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建筑发展三段式
15-后现代主义建筑

15-后现代主义建筑D②主张通过运用建筑语言、建筑形象,将建筑拟人化、拟物化,使之产生特有的组合气氛,唤起人们对不同建筑及其片段的种种观感,产生比喻效果。
③它可以丰富建筑,使其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隐喻主义不拘泥于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代表人物:詹姆斯·斯特林、矶崎新代表作品:斯图加特美术馆、日本筑波中心2)文脉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重新关注历史文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引入了许多古典建筑元素,试图以新的方式使用历史元素。
无论是邻里空间,还是建筑风格,都试图建立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性。
②建筑形式看上去古典,但每一个片段常被鲜亮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等非常规的要素所削弱,将传统元素从“原本文脉关系中撕拉出来”,再以既冲突又和谐的方式组合。
历史元素也因此转入了一种新创造的文脉关系之中。
③认为历史建筑的形式原理和方法事实在产生现代建筑作品的整体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手法主义倾向。
3)装饰主义:①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十分喜爱在建筑立面上附加各种装饰,所谓的装饰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并不在意装饰本身与建筑的功能结合,而是注重装饰的构图效果。
将建筑立面上的各类构件分为有实际功能的“功能构件”与同建筑功能分离的“非功能构件”。
③非功能构件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当代西方建筑的形式语言,表达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净化装饰的一种反叛,也是当代西方建筑走向复杂的一个标志。
√作手法:1)双重译码:①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强调建筑艺术应具有既能与大众沟通又能与建筑师对话的标识特征。
②除了强调技术与功能,还认为现代建筑的形式应是可以联想的。
③它是一种有职业根基同时又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以新技术与老样式为基础。
双重译码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超越,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代表人物:文丘里、C·詹克斯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2)“戏弄之”手法:借鉴传统建筑构件元素,夸大其某些部分,以完成“戏弄之”的手法,这种处理传统建筑构件的方式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对待传统建筑的一种常见模式,即强调戏谑性、折中性和装饰性。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试重点

1.复古主义思潮时间: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潮。
流星雨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
原因: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2.古典复兴: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
建筑风格:反对巴洛克、洛可可,束缚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艺术观,要求简洁明快。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勒杜(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3.浪漫主义: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外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先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国。
表现:a.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
b.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第二阶段,又称为哥特复兴。
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他们也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在新时代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外一种建筑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成各种试样,也称为“集仿主义”。
产生的原因:a.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资产阶级也把文化当成是可以买到的商品,于是花大量钱建造各种历史样式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玩赏和猎奇的喜好。
B.学术方面,为了弥补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各自设计上的局限性,就随意借鉴历史上的各种样式。
C.交通的便利、考古、出版摄影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遗产,进行模仿和拼凑。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对建筑的影响:新材料(钢铁、玻璃)、新技术(框架结构)、新设备(升降机、电梯)、新建筑类型(图书馆、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火车站、码头等)。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
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派的观念及形式推向极端、夸张建筑物的结构与技术形象、力求使建筑具有娱乐感或有审美的愉悦,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或做作的“超现代”风格。
晚期现代主义往往采用极端的逻辑性、极端的重复模数制构件进行创作,它过分强调构造细部、结构、一些引人入胜而非有意的隐喻以及某种感官形象。
它所具有的几种倾向,如:极端的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和极端强调力学特性的夸张表现等等,都是“超现代”的。
它把技术因素变成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注重抽象化造型(单一译码),具有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的两大创作趋势之一。
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形式,但它对现代理论进行了修正甚至完全否定。
它的特点是注重公共传播和地域性,借鉴历史,强调城市文脉、装饰、表现、隐喻、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多元化、折衷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原则的倾向的统称。
现代主义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所引发的非现代主义倾向从二次大战前夕阿尔托的“人情化”已经开始了,50年代为筹备现代国际建筑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的“十次会议小组”对现代建筑派的批判导致1959年该协会的解散。
此后雅马萨奇、路易康、小沙里宁等人的言论和创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批评和修正。
连一向推崇现代主义建筑的约翰逊也宣称要同现代建筑派的“老家伙”分道扬镳,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
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
《威廉·莫里斯对现代设计发展的贡献》

