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体制
苏联的政治制度
苏联的政治制度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体系。
它建立在宪法形式的法
律框架上,这个政治体制在苏联的74年的存在中,从1917年变革到1991年的解体,由社会主义多制为主体。
苏联政治体制的核心仍然是一个以为主导的联合领导,并将工人
和农民在不等金钱上联合起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勃兴后,在人权和平
等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苏联仍保持着领导控制和拥护着社
会主义,但这样的政治体制也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
苏联政体的三大项目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即经济、政治和
社会的发展;能够实现单一的统治;以及社会主义联邦制的组织。
在
这三个项目上,苏联采取了独特的方法,使其在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支
持性上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苏联政治体制结构由包括社会主义联邦组织,最高国家元首和政
治机构构成。
苏联的最高权力是政治的,但它的最高权力是宪法的,
具体的细节也在变化不断。
在许多方面,它在的领导下,坚持了社会
主义和政治对等的原则。
苏联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基础是《联邦宪法》,其中规定了领导权力的分立以及国家政治结构。
苏联的政治体制在其历史上一如稳定,并且强烈支持。
它在许多
方面都一直在变化,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改革趋势。
在苏联
解体后,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在俄罗斯建立起来,对后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总之,苏联的政治体制构成了苏联政治的核心,经历了众多的历
史变迁,但仍然坚持维护所支持的社会主义原则。
它在许多方面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促进20世纪苏联的改革和发展。
苏联的古拉格体制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
苏联的古拉格体制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在苏联历史中,古拉格体制是斯大林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它代表了苏联政权以恐怖手段镇压异见者、政治犯和其他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方式。
本文将分析苏联的古拉格体制以及在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
一、古拉格体制的背景与特点古拉格,即苏联的劳改营,是设立在苏联境内的专门用于关押和劳动的场所。
古拉格体制的建立源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政府的改革政策。
在建立初期,古拉格被设想为一个改造和教育犯罪分子的场所,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一种劳动力来源。
然而,在斯大林上台后,古拉格逐渐演变为一个用于镇压政治犯和异见者的工具。
政府以“敌人”的名义,将许多无辜的人关押在古拉格中,从而建立起恐怖统治的氛围。
古拉格体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大规模关押:苏联政府大规模地关押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中包括政治犯、反对派、异见者以及被定性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人。
这些人被强迫从事劳动,同时还要忍受种种严苛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惩罚。
2. 邪恶的劳动条件:古拉格的劳动条件极为恶劣,犯人们经常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不仅所需劳动时间长,还没有适当的安全保障。
劳工们的健康状况在古拉格期间大幅恶化,甚至有不少人死于过度劳累或疾病。
3. 残忍的惩罚措施:对于古拉格中的任何违反规定或者抵抗行为,政府都会采取残忍的惩罚措施。
这些包括鞭打、残酷的体罚、剥夺食物等,以达到威慑和恐吓的目的。
4. 缺乏司法公正:在古拉格体制中,司法程序严重缺乏公正和透明性。
政府可以随意抓捕、审判和定罪任何人,并对他们进行不受限制的关押和虐待。
二、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古拉格体制的高峰期正好对应着斯大林的执政时期,其统治手段更是极具恐怖性。
斯大林利用政治和谋杀等手段,镇压各种形式的政治抵抗,并将苏联社会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1. 大清洗运动:在1930年代初期,斯大林发动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清洗行动,以迅速而残忍的手段消除他眼中的任何潜在威胁。
政府以间谍、叛徒和异见者的名义,逮捕、处决了成千上万的人,并将更多的人送入古拉格。
苏联的政治体制制度
苏联的政治体制制度1. 苏联的政治体制啊,那可真是个庞大又独特的体系呢!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
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像是这个拼图的框架,它可是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哦。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大家庭聚会,大家都要听长辈的安排,而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这个“长辈”,所有的大事都得它点头才行。
2. 苏联的政党制度也很有意思。
共产党在苏联那可是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就好比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共产党就是那个掌舵的船长。
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领导人民搞建设,共产党都冲在最前面。
我听爷爷说过,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一声令下,人们就纷纷响应,那团结劲儿就像一群蚂蚁在搬食物,目标明确,力量巨大。
3. 苏联的选举制度也有它的特色。
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多棒的事儿啊!就像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一样。
你想想,一个普通工人,只要他有能力,有想法,就能通过选举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
这就像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长,为班级出谋划策。
4. 苏联的政治体制里,各级苏维埃之间的关系就像接力赛。
下一级苏维埃对上一级苏维埃负责,一层一层的,就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把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传递上去。
我有个苏联朋友曾经告诉我,他们当地的苏维埃就像一个贴心的管家,居民们有什么问题,跟苏维埃一说,就能得到解决或者向上反映,可方便了。
5. 在苏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
中央就像大脑,地方就像身体的各个器官。
大脑指挥着器官,让它们协调工作。
比如说搞经济建设的时候,中央制定大方向,地方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执行。
就像盖房子,中央画好蓝图,地方就负责一块一块地砌砖。
6. 苏联的干部制度是怎样的呢?干部就像是人民的公仆。
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哦!就像饭店里的服务员,顾客有什么需求,就得马上满足。
苏联的干部们也得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不管是住房问题,还是就业问题,都得操心。
7. 苏联的政治体制中的监督机制也很重要。
这就好比汽车的刹车系统,没有刹车的汽车多危险啊。
苏联的民主制度
苏联的民主制度
苏联的民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在苏联时期,官方宣称苏联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的是“苏维埃民主制度”,也就是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府组成的政治体制。
但实际上,苏联的民主制度存在诸多限制和缺陷。
首先,苏联的选举制度并不完全公正。
在苏联时期,官方宣称选举是自由的和平的,但实际上,选举的候选人通常都是由政府事先指定的,选民只有在这些受控制的候选人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选民也不得不面对各种形式的监视和威胁。
