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律行为与代理

合集下载

民法学简答精简

民法学简答精简

民法学简答精简《民法学》1.▲■【简答】简述我国民法的性质。

答: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2)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3)民法为实体法;(4)民法为私法。

2.●■【论述】试述民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2013.01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1)平等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各自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首要原则。

【单选】▲(2)自愿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

是指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4)诚实信用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5)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1.■■【简答】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012.01答: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客体。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

在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等。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4.■■【论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定义和效力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定义和效力

• • • • • • • • •
二、种类 (一)分类标准: 1、两个角度:具体标准和抽象标准 2、实证法 (1)年龄 (2)医学 (二)种类 1、完全行为能力人: (1)18周岁以上且非精神病人。间接性精神病 人在精神正常时。
• (2)16至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人(民法通则第11条),指能够以自己 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 平的情形。 • 2、限制行为能力人 • (1)10周岁到18周岁之间的人,但不包括上 述1(2)情形。 •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即: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 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 其行为后果的人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I: 定义和效力
第一节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 一、法律行为的定义 • (一)指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 素,当事人欲借此引起权利创设、变更或 消灭的法律后果,法律根据该意思表示的 内容或“指向”承认发生该后果的行为。 • 1、当事人的意思决定法律后果 • (3)特定效果意思(效果意思) • 它指行为人的意思中所包含的、能够发生 特定具体之法律效果的意思。特定效果意 思往往决定了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并通 过与后者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 例:甲打算以5000元购买乙的摩托车, 并想在10号拿到它。他便把这个意思告知 了乙。
• (4)意思与动机不同 (规范与事实之区别) • 在心理学上,动机一般被界定为促使某人 从事某种活动的源头、原因或“激励”因 素。 • 2、表示 • (1)“意思”与“表示”的关系 • A “意思”中包含着“表示”的具体内容 (主要是效果意思部分),而“表示”则 是意思的“外部表达”。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瑕疵情形与法 律调整

国际私法-教学大纲

国际私法-教学大纲

《国际私法》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92A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法学先修课程:民法学、国际法、国际经济法一、教学目标国际私法是大学法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作为法律人才,不仅要懂得国内法,也应该了解处理国际民商事纠纷的国际私法规范,这在当前国际民商事交往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更为迫切,特别是在中国成为WTO成员后,涉外法律类人才更加需求。

因此,国际私法是每一个法律专业学生必读课程之一。

国际私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与国内法,特别是国内民法联系密切,因此,需要首先了解民法的基本理论和规定,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的相关知识,否则,学习国际私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课程,在认识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目标1: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制度和具体规则,尤其是国际私法的特有规范一一冲突规范。

目标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理论分析案例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

二、教学基本要求国际私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要注意结合案例,围绕其特有规范一一冲突规范作重点讲解,冲突规范的基本理论和法律制度是细讲、精讲的部分,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

另外,对于国际私法的其他方面在全面把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给学生展现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并结合我国现行的国际私法规定加以评述,部分内容需学生自学掌握。

再有,授课中可安排一到三次的作业或讨论,让学生加深认识。

总的来讲,国际私法课程相对于其它法律课程有其特殊的理论逻辑,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学生应学习民法学、国际法学课程后,再学习本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通过图片、资料和图表来进行,以加强讲授的灵活性。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论本章重点和难点: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国际私法的性质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讨论、案例教学本章的学习标准:1.了解:国际私法的概念和原则。

2.理解:国际私法的规范类型及其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09.08.27•【文号】主席令第18号•【施行日期】2009.08.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民法商法总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公民 (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二节监护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第五节个人合伙第三章法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企业法人第三节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第四节联营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第二节代理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债权第三节知识产权第四节人身权第六章民事责任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第三节侵权的民事责任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九章附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通过意思表示、行为表述等方式,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行为主体应当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合同、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等。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责任的行为。

不当得利是指通过违法活动获取的利益,法律规定应当退赔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一定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客体、意思表示、法定形式等。

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从出生到死亡,对有关自己的民事权益享有法律保护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依法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行为,需要有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2. 客体客体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具体事物或者具体权益。

