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盆地动态分析

中国盆地动态分析
塔北前渊
陆内拗陷(陆相)
裂谷 陆内拗陷(海相)
陆缘拗陷
新亚洲陆形成阶段
晚三叠世包括西北地区二叠纪晚期以来,中国处在
亚洲东南伸出部位,大陆岩石层一直受北方大陆持
续拼合及南缘特提斯-太平洋域板块多旋回会聚增生
的影响,大陆内发生挤榨-排斥形变,产生了期次性
构造格局的变化,形成围限环境下与陆缘环境盆地 序列交织呼应的变格盆地序列。
第一变格早期(T3
3– J 2)
古亚陆南部裂解的陆 块与印支多陆块集合 体向北与古亚大陆碰
印 支 碰 撞
撞, 撞,以及太平洋板块
洋壳滋生形成的转换 断层活动围限大陆东
缘, 缘,引起大陆岩石层
构造-热体制的变化, 发生陆内俯冲,诱发
陆壳形变。
新亚洲陆形成阶段
第一变格期(T33-K1)
第一变格早期(T3 3– J2 )
开始向东蠕散,并在太平洋
斜向俯冲约束下,在东部形 成下压上张的犁式断陷。
新亚洲陆形成阶段
第二变格期(K2-E)
断陷的发展是多期性的,与 蠕散滋生始新世菲律宾洋壳 关联。 关联。由于菲律宾板块向东 喜 山 碰 撞 菲 洋 扩 张
扩张顺时针转动,迫使太平
洋东退转向,与中国大陆间 形成转换边缘。 形成转换边缘。东海先期转
古中亚洋 拗陷楔上的弧后盆地 的消减
古亚洲大陆的形成
斯坦-伊犁陆块与古
中国陆的拼贴。南天 山造山隆起改变了塔 古特提斯 北边缘楔结构,形成 扩张 向南倾斜的陆内拗陷
的迭加关系。
古亚洲陆形成阶段
晚古生代末在古亚洋
消亡残留的增生楔上 涌浆产生的塌陷盆地, 反应了西伯利亚-蒙 古大陆对古中国陆斜
早华 力西 碰撞
化为陆缘转换边缘拗陷,并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P t oe m oo y P to i a Ha g h u 3 0 2 , i a 5S u h E p o a in C mp n ,S NOP C h n d 1 0 1 C ia er l u Ge l g , er Ch n , n z o 1 0 3 Chn ; .o t x l r t o a y I o E ,C e g u 6 0 4 , h n ;
(. 1 MOE Ke a o ao y o rn s r o rEv lt n a d Hy r c r o c mua in Me h ns C ia Un v ri f y L b r t r fMa ie Ree v i ou i n d o a b n Ac u lt c a i o o m, h n i e s y o t
r s r o ri i h n Ba i e e v i n S c ua sn
J n hn lWa i i C i eo g Wa gJ n e  ̄ Y n io u  ̄B i n u i We z e g n , nGu 2 u Z h n a n u p n , a g Xa q n a Wa k i me, , ‘

