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中化解矛盾的三大重点
关于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管理创新等“三项重点工作”预案
关于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管理创新等“三项重点工作”预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成为了社会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此,各级政府也提出了“三项重点工作”,即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管理和创新等,以应对社会管理的新变化。
首先,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其三项重要工作的核心。
社会矛盾分为多种类型,有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文化矛盾、就业矛盾等,这些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社会矛盾进行了解和分类,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解决社会矛盾,消除社会矛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社区管理也是其三项重要工作的一项,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具有管理、服务、组织、教育等多种功能,是居民的重要聚集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平台。
社区管理主要包括治安、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社区管理,可以维护社区的秩序和稳定,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社会管理者应该在社区管理方面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居民的知识和素质,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社区治安环境的管理,保障居民的安全和利益。
最后,创新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
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管理工作的一种改进,更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管理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
创新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精准,进而满足居民的需求,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
例如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加速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使社会管理更加快速和准确。
总之,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区管理和创新等“三项重点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中,社会矛盾化解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工作,需要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解决;社区管理方面,则需要加强管理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创新方面,则需要注重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各方面的改进。
只有全面协调地进行这三项重要工作,才能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化解社会矛盾三者关系的措施
化解社会矛盾三者关系的措施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三者关系(政府、社会和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化解社会矛盾的措施。
首先,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监测和研究,及时了解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形式,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宣传和引导,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社会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矛盾的协调和解决。
社会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调解和协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社会还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个人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个人还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还应当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宣传和引导,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宣传和引导;社会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加强对社会矛盾的调解和协商,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宣传和教育;个人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形势下矛盾化解要把好三个关键点
新形势下矛盾化解要把好三个关键点作者:丁战芳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5期近年来,随着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利益冲突的日趋增多,社会各类矛盾纠纷急剧增加,调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各级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譬如宜阳县近年来一直特别重视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但是宜阳县法院受理的案件总数依然逐年上升,民事纠纷也逐年增多,2009年至2011 年三年的案件总数量分别为:1747 件、1773 件和1814 件,其中民事案件数量分别为:770 件、779 件和827 件。
虽然宜阳县人民法院在立案及审判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中加大了调解力度、想法设法增加了调解途径,但是社会矛盾、涉诉信访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基于此,为改变现状,彻底做好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笔者认为,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包括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应当改变思路,审慎对待。
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及早处理。
我们知道,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与调处是社会稳定工作的中心环节,及时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就会减少矛盾的发生;及时化解已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才能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做好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早处理。
也就是说矛盾的化解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一、对矛盾要发现得早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化解矛盾纠纷首先要提高发现和排查矛盾纠纷的能力。
一是积极与村(社区)、组干部交流、掌握情况。
对于明显的矛盾纠纷,表现激烈,众所周知;对于个别隐藏较深,不易发现的矛盾纠纷,村(社区)、组干部应细心洞察。
二是积极主动排查。
县、乡各级要有针对性地对矛盾纠纷进行经常性或阶段性排查,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通过镇、村( 社区)干部主动深入辖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登门了解社情民意,唯如此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类矛盾纠纷信息,从而使矛盾纠纷发现及时、掌握透彻,为化解矛盾纠纷打下坚实基础。
化解矛盾的方法
化解矛盾的方法
矛盾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交场合,我们都可能面临各种矛盾。
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本文将从沟通、理解和妥协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化解矛盾的方法。
