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浅议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浅议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

浅议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摘要:在今天的中国,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了解,娱乐根本上是个人的一种心里感受,传媒使用者有自主选择从什么样的信息中获取娱乐的自由。“【1】所以不能放任媒体节目过度娱乐化,否则会带来种种困境。

关键字:过度、娱乐化、媒体节目。

一.媒体节目娱乐的作用

娱乐是人们用来放松身心,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媒体作为现代影响力极大的大众媒体,在传达国家意志的作用,在解读国家的大政方针,塑造人民的精神品格、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弘扬主旋律,让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媒体的积极影响来塑造中国的未来,才是媒体节目宣传的最重要的目的。

媒体节目的娱乐化是创造一种快乐的接受和传播的过程,在这个接受和传播的关系之间,不同的类型的媒体节目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由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媒体节目,所能被大众接受。

二.过度的娱乐化倾向

很多年以前就有专家曾断言,在大众传媒时代将会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就在当前的社会是世俗化社会。也有学者将泛娱乐化的定义概括为:“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2】媒体节目娱乐化的倾向在世俗化社会境域相信是必然和必要的。因此说:“媒体娱乐化现象是必然和必要的,他要拥有受众的支持才能生存,而受众是由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的个体,具有各种愿望,这种愿望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可大致分为对新鲜经验的欲望,对安全感的欲望,对反应的欲望,对承认的欲望。“【3】

当单纯的娱乐在现代社会上逐渐演变为商业气息浓厚的泛娱乐化时,过度娱乐化已经扭曲了价值导向。

近年来,在以节目收视率排名、以收视率末位淘汰制、以收视率排名衡量播出机构和媒体节目的优劣的不合理的节目评价体系下,一些电视媒体为了片面追求利润效应,扩大收视率,纷纷在黄金时段推出了《超级女声》、《达人秀》、《非诚忽扰》、《婚姻保卫战》和《明星访谈》等,这些节目就遭到人们批评,这是因为“泛娱乐化”的原因,就这些娱乐节目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如嘉宾言论出格:“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富二代炫富,大学生“愿嫁富二代”被“公认”为诚实,傍大款被人羡慕。诸如兽兽门、工行女、北影女、凤姐等网络红人被热捧。有悖社会伦理的;现实中也确有“知识无用,权利禁锢,权势大行其道”的深厚土壤,社会舆论已有很多抨击。

娱乐化节目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与审美品味和传媒在社会价值观引导上的背

离当代传媒为大众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及各类组织普遍性的传播参与,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渗透、干预与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传媒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传媒已经成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并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传媒已经成了社会监督与社会教育的强大公器,与之相关的是,传媒的社会教育责任自然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但事实却是,传媒在市场化、娱乐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自觉地充分履行这一社会教育的职能与责任。

现在媒体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还表现为变相模仿、粗制滥造、跟风赶潮现象而呈现出泛滥之势。即使再好看的节目,也不能突破底线,如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媒体节目真实性的原则。对于媒体节目娱乐化,要把好关,守住底线,要将主流价值自然灌注其中,让大众在娱乐的同时引导大众的情趣提升。

三.解决过度的娱乐化倾向

在纠正过度娱乐化倾向的活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显得极其重要的。

重视媒体节目的娱乐性没错,但娱乐应当有度。“第一,媒体节目娱乐化导致大众媒体某些社会职责的沦丧,第二,媒体节目娱乐化造成媒体资源的极大浪费“。【4】所以为了扭转这一状况,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意见指出,一方面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按照文化“二为”、“双百”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差异化监管;同时还对加强行业自律、支持社会监督、开展教育培训、表彰优秀节目、加强引进电视节目形态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而又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就在眼前的媒体节目娱乐化的倾向中,许多媒体因为自身利益而传播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炫富拜金,嘲笑耍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甚至以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肆意恶搞等等,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国民在生活方式、心里以及审美上的变化是和大众媒介恣意娱乐化有关的,时下的国民正在为大众媒体所带来的过度娱乐化欣喜不已。然而,过度的娱乐化对国民的负面影响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必须在媒体节目泛娱乐化的潮流下呼唤媒体的社会责任。’【5】所以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风尚建设,应该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要进行有力的调控,纠正商业化媒体节目错误的娱乐化倾向。我们也要认清“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化”成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是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格调基调等方面的问题,更是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孰重孰轻的问题。对此,我们除了采取灵活审慎的调控政策之外,更应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加强制度建设。