第 1 9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F I B O KO L& G IL AU —L C I ASFE D
文 章 编 号 :0 58 0 ( 0 2 0 — 2 30 1 0 —9 7 2 1 ) 3 0 7 —5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 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金 文 正 , 万桂 梅 2崔 泽 宏 , 俊 鹏 4杨孝 群 5 白万 奎 6 , 王 , ,
(. 国地 质 大学 ( 京 ) 相 储 层 演 化 与 油 气 富 集 机 理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8 ;. 国石 油 大 学 ( 京 ) 气 资 源 与探 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1中 北 海 北 0 0 3 2中 北 油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徐国盛;袁海锋【摘要】为明确四川盆地周缘志留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礁滩相沉积特征和古油藏进行了精确刻画和深入解剖,认识到石牛栏组由3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构成,其中第三个旋回在林滩场-良村-丁山构造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沉积,礁滩相储层内部沥青发育,为礁滩型岩性古油藏,但古油藏分布较零星、规模较小,恢复古油藏量约为6.62×103 t.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震旦系古油藏原油逸散跨层充注,但可能存在志留系烃源岩的生烃充注.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过程如下:震旦系古油藏遭受破坏,原油充注到石牛栏组,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持续深埋,原油裂解,形成古气藏(中侏罗世—中白垩世)—褶皱及快速隆升作用,古气藏遭受破坏(80 Ma至现今).川东南地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不客乐观,而川东-渝东地区将是志留系最为有利的勘探地区.%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urian carbonates o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Sichuan Basin,this paper studied reef-shoal facies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paleo-oil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Silurian Shiniulan Form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field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of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Lower Silurian Shiniulan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upward-shallowing three cyclic deposits,of which the third cyclic deposits are bioherm-shoal facies on platform margin occurring along Lintan-chang-Liangcun-Dingshan structures. The reservoirs of reef-shoal facies are rich in bitumen,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lithologic paleo-oil reservoirs of shoal-reef type. These paleo-oil reservoirs are small in resource scale and scatter 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ir resources are estimated to be about 6.62 × 103t. The oil of the paleo-oil reservoir is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Sinian paleo-oil reservoir,partly from the Silurian source rocks. Th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Shiniulan paleo-oil reservoi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rocess;the Sinian oil reservoirs were destroyed and the escaping oil accumulated in the Shiniulan Formation to form the oil reservoir(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The oil of the oil reservoir was cracked to gas due to the long term deep burial,to lead to the gas reservoir (Middle Jurassic to Middle Cretaceous). Finally, the gas reservoir was destroyed by folding and quick uplifting (since 80 Ma).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in the Silurian in southeast Sichuan Basin is not as good as in the eastern Sichuan-eastern Chongqing.【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10页(P432-441)【关键词】礁滩相;志留系;地球化学;古油藏;四川盆地【作者】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徐国盛;袁海锋【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四川盆地不仅是中国典型的含油富气盆地,而且为一个多旋回构造-沉积型叠合盆地[1-4]。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中国石油地质志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

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

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

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

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

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

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

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川西龙门山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特点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太 平 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洋 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板 中部克拉通盆地 块
演化特征
印支期中国板块的拼合和特提斯的张开与关闭 印支晚期—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喜马拉雅期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中小型陆块和缝合带拼接而成的,使得中 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洋盆闭合阶段 国大陆构造的演化以稳定性差、活动性强为特征。 古生代早期洋盆扩张阶段
1.2.3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柱状图
1.3 中国西部地区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1.3.1
板块构造特征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 1.3.2 油气聚集特征
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 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 构造体系:1.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 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 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 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 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 盆地靠近山前 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 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 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 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 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 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 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油构造样式中国⽯油构造样式绪论⽯油构造是在⼀种主导构造应⼒作⽤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油构造类型表第⼀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学分类(⼀)开裂环境随着⼤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圈的引张应⼒有关。

1、⼤陆裂⾕盆地(有些裂⾕与造⼭带以⾼⾓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2、⼤陆边缘拉裂盆地3、边缘海盆地(⼆)收缩环境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带,在造⼭带⼀侧或造⼭带内形成⼀系列压陷盆地。

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作⽤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2、⼭间压陷盆地(三)剪切环境1、拉分盆地2、断层边缘盆地3、断层楔盆地4、断层⾓盆地5、⾛滑横向盆地等(四)重⼒环境1、克拉通盆地2、撞击盆地(陨⽯坑等)⼆、中国中、新⽣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

即裂解作⽤与造⼭作⽤是相对应的。

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印⽀期中国西部,印⽀旋回既有“开”⼜有“合”,裂陷作⽤与聚合造⼭作⽤并⾏不悖,彼此紧密相关。

在“开”与“合”两⼤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圈的不均⼀性,古⽼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燕⼭期燕⼭运动⾃下⽽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中燕⼭期:晚侏罗世与早⽩垩世之间晚燕⼭期:晚⽩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陆拼帖,这⼀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

西部地区除⽼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许多⼭间或⼭前断陷。

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

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

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一、引言四川盆地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区域之一。

本文旨在对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进行分析探讨。

二、地质背景四川盆地地区位于中国华西地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包括盆地和周缘山地。

