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作者:杨宏芳朱宏阳李泳宁王金海林伟铃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24期摘要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蛋白质天然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在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

论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GABA及乳酸菌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γ-氨基丁酸;乳酸杆菌;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par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YANG Hong-fang,ZHU Hong-yang*,LI Yong-ning et al (Fujian Health College,Fuzhou,Fujian 350101 )Abstract γ-aminobutyric acid is one of non-protein natural amino acids which widely exists in animals and plants.GABA has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food industries due to it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ctiv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ABA production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utation breeding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its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medium.Key words γ-aminobutyric acid;Lactic acid bacteria;Research progress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又称氨酪酸),分子式为C4H9NO2,分子量103.12,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非蛋白质天然氨基酸[1]。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第6期(总第529期)
农产品加工
No.6
2021年6月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Jun.
文章编号:1671-9646(2021) 06a-0097-03
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徐礼生,于巧玲,张兴桃,蒋变玲,李婷婷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在选育微生物领域应用广泛,与传统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相比,具有无污染、突
变速度快、易人工控制等优点。围绕细菌、真菌、酵母及微藻等方面研究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的应用,诱变
菌株具有遗传稳定、产量高等特点,实际工业应用中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进行系统分
[4] Christoph Ottenheim, Margarete Nawrath,Jinchuan Wu.
2021年第6期
徐礼生,等:常压室温等离子诱变选育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99 -
Microbial mutagenesis by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 ture plasma (ARTP) : The lastest development [J] . Bioresour. Bioprocess, 2018 (12): 2-14. [5] 林晓琼,孙旸,陈光,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 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株[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38 (5) : 543-547. [6] 陈双喜,张二超,张乐乐,等.Y-聚谷氨酸生产菌株的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5,46 (9) : 951-963. [7] 蔡莹瀛,夏苗苗,董会娜,等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诱变及高通量筛选维生素B12高产菌株[J].天津科技大 学学报, 2018 (33): 21-26. [8] 袁红梅,薛正莲,杨心萍.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和紫外诱 变选育腺苷高产菌[J].发酵科技通讯,2019, 48(2):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张雪;张晓菲;王立言;张翀;陈韵亿;常海波;李和平;邢新会【摘要】Radio-frequency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RF APGD) plasmas hav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no need of expensive and complicated vacuum system, low gas temperature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reactive species, good discharge uniformity, strong controllability and diverse interactions with various biomolecules, which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y. Our research group introduced the RF APGD plasma jet into the mutation breeding field.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F APGD plasma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with bio-macromolecules and whole cells, a novel mutation breeding system, named as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 mutation breeding machine was invented. The ARTP mutation breeding system has the features of high safety for the operators and environment, easy operation, rapid mutation capability, high mutation rate and genetic stability of targeted mutants,as demonstratedby successful mutation for more than 40 different microbes including bacteria, fungi and alga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of ARTP mutation breeding technology, hopeful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evolution study and the industrial strain modification as a powerful mutation tool.%大气压射频辉光放电(RF APGD)等离子体具有大气压下操作不需要真空系统、气体温度低、活性粒子浓度高、放电均匀性好、可控性强等特点,能够与各类生物分子发生作用,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0年第15期· 106 · 第47卷总第425期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陈秉梅(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红曲霉中的洛伐他汀具有降血脂的功效。

然而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的红曲霉往往生物活性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综述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的诱变选育,旨在为提高红曲霉中洛伐他汀产量和功能性红曲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洛伐他汀;红曲霉;诱变育种[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5-0106-02Research Progress on Mutation Breeding of High-yield Lovastatin MonascusChen Bingmei(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Lovastatin from Monascus has a hypolipidemic effect. However, the yield of lovastatin in Monascus screened from nature is lower, which limits it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breeding of Monascus strains with high yield of lovastatin. These methods could be used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of lovastatin from Monasc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Monascus.Keywords: lovastatin;Monascus;mutation breeding红曲是将红曲霉接种于大米中发酵而得。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重组技术这一前沿生物科技在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尤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面,基因重组技术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手段。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势基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性能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这样的菌种不仅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

