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选择的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出发,梳理和归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效果评价等问题,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还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为产业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分析框架和指导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续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概念,他认为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进而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这一理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发展经济学派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其中,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认为,经济的成长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基石,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后来的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比较优势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评估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还将关注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如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旨在揭示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原理,即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境中,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双方仍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在要素禀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上的差异是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116~120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综述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李 鸣,平 瑛(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学界是一个长久不衰的热点问题。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简要回顾了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文献的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面的若干新进展加以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进展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767(2010)0320116205收稿日期:2009207222第一作者简介:李鸣(19852),男,上海市人,在读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Email :liming198574@hot 。

通讯作者:平瑛(19642),女,浙江省杭州市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Email :yping @ 。

产业结构优化历来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调整和优化阻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时期,结构性矛盾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对宏观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存在较大的制约作用,这一点可从大量的经济现象中观察到[1]。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由此看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将是上海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理论界极具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因此,选择金融危机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命题,该文将对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作简短评论。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进行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然后介绍了基础经济学模型和扩展经济学模型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并对实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探讨了前沿研究领域。

在强调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础经济学模型、扩展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前沿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由大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大卫-里卡多等奠定基础,其基本理念是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突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复杂现象。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新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基础经济学模型和扩展经济学模型中的应用,以及实证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旨在为深入理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国际贸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和互利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 m 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012年第12期 总第222期【产业经济】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邵桂兰 陈 昊 李 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

海洋优势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中,各领域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界定、选择、评价、培育机制及政策支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海洋产业;优势产业;培育机制[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60-02 作者简介:邵桂兰(1963-),女,山东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海洋经济;陈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李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11BJY064)成果;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及发展战略研究(11JJD790041)成果。

一、引言随着全球对陆域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瓶颈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发展空间更大、尚未充分开发的海洋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纷纷提出本国21世纪海洋战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抢先占领海洋开发的高地。

今后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优势产业”概念的出现在学术期刊之中频率逐渐提高,但对“优势产业”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表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6《华商》货币时代,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会自行调节,在长期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一个稳定的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因此,在当时,通货量、物价等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大。

所以,马克思曾指出,通货的量只有在危机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货量在其它情况下则与利率无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利率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是依据他所在时代的币制特点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当今的纸币本位下,货币量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实际利率的水平。

因此,在纸币本位条件下,实际利率的变动不仅要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也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生活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比之金属货币时代更为深入与强烈,因此提出了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这一观点。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把古典学派认为是中性的货币变成了对经济有影响的东西,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其合理性。

五、现实世界中两种理论的共存并不矛盾现实经济社会中只存在着一种由货币形态表现的利率,即贷款所付利息与本金之比。

笔者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利率可以这么理解:利率产生的基础是借贷资本供求,货币利率只是利率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用“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这一理论深刻的揭示了现实中由货币形态所表现的这一利率的本质。

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

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

马克思说过,当货币作为货币本身来运动时,它只是表现为一收一支,但当它作为借贷资本来运动时,它就表现为一借一贷,简单的收支与资本式的借贷是有显著区别的。

利息不生于货币的简单收支,而生于货币资本式的借贷。

可见,由货币形态来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与此同时,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货币利率”,更多地是直接按照“货币利率”的变化行事,而不是“借贷资本利率”。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集群式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式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综述