四.结束

“娱乐综合症也需是媒体的一种严重病症,也许是媒体应对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微小不适,但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娱乐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抵挡。我们需要对此做出反思我们个体的写娱乐正是国家、社会、民族这样一些宏大叙事的被娱乐,最终带来的是整个人类的困境。“【6】即使人们以娱乐化方式打包媒介的商品,也要用理性客观的心态去解构主流价值观。同时重视社会价值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只要媒体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求的利润为其次,以娱乐所谓形式将传播内容包装起来,那么,媒体所带给大众的不仅是新闻信息还有欢乐和笑声。也要一直保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1】作者:李永建、张媛题名: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

期刊名:《新闻记者》(2008-03-05):p63

【2】作者:王国庆题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批判》

https://www.360docs.net/doc/649762748.html,/wlcb/llyj/201102/t859262.htm

发布:(2011-02-15)参考时间:(2011-11-27)

【3】作者:(美)W.I.托马斯,书名:《不适应的少年》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03 :P3 【4】作者:罗玲芳期刊名:《当代电视》(2006—08—14):P77~78

【5】作者:南静题名:《浅析媒体娱乐化风潮对青少年的影响》会议: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

(2009-11-20):P5 【6】作者王一期刊名:《开封大学学报》(2010-09-25):P48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和现状 (2)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2)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要有“度” (3) 四、如何应对我国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倾向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08-A-影视班:赵晓鹏 摘要: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各种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充斥整个电视荧屏,使人们的使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本论文将从电视节目娱乐化与现状、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娱乐化、及其电视节目娱乐化所应注意的问题、到如何应对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倾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最后的观点即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化、泛娱乐化、兴起、现状、收视率、低俗化、媒体、舆论 一、电视娱乐化的兴起于现状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到这两年出现的《我爱记歌词》和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及湖南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又因其内容雷同、创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逐渐消弱电视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 二、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当代人工作压力大,可以说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重大原因之一。紧张工作之余,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搞笑、整蛊的节目来调节生活,放松自己。于是,一些媒体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对电视节目大搞娱乐化,以此来提高收视率。所以最终的电视收视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因此,作为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不得不考虑受众市场的需求,没有受众或者受众群小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娱乐化便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会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电视文化具有娱乐性