• 批评家爱德华· 卡本特、诗人济慈、 剧作家王尔德等都参加了这个运 动,试图在整个欧洲进行宣传
• 莫里斯对于新的设计思想的第一 次尝试是对他的新婚住宅“红屋” 的装修。为了给新婚家庭购买生 活用品,小商店,竟无法买到一 件令他满意的家具和其它生活用 品,这使他十分震惊。在几位志 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下,他自己动 手按自己的标准设计和制作家庭 用品。
•设 计 师 将 柳 叶 墙 纸 用 于 服 装 设 计
• 柳叶墙纸采用淡绿色的组合 色调,比起那些印有精心绘 制上鲜花和飞鸟的挂毯或者 必须使用大量调色板才能印 制的墙纸简单了许多。从那 以后,柳叶墙纸一直由一间 名为杉德森(Saladerson) 的 英国壁纸公司生产,该公司 还用这种柳叶的形象设计了 一系列配套的家具及装饰品。
• 尽管莫里斯在对待机械化及大工业生产方
面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使先前设计改革 理论家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更重要的是他 不局限于审美情趣问题,而把设计看成是 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的一个部分。由于超 越了“美学”的范畴,使他能接触到那些 由来已久的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某 种意义上来说,他作为现代设计的伟大先 驱是当之无愧的
• 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 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 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 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 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 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 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 计发展。代表作有自己在伦 敦郊区的住宅“红屋”,与 人合作《呼啸平原的故事》 等。
• 作为设计革新运动的思想领袖, 拉斯金将产品粗制滥造的原因 归罪于机械化批量生产,因而 竭力指责工业及其产品。与拉 斯金一样,莫里斯认为产品的 问题是与机器生产联系在一起 的。但是,莫里斯并不像拉斯 金那样害怕和厌恶机器,他认 为劳动分工割裂了工作的一致 性,因而造成了不负责任的装 饰。。
19世纪建筑变迁(共37张)

(4)二层以上——都作为办公室,各层柱网排列相同; (5)顶层——设备层,水箱、水管、机械设备等。
第23页,共37页。
按功能把高层建筑分为“三段式”外形:
(1)底层与二层功能相似(xiānɡ sì),为一个段落;
(2)办公室各层通过窗户巴外里面统一起来,为一个段落; (3)顶部设备层——小窗户、加压檐,可以有不同的外表。 代表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芝加哥”形式的网格式处理手法
第10页,共37页。
风山(fēnɡ shān)住宅
第11页,共37页。
8、西班牙
代表:高迪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等。
特征:结合自然的形式,浪漫主义(làngmàn zhǔ yì)想象力,隐喻性的塑性造型。
第12页,共37页。
米拉公寓 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出其不意的建筑形式
塑性造型
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贡献:
(1)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2)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3)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
3、建筑特点: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
第21页,共37页。
4、代表作品:
第一莱特尔大厦----7层的砖墙与铁梁柱的混合结构;
6、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的进步作用:
(1)突出强调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功能、结构与形式三者之
间的主从关系,摆脱了折衷主义的形式羁绊,为现代建筑发展开辟了道路;
(2)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使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故乡; (3)使建筑艺术反映了建筑技术的特点,并符合工业化的精神。
中国与日本古代建筑屋顶设计