“ 群 经 济 ”(ls reo o y 、 簇 cut cn m ) “产 业 联 合 体 ”( d s y e i ut n r cm l e ) “ 值 链 产 业 群 ”V u h i id sycutr 、产 o pe s 、价 x (a ec a n ut ls ) “ l n r e 业 群 ” i u时 c s r 、 都 市 产 业 群 ” ub nzt ncut ) ( ds n lt )“ ue (rai i ls r 、 ao e “ 域 产 业 群 ” ag mea osrg n d sycutr 、 地 方 区 (gl rtn ei a i ut ls ) “ o i ol n r e 生 产 系统 ” 1 a rdci yt 等 。 迈 克 尔 ・ 特 ( c al ( c po u tnss m) ol o e 波 Mi e h EP r r 于 19 .ot ) 9 8发 表 的 《 业 集 群 和 新 竞 争 经 济 学 > 文 是 公 e 企 一 认的代 表性文献 , 对美 、 他 日等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的 产 业 进 行 了 系 统 的研 究 ,认 为 产 业 集 群 首 先 是 某 个 特 定 区域 上 的 产 业 聚 集 现象 , 区域 内 的 这 些 企 业 和 机 构 在 业 务 上 相 互 联 系 , 种 关 联 这 的 程 度 既 不 同 于 科 层 组 织 也 有 别 于 垂 直 一 体 化 形 式 ,各 组 织 成 员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性 和 灵 活 性 ,通 过 产 业 价 值 链 的 形 式 集 中 分 布 于 一 个 较 小 的 范 围 ,这 种 既 竞 争 又 合 作 的 非 正 式 联 系 的 组织 形态使得位 于集群 内的企业在提 高效率 、效益和 柔性化 方 面 比位 于 集 群 外 的 企 业 具 有 较 强 的 竞 争 优 势 。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 9O ) , 1 7 一 男 重庆 人 , 重庆 邮 电大 学 经 济管 理 学 院 副教 授 , 士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产 业 经 济 、 息经 济 。 硕 主 信
3 6
我 国 区 域 优势 产业 究 模 式 , 产 业 发 展 速 度 、 业 关 联 从 产
从 区域经 济角度讨 论选 择 并优 先 发展 优 势产 业 的 问 题, 这表 明区域优势 产业越来 越多 的引起各地 区 的重
视 。 笔 者 通 过 大 量 文 献 采 集 认 为 区 域 优 势 产 业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的 提 出一 方 面 可 以 克 服 目前 我 国 各 地 区 产
, 一
,, .


/ 。
2 ( [



-●一

2 4 ( 0 2O I5 2 O) 7 2 (8 9 ,
9 早
i 翌 一 _],
‘ I —

2 2 l 0
2b {3
图 1 学术 关注度 的趋势 图 我 国学 者结合各 学 科 领域 的相 关 知识 对 区域 优 势 产业理论 从 三 个 部 分展 开研 究 : 优 势 产 业 的 内 ① 涵、 特征 、 用以及与 其他产业 类型 的对 比分析 ; 作 ②优 势产业 的选择 基准和 方法 ; ③优 势产业 的形 成机 制和 培育措施 。本 文从 以上 三部 分 着手 , 我 国 2 对 o世 纪 9 O年代至今关 于 区域优势产 业理 论体 系研 究 的相关 提 出了 自己的认识 , 陈长 民较 早 的对 优势产业 内涵进 行 了详 细 的论 述 , 指 出优 势产业是 对提高 和改善整 他 体产业 结构水平 有着特 殊作 用 的产业 , 它排斥 广泛空 间上产业 结构 和产品结 构 的趋 同性 , 更多地是 一个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对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的组织和发展规律,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概述几种重要的产业结构理论,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熊彼特的A-B-C三部曲理论熊彼特提出的A-B-C三部曲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会经历从农业(A)到制造业(B)再到服务业(C)的转变。

这一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源于资源和劳动力的相对丰富;第二阶段,制造业成为主导部门,由于劳动力和技术的结合,生产率大幅提高;第三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源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改变。

熊彼特的理论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包括一个富裕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一个穷困的农村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而农村部门则维持着大量的农民就业。

这一模型强调了城乡差距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的特点是简洁明了,但是它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

三、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认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特殊化的趋势,即不同地区和国家会形成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

这一理论强调了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波洛克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需要考虑到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技术能力等因素。

波洛克的理论对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各国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四、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要素:内部需求条件、因素条件、相关和支持性行业以及企业结构、竞争与策略。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500字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500字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比较优势理论是通过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延伸而形成的,经对优势理论大体以区域划分理论当做贸易理论的条件,那个时候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引领全球贸易的核心经济理论。

然而不同国家出产的不相同产品均有绝对成本优势是无法达到的,不能清晰说明大部分国家在无绝对优势时商品之间的交易活动。

1815年,托伦斯在其《国外谷物贸易论》中第一次创造性的确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当然一个经济理论的形成都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统治者利益的,托伦斯这个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

李嘉图说明了特定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有比较优势时一样能够构成交易活动的具体原因,其观点也被称为比较优势规律,有效弥补与弘扬了经济学思想。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所有产品的价值均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成本。

李嘉图指出,倘若某个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位于绝对劣势,肯定会有某种产品的劣势幅度低于其他国家,所以此类产品在这两个国家之中就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

李嘉图在其贸易论中设定了资本与劳动在世界上不无法流动的,也就是说成本不会因产量的提升而随之提升。

他将生产商品的全部成本均通过该产品的劳动时间进行计算,同时用葡萄牙的葡萄酒与英国的布匹的交易往来来细致分析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一个单位的劳动能够出产特定数量的葡萄酒或布匹。