电视文化具有娱乐性,但并不代表电视文化可以低俗化,庸俗化。最近几年,一些电视人在“走向观众,贴近观众”的口号下,想方设法“迎合大众,媚悦大众”,以至于使节目品格下降,低级趣味,故意搞笑,作秀成分高,节目弱智化,虚假广告满天飞等等。电视节目要走向观众,贴近观众,但并不要阿谀奉承。电视人对娱乐的错误理解,认为要娱乐就要低俗,电视节目低俗之风滋生蔓延,严重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质量。 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激烈,收视率可以带来更多的广告效益。在电视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把收视率做为评比一个节目好坏的标准。这就误导了一些电视人简单的认为节目要娱乐,就得低俗,这样就可以抓住观众的目光,获得收视率。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了电视节目的媚俗,严重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质量。片面的迎合观众,短时间内,收视率可能会有所上升,但低俗的节目久而久之就会使观众产生厌恶感,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并且与之互动,产生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众多社会问题,直到它被现实所厌恶。 电视主要还是承载了娱乐的作用。但我们这里说的娱乐并非狭义上的娱乐。节目做的要娱乐,是要让观众在看的同时可以轻松、快乐,要娱乐,但不要弱智,不要低水平的娱乐。我们电视人更多是要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电视文化创新,不可一味的去模仿、抄袭国外或港台节目。仅仅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是娱心不是娱人。没有文化内涵的娱乐是堕落。这种堕落就象用手去“咯吱”观众的胳肢窝,让观众傻笑。或者去满足观众的窥癖欲或者是"看客"心态,等到这些都失去作用的时候。 荧屏七种低俗病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做越火,丰富了荧屏,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眼球,一些节目也因“品味不高、内容低俗”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娱乐节目低俗化的七大表现 表现之一:以“性”为看点,狂打擦边球表现之二:以残忍为噱头,发掘人性之恶表现之三:极尽窥探之能事表现之四: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表现之五:颠覆传统,挑战道德,发掘“丑闻”、“丑态”。表现之六:以奇装怪行、言语无忌吸引眼球。表现之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收看,宣扬日、韩享乐方式。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做越火,丰富了荧屏,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眼球,一些节目也因“品味不高、内容低俗”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娱乐节目低俗化的七大表现 表现之一:以“性”为看点,狂打擦边球。一些娱乐访谈、综艺类节目经常用荤段子、暧昧字眼和暴露镜头来吸引观众。2003年,湖南某电视台娱乐频道曾推出一个名为“星气象”的天气播报节目,由妙龄“星姐”作主持,身着艳装,躺在沙发上,同时双脚搭在靠背上“秀”美腿,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色情报天气”的争论。而在某电视台综艺节目中,一位美女主持人在游戏中抽到了“请问你的胸围是多少”这样的纸条,最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现场测量了胸围。 表现之二:以残忍为噱头,发掘人性之恶。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多以隐私、残酷竞争、博彩等为看点,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挑战道德底线。今年5月,旅游卫视“怪怪大学堂”播出了一期节目,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节目中,一只挂着彩条的白猫被人从四楼左右高的地方丢了下来,让热爱小动物一族心惊肉跳。台湾还有一档收视率颇高的节目叫“综艺最爱宪”,内容是想尽办法修理一个叫“如花”的丑角,通过肆意的嘲笑、羞辱来满足观众某种阴暗心理,引发当地妇女团体的强烈抨击。 表现之三:极尽窥探之能事。挖掘明星隐私,一直是狗仔队不懈的追求,而让高不可攀的明星们当场现形、尴尬不已,则是一些娱乐节目的拿手好戏。一些节目常在明星不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名人报道。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2.影视名星。这是一个被爆炒得几乎白热化了的领域。大凡什么影视片开拍、什么片子得奖、何人搞同性恋、何人逃税、何人自杀、何当红明星殴打孕妇等之类,有些是被他人恶意炒作,有些是自炒以提高身价,有些甚至不怕自暴隐私或自编丑闻。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并形成潮流和产业。

从策划角度分析电视栏目制作的泛娱乐化需求——以真人秀节目为例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3) 1 当前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泛娱乐化”化的现象及危害 (4) 1.1 电视节目中“泛娱乐化”现象 (5) 1.2 “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弊端 (6) 2 迷失在泛娱乐化需求下的真人秀节目生态 (7) 2.1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8) 2.2 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幕后推手 (10) 3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导向思维与底线原则 (11) 3.1 真人秀节目制作者的导向思维 (12) 3.2 真人秀节目策划的底线原则 (13) 4真人秀“泛娱乐化”的应对机制与策略 (14) 4.1 机制层面的呼吁 (15) 4.2 策划层面的解决策略 (16)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摘要 伴随时代的进步,我国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在内容生产领域,综艺真人秀节目风生水起,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不可忽视的“泛娱乐化”现象。音乐选秀类、亲子互动类等等类型节目大量涌入观众视野,在缺少内容创新的前提下,制作手法乏善可陈,如出一辙,很多节目更是片面迎合低级口味,“泛娱乐化”成为电视文化的主潮流。任由这样的萎靡之风占据电视媒体的舞台,必然弱化电视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给传媒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从真人秀节目策划角度出发,对“泛娱乐”现象进行集中探讨,进而思考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能早日回到正轨。 关键词:泛娱乐;真人秀;策划

