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胆红素按其性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
第十二‘章肝胆生化
![第十二‘章肝胆生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67d17b856a561252d36fd7.png)
第十二‘章肝胆生化————————————————————————————————作者:————————————————————————————————日期:第十二章肝胆生化一、名词解释1.胆汁酸2.初级胆汁酸3.次级胆汁酸4.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5. 胆色素6.结合胆红素7.未结合胆红素8.胆色素的肠肝循环9.生物转化作用10.激素的灭活11.黄疸12.隐性黄疸二、填空题1.肝脏在组织结构上的特点有、和丰富的肝血窦等。
2.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的亚细胞结构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
3.肝脏在组织化学上的特点是。
4.肝脏在糖代谢中突出的作用是。
5.肝脏在糖代谢中最特殊的作用是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这种作用是通过及作用实现的。
6.肝脏在脂类的、和运输中起作用。
7.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是合成、合成和分解氨基酸。
8.肝脏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三个特点是、和种类多。
9.肝脏在维生素的、和转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0.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是。
11.胆汁酸是由在肝内转化而来的,是肝脏清除的重要方式之一。
12.根据胆汁酸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和。
13.胆汁酸按其来源可分为和。
14.初级游离胆汁酸主要包括和。
15.初级结合胆汁酸主要是由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与和结合的产物。
16.次级游离胆汁酸主要包括和。
17.次级结合胆汁酸主要是由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与和结合的产物18.胆汁酸的功能有和。
19.胆色素包括、、胆素原和胆素。
20.胆色素是在体内的主要分解产物。
21.胆汁酸生成的主要限速酶是。
22.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等。
23.胆色素的正常代谢包括、、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和胆红素在肝外的代谢等步骤。
24.体内胆红素分为和两种类型。
25.正常人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为,其中4/5是。
26.未结合胆红素又称为和等。
27.结合胆红素又称为和等。
28.根据发病原因,临床上可将黄疸分为、和肝细胞性黄疸三种类型。
胆红素国家药物标准
![胆红素国家药物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2dd5e0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9.png)
胆红素国家药物标准
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化合物,是血液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是由脾脏和肝脏代谢衰竭时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肝脏排泄到胆汁中,进一步由肠道排出体外。
胆红素的浓度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或尿液中的含量来确定。
胆红素水平的正常范围在国家药物标准中有明确规定。
以下是关于胆红素标准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血清胆红素标准:
国家药物标准规定,成人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范围为3.4-17.1
微摩尔/升,将其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2. 尿液胆红素标准:
国家药物标准规定,尿液胆红素的正常含量为0-0.3微摩尔/升。
如果尿液中胆红素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显示肝脏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等疾病。
3. 新生儿胆红素标准:
国家药物标准根据新生儿胆红素的浓度,将其分为乳糖酸胆红素和原红胆红素。
正常新生儿胆红素的含量在第三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
4. 胆红素的测量方法:
胆红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包括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解分解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血清和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以便进行临床诊断和监测。
5. 肝功能异常与胆红素的关系:
肝脏是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主要器官,肝功能异常会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因此,胆红素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肝功能是否正常。
总结起来,国家药物标准中对于胆红素的相关参考内容包括胆红素的正常范围、尿液胆红素含量、胆红素测量方法、新生儿胆红素的浓度以及胆红素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
这些标准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与监测,对于评估肝功能和判定相关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肝胆生化习题及答案
![肝胆生化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faa25a1c7aa00b42acb5e.png)
第十九章肝胆生化一、选择题(一)A型题1. 有“物质代谢中枢”称号的器官是()A. 心B. 脑C. 肝D. 脾E. 肾2. 只在肝脏中合成的物质是()A. 血浆蛋白B. 胆固醇C. 激素D. 尿素E. 脂肪酸3. 只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质是()A. β-球蛋白B. α1-球蛋白C. α2-球蛋白D. 清蛋白E. γ-球蛋白4. 正常人血浆中的A/G比值是()A. <1B. 0.5~1.5C. 1.5~2.5D. 2.5~3.5E. 3.5~4.55. 肝脏化学组成的特点是()A. 糖原含量高B. 脂类含量高C. 蛋白质含量高D. 氨基酸含量高E. 脂肪含量高6. 只在肝脏中合成的是()A. 清蛋白B. 胆固醇C. 磷脂D. 脂肪酸E. 糖原7.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突出作用是()A. 使血糖浓度升高B. 使血糖浓度降低C. 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恒定D. 使血糖来源增多E. 使血糖来源减少8.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 胆固醇只在肝脏中合成B. 胆固醇酯是在肝脏中生成的C. 酮体在肝脏中分解D. 胆汁酸是在胆囊中生成的E. 脂肪酸的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场所是肝脏9. 只在肝脏中生成的物质是()A. 胆固醇B. 胆固醇酯C. 脂肪D. 尿素E. 蛋白质10.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 凝血因子只在肝脏中合成B. 凝血酶原可在肝外合成C. 肝硬化患者常伴有A/G比值下降D. 纤维蛋白原可在肝外合成E. 血浆蛋白质在肝脏中合成11. 只在肝脏中合成的物质是()A. 尿酸B. 尿素C. 