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二历史苏格拉底试题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师徒关系,以下关于他们两人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家B.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C.都属于智者学派D.后者对前者非常尊重,但不盲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的思想都属于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普罗泰格拉为智者学派,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属于智者学派。
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2.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戈拉C.但丁D.彼特拉克【答案】A【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因此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3.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A.反对直接的民主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C.反对问政于民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答案】A【解析】希腊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轮番而治,苏格拉底反对没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参与政治,反对直接民主。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治理国家需要专门政治知识人。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政治思想。
4.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发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发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古希腊三贤的师承关系
不要专注于
对身外之物的追求, 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 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 真正的人 。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 “雅典人啊! 我尊敬你们, 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
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 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
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
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 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
出身贫寒, 但崇尚知识, 多方求学, 逐渐成为具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 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 “善” 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这些思想对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孔子与柏拉图对于“道德教育”都是很推崇的,他们都认为 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要重视对道德的教育。
他的其他早、 中期的
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 阐述各种哲学思想。 此外, 和苏格拉底同时的诗人阿
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云》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一个智者,以诡辩和谎言欺骗青年。但一 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不是真实历史。
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学,特别是在批判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 中得出了目的论,在批判智者学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则,而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内 容是关于建立道德原则的普遍方法。具体来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而研究“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方 式,也就是“范畴”,可见亚里土多德意 义上的形而上学乃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古 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十个范畴 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 世界的逻辑结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存在物都可以由这十个范畴得到合理的说 明。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 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 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 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本然的 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 意义:(1)偶然的属性(偶性),如“这人是文明的” 或“这人是白的”,“文明”和“白”就是偶性, 它们存在于这人身上是偶然的,因为这人也可以不 文明或不白。(2)必然的本质,即范畴,如实体, 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 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本质的) 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脱离这些方面的规 定而存在,只要去掉了其中一种规定,它也就不存 在了。
幸福作为本身就是目的的最高目的,乃是“自 足”,亦即自我完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 相反的活动则导致不幸,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 生活之中,是最持久最有价值的。
2、中 道
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呢?亚里 士多德的回答是,选择行为的“中道”。
伦理德性是处理情感和行为的,在这里存在着 “过度”、“不足”和“中间”。例如在恐惧和自 信之间的中道是勇敢,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过 于自信,就是莽撞。如果过度恐惧且自信不足,则 是怯懦。易怒与麻木的中道是温和,挥霍与吝啬的 中道是慷慨,献媚与傲慢的中道是友爱,狡诈与天 真的中道是明智……。
论柏拉图“灵感说”与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关系
论柏拉图“灵感说”与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关系作者:耿冉温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灵感说”与“净化说”之间的关系。
分别从学说论述的领域、学说的理论来源两个方面论述了“灵感说”与“净化说”的不同之处,即:灵感说主要是对文艺创作的才能来源问题的解答,理论来源是宗教;净化说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论述了艺术对人的情绪的净化做用,医学是其主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灵感;净化;悲剧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85-01一、论述领域不同柏拉图“灵感说”是对文艺创作的才能来源问题的解答,他对于灵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最早出现在一篇对话《伊安》中提出来的,这种解释认为文艺创作的才能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的身上,使他处于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
柏拉图断定文艺创作并不凭借什么专门的技艺知识而是凭灵感。
第二种解释在《斐德若》篇里提出,认为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依据柏拉图的神秘的观点看,灵魂对肉体的依附只是暂时的现象,是罪孽的惩罚。
灵魂一旦依附上肉体,就失去了它原来的真纯本色,仿佛蒙上了一层障,削弱了认识真善美的能力。
人在死亡之后,灵魂脱离肉体,才能恢复到它原来的本色。
当灵魂修行到最高境界时,它就能扫去一切尘障,达到尽善尽美。
这样,当它再次依附在肉体上时,人间的事物就使他回忆到它未依附时所见到的最高境界时的景象,还隐约的追忆到生前那些欣赏那些美是景象时所起的高度的喜悦,这是一种“迷狂”状态,也就是“灵感”的征候。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到悲剧,他认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在《政治学》里,亚里士多德谈到音乐的功能时也提到“净化”: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法学思想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法学思想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哲学家。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为我们叙述了正义的理论,假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并提出哲学王统治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其法律思想在继承老师的基础上也衍生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本文经过剖析二者的法学思想的比较,印证了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正确性,进而更为牢固依法治国的步伐。