首先,沟通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当我们面临矛盾时,第一时间应该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见和需求。
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用平和的语气和尊重的态度,避免情绪化的言辞和攻击性的行为。
通过良好的沟通,双方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为化解矛盾奠定基础。
其次,理解是化解矛盾的基础。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努力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而是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情感,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共同点和共识。
只有当双方都能够理解彼此,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妥协是化解矛盾的结果。
在理解的基础上,双方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
立场,而是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寻求一个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折中方案。
在妥协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避免固执己见和一意孤行。
总之,化解矛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需要良好的沟通、理解和妥协。
只有当双方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问题,尊重彼此的立场和感受,才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化解矛盾的10个方法
化解矛盾的10个方法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信仰等等。
而化解这些矛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不仅能够减轻矛盾的影响,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要介绍化解矛盾的10个方法。
一、沟通沟通是化解矛盾的最基本方法。
当人们之间出现矛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互沟通,通过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从而找出矛盾与分歧的根源并解决。
二、妥协如果沟通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那么妥协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妥协并不是为了要求完全的胜利,而是通过双方的妥协,达成一个相对稳定、公正的结果。
三、领导介入有时候,双方在处理矛盾时可能会情绪化,或者无法妥协,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来协调和解决。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领导、专家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人。
四、尊重差异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差异和立场,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理解对方的观点,才能真正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五、寻找共同点即使在矛盾双方看来,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其实仍然有可能找到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可以是经历过相似的事情,有着相同的愿望或者目标等等,找到共同点后,就很容易化解矛盾了。
六、换位思考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对方的行为或者想法,这时候可以换位思考。
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
七、情绪控制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情绪控制非常重要。
如果双方情绪高涨,就很难有效解决矛盾。
双方需要冷静下来,以平静的态度和固定的语气进行交流。
八、自我反省在矛盾出现时,我们需要自我反省,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或者过错。
这样能够减少争吵和冲突,并且更容易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九、寻求共识如果矛盾双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么寻找共识是非常好的方法。
通过找到共同点,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化解矛盾。
十、寻求专业帮助在某些特定的矛盾问题上,双方并不能够自行解决问题,这时候,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矛盾化解措施
矛盾化解措施矛盾化解措施矛盾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无论是在个体间,群体间还是国家间,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矛盾的出现常常带来紧张、冲突甚至战争,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化解矛盾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个体、群体和国家三个层面探讨矛盾化解措施。
在个体层面,矛盾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可能因为不同观念、利益冲突或者欲望不同等原因产生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化解矛盾的关键是沟通和妥协。
首先,个体需要学会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立场时,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
其次,妥协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
当矛盾出现时,我们需要做出一些让步,以达到更好的平衡。
例如,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心态和权衡利弊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此外,寻求第三方的帮助也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家庭成员可以寻求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他们会提供中立的观点和专业的建议,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矛盾。
在群体层面,矛盾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者文化差异。
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但依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
首先,增加了解和尊重是解决群体矛盾的前提。
不同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互相误解和偏见,只有通过增加了解和尊重,才能够减少矛盾的发生。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或组织多元化的庆祝活动,让不同群体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促进和谐相处。
其次,建立合作机制是解决群体矛盾的重要手段。
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常常来源于资源的竞争或者权益的冲突,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委员会,促进各个群体的对话和合作,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对于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解决。
政府应该积极倾听各方的意见,制定符合不同群体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调研文章——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以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有些矛盾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激烈的非理性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把社会管理搞好,妥善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一、提高认识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基础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有效处理解决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执、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由此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作为综治部门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运用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境界、最高层次。