地处四川盆地的嘉绒构造带是石油勘探的主要地区,包括部分沉积盆地和隆起带。

四川盆地大部分由三叠系沉积构成,还包括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嘉绒构造带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起作用。

三、石油地质概述石油地质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基础。

四川盆地属于陆相盆地,主要沉积时期为三叠系晚期。

在四川盆地嘉绒地区,研究表明主要产烃期为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和中晚侏罗世,以及晚侏罗世晚期。

整个地区石油地质条件有利,储层类型多样,包括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和泥岩储层等。

其中,碳酸盐岩储层是最主要的。

储层较为稳定,但难度较大,需要综合使用地震、测井、钻井等多种技术手段。

四、石油储层特征1. 储层类型多样。

四川盆地的储层包括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和泥岩储层等。

其中,以碳酸盐岩储层最为主要。

2. 储层厚度和埋深较大。

四川盆地的储层厚度多大于100米,埋深多大于2000米。

如位于嘉绒地区的昭觉油田,储层厚度超过1000米,埋深达到4500米左右。

3. 储层性质较为稳定。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但比较稳定,且可通过酸化等方法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

4. 储层物性较差。

四川盆地地区的储层物性较差,如压实度高、含油饱和度低等。

五、石油勘探开发1. 勘探手段发展。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包括3D声波、高密度电法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四川盆地地区的石油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勘探领域拓展。

除了传统的油田勘探外,四川盆地还涉及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3. 环保要求提高。

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四川盆地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面临着更高的环保要求,需要引入环境保护技术,以确保石油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川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及岩相古地理

川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及岩相古地理

川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及岩相古地理
袁庆东;李本亮;刘海涛;刘少举;王蕾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4)006
【摘要】通过野外调研、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编制川西北地区各地质历史时期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川西北地区地层沉积特征,对比龙门山构造带与米仓山构造带演化
阶段不同特点.结果表明:由于勉略洋的开合,导致西段龙门山及北段米仓山的构造演化存在差异,可划分为6个主要阶段,依次是基底形成阶段、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川西大陆边缘持续发育与川北勉略洋打开-俯冲阶段、陆陆碰撞造山与周缘前陆盆
地演化阶段、陆内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川西南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总页数】11页(P42-52)
【作者】袁庆东;李本亮;刘海涛;刘少举;王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大庆钻探集团,测井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吉林油田分公司,新木采油厂,吉林,松原,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
【相关文献】
1.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陈学华
2.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曾洪扬;陈洪德;林良彪;胡
晓强
3.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J], 耿旗
4.中国西北地区各构造单元之间地层和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兼论西北地区构造格局 [J], 段吉业;葛肖虹
5.中国西北地区各构造单元之间地层和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兼论西北地区构造格局 [J], 段吉业;葛肖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未发生旋转的古地磁证据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未发生旋转的古地磁证据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未发生旋转的古地磁证据
王千军;时保宏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17(036)003
【摘要】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沉积中心经历弧形迁移,盆地是否发生旋转具有争议.根据古地磁数据计算古纬度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大规模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过程.以现有精度古地磁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盆地中生代以来,其相对于欧亚大陆、扬子地块旋转量都小于数据本身的误差值,相对于欧亚大陆和扬子地块都没有有效意义的旋转.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中心的弧形迁移,反映了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对四川盆地沉降及沉积的控制.【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王千军;时保宏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8.4+4
【相关文献】
1.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 [J],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2.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的古地磁学证据 [J], 李仕虎;黄宝春;朱日祥
3.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盐系地层古地磁研究与成盐条件有关问题探讨 [J], 林耀庭;何金权
4.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李双建;李建明;周雁;沃玉进;汪新伟
5.川滇地块西部差异性旋转的构造意义:青藏高原东南缘白垩纪红层古地磁学新证据 [J], 王恒;杨振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

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的探析摘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关键词:油气层构造走滑构造一、引言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二、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是一种沉降大地构造单元,洼陷是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底盘的结构不同,以及构造活动的差异性,盆地沉降时,其底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洼地或平面,而是有的部份沉降较快,拗陷较深;有的部份则沉降较慢,拗陷较浅,这样就形成了相对隆起和拗陷,它们之间为斜坡。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

