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鹿的文化寓意及其演变
浅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浅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丰富多样的动物意象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些以动物为形象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内容,更展现了古人对动物的观察和想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歌之美。
一、动物象征神圣与吉祥在诗经中,一些动物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
例如,麟、凤、龙等神兽常常被用来描述帝王的威严和圣洁。
在《麟之趾》中,“麟之趾,振振公子。
”以麟趾来比喻美好的品德和充实的才能,将麟的形象赋予了高尚与神圣的象征。
凤、龙等神兽在诗经中也多次出现,它们被视作吉祥、祥瑞的象征,代表着福报和权威。
这些动物的存在,不仅在诗经中营造了一种祥和吉祥的氛围,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性的崇拜。
二、动物与人生相关的意象除了象征神圣与吉祥外,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还与人生相关。
例如,鸟儿常常被用来描绘人们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
在《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鸟儿采薇的行为暗喻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忙碌之余也需回归自我。
而狐狸则常常被用来象征狡猾和善变。
在《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巧言如簧。
”诗中所描绘的静女就像狐狸一样巧妙地透露着自己的心思与意愿。
这些动物形象的运用,使诗经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生景象,让人们可以从中进一步思考与体味。
三、动物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描绘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表达自然界的美好与深远。
例如,诗经中常以鱼、鸟、虫等动物来描绘水、山、草原等自然场景。
在《周南·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描绘采薇的场景,诗人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界的活跃。
而《邶风·静女》中则融入了对春天的渴望,以狐狸的形象展示了大自然复苏的景象。
四、动物意象引发人们的共鸣动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使读者可以从动物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共鸣。
鹿的文化发展与精神初探
鹿的文化发展与精神初探鹿之文化——鹿的世界前言鹿柔顺而善于奔驰,和美而具有灵性。
鹿在刚柔相济和动静中,有美感、有灵性。
鹿是温顺、秀丽的灵物,鹿是最具实用性和亲和力的一种动物。
鹿是吉祥、美丽、健康长寿的象征,鹿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随着对鹿文化的了解、认识、利用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丰富和提高,变得绚丽多彩。
穿越中国历史,它象征着“美丽、爱情、吉祥、健康、长寿、权利”。
众家一言:“鹿乃仙兽,自能乐性;鹿之一身皆益人”。
在中国历史中,鹿是历史上诸多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图腾:历史上契丹人供奉鹿神,赫哲人在吉神中也供奉鹿神,鄂温克人供奉阿隆神鹿、内蒙古的第一大城市叫鹿城、逐鹿中原作为争夺天下的象征……鹿文化的起源鹿,是健康、祥和的动物,是生物进化的奇迹。
早期,鹿经常作为人类的狩猎对象,鹿也是古人的崇拜图腾之一。
鹿,以它神秘的行踪和优美的体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又以它温顺的性格和多样的用途,招致了无情的伤害。
公元前14世纪段纣王建筑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
这是中国养鹿最早的文化记载,那时养鹿主要目的是食肉、衣皮、观赏和祭祀。
距今29000多年的内蒙古转轮藏台地发现的大鹿化石。
内蒙古白岔河发现商代岩画,以鹿为多;秦汉以来阴山岩画更是随处可见鹿岩画……鹿还被小说家美化和神化。
塑造美丽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对鹿的描绘。
一、世界上的鹿鹿类的进化非常久远,从古鹿算起,已有上千万年的历程。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体型到角型,从习性到生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分化,鹿是偶蹄动物中进化比较成功的一支。
鹿是有角的动物,鹿类的角为实角,其骨质实心,每年脱落,再由新生鹿茸发育而成。
鹿角的形状从树枝状到掌状等,各式各样,蔚为壮观。
牛羊的角为洞角中空。
不像鹿角那样年年脱落,再年年生长。
全世界的鹿类达60余种。
鹿的分布是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上。
它们生活于山地、高原、平原、沼泽等多种生态环境中。
“鹿”字及文化初探
