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 必修2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习题 带解析

高一地理  必修2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习题   带解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习题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09年地理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B地形成村镇最可能的条件是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C.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素质高2.下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图中A城市相似的是A.武汉B.抚顺C.株洲D.桂林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城区地价上涨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5.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读“某地1970年和2006年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到2006年,B地没有形成城市的原因可能是()①水资源桔竭②没有铁路通过③内河运输地位下降④周边地区资源优势比该地区明显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与图中F城兴起的区位条件相似的城市是()①英国阿伯丁②美国休斯敦③中国东营④中国重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读巴西人口密度和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8.巴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A.东北沿海地区城市密集,西南内陆地区城市稀疏B.平原地区城市密集,高原地区城市稀疏C.低纬地区城市密集,高纬地区城市稀疏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城市稀疏9.巴西利亚市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纬度低,气温高B.位于河谷低地,地势平坦C.海拔高,气候适宜D.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下图是我国中部典型城市中心城区示意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该城市A.地域结构为同心圆模式B.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为行政区C.河流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D.河流运输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1.目前该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向外迁移,由此可知A.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B.城市等级已经提升C.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劣D.城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时作业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高一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时作业含答案 精校打印版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城市功能分区是A、城市政府政策影响的结果B、在本世纪才形成的C、城市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的结果D、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2、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是A、商业区功能用地B、工业区功能用地C、住宅区功能用地D、教育区功能用地3、工业企业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进行布置的主要原因是A、这些地区环境优美B、这些地区交通方便C、这些地区能源丰富D、这些地区人口众多4、住宅区在布置上出现了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低级住宅区则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B、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文化区,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工业区C、高级住宅区一般向城市的东部发展,低级住宅区一般向城市的西部发展D、高级住宅区一般向城市的南部发展,低级住宅区一般向城市的北部发展5、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C、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D、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6、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按占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按在城市中所处位置由中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C、低级住宅区多远离市中心,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市中心D、工业区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7、离市中心远近,对下列活动影响最大的是A、住宅B、商业C、工业D、娱乐8、下列属于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的是A、商品价廉物美B、人口数量昼夜差别较大C、内部的分区不明显D、消费者以中老年人口为主9、形成城市同心圆模式的同心圆一般是A、3个B、4个C、5个D、6个10、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工业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B、距离城市中心越近的地区地租水平也一定越高C、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D、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小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早期的功能分区对目前的功能分区影响不大B、城市内部地价差别是地域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行政干预往往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分化不利D、城市的地域结构形成以后,一般不会发生变化12、下图为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图中四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二、综合题(共52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第7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
(2)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 平原,形成了较完整的团块状。
图中工业区分布特征有何好处?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第7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
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区位: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
周霞 李现振
相似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比邻而居?!
位于城市外缘,可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外缘A地价低生产成本低;
面积小,
多在内城, 多与低地、
缺乏,生
较差
功能 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住宅区
占地面 积大, 工业化 后出现 分化
中高级
建筑质量上中高 住宅区
级与低级住宅区
分化;位置上中
高级与低级住宅 区背向发展
低级住 宅区
区位: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远离工业 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 口素质高③设施完善,生活方便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 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 济、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 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高 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
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中地理必修⼆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节⼈⼝的数量变化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4) 都不好A类国家⼈⼝增长缓慢,劳动⼒资源不⾜,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兵源不⾜;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活⽔平的提⾼;社会失业⼈⼝太多等(5)适当⿎励⼈⼝增长,适当移民控制⼈⼝数量,提⾼⼈⼝素质能⼒提升:1.B2.A3.C4.B5. B 6.A 7. B8.变慢,90亿9。

弱, 15亿, 零10。

图丁,⽼龄化11.⾮⾮经济发展与医疗卫⽣⽔平的提⾼过度型⾼出⽣率、低死亡率、⾼⾃然增长率12.欧欧社会经济、⽂化教育、⽣育观念等13.⾮经济、⽣活及医疗卫⽣⽔平仍偏低14.欧⼈⼝⽼龄化第⼆节⼈⼝的空间变化五、达标训练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