倘若生产一个单位的布匹必须要4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单位的劳动就能够出产1/4数量的布匹。

见下图表:表1 葡萄牙与英国的比较成本(每单位雇佣劳动产量)见以上图标可知,显然英国与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布匹上均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以1单位劳动生产的布匹数量是6,同样,其1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3单位,英国1个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一个单位。

然而这也不是说葡萄牙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肯定可以取得收入。

所有的国家均可以生产出包含比较优势的商品,也就是低机会成本的商品。

英国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5的葡萄酒产量,葡萄牙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2的葡萄酒产量,英国布匹拥有更加低的机会成本。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不同,对其的来源,影响因素等均有不同观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文献综述。

可持续竞争优势定义理论基础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更加剧烈、更加复杂。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保持优势的持续性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对这一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可持续竞争优势也有了丰富的内涵。

一、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综述Hofer和Schendel(1978)将持续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特有的,针对竞争对手发掘的,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既可以是内生的,由内部核心能力决定;也可以是外生的,由外部环境条件赋予,因而它是企业系统化的综合能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波特(1997)认为一个企业只要能够长时间维持高于其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就可以认定这个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

邹国庆(2003)指出,持续竞争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方面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重构的动态过程;二是竞争优势不一定只反映在更高的利润率上,因为企业可能将当前利润进行了长远投资(能力及未来所需的资源),以获得能够长期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潜能。

吴应宇,路云(2003)认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一是能力和知识差别及不可仿制性,二是资源、能力和知识的不可替代性。

区别这两点,对于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十分重要。

而这两种因素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贡献则是在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游达明,彭伟(2004)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以两种状态呈现出来:一是某时点上的竞争优势在长时间内的延续和保持,二是由多个短暂优势连续叠加而成。

持续竞争优势是某时点上的竞争优势在长时间内的延续和保持,即在所有的仿制作业被尝试之后,企业仍能保持的竞争优势。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一个宏观视角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宏观视角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简要的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并展望了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转移;理论综述;宏观视角西方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

从宏观视角来看,产业转移理论主要包括“雁行形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一、“雁行形态”理论赤松要考察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产业特别是纺织产业的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日本产业“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发展路径,并称其为“雁行形态”。

赤松要把“雁行形态”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原型表现为:后进国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品表现为“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三个阶段的继起并成周期性的循环运动。

后来在原形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两个引申形,第一个具体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并循环运动;第二个具体表现为某一产品的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在国与国之间逐个传导。

雁行形态理论实质:1、雁行形态理论强调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的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谋求后进国家产业的升级和高度化;2、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就是先进国家将在本国按生产成本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向后进国家进行有序的转移;[1]3、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产业转移是梯次转移,所主张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

[2]雁行形态理论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振兴,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对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揭示了雁行形态理论的历史局限性:1、雁行形态对于后进国家来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3]2、雁行形态不是一种稳定的结构;3、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不利于建立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整个经济的发展。
理论从 内部原 因的角 度 阐述 r经 济 活 动在 特定 空 问 聚集 或 区域专 门化生 产 的机 制 。而其 理 论前 提在 于 要 素 的不 可 自
由流 动 。 ( ) 长 极 理 论 2增
法 国经济学 家帕 鲁 于 1 5 9 5年 发表 了论 文《 增 长极 ” “ 概 念 》 提 出了“ 动性单 位” 增长极 ” , 推 和“ 的概念 , 且集 中讨 论 并 了对 经济增 长产生 诱导作 用 的一 系列相 关产业 的特征 : 是 一
己不 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 产 品 就 能 获 得 利 益 。 区 域 比 较 优 势
美 国 经济 学 家 兼 经 济 史 学 家 罗 斯 托 在 《 济 成 长 的 经 阶 段 》 , 先提 出 了主 导 部 门 (edn etr 的概 念 , 中 首 1a igsco ) 代 替 之 前 的“ 础 部 门” 基 。罗斯 托在 解 释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的历 史 和 本 质 时 发 现 , 济 增 长 总 是 首 先 发 生 在 某 个 部 经 门—— 主导 部 门 或 主 导产 业 群 。这 些 产 业 部 门最 快 、 最 大 量 地 吸 收新 的 技 术 成 果 , 用 新 的 资 源 ( 成 新 的生 产 利 形 函 数 ) 从 而 降低 成 本 , 加 利 润 和 积 累 ; 的 产 出 ( 品 , 增 它 产 或 服 务 ) 有 相 对 高 的需 求 收 人 弹性 , 而 具 有 持 续 高 的 具 因 部 门增 长 率 ; 迅 速发 展 扩 大 的市 场 , 其 它 部 门产 品或 其 对 服 务 的需 求 , 生 广泛 的直 接 和 间接 扩 散 效 果 , 而 带 动 产 进
象 , 重 于 探 讨工 业 化 过 程 中产 业 之 问 关 系 结 构 、 业 内 部 着 产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以 及 研 究 这 些 规 律 的 方 法 。 区 域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