论文《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利与弊》

电视节目娱乐化利于弊 ——西安电视台周畅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地加快和越来越大地社会压力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减压地途径.于是,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最普及地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在完成传递信息任务地同时,顺理成章地承担了消费娱乐地功能,电视节目地娱乐化特征突显出来.本文试图对当今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地影响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浅显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状 在八小时之外,工作之余,普通民众打开电视机,无非就两个目地:获取信息和娱乐.打开电视铺天盖地地娱乐节目席卷而来,浙江卫视地《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江苏卫视地《非诚勿扰》,天津卫视地《中国丽人》,《津夜有戏》等这些娱乐化地节目无疑将电视节目地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至,它地内容通俗、大众不需要审美地判断和理性地分析,只需投入视觉和听觉,看一场游戏和听一首歌,便可体会愉悦和自由自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娱乐”一词在《新华字典》中地解释是使人快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具有本能能量地积蓄,这种本能能量在反射活动和幻觉地愿望满足中被消耗.近几年,越来越多地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娱乐化地元素越来越重,电视节目地娱乐化也是搞得轰轰烈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电视节目娱乐化已经成为现今电视节目发展地一个势头,但是正如一切文明社会地产物一样,电视节目地娱乐性也具有两面性:它给我们地生活带来快乐地同时,也会将一些自身无法克制或人为地弊端带给我们.下面将试对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地利弊进行阐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带来地利 对于电视业本身带来地好处 我国电视媒介一直是党和政府地舆论喉舌,在改革从前,一直是高高在上地,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对大众说话地“指导者”、“教育者”,严格划分着传者与受者角色关系.随着电视节目向娱乐化、大众化趋势地发展,改变了电视媒介一贯在受众心中沉重、保守、古板地形象,使其变得更加清新、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地一种传播方式,也拉近了电视与观众之间地距离.从传播效果上看,电视以更加平易近人地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使得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其传播地内容,容易得到良好地口碑,从而提升电视在观众心中地公众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电视节目娱乐化还为电视带来了滚滚地财源.娱乐化地电视节目极大限度地贴近大众,捕捉大众地审美需求,迎合大众地欣赏品味,使得受众更乐于接受,赢得较高地收视率自然不在话下.在电视逐步向企业化过度地今天,收视率无疑是电视台、电视节目地实现经济效益地标杆.因为高收视就代表着高额地广告收入,电视台只有在实现经济效益地同时,才能有效地回笼资金,投入新技术、新设备地引进,实现良性循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为受众带去欢乐实现梦想 通常,观众希望通过大众交流地媒介去满足对外在世界地求知欲,从而获得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地能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在最后指出了观众对大众交流媒介地另一个极为重要地需求:娱乐需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现在地电视节目在极大地迎合受众欣赏品味地同时,也注意到调动受众地参与意识,与观众产生互动效果.旧时地综艺节目冗长地群舞,生硬造作地串场,唱过就忘地歌曲,以及各个频道都能看得到地熟悉乏味地明星,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观众地娱乐要求.现今,大众化、娱乐化地电视节目面向地就是广大地、普通地电视观众,它们让观众平等地参与,真实地感受,面对面地聆听.节目地主角不再是明星,而是普通地观众自己,明星地作用只是助兴.始于湖南卫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花地选秀类节目更是将观众地参与意识充分地挖掘出来,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地空间,节目追求过程地真诚和生动,把判断权交给老百姓.这既符

坚持文化自觉 防止过度娱乐化

坚持文化自觉防止过度娱乐化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4日 14 版) “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车东轮摄 CFP 编者按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

既为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对电视传播,尤其是卫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文化功能提出了诸多挑战。近一时期以来,部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出现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有鉴于此,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国公益传媒基金日前联合举办“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星综合频道的定位和宗旨、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频道节目播出调控制度,以及如何加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从哲学思维根除“过度娱乐化”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荧屏滋生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固然缘由复杂,但从创作思维层面深究,根子在哲学上出了毛病。因此,从哲学思维上根除“过度娱乐化”,乃为治本。 一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过去,曾习惯于简单地将文艺从属于政治,走以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的极端;如今,面对市场经济,又误将文艺笼统地从属于经济,跑到以利润思维取代审美思维的另一极端,片面追求收视率,便坠入过度娱乐化。反映在创作上,从过去忽视观众娱乐快感乃至说教化的极端,跑到以视听感官的娱乐刺激冲淡乃至取代精神美感的极端;从过去曾把人性、人道主义视为禁区的极端,跑到以展示“人性恶的深度”和“窥人隐私”为能事的极端;从过去对传统经典敬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僵化极端,跑到专门逆向拆卸、解构、颠覆传统经典以吸引眼球寻求“娱乐”的极端;从过去普遍盛行的“高大全”式的浪漫主义形象塑造的极端,跑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无是无非”的“非英雄化”倾向极端;从过去一度忽视审美化、艺术化程度的极端,跑到大制作、大投入的“营造视听奇观”的唯美主义的极端……凡此种种,其结果都导致“过度娱乐化”,都有悖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___06广编:刘妍 一:前言 电视出现以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电视来娱乐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而电视文化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 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二:娱乐化浪潮的兴起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热点话题,娱乐化本来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恶俗化,娱乐性节目的粗俗化,电视剧节目的戏说风,明星类节目的窥视话俨然成为电视频道高收视率的“必备菜肴”,逐渐的,电视娱乐化便和电视节目低俗化之间有了说不清楚的暧昧关系。 我们应当看到,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愉悦身心,舒缓心情的正效应,但同时也有麻醉精神、降低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的负效应。最早开播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曾一度让人兴奋不已; 湖南卫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创办的大众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集游戏、表演、竞技和搞笑于一体,令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疯狂;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娱乐益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吸引众多眼球;之后真人秀节目日益风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掀起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狂潮,中央