二、正确把握矛盾特征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提社会矛盾纠纷是人类进入阶段社会后的衍生物,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参与其中,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
因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仅限于公民与公民间的纠纷,发展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基层行政村、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
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已不再是单纯的公民个人,而且还包括了众多的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
化解矛盾纠纷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和心得。
我们都知道,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化解矛盾纠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化解矛盾纠纷的要点:一、保持冷静,理性分析面对矛盾和纠纷,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只有冷静下来,我们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全面考虑,既要看到问题的表面,也要挖掘问题的根源。
二、尊重对方,换位思考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尊重对方,也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体现。
三、沟通协调,寻求共识沟通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
我们要主动与对方沟通,了解对方的诉求,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通过沟通协调,我们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共赢。
四、寻求第三方介入,公正裁决在一些复杂的矛盾和纠纷中,双方可能难以达成共识。
这时,我们可以寻求第三方介入,如调解员、仲裁机构等,对纠纷进行公正裁决。
第三方介入有助于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注重预防,建立长效机制化解矛盾纠纷,不仅要注重解决现有问题,还要注重预防。
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降低矛盾和纠纷的发生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化解矛盾纠纷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要具备以下素质: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
2.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心他人,关爱集体,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4.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为化解矛盾纠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冲突
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凸显。
这些矛盾冲突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和不公平感,从而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
其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得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此外,社会观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以及沟通渠道的不畅等,也都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出现。
要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是关键。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沟通机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渠道,让民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举办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向民众公布相关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过程和依据,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让受害者得到合理的赔偿。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矛盾冲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保障。
提高公民素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环节。
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深化社会矛盾化解是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我市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在城市化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呈现持续多发、复杂多样的态势,维稳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我们要以创立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根底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统筹做好各项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确保社会持续稳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性,自觉把催促化解社会矛盾摆上政法工作的重要位置催促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但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社会就决不是和谐的。
催促化解社会矛盾是政法工作职责所在。
和谐社会是大多数人的和谐,只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了开展、实现和维护,社会才是和谐的。
政法各部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催促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好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法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法工作也只有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所作为,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催促化解社会矛盾是政法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随着我市快速开展,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和谐〞的因素,诸如土地征用、搬迁安臵、城中村改造、企业改制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必然影响我市社会的安定有序。
因此,我们要把催促化解社会矛盾摆在政法工作的重要位臵,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
1/4二、目前我市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和产生的几点原因随着我市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开展,人民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在社会开展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也日益突出,如: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暴力执法抗法引发的矛盾、山权林权纠纷引发的矛盾等。
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至关重要。
下面是我对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思考:首先,加强矛盾纠纷的预测和研究。
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演化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分析社会矛盾的根源、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潜在矛盾,引导矛盾的合理化解。