中国与日本古代建筑屋顶设计随着时代变化,我们的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设计屋顶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与日本建筑形态进行比较,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标签:建筑;屋顶构造;形式;形态屋顶是房屋或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它位于最上端,无论在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屋顶。
若将古代建筑简单化,无非就是三段式,台基,主体,大屋顶。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顶的两边曲线部分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而与之相似的,日本的宫殿建筑虽然同为大屋顶,但不同之处仍有很多。
1.中国和日本的屋顶装饰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脊有许多小动物,如:鸱吻,“龙”,螭吻,走兽等。
鸱吻:主要用于装饰屋顶的两端,多为野兽。
从建筑装饰上看,其为装饰性物品,所以大多精雕细琢,异常美丽。
鸱吻别名龙吻,大概是明清之后他的形状渐渐变成了龙的图案。
龙:作为大家想象中的神兽,其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不可替代。
紫荆城中,建筑物上面的龙是皇帝的象征,并且运用华丽颜色和雕刻,使得其地位在中国建筑上起到最具特色的地位。
螭吻:殿堂楼两端的鸱尾,寓意着性格好,在日本文化里称为鬼瓦。
走兽:走兽的出现,不仅仅为了增强建筑的神秘性,给建筑增添一些趣味。
建筑上动物的多少象征着建筑的等级,数量越多,等级越高,太和殿和紫荆城上的走兽为十跑,足以见得他们的地位之高。
日式建筑屋顶装饰: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日式屋顶的装饰远不及我们的复杂华丽,更多地是以一种极简的状态向我们展示他的外立面构造。
而对比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我觉得中国屋顶的辉煌复杂更能体现我们的自信与繁荣的盛世之景。
2.中国和日本屋顶形态的差异2.1色彩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根据儒家思想,将屋顶颜色大致分成“红,黄,青,白,黑”。
在这其中,黄色是大地的象征,所以我国古代以黄为尊,皇室的一切均为黄色,所以越尊贵的建筑,他的屋顶颜色也为黄色。
所以一般中国古代宫殿屋顶的颜色均以黄,红为主,体现出其恢弘大气之感。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2012-01-19 03:18:45小引本篇实为读星条旗、弥多太诸老师有关日本建筑相册的一份杂抄笔记,我不懂日文,于建筑也完全是外行,虽然平时感兴趣,但多半都是茫然的状态,也曾有心请教星条师,不过他日理万基,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最后只能盲人摸象,自己动手,使之成为年初有关日本历史文物和宗教信仰两日志的续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样的日志并非为了求教,或者狂妄地以此指点他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些只是一些资料的备份,很多日本建筑的相关问题,日本学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哪里有资格和能力解说呢?!本篇绝不是行家的美学欣赏,也不是论道似的技术分析,不过木建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一则是其外观,另外的根本原因是,建构是力学的展示,故而本篇中罗列了不少平面示意图,在了然建筑部件的名称之外,通过示意图,或能进一步的感受建筑之博大和丰富,这些示意图也最费心力,当然,有心者不能重图轻文,另外,看上去啰嗦夹缠,可自以为相当省略了,很多节点不得不割舍,不然说不定要写成书,话说回来,这样的游戏之作,饱学之士切莫当真才好,或者照例是一些图影还算有点用处,汇集于此,没有功劳也还有疲劳,图片皆随处偷盗而来,此间也不一一交代说明了,仓促赶在年前列出,错谬当过后再改。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日本建筑行业的兴衰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
传统建筑时期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
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7世纪至16世纪的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建筑达到了巅峰。
宫殿、寺庙、城堡等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同时,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出现,如「和室」和「庭院」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日本建筑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状态,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建筑行业停滞不前。
传统建筑的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日本开启了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对日本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建筑师开始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建筑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同时,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也进入了日本,为日本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崛起。
现代建筑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层建筑、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始在日本各大城市兴建。
现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融入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建筑安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
高层建筑的发展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世界现代设计史