1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1.1 产业带概念与分类1.1.1 产业带的概念1.1.2 产业带与经济带的异同1.1.3 产业带的主要类型1.2 世界与中国主要产业带1.3.1世界主要产业带1.3.2世界主要产业带1.4 产业带布局与发展的理论基础1.4.1 区位论一、古典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位论二、近代区位论(一)中心地理论(二)市场区位论三、当代区位理论(一)空间扩散理论。

(二)俄林的区位理论1.4.2 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与空间结构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三、空间结构理论的布局思想(一)增长极理论(二)空间生长轴理论(三)“点-轴”系统理论(四)“核心-边缘”理论(五)梯度推移理论(六)双核结构理论模式(七)网络开发模式1.4.3 产业集聚论一、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征二、产业集聚的演变过程三、产业集聚竞争力优势四、产业集聚的主要理论(一)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三)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四)新产业区理论。

1.5 产业带的形成演进1.5.1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与基本模式一、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二、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三、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空间结构模式五、区域空间结构的结构效应与优化1.5.2 产业带的形成机制与空间演变一、产业带的形成机制二、产业带的空间演变过程1 产业带的理论综述产业带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它是在经济活动空间的过程中形成,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的重要单元。

产业带的形成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空间结构标志,也是经济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空间结构形式。

产业带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已经出现,首先出现在英国沿铁路和运河沿线,后来在欧洲西北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产业带。

(孙海刚. 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5):50-53.)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的著名工业集聚带有美国的东北部沿海城市带和密西西比河沿岸地区、德国的莱茵河地区、西欧环北海地区、日本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原苏联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等,这些产业带都是所在国家或跨国区域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优势产业的内涵优势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研究范畴涉及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多个学科。

优势产业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理论框架,以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理论中提出的各类新兴理论学派,以松要的雁型形态理论、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成本论等为代表的实践应用学派。

本文认为,所谓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 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尽管学术界对优势产业内涵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目前仍缺乏对优势产业内涵的统一界定。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类视角完善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1) 产业视角: 其特征是学者们受到当时流行的主导产业理论的影响, 在研究区域优势产业时, 仍然套用主导产业的研究模式, 从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以及产业贡献等几个因素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冯江华等认为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 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学者在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时又将市场因素加入其中,如:李金叶等指出优势产业是指市场前景好, 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较大的牵引力,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的产业或产品, 这些产业可以由前后关联较强的产业以链条形式形成的产业链, 也可以由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产业以网络形式形成的产业群。

从这类视角所认识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与主导产业内涵过于相似,容易造成两者间的概念混淆,而且很难突出区域性的特征。

(2) 贸易视角: 学者们受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启发,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些学者支持比较优势理论所定义得优势产业。

如: 蒋智华提出从实质上看,优势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还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王文成等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产业部门高度集中于拥有相应竞争优势的地区, 在该地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它是形成区际分工的基础, 同时它也具有比较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除了能够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 还能供应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 从区外市场获取利益; 宋德勇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发展同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 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徐仕政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

该类视角是对区域优势产业认识的升华,但是受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争议的影响,从而导致概念细节上的不确定, 主要体现在我国不发达区域在具体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时,是优先考虑比较优势,还是优先考虑竞争优势, 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担心陷入各自的陷阱中。

(3) 综合视角: 其主要特征是借鉴主导产业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 韩庆鹏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 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等,资源配置基本合理, 资本运行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 并能体现地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谢南斌认为优势产业或称主导产业, 是承担主要产品的生产,并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中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产业( 行业) 的组合。

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取得优势: 一是比较优势, 二是竞争优势, 三是网络优势。

虽然该视角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却也使得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概念更加难以区分。

(4) 核心视角: 是以核心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定义区域优势产业。

如:魏益华提出在区域经济层面上的有效核心优势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开发的中心环节,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

因此, 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 范松海等在/ 提升云南优势产业竞争力研究0课题中利用综合竞争力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某产业在发展基础、辅助发展条件以及市场盈利能力等方面较同类产业所具有的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包括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三个部分。