重点词:正义;法治;法学思想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简介柏拉图是古希腊以致西方文化历史中有名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一世有好多著作,其法律思想主要在《理想国》与《法律篇》中集中表现。
在《理想国》中,提出只有有一个富裕思想智慧的人来管理国家才能够实现正义。
在《法律篇》中他重申人类需要拟订一部法律并恪守纪律,才能拥有优秀的社会次序,不然人们将会像最野蛮的兽类同样生活。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单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仍是教育家。
他一世标榜公正的价值,并对正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与老师柏拉图相对应的是其更为着重法治的价值与作用,他以为法律是客观正义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同等的,一个国家要想获取安乐稳固的生活,就一定实行“法治”,用法律武器来推行统治。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学思想1.正义的思想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
柏拉图以为城邦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职,各安其份。
个人正义就是合理的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念和激情,并且使三部分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使整个心灵处于和睦状态。
第一他以为正义是一种等级分工。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安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城邦治理好,卫国者凭英勇捍卫好疆土,劳动者以克制搞好生产,进而使城邦处于安全稳固之中,正义就是每一个人固守安分,履行职责。
其次他以为正义是一种和睦美好的次序。
他说:“我们成立这个国家的雄伟宏图和理想目标其实不是为了某个突出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公民最大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 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 到加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 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 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
学术主张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 • 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 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 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 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 健美体格、和谐 发展的 教育, • 主张把天然素质,养 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 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 反对女子教育, • 主张“文雅”教育, 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在本体论上,一方面承认安拉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目的因, 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世界万物是安拉通过理性、 灵魂一系列精神实体而流出的,安拉从总体上主宰世界,但不 直接干预具体事物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质量和形式构成了,具体事物,运动和变 化是物质的特性,事物之间有着普通的因果联系,事物发展变 化的必然性便是宇宙的规律。 •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上,推崇理性和知识。法拉比认为,纯 理性的价值高于宗教的价值。他把理性分为功能理性、能动理 性、习得理性和积极理性4类,提出积极理性是对世界必然性 认识的总汇。肯迪认为,哲学是提高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理 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它把神学排除在外。
二、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胎儿和婴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高等教育 4、兴趣与学习 5、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三、伦理学与德育 1、伦理学分为三个部分,即 Ethica Nichomamachea, Magna Morala, Ethica Eudemia. 2、德育
四、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前341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 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成 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 老师。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 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 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 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 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 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 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 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 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 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 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 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 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作者:高美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人关系又是师徒,但他们在文艺观上都有诸多不同。
后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研究有很多,主要体现在文艺的本质论,文艺的功能论,文艺的创作论方面等三方面。
对两者不同学说内涵的对比分析,有利于人们深入透彻的理解他们的文艺观。
关键词:摹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4-01一、摹仿说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它不可能超越这理式的摹本而直达理式世界,从而无法揭示出潜藏在理式世界中的真实和绝对的美。
总体来看,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摹仿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被动的,忠实的抄录”,“摹仿并不是通向真理的正确道路”,柏拉图大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艺术比作镜子的思想家,把文艺家的创作过程同镜子的映像相比拟,显然还没有看到艺术表现典型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制知识。
他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象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现象外形,而是其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文艺的功能论(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柏拉图主张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
他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
在文艺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比重上,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位明确而坚决地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家。
此观点对西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二)“激起”说和“净化”说激起和净化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文艺与情感关系所作的概念性总结。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希腊哲学的人物关系
希腊哲学的人物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希腊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那里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之间的人物关系,既有师徒之情,也有师兄弟情谊,更有相互辩论、学习的关系。