氨基酸D. 肌酸E. 多肽12. 肝内胆固醇的主要去路是()A. 转化为胆固醇酯B. 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C. 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D. 转化为胆汁酸E. 转化为性激素13. 正常成人每天分泌的胆汁量是()A. <300mlB. 300~700mlC. 700~1000mlD. 1000~1400mlE. 1400~1800ml14. 初级胆汁酸是()A. 牛磺鹅脱氧胆酸B. 牛磺脱氧胆酸C. 牛磺石胆酸D. 甘氨脱氧胆酸E. 脱氧胆酸15. 次级胆汁酸是()A. 牛磺胆酸B. 甘氨脱氧胆酸C. 牛磺鹅脱氧胆酸D. 甘氨鹅脱氧胆酸E. 甘氨胆酸16. 次级胆汁酸()A. 在肝内由初级游离胆汁酸生成B. 在肠内由初级胆汁酸生成C. 在肝内由初级结合胆汁酸生成D. 在肠内由胆固醇生成E. 在肝内由胆固醇生成17. 在结合胆汁酸中,含甘氨酸者与含牛磺酸者之比约为()A. 1:1B. 1:2C. 1:3D. 2:1E. 3:118. 关于胆汁酸盐的错误叙述是()A. 能进入肠肝循环B. 不足时可导致生物体脂溶性维生素缺乏C. 是脂肪的乳化剂D. 由胆汁酸与钙离子结合而成E. 能激活脂肪酶19. 与胆囊胆汁相比,肝胆汁()A. 颜色变深B. 比重增大C. 含有较多的粘蛋白D. 含有较多的胆红素E. 含水量较高20. 糖异生、酮体合成和尿素合成都发生于()A. 心B. 脑C. 肌肉D. 肝E. 肾21. 存在于肝线粒体内的酶系是()A. 糖酵解酶系B. 酮体合成酶系C. 磷酸戊糖途径酶系D. 糖原分解酶系E. 脂肪酸合成酶系22. 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 组织蛋白质分解过多B. 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C. 肝功能障碍D. 便秘使肠道吸收氨过多E. 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过多23. 主要在肝内储存的是()A. 视黄醇B. 泛酸C. 核黄素D. 硫胺素E. 吡哆醇24. 一般在肝内不能储存的维生素是()A. 维生素KB. 硫胺素C. 生育酚D. 钙化醇E. 视黄醇25. 胆汁中出现沉淀往往是由于()A. 胆汁酸盐过多B. 胆固醇过多C. 磷脂酰胆碱过多D. 次级胆汁酸盐过多E. 胆红素较少26. 关于胆红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单核-吞噬系统中形成的胆红素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B. 血浆清蛋白结合胆红素的潜力不大C. 血浆清蛋白与胆红素结合有利于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内D. 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E. 甘氨酸和脂肪酸可竞争性地与清蛋白结合置换出蛋白质27. 正常人血浆中无()A. 胆红素-清蛋白B. 胆素原C. 游离胆红素D. 胆素E. 间接胆红素28. 脂溶性的胆红素在肝中转变成水溶性的形式,主要是通过()A. 与甲基结合B. 与甘氨酸结合C. 与葡糖醛酸结合D. 与乙酰基结合E. 与硫酸结合29. 在肝内形成的胆红素是()A. 尿胆素B. 未结合胆红素C. 粪胆素D. 结合胆红素E. 胆素原30. 关于结合胆红素的错误叙述是()A. 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B. 水溶性大C. 主要是葡糖醛酸胆红素D. 在肝脏生成E. 随人体尿液排出31. 溶血性黄疸时不出现()A. 粪便中胆素原增加B.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C. 尿中胆素原增加D. 粪便颜色加深E. 尿中出现胆红素32. 阻塞性黄疸时不出现()A.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B. 粪便颜色变浅C.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D. 尿中胆素原减少E. 尿中出现胆红素33. 肝细胞性黄疸时不出现()A. 粪便颜色可变浅B.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C. 尿中胆素原一般增加D.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减少E. 尿中出现胆红素34. 生物转化最主要的作用是()A. 使药物失效B. 使毒物的毒性降低C. 使生物活性物质灭活D. 使某些药物药效更强或使某些毒物毒性增加E. 改变非营养性物质极性,利于排泄35. 生物转化作用最活跃的器官是()A. 肾B. 胃肠道C. 肺D. 肝E. 皮肤36. 不属于生物转化反应的是()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结合E. 磷酸化37. 属于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是()A. 与葡糖醛酸结合B. 与硫酸结合C. 与甲基结合D. 与氧结合E. 与乙酰基结合38. 肝中进行生物转化时活性葡糖醛酸的供体是()A. GlcUAB. UDP-GlcC. ADP-GlcUAD. UDP-GlcUAE. CDP-GlcUA39. 生物转化时氧化反应发生于()A. 线粒体B. 细胞液C. 微粒体D. 细胞膜E. 细胞核40. 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A. 糖B. 酮体C. 胆固醇D. 磷脂E. 脂肪酸。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8115dc0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6.png)
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有机物质,是血液中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
它在人体内的含量和代谢过程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
将从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三个方面,对胆红素的主要组成
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结构
胆红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四环结构,由四个吡咯环和一个环状的苯环
组成。
它的分子式为C33H36N4O6,分子量为584.68。
胆红素的分子
中含有两个羧基和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这些官能团使得胆红素具
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二、生物合成
胆红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中。
红
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寿命较短,通常只有120天左右,随着寿命的结束,红细胞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血红蛋白
会被分解成为血红素,然后血红素会被转化为胆红素。
具体来说,血
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血红素首先被转化为胆绿素,然后再被转化为胆红素。
这个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胆红素加氧酶和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三、代谢途径
胆红素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肝脏将胆红素转化为胆汁酸,然后排泄到肠道中;另一种是通过肝脏将胆红素转化为胆红素葡
萄糖醛酸,然后排泄到尿液中。
这两种代谢途径都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胆汁酸合成酶。
总之,胆红素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它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和代
谢途径都非常复杂。
了解胆红素的主要组成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义。
胆红素4
![胆红素4](https://img.taocdn.com/s3/m/2fd12144fe4733687e21aadf.png)