1. 基因重组技术的简介基因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微生物体内通过人工方法将不同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的同源重组,将来自不同亲本或不同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重新排列,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良和功能的增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增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生态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性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微生物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在发酵、制药、生物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持续提升这些工业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科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菌种的选育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从自然界或已有的菌株中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菌株,进而通过遗传修饰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性能优越的新菌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五)突变株的筛选
1. 初筛(以量为主) 初筛(以量为主) 方法需简便、快速
2步 步
初筛 复筛
(1)利用形态变异:需预先测定形态与产量的相关性 利用形态变异: (2)根据平板颜色反应直接挑选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透明圈法(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 抑菌圈法(抗生素); 抑菌圈法(抗生素);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显色圈 变色圈法(柠檬酸)、显色圈(氨基酸); 沉淀圈法(外毒素) 沉淀圈法(外毒素) 透明圈直径( 透明圈直径(H)/菌落直径(C):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菌落直径( ):产量高低(初筛指标) 产量高低 2.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直接检测所需产物 复筛(以质为主,定量测定) 摇瓶培养,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 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2)筛选步骤(5步) )筛选步骤( 步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①中间培养 ②淘汰野生型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 克服表型延迟 克服表型延迟。 CM或SM培养基,培养过夜。克服表型延迟。 培养基 即浓缩缺陷型, 即浓缩缺陷型,以提高检出率
抗生素法( 细菌:青霉素;酵母菌和霉菌:制霉菌素) 方法 抗生素法(G+细菌:青霉素;酵母菌和霉菌:制霉菌素)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菌丝过滤法(丝状真菌、放线菌) 饥饿培养( 饥饿培养(无N)MM 6~12 h 12 2N培养(2N)MM 2N培养(2N)MM 培养(2 1~2 h 2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 加抗生素(或菌丝过滤),培养过夜

微生物 诱变育种

微生物  诱变育种
见光的能量而被激活。
紫外损伤的光复活作用
DNA损伤的修复
切补修复 切补修复是在内切核酸酶、
外切核酸酶、DNA聚合酶以及 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 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 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 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 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 式。由于整个过程不依赖于 可见光,所以切补修复也称 暗修复。切补修复几乎存在 于所有的微生物中。
也可用长了菌落的平板直接照射。 一般照射剂量4~10万伦琴。
此外还能引起染色体畸变,即因 染色体断裂引起染色体的倒位、 缺损和重组等。但发生了染色体
断裂的细胞常常不稳定。
化学诱变因素
化学诱变剂用量很少,诱变时设
备简单,只要一般实验室的玻璃 器皿就行,所以其应用发展较快。
碱基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是指与DNA结构中的四种碱基 A、T、G、C在化学结构上相似的一类物 质。如5-溴尿嘧啶(BU)和5-溴脱氧尿
紫外损伤的切补修复
紫外线照射的操作方法
在暗室中安装的15瓦紫外线灯管最 好装有稳压装置,以求剂量稳定。
处理时,可将5毫升菌悬液放在直径 5厘米的培养皿中,置磁力搅拌器上, 使培养皿底部离灯管30厘米左右, 培养皿底要放平,处理前应先开灯 20~30分钟预热稳定。照射时启动磁 力搅拌器,以求照射均匀。
诱变育种
第一节基因突变
突变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 内)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 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往往导致产生新的等位基 因及新的表现型。狭义的突变 专指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 而广义的突变则包括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约为106~10-9。
突变是工业微生物产生变种 的根源,是育种的基础,但 也是菌种发生退化的主要原 因。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氧、 在一定 条 件下 能产 生抗 逆性 内生孢子 的有 机
良变异类 型 , 诱 变手段 多 样 、 作 简便 。 因此 , 且 操 是 实 验室 研 究及 工 业 生 产 中最 常 采 用 的优 良菌
化能异养菌。它们在 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 , 生理 特性丰富多样 , 主要存在于土壤 、 植物体表面及 水体 中, 由于它们能够产生对热 、 紫外线 、 电磁辐 射和某些化学药品有很强抗性 的芽孢 , 能忍受多 种 不 良环境 [ 因此 , 1 1 , 芽孢 杆菌 在 医学 、 业 、 农 工业
山西农业科学 2 1 ,0 7 :0 — 0 0 24 ( )8 4 8 6
di 03 6 6i n10 - 4 1 0 2 7 9 o: .99 .s. 2 2 8 . 1. . 1 s 0 2 02
JunlfSa xA r utr c ne o ra o hn i gi l a Si cs c ul e
Ke r sB cls p yi l uao ;hmi ua o; io c u t n cm o n u tn ywod :aiu; h s a m ttn ce c m ti bo g a m t i ;o pu dm t i l c i l a tn l l i 兼性厌 B cl ls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杨 丽 丽 , 宝 华 , 文 菊 , 慧清 尹 侯 石
( 山西舜 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 院 , 山西 阳泉 0 50 ) 4 00

