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七年级美术上册《用线来造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激发他们对线条的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法,赏析经典线条作品,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美术史上的应用。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绘画、剪纸等活动中,运用所学线条造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2.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实践线条造型技巧。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合作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线条造型,拓宽视野。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提高审美素养。
七年级美术上册《用线来造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线造型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教学内容。《用线来造型》作为七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基础作用,并运用线条表达情感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悟线条的独特魅力,强调线条的节奏与力度,培养学生通过线条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本案例注重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关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线条的基本技巧,还能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在下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进行交流、分享和评价,使他们在互动中不断提高。
5.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持续进步。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美术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一起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描述1.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2.教学内容:《人物头像》3.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人物头像的基本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4.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著名画家的人物头像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头像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技巧讲解:教师讲解人物头像的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比例等。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人物头像的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不足之处:在基本技巧讲解环节,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
今后,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建议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展示优秀作品、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导入的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导入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美术教材:《美术鉴赏与实践》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的运用2.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美术鉴赏与实践,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如绘画、雕塑、设计等。
2. 教师讲解美术的特点,如造型、色彩、构图等。
3.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美术的分类和基本特点。
三、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等。
2. 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教师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美术相关的话题,如“如何设计一款实用的文具?”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3.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美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师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美术知识。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说。
2. 设计一款实用的文具,注重创新和实用性。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每一次课堂都像是一幅充满挑战与创意的画作。
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原石,而教师则是那位用心雕刻的艺术家。
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可以窥见美术教学中的点滴奇迹和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案例一:发现与引导某日,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小明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彩色画作。
画中的动物栩栩如生,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独特视角。
在作品分享环节,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而老师却发现了小明对线条和色彩的特别感知。
于是,老师决定针对小明的兴趣和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开启了他在美术道路上的新旅程。
案例二:启发与创新另一天,初二年级的美术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关于抽象艺术的创作任务。
学生小芳一开始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下手。
在观察了一幅现代艺术作品后,她忽然灵感大发,开始用各种几何形状和鲜艳的色彩构建自己的作品。
她将心中的想法转化为画布上的形象,展示出个性化的创新与表达。
老师在一旁引导和支持,让小芳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
案例三:挑战与突破在初三年级的美术课上,一次临摹名画的活动让学生们陷入了挑战与探索的氛围中。
学生小玲一直以来都是课堂上的佼佼者,但这次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她艰难地挣扎着在纸上勾勒出复杂的线条和阴影,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她更加沮丧。
然而,老师通过个别辅导和耐心的鼓励,让小玲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完成了一幅令人瞩目的作品。
这次经历不仅让她技艺上有了飞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
结语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表达的舞台。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挖掘潜力、启发创意的过程。
他们不仅教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断地认识和挖掘自己的内在世界,为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美术教学的案例分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思考和探索的源泉,希望能够在这片创作的海洋中,引领更多青少年展翅飞翔。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亲切的使者》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亲切的使者》一、案例概述1.教材分析。
2.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多元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吉祥物的概念和特点,初步掌握吉祥物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对吉祥物特点的了解,按照所学的创作步骤和方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并与主题相关的吉祥物,完成知识的学习、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集体创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集体、关心社会、健康向上的情感与态度。
2.教学重点:吉祥物设计的步骤方法。
3.教学难点:在吉祥物设计创作中如何体现活动的主题特征。
4.教学策略:本堂课紧紧围绕吉祥物的设计进行展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以搜集分享——对比赏析——微视频引导——体验实践为主线,各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学情分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课通过对生动可爱的吉祥物进行展示分享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更能得心应手,从而体验设计带来的乐趣与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出示青青毛绒玩具让学生认识、触摸、感受。
(2)播放视频《青岛世园会吉祥物—青青》。
教师引导:青青这位亲切的使者不仅形象可爱,而且它的设计还蕴含了青岛的文化特色,以及传达了对世界各国朋友的真诚邀请。
