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古书的注解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古书的注解
主要内容
1、古书注解概述; 2、古书注解的内容; 3、经书注疏的体例; 4、古书注解术语; 5、古书注解类型。
第一节
古书注解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孔颖达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 《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 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陆德明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裴 骃 颜师古 李 善
《经典释文》 《荀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如“孔疏”就是唐孔颖达对《诗经》原 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解。
第四节:常用注解用语 1、曰、为、谓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即 “注释词+术语+被注释词”的形式;
5、注音 《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 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陆德明 注:“行,户刚反。”
陸 德 明 《 經 典 釋 文 》
古代的注音法: (1)譬况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淮南子· 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 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 尔。”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王引之《经义述闻》
小学的黄金时代:
郝懿行《尔雅义疏》
邵晋涵《尔雅正义》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戴 震 《方言疏证》 王念孙《广雅疏证》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
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邢昺 《尔雅义疏》、《论语正义》、《孝
经正义》
5、注释的复兴——清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清代的注释家: 陈 奂 《毛诗传疏》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 《论语正义》 焦 循 《孟子正义》 王先谦 《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孙诒让 《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读若法 《吕氏春秋》“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 如敕。”
(3)直音法 《离骚》“偭规矩而改错。”洪兴祖《补注》: “偭音面。”
(4)反切法
十九世纪著名的音韵学家陈澧在《切韵》考
卷一中认为:“切韵之法以两字为一字之音, 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第二节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
1、 释词
2、 解句
3 、注释篇題或章旨
4 、解释语法現象
5 、注音
1、 释词 《诗经·邶风·穀风》:“就其深矣,方 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 “潜行为泳。”
2、 解句
《诗· 周南· 汝坟》:“未见君子,惄(ni4)如
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
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 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 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3、注释篇題或章旨 赵岐《孟子章句· 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 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 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 成方员。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故以题篇。”
赵歧《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归纳章
指的话,如《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也”章的末尾归纳说:“章指言王化之本, 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 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4、解释语法现象
《诗· 周南·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 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
《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 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 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女。”
南为阳。”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 《论语》、《周礼》、《仪礼》、《礼记》 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第三节:经书注解的体例 1、传
“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传”就是汉毛亨对《诗经》的注解。
2、笺
“笺”有补充订正补充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 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 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来,使可识别。 如“郑笺”就是汉郑玄对《诗经》的注解。
3、疏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 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 “正义”(官方解释)。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经史子集) 扩大到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 ②出现了“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郭 象 何 晏 郦道元 郭 璞 杜 预
《老子注》 《庄子注》 《论语集解》 《水经注》 《尔雅注》 《春秋经传集解》
主要内容
1、古书注解概述; 2、古书注解的内容; 3、经书注疏的体例; 4、古书注解术语; 5、古书注解类型。
第一节
古书注解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孔颖达 《五经正义》(《
易》《书》《诗》《礼》 《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 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陆德明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裴 骃 颜师古 李 善
《经典释文》 《荀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如“孔疏”就是唐孔颖达对《诗经》原 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解。
第四节:常用注解用语 1、曰、为、谓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即 “注释词+术语+被注释词”的形式;
5、注音 《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 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陆德明 注:“行,户刚反。”
陸 德 明 《 經 典 釋 文 》
古代的注音法: (1)譬况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淮南子· 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 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 尔。”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 王引之《经义述闻》
小学的黄金时代:
郝懿行《尔雅义疏》
邵晋涵《尔雅正义》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戴 震 《方言疏证》 王念孙《广雅疏证》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
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邢昺 《尔雅义疏》、《论语正义》、《孝
经正义》
5、注释的复兴——清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清代的注释家: 陈 奂 《毛诗传疏》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 《论语正义》 焦 循 《孟子正义》 王先谦 《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孙诒让 《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读若法 《吕氏春秋》“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 如敕。”
(3)直音法 《离骚》“偭规矩而改错。”洪兴祖《补注》: “偭音面。”
(4)反切法
十九世纪著名的音韵学家陈澧在《切韵》考
卷一中认为:“切韵之法以两字为一字之音, 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
第二节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
1、 释词
2、 解句
3 、注释篇題或章旨
4 、解释语法現象
5 、注音
1、 释词 《诗经·邶风·穀风》:“就其深矣,方 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 “潜行为泳。”
2、 解句
《诗· 周南· 汝坟》:“未见君子,惄(ni4)如
调饥。”郑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
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 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 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3、注释篇題或章旨 赵岐《孟子章句· 离娄》:“离娄者,古 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 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 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 成方员。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故以题篇。”
赵歧《孟子章句》在每章之后,都有归纳章
指的话,如《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也”章的末尾归纳说:“章指言王化之本, 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 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4、解释语法现象
《诗· 周南·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 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
《孟子· 梁惠王上》:“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 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 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女。”
南为阳。”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 《论语》、《周礼》、《仪礼》、《礼记》 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第三节:经书注解的体例 1、传
“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传”就是汉毛亨对《诗经》的注解。
2、笺
“笺”有补充订正补充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 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 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来,使可识别。 如“郑笺”就是汉郑玄对《诗经》的注解。
3、疏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 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 “正义”(官方解释)。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经史子集) 扩大到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 注》 ②出现了“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郭 象 何 晏 郦道元 郭 璞 杜 预
《老子注》 《庄子注》 《论语集解》 《水经注》 《尔雅注》 《春秋经传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