客体可以是财产、权益或者其他合法利益。

行为主体通过意思表示等方式,对客体进行处理。

3. 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通过口头、书面、行动等方式,表达行为主体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意思。

意思表示应当是真实、明确、自由和无法撤回的。

在合同中,意思表示是作为合同成立和内容确定的要件。

4. 法定形式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符合法定形式要求。

例如,买卖合同的订立需要遵守《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形式。

法定形式一般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真实和有效。

代理行为的概念及种类代理是指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另一个人(委托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

代理可以分为普通代理和特别代理两种类型。

1. 普通代理普通代理是指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进行一般的法律行为。

普通代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代表其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案例(3篇)

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其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行为。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进行解析。

二、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拟投资建设一座商业综合体。

乙公司是一家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建筑企业,甲公司欲与乙公司签订施工合同。

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因故无法亲自参与谈判,遂委托公司职员丙担任代理人,以甲公司的名义与乙公司签订施工合同。

三、案例解析(一)民事法律行为1. 意思表示在本案中,甲公司通过法定代表人张某的委托,授权丙担任代理人,甲公司对丙的授权行为属于意思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其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行为。

2.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民事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在本案中,甲公司作为民事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丙作为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与乙公司签订施工合同,意思表示真实;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因此,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施工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二)代理1. 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

2. 代理的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代理分为以下几种:(1)法定代理;(2)委托代理;(3)指定代理。

在本案中,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委托丙担任代理人,属于委托代理。

3. 代理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代理行为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力。

2024年《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法学》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是为培育适应四个现代化须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专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经济法学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问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系统驾驭我国经济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1.了解经济法的发展概况。

2.明确经济法学的探讨对象、探讨方法及其理论体系。

3.驾驭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

4.驾驭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详细规定。

5.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并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了解”、“明确”、“驾驭”、“应用”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实力层次要求。

“了解”是指知道有关状况;“明确”是指在了解有关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学问的含义,并能精确表述;“驾驭”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学问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应用”是指在驾驭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问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课程考核中,要求“了解”的部分一般不作为考核内容;要求“明确”、“驾驭”、“应用”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法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驾驭经济法的探讨对象、经济法律关系;了解法律行为与代理、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理解经济法的概念、诉讼时效。

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难点:经济法律关系;诉讼时效3、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三、经济法的特征四、经济法的形式五、经济法的体系其次节经济法律关系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一、法律行为二、代理第四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的概念二、诉讼时效期间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第五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三、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4、教学建议教学方法采纳引导发觉法,引导学生视察和分析有哪些涉及经济法律方面问题。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关系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关系

之存在 ,然后在具体地规定授权 内容。“ 授权意思 ”必须从 具体的 内容中抽象 出来 。因此 , 授权行 为作为一种单独行为 之概 括,其最大的功绩在于使代理制度得 以独立。
二、代理权授 予行为与基础 法律行为的关系 ( )各 国对 两 者 关 系 的界 定 一 代 理权授 予行为与 基础法律行 为 的关 系主要有三 种立 法例 ,即有 因说 、无 因说 以及折衷说 。其中折中说又可分为 部分有 因说和 部分无 因说。对于代理权授予行 为是否有 因, 各 国立法上 的规定有所不 同。 日本民法典第 11 1 条规定 : 因 “ 委任而产 生代理权 ,因委任 终止而消灭 。 ”可 见, 日本采取
代理权授予行 为在委任等基础法律关 系之外 , 由本人 一 方单独完成 , 须以代 理人或第三 人的承诺 为成立要件 , 不 符 合单方法律行 为的特 点。 又由于本 人之授权行 为必须 向某一 具体 的代理人或第三人 为之 , 使授权行 为属 于有相对人之单
方法律 了行为 。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极端抽象、 概括 的特点, 在一个具体的代理关系 中, 不可能 明显标示一个“ 权意思” 授