其次,苏联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在苏联时期,官方宣称言论自由是保障的,但实际上,只有政府认可的观点才能够被允许。
媒体也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审查,报道只能符合政府的政治路线。
再次,苏联的司法制度也存在缺陷。
在苏联时期,司法制度实行的是政治化的裁判制度,司法机构经常被用来镇压政治异见人士,而不是按照法律进行判决。
总之,虽然苏联的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的形式,但实际上政府掌控了所有的权力,并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进行了限制。
这些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苏联政治制度的崩溃。
- 1 -。
苏联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特点
苏联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特点苏联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点,对世界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国际地位等方面,介绍苏联的重要特点。
一、政治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属于民主集中制,由共产党领导一切。
宪法规定,苏联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由代表苏联各民族、各阶层和各地区的代表大会组成。
最高苏维埃选举苏联主席团和中央执行委员会。
苏联主席团领导苏联国家和军事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苏联政府、法院和检察机关。
在苏联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权力机构是共产党。
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是苏联国家和政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共产党领导下的苏联政治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具有强大的行政控制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二、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由政府制定并执行五年计划,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国有化的工业和农业生产。
苏联政府对资源的调配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经济决策由政府高层和中央计划委员会作出。
苏联的经济系统,充满了政治干预和官僚主义。
在这种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不稳定,效率低下,市场调节和生产效益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社会文化苏联的社会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工人阶级文化。
苏联政府倡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劳动精神,推崇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反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苏联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与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用文化艺术来宣传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理念。
苏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宣传、出版、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面貌。
四、国际地位苏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它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苏联通过支持共产主义,积极地干预世界政治和军事事务,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苏联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显著成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苏联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斯大林体制的名词解释
斯大林体制的名词解释斯大林体制是指1927年至1953年间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下以约瑟夫·斯大林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一、背景1. 宪政危机:斯大林体制的兴起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
战争造成的混乱和落后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推翻沙皇政权的机会。
之后,内战的战乱和国内的政治分歧导致了宪政危机,使得斯大林的党派逐渐崭露头角。
二、集权统治1. 个人崇拜:斯大林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
斯大林通过积极宣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苏联国内外的象征和核心领导人。
个人崇拜的结果是,斯大林的意志和决策能够迅速得到执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
2. 经济集中化: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旨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他推行的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化大国,但也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代价。
工业化过程中的强制劳动和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的政策引发了大量抗议和冲突。
三、阶级斗争1. 大清洗运动: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消除政治对手,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大清洗运动。
这场运动使得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大量的镇压和迫害,成千上万的人被捕、审判和发配到劳改营。
其中不乏党内高级干部和军事将领。
2. 恐怖统治: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实行了严格的思想控制。
宣传机器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塑造了斯大林的英雄形象,并对任何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打击和镇压。
恐怖统治使得苏联的政治氛围异常压抑,人们不敢发表异议,言论和思想自由被严重限制。
四、社会后果1. 人民困境: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恶化,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
同时,政治清洗和恐怖统治使人们普遍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中,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出现严重破裂。
2. 思想僵化:由于斯大林体制对思想的控制和限制,苏联社会的思维方式相对落后。
人们被灌输了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很少有人敢于挑战现状和提出新的观点。
铁幕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
铁幕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苏联是一个在20世纪存在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铁幕时期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
政治体制在铁幕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是以共产党为核心、全国人代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
苏联政治由全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负责,政府由真正拥有权力的苏维埃代表大会驱动。