要充分发挥各级智库机构的作用,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的研究预测,提供决策参考。
其次,健全社会矛盾提前化解机制。
要加强社会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及早化解。
要加强社会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矛盾,加强对处置措施的监督,确保纠纷化解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
第三,加强矛盾纠纷的舆论引导工作。
矛盾纠纷的化解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
要加强对矛盾纠纷事件的舆论监测和分析,做好危机公关,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矛盾纠纷的不良影响。
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过程。
第四,完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要建立规范、高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动为社会矛盾和纠纷提供解决方案。
要创新调解方式,推行多元化解机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矛盾纠纷专业化组织,提供专业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矛盾纠纷解决结果的评估和监督,使解决方案更加合理和可持续。
第五,加强法治化矛盾化解工作。
法治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矛盾纠纷解决过程的法治化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提高矛盾纠纷解决的法治化水平。
要加强对矛盾纠纷解决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使其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保化解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最后,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化解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中国转型期的的社会矛盾与解决之道
中国转型期的的社会矛盾与解决之道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虽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但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虽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但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的高发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利益调整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根据矛盾之间的规律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国,经济发展迅速,矛盾也日益突出。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因素不断出现。
正确把握矛盾发展的规律,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使我们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问题。
目前,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分化问题,这个问题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很突出,主要有城乡差距、行业部门差距、地区差距这三个。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大的局面。
行业部门的差距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地区差距主要是由我国的自然原因与政策原因引起的,我国面积广阔,人口多,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展远远快于西部。
经济领域的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就业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将长期处于就业严峻的形势。
坚持法治原则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法治原则化解社会矛盾作者:本刊策划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17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依据什么原则进行矛盾化解工作?日前,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认为,当下信访工作压力巨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频发,各级政府的维稳成本高,国家财政已经不能承受其重。
此种维稳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提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坚持法治的基本原则,在法制的框架内寻求应对之策。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政法工作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
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
基于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和根源,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法律原则:依法有序的原则。
依法有序首先要求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2010年8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将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
依法有序要求树立司法的权威。
当前,司法权威被漠视、被挑战的事情屡有发生。
司法没有权威,民众必将寻求司法之外的,甚至是非理性、暴力的途径来表达诉求,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失控,增加政府维稳的成本。
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排除外部的不当干扰,也需要司法机关本身的不断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依法惩治司法腐败。
依法有序要求政府要积极引导民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表送诉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姑息迁就。
信访工作中,极少数上访人利用党委、政府害怕其上访、闹访的心态,威胁、要挟政府,勒索钱财,提出无理要求,打着上访的“旗号”从事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信访秩序。
论转型中化解矛盾的三大重点——破除“崩溃”、“陷阱”的系统工程
中 州 学 刊
Acd mi o ra fZ o gh u a e cJu lo h n zo n
S p., e 201 1 No. 5
【 济 理 论 与实 践 】 经
论 转 型 中 化 解 矛 盾 的 三 大 重 点
多社会问题 ( 特别是腐败 ) 三是 国外 的威胁 , ; 以美
国为首 的西方 国家 实施 战略 东移 , 设法 孤立 、 围 中 包 国 , 取 两 面 政策 。 些 都 是 我 们 已经 预 料 到 并 且 采 这
出所谓“ 中等收入陷阱” ( 论 不论作者的主观动机如 何 ) 暗示 中 国也 会 因进 人 人 均 中等 收入 水 平 而 面 ,
已经 明确 , 处不 多论述 , 绝不 可忘 掉这一 个 主要 此 但
方面。
实上所 有 与过度 投 资有关 的历 史场 景都 会 以一场 金 融危 机或 长期 的低增 长来 谢幕 。 金 融大 鳄索 罗 斯 ” 6月 1 日在索 罗斯 接 受 采 访 时称 : 中 国 已经 错 失 4 “ 了抑 制通 货膨 胀 的机 会 , 国经 济 目前 可 能 存 在 硬 中 着 陆的风 险 。 “ ” 中国治理 经 济 的药 方 正 逐渐 丧 失 效 果 , 工资 上涨 推 动 的通 胀 正在 显 现 。⑧还 有 人 提 且 ”
— —
破 除“ 溃” “ 阱” 崩 、陷 的系统工程
杨 承 训 张 新 宁
摘
要: 为顺利实现我 国经济 的大转型 , 必须 扫除西方“中国崩溃论” “ 、 中等收入 陷阱论 ” 之类观 点的影响 , 充分 在
利用 重要 战略机遇期 的同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化解正在 凸显的社会矛 盾。化解经济 转型 中深层 次矛盾 用
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内容
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内容
标题,如何化解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是人际关系中难免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下面将从沟通、理解和妥协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化解矛盾纠纷。
首先,沟通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