A 9。

C10。

D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化等的联系,缓解⼈地⽭盾。

六、能⼒提升1.B 2。

D 3。

A 4。

A 5。

A 6。

D 7。

B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2)⾃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对⽣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9.(1)略(2)流动⼈⼝⼤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的合理容量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受到压⼒过⼤,农⽥⽣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计划⽣育”作为⼀项基本国策六、能⼒提升1、A2、A3、C4、B5、C6、D7.(1)C D B (2)不断提⾼地域(3)1998 2050(4)⼈⼝增长过快⼈⼝过多⼈⼝⽼龄化⼀⽅⾯要解决青少年的⽣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还要负担⽼⼈的赡养,加重国家,⼈民的社会经济负担8.(1)资源(2)科技发展⽔平环境⼈⼝容量(3)⽣活和⽂化消费⽔平(4)环境⼈⼝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略)第⼆章城市与城市化第⼀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五.达标训练1、C2、B3、C4、D5、C6、C7、A8、B9、D 10、C11、(1)地形河流(2)河流(河⾕)化学⼯业区钢铁、电⼒⼯业区该市夏季盛⾏东南风,冬季盛⾏西北风,其污染⼯业应布局在与盛⾏风向垂直的郊外;化学⼯业属重污染⼯业,布局在西南⽐较合理,钢铁、电⼒⼯业也是重污染⼯业,冬季会造成居民区上空的⼤⽓遭污染。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热情;
2.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在学科关联性方面,学生对以下内容较为熟悉:
a.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a.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城市与乡村的划分及其基本特点;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城镇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具体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时,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形成与演变规律;
2.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
3.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忽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探讨其形成原因;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工具,让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生活情境的引入:以学生小明转学至城镇的案例为切入点,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城乡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问题。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城乡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如:“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划分的?”,“城市各项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等。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分析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提出城乡发展的建议”等。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3.掌握城市各项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组织和布局,以及这种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了解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城乡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城乡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知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本课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乡内部的空间结构,掌握城市功能区划分及城乡发展的相关知识。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 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难 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形态:城市中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特征: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②商业区⎩⎪⎨⎪⎧位置:多位于 、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呈点状或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③工业区⎩⎪⎨⎪⎧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分布:交通比较 的地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

2.形成因素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课堂探究案】探究活动一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阅读课本P19-20 1、 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3、完成P21活动题: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究活动二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3、完成P24活动题【归纳总结】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

【课堂练习案】一、单项选择题(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超前善后”模式
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活动:我是成都之王
一、活动必备知识:
1、城市内部因的不同,一般可将城市用地分为、、、
、、、等不同类型。

2、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产生聚集的原因:。

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

举例:、
、。

4、功能区之间(是否)有明显的界限。

举例:
判断功能区的依据:
5、试分析各功能区:
名称定义特点作用地点(合理规
划)布局影响因素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行政区
6、城市地域结构概念:
7、城市主要地域结构::特点:
:特点:
:特点: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OC上标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界限。

理由:
9、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10、活动:我是成都之王
内容:现在你就是成都之王,大成都范围内全部由你来重新设计。

结合所学的城市布局的知识,重新构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规划大成都各功能区位置,并说明理由。

方式:分组讨论。

参考:大成都区域图成都市区图成都主导风向:NNE(东北偏北风)
北大附中地理教研组。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019届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一师一优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2019.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2.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城市的地域形态、地域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

2.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1.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展示著名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景观图片,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们探究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然后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曼哈顿是纽约的市中心,纽约的主要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公司均分布于曼哈顿。

由于曼哈顿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很多,在曼哈顿有一条长仅1.54千米,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华尔街金融区,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筑都坐落在这个地区,商店、服务业等也聚集在周围,这样就使曼哈顿岛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思考】CBD是指城市的哪种功能区?1. 识记:城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主要功能区。

2.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成因及特点,理解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影响。

3.应用:学会城市等地租线图的判读;学会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学生用书[P24]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相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如乡村地区的分散居住格局、单一经济结构,城镇地区的不同功能区分布等。
2.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乡村地区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动态性等。
3.探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深化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进行总结归纳。
而在城镇地区,学生可以发现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分布。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案例分析:剖析典型城市和乡村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功能分区、乡村聚落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城乡内部空间结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问题。
a.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b.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c.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d.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形成统一观点。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2)运用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城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讲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问题。
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二.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市中心,这样造成 职工上下班交通负担较重,并且工业区处 于东南和西北方向,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 向,容易造成市区的大气污染。 方案二居住用地分散且和工业区相邻,减 轻交通压力,方便居民生活,这是合理的 方面,但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和西北方 向,也就是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是 不合理的。改进的措施是将工业区布局在 城市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即东北和西南方 向。
B
C
上海
香港 香港
大连
纽约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熟练掌握城市功能区特点,达到据图分析城 市结构的能力; • 小组长组织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 疑,总结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 化的因素; • 激情投入,享受成功,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主学习(约5分钟)
目标:
1、(全部)熟练掌握功能分区在城市中的空间位 置及其原因。 2、(A层)举例说明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重点结合非常学案P21两个表格
展示点评
1. 课本P21活动题1(1)(2)
6组前、8组后B2展示 6组点评
展示要求: ① 脱稿、规范 ② 注重小结 点评要求: ① 注意仪态 ② 言简意赅 ③ 注重拓展 其他同学: ① 认真思考 ② 做好笔记 ③ 注意倾听 ④ 补充质疑
2.课本P23读图思考题
7组前、9组后B2展示 2组点评
3.课本P24活动题
1前、3组后B2展示 3组点评
分层目标:A层准备补充拓展;B层积极思考,记好笔记; C层记好笔记,有疑问大胆质疑。
探究一
• (1)商业中心集中分布在尖沙咀 和中环,香港的中心地带。商业区 的外围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 (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分布是 分离的。
• ▲ 特别注意: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二章 2.1第二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导学案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二章 2.1第二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导学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2、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城市功能分区。

【学习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自主学习】任务一、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2、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特点商业用地: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的外围工业用地: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3、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三种类型。