在铁幕时期,苏联实行的政治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党的领导、发扬宪法精神、地方自治、普选和执法程序。
苏联的“共和国联邦制”体现了中央强大与地方自治固化进程的共生态。
同一的党领导了这一全国性自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控制极其严密,导致政治反对派和异己分子在铁幕时期受到了最严厉的打压。
社会经济发展苏联在铁幕时期采取计划经济制度。
国家制定全局性的发展计划,由国家垄断企业执行;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干预和计划指导作用,垄断式的经济模式导致了经济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互动,生产效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促进生产力的推动,因此,苏联经济的生产效率不是很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经济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不仅面临着可以量化的经济困境,也面临着所谓的“国家给养”制度。
劳动力浪费和对消费品的过度依赖加剧了苏联在20世纪末的危机。
在许多方面,苏联的经济困境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而这些原因不仅包括经济问题,更包括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
最后,再探讨一下苏联在这个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普遍存在着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为了过好的生活而不断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也是苏联社会出现大量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浪潮的时期。
苏联的铁幕时期,虽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计划经济体系之一,但这并没有给苏联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和发展优势。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留下了一部分遗产,但仍然广泛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苏联科研体制
苏联科研体制【原创实用版】目录1.苏联科研体制的概述2.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3.苏联科研体制的成就4.苏联科研体制的衰落5.苏联科研体制的启示正文【1.苏联科研体制的概述】苏联科研体制,是指在苏联时期(1922-1991 年),苏联政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而建立的一套科研管理系统。
苏联科研体制以国家利益为导向,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手段,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资助、组织和协调。
【2.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苏联科研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政府主导:苏联政府对科研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都由政府统一分配和管理。
(2)集中力量办大事:苏联科研体制强调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经常开展大规模的科技攻关项目。
(3)重视基础研究:苏联政府对基础研究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4)人才培养:苏联科研体制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体系,为科研工作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3.苏联科研体制的成就】苏联科研体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1)空间竞赛:苏联在 1961 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3 年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2)核武器研发:苏联在 1949 年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3)计算机科学:苏联在 20 世纪 50 年代研制成功了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如“莫斯科人”和“基辅人”。
(4)生物学:苏联在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4.苏联科研体制的衰落】尽管苏联科研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1)资源浪费:由于政府对科研工作的过度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
(2)科研缺乏持续性:苏联科研体制过于关注短期目标,忽视了科研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3)学术封闭:苏联科研体制对外部学术交流采取限制政策,导致学术封闭和创新能力下降。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种科研体制也逐渐衰落。
苏联的名词解释
苏联的名词解释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USSR),是20世纪上半叶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苏联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
一、历史背景苏联建立于1917年10月俄国革命后,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创立。
在这之前,俄国是一个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封建国家,沉重的剥削和不公对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造成了极大的压迫和困苦。
俄国革命的爆发使得整个社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终催生了苏联这个新的国家实体。
二、政治体制苏联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其核心基础是革命政权、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即所谓的苏维埃制度。
根据这一体制,苏联是一个由苏维埃组成的联邦制国家,每个苏维埃代表着一定范围内人民的利益。
重要的决策由最高苏维埃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负责,列宁、斯大林等领导人对苏联政权的掌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经济模式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以国家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主体,通过中央计划机构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控制。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来规划和实施经济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在加强工业化的同时,农业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导致了粮食短缺和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四、社会变革苏联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
政治上,苏联强调全民参与政治决策,普及教育,扶持工农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随着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和政治迫害,社会的民主和自由受到压制,政治运动成为了镇压异己的工具。
文化上,苏联通过宣传、教育和文艺活动向人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塑造共产主义的新人。
五、对外政策苏联在对外政策上的重点包括保卫社会主义阵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以及支持世界革命。
苏联积极参与西班牙内战、二战等重大国际事务,与美国进行了长期的冷战对抗。
苏联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他们在战争和和平时期对苏联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苏联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政治制度不同?