要: 芽孢杆菌作 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青睐。 目前 , 关于芽孢杆
菌诱变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 , 诱变育种丰富和拓宽 了菌种 的变异类 型 , 但还存在 不少 问题。从物理诱变育 种 、 学诱 变育 种 、 化 生物诱变育种 、 复合诱变育种 4个方面对芽孢杆 菌诱 变育种方法进行 了总结 , 以期 为生

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20 年第 5 08 期
F o n ti o ia o da dNurf n i Chn i n
中 国 食 物 与 营 养
No. 5, 2 0 0 8
有益微 生物 育种 技术 的研究进展

(西藏大学农牧 学院 ,林 芝
步骤 :品种资源 的收集一纯种分离一生理性能 的测定一
菌株 比较试验 一扩大试验一示范推广。其优点是选择 范
1 野生食用菌驯化育种
栽培的食用菌 品种绝大部分是 由野生食 用菌驯化而 来的。例如 :阿魏蘑 的驯化工作是 中国科学 院新疆生物 土壤沙漠研究所于18 年开始的 。当时曹玉清等在研究 93 驯化分 布于新疆 托里地 区的野 生阿魏 侧 耳 ( iuou Pe r ts f ua)时 ,对其形态特征 、分类地 位、氨基酸含量 、 el r e 生活条件 ( 括营养 、p 包 H值 、温度 、湿度 、光照和通 风)、菌丝培养特征 、驯化栽培等进行 了研 究。观察到
下 ,出现 了诱变育种技术 。
2 孢子分离育种
单孢分离就是将采集到的孢子群单个分开培养 ,让
其单独萌发成菌丝而获得纯培养 的方法。曹裕汉通过对
分离 的野生菌株K 0 、K 0 与K 0 在培养特征上 的差 0 1 02 0 5
异 。18年他们又在新疆木垒采集到K1 96 标本。在进一 1 1 步研究 中发现 ,K 0 、K1 1 05 1 在子实体外部 形态 与菌丝 培养特征上与阿魏侧 耳显著不 同。经研究定名为阿魏侧
标 ,我国食用菌育 种研究人员采用人工选择育种 、杂交 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手段选育出了一批 已在实际生产
菇 体肥大 、颜色 洁 白、菌 肉细腻 、质地脆 嫩 、久炖 不

工业微生物

工业微生物

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黄悦摘要:介绍了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概况。

工业有益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等。

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关键词:菌种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所谓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即菌种改良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1]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其目的是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当前菌种选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菌种自然变异而进行的自然选育以及用人工方法引起菌种变异再按照工业生产的要求进行筛选来获得新的变种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主要方法有经典的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技术使菌种发生突变存优去劣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容易施行易见成效另一条途径是研究目的物的基因结构及基因调控表达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转殖使之高效表达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不仅可提高目的物的产量使目的物产量上百上千倍的提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可简化工艺减少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改变有效成分组成甚至获得活性更高的新成分[2]本文主要从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历史地位方法与技术理论机理和发展前景综述了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1]1. 常规育种通过自然发生的突变和筛选法,筛选那些含有所需性状得到改良的菌种。

随着富集筛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常规育种技术的效率有所提高,如含有增变基因dnaE,mutD、mutT 、mutM、mutH、mutI等的大肠杆菌突变率相对较高。

酒精发酵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于微生物育种实践而提高发酵产物水平的一个成功实例。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提高产量的目的,但发生自然突变的几率特别低,一般为10~100/B 。

诱变选育实验报告

诱变选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提高菌株的特定生理活性或代谢产物产量,进而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菌株。