“鹿”字及文化初探作者:魏悦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在汉字中,“鹿”字作为一个部首,以其为部件的字数量众多,这些反映出古人对鹿的认识和鹿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繁衍出丰富的中国鹿文化。
本文试图以“鹿”字及相关字、词为线索,对中国的鹿文化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汉字;鹿;文化【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20-2汉字最初造字时其方法以象形为主,即古书上说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鸟兽之行迹,察山川风雨之演相,体类象形而造字”。
这点在鹿字的形体上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说文·鹿部》“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鹿的古文字形象一只鹿的侧面象形,突出鹿头上的两枝角和四肢,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鹿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把握。
一、鹿与人类的生活鹿不仅是一种动物,它还是鹿科动物的通称,包括有马鹿、驼鹿、水鹿、梅花鹿、白唇鹿等种类。
在《说文解字》中部下有26个汉字,其中大多是鹿类动物的名称,如麂、麋、麇、麒、麟等;在《汉语大字典》中,鹿部的字达140多个。
这些证明,在远古时期,鹿是一个数量很大的动物种类。
《诗经》的《吉日》中的“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桑柔》篇“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等都描述了鹿众多的景象。
关于上古中原大地上鹿数量众多,从汉字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尘”字繁体作“塵”,“尘”是汉字简化后新造的会意字。
它在《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形体上为三只鹿,下为土,解释为“鹿行扬土也。
”段玉裁注“(鹿)群行则扬土甚,引申为凡扬土之称。
”鹿是善于奔跑,跳跃的机灵动物,且喜好群居,当群行时必扬起尘土。
从“尘”的小篆形体可以设想下我们祖先当时的生活环境,在茫茫高原上,一大群鹿跑过,扬起漫天的尘土。
初造字时之所以选取鹿,而不选牛、羊、虎之类,只能说明由鹿引起的此种现象是最常见和典型的,那么鹿数量众多也就是必然的了。
鹿有关的诗句
鹿有关的诗句鹿是我们的祖先较早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鹿从自然界的生物逐渐成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并被赋予了传统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婚恋的象征最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不少含有“鹿”意象的诗歌,鹿由自然界的生灵成为青年男女婚恋的象征。
如国风中的《召南·野有死麕》诗中写道: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李善《文选注》认为,麕也就是鹿,“今江东人呼鹿为麕”,诗中写一位男子将所猎到的鹿用白茅草包裹起来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向她求婚。
那么,年轻的男子为何要向姑娘献鹿呢?今天看来,“野有死麕”和“野有死鹿”不仅与爱情无关,而且“死麕”和“死鹿”这样的字眼,甚至让人觉得不吉利。
但是, 在古代却不然, 因为鹿是婚聘的信物。
在先秦典籍《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士子纳征之礼规定: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郑玄注曰:“俪,两也。
皮,鹿皮。
”俪皮,就是两张鹿皮。
学者闻一多先生则据《野有死麕》进一步推论:“上古盖用全鹿,后世苟简,乃变用皮耳。
”(《诗经研究》)所以在本诗中鹿指结婚聘礼无疑。
少女怀春到了适婚的年纪,有爱慕自己的男子就送白茅捆扎着的鹿,向女子表明爱意。
“白茅”不仅是一种药材,而且和祭祀相关。
先秦时祭祀用白茅垫在祭品下面,以表示尊重。
正因为如此,诗中的诗人将猎物(鹿)包裹在白茅中,献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既隐含了敬仰,也表达了敬意。
赋予和睦友爱的品德《鹿鸣》是《诗经》中的名篇,居于《小雅》之首。
《小雅·鹿鸣》是一首燕乐宾客的诗,并且诗歌洋溢着和乐的气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毛传从鹿的呦呦鸣声中听出“鹿得草,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诗三家义集疏》),《毛诗名物图说》引《草虫经》云:鹿欲食,皆鸣相召,志不忌也。
汉代陆贾《新语·道基篇》中表明“鹿鸣以仁求其群。
”刘向《楚辞·七谏》曰:“鹿鸣求其友”。
东汉王逸的《章句》中认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指:鹿得美草,口甘其味,则求其友而号其侣也。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浅析《诗经》中意象“鹿”的寓意
建灵台的主要作用是得到祖先和上天的眷顾 ,当灵 台与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6-50.
苑 。”有后来也出现过“指鹿为 马”的闹剧 ,鹿 ,被被默认成统治 [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I .北京:中华书局,1991.
阶层 的独特象征 。
[2】 徐 萌.《诗经》兽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 学。2015.