前苏联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
前苏联和中国是两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它们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前苏联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一、国家体制前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央政府牵头,分为苏维埃和联盟两级政权。
苏维埃是苏联的最高权力机关,由代表选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其下属政权包括地方行政当局、工会、青年团、妇女组织等。
联盟是苏联的中央政府,由最高苏维埃和苏维埃主席团组成,并设有总理、代表大会和政治局等机构。
总理是联盟政府的首脑,他负责领导政府的日常工作,制定方针政策并向最高苏维埃报告工作。
而中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核心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在国家机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群众团体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选举制度在选举制度方面,前苏联和中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前苏联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和政治精英,其标志性的选举是总统选举,由全国人民投票选出。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一定的政治特点。
在中国的选举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是中国政治的中坚力量,而选举制度主要表现在推荐、提名、选举和考察等环节。
在职工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科技人员代表大会等各类代表大会进行的选举,实行的是提名制度和无记名投票制度。
三、权力分工机制前苏联和中国的权力分工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前苏联实行政治与经济权力相统一,兼顾政治经济两方面的管理,各级行政组织对地方经济命令进行指挥和控制,各种管理职能权力被极大集中。
中国在分权过程中,有很多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形成和完善的理念。
中国的政治分权体现在多重组织之间的权力协调关系,各级管理权力规范统一、互相配合。
政治分权会在时间上进行多次事实上的调整,中国在分权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机衔接,较少出现“染红”或“染黑”的现象。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代开始建立的。
这种体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认为生产资料应该由国家集中掌握,社会产品应该由国家统一分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因其内部问题而逐渐走向瓦解。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列宁时代已经开始建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全建立起来。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统一了国有财产,控制了外贸和内贸,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企业的生产和资金使用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此时苏联的经济得到极速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着手改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经济改革”和“农村改革”等计划,但由于上层领导作用不彰和计划考核方式问题,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80年代,苏联的经济停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还未能避免最终解体的命运。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由国家集中控制,社会产品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决定。
在此体制下,所有的企业都属于国有制企业,其生产规划和资金使用都受到国家的控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调动和交流必须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企业的市场定价、财政预算、经营计划等都需要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此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弊端,例如收效不彰,资源配置不当,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等。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其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这种体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通过国家投资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许多缺点。
首先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国家掌握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在选择生产目标时,往往只考虑生产的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和效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苏联 制度
苏联制度1. 概述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间。
苏联制度是指在这一时期内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和规范。
2. 政治制度2.1 领导层苏联政权由一个单一的执政党——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掌握。
该党领导人担任国家元首,例如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
2.2 组织结构苏联政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结构,即“苏维埃”。
苏维埃是由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组成的地方立法机构。
各级苏维埃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形成了一个从基层到中央的垂直管理系统。
2.3 中央计划经济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通过计划委员会集中制定经济计划,对生产、分配和资源配置进行全面控制。
这种体制使国家能够迅速工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3. 社会制度3.1 工人阶级和农民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农民被认为是社会的基础。
国家鼓励工人参与管理企业,并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如医疗保健、住房等。
农民则通过集体农庄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体所有和经营管理。
3.2 教育与科技苏联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
国家提供免费的普通教育,并鼓励人们接受高等教育。
苏联在航天、核能、数学、物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和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3.3 妇女权益苏联强调男女平等,并积极推动妇女参与社会生活。
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4. 经济制度4.1 中央计划经济苏联的经济体制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通过集中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这种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出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4.2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改革来推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农村居民对集体化的抵触、农产品产量下降等。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20世纪苏联在经济领域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和计划安排。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对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控制和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生产、贸易、价格、资金、劳动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国家的严格指导和监督。
国家通过计划和指令来调整经济结构,控制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
例如,由于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控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性,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和创新不足;由于国家对价格的严格控制,导致了市场失灵和供需失衡等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出现明显的危机。
由于国家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不当,导致了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加剧、商品短缺等问题。
最终,在1991年,苏联解体,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崩溃。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资源配置,需要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弊端。
它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苏联的政治体系
苏联的政治体系
苏联的政治体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政治体系的基础是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
和农民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体制。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通过苏维埃制度,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的国家政权,来取代旧的资产阶级政权。
2.政治局与人民代表制度:苏联的政治局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负
责制定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各级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3.中央集权与一党制:苏联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有的权力都
集中于中央政府。
同时,苏联实行一党制,即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合法政党,其他政党被禁止存在。
4.社会主义所有制:苏联实行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国家所
有。
国家通过计划经济来管理生产和资源的分配。
5.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苏联的政治体系强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包括