(板书课题)2.欣赏:(1)现代吉祥物。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搜集的吉祥物。
(2)传统吉祥物。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传统吉祥物与现代吉祥物的区别。
图13.吉祥物的特点。
那随着吉祥物的演变与发展,现代的吉祥物都具有哪些特点呢?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特点。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初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铅笔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掌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
难点:铅笔淡彩中色彩的调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在画纸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水彩与之前学习过的水粉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透明、薄等特点,并追问:水彩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展示铅笔淡彩作品,进而引出课题《铅笔淡彩》。
环节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1、展示水彩画与铅笔淡彩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几件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水彩画使用水调和水彩颜料进行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而铅笔淡彩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体现线条。
2、继续展示《蔬果》《圣维多克山》《植物图鉴》等作品,小组讨论:这几件作品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不同:《蔬果》《植物图鉴》描绘精细,注重物体轮廓线的描绘;《圣维克多山》不求具体的形象轮廓,表现的更加自由,注重线条的表现,色彩更加的轻薄。
相同: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描绘。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1、讲授铅笔淡彩所用的工具材料。
2、学生在画纸上尝试水彩颜料相互调和、叠加等,并思考:有什么样的色彩效果?学生动手尝试并回答,教师总结:水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两个颜色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颜色叠加后会使色相、明度、纯度发生变化。
3、教师示范铅笔淡彩的绘画步骤:(1)用铅笔画出草稿,定好大体的位置;(2)画出大概的。
形,铺上大致的明暗;(3)薄薄地涂上色彩;(4)细致刻画,调整完成。
4、布置课堂作业:用铅笔淡彩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案例分享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案例分享近年来,美术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享几个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希望能对广大美术教师以及对美术教育感兴趣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创意素描之抽象形象表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堂关于抽象形象表现的创意素描课。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抽象形象,并展示了一些具有抽象特色的艺术作品。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物体,进行抽象化的绘画表现。
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形状等方面入手,将物体进行简化、变形、扭曲等处理,创造出全新的抽象形象。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学生将作品集中展示,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学会了抽象形象的表现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学习名画之仿作与创新这个案例旨在通过学习名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几幅著名的艺术作品,并向学生解读了这些作品的意义和特色。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名画,进行仿作和创新。
学生可以选择保持原作的风格、题材和构图,进行绘制仿作;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学习到了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构图手法。
同时,他们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仿作中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绘画技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案例三:环境艺术创作这个案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校园或社区中的环境,并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可以改善或美化的地方进行艺术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装置艺术、摄影等形式进行创作,并根据自己的艺术意图和表达方式进行设计和制作。
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范文
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美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其个性发展。
为此,本文以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例,探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这幅画的初步印象,它描绘了哪些场景?有哪些人物?”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作品分析接下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1)作者背景: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艺术特点: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
(3)主题内涵:解读这幅画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市井生活、人文关怀等。
3.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场景进行讨论,分析其人物、构图、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绘制《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个场景,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体现艺术表现手法。
4.作品展示与评价(1)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2)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巧、表现力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对初中美术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和总结:1.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创作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潜能。
3.注重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注学生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融入人文教育: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总之,本次教学实践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名画《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潜能和人文素养。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美术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一起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和美术技能。
二、案例描述1.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2.教学内容:《风景画创作》3.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风景画的基本技法和构图原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4.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优美的风景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技法讲解:教师讲解风景画的构图原则、色彩搭配和绘画技巧,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3)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技法,自主创作一幅风景画。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注重技法讲解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3)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技法掌握不够熟练,导致作品效果不佳。
(2)课堂时间有限,未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
3.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
(2)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四、案例总结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美术技能。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美术教案五篇