其中住宅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而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用地类型,如行政用地、文化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

任务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各城市功能区在城市空间位置分布上往往交错分布,各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1)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

(2)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通达度很高。

小结:4、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同心圆理论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合作探究】1、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有何不同?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市政府大楼 恒大雅苑 迪亚庄园
文化区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 阅读课文19页的内容,完成下表:
功能区 占用土地 面积比重 占40%- 60% 区位特点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 方式,分为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中高级 高收入 住宅区 阶层 低级住 低收入 宅区 阶层 面积大, 有些有独 立庭院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 方式(占40%~60%)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级住宅区的分化;两者呈
住宅区
背向发展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常位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 大稠密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 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 多个工业区
一、城市形态
1.概念: 是指占据一定空间的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外部轮廓 形状 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成都 重庆 城市形态: 团块状 兰州 条带状 组团状
城市外部形态 主要是区
条带状
河流、河 谷或铁路 地区 水系、 地形、 交通线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分布
读图2.5,常州市的工 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探究问题1】 1.据上图思考: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 哪些类型? 1.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你如何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 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根据上图探究,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 的集中,形成了哪些功能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区的的关系。

3、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4、结合实例,利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5、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自主学习】1、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类型?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哪些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预习自测】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用地B 、交通用地C 、工业用地D 、住宅用地 2、城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A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B 、城市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C 、环境优美的区域D 、与商业区相邻的地带 3、城市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 、城市规划的需要B 、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C 、交通条件的发展D 、人口的消费需要4、工厂企业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布置厂房,主要原因是( ) A 、接近原料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大量的运输需求 D 、接近能源地5、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6、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合作学习】一、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读图一“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回答:A 地应形成 区,B 地形成 区,C 地形成 区。

【结论】: 。

ABC图一图二读图二“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回答:2、地租最高峰是处,原因是:。

3、地租次高峰是处,原因是:。

2.1 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1 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学设计(1)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距离市中心远近(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4)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 BC为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相同距离下,地租水平也有差异,看下图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由于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各发育阶段对水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不同地块的排、灌及水的深度都要认真管理,因此,往往在一定面积的水稻田中间,就有一户或几户农户住在地势较高处,以便就近管理周围的农田,从而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山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

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各家彼此排列都不太靠近,还有一种村落是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彼此不连接在一起。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乡是一个由城市和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

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互相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七、课堂总结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3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案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的: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难点】
1、了解城市的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应用实例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将城市用地分
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

(2)特点:无明确的,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类型及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和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形成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1)经济因素——最重要的因素
a、表现: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
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高低。

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c、教材图2.7中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

(2)其他因素
a、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b、高低。

c、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d、历史原因。

4、发展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课内探究案
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读三种城市模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种城市模式示意图名称的是: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2)根据A、C两图,填写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城市用地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3)总结、比较三种模式图的功能区分布的共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局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评价哪种方案较为合理,为什么?是否有更好的修改意见?
(2)总结: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局考虑因素: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图回答1~2题。

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
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
图”。

完成3题。

3、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A、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
C、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
右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完成4题。

4、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南风④西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
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右图回答6~7题
6、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
势的曲线是
A、a
B、b
C、c
D、d
7、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
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9、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10、材料一:2009年9月4日,《福布斯》评出的世
界十大“未来世界之都”出炉,北京、上海入选,选择北京、上海的理由是:北京:2008年主办北京奥运,是中国文化和政治心脏地带,著名历史名胜包括天安门广场、紫禁城等,同时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前卫建筑。

《福布斯》特别提及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称它是中国版的麻省理工学院。

上海:25年前走在上海外滩,车辆稀疏,现代化大厦尚未筑起。

今天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人口逾2 000万,不仅有世界最大货运港,还是全球第4高的城市,拥有21幢21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上海正筹备兴建580米的大楼,势将成为中国内地最高建筑物和新地标。

材料二:右图是我国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某城
市功能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1)北京天安门位于市中心,从影响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的因素分析如此布局的原因。

(2)北京、上海与一般中小城市相比,特有的
功能区是什么?请写出其空间分布特点。

(3)图中还缺少一种功能区,请写出其名称并
简要说明其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1、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
2、集聚、界线
2、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1)a:租金 b: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c:递减
(2)a:收入 b:知名度
4、狭小、混杂布置、工厂企业、商业用地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
1、(1)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
(2)①.中心商务区;②.批发轻工业区;③.低级住宅区;
④.中级住宅区⑤.高级住宅区
(3)a.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 b.高级住宅区在最外边
(4)交通的发展
2、(1)意见:方案一:
1、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

2、职工上下班时交通拥挤。

方案二:
1、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居住密度,居住条件好。

2、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共同缺点:
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会影响居住地。

修改意见:
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在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将工业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垂直的
郊外流经城区河流下游
(2)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污染类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远郊区
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针对性训练
1-5:DCADD 6-9:DCCB
11:(1)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2)中心商务区。

空间分布特点:多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

(3)绿化区。

地理意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减弱噪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