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都属于沉积盖层褶皱。

但也有少数除有盖层褶皱外,还有底盘翘升参加,如长垣,即为具有底盘突起核心的盖层褶皱带。

川东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1

川东构造特征与成因分析1

1.川东地区构造特征介绍
褶皱

隔挡式褶皱带
位于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之间,褶皱带主要呈NE向,狭长的背斜与宽缓 的向斜依次排列,背斜与向斜的宽度比为1:3-1:4。 背斜核部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向斜核部主要为侏罗系、南部边缘有白垩系, 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箱状(城跺式)褶皱
位于齐岳山断裂与恩施断裂之间,褶皱带由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皱群组成, 背斜和向斜大体等宽出露。 背斜核部出露古生界,向斜核部主要为三叠系,背斜轴部多有逆断层。
刘尚忠(1995)认为隔档式、城跺式和隔槽式褶皱是在统一的薄皮构造中呈 上下叠置关系,川东构造带西段后期遭受抬升剥蚀,而出露隔档式褶皱, 东段剥蚀作用较弱,呈现隔槽式褶皱。
川东剥皮构造图
谢谢大家

华蓥山断裂 北起万源,经达县南达宜宾。在华蔡山天池、宝顶一带,连续出露50Km以 上,其它地段多隐伏于地下或断续出露,全长达500Km。在地表出露部分,由主 断裂与次级分支断层组成。主断裂由2-3条断层组成,构成一断裂带走向为NE25 度-40度,断面倾向南东,倾角大于45度,一般为60度左右。是川中与川东的分 界线。
时限主要为早震旦世,是晋宁运动后的第一个构造旋回在四川东部的扬 子板块上,澄江运动没有发生褶皱运动。 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地区仅有少量的凝灰质沉积,以复陆屑建造为主,并 广泛发育山岳冰川向的冰碛层,地层与上部的南沱组、大塘坡组等为平行或弱角 度不整合。该旋回主要受控于澄江期的块段运动。
2.川东地区构造旋回的划分
川东地区地表断裂构造出露较少,主要出现于高陡背斜的轴部,呈北东向 断续分布。但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地腹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常出现在背斜 的轴部或陡翼,断面倾向复杂,既有倾向北西,也有倾向南东的。多组断裂剖面 上常组成冲起构造和构造三角带。其中以组成川东东部边界的华蓥山断裂和西部 边界的齐岳山断裂最为醒目和重要。

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旋回油气成藏特征

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旋回油气成藏特征

塔里木盆地三大构造旋回油气成藏特征杨宪彰;能源;徐振平;李跨越;黄少英;段云江【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24(38)2【摘要】塔里木盆地形成经历了南华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其多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十分复杂。

随着近年来盆地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领域,有必要对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规模成藏主力烃源岩为库车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及塔西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陆相烃源岩、台盆区寒武系海相烃源岩。

盆内烃源岩及储盖组合的发育均受控于盆地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山前、北部坳陷、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四大含油气系统。

盆地在历经3大伸展-挤压旋回,其台盆区、库车前陆及塔西南前陆地区油气成藏组合差异大。

台盆区发育石炭系膏泥岩与志留系—石炭系海相砂岩、奥陶系泥岩与灰岩、中寒武统膏盐岩与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盖组合;库车地区发育新近系—第四系泥岩与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侏罗系泥岩与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储盖组合;塔西南地区发育中新统泥岩-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石炭系—二叠系泥岩与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分别组成了台盆区、库车及塔西南地区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组合。

盆内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喜山期发生排烃,形成三期油气充注,结合塔里木盆地关键变革期的岩性、断裂、不整合及隆起的发育特征,构建了盆地三期成藏模式。

【总页数】13页(P287-299)【作者】杨宪彰;能源;徐振平;李跨越;黄少英;段云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P62【相关文献】1.南海构造旋回对曾母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2.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为例3.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4.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5.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压扭段和张扭段油气成藏实验模拟及成藏特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探讨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探讨

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探讨摘要:沉积盆地形成时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源岩沉积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

超级大陆(板块构造)的旋回性演化旋回,沿着张裂大陆的近陆和大陆边缘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含油气盆地分布带。