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编整理了初中美术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发现与表现——美术校园写⽣课教学⽬的:1、培养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引导学⽣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指导学⽣运⽤绘画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励学⽣关注社会、关注⽣活,⽤⾃⼰的绘画语⾔去发现美、创造美。
活动过程:1、风景画欣赏导⼊。
(复习构图、透视知识)2、分组活动写⽣、师⽣共同活动。
3、课堂⼩结,学⽣⾃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总结。
⼀、引课:[情景]1、课堂内。
⽼师:同学们好,⽼师近⽇画了⼀张风景画,⼤家想不想看⼀看?学⽣(齐声):想。
(⽼师展⽰风景画。
)(学⽣惊叹,产⽣浓厚兴趣。
)⽼师:请⽤你⾃⼰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评析。
(学⽣发⾔踊跃,通过发⾔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师对学⽣的发⾔给予⿎励、肯定。
)⽼师:⾃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去发现和表现。
(⽼师继续展⽰⾃⼰在校园内写⽣的美术作品。
)学⽣(边议论边发⾔):原来我们经常⽣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画我们的校园。
(此时,学⽣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2、课堂外学⽣分组开始校园写⽣,师⽣共同活动。
3、课堂内课堂⼩结——学⽣⾃我评析——⽼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通过对校园环境、⼈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活的体验以及⾃⼰与同学、⽼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热爱校园⽣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和表现⽅法。
校园写⽣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课题⽣动⾃然,学⽣兴趣⾼涨,分组写⽣活动中师⽣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课堂⼩结中,学⽣发⾔积极、⽓氛热烈,使我感到初⼀新⽣思维活跃,语⾔表达能⼒强,对于学⽣的发⾔,我⼀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个学⽣具有⾃信⼼,促进学⽣潜能、个性、创造⼒等⽅⾯全⾯发展。
七年级美术下册《卢浮宫博物馆》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卢浮宫博物馆的艺术珍品,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欣赏评价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以卢浮宫博物馆中的著名作品为例,如《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维纳斯的诞生》等,详细讲解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
2.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线条、表现力等方面分析作品,教授他们如何运用美术术语进行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对于4.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通过创作实践,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卢浮宫博物馆的艺术氛围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情景。通过展示卢浮宫博物馆的宏伟建筑、丰富藏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作业评价:在下次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艺术鉴赏的兴趣。
3.作业反馈: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解析实例
初中美术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解析实例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学生需求,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分析与解析几个初中美术教学方案案例,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
案例一:素描教学方案1.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提高他们对物象的透视和构图能力。
2.教学内容:- 步骤一:学习基本素描技法,如线条的运用、明暗的处理等。
- 步骤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象的形态特点,运用素描技法进行描绘。
- 步骤三: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绘制自己感兴趣的物象。
3.教学方法:- 展示和讲解基本素描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分析不同物象的形态特点。
- 提供创作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和表达。
4.评价方法:- 考察学生对基本素描技法的掌握程度。
- 评估学生在观察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案例二:水彩画教学方案1.目标: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艺术性表达。
2.教学内容:- 步骤一:学习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如颜料的调配、画面的构图等。
- 步骤二:观察和分析不同色彩的表现力,运用水彩画进行绘制。
- 步骤三:进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水彩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3.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展示和讲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观或静物的实地观察和记录。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并交流分享彼此的作品。
4.评价方法:- 考察学生对水彩画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 评估学生在色彩运用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案例三:立体造型教学方案1.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制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美学品味。
2.教学内容:- 步骤一:学习立体造型的基本知识,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
- 步骤二:观察和分析不同立体形态的特点,进行手工制作。
- 步骤三: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初中老师讲课技巧美术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风景写生》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风景写生是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进行的绘画创作。
2. 风景写生的技巧:观察方法、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
3. 风景写生的创作步骤:定位、构图、打稿、上色、调整、完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风景写生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自然景观的特点和氛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景写生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步骤。
2. 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风景写生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创作方法。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风景写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风景写生作品,引发学生对风景写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风景写生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讲解风景写生技巧:a. 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景观,发现美的元素。
b. 线条运用:讲解线条的种类、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景物。
c. 色彩搭配: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景物的氛围。
d. 构图设计:讲解构图的原则,使学生明白如何合理安排画面元素。
4. 示范创作:教师现场演示风景写生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创作方法。
5.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风景写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展示作品,评价对方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风景写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家后自行选择一个风景进行写生练习。
九年级美术上册《伞的设计》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伞,分析其设计亮点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联想等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4.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使其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性化、环保等因素。
2.引导学生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勇于表达自我观点的价值观,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学会倾听、沟通和合作。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使其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