权 的行为 ,又可称为授权行为 。 ( )代理权 授予行为的性质 一 在拉邦德 (a ad 1 n )提 出严格 区分代 理权授 予行为与基 b
础法律行为 以后 , 对大 陆法 系的代理制度 重新立法产 生了很 大 的影响 。该理论先后被德 国、日本、瑞士、意大利 、荷兰 以及我 国台湾地区所采用 。 自此委托制度 与代理制度发 生了
孙振 海
(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1 5 ) 5 10
[ 内容提要]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 为的关系 问题是代理立法 中一个不容 回避 的问题 。在授权行为伴 随有基本法律关系 的情况下 ,当基本法律关系不成立、无 效或撤销时,授权行 为是否 受其牵连 而同其命运 ,即代 理权授予行为有 因性或无 因性 问题 。 本文在对各种理论进行 归纳分析 的基础上 , 从历史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角度 , 对 该 问题 进 行 了一 定 的 探 讨 。 [ 关键词] 原因 ;有因;无因 ;基础法律行为 ;代理权授予行为 [ 中图分类号] D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10 .4 7 (0 0 80 9 —2 文 0 87 2 2 1 )0 —0 30 代理 制度 发展 至今 已成 为民法 中一项基本制度 。 但从历 史的发展上来看 ,直至 “ 代理权 ”的概 念在德国法上被发现 以后 ,有关代 理的基本理 论体系在 民法 中才 得 以确立 。l 9 世纪末 以前 , 无论是在普通法 系, 是在以法德为首的大陆 还 法系 , 代理均被看成是委托关系所产 生的对外效 力。完备的 代理理论并没有被提 出来 。 在德 国商法典 的制定过程 中,德 国法学家耶林 (h f g Je n )首先提 出:委任与代理 的并存 ,在 i 其本质上纯属偶然 , 受任人无代理权者有之 , 代理人未受委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3、侯大文一家原在县城工作,1971年全家下放李村, 李村按当时政策规定给侯大文一家盖了三间瓦房,外加庭 院占地面积200平米。1983年,侯大文一家按政策回城, 其在李村的房屋封存。1995年的一天,该房屋失火被焚。 李村属江南水乡,人多地少,村民的宅基地均按政策分配。 村民赵青想开店,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位置,经与侯大文商 量,侯大文将自己的宅基地转让给赵青,赵青向侯大文付 款1万元。赵青购得宅基地后,因家中妻子得心脏病四处 求医治病,积蓄花光,盖房开店暂且搁下。因赵青无力支 付宅基地款,侯大文多次催要无果,诉至法院。对于侯大 文与赵青买卖宅基地的行为效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有效
B.无效
C.可撤销 D.效力未定
[答案] B
[解析] 依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违反法律的民事行 为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依土地管理法第8条第2款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 集体所有。对于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买卖、出租、 抵押或者以其他非法形式转让。本案中,侯大文与赵青 私自买卖宅基地,是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该民事行为 为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因此,侯大文无权要求赵青支 付1万元的宅基地款,对于侯大文的宅基地使用权,因 其回城,应由李村收回。
[答案]BD
[解析] 本题涉及登记的效力问题。在房屋买卖问 题上,登记是房屋所有权转移的生效要件,不是房屋 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
2、下列民事行为中有效的是:
A.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实施的民事行为
B,完全民事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实施的民事 行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赠与行为
D . 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 的民事行为

第八节 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节 民事法律行为(习题)

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意思表示中,不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是()。

A、悬赏广告B、债务免除C、代理权授予D、遗嘱行为2、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B、开始无效C、失去效力D、继续有效3、就我国无效民事行为的确认权归属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能由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仲裁机关确认B、只能由仲裁机关确认,不能由人民法院确认C、既可由人民法院确认,又可由仲裁机关确认D、只能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任选其一4、依据我国现行法,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权行使的除斥期间是()。

A、9个月B、1年C、2年D、4年5、当事人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

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是()。

A、否定解除条件B、否定延缓条件C、肯定解除条件D、肯定延缓条件6、甲不知其女友已与他人结婚而到乙商场订购一枚戒指,以作订婚之用。

甲的意思表示错误属于何种类型的错误?()。

A、动机错误B、表示内容错误C、表示行为错误D、传达错误7、甲家的鱼池与乙家鱼池相连,因暴雨甲家鱼池中的鱼进入乙家鱼池中,这一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B、事实行为C、民事行为D、民事法律行为8、甲向乙借钱,乙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就借钱与你。