血清胆红素是体内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而产生的,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其中任何一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
检查胆红素情况不仅能反映肝脏损害的程度,尤其对黄疸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前者是后二者之和。
正常范围总胆红素为4~20μmol/L,直接胆红为0~7μmol/L,二者之差即为间接胆红素正常值。
检测意义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是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Gilbert病的旁路胆红素血症。
而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因为同时有摄取、结合、排泄的障碍,因此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但一般直接胆红素升高比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幅度大。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
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测定肝功能,尤其是黄疸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正常值:总胆红素4~19μmol/L、直接胆红素0~7μmol/L,二者之差为间接胆红素。
肝脏疾病时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常反映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
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直接胆红素不能由肝细胞和胆管排出,以致血清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值升高显著;而肝细胞性黄疸时,由于同时有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障碍,以致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升高,但升高不如胆淤积性黄疸明显;临床上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疾病主要有溶血、Gilbert病和旁路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胆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胆两大类。
生理性黄胆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病理性黄胆转化,严重者发生高胆红素脑病,常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直接胆红素4.7.间接胆红素2.2
![直接胆红素4.7.间接胆红素2.2](https://img.taocdn.com/s3/m/595bed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2.png)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是血液中常见的两种胆红素形式,它们在身体内的代谢和作用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从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基本概念、作用、代谢途径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帮助你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1. 直接胆红素4.7和间接胆红素2.2的基本概念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是胆红素的不同形式,它们是由肝脏代谢胆红素而形成的产物。
直接胆红素是经过肝脏代谢后,以胆汁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胆红素,而间接胆红素则是肝脏代谢前的血液中的胆红素。
2. 两种胆红素形式的作用和代谢途径直接胆红素主要起到排泄多余胆红素的作用,它通过肝脏将溶解在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胆红素,随着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内胆红素的平衡。
而间接胆红素则是由脾脏分解老化的红细胞产生的,再经过肝脏的代谢合成为直接胆红素。
3. 直接胆红素4.7和间接胆红素2.2的意义及相关疾病在临床上,我们常常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含量来评估肝功能和胆红素代谢的正常与否。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的异常可能与肝功能损伤、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及时检测和处理异常的胆红素含量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肝脏功能和胆红素代谢,避免因为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胆红素含量异常。
总结回顾通过对直接胆红素4.7和间接胆红素2.2的深入探讨,我们对于这一主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更好地了解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在人体内的作用和代谢途径不仅关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还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在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胆红素形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探讨它们在遗传学和生活方式影响下的变化以及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直接、间接、结合、未结合胆红素四者之间的区别
![直接、间接、结合、未结合胆红素四者之间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bd8b0330b4c2e3f572763c9.png)
血清中的胆红素有三种存在形式: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共价结核药白蛋白的胆红素即胆红素这三种形式,在血清中总量不超过17.2为么儿/L其中4/5是为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在水溶液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因而对重担实际的反应能力也有差别。
为结合胆红素在水中的的溶解度极低而另外两种胆红素的溶解度接好。
由于这几种胆红素的溶解度的特性血清中的胆红素与重氮实际接触时能够直接而迅速反应的淡红部分称为直接反应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而须有加速剂(甲醇)使之迅速反应的胆红素部分称为间接胆红素加速剂的作用是增进为结合胆红素的溶解度提高他的反应性能
所以直接胆红素包括结合胆红素和△胆红素而间接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也就是为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血浆清蛋白复合物的可逆形式存在和运输。
分子比为1:1就,△胆红素在血中的滞留时间较长。
复合物被肝细胞摄取大部分与Y载体蛋白结合(Y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远远大于Z蛋白)进入肝细胞的胞液。
在运送至滑面内质网,胆红素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双酯是主要产物。
在排泄到毛细胆管。
其过程分为摄取、结合、转化及排泄。
保证了血浆中的胆红素经肝细胞而被清除。
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https://img.taocdn.com/s3/m/e4a660c3767f5acfa0c7cd3b.png)