c.伞的创新性:如何从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借鉴优秀设 Nhomakorabea作品,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创意。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设计想法,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伞的设计要点,如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等。
3.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强调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设计中。
九年级美术上册《伞的设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设计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九年级美术上册的《伞的设计》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意设计。本案例背景设定在九年级的课堂,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和设计基础,对生活中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案例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既实用又具有美感的伞,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美术教师示范教案
教案名称:《春天的色彩》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材:《初中美术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的色彩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春天的色彩特点2. 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色彩的搭配与运用2. 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春天的图片、美术作品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色彩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春天的色彩,教师总结。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春天的色彩特点,如绿色、蓝色、黄色等。
2. 教师讲解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如色彩搭配、色彩表现等。
三、示范(10分钟)1. 教师现场示范一幅春天的美术作品,展示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2.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体会色彩的应用技巧。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春天的色彩特点,自行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色彩特点和色彩的应用。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天的色彩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美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辅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表现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美术创作。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也得到了激发。
七年级美术下册《衍纸花卉》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衍纸花卉作品,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花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3.通过讲述衍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内涵,引发学生对衍纸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衍纸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制作方法,掌握衍纸花卉的基本技巧。
2.学习观察生活中花卉的形态、色彩,并将其运用到衍纸花卉创作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美术表现力。
3.通过衍纸花卉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寓意,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衍纸花卉的制作方法、技巧和创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设计递进式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衍纸花卉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简要介绍衍纸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衍纸花卉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衍纸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2.讲解衍纸花卉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强调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3.分步骤演示衍纸花卉的制作过程,重点讲解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初步掌握衍纸技艺。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美术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案
美术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美术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2. 自然景物和人物的观察与表现3. 美术语言的表达与创作教学重点:1. 绘画技巧的掌握2. 观察能力的培养3. 美术语言的应用教学难点:1. 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2. 观察能力的提升3. 美术语言的创新表达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绘画技巧PPT和作品案例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绘画的认知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讲解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结合PPT展示相关作品案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三、观察与表现(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2.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景物和人物,进行绘画创作,尝试将所学的绘画技巧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四、美术语言的表达与创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亮点,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学习。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展览,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绘画技巧、观察与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素养。
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在当今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美术技能,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案例背景本次教学实践案例选取我国某初中为研究对象,共有两个班级参与,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实验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照班则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美术知识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期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使学生在绘画、设计、制作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想象力,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绘画: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提高绘画能力。
2.设计:了解设计原理,实践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培养设计思维。
3.制作:掌握制作方法,如剪纸、陶艺、手工制作等,提升动手能力。
4.美术鉴赏:学习美术鉴赏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
2.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实践: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5.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实现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标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和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画作为主要教学媒介。
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典的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2.讲授知识:向学生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历史背景,强调水墨画不仅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文化表达和个性传达的媒介。