则( )。

A、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有效B、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无效C、所附条件有效,行为有效D、所附条件无效,行为无效9、无效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

A、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B、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C、通过当事人追认以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D、通过享有权利的第三人追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10、A公司委托王某去某市B公司购买机械表1000只,王某见B公司还有电子表可供应,在B公司说明电子表是从正规渠道进货后,就在购销合同上添加了购买2000只电子表的条款。

王某付款后将机械表和电子表运往A公司途中,2000只电子表被海关以走私品没收。

考研《法学综合》(学术学位) - 考试大纲

考研《法学综合》(学术学位) - 考试大纲
重点: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在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第八章 犯罪主体
重点: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处罚原则。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
重点: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犯罪的故意和过失、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罪过之间的区分标准;意外事件及其特点;犯罪目的;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理论。
3.于世忠主编:《中国刑法学总论》(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于世忠主编:《中国刑法学分论》(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李峰主编:《民法学》(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十章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重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条件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重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条件及其各自的刑事责任;法律既遂及分类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重点:共同犯罪的形式;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罪数
重点:一罪、数罪的认定;能够区分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重点: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单一制、联邦制模式,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自治理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区划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制改革与地方分权,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刑法学
第一章 刑法概述
重点:了解刑法的概念,掌握刑法的解释。
l.简答题:10分;2.案例分析题:10分。
刑法题型和分值:(共45分)
l.简答题:10分;2.论述题:20分;3.案例分析题:15分。

《民法》(第三版)教学资源 《民法》(第三版)习题 第八章 民事行为

《民法》(第三版)教学资源 《民法》(第三版)习题 第八章 民事行为

第八章民事行为一、填空题1.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

2.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

3.根据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民事行为可分为和。

4.根据民事行为的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条件,民事行为可分和。

5.附生效条件的民事行为,自条件时生效。

6.在可撤销民事行为中,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7.代理权欠缺民事行为属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内予以追认。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性行为的是()。

A.买卖行为B.租赁行为C.借用行为D.赠与行为2.根据是否须采用某种特定形式,民事行为可分为()。

A.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B.单务行为与双务行为C.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D.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3.甲与乙订立一赠与合同,其中约定,若乙未考上大学,甲给予乙5000元助乙参加就业培训。

该民事行为属于()。

A.附消极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B.附积极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C.附消极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D.附积极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4.李甲将其价值500元的山地车赠与11周岁的侄子李乙,该行为属于()。

A.无效民事行为B.可撤销民事行为C.效力待定民事行为D.有效民事行为5.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

A.当然无效B.仍然有效C.经修改后有效D.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决定是否有效6.根据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民事行为可分为()。

A.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B.主行为与从行为C.要因行为与不要因行为D.单方行为与双方或多方行为7.杨某15周岁,智力超常,大学三年级学生。