双方应当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对方的意见,避免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进行交流。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诉求,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情感,尊重对方的观点,避免互相指责和攻击,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
其次,理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
双方要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情感。
只有通过理解对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最后,妥协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结果。
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寻求妥协的空间,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妥协
并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总之,化解矛盾纠纷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的沟通、理解和妥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双方都能够冷静理性地处理矛盾,才能够化解矛盾,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转型中化解矛盾的三大重点
论转型中化解矛盾的三大重点摘要: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的大转型,必须扫除西方“中国崩溃论”、“中等收入陷阱论”之类观点的影响,在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化解正在凸显的社会矛盾。
化解经济转型中深层次矛盾的三个战略重点分别是:一要依靠“第一生产力”提高经济质量,以质量带速度;二要着力消除两极分化,优化基本经济制度;三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并以三大重点架构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中国崩溃论”;经济转型;经济质量;两极分化;综合实力经济转型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正当我国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之际,国际上除“中国威胁论”之外,“中国崩溃论”也陈渣泛起,甚嚣尘上。
美国军事政治专家乔治·弗里德曼声言:“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而不是崛起。
中国做得很好,但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
”①而更有分量、有“末日博士”之称的努里尔·鲁比尼日前语出惊人地宣嚣:“中国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
事实上所有与过度投资有关的历史场景都会以一场金融危机或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
”②金融大鳄索罗斯6月14日在索罗斯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已经错失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目前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治理经济的药方正逐渐丧失效果,且工资上涨推动的通胀正在显现。
”③还有人提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论(不论作者的主观动机如何),暗示中国也会因进入人均中等收入水平而面临陷阱,成为国内的议论热点(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作了分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讲中国很难渡过一个似乎很难度过的时期。
这除了基于他们的立场之外,其观察问题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首先,要全面看我国不仅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而第一位的还是大好的战略机遇期。
整个的世界大趋势没有变,我国的基础愈加丰厚、坚固,方针已经明确,此处不多论述,但绝不可忘掉这一个主要方面。
其次,对于现实存在将要显现的诸多矛盾,也要做具体分析。
用好“三把刀”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三提升三下降”
用好“三把刀”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三提升三下降”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三把刀”,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三提升三下降这是我们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我们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一、三把刀策略:矛盾纠纷调解的利器与智慧框架我想强调的是“三把刀”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的重要性。
这三把刀,分别是“调解刀”、“预防刀”和“法治刀: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我们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有力武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把刀”分别是什么。
第一把刀是“理解之刀工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深入理解双方的立场和诉求。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为后续的调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把刀是“沟通之刀”。
在理解了双方的诉求后,我们需要运用沟通技巧,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缓解紧张氛围,还能够让双方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为达成共识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把刀是“裁决之刀二当双方无法就问题达成一致时,我们需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作出公正的裁决。
这个裁决不仅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还要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确保矛盾的彻底解决。
在运用这三把刀策略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其次,要尊重双方的诉求,不偏袒任何一方。
最后,要灵活运用策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处理方式,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二、调解刀:化解矛盾,构筑和谐——探索调解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之路第一把“调解刀”,是我们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直接手段。
我们要善于运用这把刀,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使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矛盾的有效化解。
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调解刀”,这个看似普通的词汇,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它既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也是一种理念的传递。
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
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矛盾调解(Conflict Mediation)是指在矛盾产生时,通过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寻找解决矛盾的路径与方式。
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意义重大且必要。
本文将从提高矛盾调解能力、加强沟通与协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提高矛盾调解能力在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中,关键是各方面能够具备一定的矛盾调解能力。
首先,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与学习,提升组织内部成员的矛盾调解技能。
这包括了解矛盾调解的理论知识,学习矛盾调解的技巧与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其次,还应该培养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鼓励大家主动参与矛盾调解工作,形成一支专业化的调解队伍。