以下所有内容为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望大家见谅。
以下内容为课本每章前面的时间表,是老师给画的,可能会有漏掉的,大家对照自己的检查下。
1、1849年,英国罗斯金出版《建筑的七盏明灯》。
2、现代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设计,也为普通民众设计而不再只为贵族阶级设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1851年,举行了伦敦万国博览会。
其展厅——“水晶宫”,“水晶宫”设计者为园艺工帕克斯顿,由玻璃、钢铁和木料组成。
4、1852年,罗斯金发表《威尼斯之石》。
5、1859年,菲利浦.韦泊、威廉.莫里斯建造了“红房子”。
6、1888年,第一届手工艺展览成功举行。
同年C.R阿什比创立手工艺行会。
7、1896年,麦金托什制作出高背椅。
(新艺术风格)8、1909年,以麦金托什的设计为基础的阿拉斯哥美术学院建成。
9、1893年,比利时奥尔塔建造塞勒旅馆,成为新艺术真正的宣言。
10、1896年,德国慕尼黑《青年》杂志首期出版。
11、1904年,德国在柏林举行第一节维也纳工业同盟展览。
12、1934年,德国保时捷设计出大众汽车原型,旨在提供“大众的汽车”。
13、1938年,勒科布西埃为阿根廷布伊诺斯艾里斯城做城市规划。
14、建筑师卢斯认为人们应该利用造型而不是装饰来获得美。
15、1889年,国际展览会建造的艾菲尔铁塔。
16、1871年,产生芝加哥学派。
17、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设计方案,成为构成主义的代表作。
18、1921年,夏奈尔推出5号香水。
19、1907年,穆特修斯和范德维尔德发起创建德国工业同盟;贝伦斯设计AEC大部分产品,开创系统性工业设计。
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
20、1919年,米斯.范德罗厄计划建造钢和玻璃的摩天大楼;包豪斯学校在魏玛成立,格罗皮乌斯任校长。
21、1925年,布鲁尔设计出瓦西里椅。
22、1929年,巴塞罗那国家博览会的德国馆——巴塞罗那椅,其设计者为米斯.范德罗厄。
23、1906年,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出汽车制造商使用的标准体系。
ArtDeco——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的经典风格

ArtDeco建筑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ArtDeco建筑在整体布局上讲究古典秩序感,如强调对称、追求宏 大的气魄,横三段纵三段的立面构图等。古典秩序感使ArtDeco风 格持续了新古典主义中宏伟与庄严的特点。
ArtDeco建筑也有来自古典主义的造型元素。如其在拱券、柱式、 雕塑等在立面设计上的运用,源自古典主义的装饰题材和图案。但 是ArtDeco的雕塑和浅浮雕比起新古典主义更加样式化,趋于几何 和简化,更具现代感,并且往往被赋予全新的题材。
ArtDeco建筑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 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 ArtDeco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 重要的风格流派。
ArtDeco建筑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 工业博览会,当时的语义是“最豪华”。法国博览会临时展示馆的看 似传统又具创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 发展,让象征着资本主义摩天大楼成为现实。法国博览会向人们展示 的ArtDeco建筑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反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 鲜明地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主张机械之美的 现代设计,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 显现时代特征。
对称、几何型的经典建筑
对称美,是最朴素的传统美,也可称为经典美。
ArtDeco风格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和发展,完成了从曲线向直线、 趋于几何的转变。ArtDeco造型上的全新现代内容,体现出强烈的时 代感。
沙利文建筑立面三段法原则

沙利文建筑立面三段法原则
沙利文建筑立面三段法原则是指建筑立面的分层布局原则,由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
沙利文认为建筑立面应该被
划分为三个部分:基座、主体和顶部。
这三个部分应该在高度、比例和装饰上有明显的区别,以形成层次感和视觉的平衡。
1. 基座:基座是建筑立面的底部部分,通常用于与地面连接,承载建筑整体的重量,并作为与周围环境的过渡区域。
基座通常较低矮和简洁,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感和底部的坚实感。
2. 主体:主体是建筑立面的中间部分,是建筑的主要体量。
主体通常是较高且具有更多装饰和细节的部分,用来突出建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主体的设计应该注重比例和平衡,以确保建筑在视觉上的和谐。
3. 顶部:顶部是建筑立面的顶部部分,也是建筑的结束部分。
顶部通常较为简洁,以平衡整个建筑的比例,并提供一个自然的结束点。
顶部的设计可以体现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例如尖顶、平顶或拱顶等。
通过沙利文建筑立面三段法原则,建筑师可以在立面设计中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加有吸引力和平衡感。
这一原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为建筑带来了更加优雅和和谐的外观。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教案

建筑理论与历史教案讲课:常青课程大纲◆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第一讲:概说●历史观,历史意识: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⑶方法:“分析”●<<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日本建筑发展

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正文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
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
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
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
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
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
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
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
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
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
日本文化