杨因有某发明,而与刘某达成转让该发明协议。

该转让协议的效力如何?()A.该转让协议有效B.该转让协议效力未定C.该转让协议无效D.该转让协议可撤销8.甲为一乘客(老烟民,熟知烟的价格),乙为一小贩。

乙在火车车厢收卖:“红塔山香烟,10元钱一条。

08.民法与民诉法之八法律行为

08.民法与民诉法之八法律行为

(2)沉默不可作为意思表示的情形: 除(1)之外的一切其他情形 案例:甲在肯得基买来四块鸡肉,拟 逐一食之。邻座乙已吃完食物眯眼 小憩,忽然闻见甲的鸡肉后顿觉意 犹未尽,遂指着一块对甲说:“这 块是鸡屁股,我帮你吃吧!”甲不 予理睬。乙说:“你不说就算是同 意啦!”抓起就吃。甲大怒,称 “老子吃的就是鸡屁股!”欲追究 责任。 试问:甲追究乙的责任是否有据?
案例:甲为了逃避债务,与乙通谋, 以赠与的名义将甲的房屋一幢转入 乙的名下。后乙将此房屋卖给了不 知情的丙。 试问一:甲乙之间的赠与是否有效? 试问二:乙丙之间的买卖是否有效?
2.错误 (1)定义:表意人表意时因欠缺认识 或者认识不正确而导致内心真意与 外部表示不一致。 案例:甲乙双方签订一份买卖合同, 甲将其十世单传的一个古董卖给乙, 谈价为50万元,但在合同中写成50 元。 试问:该合同属于何种类型的意思表 示?
b.法律明文规定沉默具有消极效力的 (a)第三人催告后,限制行为能力 人的法定代理人沉默的,视为拒绝。 (《合同法》第47-2条) (b)第三人催告后,无权代理的被 代理人沉默的,视为拒绝。(《合 同法》第48-2条) (c)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 内没有表示是否接受遗赠的,视为 放弃。(《继承法》第25-2条) ②当事人事先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 示形式
二、解释 (一)定义:按照法定的原则和方式 阐明并确定当事人已为的意思表示 的真实含义。 案例:甲企业因基建需要竹签而与乙 工厂签订供货合同,约定乙供应甲 竹签100捆,按每根竹签1元结算。 乙如约按照惯例供应竹签100捆,每 捆100根。甲企业以自己认为每捆应 为10根为由要求变更合同,遭到拒 绝,发生纠纷。 试问:该纠纷应当如何解决?
○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 (一)定义:某一行为符合法律行为的 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二)要件:意思表示。 注意:通说认为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 件有三个,即主体、意思表示和内容。 但主体、内容均可包含于意思表示之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使法院能依个案具体情况选择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对连结点进行软化处理或规定复数连结点以增加可选性的立法趋势。此类冲突规范允许选择的准据法包括法律行为成立和效力的准据法、行为地法、属人法、法院地法等。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意思表示,其效力直接及于被代理人的行为。
4、其他问题。本公约第四章规定了与公约适用有关的如公共秩序保留、公约的保留、内国法强制性规定的优先适用等。特别注意地16条:法院应给予任何一个与特定的代理关系有重要联系得更加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以必须适用的效力。这就实际上排除了当事人依本公约规定进行法律选择时,规避有关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的可能性。最后,公约倾向于实体法的指定,不接受反致、转致贺间接反致。
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采用最多的是主张适用主要合同的准据法。
关于代理法律适用的海牙公约:《代理法律适用公约》是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于1978年通过的的国际公约。主要内容:
1、公约的适用范围:第一条规定:它适用于一个即代理人有权代表另一个即本人与第三人进行交易或打算进行交易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的关系的准据法的确定。不管代理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还是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代理活动。都属于本公约的适用范围。它实际上既包括普通法上的“隐名代理”,也包括大陆法上的“间接代理”;既适用于商业代理,也适用于非商业代理。
代理权关系准据法的适用范围有:1、代理人的权限,2、代理人得请求报酬的数额,3、本人或代理人得中止代理关系的条件,4、代理关系是否因本人死亡或受禁治产宣告而消灭,5、狭义无权代理人应负的责任。
关于合同的法律适用,现今多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因而支配本人与代理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准据法,也当首先由当事人约定。在当事人未选择委托合同的准据法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和主张:1、适用代理关系成立地法。2、适用代理人为代理行为地法。3、适用代理人住所地法或营业地法。4、适用代理合同的重心地法或最密切联系地法。
确定代理权是否存在的准据法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1)代理人是否享有代理权或表见代理权;(2)代理权能否撤回;(3)代理权若能撤回,是否已有效撤回等问题。
关于代理人是否有权拘束本人所应适用的法律,各国常采不同的法律适用原则:
1、适用本人住所地法或调整本人与代理人内部关系的法律。
如果代理人与第三人在不同国家并通过电报、电话等长途通讯媒介进行交易,则以代理人营业所所在地为行为地,或者在他没有营业所时,以其惯常居所地为其行为地。
支配本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同样适用代理人与第三人间由于代理人行使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进行无权代理活动所产生的关系。
对于代理外部关系得法律适用,允许按意思自治原则,经当事人合意选择。
