

邓石如篆书—基本笔法篇(已划重点)

邓石如篆书—基本笔法篇(已划重点)一、邓石如篆书笔法1.1邓石如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用笔:起笔,运笔,收笔。

传统篆书讲究中锋用笔,圆起圆收。

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

而邓石如的篆书,起笔时方时圆,逆顺结合。

收笔孕尖于圆,往往匀力运笔至画末时,略提后锋露即收,既得劲利之健无虚尖之病。

一些方收之笔,在笔画至末时戛然猝提,有斩钉截铁的果断之力。

在行笔中,有中锋,侧锋,快慢,提按,转折,驻笔,平移等,特别是弯曲之处,或提转之法,得圆畅之意;或先停后转之法,成外圆内方;或顿折之法,而见方劲。

一字之中多法并用,达到婉而通。

1.2 中锋与侧锋运笔过程中,毛笔笔锋在纸上有两种运行的方式,中锋和侧锋。

中锋又称正锋,是指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墨水顺笔尖均匀地向两面渗开,写出的线条中间墨色较深,富有立体感,显得沉稳圆润。

书法中亦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之言。

足见中锋的重要。

侧锋则是笔毫偏向一侧,并与行笔形成一个自然的斜角。

侧锋的线条相对扁平、单薄一些,但可以使得字体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这里要提示的是侧锋与偏锋是不同的,虽然都是笔毫偏向一侧,但是偏锋的笔毫与线条运行方向的角度近似直角,写出的线条极易出现不规则的锯齿状。

书法中,中锋所书写的笔画,较为圆劲、饱满、筋骨内含。

而侧锋笔法书写的笔画,往往更加的轻灵、飘逸、精神外露。

其间的区别与藏锋、露锋相似。

所以古人有“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说法。

书法中亦有“笔笔中锋”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足见书法中对中锋的强调,而这种对中锋强调的传统,便源自篆书,所以中锋运笔的笔法也称篆法。

1.3 提笔与按笔提按是书法书写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动作,其作用是调整笔锋以保持中锋运笔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运笔技巧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在书写过程之中,笔锋在纸面上通过提按交替的变化,使得点画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以显示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律。

提笔的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一个笔画写完,提起笔来准备写下一笔画;二是在行笔过程中稍提一下,以写出较细、较轻的笔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石如篆书技法2009-08-07 17:36
第三讲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

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

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

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

”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

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

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
1、点
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

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

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
2、直
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

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

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如(图一)“太”字。

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

很有动感。

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
3、弧
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除部分不规则弧外,弧都是由两笔写成的,以圆弧为例;落笔同横或竖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从要写的圆的上方中部落笔,先向左写半圆,再从上方笔画的头部落笔向右写半圆,在圆的下方会合,会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

(图三)中“大”字上部的两弧及“朱”下部的两弧均是分两笔写成。

(图四)“月”字上方的弧二笔写成,“月”字的下部不规则弧,以及“多”字弧为一笔写成。

(图三)大朱
(图四)月多
(图五)围四
(图五)的“围”和“四”字外框,可以分成二笔,也可三笔。

虽然是外框,也是呈弧线。

二、邓石如篆书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
逆起驻收,讲究内敛含蓄;或逆入平出,轻松流畅。

逆起驻收,画的两端浑圆,如(图六)“公”字上部两画。

逆入平出,起笔圆厚,而收笔微尖,如(图六)“太”。

不过篆书收笔仍是以藏为主,偶尔露锋,以显精神。

(图六)公太
三、运笔的方法:
在行笔中,弯曲之处,或用提转之法,而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之法,而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折之法,而见方劲。

(图七)“背”字上部弯曲之画,是用先停后转之法;下部曲画,则是用提转之法。

(图七)“己”字的曲画,则多用顿折之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多种方法并用。

(图七)背己
四、线条关系的处理方法:
1、平行关系:篆书中直线条的处理通常是用平行的方法,如(图八)“义”字的各个横画,这些横画也不是真正的直横,也是呈弧形的横。