电视台推出《非常6+1》、《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创智赢家》、《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等一系列娱乐栏目,可不仅仅只是这样,现 在许多电视栏目都已经走上了娱乐化道路,例如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严肃类型的电 视新闻栏目,科教类型栏目,谈话类型栏目等等都已经打上了娱乐的标记。 三: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 虽然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新的理念,丰富了节目样式, 满足了广大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娱乐节目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 意的缺乏以及品位的低俗而饱受争议。尤其商业化的今天,一味的追求收视率以及 广告效益,电视娱乐节目逐渐成为了“愚乐”节目。节目内容夹杂着*、嘲弄等一些 低俗下流的东西。尽管这些节目常备受争议,大众媒体对此褒贬不一,但似乎越是低 俗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似乎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纯娱乐消遣以及放纵发泄的需要,因 而造成了低俗化的现象开始风靡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然而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正 大综艺》那样自然愉快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无底线的游戏,泛泛的节目流程 与主持人过分夸张 的互动串畅这些不禁让人深思——造成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 (1),我国媒体市场化竞争导致媒体追求收视率是导致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之一。随着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相继展开,由最开始的抢线索、抢新闻,到现在以各种娱乐化方式吸引受众眼球,收视率已经成为了衡量媒体成 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竞争固然是好事,娱乐也不算坏事,但是以各种不健康甚至是刺激、黄色、暴力的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就不是好事了。 (2)我国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催化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生。在国外,多元的市 场盈利模式使他们的电视节目大多健康积极,而在我国,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媒体不得 不使媒体人花更多的精力去拉广告拉赞助,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据悉,一个每天 节目播放量10至15小时的电视频道,全年运行少说也得两到三千万。钱从哪里来? 绝大多数频道都没有拍摄、发行电视剧的能力,惟一的筹资渠道是广告收入。而在

电视娱乐节目《娱乐前沿》策划文案

《娱乐前沿》电视节目策划方案 《娱乐前沿》是一档30分钟的娱乐新闻节目每天晚上8:00播出。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个娱乐的空间,让身心得以放松。他关注的是娱乐圈的相关新闻,有较强的新闻性和关注性,主要报道娱乐圈的影视、音乐、明星生活以及一些明星事迹等相关新闻。具体的节目策划内容如下: 一、节目主旨 本节目本着以“明星全接触,我娱乐我做主“为主旨,为观众带来精神愉悦,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减小工作的压力,调整生活的状态。本节目将重点围绕娱乐圈进行,让受众更深入了解圈内的新闻动向。节目并不是纯粹的娱乐报道,而是重在新闻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娱乐的基础上获得新闻和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节目定位 1、观众定位:在年龄上,受众人群主要有中、青、少三个群体。中年群体注重关注公众人物的动向,青年群众则比较关注一些明星大腕和新拍摄的影视等,少年群体则关注一些少儿电影电视和一些少儿明星,其中青年群体占受众人群的主体。 2、内容定位:针对受众观看本节目的目的,节目内容主要设计娱乐圈影视音乐方面的新闻,以及明星的生活及参与的活动等,内容要有鲜明的新闻性和趣味性。 3、形式定位:节目以杂志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分三个板块,每个版块角度不同,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更大程度的满足观众的需求心