关键词:石油地质区域特征类型前言不同的地质构成需指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石油勘探方案,这对石油地质类型的勘察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的油气田划分功能,可以分为生油层、储集层以及碎屑储集层,每一种结构对石油石油储藏和形成都有不同影响。

1石油地质类型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是多周期性的,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

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储、盖组合。

所以,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对生、储、盖组合的分布、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

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生、储、盖层的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

1.1生油层在石油开发中,将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和天气的岩石统称为生油气岩,或者烃源岩、生油岩。

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油层。

从岩性的分类上看,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两个类型,泥质岩和碳酸盐岩。

泥质岩主要包括的是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豹斑岩为主。

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一般在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且有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是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

1.2储集层岩层要作为储集层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可以容纳流体物质的空间,即孔隙;第二,具备渗透和过滤流体的能力,即孔隙间的联通性,以保证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

所以石油地质上定义储集层为: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

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储集层主要有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此外还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三、叠合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及控制因素
1叠合盆地油气评价的整体思路 藏区(层)带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系 统密切相关,也以油气系统分析为评价油 气的基础。从而预测烃源岩、盖层与沉积 层的组合。RVJR和地幔对流和块体运动 (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盆地的形 成;确定了原型盆地。层序地层学的演化 和发展控制着层序地层学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因此,认识和预测叠合盆地新区 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评价的主旋律是盆地分 析一油气系统一西藏带一远距离评价。 2,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一定的构造 转换。因此,原型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以及 晚期构造的特征是叠合盆地的特征,包括 其含油性的控制因素。如前所述,原型盆 地的层序充填序列(或沉积模式)与动力 机制不同。 2.1原型盆地类型与特征对叠合盆地 的控制 原型盆地的类型和大小是叠合盆地特 征的重要控制因素。后来的构造运动是改 造原型盆地而不是取代它。残留盆地特征 可以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的规模和特征。
区域治理
综合信息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李双旭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西部油田项目管理部,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中国盆地具有叠合盆地的特征。研究叠合盆地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分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学和地 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叠合盆地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早期盆地和后期盆地的改造。土地的形成是由构造活动所控制的。
2.2后期构造改造对叠合盆地的控制 油气藏破坏机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断裂作用,二是褶皱作用,三是剥蚀 作用,许多学者研究了构造变化对油气藏 破坏的机理。0Ieg Kouznet SOV等已证 明,油气藏保存较好的部位是相对薄弱 的构造活动。油气藏在较活跃的地区更容 易被破坏,特别是气藏更易被破坏。许多 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表征构造强度变化的表 征。其中,滕宇红等人认为,结构变化的 尺度、振幅和频率三个方面影响着结构变 化强度的大小,对于结构强度的定量评价, 结构变化强度指数的三个关键点(介绍了 褶皱变化强度指数(FI)和裂缝变化强度 指数(FAI)。概念。对于不同构造类型、 不同类型原型盆地的叠合盆地,笔者认为 应选择合适的表征方法来评价构造活动对 原型盆地转化的影响,以及对晚期盆地的 评价。以于秋华等为例,对塔里木奥陶系 的构造改造进行了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适当的热流和应力条件 下,可以形成油气富集。在含油气盆地中, 圈闭不是一种弧状现象,而是属于构造带 或地层相带。不同构造环境的盆地往往形 成不同的构造样式或圈闭类型。含油气盆 地是油气成藏、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 元。根据油气盆地不同的大地构造位置或 环境,可以用来预测油气圈闭的类型和沉 积体系的特征。进一步表明油气聚集带和 油气分布区,因此INF。并对其油气勘探 前景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勘探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开平.复式舍油气系统解析[D】. 成都理工大学。2005. [2]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王社 教,汪泽成.中国叠合合油气盆地石油地 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U1石油勘探与开 发,2003f02):卜8.