[3】 李善.《四库全书》集部 总集类 《文选注》[M1.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
鼓瑟鼓琴 ,和 乐且湛 。我有 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
以“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呦呦鹿
鸣 ,食野之芩”起兴 ,气氛轻松活泼,鸣声呦呦 ,此起彼应,奠定
了和谐愉悦的基调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
草,不时发 出呦呦 的鸣声 ,此起彼应 ,十分和谐 悦耳 。心里 ,是一 种 多 么 善 良而 温 顺 可 爱 的动 物 。
在此 ,举例 《诗经 ·小雅 ·鹿 鸣》一文 ,这是一首宴饮诗 。
全 诗 三 章 ,每 章 八 句 ,开 头 皆 以鹿 鸣 起 兴 ,自始 至 终洋 溢 着 欢 快
的气氛,体现 了殿 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 以及宾主之 间的互敬互
一 一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 agery of”deer”in the”Book of Songs
《诗经》中鹿意象研究
《诗经》中鹿意象研究作者:张晓宇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8期【提要】鹿是《诗经》中重要的动物意象之一。
通过研究可以将其分成三类。
而背后的形成原因与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体现出了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
【关键词】诗经鹿意象研究《诗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宝典,其诗篇写到了非常丰富的动物意象。
而鹿作为先民们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同样活跃在《诗经》的篇章中。
在《诗经》中写到鹿形象的诗歌共有八篇,它们分别是《召南·野有死麕》《豳风·东山》《小雅·鹿鸣》《小雅·吉日》《小雅·小弁》《大雅·灵台》《大雅·桑柔》《大雅·韩奕》。
通过仔細研读这八篇诗歌可以发现,鹿在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象。
本文通过对鹿意象的分类,着重探讨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古人的审美特征。
一、《诗经》中鹿形象分类根据鹿形象在诗歌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将这八篇诗歌分为三大类:(一)鹿皮作为纳彩之物由男方送给女方代表作品是《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是《召南》的第十二篇,其原文是: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野有死麕》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
这是现代学者普遍认可的说法。
古代学者虽也认可这是一首恋爱诗,但其侧重点与今人有所不同。
最值得关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诗序》的说法。
“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
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猶恶无礼也。
”①毛派学者认为这是一首以“有礼”来讽刺当时“无礼”的诗。
《毛传》在解释“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时说“凶荒则礼杀,犹有以将之。
野有死麕,群田之,获而分其肉。
”《郑笺》进一步解释说“乱世之民贫,而强暴之男多行无礼,故贞女之情,欲令人以白茅裹束野中田者所分麕肉,为礼而来”。
可见毛郑都认为这一句是讲男方将麕肉送给女方来成礼的。
写鹿的文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写鹿的文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鹿作为一种优雅、神秘的动物,常常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鹿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鹿这一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可以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鹿在文学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以及展望其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趋势。
json"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鹿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探讨鹿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鹿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以及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鹿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鹿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最后给出结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围绕着为什么要撰写这篇关于写鹿的文学的文章进行说明。
目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1.探讨鹿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深入剖析鹿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挖掘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揭示鹿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2.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流派对鹿的描绘方式,探讨鹿在文学中的变迁和发展。