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
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
目录简介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分类各种黄疸发生机理及临床特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展开简介正常胆红素代谢过程,如下:一、胆红素来源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占80%~85%,约10%~15%胆红素来自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另1%~5%来自肝的游离血红素及含血红素的蛋白质。
血红素经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催化变为胆绿素,胆绿素由胆绿素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二、胆红素的运输上述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于血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运载到肝。
三、胆红素的摄取在肝窦内,胆红素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白蛋白与胆红素分离。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蛋白Y 和Z所携带,并转运到光面内质网内的微粒体部分。
四、胆红素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主要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约占结合胆红素总量的75%,其余部分与葡萄糖、木糖、双糖和甘氨酸结合。
五、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形成后从肝细胞排出的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可能经高尔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细胆管、胆管而排入肠道,但无疑是主动转运、限速和耗能过程,其间并有胆汁酸盐、钠离子的参与。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腔后,由肠道细菌脱氢的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每日总量约68~473μmol)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10%~20%)经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有很少部分(每日不超过6.8μmol)进入体循环,经肾排出。
葡萄糖醛酸课件
![葡萄糖醛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4f2b7f6bd97f192279e9ae.png)
目录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举例:
NH 2
苯胺
HO
NH 2
对氨基苯酚
2. 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
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 MAO)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oxidase,
催化的反应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
RCH2NH2+O2+H2O2
• 意义 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
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摄取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
膜表面进入肝细胞
*转运 在胞浆与配体蛋白结合
内质网
*转化
❖ 部位:滑面内网质 ❖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概述
❖ 肝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原因 不同部位的肝细胞获得的氧和营养物
质具有差异。
*以终末微血管为中轴,将肝小叶中的肝细 胞分为三条带: I 带 (门管周带 periportal zone) III 带 (小叶中心带 centrolobular zone) II 带 (介于I带与III带之间)
1. 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 ﹡原料:胆固醇
※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 过程
胆固醇(27C) 7α-羟化酶
7α-羟化胆固 醇
结合型初级胆汁 酸
初级胆汁酸(24C)
2.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
胆红素指标解读
![胆红素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ddab9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f.png)
胆红素指标解读
《胆红素指标解读》
胆红素是一种由脾脏分解血红蛋白产生的黄色化合物。
通过检测胆红素的指标,医生可以判断人体的胆红素代谢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胆红素的主要指标有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三个。
总胆红素是指未经结合的胆红素和已经结合的胆红素的总和。
直接胆红素是已经结合在胆汁中的胆红素,而间接胆红素则是尚未结合在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
这些指标各自反映了不同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是0.2-1.2 mg/dL。
当胆红素的指标超过这个范围时,可能意味着人体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高总胆红素水平可能是肝病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也可能是溶血性贫血引起的肝脏无法处理大量游离胆红素。
高直接胆红素水平可能暗示胆汁淤积引起的胆管梗阻或肝胆疾病等问题。
而高间接胆红素水平则可能与遗传性疾病、溶血性贫血或药物代谢异常有关。
胆红素指标的解读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来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来说,如果伴有黄疸等胆红素相关症状,那么胆红素指标的增高很可能与肝功能受损有关。
此时,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谷氨酸转肽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来评估肝脏功能。
此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等因素。
总之,胆红素指标的解读是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胆红素指标的综合解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胆红素代谢异常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胆红素指标的解读必须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胆红素指标来做出诊断。
胆红素分类、检测办法及直接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区别和应用
![胆红素分类、检测办法及直接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区别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586464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3.png)
胆红素分类、检测办法及直接胆红素与结合
胆红素区别和应用
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δ胆红素等等。