通过提高矛盾调解能力,能够更好地化解整改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沟通与协商沟通和协商是矛盾调解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进行沟通时,应该注重双方的理解与倾听,尊重对方的观点与意见,避免一方强加自己的看法而导致矛盾进一步加剧。
同时,还要注重协商的过程,通过寻找共同点与妥协,形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中,需要各方面充分发挥沟通与协商的作用,促进各种利益方之间的合作与共赢,推动工作的进展。
三、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至关重要。
首先,应该强化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
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团队精神,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与待遇,减少因不公平而引发的矛盾与纠纷。
此外,还要加强领导作用,通过良好的领导风格,指导和引导团队成员,有效处理矛盾与冲突。
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起来,加强整改工作的矛盾调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提高矛盾调解能力,加强沟通与协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有效解决整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化解社会矛盾三论(一)
化解社会矛盾三论(一)摘要: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具有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特征。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
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间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化解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的三种辩证方法。
关键词:社会矛盾;辩证方法;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防治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正确分析和恰当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一、化解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持“多样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具体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因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多样,规定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否则就要犯错误。
”2]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从解决矛盾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
从城乡基层到党政机关党政负责人的选配,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再由组织任命,以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人任命少数人,被任命人只对上级负责”的干群矛盾。
在公路、机场、桥梁、楼舍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项目的所有信息,让项目设计方、投标方、发标方、代表方、媒体方、纪检方共同参加听证,以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缓解腐败现象有增无减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转型中化解矛盾的三大重点摘要: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的大转型,必须扫除西方“中国崩溃论”、“中等收入陷阱论”之类观点的影响,在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化解正在凸显的社会矛盾。
化解经济转型中深层次矛盾的三个战略重点分别是:一要依靠“第一生产力”提高经济质量,以质量带速度;二要着力消除两极分化,优化基本经济制度;三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并以三大重点架构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中国崩溃论”;经济转型;经济质量;两极分化;综合实力经济转型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正当我国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之际,国际上除“中国威胁论”之外,“中国崩溃论”也陈渣泛起,甚嚣尘上。
美国军事政治专家乔治·弗里德曼声言:“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而不是崛起。
中国做得很好,但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
”①而更有分量、有“末日博士”之称的努里尔·鲁比尼日前语出惊人地宣嚣:“中国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
事实上所有与过度投资有关的历史场景都会以一场金融危机或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
”②金融大鳄索罗斯6月14日在索罗斯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已经错失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目前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治理经济的药方正逐渐丧失效果,且工资上涨推动的通胀正在显现。
”③还有人提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论(不论作者的主观动机如何),暗示中国也会因进入人均中等收入水平而面临陷阱,成为国内的议论热点(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作了分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讲中国很难渡过一个似乎很难度过的时期。
这除了基于他们的立场之外,其观察问题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首先,要全面看我国不仅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而第一位的还是大好的战略机遇期。
整个的世界大趋势没有变,我国的基础愈加丰厚、坚固,方针已经明确,此处不多论述,但绝不可忘掉这一个主要方面。
其次,对于现实存在将要显现的诸多矛盾,也要做具体分析。
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通货膨胀以及与此相连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质量提高问题;二是社会矛盾中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近乎两极分化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腐败);三是国外的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战略东移,设法孤立、包围中国,采取两面政策。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预料到并且正在切实解决的问题。
再次,这些矛盾虽然突出,也还远没有达到所谓“崩溃”、“硬着陆”、“陷阱”的程度。
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包括改革开放30多年,也多次遇到过重大的困难和曲折,不但没有“崩溃”,反而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化解了这些矛盾,而且变害为利,总结了经验教训,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前进了。
毛泽东早就指出,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矛盾,而矛盾正是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会有矛盾,只是各有特殊性罢了,并不可怕,我们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化解矛盾的经验,包括抵御金融危机的宝贵经验。
复次,我国已经奠定了化解矛盾的物质基础。
现在的困难比起解放初期、暂时困难时期要小得多。
邓小平早就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④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也都多次讲,我们在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困难的实力要比困难大得多,包括两万多亿外汇储备金融资产(相当于GDP总量的1/3以上),综合国力已上升为世界前列(其中GDP总量为世界第二)。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党的头脑十分清醒。
固然,树立忧患意识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的是积极忧患意识,让大家共同认识齐心协力化解矛盾。