3.展望鹿在未来文学中的可能发展方向,探讨鹿作为文学元素的潜力与可能性。
4.通过写作对文学中的鹿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拓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5.为读者提供对于鹿这一文学主题的全面解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动物象征主题。
2.正文2.1 鹿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鹿在文学中常常被用作象征意义,代表着多种不同的概念和情感。
首先,鹿经常被视为一种神秘和神圣的生物,象征着纯洁、优雅和敏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鹿通常被描绘为神灵或者精灵的化身,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其次,鹿也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
鹿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强,敏捷灵活,被视为是生命力的象征。
鹿在东方文化中的寓意及象征
鹿在东方文化中的寓意及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鹿多被赋予积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常常被视为吉祥、祥瑞和美好的象征。
以下是鹿在东方文化中的一些寓意和象征:
1. 长寿和祥瑞:鹿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因为鹿被认为是能够长生不老的动物。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雕刻和文学作品中,鹿经常与仙人、神仙或长寿人物一起出现,象征着祥瑞和长寿。
2. 吉祥和幸福:鹿的发音与“禄”字相似,在中国文化中,鹿也被看作是福气、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将鹿作为守护神,期望能带来好运和福气。
3. 纯洁和高雅:鹿是温顺且纯洁的动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鹿被赋予了高雅、清雅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鹿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作品中,代表着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纯净心灵。
4. 庇佑和保护: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庇佑和保护作用的神兽。
据说鹿具有非凡的感应能力和辟邪的能力,可以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的侵害。
总的来说,鹿在东方文化中寓意着吉祥、祥瑞、长寿、幸福、纯洁和保护,被广泛用于艺术、文学和宗教信仰中,是一种受人喜爱和推崇的动物形象。
由鹿的意象表达探究鹿纹对禄文化的传承
由鹿的意象表达探究鹿纹对禄文化的传承摘要:鹿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多种意向表达,如与儒道、女性、图腾文化的融合。
鹿作为禄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意向表达上为禄文化传承提供了图像表达的元素资源与史料支撑。
笔者希望通过对鹿之儒道意象与仕途生生不息、鹿之女性崇拜与人丁兴旺、鹿图腾与官职禄位三方面的阐述,可以寻找到禄文化传承上的图纹创新。
关键词:鹿鹿意象禄文化鹿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彩陶上,常以卧姿、立姿或奔姿展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在后来的艺术塑造上多呈对鹿纹、三鹿纹、团鹿纹造型,其中两鹿相对,做跪伏状回首相望居多。
唐宋以后,谐音寓意吉祥蔚然成风,古人借鹿与禄谐音,更加扩大了鹿纹的应用范围,多见于书斋、文具等装饰之中,用以表达读书祈禄之意。
实际上鹿与禄的联系不仅在于谐音,关于鹿的意象表达也是传承禄文化的点睛之笔。
笔者结合历史积淀与自身理解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在禄文化传承上做出突破。
一、鹿之儒道家意象与仕途生生不息鹿由《诗经·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开始成为儒家文化的形象代言。
一方面鹿恬静、和善、少斗,很符合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儒家本是学的代表,且鹿又与读书之禄谐音,可以说儒家尚鹿自是情理所在。
自古以来儒家都重视民以食为天,“鹿”的形象便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于食物的基础来源——农耕文化。
就目前来说,多数学者认为鹿形象的渗透是与龙相联系的。
首先龙图腾形成于农业文明,其作为一种人造意象,融合了多种文化,是众多吉祥的综合体。
商周青铜器中的龙作蛇身、兽首、牛角爬行状。
至民族大融合走向统一的隋唐盛世,龙头上竖起的牛角则分开枝叉成为鹿角,此后从未改变。
再者,从古至今,龙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帝位的象征,鹿作为官禄的象征,自然是与龙相辅并置的,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便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读”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持。
鹿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
鹿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作者:娄禹卿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鹿在远古时期便是先民重要的狩猎、祭祀之的对象,至商周时期,领主们常常举行以“逐鹿”为代表的狩猎活动,而这种狩猎活动往往又是军事演练和王权祭祀活动。