检测胆红素方法包括湿化学法,干化学法、其他。
比较常用是重氮反应法和干化学法。
直接胆红素:在检测中可以与重氮磺胺酸直接反应的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需要加入加速剂(苯丙酸钠、甲醇、安息香酸钠)等破坏其氢键再与重氮磺胺酸反应的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指胆红素经肝脏极性转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水溶性胆红素(Bc)。
Bc又分为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mBc)和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dBc)。
非结合胆红素(Bu):是以白蛋白为载体的脂溶性游离胆红素。
δ胆红素(DELB):δ胆红素是一种与白蛋白以酰胺键共价结合不可分解的胆红素,具有良好稳定性,半衰期在17-23天。
直接胆红素可以溶于水的胆红素,但少量游离胆红素也可以参加直接反应,少量游离胆红素的氢键被破坏也会参加重氮反应。
重氮反应中: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Bc)+大部分δ胆红素(DELB)+少量非结合胆红素(Bu)
结合胆红素(Bc)=mBc+dBc
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
生化检验胆红素-ppt课件
![生化检验胆红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ea78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5.png)
• 结合胆红素:UCB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
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 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蛋白结合,并 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
胆红素的测定
• 重氮盐改良J-G法 • 胆红素氧化酶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导数分光光度法 • 直接分光光度法 • 干片分光光读法 • 其中前两种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改良J-G法
• 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可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
产生偶氮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加速剂 咖啡因-苯甲酸钠-醋酸钠作用下,其分子内 部氢键遭破坏后与重氮试剂反应产生偶氮 胆红素。本法PH6.5时,最后加入碱性酒 石酸钠使紫色偶氮胆红素(吸收峰530nm) 转变成蓝色偶氮胆红素,在600nm波长处 进行比色,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 正常 正常 ——
明显增高 增高 增高 延长 不能
降低,CHE明显降低
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
增高 明显增高 明显增高
延长 能 增高
球蛋白明显增高
<1
>1
网织红
增多
正常
正常
黄疸的鉴别:
TB CB UCB CB/TB 尿胆红素 尿胆素原 尿胆素 粪胆素原 粪便颜色
• 病因:各种严重损害肝细胞的疾病均可致,
如肝炎、肝硬化、肝肿瘤、钩端螺旋体病 等。
• 机制:肝细胞受损,其摄取、转化和排泄
胆红素的能力降低,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 素增加;又因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 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的阻塞,使部分结合 胆红素排泄受阻而返流入血,造成血中结 合胆红素亦增加。
胆红素的分类
![胆红素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829180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e.png)
胆红素的分类
胆红素是一种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黄色色素,它在体内经过多个途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形成的水溶性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
它可以被肝脏排泄到胆汁中,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后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胆汁中的胆红素类物质。
间接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间接胆红素是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不溶于水的胆红素。
它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由肝脏摄取后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并进一步排泄。
游离胆红素(Free Bilirubin):游离胆红素是指未与任何分子结合的胆红素,既没有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也没有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的间接胆红素。
红细胞破坏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因素可以导致胆红素的积累和代谢异常,引起黄疸等症状。
了解胆红素的分类有助于了解其代谢过程和相关疾病的机制,并且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您有相关疾病或疑问,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标准值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e4267d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3.png)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标准值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是体内代谢产物,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肝功能和胆道系统的健康情况。
在临床中,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定义、功能、正常值范围以及异常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您能够深刻理解它们的意义。
1.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定义和功能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是红细胞分解产物,在脾脏被巨噬细胞摄取并分解,生成黄疸胆红素。
黄疸胆红素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转运过程,一部分转化为直接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与胆汁一起经过胆管排泄到肠道,从而完成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循环。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功能、胆道系统状况和溶血等方面的问题。
肝脏是体内胆红素的主要代谢器官,正常的肝功能可以使总胆红素在体内正常代谢、转运和排泄。
而胆道系统的阻塞、疾病或损伤会导致直接胆红素增加。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在正常情况下,总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是3.4~20.5μmol/L,而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是0~4.3μmol/L。