英美法中的代理主要是委托代理。而大陆法的代理则包括法定代理和委托代理,雇佣关系不属代理法的调整范畴。
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即代理权关系,其准据法应依产生代理权的原因分别确定。如:在法定代理中,应依身份关系得准据法;在意定代理中,仅从代理源于委托合同来分析,应依照合同冲突法原则决定准据法。
关于代理法律适用的海牙公约规定它不适用于当事人的能力、代理的形准司法机关决定的代理、与司法性质的程序有关的代理和船长执行其职务上的代理。该公约也不适用于信托关系。
2、代理人与本人内部关系的法律适用:赋予代理人和被代理人选择准据法的权利。但这种选择必须是明示的。或者是从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以及案件的事实中可以合理而必然地推定的。如果当事人为选择准据法,应依建立这一代理关系时代理人营业地法律为准据法;若无该种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法为准据法;但如果代理人的主要活动地国家又是本人主营业地或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则以该国法律为准据法;而且,如果代理人或本人有一个以上营业地,则一律以他们的与代理关系最为紧密地营业地为准。
2、适用主要合同准据法。
3、适用代理人为代理行为地法。(最多采用)。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代理中本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常单独考虑它们的法律适用问题。如船长的行为是否拘束船东,通常由船旗国法决定。
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的确定:在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的名义所为的法律行为,其效果直接由本人承担。在通常情况下,就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而言,代理人在代理行为完成后,即居于合同之外,与第三人并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但是,如果代理人的行为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时,则应依照侵权行为准据法的规定,来确定代理人的责任。另外,对于无权代理或越权代理行为,如果依据支配本人与第三人在系的准据法,本人对第三人不负任何责任进,那么,就产生适用哪国法来调整无权代理人或越权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问题。
适用范围:代理权的存在和范围、变更与终止;代理人越权或滥用代理权的后果;代理人指定复代理、分代理或增设代理人的权利;在代理人和本人之间有潜在利益冲突时,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合同的权利;非竞争性营业的条款和信用担保条款;代理人在顾客中树立的信誉的补偿;可以获得损害赔偿的损害的种类。
3、本人或代理人与第三者的关系的法律适用。在本人与第三人之间有关代理人的代理权存续及范围、代理人进行代理活动的效力等均适用代理人进行代理活动时其营业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代理合同的法律适用,首先依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未作出约定的,则按照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本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本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即效果关系,实际上就是代理人与第三人所为的法律行为是否拘束本人的问题。
一般而言,若本人就代理人与第三人所缔结的契约应负责,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代理人有权拘束本人;二是代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有效。
但对不动产物权的转移、设定、负担等行为,一般只允许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行使或保全票据上的权利的行为,以及行为地法律规定了其必需遵守的方式的行为,则是应当适用行为地法的。
在当代国际私法中,法律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已放得很宽,如有选择适用法律行为本身的准据法和行为地法的。
练习:关于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目前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是:A、行为地,B、法院地,C、当事人属人法,D、依尽量使法律行为有效选择适用可适用的准据法。
但如果存在下述情况,本人与第三人间的关系不适用代理人营业地法而适用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地法:1)如果本人在代理人的行为地国家有营业所或惯常居所,而且,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是行代理活动;2)第三人在代理人的行为地国家有营业所或惯常居所;3)代理人在交易所或拍卖行进行活动;4)代理人并无营业所。
如代理人根据与本人的雇佣合同进行代理活动,且代理人没有自己的营业所,则以代理人所属的本人的营业所所在地为其营业所所在地。
第八章 法律行为与代理
法律行为是在有关当事人之间通过意思表示,设定、变更或消灭特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事实。意思表示是其必备要素。法律行为的方式,主要分为要式和非要式两类。
在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中,自古流传下来的就是根据“场所支配行为”原则,适用行为地法。理由是:(1)主权说。(2)任意法说。目前多倾向于第二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