如同《逸周书·时训解》“鹿角不解,兵革不息”、“麋角不解,兵甲不藏”和《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这时的鹿便有了王权象征的意义,后进一步发展则更加明确,《太公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史记中《淮阴列侯传》: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集解张宴曰:“以鹿喻帝位也”,《晋书·石勒载记》下:“勒笑曰:`……脱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这里的鹿就是象征着统治天下的权利,这一寓意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很是常见。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并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学说主张都被汉武帝所接纳,儒家文化便成中国最主流的文化思想,其学说中的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如果君王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而祥瑞文化便从这里开始出现,经历发展与扩充宋代祥瑞文化发展至顶峰,《宋书》卷 28《符瑞志中》中有记载:“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另《宋书》卷29《符瑞志下》有:“天鹿者,纯灵之兽也。
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備则至。
”《瑞应图》说:“天鹿者,能寿之兽。
五色光辉,王者孝道则至。
”“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
”《礼斗威仪》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北海输白鹿。
”此时的白鹿便成了祥瑞的象征,在这种象征之下白鹿被赋予了特殊寓意,必被帝王所喜爱,白鹿的出现变成为帝王贤德有所功绩的象征。
在明代嘉靖年间浙江巡按胡宗宪便有《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和《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多次进贡白鹿的举动。
从《诗经》中的鹿意象看上古民俗文化
第29卷第3期长春大学学报Vol.29No.32019年3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Mar.2019收稿日期:2018-08-26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WG17103)作者简介:徐紫云(1973-),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从《诗经》中的鹿意象看上古民俗文化徐紫云,贾小玉(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330013)摘要:《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称得上是一部动植物集锦,“诗三百”几乎每篇都会涉及到动植物。
鹿是《诗经》中出现得较为频繁的动物,承载着丰富的民俗现象。
《诗经》中的鹿意象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鹿的表象特征;二是鹿的表意功能;三是鹿折射出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诗经》;鹿意象;民俗中图分类号:I20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19)03-0044-051《诗经》中鹿的表象特征《诗经》中有9篇涉及到鹿,分别是《周南·麟之趾》《召南·野有死麕》《豳风·东山》《小雅·鹿鸣》《小雅·吉日》《小雅·小弁》《大雅·灵台》《大雅·韩奕》《大雅·桑柔》。
这9篇包括“国风”3篇,“雅”6篇,而“颂”未涉及,究其原因,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关。
国风多为民歌,人们在田野劳作、林间狩猎时创作了这些作品,活跃在这些场所的鹿自然就成了人们抒怀寄情时所咏唱的对象或起兴的物象了;雅是周朝王畿附近的雅正之乐,雅诗描写的重点又在于战争、祭祀、宴饮、田猎,这些活动又都脱离不了动物,鹿又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动物,必然在雅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颂相对风和雅较为庄重典雅,多是祭祀曲乐,应用场合远离大自然,故不包含写鹿的篇目。
1.1以鹿为中心而派生的词汇《诗经》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联系的、运动的、多姿多彩的、充满生机的世界,它对鹿作了大量动态的描绘和形态的体认,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鹿的王国。
“鹿”字与鹿事
“鹿”字与鹿事作者:吴正格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鹿”字之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是反映帝王赐宴群臣的情形。
唐代乡举考试后,路、州长官要循例宴请中举之人,宴中就歌咏这篇《鹿鸣》,所以这种宴会就取名为“鹿鸣宴”。
“鹿鸣”的“鹿”字,起源甚早,商代的甲骨文有多种“鹿”字的写法。
远古时候,鹿是人们常见的动物。
这个观念在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即以“鹿”字泛指所要猎取的对象,后来用鹿比喻政权。
《汉书·蒯通传》中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之句,颜师古诠释说:这是以鹿比喻帝位。
又如《晋书·石勒载记》里说,石勒在宴席上酣饮之后,笑着说:我若遇到汉高祖(刘邦),就事他为主,和韩信、彭越去争前后;倘或遇到汉光武(刘秀),则要与他并驱中原,那还不知鹿死谁手呢!这是说,还不知政权能落到我和汉光武谁的手里呢。
由此,“鹿死谁手”就成为“政权不知归谁”的成语了。
在民间传统观念里,鹿又是吉祥的动物,如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身旁,就伴有一只梅花鹿。
又因“鹿”“禄”谐音,古画里又有《百鹿图》,称为“百禄”;或画一位峨冠博带的瑞官抚摸着鹿,喻示“加官晋禄”。
鹿的生涯与哨鹿因为鹿攻击性较弱,善奔跑,人至多是捕空而已,没有风险。
哨子的发明,大概也与鹿有关。
猎鹿有了弓箭还得有诱鹿的办法,哨子便起到这种作用。
女真人善用哨子猎鹿。
五代后辽国势盛,辽帝和王公大臣每年七月要在永州的伏虎林举行狩猎活动,称“秋捺钵”。
是时,哨鹿猎人戴上鹿角,穿上鹿皮衣,呦呦地吹起哨子,引诱鹿群,便于射杀。
哨鹿,满语谓“围场”。
清朝的康、雍、乾、嘉朝的每年秋季在承德北部的“木兰林区”举行猎鹿活动。
如乾隆哨鹿,扈从到木兰的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高宗搜猎木兰时,于黎明亲御各骏,命侍卫等导入深山叠嶂中,寻见鹿群,命一侍卫举假鹿头,作呦呦声引牝鹿至,急发箭殪毙。