3.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水墨画的实践操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个体指导,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4.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
5.总结提升: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创作不仅是技能的提高,更是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2.个性化指导: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3.文化融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更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态度和技能的进步。
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案例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案例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年级美术上册《艺术博览会与艺术品拍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八年级上册的《艺术博览会与艺术品拍卖》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本案例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艺术博览会、模拟艺术品拍卖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本案例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他们对艺术市场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未来的艺术鉴赏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2.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等手段,创设丰富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与交流: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心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艺术品,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4.教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教学:本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艺术博览会、模拟艺术品拍卖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市场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那是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星期五上午的第四节课,上课铃声响了,我习惯性的空着双手,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初二2班的教室走去,一走进入教室,看到满是埋头苦“学”的“学子”,我这“副科”自然也不敢怠慢,赶快配合,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修其它科。
为了不破坏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我连站在讲台上受学生的“行师礼”都免了,嘴里很自然地说出那句老话:“同学们好,看来大家都挺忙的,那按老规矩,同学们自己把握时间做练习吧,不要大声说话就行了”。
“啊,又是自习,又是学习”“是啊,老师,整天都在学习,我们好累”“连想放松的时间都没有”“老师,我们上美术课吧,画画吧,就权当是放松课吧”……可别说,这下真的使我的内心深深的震撼了,一时间接不上话来,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尴尬更有些愧疚。
好久,好久!我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那好吧!那哪位同学借我课本”。
我的反应是那么的牵强,说完我迈着缓慢的脚步走上讲台,又准备开始“读”课本的教学了,问了几位同学拿课本,不是丢了就是撕了,搞笑的是墙上贴的、椅背上垫着的居然尽是美术课本。
“那好吧,我们今天不上课本上的新课了,就画人物简笔画吧,画你最熟悉的同学,有哪位同学乐意站在讲台当模特,让台下的同学画呢?”“我”“我”“我”……我声音一落,整个班沸腾了起来。
这种激情,是我教这个班以来,从未有过的。
我被他们这种激情给深深的感染了,随即,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最后整堂课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可想而知,这堂课是成功的,这种好效果也是我远远意想不到的。
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走出局外,可以看到几点客观原因。
1.社会观念因素:封建观念长期驾驭着中国的农村,农村家庭中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
美术,他们的理解似乎就是“画画=不务正业”。
2.“升学率”因素:“升学率”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硬道理”,学校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个“硬道理”了。
自然,美术课程做为“副科”的身份,跟“升学率”的“主角”根本沾不上边。
3.教材本身因素: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投入课改的精力加大,教材更具人性和深度了,但并不完全顾及“因材施教”教育环境的理念。
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用起来自然力不从心,越起到相反的效果。
此外,当然还有师资力量等的因素。
我们分析完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有些是可以改善的,有些只能望而却步,如此,不能改变只能适应了。
反过来,如果这些因素都存在,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就亮“红”灯了吗,其实不然,我觉得我们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动美术教学:兴趣、手段、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
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有兴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发,大脑及身体的诸多器官就积极活跃起来,做事的效率就高。
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提问题,留悬念激趣,让学生在学中玩中求趣等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愉乐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培养他们向往美、追求美和享受美的意识。
二、手段。
首先,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和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和产生厌学情绪,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
反之,在教学中把美术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设计以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的能力,学习就不会显得乏味了。
其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尽管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它们的目标还是一致的,终究是在传授传统的知识,久而久之,自然也会枯燥无味。
如此看来,如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成了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之所在。
美术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独特性质,决定了美术科教师总不能绷着脸在严肃的氛围中结束课堂。
例如,可以在练习课堂中播放一些轻音乐,这样,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心情愉快,思维自然更加敏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
当然,一个完整的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丰富的教学表情,和谐、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也是关键,教学效果会更佳。
最后,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因材施教”。
面对农村班级,不要认为他们不喜欢美术科,只拼命为“升学”而奋斗,其实他们也有很多爱好,也想放松。
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他们的特点,不一定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量身
而作,给他们上一节轻松、愉快的美术课。
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后进生的培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点,允许他们有自己思考和创作的空间。
三、争取学校足够的重视。
一个好的教师,不会埋怨教学环境如何的不好,只会发现和创造一些条件,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得更好。
美术科要有发展,学校的重视少不了,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我平时经常带一些有美术爱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美术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我想自己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争取培养出更多有美术爱好的学生,让学校的美术教育取得突破。
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美术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有了这些,我相信我们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也会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