实验选取了某种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或化学诱变手段,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并对突变株进行筛选和鉴定,最终获得具有较高代谢活性或产物产量的菌株。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微生物菌株:实验所用的微生物菌株为XXX,来源于XXXX。

- 诱变剂:实验中使用的诱变剂为XXXX,购买于XXXX公司。

- 培养基:实验所用的培养基为XXXX培养基,配方如下:- 蛋白胨:10g- 酵母提取物:5g- 氯化钠: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其他:无菌水、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油镜等。

2. 实验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 高压蒸汽灭菌器- 高速离心机- 磁力搅拌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培养皿- 离心管- 吸管三、实验方法1. 诱变处理:- 将菌株接种于XXXX培养基中,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 将培养好的菌株用无菌水稀释至适宜浓度。

- 将稀释后的菌株均匀涂布于含有诱变剂的培养皿中。

-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根据实验设计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

- 处理结束后,将培养皿放入无菌操作台中,用无菌铲刀挑取适量突变株,接种于新的培养皿中,进行扩大培养。

2. 突变株筛选:- 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表型观察,记录突变株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

- 对突变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如酶活性、代谢产物产量等,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

- 将筛选出的突变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如基因序列分析、DNA指纹图谱等,以确定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3. 诱变效果评价:- 对诱变前后的菌株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诱变处理的效果。

- 根据突变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诱变成功与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诱变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处理后的菌株出现了多种突变现象,如形态变异、颜色变化、生长速度变化等。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

关于微生物育种中化学诱变技术的综述姓名:周旭班级;11生工1 学号:20110801120摘要: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近来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代谢功能,以发现新产活性产物。

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化学诱变剂;诱变机制;应用1前言菌种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

野生菌株往往因产率低而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而需要通过菌种改良,选育高产优良菌株。

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对菌株的这种需求带动了各种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而育种技术则通过不断提供优良菌株又促进了微生物药物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育种研究中,近来还发现有些突变株可代谢产生新产物,具有可供作药源新菌株资源的潜在应用前景,使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

微生物人工诱变育种技术按诱导突变类型可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诱变三大类[1]。

化学诱变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不仅在高产工业菌株选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用于改造野生菌株的代谢功能,从而发现新产活性产物。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诱变既有利用某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单一诱变,也有组合利用化学或其他多种诱变剂的复合诱变,还有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等。

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2常用化学诱变剂2.1碱基类似物作为化学诱变剂的碱基类似物主要有嘧啶类似物和嘌呤类似物两大类。

其中,常用嘧啶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6-氮杂尿嘧啶(6-NU)等;嘌呤类似物有2-氨基嘌呤(2-AP)、6-巯基嘌呤(6-MP)、8-氮鸟嘌呤(8-NG)等[2]。