无产阶级革命、集体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苏联的政治体系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建设一个平等、公正和富强的社会。
然而,苏联政治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权力集中、缺乏民主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它的实施时间跨越了苏联的整个存在历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至1928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进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1921年至1928年间,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包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推行。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来调节经济,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阶段,1928年至1953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完整建立可以追溯到1928年斯大林发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实行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和计划调拨,推行集体化和工业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等。
第三阶段,1953年至1991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可以追溯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包括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结束。
总结来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跨越了整个苏联的存在历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衰落。
虽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苏联科研体制
苏联科研体制引言苏联科研体制在20世纪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组织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与挑战。
一、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集中领导与计划经济苏联科研体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领导和计划经济体制。
科研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管理,科研机构的任务和方向由政府指定。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但也限制了科学家的创新和灵活性。
2. 科学院体系苏联科研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院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联科学院。
科学院负责科研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拥有独立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
科学院体系为科学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资源支持。
3. 教育与科研的结合苏联科研体制将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
许多科研机构同时兼具教育功能,科学家既担任研究工作,也参与教学任务。
这种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二、苏联科研体制的组织结构苏联科研体制的组织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中央科研机构中央科研机构由苏联科学院和其他中央级科研机构组成,负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这些机构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资源,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2. 地方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分布在苏联各个地区,主要负责地方性科研项目的实施。
这些机构与中央科研机构之间存在协作关系,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苏联科研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与教育机构相结合,既承担科学研究任务,也担负教学任务。
这些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三、苏联科研体制的影响因素苏联科研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政治因素苏联科研体制的建立与苏联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政府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和集中领导,使得科研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2. 经济因素苏联科研体制实行计划经济,科研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苏联科研体制
苏联科研体制摘要:一、苏联科研体制的概述二、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1.集中领导2.计划经济下的科研发展3.重视军事科研4.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三、苏联科研的成果与影响四、苏联解体后的科研体制改革五、总结正文:一、苏联科研体制的概述苏联科研体制是指苏联时期(1922-1991年)科学研究领域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科研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与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民生改善紧密相连。
苏联科研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科技进步,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苏联科研体制的特点1.集中领导苏联科研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中领导。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科研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科研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领导。
这种集中领导体制使得科研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有利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2.计划经济下的科研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科研体制按照国家的五年计划进行科研项目的安排。
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计划要求开展研究,确保了科研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重视军事科研苏联科研体制高度重视军事科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军事科技研究。
这一特点使得苏联在冷战期间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军事科技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苏联科研体制在军事、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在民生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民生领域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国家整体科技发展的均衡。
三、苏联科研的成果与影响苏联科研体制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如航天、核能、军事等领域。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民生领域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了一些科技成果无法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影响了科技发展的全面性。
四、苏联解体后的科研体制改革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进行了科研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分散科研管理权限、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苏联的政治制度
苏联的政治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一个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首先,苏联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是指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通过苏维埃制度,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的国家政权,来取代旧的资产阶级政权。
在苏联,工人和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他们通过苏维埃组织的代表,在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劳动阶级为主体,以解决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
其次,苏联的政治制度还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在苏联,人民通过苏维埃选举的方式,选择代表参与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
苏维埃代表通过讨论和表决,制定法律和政策,以实现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种制度保证了人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同时也强调了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苏联的政治制度还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统一调配国家资源,实现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家制定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规定了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组织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经济体制强调了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能力。
然而,苏联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苏联的政治制度过于集权,党和政府的领导权过于集中,导致决策的不够科学和民主。
其次,苏联的政治制度中存在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和效率低下。
再次,苏联的政治制度中对民主和人权的保障不够,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权利受到限制。
总的来说,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政权的崩溃,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苏联政治制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体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国家。