日本的饮食文化一、日本饮食的特征(一)生鲜海味生鲜海味可以说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了。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
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
而日本人喜欢吃海味则与其四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的岛国特性密切相关。
(二)杂食性“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性,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日本的饮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二战之前,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儒家“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其食材一般集中在稻米、蔬菜和鱼虾上。
二战后,受外来思想的影响,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使他们的食物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
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
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注重形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则讲究“色、形、味”,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
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
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所以饮食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菜肴是用嘴吃的,日本菜肴是用眼吃的”。
二、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一)刺身刺身(日语音“杀西米”,即我们所说的“生鱼片”)是将新鲜的鱼、贝、牛肉等原料,依照适当的刀法加工,享用时佐以用酱油与山葵泥(日语音“瓦沙比”)调出来的酱料的一种生食料理。
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
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

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中的止水施工也得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是一种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施工工法,具有独特的工法特点和广泛的适应范围。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和经济技术分析,以及一些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度可调节:根据不同工程需求,可以通过调节螺杆的紧固程度来控制止水墙的强度,以适应不同水压力。
2.施工速度快:螺杆止水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工期可大大缩短。
3. 适应性强:可适应各种形状、尺寸和土质条件的基坑,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工程。
4. 施工质量可靠:经过多次工程实践验证,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施工后的止水墙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适应范围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种水利工程,如地下室施工、堤坝工程、水库施工等。
它适应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基坑,可以解决不同水压力下的止水问题。
四、工艺原理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通过将断面分为底部定位段、中部固化段和顶部加固段三个部分,并采用钻进式施工方法,实现止水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基坑底部钻孔定位,然后通过螺杆的加固和固化来形成止水墙体。
五、施工工艺1. 钻孔定位:根据设计要求,在基坑底部进行钻孔定位,确定止水墙的位置和形状。
2. 螺杆加固:将螺杆通过电动或液压驱动固定仪器进入钻孔中,然后旋转螺杆,在钻孔中逐渐加固。
螺杆之间通过螺母相互连接固定。
3. 固化加固:螺杆固定后,通过注浆技术将固化剂注入到固化孔中,使螺杆与周围土层牢固结合。
4. 顶部加固:为了加固螺杆止水墙的上部,可以在顶部进行加固,常用的方法是设置钢筋混凝土梁。
六、劳动组织新型三段式止水螺杆施工工法需要由施工队伍组织施工,包括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和相关管理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收稿日期:2000-06-10;修订日期:2000-10-12
作者简介:孙政军(1962-),男,黑龙江宝清人,高级建筑师.
江南学院学报JO URNA L OF JIANGNAN COLL EGE V ol.15N o.4Dec ,2000第15卷第4期
2000年12月文章编号:1008-8547(2000)04-0083-03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三段式
孙政军
1,胡小清2(1.江南学院建筑工程系,江苏无锡2140632.无锡城市设计院,江苏无锡214030)
摘要:日本建筑自战后经历了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用他们鲜明
的建筑艺术个性融入到现代建筑思想体系中,构筑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开放式以及生命形式多样化的
框架,表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幽雅意境。
关键词:日本建筑;文化传统;手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T U -093.13文献标识码:E
现代主义建筑在日本经历了一个被吸收消化、打散重组与日本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
大批建筑师在经过现代建筑思想体系的正规训练后,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着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这种群体意识支配下的社会协作,形成了在发展中不断扬弃传统的连续性,赋于日本建筑一种文脉,对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是在文化深层上的基因优化,使得群体中的个体面对信息化时代,具备了群体协作下的个性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创造力。