理。 三、节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必要性:首先,本栏目是生活现代化,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是信息传播迅速的年代,一些陈旧的栏目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娱乐圈于是人民比较关注的区域,于是《娱乐前沿》便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来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其次,从市场的调查来看,《娱乐前沿》类型的节目是不可缺少的。娱乐圈的相关内容与人民的精神娱乐活动息息相关,是人民释放压抑心情的主要空间,而且从一些成熟的栏目可以看出,这类栏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行性:现在的娱乐圈的新闻和活动丰富多彩,在素材方面很容易采编最新新闻,不至于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节目的前期市场调查表明该节目仍是作为满足观众需求而出名的。在制作经费上,本栏目花费比较少,主要来自新闻记者的采编或是一些网络资源等,而且广告利润也可以充当一部分所需的经费。栏目的发行难度也不大,现在电视台缺少这类的栏目,所以电视台很乐意播映该类型。最重要的一点是,该栏目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具有很大的成功潜力。从目前的新闻同行来看,在山东省尚未有与《娱乐前沿》构成同主题竞争的对手。综观以上分析,开办该栏目是可行的。 五、栏目内容 第一板块:《影视风云榜》 该板块的内容主要涉及电影、电视和音乐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包括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成因

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表现和成因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在这里,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所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就是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为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就我国现有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娱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二是逐渐蔓延到其他类型节目中。从文化咨询到访谈节目娱乐化,从文艺节目娱乐化到科技节目娱乐化,甚至发展到最严肃的新闻也开始娱乐化包装。电视娱乐化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其在节目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狂欢时代。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和问题有: (一)内容庸俗化、文化内涵弱化、格调不髙、低俗媚俗 过度娱乐化的编排者刻意排斥高雅文化,用粗俗露骨的语言以及动作去编排录制节目,其目的明显是为了博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例如与性有关的话题也在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黄色笑话、具有隐含性的性词语频出。2003年被叫停的湖南娱乐频道的天气播报节目《星气象》,由着艳装的“星姐”躺在沙发上主持,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色情报天气”的争论。 (二)感知肤浅化、立意和主旨导向错误 娱乐节目不同于一般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只需给观众带来感性层次上的浅表性认识与思考即可,因此为了迎合各个层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它允许一定程度的肤浅化。作为公共媒体,其节目内容的传播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选择传播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呈现,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指引,可以称之为一种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因此,高雅的娱乐文化不仅影响媒体自己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中国的电视传媒在娱乐化的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就是娱乐内容传播的肤浅化。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某些相亲类选秀节目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等拜金言论及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观念在荧屏上堂而皇之的宣扬。由此暴露出来的泛娱乐化语境下电视文化生态的困境,还是应当引起媒体对于媒体责任、媒体伦理的警觉和反思。 (三)形式雷同化、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可供人们消遣的节目,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日渐增强的压力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是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都是抄袭他者的仿制品,没有太多的创意,不仅不能使观众缓解自身的压力,反而还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就当前国内的娱乐节目来说,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娱乐化节目以高收视率打开市场,紧接着就会有许多相类似的节目群起而效之。有学者总结了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模仿路径:“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主要表现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主要表现为选材的娱乐化、叙述的故事化和制作的趣味化。 (一)选材的娱乐化 所谓选材的娱乐化,是指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确定科教节目内容的根据,重视对受众的年龄层次、区域环境、文化背景、收视情趣和生活状况等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受众对科教节目的需求,从而确定节目内容。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科教片,在节目内容上追求的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教育与娱乐并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的制片人也着重强调电视具有消遣和娱乐等重要功能,反对节目将科学知识硬邦邦地、专业地展示。有人对《探索·发现》2001年7月9日到2003年12月31日的选题作了统计,发现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历史和考古题材的科教片竟然占了3/4,而且在不少作品中野史突出渲染,如《承德避暑山庄》系列片中,对慈禧偷听咸丰遗诏和有关嘉庆帝传位的“谲匣”的传说就花费了大量笔墨。 (二)叙述的故事化 现在科教节目的叙事经常采取悬念、铺垫、揭秘等方法,实现对已知领域的重新发现与对未知领域的追问。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考古中国之河姆渡文明之谜》一片,由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的村民施工时发现可疑碎石开篇,铺设悬念;随后讲述考古人员在逐层的挖掘中相继发现墓葬、陶片、石器等物,再设悬念;之后进一步对混在泥土中的褐色颗粒提出疑问,发展悬念;再通过挖掘出的大量稻谷和骨制农具以及对“干栏式建筑”的复原证实,得出结论,揭示悬念。这些节目以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以具有戏剧性情节冲突的故事激起观众的求知欲,追问与揭秘结合,节奏紧凑,持续吸引观众。同时辅以沉稳、冷静、自然、细腻的叙事风格,深刻且生动,配以音乐的烘托,让观众情感专注地看完全片,并享受着知识的乐趣,大大增强了可视性。 (三)制作的趣味化 为了使故事在讲述时显得生动,科教节目在制作时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视觉效果,如资料展示、人物访谈、真实再现、视频特技等。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1受众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摘要]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目前,国产电视剧过度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文章针对电视剧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从大众传媒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看《娱乐至死》