它是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底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制度一直是苏联(苏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布)〕是唯一的政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1988年12月以后,苏联多次修改宪法,其政治体制不断变化,直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17年11月~1988年12月的政治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В.И.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当天即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917年11月~1918年 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 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同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 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
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1936年12月5日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
1977年10月 7日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苏联宪法。
该宪法继承前三部苏联宪法的思想和原则,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宪法以专章规定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全民国家,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内各族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规定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并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
苏维埃制度“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
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早在1905年 3月,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的机关。
随后,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市的工人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全市性的工人代表苏维埃。
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农民代表苏维埃。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转变为领导武装起义的机关,成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形式。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苏维埃被沙皇专制政府取缔。
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地又重新建立了苏维埃。
1917年 6月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政权组织。
1917年11月~1918年1月,苏维埃
的名称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1918年 1月改称工农和红军代表苏维埃。
1936年改称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1977年又改称人民代表苏维埃。
苏维埃作为苏联的政权组织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
1918年的苏俄宪法规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立法、发布命令和监督机关。
1922年底苏联建立后,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联盟苏维埃和民族苏维埃组成的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苏联的最高立法、执行和指挥机关。
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由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其常设机关。
1977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其常设机关,苏联部长会议以及苏联最高法院和检察机关都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产生,并对它负责和报告工作。
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法律和决议,苏联部长会议必须贯彻执行。
苏联部长会议的决议和命令同法律发生抵触时,苏联最高苏维埃及其主席团有权废除。
苏联的各级人民代表苏维埃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它根据宪法、法律及上级机关的决议,有权解决本地区的一切问题。
苏联的地方行政机关——执行委员会由相应的人民代表苏维埃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和报告工作。
国家结构形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民族状况提出国家结构形式采取联邦制,并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这是基于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制。
它的成员是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但不享有主权的自治单位,如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等。
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统一的多民族的联盟国家。
它的组成单位是在法律上享有一定主权的加盟共和国。
到1940年,苏联已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12月第一次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以及后来颁布的三部宪法,对苏联和加盟共和国的法律地位及其职权划分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原则是:既要保障加盟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法律地位,又要巩固联盟国家的统一(见苏联加盟共和国)。
政党制度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
1918年联合执政破裂后,一直由布尔什维克党(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执政,形成了一党制的政党体制。
1977年苏联宪法第 6条明确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
”(见苏联政党)
选举制度1918年《苏俄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劳动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不完全普遍、不完全平等、不完全直接的选举制度,并采用公开投票的方式。
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苏联公民均有权参加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选举制度。
1977年苏联宪法继承了这些选举原则,只是在被选举权的年龄上作了改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的被选举权从23岁改为21岁,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的被选举权从21岁改为18岁。
1988年12月后政治制度的变化 1985年Μ.С.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社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8年 6月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苏联社会的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同年12月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十二次非常会议通过了苏联宪法修正案。
1990年 3月和同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两个宪法修正案。
苏联宪法的这三次修改,对苏联政治制度作了重大改变,主要内容是:
建立人民代表苏维埃的新体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增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最高苏维埃改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举产生。
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地方人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统一的国家权力代表机关体制。
改革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根据1988年12月的宪法修正案,人民代表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提名的数额应多于该选区应选代表的名额;实行代表候选人的竞选制度,允许代表候选人提出竞选纲领,发表竞选演说,组织竞选机构,进行宣传活动。
设立苏联总统和由总统领导的苏联内阁1990年 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决定设立苏联总统,行使原来属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职权。
同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宪法修正案,扩大了苏联总统的权力,并设立由总统领导的苏联内阁,以取代苏联部长会议。
苏联内阁对苏联总统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
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0年 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提议通过了修改苏联宪法的法律,删去了宪法中关于苏联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从而开辟了实行多党制的道路。
此后,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政党和政治组织。
制定新的联盟条约,调整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1990年 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要退出苏联。
此后,一些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苏联提出制定新的联盟条约,调整与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力。
1990年12月,第四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经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提议,审议通过了新联盟条约草案。
几经反复,1991年 8月14日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并定于 8月20日开始签定。
新联盟条约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是主权的联邦制民主国家,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各共和国,共和国法律至高无上,土地、矿藏、水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联盟有捍卫联盟及其主体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宣布战争和缔结和约、批准并执行联盟预算、负责货币发布等权限。