中国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世界上典型的前陆盆地通常发育在线形收缩造山带和稳定的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槽地, 主要是由造山带中的折冲带载荷引起的挠曲沉降形成的。

典型前陆盆地根据盆地地球动力学性质不同,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种。

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之后, 与陆-陆碰撞(A 型俯冲)有关。

在洋壳消减后, 大陆边缘随之俯冲, 前陆盆地发育在俯冲陆壳之上, 所以周缘前陆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近蛇绿岩带而远岩浆弧带。

如扎格罗斯山前前陆盆地,阿尔卑斯山前磨拉石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岩浆弧之后, 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B 型俯有关),与沟-弧系保持大致平行的关系,从而构成沟-弧-盆体系。

弧后前陆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远蛇绿混杂岩带, 而近岩浆弧带。

如西加拿大盆地和安第斯山东缘新生代盆地。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可分为两期:①二叠纪—三叠纪,该时期形成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前者如库车、准葛尔西北缘和南缘,后者如塔西南、楚雄等;②新近纪以来,由于特提斯洋的消减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其碰撞挤压应力在中国大陆腹地产生远距离效应,引起晚海西-印支(古特提斯)造山带复活, 大幅度隆升冲断, 构造负荷导致山前挠曲沉降,形成许多压性盆地。

这类盆地总体具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但并不存在同期的碰撞或俯冲作用,缺乏同期岩浆弧或蛇绿混杂岩带。

学者称之为类前陆盆地,C 型前陆盆地,再生前陆盆地,或喜马拉雅型前陆盆地。

根据两期前陆的叠合程度的差异的不同,将其分为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早衰型4 类前陆盆地。

叠加型前陆盆地两期前陆盆地保存都较好、结构完整,主要发育在天山造山带两侧和昆仑山造山带北侧,如库车、准南、塔西南。

改造型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晚海西—印支期前陆盆地,经历喜马拉雅期冲断变形的改造,喜马拉雅期前陆盆地欠发育,主要发育在四川盆地西缘、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早衰型前陆盆地是指在晚海西—印支期前陆盆地形成之后,喜马拉雅期冲断变形影响很弱,早期前陆盆地结构特征较明显,主要发育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以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以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以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川盆地震旦系至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机理,并以川东南丁山构造和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震旦系至下古生界地层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复杂的成藏条件,使得该区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的地质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盆地的形成演化、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对震旦系至下古生界地层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包括烃源岩的发育、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盖层的封闭性以及圈闭的形成等。

本文以丁山构造和安平店—高石梯构造为例,详细分析了这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构造特征、地层分布、油气藏类型、成藏期次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

本文总结了四川盆地震旦系至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四川盆地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 四川盆地地质概况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盆地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四川盆地的地质结构复杂,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四川盆地的地层从震旦系到中生界均有分布,其中震旦系至下古生界的地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这些地层主要包括震旦系的灯影组、陡山沱组,寒武系的牛蹄塘组、九老洞组,奥陶系的五峰组、龙马溪组等。

这些地层中富含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层位。

四川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包括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等,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盆地的构造特征以断裂和褶皱为主,尤其在盆地的边缘地带,如川东南的丁山构造和川中的安平店—高石梯构造,断裂和褶皱活动尤为强烈,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条件。

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王鼐;魏国齐;杨威;王秀姣【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16(021)006【摘要】川西北地区经历多期的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多种多样,构造特征复杂多变,对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川西北地区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露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其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基底冲断与滑覆叠加构造、叠瓦扇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反冲断层和背斜构造。

以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3个构造变形阶段:①印支期逆冲推覆阶段;②燕山期逆冲推覆阶段;③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滑覆阶段。

结论认为:各大构造样式当中,断层相关褶皱和高陡背斜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目前实际的勘探目标;反冲断层组成的构造三角带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带。

【总页数】8页(P26-33)【作者】王鼐;魏国齐;杨威;王秀姣【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相关文献】1.从地震信息看油气地质扭动构造的六大特征——兼述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典型扭动构造样式 [J], 杨克绳2.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海槽相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张玺华;陈聪;张亚;文龙;罗冰;陈双玲;王丽英;李亚;杨雨然3.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 [J], 裴森奇;王兴志;李荣容;杨迅;龙虹宇;胡欣;汪晓星4.四川盆地川西北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栖霞组成藏模式 [J], 易士威;高阳;李明鹏;郭绪杰;沈平;范土芝;杨帆;林世国;金武弟5.浙西北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初步研究 [J], 肖文交;李继亮;陈海泓;何海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
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