首先来说,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虽然并没有留下文字,但通过他的弟子柏拉图和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当属柏拉图,柏拉图通过对话的方式,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被后人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有着师生的关系,但也有着一种相互启发、对话的关系。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真实的现实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而是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反驳,他认为现实世界即为真实,忽略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这两位哲学家之间的辩论,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也启发了后来哲学家的思考。
除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关系,就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妻子克西斯。
克西斯是苏格拉底的亲密伴侣,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克西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提供慰藉和支持。
克西斯对苏格拉底的影响不容忽视,她的勇敢和忠诚让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时刻也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除了师徒关系和夫妻关系,希腊哲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人物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之间的联系,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为希腊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腊哲学的人物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师徒之情,有师兄弟情谊,更有相互启发、对话的关系。
这些哲学家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不仅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宝库。
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至今仍然为我们所研究和借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
4、艺术的审美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既能够给人知识,同时能引起 人的快感:
一方面模仿的对象能够满足人们天生的求知本能; 另一方面音调感、节奏感,以及艺术的其他形式因素。
追求快感的满足是出于人的天性,是使人区别和高 于禽兽的东西,快感是正常现象,不是一种恶,不 应加以压制,文艺理应引起快感,使人喜爱,得到 审美的满足,促使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无害。
悲剧论
西方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起源于“酒神颂”, 是一种希腊人每年秋季都要举行的酒神祭祀上的歌舞表 演。祭祀者组成合唱队,身着羊皮,头戴羊角,高唱酒 神颂歌,并由合唱队长在神坛前讲述酒神传说。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加到两个,减少了合 唱队的抒情和叙事成分,改为以对话为主,用以表现人 物性格和冲突。 到了索福克勒斯又把演员增至三个,让合唱队也参与戏 剧冲突,从而使悲剧艺术臻于完善。 古希腊悲剧多为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大多取材希腊神 话,基本内容多是个人意志和命运(神的意志)的抗争, 结局往往是主人公的毁灭,具有崇高的、艺术模仿论
1、艺术与技艺 2、诗与历史 3、艺术的根源 4、艺术的审美作用
二、悲剧论
1、悲剧的定义和结构 2、过失说和陶冶说
1、艺术与技艺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艺术与技术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 模仿。在古希腊,艺术一词不但包括诗歌、文学、戏剧、音乐、 绘画等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也包括其他各种技艺制作。亚里 士多德最早将一般技艺称作实用的艺术,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 术称作模仿的艺术。 在《诗学》开头,他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 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只是有三 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 式不同。” 由此亚里士多德开始真正提出了艺术的特殊本质、各门艺术的 共性以及艺术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里,艺术 不是“代神立言”而是对现实的模仿。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来源: 发布人:李可先发布日期:2011-06-21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
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固定的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着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
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
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
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
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
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是什么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什么关系?下面是为你搜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此二人与苏格拉底并成为当时的“希腊三贤”。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发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发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
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柏拉图是什么学派说到哲学流派,古今中外,可谓异彩纷呈、风格迥异。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不可不提的一位圣贤。
那柏拉图是什么学派呢?柏拉图是“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
要阐述柏拉图学派,又必须得提到一个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个学派中有许多数学家成员,柏拉图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并融合在哲学中,构成了柏拉图学派重数学科学的特点。
柏拉图不仅时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数学,更是夸张地在门口放了一块“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牌子,可见这位奠基人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柏拉图是什么学派?关于柏拉图学派的基本观点,也不可避免的围绕着数学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数学概念是超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的思维的,直白来说,数学概念的客观存在,是不受任何束缚和影响的。
不是去“创造”数学理论,而是人类通过潜心钻研去“发现”它们,数学是独立于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的。
然而,发展总是紧随批判而来,柏拉图的得意弟子亚里士多德,便对他的永恒理念提出了质疑,认为柏拉图对数学的说法有些形而上学。
但是,亚里士多德作为学生,还是明智地保留了一些柏拉图主义,认为事物之所以存在,源于不变的形式或本质。
柏拉图是什么学派?是柏拉图学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柏拉图的生平资料柏拉图生平轶事多如牛毛,活了80岁,常周
游各国,而且还是思想超乎普通人的哲学家,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足以将他的人生涂抹得绚烂多彩。
柏拉图生平有过许多有趣的经历,就从他的名字开始探寻吧。
“柏拉图”这个音译名,听起来文化感十足,但一来,这不是柏拉图的真名,二来,这个名字的愿意是“宽广”,因为柏拉图幼年时就生长得体魄强健、前额较阔,他的体育老师把“柏拉图”当做绰号叫他,结果就流传至今。
柏拉图的出身称得上“富贵二代”,既物质富裕,又身份尊贵。
他从小就受良好教育,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占尽。
20岁时拜在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门下,随即陷入对哲学的深深沉迷。
但是苏格拉底被民众公投判处死刑后,当时的政治体制让柏拉图彻底失望。
他离开雅典,开始了漫长的游历,历史悠久的埃及和意大利都印满了柏拉图的脚步。
他还在西西里岛被抓去卖做奴隶,幸亏朋友花大钱才将他赎了回来。
有惊有险的旅行结束后,柏拉图又回到雅典。
开办学院是柏拉图生平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所学院叫做“阿卡德米”。
柏拉图早年受其他学派影响,醉心数学,所以在学院门前立了个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他教授学生算术天文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
这所学校开办了二十多年后,柏拉图再次外出游历,他到处讲学、写作,不亦乐乎,在80岁高龄安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