”也有哨鹿时,配合大规模的合围之举。
即管围大臣先是率领御前卫队和围场兵丁,有计划地于五更前齐出营地,将鹿群逼到乾隆的驻跸处,再由乾隆乘骑射杀:“每合围,麋鹿数百,他兽无算。
民间吉祥物“鹿”的美好寓意
民间吉祥物“⿅”的美好寓意⿅在古代它被视为神物,⼈们认为它能带来幸福和长寿。
古⼈婚嫁的时候,男⽅要送给⼥⽅两张⿅⽪作为聘礼,来迎娶美丽的姑娘。
所以它也被⼈当作爱情的象征。
⿅,谐⾳“禄”,取⾼官厚禄之意,梅花⿅更是与“梅花榜”有⼀定联系,象征着读书⼈成名⾼中。
⿅还与“路”谐⾳,数⿅并驰畅⾏⽆阻,寓意为⼀帆风顺,四通⼋达。
⼀⿅平安《诗经·⼩雅·⿅鸣》载:“呦呦⿅鸣,⾷野之草;我有嘉宾,⿎瑟吹笙。
”⿅有着美丽的形体,四肢细长,⾝上有漂亮的花点,具有温驯的性格,被看作善灵之兽,可镇邪。
麋⿅⿅的寓意和象征:1、形似美丽古⼈对⿅的解释是:“⿅,善聚善散,皆体健壮,但性胆尤怯,饮⽔见影则奔。
”可见古⼈对⿅的关注和观察是⾮常仔细的。
这是⿅⽂化产⽣、发展的基础。
美丽的丽繁体写作丽,⽽丽字从⿅,说明从古⾄今⼈们认为⿅是美丽的。
⽆论是那独特的⾓,还是油光⽔滑的花纹斑点⽪⽑,以及修长健壮的四肢,尤其是⿅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内敛的⽓质,更是值得⼈们的赞美。
2、寓意吉祥、富贵⿅象征着吉祥、富裕。
在⼀些吉祥图案中,⼀百头⿅在⼀起,称为“百禄”;⿅和蝙蝠在⼀起,表⽰“福禄双全”;⿅和“福、寿”⼆字在⼀起,表⽰“福禄寿”,⿅与鹤在⼀起,表⽰“六合同春”等。
3、寓意爱情甲⾻⽂⿅字突出⼀双⿅⾓。
《说⽂》中提到:“⿅,旅⾏也。
⿅之性见⾷急,则必旅⾏。
”由公⿅、母⿅成双出游衍⽣⽽有婚姻含义。
⽽丽字本来就是与⿅有关的象形字,象两张⿅⽪之形,古⼈嫁娶男⽅要送⼥⽅以两张⿅⽪作为聘礼。
寓意迎娶美丽的姑娘!丽字的美丽之义则是后引申出来的。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为礼。
”后⼈称夫妻为伉俪。
⽽俪⽪就是⿅⽪。
⽽美丽也被作为善良、柔美形容⼥⼦端庄、内敛⽽沿⽤⾄今。
过去有两个成语。
⼀个是“⿅车共挽”,是旧时⽤于称赞夫妻同⼼,安贫乐道。
⽽⿅车就是我们在过去常见的独轮车。
还有⼀个叫“鸿案⿅车”,也是⽐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共苦之意。
鹿与鹿文化“森林中的精灵”
鹿与鹿文化“森林中的精灵”鹿与鹿文化“森林中的精灵”鹿是一类非常祥和的动物,是生物进化的奇迹,早期,鹿经常作为人类的狩猎对象,也作为古人的崇拜图腾之一。
鹿以它神秘的行踪和优美的体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又以它温顺的性格和多样的用途招致了无情的伤害。
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其中的长颈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
鹿这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先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的象征(一雄多雌及鹿角的脱而复生)和升官发财之吉兆(福“禄”喜寿),屡屡出现在民俗、绘画、器皿、建筑及史籍中。
《诗经》中与鹿相关的诗有多篇,其中关于鹿的描写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特色和风貌。
久远的鹿文化鹿类的进化非常久远,从古鼷鹿算起,已有上千万年的历程。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体型到角型,从习性到生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分化,鹿文化也随之而来。
事实上,我国鹿文化随着鹿的饲养利用不断发展而得到丰富和提高,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公元前14世纪,段纣王建筑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
这是中国养鹿最早的文化,那是养鹿主要是食肉、衣皮、观赏和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的记述了鹿肉的烹任技术;大同云岗石窟21窟庆祝释枷牟尼35岁生日就有鹿宴与鹿雕。
我国养鹿历史久远,建国以来养鹿业有了飞速发展,鹿由原来的围囿饲养发展到半散放和如牛羊一样的放牧饲养,使之迈出了家畜化的重要一步。
全国饲养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茸用鹿近40万头,年产鹿茸近100吨,以鹿茸为原料的各种药品和保健补品不下七八百种,鹿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
鹿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其观赏性。
鹿性情温顺、形象秀丽,尤其是梅花鹿,棕红毛配以白色斑点更受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只有王室权贵才能观赏鹿,自然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一些佛堂寺院为了增加和平静穆的气氛也在养鹿。
今天,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动物国内饲养各种鹿供游人观断、陶冶情操。
生殖之祝祷,婚聘之信物——《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解疑
生殖之祝祷,婚聘之信物——《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解疑李佳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35)3
【摘要】先民视鹿为太阳的使者,它关涉丰产思想与生殖崇拜。
《麟之趾》是某种生殖崇拜仪式的祷祝之辞,其麒麟形象原型应为某种鹿科动物,诗中对其趾、定、角的描写寄寓了先民生育繁息的愿望。
《野有死麕》一诗以鹿为贽的行为反映了先秦的某种婚俗。
二诗主旨与其产生地"二南"的风俗有关。
【总页数】6页(P72-77)
【关键词】《诗经》;鹿意象;生殖祈祷;婚聘信物
【作者】李佳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2
【相关文献】
1.观俊鹿之小体察文化之大形r——浅析《诗经》中意象"鹿"的寓意 [J], 赵云洁
2.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阐释 [J], 李佳;陈庆元
3.论《诗经·鹿鸣》中鹿意象的本体文化内涵 [J], 漆子扬;韩燕
4.探析《诗经》中爱情信物背后的生殖崇拜 [J], 夏垚瑶;