这些数值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和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因此请参考您所在实验室提供的标准值范围。
3.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异常水平的意义当总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的水平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存在一些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其可能的原因:- 高总胆红素和高直接胆红素:这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胆管梗阻或胆道癌等疾病的征兆。
溶血性贫血和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升高。
- 高总胆红素和正常直接胆红素:这可能是非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表现,如Gilbert综合征,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 高总胆红素和低直接胆红素:这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导致的结果。
- 正常总胆红素和高直接胆红素:这可能是胆囊炎、胆管炎或其他胆道系统问题的征兆。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51bcc3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3.png)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
*
C10
3)排泄
*
结合胆红素通过毛细胆管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01
转运形式:逆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过程。
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的原则。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202X
第一节 肝脏主要生化功能及其代谢紊乱
肝脏解剖结构特点
血管丰富—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且有肝 静脉和胆道系统排泄
2. 微细结构 3.化学组成---含众多酶系
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 能量保证的基础---线粒体丰富 物质代谢的基础---亚细胞结构丰富
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保障
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肝内主要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 糖异生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酵解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二)糖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
*
01
02
03
(三)脂类代谢异常
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 酮体的生成; 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 (VLDL、HDL、apo CⅡ); 脂蛋白的降解 (LDL)
肝内运输
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
肝细胞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
肝细胞内Y蛋白和Z蛋白两种受体蛋白
以“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 形式送至内质网。 这是一个耗能的可逆的过程。
部位:滑面内网质
总胆红素379,直接胆红素204,间接胆红素174
![总胆红素379,直接胆红素204,间接胆红素174](https://img.taocdn.com/s3/m/c4e223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4.png)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是人体内常见的血液成分,它们与肝脏功能的正常运作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三种成分的含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一、总胆红素的含量总胆红素是指血液中所有类型的胆红素的总和,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总胆红素含量应该在3.4~20.5μmol/L之间。
而如果总胆红素超出这个范围,很可能是因为肝脏功能出现问题或者红细胞破坏的情况。
二、直接胆红素的含量直接胆红素是指血液中未经肝脏代谢的胆红素的含量,也是造成胆红素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的含量应保持在0~6.8μmol/L之间。
如果直接胆红素超出正常范围,很可能是因为肝胆管系统出现了阻塞或者肝脏功能受损。
三、间接胆红素的含量间接胆红素是指血液中经过肝脏代谢后形成的胆红素的含量,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生化指标。
正常情况下,间接胆红素的含量应保持在3.4~17.1μmol/L之间。
如果间接胆红素超出正常范围,很可能是因为红细胞破坏造成的胆红素过多。
四、胆红素异常与疾病1. 肝功能受损当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均超出正常范围时,很可能是肝功能受损所致。
这种情况下,患者很可能会出现黄疸、腹胀、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胆道阻塞如果直接胆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间接胆红素,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胆道阻塞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患者很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暗尿、肝功能异常等症状,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3. 贫血贫血患者往往会出现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情况,因为贫血会导致红细胞的大量破坏,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
五、胆红素异常的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肝功能受损患者,可以采用保肝药物、输液补液等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胆道阻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者介入治疗。
2. 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帮助肝脏功能的恢复。
生化检验中胆红素测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生化检验中胆红素测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56be6c10a6f524cdbf8534.png)
生化检验中胆红素测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一如何测定高浓度胆红素溶液稀释法为方便理解,胆红素单位使用mg/dl待测样本浓度为X mg/dl,体积为V1;正常人血清浓度为a mg/dl,体积为V2。