从大局上说,就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过渡性,认识和把握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变化的新特征,最有力的武器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不能跟着西方一些人的误导走,而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纵观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大环境,我们在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需要看到矛盾集中凸显的风险。
可以概括为三种“陷阱”:(1)最大的历史镜鉴是苏联从崛起——兴旺——衰落——覆灭的过程,让西方实现了“和平演变”的阴谋。
从发展的速度、人均GDP的数量来看,当时的苏联远远超过中等发展国家,但是由于不进行改革,不警惕和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不认真反腐败,乃至形成一个特权阶层,加之方针政策上出现一系列重大偏差,尤其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乃至被资产阶级野心家篡夺政权,最后导致“崩溃”。
这个“陷阱”要比“中等收入陷阱”大得多、危险得多。
(2)西方敌对势力设置的诸多“陷阱”。
应当看到,西方国家分化、西化、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谋略和手段具有新阶段的一些新特征,包括军事上威胁、经济上遏制、意识上的渗透等。
我们应当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加以有效防范和克服,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3)不同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某些共性风险(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现象),需要增强忧患意识。
对于化解新时期前进中的矛盾,中央已经讲了很多,我们这里想谈一谈以规避、化解经济转型中深层次矛盾相互联系的三个战略重点,可谓破除“崩溃”、“陷阱”的系统工程。
重点之一:切实把数量挂帅转向到质量主导的经济发展轨道从生产力方面说,我国走过了均衡高速发展时期,也积累了许多矛盾,最主要的是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通货膨胀突出、国内需求不足、外向型经济过大等,一句话,经济数量增长很快、质量偏低。
这就面临着一个经济大转型,就是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总体上是实现由经济数量增长挂帅向经济质量主导的轨道转变。
应当说,这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限于篇幅,这里仅谈几点。
1. 转变发展观念,把提高经济质量排在首位以往,我们的观念里长时间内存在着“GDP拜物教”,就是把GDP的数量增长视为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和任务。
目前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而热度更高,以致使高耗能、高污染的许多产业和企业死灰复燃,各地方竞相攀比GDP 增长速度,且层层加码。
诚然,GDP数量是必要的,它标志着财富的增长量。
然而,GDP本身也有质量问题,就是说经济发展效益要高、消耗要少、污染要减、市场要大、竞争力要强,必须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否则GDP再多、产品再多,但其社会成本、经济成本过高,国内外没有市场,那也不能够持续发展。
加上投资过多、流动性大,势必引发通货膨胀。
我们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由数量挂帅变为质量主导,用通俗的话说,是提高GDP的含金量,一个钱可顶几个钱用。
比如说,一项工程建成得特快,但质量很差,寿命短,还会引发很多事故,成本极高,这种GDP就是很大的浪费。
再如,以GDP每增加1%耗地量来说,我国与日本相比为20∶1,对于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真是代价太大了。
还有所谓“拆迁经济”(拆了建、建了拆),从数量上讲可能GDP反复增加,但是浪费严重,成本很高,效用太低。
这种GDP有多大用处呢?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等于用现在的功坏子孙的事,只落虚名而无实惠。
这种观念都知道不科学,乃至自欺欺人,但是势头不减,这里有一个思维定式的惯性,更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
一些地方官追求奇迹,搞政绩工程,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后果。
所以,转变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同我们的政治体制、干部体制都有密切的关系,解决起来恐怕需要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
然而,这是不可回避的。
2. 切实把“第一生产力”摆在第一位邓小平早就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中央也把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
最近,中央又要求到“十二五”末,研发投入占GDP的1.5%,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央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5%。
然而,事实上我们许多地方领导并没有把“第一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往往是口头讲重要,实际上次要,乃至被边缘化。
比如,有人认为科技是软东西,远水不解近渴,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有的是利益驱动、顶风违法干的,如许多县市大肆侵占、违法占用耕地,搞什么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和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长远意义认识不足。
我们以为,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目前大量需要依靠外力(广泛引进),但从长远看,最终还主要靠内力,而内力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运用的能力。
如果老是停留在一些短期行为上,将来必定缺少发展的后劲,更难以转变发展方式。
再如,有的地方把科技当作装饰门面的东西,为了省钱,甚至把科研机关变成赚钱的企业,这好像一时节省了开支,但科技人员都忙于混饭吃,不仅科研本身缺少经费,就连科技人员的精力也不会集中于创新和应用。
有的把科研管理机构当作安置冗员的地方。
此外,许多地方负责的领导人换得太勤,用百姓的话说,还没“暖热窝”就走了,不可能用好研发经费。
有些企业看眼前能赚钱的事多,缺乏长远的战略谋划,不重视科技研发,甚至有意违背科技的要求去赚昧心钱。
比如,近来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使一些知名企业大伤元气。
算总账,贪小便宜,不下工夫搞研发,是得不偿失的。
这些教训应引以为戒,如不扭转,就很难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在看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也还是虚的多、实的少;得奖的多、转化的少,尤其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足。
为此,应该下狠心增加科技投入并认真提高其效率。
这里要提出钱从哪里来?可考虑:(1)“集”:各地党政一把手重视就可集中财力,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政绩指标加以考核。
(2)“挤”:从非重点中多挤出财力,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励”:对各类企业研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除了政府直接拨款支持高新技术之外,重要的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对高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有的放矢地培植科技成长型企业。
(4)“融”:协调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开发、贷款优惠(地方政府也可以给部分贴息),争取有更多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更多的贷款支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活动。
(5)“节”:下决心杜绝铺张浪费,把节约下来的经费支持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
(6)“理”:理顺关系,统一归口,并增加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造就更多的科研领军人物和骨干,同时对各类技术发明特别是个人发明大力支持,形成创新的竞争氛围。
那么,如何提高科技投入效率?一是确定主攻重点,每年抓几个攻关项目,使之较快产业化、见实效。
二是认真审查科技团队结构及其科研活动情况,真正把钱用在科研上(这方面管理不严,浪费很大)。
三是强化审计,对科技支出应全面审计,还可抽重点项目投资全面追踪,杜绝学术腐败、浪费资源。
四是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与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挂钩,加大激励力度(如利润50%以上分成)。
可以预料,用不了三五年的工夫,就会显见成效。
3. 在优化经济结构中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