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服饰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习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主要包括: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一)第一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可讨论】
(二)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的目的。
(三)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四)第四阶段,反应社会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变化。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例如,四次人生礼仪,四次换装。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二)求吉心理。
例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
再如:小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希望借助虎的威力保佑孩子的健康。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服装的人,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改穿西装。同时,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着清代朝服,其理论依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围绕服装问题在终日之间展开的这场争论,实际上表明了对于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较为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小改小革。
再如: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咸与维新”的符号;新中国成立之后,男人穿中山装,女人穿列宁装,颜色是蓝、灰二色,这是“导向苏联一边”和“思想一律”的政治观念的符号。
(五)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总之,服饰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会交叉组合,多向延伸。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痕迹
独特的发展轨迹:党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简洁大方。
服饰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在历史发展的
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但总的趋势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饰变化,蕴含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服饰变化之中。
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的衣服,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服上褶下裤,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影响所及,民间也多模仿此种服饰,演变形成上褶下裤组成的裤褶的袷衣,便于灵活行动。
再如:穿耳洞戴耳环,也来自对少数民族的模仿。
四、补充:中华服色的远古演变
(一)洪荒时代的一色独尊:红色崇拜
(二)夏商二元对立:尚黑尚白
(三)西周四方模式:青赤黑白黑白褒贬分明
(四)五行模式:四色并坐,黄色突出。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五佐: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
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
五兽:青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
五色:青赤黄白黑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土金水木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