将两者混合,测定混合血清浓度为Y,体积为V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V2+XV1=YV3等量变换后:待测样本浓度X=(YV3-aV2)/V1通常情况下,V3=V1+V2,带入公式后:待测样本浓度X=Y+(Y-a)V2/V1注意:溶液体积与气压、温度有关,且浓度越相近的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越小,在密度比水大的溶液混合时,混合溶液的浓度会向浓度小的偏离,即Y小于真值,使得结果X偏小,所以在选择稀释液稀释液使用正常人血清比用蒸馏水更好。
问题二婴幼儿(新生儿)胆红素结构如何影响测定结果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胆红素按其性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
凡未经肝细胞结合转化的胆红素,即其侧链上的丙酸基的羧基为自由羧基者,为未结合胆红素;凡经过肝细胞转化,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物质结合者,均称为结合胆红素。
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对重氮试剂的反应(范登堡试验Van den Bergh test)不同,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反应胆红素”即“IBIL”,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反应胆红素”即“DBIL”。
新生儿胆红素特点:1.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中生活,红细胞数相对地较多,若出生时延迟结扎脐带或助产人员有意从脐带向新生儿挤血,则红细胞数量更多。
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70~100天),故产生胆红素的量亦多。
出生后开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迅速破坏,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更多。
成人每日生成胆红素约65.0μmol/L(3.8mg/kg),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145.4μmol/L(8.5mg/kg)相当于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负荷大于成人。
2.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的短暂阶段,有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的数量。
胆红素分级标准
![胆红素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503ca2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f.png)
胆红素分级标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胆红素分级标准这个有点神秘但又超级重要的事儿。
胆红素,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里的一个小“信号灯”。
当它的数值有变化时,就像信号灯闪烁不同的颜色,在告诉我们身体内部可能发生了一些情况呢。
那胆红素分级标准到底是啥样呢?其实啊,它就像是一个梯子,有不同的台阶,每个台阶都代表着不同的范围和意义。
一般来说,胆红素可以分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级标准哦。
先来说说总胆红素吧。
正常情况下,它的参考值范围就像一个舒适的“安全区”。
如果总胆红素的值在这个安全区内,那恭喜你,身体的这个小“信号灯”暂时显示一切正常,就像一辆汽车平稳地行驶在平坦的大路上,没啥大问题。
但要是它超出了这个范围,开始向上“爬台阶”了,那就得注意啦!比如说,稍微超出一点,可能就像汽车遇到了一个小颠簸,也许只是身体有点小状况,比如可能是最近没休息好,或者吃了一些特别的食物。
但如果超出得比较多,那就像是汽车遇到了大障碍,可能身体内部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肝脏可能有点“小情绪”了,或者胆管可能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些。
再看看直接胆红素。
它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正常时,它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乖乖待着。
要是它的值开始变化,也像一个小调皮跑出了自己的范围。
如果只是轻微的变化,可能就像一个小朋友偶尔有点小调皮,也许是身体在进行一些小小的调整。
但要是变化比较大,那可能就意味着肝脏或者胆管等部位有更明显的“动静”了,比如可能是肝脏细胞受到了一些损伤,或者胆管里有结石之类的东西在“捣乱”。
间接胆红素也不甘示弱哦。
它的正常范围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让身体保持着平衡。
当它不在这个小窝里好好待着,跑出来“溜达”的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轻微的变化可能就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也许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但也需要我们留意。
要是变化较大,那就像一阵狂风刮来,可能暗示着身体里有溶血等情况发生,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战场”,红细胞们在那里发生了一些“战斗”,导致间接胆红素这个“小战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消化系统症状--5黄疸
![消化系统症状--5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7d0b193a31126edb6f1a100e.png)
16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要点
溶血有关的病史,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 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利福平 、奎宁等。
溶血反应:急性(寒战、发热、呕吐、腰痛、血红蛋白尿、 甚至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主要为贫血。 贫血缺氧症状、脾大或有肝肿大。 黄疸特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TB<85umol/L, UCB占80%以上,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阴性 。 溶血的血液学改变。
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
25
发病机制: 机械因素: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 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 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 流入血中 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 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 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同壶腹癌
更少见 多见(晚期) 早期产生,偶暂 减轻(波动) 多无腹痛 较少见 正常 不增高
31
3种常见非梗阻性胆汁淤积的鉴别诊断
胆汁淤积型病毒性肝 炎 发病率 病史 常见 肝炎接触史 药物性胆汁淤积 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
少见 在病前接受过有 关药物
较少见 初产
潜伏期
发热 黄疸
接触后15-50d(甲型 用药后1-4星期 )或60-120d(乙型)
肠道中代偿 性增高
14
临床表现
黄疸:轻度,呈浅柠檬色 急性溶血:发热、寒战、头痛、呕吐及 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严重的可 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脾肿大 贫血:苍白、乏力、头昏
关于胆红素的若干问题
![关于胆红素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a6b4c10740be1e640e9a6e.png)
学术讲座
关于胆红素的若干问题
2007, Ningbo MedicalSystem Biotechnology Co., Ltd.