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在内隐传统的前提下是愿意接受异质文化的。
1传统的克服
日本第一代现代建筑师随着其战后复兴与泡沫经济鼎沸、经济萧条的演变,不断进取,在这批人中最杰出的日后被世界公认的首推丹下健三。
他与华裔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都对当时东亚的金融中心上海留下了儿时的记忆,这块人文荟萃之地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混杂,在他们的日后的建筑创作活动中,记忆的时空轴坐标对三维空间建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参照。
这为他日后形成把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集于一身的风格是不无关系的。
在他的《我的履历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的重要三步,一是放弃曾是他理想的天文学,受柯布西埃的间接影响而选择了建筑;二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解读柯布西埃并且在他的论文《米开朗基罗颂一勒・柯布西埃论的序》中找到了答案;三是开办丹下研究室,真正开始了他的传统的克服和由功能方法转向结构方法的历程。
这三大目标的实现使他登上了世界建筑科学和艺术的巅峰。
丹下健三首先意识到怎样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生根这一现实问题。
传统是特定环境下的文化的一种形式,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关键在于社会与经济是否有大的发展,在中世纪的欧洲或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象是套人们头上的禁锢思想的枷锁。
观念的更新,促使文化结构的开放,又使传统内化成为一种精神。
丹下实现了消化、吸收、更新这样一个
・84・
循环,并且成为丹下研究室每个成员的共识,而丹下研究室不仅培养出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杰出
缔造者如矶崎新和黑川纪章,而且还发展了人才具有的“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1](见图1)。
图1丹下健三.东京都新厅舍图2矾崎新.筑波科学城
2手法就是一切
从矶崎新的简历看他师从丹下前后达十年之久,因此他必须另辟蹊径走一条冒险之路。
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玩味,然后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含义。
甚至文学中西方古典悲剧的手法,也以他充满感情的个性化的建筑语言予以象征性地表达,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丰富日本意味的风格。
如筑波科学城综合地借鉴了十八世纪新浪漫主义的很多作品。
但他却能靠他东方人特有的密不透风式的细腻,恰到好处地把这些西方的原形和谐地融入日本和歌式的意境。
正所谓“博者该赡”[2]这是矶崎新风格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他的第一手法、第二手法,原始主义或情欲主义,隐喻和移植,戏剧性还是象征性,都源于他内心被压抑的创作冲动。
强烈地欲望和现代主义的叛逆使他无意之中揭开了现代建筑这面大网,让人从反面观看它。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还未解决的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在矶崎新看来必须通过反省自我,独立地展示内在精神世界以求得理论上的支持,然后通过一种新的手法,既一种新的信息传达媒介展示给社会,导致多元化及多种意义的并存。
矶崎新虽然需要另辟溪径,但仍然继承了丹下开创的文化传统与异质文化的共生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变成了群体分工协作的共同发展,不仅克服了传统的惰性,引起日本建筑深刻的变化,而且不断更新了日本建筑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方法(见图2)。
3回归自然
安藤忠雄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分布在广大的民间,可以说他是位民间建筑家。
从丰富的民间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表现了朴实的自然美。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阶段上,
而是以他特有的或许也是更正确的符号思维不断更新了人类对空间的理解力
・85・和想象力。
从他作品的第二个特点中有助于我们对他的揭秘。
那就是他作品精炼、简约的风格。
在这点上与矶崎新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即“精者要约”[3]。
在风格上没有象矶崎新那样去借鉴很多古典作品,也看不到有什么新的流派和风格对他的影响,在运作建筑语言上也没有象矶崎新那样采用丰富地戏剧性语言,以至空间及形式十分单纯,或者说几乎纯净到只剩几颗梁柱。
如“光之教堂”所体现出的空间意境,达到了日本古典美学佗、寂的境界,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之必然。
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和钢材,总之无论用什么材料都充分地显露出其天然质感。
他作品的单纯不仅表现在手法上,从空间和形式都十分纯净,因而作品的主题给人以十分突出的印象。
不仅如此,自然界的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浓缩进他的主题,然后升华为一种真实的抽象。
一切美都是真的。
“但是美的真理性并不存在于对事物的理论描述或解释中,而毋宁是存在于对事物的‘共鸣的想象’之中”[4]。
正是靠这种艺术的直观我们感受到他作品的深刻内涵。
那么他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其空间及形式的含蓄和深刻。
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5],可以从他在欧洲游历学习了几年,和勒・柯布西埃晚年作品的这种趋向中,了解安藤忠雄是一位有着古典艺术理想的现代建筑师。
但他更善于把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和西方的典雅相结合,创造了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把日本现代建筑带入了二十一世纪(见图3、4)。
图3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图4安藤忠雄.水之教堂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罗杰・斯克鲁登著《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
莱辛著《拉奥孔》朱光潜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The Three-Se g ment Model of the Ja p anese Architectural Develo p ment
SUN Zhen g -j un ,HU X iao-q i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