2.2烷化剂烷化剂类化学诱变剂种类较多,如硫芥(氮芥)类、环氧衍生物类、乙撑亚胺类、硫酸(磺酸)酯类、重氮烷类、亚硝基类等。

物理诱变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物理诱变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必要 。本文综述 了传统的紫外线诱变技术及新型的空问诱变 、 子注入诱变 、 离 激光诱变等物理诱变育种技术 的生物学
效 应 及其 在 食 品工 业 微 生 物 育 种 上 的应 用 新 进 展 。 关 键 词 :食 品 工业 微生 物 ;育 种 ; 理 诱 变 ;研究 进 展 物 中 图分 类 号 : 9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Q 3— 3 文章 编 号 :0 2—10 (0 0 0 0 5 0 10 32 2 1 )5— 4 7— 2
江 苏农 业 科 学
2 1 第 5期 0 0年
一 47一 5
熊 俐 , 跃衰 , 杨 胡 洋 .物 理 诱 变 技 术在 食 品工 业 微 生物 育 种 上 的 应 用进 展 [] J .江 苏农 业 科 学 ,0 0 5 :5 2 1 ( )4 7—49 5
物 理诱 变技 术 在食 品工业 微 生 物 育种 上 的应用 进 展
熊 俐 ,杨跃 寰 ,胡 洋
( 四川 理 工 学 院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四川 自贡 6 30 ) 4 00
摘 要 :微 生 物 与食 品I 业 的 关 系非 常 密 切 , 株 的 优 良与 否 直 接关 系 到产 品 的质 量 和产 量 , 育 优 质 的菌 株 十 分 - 1 = 菌 培
u 任 4 T , 0℃下 , 其产酒率比出发菌提高 了 1 .% , 1 1 且对温度 、
酸度 和盐 度 变 化 的 耐 受 力 也 更 好 。张 雯 等 以 出 芽 短 梗 霉 A 303 S.93为 出发 菌 株 , 用 紫 外 线 照射 结 合 亚 硝 酸 处 理 和 硫 采
远 不 能满 足 生产 需要 。相 对而 言 , 变育 种 操 作简 便 、 度 快 、 诱 速 收 效 大 。常用 的诱 变方 法 包括 物 理诱 变 和化 学 诱 变 。 传统的物理诱变是利用各种射线 ( 括紫外线 、 包 x射 线 、 射 线 、 中子 、 波 、 声 波 、 磁 波 和 宇 宙 射 线 等 ) 诱 变 快 微 超 电 为 源 , 生 物 靶 进 行 诱 变 。 近 年 来 , 兴 起 一 些 新 型 高 效 的 对 又

第六章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六章微生物诱变育种

复合处理的方式
• 复合处理有几类:
• 一类是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 第二类是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 第三类是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诱变因子的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
单独处理 菌种 诱变剂 紫外线 X射线 氮芥 (0.1%) 紫外线 紫外线 γ射线 突变率(%) 21.3 19.7 复合处理 诱变剂 X射线+紫外线 突变率(%) 42.8
因此,应让变异处理后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几小时,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繁殖几代,以 得到纯的变异细胞。这样,稳定的变异就会显现 出来。 若不经液体培养基的中间培养,直接在平皿上分 离就会出现变异和不变异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菌 落内的可能,形成混杂菌落,以致造成筛选结果 的不稳定和将来的菌株退化。
3、诱变处理方法
(1)、紫外线和光照复活的交替处理
• 应用光照复活现象能使紫外线诱变作用得 到显著增强。 • 一次紫外线处理后,光照复活一次,突变 率降低;但是,增加剂量再次用紫外线照 射处理,光照复活后,突变率提高了。若 多次进行该处理,则突变率增加更大。
(2)诱变剂复合处理
• 诱变育种中还常常采取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因为每种诱变剂有各自的作用方式,引起 的变异有局限性,复合处理则可扩大突变 的位点范围,使它们产生协同效应,获得 正突变菌株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诱变剂 复合处理的效果往往好于单独处理.
32
突变株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琼脂块培养法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影印平板 法等 (4)形态、色素、酶活性和拮抗性等变异 菌株的筛选
诱变
春 日 霉 素 高 产 菌 种 琼 脂 块 培 养 法 筛 选

微生物诱变育种

微生物诱变育种

微生物诱变育种:生命的奇妙微生物是我们身边最小的生命体,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们的存在。

然而,它们却能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诱变(Mutation)——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群体,包括人类、动植物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新颖而神秘的话题。

什么是?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利用微生物对某种生物进行诱变,从而改变它的基因表达,产生新品种、新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化学或其他手段让微生物基因发生突变,再通过微生物对某种有用的基因进行筛选,最终通过繁殖来获得新生物种。

诱变是什么?这里我们需要先了解诱变的概念。

诱变是指基因发生变异,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改变,是一种与遗传和进化有关的生物现象。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和生长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是随机的或者是特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基因型可能获得某些新的性状,这样的性状可能比它们的亲代更有生存优势。

为什么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育种方法?之所以前途广阔,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基因突变是自然而然的,而方法则是针对性地诱导微生物进行突变。

这一方法大大缩短了新品种的选育时间和成本。

其次,这种方法不涉及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

最后,方法具有高效、广泛适用性等诸多优点。

由于微生物的数量庞大,不同的微生物可以用于诱变不同的生物,且微生物在实验中具有高容错性。

在实践中有哪些成功案例?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

比如,在植物育种方面,通过微生物诱变,我们可以获得既耐旱又耐病的新品种;在饲料育种方面,我们可以获得既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新饲料等等。