TBIL 8小时 24小时 2周
TBIL 8小时 24小时 2周
DBIL 4小时 8小时 2周(只许融冻一次)
DBIL 4小时 24小时 2周(只许融冻一次)
18
3.基本方法的设计
1) 必须充分考虑、周到地照顾到以上关于稳定 时限的规定。
15-25℃ 2-8℃ -20℃
2007, Ningbo MedicalSystem Biotechnology Co., Ltd.
TBIL 6小时 24小时
2周
DBIL 3小时 8小时 2周(只许融冻一次)
17
正常值质控
15-25℃ 2-8℃ -20℃
异常值质控
15-25℃ 2-8℃ -20℃
8
(二)黄疸
黄疸的分类
(1) 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 (2) 肝细胞黄疸,肝性黄疸 (3) 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 (4)体质性黄疸,慢性先天性黄疸
2007, Ningbo MedicalSystem Biotechnology Co., Ltd.
9
(三)δ胆红素
一、δ胆红素的结构和性能 二、δ胆红素存在的意义
c. 计算:
样品m 结o 果 l样 标 /L 品 准 A A1 1 ( ( A A2 2) )标准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胆红素按其性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
凡未经肝细胞结合转化的胆红素,即其侧链上的丙酸基的羧基为自由羧基者,为未结合胆红素;凡经过肝细胞转化,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物质结合者,均称为结合胆红素。
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对重氮试剂的反应(范登堡试验Van den Bergh test)不同,未结合胆红素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第10位碳桥被埋在分子的中心,这个部位是线性四吡咯结构的胆红素转变为二吡咯并与重氮试剂结合的关键部分。
不破坏分子内氢键则胆红素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
必须先加入酒精或尿素破坏氢键后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称为范登堡试验的间接反应。
所以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反应胆红素”或“间应胆红素”。
而结合胆红素不存在分子内氢键,能迅速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形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故又称“直接反应胆红素”或“直应胆红素”。
除上述两种胆红素外,现发现还存在着“第三种胆红素”,称为δ-胆红素。
它的实质是与血清白蛋白紧密结合的结合胆红素。
正常血清中它的含量占总胆红素的20-30%。
它的出现可能与肝脏功能成熟有关。
当肝病初期,它与血清中其它两种胆红素一起升高,但肝功能好转时它的下降较其它两种为缓慢,从而使其所占比例升高,有时可高达60%。
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的总量不超过1mg/dl,其中未结合型约占4/5,其余为结合胆红素。
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称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染黄,称为黄疸(jaundice)。
特别是巩膜或皮肤,因含有较多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亲和力,故易被染黄。
粘膜中含有能与胆红素结合的血浆白蛋白,因此也能被染黄。
黄疸程度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密切相关。
一般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2mg/dl时,肉眼可见组织黄染;当血清胆红素达7~8mg/dl以上时,黄疸即较明显。
有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但仍在2mg/dl以内,肉眼尚观察不到巩膜或皮肤黄染,称为隐性黄疸。
应注意黄疸系一种常见体征,并非疾病名称。
凡能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各种因素均可形成黄疸。
根据其成因大致可分三类:①因红细胞大量破坏,网状内皮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因而引起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者,称为溶血性黄疸或肝前性黄疸;②因肝细胞功能障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下降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称为肝细胞性或肝原性黄疸;
③因胆红素排泄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或毛细胆管压力增高而破裂,胆汁中胆红素返流入血而引起的黄疸,称梗阻性黄疸或肝后性黄疸。
三种类型黄疸的血、尿、粪的改变情况总结如表11-3。
表11-3 黄疸时血、尿、粪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