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

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

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

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
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
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

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

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

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

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拗陷。

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幕来临。

这次运动在西侧的甘孜一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
系及其下伏的古生代地层全面回返,褶皱变形、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人,形成区域性地层变质。

但在上扬子地台,除龙门山前缘受其波及,有较强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并于川西北盆地边缘见有印支期构造存在,与上覆构造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一般表现井不强烈,主要是地壳上升,使上三叠统遭受剥蚀,形成上下地层沉积间断。

经历了晚印支运动后,地槽区升起成山。

盆地西北一侧的古陆连成一体,从而使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界更加明确和固定下来。

燕山旋回:
指侏罗纪以来至白垩纪末的构造运动。

燕山旋回是陆相沉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当时盆地范围可能遍及整个上扬子区,且有几个沉积中心,如四川、西昌、楚雄等。

四川盆地受燕山旋回各构造幕运动影响,在侏罗、白要纪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盆地周边地区开始褶皱回返,古陆崛起,沉积盆地范围逐步向内压缩。

其间各古陆前缘的沉降中心时有迁移,但受川中稳定基底制约,围绕威远一龙女寺一带的中间隆起呈环状分布。

燕山旋回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三期。

但在四川盆地以中燕山运动表现最明显。

晚侏罗世末的中燕山运动使盆地再次上隆,这是中生代陆相盆地形成以来,继晚印支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比较重要的构造变动。

喜山旋回:
在四川喜山旋回至少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一次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早喜山运动)。

这是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构造运动,是四川构造盆地和局部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

它使震旦纪至早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并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褶皱和断裂连成一体,从此盆地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另一次运动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后,第四纪以前(晚喜山运动)。

这在川西表现得十分清楚,大邑砾岩有很强烈的构造变动就是这次运动的证据。

经过这次运动,早喜山期形成的构造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造,最终定型构成现今四川盆地的构造面貌。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仍在发展,除龙门山前以沉降为主外,其余均为间歇性上升运动,接受新的剥蚀夷平。

来自(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是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构造变形的基本特点
四川盆地形成之后,因缺乏沉积,它的演化突出反映在构造形变上,它与张性盆地比较有以下特点。

1主要构造形变时期晚和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生成。

张性盆地在沉积的同时生成许多构造(如披覆背斜、滚动背斜等),
而四川盆地中的褶曲与断裂,则主要形成于沉积结束之后,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生成的。

受多方向的水平挤压(为主)应力作用。

四川盆地长期受来自特提斯大洋关闭和陆内挤压产生的自西而东的压应力或压扭力,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自南东而北
西向的压应力,以及来自秦岭的自北而南的压应力等三个主方向地应力作用。

这些以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从盆缘向盆地内递进挤压,应力强度从盆缘向盆地内减弱,川中是形变最弱地区。

由于四川盆地基底性质与盖层等边界条件差异,地应力的强弱和作用力的深浅不同,形成了盆地中复杂的多方向的褶曲与断裂。

构造形变主要受压应力作用,故缺乏张性正断层。

三、构造形变期次的讨论
晚始新世后本区遭受长期剥蚀,缺乏褶皱之后地层记录,因此,对四川盆地构造形变时期的认识莫衷一是,分歧甚大。

谭锡畴创名的四川运动,认为发生在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认为盆地全面褶皱、隆起在喜马拉雅期。

张继铭之间。

黄汲清、任纪舜(和包茨认为造成四川盆地盖层中普遍褶皱的造山幕,主要是在下第三纪。

王金琪据地层研究工作的新进展,指出四川运动发生沉积以后的早喜马拉雅运动在喜马拉雅晚期,它是四川盆地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

上述认识共同点是:四川盆地的构造形
变是一次构造运动形成的,运动时期随着地层研究的深入,由燕山期修订为喜马拉雅期
四川盆地是一叠覆于海相碳酸盐岩台地之上的,经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发展阶段之后,并受多期次构造事件的改造,于始新世形成的构造盆地,因主要受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故又称压性盆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盆地油气田[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