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降水这一重要气候要素的性质和分布。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成因和类型,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以及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基本概念如气温、湿度等有所认识。
但降水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气候现象,其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涉及到许多新的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分布图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形成和类型。
2.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原因和类型。
2.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课堂讨论法等,通过提问、分析实例、小组讨论和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形成、测量和分布等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降水形成示意图。
3.降水量测量工具示意图。
4.世界降水分布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引出降水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的形成和类型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成因和不同类型的降水。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每组给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关于降水量的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每组给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导入教师通过“华北强降雨”视频,引入京津冀降水实况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过渡:不同地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任务一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与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教师介绍:把同一时间内不同观测点的降水量数据标记在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教师介绍:判读方法(与等高线、等温线一样)1.看数值2.看延伸方向3.看递变方向4.看疏密程度教师继续展示京津冀降水实况图,学生读图分析京津冀降水分布特点,学以致用。
注重方法归纳和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任务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生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展示: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 000毫米以上。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教师展示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示意图,提出问题:山地A坡和B坡,哪坡降水会多呢?学生读图回答。
小结: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山地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拓展阅读: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总面积约为18.13万平方千米,主体位于智利境内,南北长约11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2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案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等降水量线的阅读要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通过读图与绘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认识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设置情景-观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这幅图你们认识吗?这幅图叫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降水的分布。
主要内容是:一、等降水量线;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原因;三、“雨极”和“干极”,切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等降水量线】活动1: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向学生展示动态图中降水的信息。
讲解1: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活动2: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初识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讲解2: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一)等降水量线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讲解: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原因】(一)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看图中降水量分布的信息。
讲解: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 大陆东岸降水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二)具体分布规律1.赤道地区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向学生说明图中降水量的信息,关注图中降水量的变化。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六、教学反思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从而得出降水的相关知识,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阅读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的方法。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综合分析、绘图解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香格里拉的纳帕海》,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观看视频,畅所欲言。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降水的变化
(四)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根据表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出示资料并明确步骤
2.根据绘制的图,说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探究二:降水的分布
(一)等降水量线
结合前面所学等高线、等温线的判读方法,认识等降水量线
(二)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岸从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3.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
4.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以辩证的视角学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课题
第四章 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和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对降水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对降水的科学知识和分布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理解降水分布规律,能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式,降水量的测量和单位,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降水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降水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知的降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量的测量以及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降水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解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降水量测量工具的图片或实物。
3.相关地理实例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展示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5.拓展(10分钟)讨论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降水变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和降水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降水的重要性,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片和图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图片,直观地展示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例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学习。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张干旱地区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降水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云滴的生长、降水的形成等环节。
同时,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如雨、雪、冰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降水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A.1月、2月、3月B.4月、5月、6月
C. 12月、1月、2月D.10月、11月、12月
8.你所在的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让学生对照课本60页活动1问题,观察大屏幕。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
学生: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
4.(极值组)世界的“雨极”和“干极”是哪里?
雨极:乞拉朋齐;迎风坡,多地形雨。1960年 26461.2毫米
播放视频乞拉朋齐
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背风坡,降水少。年均降水量小于0.1毫米
播放视频阿塔卡马沙漠
游戏环节:降水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否则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会出现,威胁人类自身。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归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3.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导入:山西2021年10月强降水视频。引入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等降水量线 1.自主学习;思考如何定义等降水量线,展示交流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下?
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逐渐
2(回归线组)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毫米以下?
3.(中纬度组)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逐渐
4.(极值组)世界的“雨极”是世界的“干极”是,并且思考原因。
小组代表发言:
1.(赤道组)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1、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阅读(教师讲解和学生回顾,等温线、等高线等等值线知识)
2、世界等降水量线图的含义和阅读方法
合作探究二:
阅读课本P60图3.2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P61活动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世界降水分布图解》:详细解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 《中国降水分布指南》:深入研究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等。
- 《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探讨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降水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来自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世界各地降水的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尝试解释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
-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观察和记录降水现象,了解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家庭调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而最干燥的地区是_______。
-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省份是_______,降水量最少的省份是_______。
3. 简答题:
- 请简要说明降水形成的过程。
- 请列举至少三个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并简述其作用。
- 请描述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
- 请举例说明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的气候4、降雨的等级:
活动一:根据给出的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1)降水的年季变化,看北京年降水量理解降水年际变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降水主要集中在一年中的夏季。
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
(二)降水的分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教材
.通过以上读图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量较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多,沿海地区降水较少。
三、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降水量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在坐标图上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的大小。
(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拟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7.8月降水量比拟多;212毫米。
(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拟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答案:.12月降水量较少;。
(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答案:冬季少雨,夏季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精讲点拨】我们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时候,要注意纵坐标的刻度,另外绘制的图形尽量美观、准确。
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某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对于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等降水量线来描述。
过渡:结合世界各地的降水柱状图,我们了解到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很大。
除了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外,我们还要会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阅读教材P60~61及图3.24,合作答复以下各题: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能找出世界各地降水存在的明显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 )2.如图工具是用来测量( B )A.气温B.降水量C.空气湿度D.风向、风力“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C )。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新版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3.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柱状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柱状图。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向同学们一一展示在电脑上打印的降雨、降雪、冰雹的图片。
并提问:这是什么天气?【生答】【师总】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下雨和下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
人们把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宜的降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度的降水会对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过渡】降水的几种形式我们最常见的是哪种呢?【生答】降雨是降水的最主要形式。
我们知道降水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多少的呢?请同学们自学《降水量的测量》。
【学生看书】【师总】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为了使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比较性,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师】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探究活动一】:降水影响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课件展示:【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我们知道降水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比方说降雨就分为好几种: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
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测量降水量的多少的呢?【探究活动二】: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判断降雨的多少?课件展示:【生】分成学习小组边观察边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也注重知识的引导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走神或做小动作。此外,部分学生在分析和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降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降水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降水的基本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类型和形成过程。
2. 降水量的测量: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计的使用。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降水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
的、时间分配
等)
设疑启发:等温线图可以表示气温的分布情况,降水的分布用什么表示?
探疑互动: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读图分析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总
结
培养学生的
读图能力15
分析下列问题。
探疑互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解疑归类:
板书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讲授世界的“雨极”和“干极”
查疑落实:引导学生观察、分
析读图要求,得出
结论。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
的地区是乞拉朋
齐,最贫乏的地区
是阿塔卡马沙漠。
落实到每个学生
看图能力
15
培养学生分
析问提的能
力
掌握落实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边检测,边质疑,
边归纳知识要点。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降水的分布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世界的“雨极”和“干极”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