篆书中曲线条的处理有时也多采用平行的方法,如(图八)“道”字的左上部和右上部的曲线。

(图八)义道
2、相抱和相背关系:篆书中的曲线多用相抱和相背来处理。

如(图九)“来”字,中直线左右的曲线都是用相抱关系来处理的;而(图九)“空”字左右的曲线,则是用相背来安排的,一字当中往往相抱相背同时使用,以起到相辅相承的效果。

如(图十)“而”字的外两条曲线相抱,内两条曲线相背,而左两条曲线和右两条曲线又分别构成相抱的关系。

(图十)“篆”字下部的诸曲线又分别构成相背和相抱之妙。

(图九)来空
(图十)而篆
3、参差关系:篆书下垂的线条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时候,应当讲究垂脚的参差变化。

如(图十一)“白”字,虽只两条垂脚,但也有高低的不同。

再如(图十一)“雁”字四条垂脚的参差变化。

(图十一)白雁
4、对称关系:线条的对称处理,是篆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图十二)“不”字、“去”字;(图三)“大”字、“朱”字。

虽然是对称,并不是两侧绝对一样的。

我们仍能从中可以看出变化而又动态的对称。

(图十二)不去
五、布白的方法
1、均匀:均匀是篆书布白之中着力追求的。

线条之中平行、对称之法,与此是紧密相关的。

如(图十三)“量”字诸横之间的空白,及中直线左右的空白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而(图十三)“乃”字上部横画之间,下部上下左右的空白几乎是相同的。

(图十三)量乃
2、上密下疏:篆书除讲究线条之间留白的均匀外,还很讲究疏密的变化。

小篆多数情况下采用上密下疏的安排方法。

如(图十四)“心”、“荒”等字,都是上密下疏。

(图十四)心荒
3、上疏下密:篆书中有一些字的笔画是向上伸展的,这种情况下,除了向上伸展之画要讲究参差变化外,而布白的处理,则都是用上疏下密的方法。

如(图十五)“之”字、“世”字。

(图十五)之世
六、结构的方法;
1、让就:(图十六)“恶”和“愚”为上下结构,处理不好,容易有上下分离的感觉。

处理结构时,上部向外扩展,让下部进入,如此上下就可浑然一体。

(图十六)恶愚
2、左高右低:左部只有可向上伸展之画,右部下伸展之笔画,如(图十七)“蝉”字;或左部有向上下伸展之画,但左部只有可向下伸展之画,如“好”字。

在这种情况,左右位置通常都处理为左高而右低。

(图十七)蝉好
3、左低右高:左部只有可向下伸展之线条,右部只有可向上伸展之线条,如(图十八)“照”字,或左部有可向上下伸展之线条,而右部只可向上伸展之线条,如(图十八)“物”字。

通常可以将左右位置安排为左低而右高。

(图十八)照物
4、左居中:左部无上下伸展之画,右部有上下伸展之画,如(图十九)“醉”字;或左右都上下伸展之画,但左部稍小于右部,如(图十九)“精”字。

这种情况通常将左右位置处理为左居中部。

(图十九)醉精
5、上平:左部小而下无垂脚,右部大且下有垂脚,则多采用左与上齐的位置,如(图二十)“谓”、“明”字。

(图二十)谓明
如果碰到左中右结构的字,则要灵活运用位置的安排方法。

如(图二十一)“倾”字,左部和中部,采取左居的方法,中部和右部则采取上平方法。

而(图二十一)“避”字,左部与中右部,则采取左高右低的位置,中部和右部采取上平的位置。

(图二十一)倾避
6、四角形全包围:(图五)中的“围”字,繁多的横画对空间作了整齐的分割,使空白舒畅明快起来,这在篆书结构上也是极为重要的。

(图五)中“四”字内的两竖,向外弯曲呈背势,与外侧竖画形成对照,由下部的横画加以收拢,笔致优美而又生动活泼。

综上所介绍的篆书笔法,既是篆书的普遍规则,其中也是邓石如篆书发展了的篆书笔法。

只有通过对各体篆书的了解后,才会体会到邓石如对篆书发展真正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