的应用还不止于此,例如医疗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微生物诱变来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在水产养殖中,通过微生物诱变可以获得更加健康和肥壮的水生动物。

结语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种创新、前沿的研究方向。

04诱变育种

04诱变育种

交流】抛砖引玉--谈谈微生物诱变育种由于微生物自身的自然诱变几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时,会采用一些人工的诱变剂,物理类的象紫外线,X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线等,其中对微生物诱变效果较好的,应用较广的是紫外线,X射线,快中子。

近年来,诱变育种仍备受育种工作者的欢迎,而且还开发了一些新型诱变剂,用于工业微生物育种。

象微波,红外射线,激光,高能电子流,离子注入。

其中离子注入法做为一种新的生物诱变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离子注入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的高新技术,主要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用于农作物育种,之后又被用于工业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成果显著。

附上文章一篇---离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CAJ离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CAJ (210.15k)这一段时间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方面非常愿意和战友们讨论。

请教popstar 战友,有无近10年的关于诱变育种的国外文献。

谢谢国内有关微生物诱变方法的文献非常多。

大体包括:物理诱变剂方面: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中子、β粒子、α粒子,微波、红外射线、激光、高能电子流、离子注入等;化学诱变剂方面:碱基类似物、烷化剂、脱氨剂、移码诱变剂、羟化剂、金属盐类等。

生物诱变剂方面(其实这就是基因工程育种,在这里姑且叫作生物诱变剂):噬菌体和基因诱变剂。

正如你所说国内关于诱变的文章很多,很可惜我现在还没有精力收集国外的文章,国内的文献已经足够我参考了,要是太分心大老板会有想法的,毕竟工厂还是讲效益的地方。

还是那句话“抛砖引玉”。

希望我这张帖子能够吸引更多的同行进来参加讨论,能分享到更多的好见解,微生物版更要越做越好。

现有的关于菌株诱变方法的文章,可以说都是报道了一个操作方法,实验结果中都会说产量提高了多少多少,而无机理的深入探讨。

这样的实验没有一点重复性,也许这种文章每天都可以编一篇,这样的文章有参考价值?!你说的很有道理,不排除有的文章一天可以编一篇,但你也不能完全否认国内文章的质量,毕竟不是每个人的文章都是编的;毕竟有的厂筛到了好的菌种,真的赚钱了。

异养小球藻ARTP诱变育种试验研究

异养小球藻ARTP诱变育种试验研究

异养小球藻ARTP诱变育种试验研究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下》2024年第07期摘要:对异养小球藻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确定最佳诱变条件,在最佳诱变条件下筛选突变株,并开展突变株的摇瓶培养再验证试验、遗传稳定性试验、50 L发酵罐试验。

结果表明,异养小球藻的最佳致死时间为50 s;得到6株突变株,且其细胞数多于出发菌株、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出发菌株;突变性能可以稳定遗传,突变株可提前24 h到达发酵终点,发酵液中油脂产量高于出发菌株。

关键词:异养小球藻;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Abstract: The mutation of Heterotrophic Chlorella using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mutagenesis conditions, the mutant strains were screened under the optimal mutagenesis conditions, and the mutant strains were re-verified by shaking flask culture test, genetic stability test and 50 L fermenter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lethal time of Heterotrophic chlorella was 50 s. Six mutant strai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ell number and mass concent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strain. The mutant strain could reach the end of fermentation 24 h in advance, and the oil yield in fermentation liquo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strain.Keywords: Heterotrophic chlorella; 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mutation breeding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生物学效应及诱变微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三个方面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研究进展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

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1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

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

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

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诱变育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作用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

微生物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主要有以下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产生新物质;用于研究推测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1]。

2诱变育种的过程诱变育种包括三个重要环节: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基因的表达。

2.1突变的诱发突变的诱发受到菌种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以及诱变处理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出发菌株就是用来进行诱变试验的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是诱变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功的经验。

诱变作用不但决定于诱变剂,还与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

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诱变前的预培养和诱变后的培养条件以及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都会影响诱变效果。

2.2突变株的筛选菌体细胞经诱变剂处理后,要从大量的变异菌株中,把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挑选出来,这需要有明确的筛选目标和筛选方法,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工作,育种工作中常采用随机筛选和理性化筛选这两种筛选方法。

