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古代医患关系

古代医患关系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穿越到古代看看那时的医患关系怎么处理古代医生的自我保护招数“病有六不治”《史记·扁鹊列传》记载:“骄恣不论于理”不治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
古代医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
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更进一步说,叫“仁者爱人”,这既是古代医生对患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操守。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好的医术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最根本措施。
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其意思就是强调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明,职业修养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疗风险,难免出现医患纠纷。
为了尽量减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鹊提出的“六不治”观点,其实就是避免医患纠纷、自我保护的手段。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认为“病有六不治”,即6种人不接诊,第一种人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医闹”。
“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保护的又一手段。
所谓预后,就是研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前告知意外。
说白了,预后就是“打预防针”,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古代这一行医行规也影响到现代医疗制度,现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红包”是古代医生的主要收入《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躬负缯宝以遗之”医生收受“红包”如今广受诟病,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如何应对看病贵

医苑奇趣·健康生活古人如何应对看病贵□唐 棠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一旦生病,能否看得起病,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
而这一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所高度重视。
古代医者的医术参差不齐,大多医者水平有限,而医术稍好的郎中,看诊的价格自然也就偏高,名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而且中药治本但疗效慢,要看好病必须长期吃药,这就意味着一笔长期持续的开支。
因此,看病费用对古代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寻常人家生病,若非危及性命,一般情况下则是能扛就扛。
显然,历代统治者对于这一点,很早便心知肚明,历朝都有相应的免费医疗制度或临时性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
历代朝廷的赐药政策早在周代,朝廷就设有“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一职。
但“疾医”数量少难以服务众多百姓,因此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朝廷赐药。
特别是在遭遇瘟疫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时候,朝廷往往会通过赐药于民的方法,来保障百姓的医疗权益。
赐药是历朝施行的一种仁政,我们从秦朝到清朝的史料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朝廷赐药的相关记载。
例如,《汉书》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全国多地发生旱灾及蝗灾,当时掌权的王莽便以汉平帝的名义,赐药给灾民,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南宋绍兴十六年,京师发生疫病,高宗赵构派出翰林院医官,免费给京城内外的百姓看诊并分发药品。
不只是朝廷会赐药,地方府衙也会不时为辖区内的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北魏“别坊”可免费就医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纷争,战争频仍,百姓的医疗更成为了突出的大问题。
北魏朝廷尤其重视医疗问题,于是创造性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基层的政府性医疗机构——别坊。
前朝政府虽然也有为百姓提供免费医疗的情况,但多是临时性的。
别坊则不同,它是专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医费用全部由朝廷来负担。
此外,为保障别坊内医疗人员的医术水平,北魏朝廷还设置了医者的分类考核制度,按诊疗水平的等次给予不同的奖惩。
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H i s t o r i e s ■史鉴Z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倪方六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那么,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神医扇鹊的“六不治”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津.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
古代医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侍患者讲究一个“仁”。
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更进一步说,叫“仁者爱人”.这既是古代医生对患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操守。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好的医术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最根本措施。
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p q“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其意思就是强调临床 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 明.职业修养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 疗风险,难免出现医患纠纷。
为了尽量减 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 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 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鹤提出的“六不 治”观点.其实就是避免医患纠纷、自我保 护的手段。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鹤认为“病扁鹊祠,又叫扁鹊庙,是内丘扁鹊文化的核心载体有六不治”.即6种人不接诊,第一种人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医闹”.应敬而远 之。
其余五类,一是R重视钱财不重视保养身体的人;二是对服 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的人;三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 严重衰竭的人;四是身体极端赢弱、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五是信 鬼神不信医的人。
农村•农业•农民2016.12A“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ft护的又一手段。
所 谓预后.就是研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前告知意外。
说白了 .预后就是“打预防针”.这不是推卸责任.而 是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 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古代这一行医行规也影响到现代医疗制度.现 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古代也有医疗救助

古代也有医疗救助作者:梁亦鑫来源:《幸福·悦读》2019年第02期“看病难”“看病贵”自古有之。
在古代,城里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便可以请一名郎中到家里来诊治一番。
可是,乡下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稍微复杂一点的病症,村里的郎中就看不了,必须到城里去请大夫。
由于古代交通不方便,等进城找着大夫,黄花菜都凉了。
更糟糕的是,看病是很费钱的事,因病致貧的人比比皆是。
那么,中国古代又是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我国古代公共医疗救助出现在汉代,而到了南北朝,南朝朝廷设立了“六疾馆”和“孤独园”。
“六疾馆”由齐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创立,主要职能是赡养贫病者。
而“孤独园”则是梁武帝创立,主要收养“单老孤稚”。
到了北朝,朝廷就设立了“别坊”。
据《北史·魏纪三》记载:“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
”朝廷还召集了当时一流的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公开免费派送,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唐朝时期出现了在我国慈善救济历史上有名的“悲田养病坊”。
另外,唐朝还有一项政策,对于当时的公共医疗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州境巡疗”。
唐开元十一年,鉴于偏远农村地区“医术全无”的严重状况,唐玄宗颁布诏书,在全国各个州设置医学博士,这对唐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古代破解老百姓“看病难”这个问题,做得最好的并非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
在宋徽宗时期,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有地方官向皇帝上了一道折子,称一些偏远乡村“相距州县甚远,遇有疾病之人,本处无医药,往往损失者众”,因此恳请设置官办平价药房,以“救万民之疾苦”,宋徽宗大笔一挥:“从之。
”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间,各地的官办平价药房渐渐多了起来。
这种官办药房的药物售价得到了政府的巨额补贴,售价是市价的三分之一,使民众能买得起药,用得起药。
要是遇到穷人和灾民,药房干脆直接分文不收,故而取名为“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不只是药价便宜,还免费为病人诊断并提供处方,所以普通老百姓看医用药比较便利。
明朝的医学与疾病明代医生和疾病的治疗方法