5.《诗经·小雅·鹿鸣》“鹿”意象阐释 [J], 岳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鹿的文化寓意及其演变吴崇明《诗经》中与鹿相关的诗有多篇,其中关于鹿的描写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特色和风貌。
一、鹿是爱情的象征《诗经•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 NFDFB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据研究者考证,麕指小獐,是鹿一类的兽。
而李善《文选》注认为,麕也就是鹿,“今江东人呼鹿为麕”(程俊英《诗经注析》)。
故“野有死麕”与“野有死鹿”是一回事。
《野有死麕》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
写恋爱,为何要以“野有死麕”起兴?今天看来,“野有死麕”和“野有死鹿”不仅与爱情无关,而且“死麕”和“死鹿”这样的字眼,甚至让人觉得不美、不吉利。
但是,在古代却不然,因为鹿是与爱情婚姻相关的一种礼物。
古人婚礼纳徵,用鹿皮为贽。
《仪礼•士婚礼第二》:“纳徵,玄 NFC51 束帛,俪皮。
如纳吉礼。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曰:“俪,两也。
”“皮,鹿皮。
”又《仪礼•士婚礼第一》:“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曰:“俪皮,两鹿皮也。
”许慎《说文解字•鹿部》也认为:“[FJF]丽[FJJ]……从鹿丽声,礼[FJF]丽[FJJ]皮纳聘,盖鹿皮也。
”由此可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是年轻人结婚时少不了的东西。
闻一多先生则据《野有死麕》进一步推论:“上古盖用全鹿,后世苟简,乃变用皮耳。
”(《诗经研究》)弄清了古人婚礼纳徵,用鹿皮为贽的礼俗,便能明白:《野有死麕》这首诗以“野有死麕”起兴,不是与题旨无关的信口开河,也不是随随便便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它实际上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寓有深意。
它说的是:那位多情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于是跑到树林里打死了一只鹿,送给这位同样对他一往情深的姑娘。
到了第二章,“又言取薪木照明之物与鹿肉为礼,想娶此如玉之女”(《陈子展《诗经直解》上,卷二)。
古代人结婚时要砍柴作火把。
清代胡承珙《毛诗后笺》:“《诗》于婚礼,每言析薪。
古者婚礼或本有薪刍之馈耳。
”可见,诗写“林有朴 NFC54 ”、“野有死鹿”,也都是围绕着爱情和婚姻这个话题展开,而且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那个小伙子对贽礼的准备越来越充分。
鹿与中国古代人生活关系密切,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管子》卷第七有这样一件事:齐桓公八年,管仲请示齐桓公说:“‘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
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
’桓公许诺,行之。
管仲又请赏于国,以及诸侯。
”这段记载表明,在管子(?—前645)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经》产生的年代,鹿皮甚至是国家与诸侯之间交往的重要礼物。
既然鹿皮在上层政治活动中都能作为礼品馈赠,那么它在民间婚礼中作为礼物出现,自然是够隆重、够贵重的了。
由此可见,古人把鹿皮作为婚礼中的贽礼,显然不是随随便便的凑合,而是经过认真选择的。
小伙子把鹿皮作为礼物送自己喜爱的姑娘,想必是会很讨姑娘的欢心的。
现代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早在远古时代,鹿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山海经•南山经》中载有名叫“鹿蜀”的马形虎纹,白头赤尾,鸣声如歌谣的怪兽,人佩戴它的皮毛,可繁衍子孙(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第64—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这种原始的鹿崇拜进一步表明:古人婚礼纳徵,用鹿皮为贽的风俗,大概除了鹿皮的珍贵实用之外,还与它本身具有的可以繁衍子孙这种象征意义有极大的关系。
这就如同今天有的地方的婚俗,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以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之意。
由此推论古人之心,大概以鹿皮相赠,也是希望穿上鹿皮做的衣服,可以子孙繁茂,人丁兴旺。
据此可以进一步认定,《野有死麕》这首言情诗,其比兴手法与《周南•关雎》是一致的。
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二南》中的诗“多与婚姻有关”,因为“《麟之趾》篇之以麟为贽,犹《野有死麕》篇之以麕为贽也”。
所以《麟之趾》也是《关雎》之应。
至于《野有死麕》就更是与《关雎》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关雎雌雄相和的鸣叫声起兴,使人容易联想起男女之情,因而不觉得突兀;而《野有死麕》以“野有死麕”、“林有朴 NFC54 ”、“野有死鹿”等情景起兴,则不易让人产生男女之情的联想。
今天的读者看到这些描写,甚至会觉得所咏之事物与下文表达的爱情主题不相干,这是因为时空久远、对古代风俗文化背景之陌生不解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
去掉文化背景上的隔膜,则可以很容易地读懂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鹿是德音的象征《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今人形容女孩子温顺可爱,会说这女孩像一只温顺的小鹿。
古人早就发现鹿有胆小易惊的习性,因此创造出“鹿骇”这个词,以状人惊惶纷扰之态。
《鹿鸣》这首诗,就是从鹿的温顺可爱、喜欢群聚这一点着眼,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起兴,引出下文宴饮“嘉宾”之事,其诗旨意味深长。
这一点《毛传》解释非常透彻。
《毛传》曰:“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
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进一步解释说:“……以鹿无外貌矫饰之情,得草相呼,出自中心,是其恳诚也……言人君嘉善爱乐其宾客,而为设酒食,亦当如鹿有恳诚,自相招呼其臣子,以成飨食燕饮之礼焉。