2.3突变基因的表达菌种的发酵产量决定于菌种的遗传特性和菌种的培养条件。

突变株的遗传特性改变了,其培养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

在菌种选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不断改进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以鉴别带有新特点的突变株,寻找符合生产上某些特殊要求的菌株。

高产菌株被筛选出来以后,要进行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使高产基因能在生产规模条件下得以表现。

3物理诱变的方法物理诱变通常使用物理辐射中的各种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射线等。

近年来随着重离子束的获得离子辐照诱变育种也成为诱变育种的 1种新方法。

3.1 紫外线紫外线本身能够作为能量被物质吸收,所以广泛地用作微生物诱变剂。

紫外辐射诱变的作用机制有很多解释,但较为确定的是紫外辐射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正常配对,并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

申玉香[2]等将APV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筛出苯黄隆抗性菌株2#菌株,发酵双乙酰峰值为036mg/L,真正发酵度为65.8%。

3.2激光激光具有能量密度高、靶点小、单色性和方向性好、诱变当代即可出现遗传性突变等特点,因此,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有机体,引起细胞 DNA或 RNA、质粒、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或钝化,以及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3]。

激光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普遍认同的1种解释是光照活化效应,在激光辐照机体时产生光照活化效应,使核仁器抑制机体时产生光照活化效应,使DNA-RNA蛋白质系统活性提高、核糖体上蛋白质合成作用的活性增强,这可使机体内的生物合成增强[4]。

3.3离子束。

重离子属带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电离,可引起染色体的重复、易位、倒位、缺失或使 DNA分子取代、补充、断裂等,从而使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或分子水平上发生改变或缺失,大幅提高变异的频率[5]。

卫军等[6]采用 N离子束对谷氨酸棒杆菌进行诱变处理,筛选磺胺胍抗性突变菌株,选育出 1株L-精氨酸提高了 248%。

蒋世春[7]等将抗肿瘤抗生素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激光株经N+ 等离子体诱变处理后再经摇瓶筛选,获得1株高产柔红霉素突变株,其柔红霉素效价较亲株提高了258%。

3.4新型诱变剂。

微波作为 1种高频电磁波,能刺激极性分子快速震动,这种震动能引起摩擦,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产生作用,因此可以使得单孢子悬液内 DNA分子间强烈摩擦,孢内 DNA分子氢键和碱基堆积化学力受损,使得 DNA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遗传变异[8]。

超高压。

高压导致细胞体积减小,胞内物质浓缩,使得先前互不接触的各种酶、蛋白质及核酸类物质接触,这种接触必然会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反应发生,如 DNA在高压下会与切割 DNA的核酸内切酶接触而使得DNA发生变化。

空间诱变。

自空间探索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空间特殊环境中,诸如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等诱变因素对微生物的复合影响,其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是主要的诱变因素。

在空间特殊条件中,微生物的变异频率较高。

4化学诱变的方法使用化学物质处理微生物使其性状发生改变的方法称为化学诱变方法。

化学诱变的作用机制与物理诱变剂有很大区别,其作用机制都是与 DNA起化学作用。

化学诱变剂往往具有专一性,它们对基因。

4.1烷化剂烷化剂是诱发突变中一类相当有效的化学诱变剂,这类诱变剂具有 1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它们易取代 DNA分子中活泼的氢原子,使 DNA分子上的碱基及磷酸部分被烷化,DNA复制时导致碱基配对错误而引起突变。

常用的烷化剂有亚硝基胍 (NTG)、乙基硫酸甲烷(又称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硫酸二乙酯(DES)、乙烯亚胺等。

周希贵[9]等用亚硝基胍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诱变,获得 1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 106%的菌株。

王璋[10]等研究得到 1株转谷氨酰胺酶活比出发菌株提高1.2 倍的突变菌株。

4.2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是一类与天然的嘧啶嘌呤等 4种碱基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是1种既能诱发正向突变,又能诱发回复突变的诱变剂。