明朝的医学与疾病明代医生和疾病的治疗方法明朝的医学与疾病治疗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包括医学与疾病治疗。
在这个时期,明代医生通过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明代医学的特点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明代医学的特点1. 继承传统医学:明代的医学基础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在宋代和元代的医学典籍的基础上,明代医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2. 重视望、闻、问、切四诊法:明代医生注重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指导。
3. 追求细致入微的治疗:明代医学家注重疾病的细致分析,他们相信通过了解身体的微妙变化,可以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二、疾病的治疗方法1. 饮食疗法:明代的医生非常重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他们会根据病情给患者制定特定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胃病患者,明代医生会建议他们少吃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 草药治疗:明代医学家对草药的运用非常熟练,他们认为草药能够有效地缓解疾病症状并促进康复。
明代医生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了许多治疗方案。
比如,常用的草药如当归、黄芩、黄连等在明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明代医生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各类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的使用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
4. 外科手术:明代医生在外科手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他们使用麻醉剂使手术过程不那么痛苦,并注重术后的护理。
外科手术的发展为复杂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5. 传统的辅助疗法:明代医生还使用了一些传统的辅助疗法,如推拿、拔罐等。
这些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压力和释放肌肉紧张等,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行医德为先!来看看古代医生如何仁心厚德治病救人

行医德为先!来看看古代医生如何仁心厚德治病救人古人倡导“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的从医理念,很多医生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一心为人民医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医精诚”,指出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是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
要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
如果患者前来求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以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
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像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或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是疲劳,都一心一意去救治他,不装模作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
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对后世医生们影响深刻,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理论,一展自己的行医风采。
处处留心随时救命说起古代的名医数不胜数,灿如星辰,他们有着高超的医术,往往能够救人于危难之际,成为老百姓的大救星。
清代高士奇《牧斋遗事》记载了一个清初名医喻嘉言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一天,喻嘉言路过城北的一些破旧房子时,这里往往是居民临时停放棺材的地方。
他突然看到一口好像是新停放的棺材底缝流出了鲜血。
他吃惊地问邻居,邻人说:“刚才一家人的妻子死了,才把棺材放到这里。
”喻嘉言急忙找到死者的丈夫,告诉他说:“你的妻子没有死。
凡是人死了血色是黑暗的,活人的血色是鲜红的。
我看见你妻子的棺材底流出的血是鲜红色的,快快开棺救治吧!”原来这位妇人因难产失血过多,昏迷了一天一夜,她的丈夫认为妻子已经死了,就把他成殓起来,准备择期埋葬。
听到喻嘉言这么一说,丈夫立即打开棺材。
喻嘉言急诊妇人之脉,果然脉息未绝,于是就在她的心胸之间扎了一针,针还未拔出来,就听到呱呱的哭声。
妇人分娩了,婴儿也得救了。
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倪方六
【期刊名称】《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那么,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神医扇鹊的“六不治”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津.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
古代医
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侍患者讲究一个“仁”。
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更进一步说,叫“仁者爱人”.这既是古
代医生对患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操守。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倪方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行院内评审合理处理医患纠纷——我院在防范处理医患纠纷中的一点探索
2.
仲裁模式在处理医患纠纷时的可行性与改革--以深圳医患纠纷仲裁模式为视角3.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4.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5.【史海钩沉】-古代的医患纠纷怎么处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中医应对疫病的史实

中国古代中医应对疫病的史实一、疫病预防在古代,中医对于疫病的预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强调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勤洗手、洗澡、换洗衣物等个人清洁行为,同时强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此外,他们还提倡节制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二、疫病诊断古代中医对于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体态、舌象等特征来推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来诊断病情;问诊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获取详细的信息;切诊是指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情。
通过四诊合参,古代中医能够对疫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三、疫病治疗古代中医对于疫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
针对不同的疫病,中医有许多经典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散寒解表、祛湿化痰等功效。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疫病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四、防疫措施在古代,中医提倡在疫病流行期间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
例如,对患者的住所进行隔离和消毒,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对接触患者的人员进行观察和隔离,以防止感染;对疫情严重的地区进行封锁和巡查,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此外,中医还提倡在疫病流行期间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五、疫病研究古代中医对于疫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中详细记载了疫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等内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古代中医还通过对疫病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剂,为后人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总之,中国古代中医在应对疫病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古代中医应对疫病的史实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医的优秀传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导语: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必不可少。
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必不可少。
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赐药”于民;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设立“别坊”提供免费就医;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向民间公布实用医方……唐朝还通过立法对医疗行为加以规范,《唐律疏议》中曾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对下错药方的即便没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从秦汉到清末史书均有朝廷“赐药”于民的记载
早在上古周代,朝廷已设有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疾医”,《周代·天宫》称,疾医的职责是“掌养万民之疾病”。
在古代,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
西汉皇帝主政时,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
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尤以青州(今山东境内)地区最为严重。
当时的皇帝汉平帝刘衎年仅10岁,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为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服务,此即《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所记载的“为置医药”。
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会赐药。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南朝齐、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这么做过。
从秦汉到清末的历代相关史料,几乎所有朝代史书上都有赐药的记载,到了宋元以后,赐药事例更多。
如本专栏以前《古代购药也“实名制”吗》(详见2012年9月7日42版)一文提到的南宋朝廷给京城临安(今天杭州)居民送医送药一事,即属于赐药行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