这类视角给我们对优势产业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处于萌芽期。

(二)优势产业的特点1、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独特优越的地位,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

其一,优势产业是产业链中明显突出的一环。

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所不同。

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存在着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产业或部门,是总量支撑的行业或具有最大需求弹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部门。

优势产业则是指对提高和改善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特殊作用的产业:它排斥广泛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更多的是一个地区的拳头产业、重点产业、经济特色产业,甚至是大部门产业的子产业。

其二,优势产业的优势,表明该产业既有“优”又有“势”。

“优”中见“势”,“势”中见“优”。

意味着该产业既有自身优越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具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和前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前瞻性特征。

因此,它无疑应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能对其他产业产生一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多种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优势是关键点,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诸多优势。

第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配置市场化。

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交通信息业的发展,产品的复杂多样化,同业间贸易的拓展资源构成、配置、利用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特征及其资源的相互替代性越来越突出,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与市场层面的质量和成本上的市场优势。

日本等许多国家资源稀少而经济很发达,国内中西部一些地区自然资源丰裕,但并未形成经济优势或优势产业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第二,市场交易比较利益的竞争性产生产业区域指向性,促使区域按比较优进行分工,从而形成产业的区位优势。

同时,市场也能消除区位优势。

市场运行是开放式的,市场交易比较利益的竞争性,使商品的流通具有内在的动力,不断地向更大范围扩散产业。

优势随之失去,区位的垄断,区位优势也无从谈起。

第三,市场效率的标志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金的增殖本性使其成为最无垄断性的价值资源,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其职能体现在它的实际应用和革故创新上。

因而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它们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自身与市场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

因此优势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优势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发展了市场,提高市场规模效益,无异于培育优势产业的“造血”功能。

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优势产业、开发重点产品,都应把市场放在核心的位置,视为重中之重。

3、优势产业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优势。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实现具有多种殊途同归的方式,各类型、各层次的市场之间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瞬息万变,优势产业的优势总是处于相生相灭,演替变化之中。

比如,我国老工业基地上海,过去曾具有纺织业的强大优势,但随着产棉区的西移和西部纺织业的发展,这种优势正在被中西部地区所取代,但它却在汽车、电子方面创造着新的优势;在我国沿海一些经济特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变化,其过去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资金、技术方面的新优势。

很显然,优势产业的“优势”归根结底是在市场中创造、考验、改造、存灭,离开市场谈其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优,但绝无势可言。

(三)优势产业的选择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 所以,认真识别与合理选择区域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

基于这一认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优势产业识别和选择的方法。

1、单指标评定法由于获取数据容易、运算简单,通常采用区位商( 也称区域规模化指数、区域专门化指数或地区专业化指数,通常认为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业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当某行业区位商大于 1时,表示具有行业优势)来判断一个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李丽萍、石庆焱、孙畅、王文成、杨树旺、易明、宗刚、段文彬、闫颖慧等学者用区位商来进行优势产业的识别和选择。

但区位商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各个地区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与全国相同,没有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中间需求的影响。

由于其局限性,区位商方法只能对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做一个粗略的判断。

为了避免区位商判断优势产业的局限性,贺灿飞用产业的净流出对区域优势产业做出了更为精确的判断。

其方法是采取地区投入/ 产出表计算两个关键的产业指标: 净流出额= (全部调出+ 总出口)- (全部调入+净流出额= (全部调出+ 总出口)- (全部调入+总进口)净流出额占总产出的比重= 净流出额* 100/总产出净流出为正的产业通常具有比较优势2、多指标评定法(1)专家评定方法专家评定法是根据各项指标在评判优势产业中的作用及特定功能分别确定各自的权重,然后通过加权求和等方式对各产业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确定优势产业。

王强选用了10个指标( 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构成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指标体系,来考察某个城市经济结构的总体状态、优势和不足。

汤陈联等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结合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原理,通过生产效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和劳动力成本三个指标) 、市场竞争力( 包括内向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市场竞争力两个指标)、专业化程度(用区位商指标表示)和产业集中度( 用销售收入指标表示)等四个方面来选择区域优势产业。

王立国、吴春雅、高静用产业规模优势(包括比较生产规模、比较市场占有规模、比较劳动力占用规模、比较固定资产占用规模等指标, 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与经济效益优势(包括比较工业增加值率、比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较资金利税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两大系数体系,通过计算优势系数来反映优势产业的强弱,即系数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优势越强,反之则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