这类诱变剂在微生物细胞处于代谢旺盛期时掺入到 DNA分子中,在DNA 分子复制时由于其本身分子结构的酮式→烯醇式变化引起变异。

对于处在静止或休眠状态的细胞是不合适的。

程世清[11]等用5-BU对产色素菌(分歧杆菌T17-2-39) 细胞和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225%和164%。

4.3移码突变剂这类化合物的平面三环结构可插入 DNA双螺旋的临近碱基对之间,使 DNA链拉长,2个碱基间距离拉宽,造成 DNA链上碱基的添加或缺失,从而造成碱基突变点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错误,引起菌种性状的变异。

王世梅[12]等通过吖啶橙对阿扎霉素B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eicus NND-52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到 1株突变菌株,其产量达到了1100mg/mL,比出发菌株提高3倍以上,且传代稳定。

4.4其他化学诱变剂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诱变剂,如脱氨基、羟化剂、金属盐类、秋水仙素和抗生素等。

脱氨剂可直接作用于正在复制或未复制的DNA分子,脱去碱基中的氨基变成酮基,改变碱基氢键的电位,引起转换而发生变异。

胡海峰[13]等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2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产量较野生株提高5~6倍。

5生物诱变和复合诱变噬菌体、基因诱变剂点突变技术在蛋白质工程的广泛应用,特定寡核苷酸在突变技术中起着介导作用,使基因成为1种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诱变剂。

基因诱变剂可以是特定噬菌体。

和插入等突变。

目前认为,生物诱变剂按诱变方式可以分为 3类: 转导诱发突变、转化诱发突变和转座诱发突变。

查冬兴[14]等利用转座子 Tn5gusA5诱变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获得 3个胞外多糖突变体菌株T106、T113和T117。

王玉飞[15]等诱导转座子Tn917随机插入炭疽杆菌染色体,产生在不同位点突变的突变体库,从中筛选出6株芽孢形成缺陷型突变株。

复合诱变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具有不同的诱变效应,在诱变育种中常使用 2种或 2种以上的诱变剂复合处理来提高诱变效应。

复合诱变包括: 2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作用;2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6问题与展望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复杂的技术被应用于菌种选育,如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但是诱变育种技术仍是提供菌株生产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它获得的正突变率相对较高,可以得到多种优良突变体和新的有益基因类型。

另一方面,诱变育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出发菌株及实验室条件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诱变方法。

本实验室将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结合起来对多种酵母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均得到了理想菌株。

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反复采用几种诱变因子进行多次诱变,以期得到更为理想的菌株。

参考文献:[1] 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申玉香,汪志君,方维明.紫外诱变及苯黄隆抗性处理选育低双乙酰啤酒酵母[J]. 酿酒科技,2007,(5):39-41.[3] 陈有为,李绍兰,杨丽源,等.激光诱变微生物的遗传和刺激效应机理及育种研究[J]. 激光生物学,1996,5(1):800-803.[4] 陈云琳,刘晓娟,闻建平.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物理学报,2003,19(4):353-358.[5] 梁慧星.离子注入技术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564-2565.[6] 卫军,景建洲,宋德贵.L精氨酸产生菌的离子束诱变育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4(2):97-100.[7] 蒋世春,吴建平,白骅.应用等离子体辐射技术选柔红霉素产生菌天兰淡红链霉菌[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1,19(2):133-137.[8] 李豪,车振明.微波诱变微生物育种的研究[J].山西食品工业,2005,(2):5-8.[9] 周希贵,戴鹏高,刑维玲.粘杆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 5):49-51.[10]王璋,王灼维,莫湘筠.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的生产菌种诱变和发酵生产分析[J].生物加工过程,2003,1(1):52-59.[11]程世清.产色素菌T17239的诱变育种试验[J]. 江苏食品与发酵,2000,(2):9-12.[12]王世梅,黄为一,崔凤元.阿扎霉素B产生菌吸水链霉菌NND52的诱变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1):64-67.[13]胡海峰,张琴,朱宝泉,等.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1):53-54.[14]查冬兴,唐纪良,马庆生.转座子诱变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所获得胞外多糖突变体的验证[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5(4):279-284.[15]王玉飞,王恒樑,袁静,等.转座子Tn917诱变的炭疽杆菌芽孢形成缺陷株的筛选[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3):305-3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