媒介的病态狂欢,受众的自甘落寞 ——从大众传媒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看《娱乐至死》 摘要:新闻日趋走上了极端娱乐化的道路,大众传媒在时代要求和受众趋向下,也不自觉的陷入了病态狂欢,不是电视,不是网络使然,而是我们的自甘落寞。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大众传媒、70分心理 随着新闻传媒商业化运作的的力度加大,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也迅猛增长,“新新闻”的操作模式正在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锐模式,而作为'“新新闻”重要表现的新闻娱乐化也日益明显,大众传媒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现在,新闻和娱乐的界限已经模糊,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以至于都产生了一个新词汇——infortainment ○1现在这种新式新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就像我们看到布什出现在音乐电视中、克林顿吹走萨克斯管、金大中为韩国旅游做广告、张朝阳做搜狐的形象代言人那样。新闻演变正在出现极端娱乐化的势头,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绝对现场,记者和主持人的导语越来越少,新闻报道快变成了'“真人秀”一切都是原创的,追求以最强的现场真实,突发细节刺激观众;二是热点话题,没完没了的品头论足,大解受众之爱恨。市场已经证明了新闻娱乐化带来了收视率的急剧攀升,掀起世界热潮,引发滚滚财源。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是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中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当代受众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趣味和休闲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然而在人们的选择自由空间逐渐加大时候,娱乐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着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亲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勾晓斌200940119011 09播主二班 摘要:因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传媒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媒体逐渐向市场靠拢,新闻市场化,传媒公司化,新闻娱乐化等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 正文:首先,什么叫新闻娱乐化?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单单指新闻本身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新闻都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是片面的。我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看: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比如:《家辉艳福不浅》、《赵薇还想吻刘德华》、《家辉艳福不浅》等等。误导与煽情的效果扩大了,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娱乐文化论文)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之浅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娱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随着“娱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关于“泛娱乐化”的讨论愈加热烈,并且比较集中于大众传媒领域,其中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是被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于社会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关键词】娱乐泛娱乐化电视节目社会功能 一、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表征 近些年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占据了各个电视台栏目内容的很大比重;二是原本严肃性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形式、叙述方式、主持风格等各方面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1] 前者的典型代表如以“快乐中国”为口号的湖南卫视,索性定位以娱乐为主打,一边十分注重对“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综艺娱乐节目的投入和推广,一边又不断推出“天天向上”、“给力星期天”等新生娱乐节目,甚至达到了几乎每晚黄金时段都有一档娱乐节目的程度;“超女”“快男”更是掀起了国内电视选秀的狂潮,成为了近几年电视娱乐的重头戏。后者如“百家讲坛”引发的“讲坛热”,文学经典、传统文化或者其它专业领域的内容经由电视节目娱乐化地传达给观众;新闻类节目也在选材、编排和主持风格上愈显娱乐化,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重庆卫视的“天天630”等;另外,诸多的法制类、探秘类节目也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化叙述显示出明显的娱乐化特征。总之,从前电视节目的新闻、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分工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态势,而愈发倾向“泛娱乐化”。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目前看来,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这样的倾向对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对其受众群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正向社会功能 1、帮助公众疏通情绪 “娱乐”原本就是电视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电视同其它媒体一样,主要充当着宣传教化的工具,市场化以后,其娱乐的功能才迅速地显现出来。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对娱乐有着天然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娱乐更是人们在压抑的现实中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2]近年来虽然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但是从整个社会阶层来看,电视仍然是受众面积最广的媒介。如果人们在度过劳累不堪的一天之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看到的仍然是一些冷冰冰的新闻信息或者枯燥的说教,那么,他们压抑的情绪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相反,电视成为人们情绪释放的出口。比如,高中生承受着高考的重压,他们通过周六晚一个多小时的“快乐大本营”得到不错的调节放松,而这样的中学生绝不在少数。 人都有情感传播与心灵交流的需求,电视传媒很大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尤其是娱乐化倾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极力地揣摩着公众的情感需求、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愿望,对人们的情绪起到了表达、疏通的作用。 2、推进“精英文化”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