”可见,从汉至唐,这几位治《毛诗》的代表均以为这首描写“贵族宴会宾客”的诗,是要表现“嘉宾”之“德音”的。
即便是千年之后对《毛诗》有一肚子不满的朱熹,在这首诗的解释上,也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他同样认为:“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
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 也……盖 其所望于群臣嘉宾者,惟在于示我以大道,则必不以私惠为德而自留矣。
”(《诗集传》)显然,对《鹿鸣》的主旨,大家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
于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鹿鸣》以其称颂德音的正面主题,成为后世统治者藉以弦歌纳贤、传布德音、装点门面的绝好材料。
唐代的州县长官甚至仿效《鹿鸣》中的描写,在乡举考试之后,专门宴请考中的举子,并且在宴会上歌唱这首《鹿鸣》诗。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说:“每岁终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
”是谓“鹿鸣宴”。
明清亦沿袭此习,于乡试放榜的第二天,宴请考中的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鹿鸣》,并作魁星舞。
由此可见,《鹿鸣》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
鹿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还表现在古代风俗文化的许多方面。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如果把人除外,则羽、毛、鳞、甲四类动物之“长”即为凤凰、麒麟、神龟、蛟龙,正好代表最有灵的四种动物。
故《礼记•礼运》篇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作为古人心目中灵兽的麒麟,实际上就是从鹿演化而来。
麒麟这两个字均从鹿,《说文解字•鹿》部:“凡鹿之属皆从鹿。
”又释麒:“麒,大牡鹿也。
”也就是大公鹿。
又释麒麟:“麒麟,仁兽也。
”此说从《公羊传》。
而《毛传》也认为:“麟信而应礼。
”可见,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鹿在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美好的形象早就形成了。
从自然界的生灵到“信而应礼”、“恳诚发乎中”的“仁兽”,鹿在古代文化中的寓意不断丰富发展。
同时,由于远古时代就出现了鹿崇拜,许多民族都崇拜白鹿,以为鹿皮毛色白为瑞兽神畜。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崇拜神仙时,白鹿也一直是仙家的神畜(《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
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曾受过道箓,他的诗可以反映出唐代痴迷道教的士人对白鹿的喜爱。
在佛教故事中,鹿也经常以正义、善良、吉祥的化身出现。
在《九色鹿》故事中,救人于溺反而恩遭仇报的九色鹿是菩萨的化身;九色鹿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了因误听谗言而差一点杀死九色鹿的国王,责令“自今已往,若驱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九族。
于是众鹿数千为群,皆来依附。
饮食水草,不侵禾稼。
风雨时节,五谷丰熟。
人无疾病,灾害不生。
其世太平运命化去”(常任侠《佛经文学故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鹿母》故事中生了两只小鹿的母鹿更是一个“志节感人,慈行发中”的悲悯者的形象,它以自己的“笃信死义”,感动了一个执意欲猎杀它的人,使得母子转危为安。
于是,“国人咸知普感慈信。
鹿之仁行,有喻于义,莫不肃叹……”(《佛经文学故事选》)可见,鹿在儒道释三种文化以及古代民间信仰中,都是极受青睐的动物,它是人们心目中的灵兽,是美好愿望的象征。
三、鹿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鹿还是权力的象征。
《汉书》卷四五《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注:“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又《晋书•石勒载记》下:“勒笑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也。
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在这两个典故中,鹿由人们追逐的对象,演变成权力的象征。
这一演变,其文化的渊源仍在《诗经》。
《诗经•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纵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发被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这是叙写周宣王田猎的诗。
《毛诗序》:“吉日,美宣王田也。
”诗的一二章写打猎前的情况,特别描写了漆木、沮水边麀鹿成群的情形。
三四章则叙写打猎盛况。
被猎获的有小豝、大兕,当然还应该包括鹿在内的其它动物。
这里,鹿便是被追逐捕猎的对象。
当然,从被追逐捕猎的对象,到变成权力的象征,鹿的文化寓意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鹿在古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后,属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鹿的遗骸(《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此后,鹿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动物,古代王公贵族离不开它,古代帝王甚至专门有养鹿的园林——鹿苑,供观赏或狩猎之用。
《春秋》成公十八年有“筑鹿囿”的记载。
晋杜预注曰:“筑墙为鹿苑。
”有了鹿苑,王公贵族们想吃鹿肉、剥鹿皮乃至需要指鹿为马的时候,也就方便得多了。
既然鹿随处可见,随时可得,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那么它在人的心目中就会有地位,有分量,就不会被人遗忘,于是鹿成了人们的谈资,成了取譬说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